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其它
道士杨大均祖考墓表 北宋 · 蔡京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六四、柳风堂石墨、《道家金石略》第三四一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政和七年四月十五日,蔡州□宁万寿观道士杨大均葬祖考于汝阳县凤源乡北魏庄村之原。宣和四年十月望,太师、鲁国公蔡京书表其墓左。
张进之墓志铭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九六、《杨龟山先生集》卷三一 创作地点:浙江省金华市
张氏讳序,字进之,常州晋陵人也。曾祖庭赞,祖延祚,不仕。父霖,以其子恩赠通直郎。进之兄弟七人,长曰巨,次曰与,俱登进士第。巨虽位不至通显,而以学行为欧阳文忠公所知,其所交皆一时名流,如右丞修简胡公,枢密蒋公是也。故张氏遂为毗陵著姓。进之幼孤,能自力,其为人谨信原悫,与人有诚意,虽喜怒遇事辄发,无所容隐,过即夷然,未尝宿怨也。轻财乐施,无疏戚之间。视其缓急贷与无所吝,虽时有见负,折券不问也。亲戚之贫者月廪食之有常数,行之十有馀年不少替。暴雨雪,乡邻艰食,则给薪米以赈之。市材治棺,以待贫无周身者。每千人为一录,曰「冥惠」,饭千僧以荐之。岁饥,殍死被原野,进之敛其遗骸藏之,殆不可以数计也。俚俗信禨巫,宗人得疠疾,阖户无敢往来者,进之日往省之,无难色。比其亡也,所遗一孤女尔,进之力为经纪之,事无巨细,皆纤悉详尽。又育其女,为置奁具,择良士归之。郡寮有雅相善者,贫甚,而抱疾久不愈。进之往抚其家,亲为调剂,周之无不至。将属纩,以后事付之。又有闽士自京都还,暴卒于逆旅,茕然一小僮守之,无与语者。进之任其托,哀其无告,为之棺敛,凡附于身者,咸使无悔焉,悉力赙之,资其柩以归,二家存没得以无憾,闻者义之。宣和四年二月初二日卒于正寝,享年五十有八。前一日澡浴更衣,若将远适,然家人初莫之省也。越日,盥栉坐堂上,有亲宾与之笑语如常时。坐顷,忽瞑目,起视,屹然已亡矣。其于死生之际,与世之所谓善知识者庸有异乎?盖其平生于佛事未尝斯须忘于心,虽在尘劳中而能自拨,乐与方外之士游,得其一言之善,则终身佩服而不敢失。其诚著于中,而自信其所得,故能安逝若此,为善之效,其至矣夫!初娶李氏,再娶孙氏。男二人:曰茹,曰蔚,皆有文行。女一人,适凌仲皋。孙二人。其孤将以是年四月二十一日葬于武进县怀德南乡巢野之原,以朝奉郎高元修之状来请铭。乃为之铭曰:
积德以润身,施惠以及物,庆覃后昆,其永无极。
李修撰墓志铭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九七、《杨龟山先生集》卷三二、《锡山文集》卷一八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宣和三年闰五月二十有七日,中大夫、右文殿修撰、陇西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李公以疾终于家。岁八月二十有八日,葬于常州无锡县开元乡湛岘之原,与其夫人吴氏同穴。越明年,其孤以晋陵邹柄状来请铭。余与公俱闽人,又尝同为诸生,肄业于上庠,挟策考疑,时相从也。俯仰四十馀年,一时朋游凋丧略尽,与公有平生之旧,而知公之详,盖无遗矣,宜其有请于余也。余虽不能铭,其何可辞?公讳夔,字斯和,其先江南人。唐末避乱,徙家邵武,故今为邵武人。曾祖讳待,仕闽以武力显,闽亡,退处田野。祖讳僧护,考讳赓,皆隐德不仕。考以公贵,累赠正议大夫。妣黄氏,资政殿大学士履之姊,累赠高平郡太君。继妣饶氏,累赠广平郡太君。皆改赠太硕人。公幼孤,鞠于外家,成童犹未知书,而颖悟绝人。舅氏大资政黄公擢第归,一见器之,使赋诗,有惊人语,因授以书。凡耳濡目染,过即成诵,至日数千言。自是于六经诸子百氏之书,下至毛郑笺传,期年之间,无所不窥。学日进,文日益有名,从黄公游者,咸推先焉。是时朝廷方以经术造士,公声闻籍甚,所至学者景从,赢粮重趼,越百舍而至者,常相蹑也。逮居上庠,所交皆一时知名士。初补监生,洎选内舍,皆第一。龚公原得其文读之,叹曰:「此必山林幽栖笃学之士所为,今之学者莫能为也」。其后预天府荐,及试南省,皆第二,遂中元丰三年进士第,释褐调秀州华亭尉。邑令所为多不法,公每规正之。部使者欲有所按治,声言行邑,公迓之境上,则以温言慰荐,且询令所为。公力庇之,不以言,部使者不悦,正色复询之丞簿。丞簿与令素不协,则互讦所短。而令初不知公庇之也,亦言公尝以私故不过厅,于是部使者以公为长者。已而考覈之,三人者皆以罪去,而公独无累,人以是知公之器度为未易量也。丁继母饶氏太硕人忧,服除,调建州松溪县尉兼主簿。秩满,移池州军事推官。太守罗公彦辅性彊愎,行事或失中,公必面折之,初虽不悦,而后卒相知也。民有乙与甲争塘水,而殴甲至死者,狱具,刑官欲寘之极典。公当书断,建议以为事有所因,法不至死,争之,得减等。公犹不已,太守怒甚,至以语诋公,公不为屈,争之愈力,于是命他官书断。其后大理详谳,以甲准盗论,乙乃止当杖,审刑书断官以失入抵罪,众始愧服。然公犹坐尝签书及用荐者改官,降次等,授宣义郎。人多劝公直其事,公卒不自明也。差知无为军庐江县,改福州怀安县。未赴,从故龙图阁直学士陈公轩辟知杭州钱塘县事。有兄弟争财而讼者,累政不能决。公至,取案牍焚之,谕以同气至情,财不足言。兄弟感泣,拜于庭而去。异日公复过钱塘,二人犹求见公以谢。故观文殿大学士吕公惠卿帅鄜延,辟充经略安抚司勾当公事。初,公之尉松溪,吕公谪居建州,得公之文奇之,一见如故,以是首辟公置幕下。至延安未逾月,适夏人倾国入寇,号百万,人心危慄。公徐为吕公陈方略,一路赖以完。及米脂之役,工未毕,谍言贼兵十馀万且至,诸将弃城而遁。公曰:「彼众我寡,去将安之?是速死尔。不若按兵勿动,城虽未完,冒以楼橹,彼将以我为有备,必不敢进。兵法所以使敌人疑者,正谓此也」。诸将然之,卒如所料。凡筑殄羌、威羌等十馀城,未尝不在其间。其后奉进筑图至阙下,因上五议,欲使诸路乘虚互出,以伐其并兵之谋;进取横山,断其右臂;参用汉唐实边转输之术;申命州郡,广招置之法,为足食足兵之计;惩二寇辅车相依之势,以备不虞。识者以为切中边事之要。累赏转奉议郎,除江淮荆浙等路制置发运司勾当公事。未赴,改授签书平江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尝摄郡事,适当累政因循之后,狱系甚众,公命数吏分条其所犯,不日皆决遣之,遂以无事。今上即位,覃恩转承议郎,勋武骑尉,赐五品服。以太学博士召,道除太常博士,转朝奉郎,迁知大宗正丞事。因职事奏疏上四事,大略以谓缌麻亲宜有荫孙之法,非袒免以下小宗,有未食禄者,宜广流泽,特官之。宗室虽得以科举进,尚宜许之入学,以养成其材。且罢刺史以上公使,以恤非袒免无官之孤。皆当时所宜行者,有旨送讲议司。除屯田员外郎,以论鄜延进筑功,特迁两官,转朝请郎,勋云骑尉。久之迁礼部员外郎,天子视学,公以为盛德事,献《视学颂》,有旨第其文高等,迁朝奉大夫,勋飞骑尉。时朝廷议礼考文,礼官视他部为重,非通知古今之学不足以当其任。公傅经稽史,无留事。两以考课被赏,改司封员外郎,长贰相与举留之,复还礼部,转朝散大夫,勋骁骑尉。然公雅意欲就閒旷,力请外补,除知蔡州,朝廷惜其去,留为宗正少卿。训辞有曰「非清德老儒,曷任兹选」,士论荣之。转朝请大夫。天子受八宝,覃恩特迁左朝议大夫,兼学制局参详官。移太常少卿,时故相刘公正夫在政府,刘公,大资政黄公婿也,以公联姻娅,亟请避嫌。上曰:「此真太常也」。因批其奏曰:「公议所在,何嫌之有」?公遂就职。官制行,换中奉大夫。未几,复慨然语所亲曰:「吾平生为礼学,方布衣时已预修衣冠制度。今备位卿寺,得司天子礼文,于吾足矣。士当知止,岂可冒进不已」?遂坚求退。或者勉公曰:「奉常清切,于禁从才一间,盍少留乎」?公笑谢之。朝廷度其不可复挽,则除公集贤殿修撰、知邓州、兼西南路安抚使。陛辞,天子劳问优渥。公建言:「先帝尝命官修《中书备对录》,以知官吏流品、户口钱谷之数,以知礼法文为、军兵名额之数,以知刑罚赦宥、工事夫役之数。盖体《周官》岁终受会之意,而所以周知天下之务也。方今内外事物之要,盈虚繁简之实,欲有所稽考,盍命左右司略仿前制,为一书上之,以资观览」?天子深然之,有旨如公所请。公之意,盖非苟然而已也。南阳大藩,为帅者多务大体,不亲事,吏得舞文为奸。公下车尽革前弊,纲纪大整。与部使者议事,有所不合,公独请于朝,事卒见听。当路滋不悦,公弗顾也。然自是若有不释然者,遂以疾请宫祠。朝廷意公惮安抚一路之劳,除知颍州。章再上,祈恳愈力,除提举杭州洞霄宫,勋骑都尉,赐爵陇西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公东归,居于梁溪锡山之傍,日以文字为娱,澹如也。子纲为镇江教官,就养子舍。与宾客过从,尽登临之适,优游自得,不复以世事介意。尝有贵公素知公者,被召与公相遇于途,询以所欲,公从容诵少陵「江汉垂纶」之句以答之,贵公咨美。还朝,每称于诸公间,以为不可及也。及纲为尚书郎,丐迎养京师,除公提举醴泉。转中大夫,改右文殿修撰。顷之,以足疾不任朝谒,请复洞霄,凡为宫祠者逾十年。纲自左史论事得罪方远谪,公诲之曰:「进退出处,士夫之常,汝勉自爱,毋以吾老为念也」。父子之懿,闻者仰之。及归,公喜见颜间,曰:「汝罪大谪轻,谪未久而归,上恩厚矣,何以论报」?时公方避寇海陵,盛夏遽促归。既还,以微疾上章告老。命未及下,而公疾已革,顾诸子曰:「汝等皆在吾左右,吾何忧」?因不复语,怡然而逝,享年七十有五。公天资纯孝,继母饶氏性严肃,公事之尽子道,得其欢心。于兄弟间友爱尤笃,既除饶氏丧,尽以资产推与之,独与季弟曼出居浙右,廪入之馀,一以付之,置不问。其后禋祀,许及期亲,即以与其子纬。其教子以孝弟忠信为本,闻人一善,于父子兄弟间誉之不容口,退而未尝不以训诸子也。自为小官,喜周人之急,禄虽微,不为有无计。亲族之贫不能家者,均养之。妹侄甥女无资以遣者,必择配归之。故乡里语风义,以公为称首。其交朋友尽信义,与人接洞然无城府。尤喜提奖后进,孜孜不倦,门人之跻膴仕者相望也。其在朝廷,每有贡举,公未尝不为考官,其所取多一时名士,人服其鉴裁。平生唯嗜书,无他好。幼学尝苦无书,既仕,节衣贬食,而积书之富,至与巨室名家埒。初,黄公以名儒有重望,自熙宁以来,累践大官,被遇泰陵,进位承辖,士之出其门者,众矣。公为儿童时,甥舅自为知己,而退然官州县垂二十年。逮今上纂极,黄公已均逸于外,乃始以学官召擢。盖黄公所以期公者远,而公亦安于义命,不汲汲于进也。晚位通显,而恬于进取。又率常数考一迁,至一日有归意,则慨然决去不可留,其难进勇退如此。公貌怡而气和,襮顺而中劲。少有大志,而深自韬养,不以所长自见。至其謇然持议,无所回隐,不为世变所移,则有人所不能者。建中靖国初,丞相范忠宣公薨,太常议行易名,公为博士,定其议曰:「公任台谏,当朝廷清明,民物阜安之时,而公正色立朝,力陈安危治乱之几。至于法度之废兴,典章之施设,大臣之去留,人材之用舍,一有不当其心,则抗章论列,无所顾避,至有不得其言而去。其列侍从,居宥密,位台辅,益行所知,从容进见,有责难之恭。朝廷有大利害,与同列辨论上前,各以理胜,如罢大河东注之议,寝鬼章款塞之质,下宽大之诏以安群心,释朋党之疑以全善类,皆自公发之。然公处心积虑,务在体国,持论平允,不以好憎易情,不以同异介意,惟其是之从也。故邓绾移扬,公置绾前日论己之憾,而言今日指摘绾事之非。元祐纷更,公置熙宁论议不同之念,而言今日法度尽变之失。非公诚心慷慨,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孰能然哉!若夫救蔡确新州之贬,而忘高位厚禄之为可怀;论吕大防等宜从宽宥之叙,而不知疏远嫌疑之为可避。此人之所尤难,而公优为之。盖公以谓大臣之于国,有股肱心膂之托,而乃心王室,曾无内外之间,安往而不任其责耶」!方是时,范公名在罪籍,虽门生故吏往往讳言之,而公之议挺挺不挠如此。呜呼,斯可以观公之心矣。故余备载其辞,以是铭之,庶其流风犹足以立懦敦薄云。公娶吴氏,奉议郎桓之女。初封仁和县君,先公二十一年卒,累赠濮阳郡君,改赠令人。子男四人:曰纲,起居郎兼国史编修官,以论事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得旨复本等差遣。曰维,承事郎,前监在京诸司粮料院。曰经,通仕郎,试补太学上舍生,未赴殿试。曰纶,通仕郎。女三人:长蚤卒,次适奉议郎、杭州司仪曹事张端礼,次适迪功郎、衢州司工曹事周琳。孙男六人:仪之、宗之、集之、琳之、文之、麟之;女三人。有文集二十卷、《礼记义》十卷,藏于家。铭曰:
目无全牛,奏刀砉然。不逢其族,孰知其难。亡故屡更,鲜不畔援。秉义弗渝,其节乃见。公于建中,士方纷如。不倚不流,介然中居。哲人之萎,谗波稽天。鲠议直辞,如防在川。群言不孚,咸底于罪。皇明烛幽,公独无悔。易名之美,自公发之。世济之荣,公与有之。我作铭诗,以示万世。庶其流风,闻者兴起。
令人吴氏墓志铭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九七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中大夫、右文殿脩撰李公讳夔之夫人吴氏,其先越州山阴人,仕唐为谏大夫。董昌之乱,义不屈,遁居括州,故今为括苍剑川人。曾祖崇避哲宗讳,赠大理评事。祖彀赠承事郎,父桓故任奉议郎、知湖州长兴县。母鲍氏,金华县君。夫人资孝谨,事父母能尽其力,饮食起居未尝斯须去侧,省定温凊,各适其节。言德功容,人鲜俪焉。父母贤之,谓必得名士乃可以为配。是时,李公以诸生与修衣冠制度,名闻朝廷,继而擢高科,遂以妻之。惟吴氏世为望族,夫人生大家,而李公起寒素,夫人事之尽妇顺,能以清约自将,无骄矜气,柔明端静,人不见其喜愠。治家有常法,遇妾媵有恩意,闺门之内雍如也。方李公筮仕之初,官卑禄微,喜过从,赒人之急如不及。甥侄孤女未有家者,必择对归之。夫人躬治殽馔,必致其精旨,罄奁具资遣之,无吝容。人以为难,而夫人安为之。故乡闾笃风义者,必以李公为称首,夫人之力为多也。李公从辟鄜延,夫人挈诸子归宁,而金华尚无恙,夫人事之益至。吴氏族大,间有不相能者,必迎致其家,听其言,视其容色,而鄙倍必消矣,其懿范感人盖如此。建中靖国元年,李公自签书平江军节度判官厅公事被召为太学博士,既登舟而夫人感疾,遂不起,实正月七日也。以其年三月十八日葬于常州无锡县开元乡历村湛岘山之原,享年四十有四。初封仁和、仁寿二县君,李公之舅右丞黄公以夫人之贤奏赐冠帔。既没,累赠永嘉濮阳郡君,改赠令人。男四人:曰纲,起居郎,国史编修官,坐言事谪监南剑州沙县税务,有言牵复未行。曰维,承事郎。曰经,曰纶,皆通仕郎。女三人:长蚤卒,次适奉议郎、杭州司议曹事张端礼,次适迪功郎、衢州司功曹事周琳。宣和四年,余过锡山,以其舅从政郎爽侯彦申之状属余铭,且谓余曰:「吾母之亡,先子方趋朝,而诸孤皆稚弱,不克铭以葬。夫铭所以论撰先美,而明著之后世也。无美而称之,是诬也。有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三者有一焉,人子之罪大矣。今吾母之德善可考不诬如此,而积二十有馀年,幽堂无辞以纪,诸孤不仁之罪宜无以自逭,愿得铭以补前过,庶几发扬幽光,为存没之慰」。余感其言,故不辞而铭之。铭曰:
内职之修,閟而弗彰。有子之贤,其传乃光。贻尔后人,视此铭章(《杨龟山先生集》卷三二。)。
「以其舅」上缺主语,疑有脱字。
祭陈莹中文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二、《杨龟山先生集》卷二八、《永乐大典》卷三一四四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呜呼!天生我公,为时元龟。精贯白日,而无以自表;气包宇宙,而不容于时。止或尼之,非人能为。嗟一跌而不振,卒困死于流离。赖遗言之未泯,导原委而东之。念生死之永诀,怅南北之差池。徒反袂以长号,泪淋浪而沾衣。公乎不亡,其知我悲。
四月二十五日智俱侍者生日戏作此授之 北宋 · 释德洪
五言律诗 押萧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与佛同生月,犹迟十八朝。
参禅唯自肯,求法转相辽。
谷响千斤重,虚空五采描。
布毛吹起处,豁尔万缘消。
宣和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大雪珠禅客忽至渠以谷山退院来审是否作此示之 北宋 · 释德洪
七言律诗 押冬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南台寺
翻空渐密呵不止,刷我当门螺髻峰。
银碗满盛谈类堕,径松深覆示藏锋。
因徒逃去宁知褊,显自何来不见踪。
独拥衲衣成坐睡,地垆瓶泣伴疏慵。
十二月十八夜大雪注莲经罢有僧来劝归庐山僧去作此 北宋 · 释德洪
七言律诗 押佳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南台寺
烟凝生怕席帘开,快煖偏宜榾柮柴。
夜久饥鼯嗅空案,梦惊斗虎堕层崖。
优昙花偈馀残纸,薝卜杯香自满斋。
折脚铛安莫嫌稳,地偏人懒遂幽怀。
老黄龙生辰三首 其二 北宋 · 释德洪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尘劳山峻铁崔嵬,曾向慈明喝下摧。
解作隐身衣带露,不须弹指阁门开。
三关未透从教去,万里追思却再回。
已坠纲宗谁整顿,杖藜今日独登台。
十生观音生辰烧香偈示智俱 北宋 · 释德洪
七言绝句 押寒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十世为僧生复死,今朝生死不相干。
从来被眼常遮盖,不信如今借汝看。
陈奉议生辰 北宋 · 释德洪
五言排律 押青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华国生贤俊,江山孕秀灵。
鸭头淦水绿,螺髻玉筒青。
敏捷收科第,奇豪见典刑。
笑谈回暖律,诗句挟风霆。
官偶求彭泽,才宜在汉庭。
麒麟横逆气,鸑鷟敛修翎。
民讼多閒日,棠阴自满亭。
浪传书课奏,须看鼎彝铭。
仲夏逢佳节,非烟聚杳冥。
数蓂馀一叶,推道间千龄。
阡陌登丰后,笙歌烂熳听。
绮筵环妙丽,寿斝捧娉婷。
欢洽连更烛,情高促画屏。
九衢花照夜,万井月开扃。
风飐银河动,天惊玉露零。
三台星密处,旁有老人星。
七月十三示阿慈阙阙 北宋 · 释德洪
押词韵第四部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南台寺
寺已馀十僧,田不登百数。
何以常乏食,强半了租赋。
今年失布种,正坐无牛具。
六月始分秧,江流冒塍路。
水退秧陷泥,经月已无雨。
枯根拆龟兆,瘦叶压勃土。
邻家饭早占,我方质袍裤。
此生为口腹,梦幻相煎煮。
阿慈佐井臼,事众耐辛苦。
今朝质且尽,父子屹相觑。
颓然辄坐睡,欠伸久不语。
只个甘露灭,可质请持去。
送珠侍者重修真净塔 北宋 · 释德洪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清凉寂灭塔,三世无鲜陈。
岿然尘尘中,现此光明身。
尚无有祖成,宁当说有坏。
悯此情见者,亦惊世议隘。
泐潭道人珠,愿力无碍限。
行看苍烟丛,一切俱成办。
狐死必首丘,马嘶必望北。
盖皆不忘本,人岂宜忘德。
秋风净湘楚,万里浩无垠。
嗟予颓然卧,羡子如孤云。
送忠道者乞炭 北宋 · 释德洪
押寘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南台寺
水行无声知其深,玉瑕不变知其粹。
逆顺门高欢喜登,办心成就一切智。
杨岐卧榻有真珠,杜顺法身无纸被。
焰上说禅炭里藏,不妨道者闲游戏。
再送之 北宋 · 释德洪
押先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南台寺
出家放旷断爱缘,是心清净离盖缠。
君看铁脊忠道者,妙如神鱼初脱渊。
闲行觑地一笑喜,自言拾得南台禅。
东胜身洲兜一喝,惊得山河磨蚁旋。
云庵和尚生辰烧香偈 北宋 · 释德洪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直心是道无虚假,是牛何曾呼作马。
平生日日常一般,但知九旬为一夏。
声色峥嵘争盖覆,法身散失无寻处。
因缘时节属今朝,不用追求全体露。
七十八年弹指过,元来诸数不曾堕。
南台再拜炷炉香,重渠当时不说破。
送一上人序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六、《石门文字禅》卷二四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南台寺
无尽居士,崇宁二年自政府谪亳、蕲两州,以宫祠罢归,舟而南。时龙安照禅师自西安往迎之,至夏口,遂与无尽俱载登赤壁。余闻之,作诗寄之曰:「无尽、龙安两勍敌,大梅、庞老是同参。近闻赤壁同登赏,想见清风助笑谈。已作泛舟游夏口,又成横锡过江南。归来万壑松声在,依旧闲云没草庵」。明年夏,无尽来招住峡州天宁,辞之。已而问来僧,尝记觉范言句乎?僧诵前诗,无尽忻然和之曰:「心月澄澄映碧潭,曾参错认作曹参。若非临济具只眼,争得维摩相对谈?万象森罗皆拱北,百城迢递谩游南。直须取惜眉毛落,烧却山头洛浦庵」。宣和四年十二月十四日,龙安之门弟子义一,持无尽所作照公塔铭语句来,时无尽亦殁逾年矣。余游二老,盖三十年,今俱成千古,独余身在,然亦折困于梦幻数矣。是夜义一先寝于坐,念旧游如前身事,录两诗以授之,使归,举似山中之耆年,庶其哀余之志也。
题晦堂墨迹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八、《石门文字禅》卷二五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南台寺
右晦堂大和尚墨迹三纸。佛印盖公辈流也,而其言推敬之,至称为老师。退之之与柳子厚,欧阳永叔之与杨大年,道枢不同,而韩、欧之称柳、杨,唯恐不师尊之。议者以谓避争名之嫌,非也。前辈倾倒,法当然耳。公道德冠丛林,而器资与公辈一时,又名卿且留情吾道者,今皆成千古,堪师之。能畜此帖,嗜好,大是不凡。宣和四年自印福绝湖来,出以示其侄,因流涕书之。
题英大师僧宝传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九、《石门文字禅》卷二六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者,理之序也。「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施,多识前言往行」者,日益之学也,如春夏之水方增川,浩然不可测其际。思之又思之,以至于无思,如囱之在顶,盖造形之极,不可以数量情识得。孔子晚乃悟曰:「天下何思何虑」。如秋冬之水缩,廓然见其涯涘。呜呼,丛林法道之坏,无如今日之甚。非特学者之罪,实为师者之罪也。学者方蒙然无知,而反诫之曰:「安用多知,但饱食默坐」。虽若甚要,然亦去愚俗何远?予所录《僧宝传》,先叙其悟道之缘,又书其死生之际,欲学者法前辈为道之精。而惠英大师,年二十馀,生海上,独挺然有志,不肯碌碌,而哑羊者固已憎之如十世雠矣。手写此书,携以过予。予佳其勤,扶此心以自此趋无上佛果,如顺风扬尘耳。宣和四年十一月题。
跋东坡书简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石门文字禅》卷二七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王逸少骨鲠,颜平原刚正,两公皆有立朝大节,而后世以字画称,予尝嗟惜之。然名德之重,故世珍其笔迹,盖理之固然。东坡之于王、颜,又其逸群绝尘者,其法权极可宝秘。宣和四年人日,觉慈轴以来示予,予忻然喜其嗜好,若可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