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馀姚知县陈最寺丞 其二 北宋 · 谢绛
五言律诗 押删韵
愧君来款关,话别憩林间。
不待风销暑,聊因酒发颜。
沧洲即欲往,清躅暂容攀。
居者羡行者,寄声思越山(宋孔延之《会稽掇英总集》卷一一)。
送馀姚知县陈最寺丞 其一 北宋 · 谢绛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稍过山阴接甬东,正当两国画屏中。
岩巅僧井通江水,门外商帆落海风。
尽日挥弦无一事,平时推毂有诸公。
此行绝胜人人羡,莫恨犹怀五两铜。
小隐园诗 北宋 · 谢绛
押词韵第十八部
仆本尘外士,功名若毫末。
因寻小园隐,忽见群芳发。
昔梦宛可记,灵契方兹达。
会须挂朝缨,归弄岩前月。
双松亭 北宋 · 谢绛
押词韵第十八部
筑居喜物外,披径穷木末。
层阜绕襟带,澄江见毫发。
芬芬山蜜熟,决决春泉活。
林梢闪猿陨,石罅整衔月。
坐长百虑寂,望远孤兴发。
何必较万殊,吾自师吾达。
答梅圣俞问隐 北宋 · 谢绛
押词韵第四部
圣俞一幅书,间我小隐居。
小隐讵有异,筑室数亩馀。
岩壑不峻崒,田园非美腴。
所欲近丘墓,岁时来扫除。
先人梦读史,尊道本圣徒。
绝笔于此诗,子孙无忽诸。
刻石置中堂,且使过者趋。
题榜为服训,义取铭盘盂。
后岭双松亭,径术(乾隆《杭州府志》作街)何逶迂。
下临富春渚,万象生有无。
东偏作草舍,可以施琴壶。
门前碧塘水,万本栽荷蕖。
风来触香气,长著人衣裾。
澄水泱泱流,黍稻可勿枯。
柔桑及美果,种广莫记株。
涧草不识名,野禽多异呼。
坐此易岁晏,自与人世疏。
在昔东陵侯,瓜垄犹亲锄。
杨恽谢九列,种豆南山隅。
余尝有此志,来者安敢诬。
诛茅实张本,解组当后图。
是时考槃赋,从我者骓欤。
近来傅越石,趣尚若不殊。
傥闻丘樊往,不顾升斗储。
如君美才具,日月升云衢。
安敢预招挽,粗自陈其愚(以上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二七)。
菩萨蛮 咏目 北宋 · 谢绛
娟娟侵鬓妆痕浅。双眸相媚弯如剪。
一瞬百般宜。无论笑与啼。
酒阑思翠被。特故瞢腾地。
生怕促归轮。微波先注人。
夜行船 别情 北宋 · 谢绛
押词韵第一部
昨夜佳期初共。
鬓云低、翠翘金凤。
尊前和笑不成歌,意偷转、眼波微送。
草草不容成楚梦。
渐寒深、翠帘霜重。
相看送到断肠时,月西斜、画楼钟动。
诉衷情令 宫怨 北宋 · 谢绛
押词韵第四部
银缸夜永影长孤。
香草续残炉。
倚屏脉脉无语,粉泪不成珠。
双粲枕,百娇壶。
忆当初。
君恩莫似,秋叶无情,欲向人疏。
句 其一 北宋 · 谢绛
押元韵
王貌闲如鹤,黄吟苦似猿(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 《春明退朝录》:天圣中修国史,王安简、谢阳夏、李邯郸、黄唐卿为编修官。安简神情冲澹,唐卿刻意篇什,谢李尝戏为句云云。)。
其二
押删韵
秋波下南浦,晓气望西山(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二六《江南西路·隆兴府》)。
论五运奏 北宋 · 谢绛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一、《宋会要辑稿》运历一之一(第三册第二一二八页)、《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五、《宋史》卷七○《律历志》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八○、《续通典》卷五四
臣按古志,夫帝王之兴,必推五行盛德,所以配天地而符阴阳也。推五行者,必采诸国瑞,稽诸象历,视所兴之基,所承之后,于是服色、制度、郊祀、正朔因而准之。是故神农氏以火德,有星火之瑞。圣祖以土德,黄龙池螾见。夏以木德,青龙止于郊。商以金德,山泽自溢。周以火德,有赤乌之符。自汉之兴,王火德者,以谓承尧之后者,盖取赤帝子之验。文帝世,贾谊以汉宜色尚黄、数用五,班固贬其疏阔。张苍好律历,谓汉乃水德之时,河决金堤,其符也。又公孙臣曰:「始秦德水而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之应」。孝文亦命有司申明其□。迨至孝武,乃谓承尧之后,非可改易。迨世祖中兴,有赤伏之谶,于是火德之论,确然得正。然则数子之议皆失之矣。且汉,尧之裔。五帝之大,莫大于尧,而汉能因之,是不坠其绪而善继盛德者也。切以国家应开先之庆,执敦厚之德,宜以土瑞王天下。夫三王莫大于圣祖,承其后者,犹汉之继尧也。然则推终始传,秉周之木德而火德其次。且朱梁不预正统者,谓庄宗复兴于后。自石晋、汉氏以及于周,则李昪建国于江左而唐祚未绝,是三代者亦不得正其统矣。昔者,秦祚促而德暴,不入正统,考诸五代之际,亦是类矣。今国家诚能下黜五代,绍唐土德,以继圣祖,亦犹汉之黜秦,兴周火德以继尧者也。夫土于五行,位居其中,国家兆运于宋,作京于汴,诚万国之中区矣。《传》曰:「土为群主,故曰后土」。《洪范》曰:「土爰稼穑,稼穑作甘」。今四海洽足,嘉生蕃衍,顷之泰山醴泉涌,迩年京师露降,作甘之兆,斯亦见矣。矧灵木异卉,资生于土者不可胜道,非土德之验乎?又闻在昔灵命肇发,太祖生于洛邑而包络淮黄,鸿图既建,五纬聚于奎躔,而镇星是主。及陛下升中之日,日抱黄珥,朝祀太清,含誉黄润,斯皆天意人事响效之大者也。其馀神龟珍兽,自远至者,或毳或介,佥有厥应,然非耳目之所具也。茍验其一,则土德之符在此矣。陛下勿以变故为疑,循旧自守。且汉兴,自武帝越十九年,始寖寻于火德,至光武盖二百载,方习定乎正运。国家受祚,犹在五纪,乃能兴是正统,□于汉德甚矣。是故天心在兹,陛下拒而罔受,民意若是,陛下谦而弗答,气壅未宣,河决遂溃,岂不神哉!然则天渊之浡流,水德之浸患,考验五行相胜之说,亦宜兴土运、禦时灾。乞顺考符验,详习法度,不可以揖让至德,因循旧典,废天之休也。其度量律历之则,车服衣冠之法,圜邱方泽之事,明堂辟雍之制,宗庙荐飨之序,方国朝会之典,政教礼乐,文质增杀,愿下搢绅讲之。然后升中嵩,告上帝,循五载,见群后,以示中方之位,以符用五之数。
论宣祖配侑奏(乾兴元年十一月) 北宋 · 谢绛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一、《宋会要辑稿》礼二五之七九(第二册第九九四页)、《太常因革礼》卷八、《国朝诸臣奏议》卷八六、《宋史》卷一○○《礼志》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八、《续通典》卷四五
伏睹本院与崇文院检讨官详定,以宣祖配感生帝。窃寻宣祖非受命开统,因循配祀,义或未安。臣以谓三代两汉之际,经礼虽著而事远难法,请以唐典明之。高祖武德初定令,每岁圜丘、方丘、雩祀,并以景帝配;祈谷、大享,并以元帝配。太宗初,奉高祖配圜丘、明堂、北郊之祀,元帝专配感生帝。高宗永徽二年,祀高祖于圜丘,太宗于明堂,兼感生帝作主。又以景帝、元帝称祖,万代不迁,乃停配祀,以符古义。臣以为景帝厥初受封,为唐始祖,推于事实,盖与宣祖不侔。恭惟宣祖于唐,是为元帝之比。唐有天下裁越三世,而景、元二祖已停配祀之典。且有宋受命创业,既自太祖,垂宪缵绪,于兹四圣,而宣祖配侑,因而未停,恐非往典之意。请依永徽故事,停宣祖配享。仍用唐太宗故事,宗祀真宗于明堂,兼感生帝作主。若据郑康成说,则曰五帝迭王,王者因所感别祭,遵之于南郊,以祖配之,今若不用武德、永徽故事,则请以太祖兼配,正符郑说。论者以为宣祖配坐,亦周配祖之义,窃又惑焉。详郑之意,非受命始封之祖,不应配,故引周后稷配灵威仰之义为證。惟太祖始造基业,亲受符命,配侑感生帝,据理甚明。如恐太祖既配祈谷,与感生帝祠日相妨,则当以太宗配祈谷,太祖配雩祀,亦不失尊严之者。臣以为宣庙非为不迁,而迭用配帝,于古为疑。礼:「祖有功,宗有德」。但非受命之祖,亲尽必毁,况配享乎!
因灾异言时政奏(天圣五年九月) 北宋 · 谢绛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一
去年京师大水,败民庐舍,河渠暴溢,几冒城郭;今年苦旱,百姓疫死,田谷焦槁,秋成绝望:此皆大异也。按《洪范》、京房《易传》皆以为简祭祀,逆天时,则水不顺下;政令逆时,水失其性,则坏国邑,伤稼穑;颛事者知,诛罚绝理,则大水杀人;欲德不用,兹谓张,厥灾荒;上下皆蔽,兹谓隔,其咎旱。天道指类示戒,大要如此。陛下夙夜勤苦,思有以上塞时变,固宜策告殃咎,变更理化,下罪己之诏,修顺时之令,宣群言以导壅,斥近倖以损阴。而圣心优柔,重在改作,号令所发,未闻有以当天心者。故水未复而继之以旱,此天所以诲告陛下也。夫风雨、寒暑之于天时,为大信也;信不及于物,泽不究于下,则水旱为沴。近日制命,有信宿辄改,适行遽止,而欲风雨以信,其可得乎?天下之广,万几之众,不出房闼,岂能尽知?而在廷之臣,未闻被数刻之召,吐片言之善,朝夕左右,非恩泽即佞倖,上下皆蔽,其应不虚。昔两汉日食、地震、水旱之变,则策免三公,以示戒惧。陛下进用丞弼,极一时之选,而政道未茂,天时未顺,岂大臣辅佐不明邪?陛下信任不笃邪?必若使之,宜推心责成,以极其效;谓之不然,则更选贤者。比来奸邪者易进,守道者数穷,政出多门,俗喜由径。圣心固欲尽得天下之贤能,分职受业;而宰相方考资进吏,无敢建白。欲德不用之应,又可验矣。今阳骄莫解,虫孽渐炽,河水妄行。循依违之迹,行寻常之政,臣恐不足回灵意、塞至戒。古者,谷不登则亏膳,灾屡至则降服,凶年不涂塈。愿下诏引咎,损太官之膳,避路寝之朝,许士大夫斥讳上闻,讥切时病。罢不急之役,省无名之歛,勿崇私恩,更进直道,宣德流化,以休息天下。至诚动乎上,大惠浃于下,岂有时泽之艰哉(《宋史》卷二九五《谢绛传》。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东都事略》卷六四,《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九九,光绪《富阳县志》卷二二。)!
「故水」至「陛下也」:原无,据《东都事略》补。
乞移恩追封亡母郡君之号奏(天圣九年正月) 北宋 · 谢绛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一、《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之一四(第二册第二○一一页)
母南宫县君许氏近岁弃背,臣父涛见任秘书监,准恩例,妻合封郡君。臣预奉郊祀,当加阶勋,望以加恩,特许追封亡母郡君之号。
言财政奏(景祐元年闰六月) 北宋 · 谢绛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四、《九朝编年备要》卷一○、《宋史》卷二九五《谢绛传》
内藏库岁受铸钱百馀万缗,而岁给左藏库及三年一郊,度岁出九十万缗,所馀无几。请以天下所铸钱,尽入三司十年,责以移用,使聚谷实边,而茶盐香矾之利悉归京师,与夫滞积大盈,利害远矣。又迩来用物滋侈,赐予过制,禁中须索,去年计为缗钱四十五万,自今春至四月,已仅二十万。比诏裁节费用,而有司移文,但求咸平、景德簿书,簿书不存则无所措置。臣以为不若推近及远,递考岁用而裁节之,不必咸平、景德为准也。
乞罢内降奏(景祐元年闰六月) 北宋 · 谢绛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四、《宋史》卷二九五《谢绛传》、《九朝编年备要》卷一○
号令数变则亏体,利害偏听则惑聪。请者务欲各行,而守者患于不一。请罢内降,凡诏令皆由中书、枢密院,然后施行。
清吏治以息蝗灾奏 北宋 · 谢绛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一、《宋史》卷二九五《谢绛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四、《救荒活民书》卷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九九
蝗亘田野,坌入郛郭,跳掷官寺,井匽皆满。鲁三书螟,《谷梁》以为哀公用田赋虐取于民。朝廷敛弛之法,近于廉平,以臣愚所闻,似吏不甚称而召其变。凡今典城牧民,有颛方面之势:才者掠功取名,以严急为术,或辩伪无实,数蒙奖录;愚者期会簿书,畏首与尾。二者政殊,而同归于弊。夫为国在养民,养民在择吏,吏循则民安,气和而灾息。愿先取大州邑数十百,诏公卿以下,举任州守者,使得自辟属县令长,务求术略,不限资考。然后宽以约束,许便宜从事,期年条上理状,或徙或留,必有功化风迹,异乎有司以资而任之者焉。汉时,诏问京房灾异可息之术,房对以考功课吏。臣愿陛下博访理官,除烦苛之命;申敕计臣,损聚敛之役。勿起大狱,勿用躁人,务静安,守渊默。《传》曰:「大侵之礼,百官备而不制。言省事也」。如此而沴气不弭,嘉休不至,是灵意𧫩谰,而圣言罔惑欤。
请改判院为判寺奏 北宋 · 谢绛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九
太常寺本礼乐之司,今寺事皆本院行之,于礼非便。请改判院为判寺,兼礼仪事。其同知院凡事先申判寺,然后施行,其关报及奏请检状,即与判寺通签。
上仁宗乞开内馆恢景德之制(天圣八年) 北宋 · 谢绛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一、《国朝诸臣奏议》卷五九、《东都事略》卷六四、《宋史》卷二九五《谢绛传》、《永乐大典》卷一一三一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四、二八五
臣闻唐室丽正、史官之局,并在大明、华清宫内。太宗肇造三馆,更立秘阁于升龙门左,亲飞白题额,作赞刻石于阁下。景德中,图书寖广,大延天下英俊之士,乃益以内帑西库。二圣因数临幸,亲加劳问,递宿广内,有不时之召。人人力道术、究艺文,知天子尊礼甚勤,而名臣高位,繇此其选也。往者延燔之后,简编略尽,访求典籍,是正疑文,而笔工坌集。有司引两省故事,别创外馆,以从缮写考校之便。然直舍卑喧,民櫩丛接。太官卫尉,供拟滋削,非先朝所以隆儒育才之本意。陛下未尝迂翠盖、降玉趾,寥寥册府,不闻舆马之音,旷有日矣。议者以谓慕道不笃于古,待士少损于前。士无延访之勤,而因循相尚,不自激发,文雅渐弊,窃为圣时惜也。愿开内馆,以恢景德之制。
乞禁不逞之徒托言数术奏 北宋 · 谢绛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宋史》卷二九五《谢绛传》
近岁不逞之徒托言数术,以先生、处士自名,秃巾短褐,内结权倖,外走州邑,甚者矫诬诏书,傲忽官吏。请严禁止,先以墨敕赐封号者,追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