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窦材
进医书表 宋 · 窦材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
臣闻医家正道,《内经》为真。
《内经》言病最详,而无治病之法,故黄帝又与岐伯撰出《灵枢》,实为医门所最急者也。
嗣后秦越人依《内经》旨趣,而演八十一难九针之说。
晋皇甫士安采《灵枢》之旨,撰《甲乙经》十卷。
隋巢元方摘《灵》、《素》绪馀注《内经》,又撰《病原》三十卷。
唐王冰抉《灵》、《素》之旨注《内经》,撰《天元玉历》。
已上诸子,皆有著作,悉师《灵》、《素》,去古法不远。
汉张仲景不师《内经》,惟采《本草》汤液著《金匮玉函》十卷,撰《伤寒论》十卷。
晋王叔和又赘其说。
唐孙思邈采《本草》药性,集成《千金方》三十卷,《玉函经》五十卷,和附仲景
重重著述,皆宗此意,废去针灸及丹附大药,尽用草木小药,盛行汤剂,以知理小疾则生,治大病则百无一活,至千百世,误死天下苍生。
伏念臣河朔真定之寒士,焉敢善善谒前辈之过,但臣世祖隶传于医学,内舍相传,亦以《千金》、仲景等方,小试果效,用临大證,心窃有疑。
后得上天裨我此书,更参《内经》,百发百中,始信医有回天之功也。
所谓大病者,一伤寒,二阴疽内蚀,三虚痨痰火,四中风,五水肿,六臌胀,七脾泄暴注,八尸厥,九久痢,十脾疟,十一喉痹,十二男女骨蒸劳热,十三小儿急慢惊风,十四痘疹黑斑缩陷。
至于胎前产后百十种必死大證,世人莫能救疗,束手待毙,良可哀哉!
臣于此处消息五十馀年,乃见正道。
自古扁鹊俞跗仓公、华陀,皆此书也,惜不广传于后世,臣今尽传此法于人,以救苍生夭横。
伏乞陛下大展圣裁,悯诸末世,将此书颁行天下,试之有验,臣死无憾。
若试之不效,即置臣于法,以彰诳君之罪。
臣诚惶诚恐,稽手顿首,冒死以闻。
按:《扁鹊心书》卷首,一九九二年中医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扁鹊心书序绍兴十六年 宋 · 窦材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扁鹊心书》卷首
《灵》、《素》为医家正传,后世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孙兆初虞世朱肱皆不师《内经》,惟采《本草》诸书,各以己见,自成一家之技,治小疾则可,治大病不效矣。
皇甫士安巢元方王冰等,虽学《素问》,而不得方学之传,亦依前六子方法而行。
此书从古至今,未得通行。
余业医四世,皆得此法之力,而人世未深信,故难梓行。
余初学医,尽博六子之书,以为医之理尽矣;
然调治小疾,百发百中,临大病百无二三,每怅己术之不精也。
后遇关中老医,叩余所学,笑曰:「汝学非是岐黄正派,特小技尔,祇能调小疴,俟其自愈,岂能起大病哉」!
余即从而师之三年,师以法授我。
反覆参详,遂与《内经》合旨,由兹问世,百发百中,再观六子书,真儿戏耳!
但师授固简而当,意欲梓行,恐有未尽,遂将追随先师所历之法,与己四十馀稔之所治验,集成医流正道,以救万世夭枉。
后人得此,苟能日夜勤求,自能洞贯其理,以见余言非谬。
至若贤良忠正、孝子仁人,再为广布,俾天下后世,上可以救君亲,下可以济斯民。
余因恐遭天谴,不敢自私,刊刻流传,愿仁者勿拘成见而屑视之,斯幸矣。
宋绍兴十六年武翼郎、前开州巡检窦材谨序。
奏玉帝青词绍兴十六年 宋 · 窦材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扁鹊心书》卷首
大宋绍兴十六年丙寅月,武翼郎窦材奏启玉皇上帝玉陛下:臣闻上天好生而恶死,下民畏死而贪生。
上天虽云恶杀,但示劝惩于下民,非其人而杀之者有之;
下民虽曰贪生,但归生死于天命,而致枉死者有之。
皇天悯下民之疾苦,故假神农、黄帝岐伯、雷公、扁鹊俞跗等以立医教,救人灾病。
历世绵远,屡遭兵火,其神书散亡,仅存者《灵枢》、《素问》而已。
虽不尽传宗派,是亦能救人疾苦,保人性命,但少洞彻藏府、刳肠涤髓之神耳。
后世仲景采《内经》外感风寒之旨,附以己见,定立方法,及采杂證七十馀条,集为《伤寒》、《金匮》。
后之学者咸遵守莫敢移易,殊不知《伤寒》既有多證,《内经》自然该载,何必牵扯种种杂病以为《伤寒》,误人不少。
嗣后叔和、思邈又附益之,障蔽圣经,遗讹后世。
且《经》云:「伤寒为病身热,热虽甚,不死」。
论中风曰「中五藏俞穴,则为偏风」;
论水胀曰「因气为肿」;
论厉风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
如此言之,其旨深,其意广,后之人欲移难就易,妄为穿凿,且举伤寒之症,真邪相传,真气盛则病愈,邪气盛则病死,阳證无死人之理,阴證害人甚速,须加灸艾,方保无虞。
仲景立许多承气汤,使后人错用,致寒凉杀人于顷刻也。
臣因母病,用仲景之法不效,遂成不救,痛心疾首,精究《内经》。
又得皇天默授,经历十年,方得灵验。
凡一切大病小疾,祗以此法触类引伸,效如影响。
臣苦志五十馀年,悟得救人秘法,已十馀年矣。
向因薄宦,奔走四方,今年过不踰,常虑身填沟壑,其书失传,遂欲考订发梓。
伏望皇天后土特加慈悯,保生民于仁寿之域,俾其书万世通流,臣虽死无憾。
设有一言不实,甘受天殃。
若此书果益于后世,伏望神天护佑,以广其传。
臣诚惶诚恐,冒罪以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