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正文
朝奉大夫致仕公墓志铭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八○、《忠肃集》卷一三
君讳师孟字醇之菑川人
曾大父昭懿
大父邈,试秘书省校书郎
父肃,大理寺丞,赠中大夫,有惠政于人思之,至今生儿有以梁为名者。
君方童时,吴文肃公一见奇其秀颖,使为诗,顷刻辄成,大异之。
年十八冠乡举,名声籍甚,诸老先生喜为推引。
嘉祐二年进士第,调沂州费县主簿,迁邢州龙冈县令
丁母忧,起为相州汤阴
文肃荐其才,擢国子监直讲
熙宁二年,改秘书省著作佐郎
太学诸生,有对语病新法在高第者,大臣怒,尽出学官补外,君签书淮南节度判官事,转秘书丞太常博士
元丰改官制,换承议郎通判隰州赐绯服,转朝奉郎
今上即位恩,选朝散郎,遂致仕。
以子登朝,经两郊恩,为朝奉大夫,阶护军
元祐六年十月十八日以疾终,寿七十二。
君彊毅笃实,少刻励于学,老不辄废,博知古今,论议以忠义为主。
其文词雄深有气,乐善疾恶,出其天资。
视世事有弗可于意者,戚嗟痛叹,至或流涕,不能浮湛俯仰,故与世龃龉,而世亦卒不得君用
虽有穷塞,耻以一毫近人,居京师七年,未尝造请。
初,天下转运司辟置管勾文字官,河北以君名闻,于格不应,诏特从之,而当路者亦颇欲因是近君,君不愿也。
其后中执法有闻君之名,欲一见之,荐以为属者,朋友更劝往见,君曰:「士而自鬻,何义也」?
卒不往。
方时天子慨然求治,更造法令,拔蒐人才,宰相大进退天下士,士皆奋待同,争前恐后,君独顾虑逡巡,依流队牒,录录以老。
暨二圣在御,振用淹滞,而知君者六七要人,皆同时在显处,争欲荐用之,或抵书勉其出,人亦谓君且得志无疑,而君笑曰:「吾与世不谐,老矣,此而进,是持平生为今日资也」!
亟谢事而去,时年六十四。
于是识者知君非苟为异以取高当世者。
晚节居乡里,自号「般阳居士」。
观书赋诗,萧散自得,乡人亲敬之。
前夫人李氏、窦氏,故尚书都官郎中丁、职方司员外郎缄之女,追封真定、中都县君
今夫仙源君王氏,比部员外郎孝和之女。
子三男;
先,朝奉郎,充青州临淄县尉
允,举进士
二女,嫁隰州永和主簿董昱、沂州司理参军李翔、孙男女六人
文集二十卷。
卒之明年十一月七日于万年乡零召村之原,二夫人祔。
予故善君也,先于是来请铭。
为之铭曰:
呜呼梁君,学无所不知也,行无所不修也。
谓无心于世乎?
服膺降色,其见善也;
挼手齰齿,其闻恶也。
谓有心于仕乎?
不搀乎上,未老而归也。
呜呼!
士之于世,合则从,不合则去,进退之正也!
然是犹为在人者也。
乃若时可以行而自止,招之以道而不来,非在我者重,盖不能也。
呜呼梁君!
刚不屈者也,能行其志者也。
朝请郎致仕张公墓志铭元祐二年十月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五○、《范太史集》卷三九
公讳保孙,字子远,其先深州束鹿人
曾祖光伟,赠太子中允,祖文质,赠尚书左仆射
父存,以礼部尚书致仕,赠特进谥恭安
曾祖妣李氏、孟氏。
祖妣王氏,赠太原郡太君
妣刘氏,赠安康郡太君
仆射徙居冀州,今为冀州信都人
恭安公真宗仁宗,历践台省,任龙图阁直学士吏部侍郎
英宗、神宗朝,累迁尚书
硕望重德,为时名臣。
公,恭安公之第二子也。
父任守将作监主簿、监冀州酒税,签书安武军节度判官
以父老,不欲为他州官,朝廷亦优待恭安公,故公三为冀部从事
熙宁中,大河自枣强西泛,寖逼郡城,将筑堤于东郊,占公家田,吏议移之民田,公不可,曰:「与其损民,不若自损」。
卒置堤于其地。
通判恩州
先是御河在郡中,元丰四年大河北决,自大名徐曲口注御河,朝廷议欲遂令黄、御河合流,以通边漕。
都水监都运司调夫修御史,度用工二十五万。
公上言:大河水悍,非御河所能容,其势必涨,为一州患。
方今农作,重被灾害,调发至广,仍为甘陵忧,甚无谓也。
不若塞徐曲决口,用工少而无后患。
朝廷从之。
契丹使过郡,守丞饯之南门。
使曰:「两朝通好日久,往来如一家,可谓太平」。
守不能对。
公曰:「太平无象,何但尔邪」?
使者服曰:「诚名言也」。
七年,告老得谢。
官累朝请郎,勋柱国,服紫衣金鱼。
八年十一月乙巳卒,年七十一。
公为人醇谨孝弟,出于天性。
恭安公,不冠带不敢见,过庭必趋。
恭安公夜分不寐,不敢退。
出入第,门外上下舆马。
自言平生未尝对父坐。
恭安公官于四方,公未尝一日离左右。
及将归老,公始仕为乡里官,年四十馀矣。
恭安公久尊显,奉养如意。
既老閒居,夜必蜡炬,他费称是。
月朔月半宴郡僚,必陈乐,四方珍羞异味无不备者。
公损己以率家人,积用而致隆于亲,如是几二十年不衰。
信都者宗族百人,开南北二第,恭安公居北第,馀皆南第。
凡廪饩丝枲汤沐之用,亲疏如一。
而公自奉俭薄,敝衣冠,菲饮食,盖侃如也。
兄台孙蚤卒,视其子与孙踰己生。
姊适李氏,夫亡,其家不贫,公养姊于家,为其甥男女嫁娶。
恭安公薨,终丧不居堂奥厅事。
郡人以公笃行,皆敬仰则效之。
内外宗族事公如事恭安公焉。
太师司马文正公之夫人,公之女弟也,常道公以训其子弟曰:「如彼可以为孝矣」。
公好读书,老而不倦。
宾客恭敬甚,恶言人之过。
其在甘陵部刺史尝问公以属吏能否,对曰:「公自察之」。
终无所毁。
其为政唯恐人知之,不好立名,然人皆称其长者。
娶杨氏,卒赠蓬莱县
继室以其妹,封寿安县君
子男一人:世京太子中舍,先公卒。
女六人:长适磁州录事参军郭郁;
次初适守将作监主簿皇甫僖,再适卫尉寺丞马鼎;
次适西头供奉官李宗彦;
次适奉议郎校书郎司马康
次不育;
次适郊社斋郎司马棫
孙男三人:克和,郊社斋郎
克勤,永静军司理参军
克谐,未仕。
曾孙男一人,曾孙女五人。
孤克勤以元祐二年十月葬公于邢州龙冈白圭乡夷仪里,祔仆射公之茔。
司马校书状公行事,抵史官曰:「吾舅行如此,其可以不铭」?
谨诺而铭曰:
张氏在冀,莫如恭安。
显于四朝,寿考多盘。
惟其有人,干父承考。
孝弟慈祥,以至耆老。
乡人尊之,率化以躬。
循循唯谨,万石之风。
岂无多文,亦有善辩。
君子之行,唯日可见。
夷仪之里,白圭之原。
永閟斯铭,庆在后昆。
禁僧诱民舍身诏政和六年七月三十日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九四、《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六六(第七册第六五二八页)
访闻相州林虑县邢州龙冈县天平、陵霄二山,高崖之上有舍身台,每岁春月,村民烧香,闻有僧行诱惑,使人舍身者,导以法事,欲悔不能。
僧行利其赀财衣物,愚民无罪而就死地,不有禁止,何以爱民?
仰本州县当职官常切觉察,犯者以故杀论,仍令主僧偿命;
许人告捕,每名支赏钱一千贯,白身与补进义校尉,有官人转两官,诸色人转两资,并不原赦;
官司失觉察,以违御笔论。
仍版榜揭示二县山路。
监司、走马失按劾者,与同罪。
仍著为令。
过统制使李公墓 明 · 朴𥠷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李忠武公全书卷之十二
将军墓临大路,将军墓大树
大树烈风吹不尽,当年想像将军怒。
将军击贼四十万,大海洋中白日暮。
白日暮兮大树摧,天公为泣真宰诉。
公之毅魂镇东南,狐狸窜穴鲸鲵怖。
公之忠烈,求之古人无其伍。
当与诸葛武侯,同驾而并骛。
我逢乱离偶过之,再拜空山一抔土
吁嗟乎有山屹屹高万丈,万古英风振河浒。
石坟铭记(一 元丰七年十一月 北宋 · 宋志祐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五、光绪《增修诸城县续志·金石考》(光绪十八年刻本)
维大宋国密州安化军诸城县移风乡郭下保宋家庄宋志祐,叔事守晋州临汾县主簿
元丰七年十一月十五日,镌铭记宋志祐
石匠人郭齐。
石坟铭记(二 元丰七年十一月 北宋 · 宋志祐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五、增修诸城县续志·金石考
维大宋国密州安化军诸城县移风乡郭下保宋家庄户人宋志祐,奉为父母。
志祐自小亡失过父母,有愿造石坟一所,报答养幼之恩。
今从元丰四年九月十四日,分割到父母田产,酬报父母之恩。
至元丰五年正月内,谨发心与父母造石坟一所。
元丰七年甲子岁十二月初七日壬申日,成就了必,合服已讫。
今记合家姓名,开坐如后:户主男宋志祐,年三十一岁,妻刘氏年三十一岁,房下小女名肖德,年二岁。
元丰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镌铭记。
石匠人郭齐。
西州都督张待宾书735年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八十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西州都督张待宾及官吏百姓已下。不虞狂贼。
拥众多时。彼州军人。
素乏器械。闻其悉力。
能不悬心。卿等坚守孤城。
敌此凶寇。亦既久拒。
终然万全。斯乃义可感幽。
鬼神相助。妖不胜德。
氛祲自销。来无所能。
去无所得。犬羊之众。
道路埋魂。其于破伤。
亦云甚矣。向使甲戈有豫。
士卒且强。蹑彼归途。
可无噍类。即令所司支料。
以备后来。其有功之人。
各且据实。以时叙定。
当有酬赏。其龙泉寺小堡。
被其残破。虽巳收拾。
犹虑损伤。各宜宣慰。
令得存活。秋气巳冷。
卿及寮吏百姓巳下并平安好。今赐卿衣一副。
至宜领取。遣书指不多及。
杭州馀姚县龙泉寺大律师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九
大朴既雕。
淳源不复。
生人溺于迷妄。
自拔无由。
我梵惟哀之力。
现灵东方。
雷起偫蛰。
间生龙象。
调御人天。
巍巍乎大明烛幽。
而品物知向矣。
噫。
稠林枝干。
荣枯不息。
火宅烟焰。
起灭相寻。
于众生速坏之身。
有诸佛常存之性。
垢衣缠宝而不见。
浊水求珠而未得。
法无高下。
根有浅深。
由是启禅那證入之门。
立毗尼摄护之藏。
土因水而成器。
火得薪而待燃。
惟此二宗。
更相为用。
律行严用。
奉则净无瑕缺。
戒定光深。
照则测见本源。
次修定门。
而自调伏。
云何为大定。
地虽倾而不动。
云何为修我。
心虽寂而无住。
然后登般若之岸。
上楞伽之峰。
以此身为法身。
了无得为真得。
或有默修元契于文义。
受教顿悟于宗师。
不由门阶。
径造堂室。
微尘学者。
时得一人。
复有大悲空隘而不穷。
宏誓海涸而不尽。
俯从像法。
以导世间。
则我大律师其人也。
师讳道一。
字法籥
馀杭严氏。
生族姓之家。
是为因地。
作如来之子。
宁有本缘。
故祖考不书。
尊上乘也。
体峻山岳。
神閒江海。
机对敏洽。
应受融明。
自襁褓至于成童。
颜色无违。
视听皆正。
年甫八岁。
辞亲就师。
鸿鹄入冥
自然方外。
莲花出水。
不染泥间。
十七预剃度。
龙泉寺
受具于光州岸律师
行相珠圆。
涤流镜澈。
始就山阴讲涅槃经。
师既归而为众敷阐。
同时听者。
奉以为师。
恭惟此经。
佛最后说。
教旨深圆。
故草元著义。
法华经大事因缘。
授声闻记。
口诵心奉。
誓尽当来。
金刚经灭度无边。
悉离诸相。
诵起信论。
涤除邪妄。
开导心宗。
常所受持。
皆为义释。
于华严入普贤性海。
维摩不二法门
凡历见闻。
莫非心證。
从文悟理也。
白日顿明于世界。
飞鸟自在于空中。
从理乘如也。
尝谓天台观门。
往誓深教。
吾所归也。
夫垢因戒净。
惠定以生。
未有爱尚存而坐登三昧。
每叹曰。
持心系于刹那。
求道本于清净。
使学徒解怠。
由轨范不明。
教之兴衰。
在我而已矣。
乃获一席。
信心必随。
尝讲大乘。
方摄齐登座。
侍者布席。
微爽律文。
即命撤席。
浣衣以俟明日。
其检身激下。
皆此类也。
自是江南律学
砥砺弥精矣。
至若齐场星列。
谈座云绕。
四众仰山王之高。
万里赴龙宫之会。
远夷逾海而来听。
长老顺风而请益。
至仁生灭。
至辨成简。
判析疑问。
若阳和解冰。
宏敷妙理。
止水观月。
化童蒙为上智。
伏我慢为调柔。
引诸佛戒定之池。
浴众生轻重之垢。
垢自流去。
池常湛然。
又以儒墨者般若之笙簧。
词赋者伽陀之鼓吹。
故博通外学
时复著文。
在我法中。
无非佛事。
李大理升期崔河南希逸尝抚本州。
麾幢往复。
故成御史广业卢华州元裕兵部韩员外赏屈身郡邑。
䑳舸洄沿。
及乡人故汴州何司户寒同与叩绝韵于清风。
味元机于永夕。
庐山师友。
今古一时。
诚愿密宏。
崇修本寺。
导容缨网。
高殿栋宇。
工人殚其百栌。
信士竭其千金。
佛宫严丽。
一方胜绝。
写大藏经。
手自刊校。
学者赖焉。
广常住田。
通给无阂。
凡圣均焉。
天竺寺造慈氏变相。
凭高为台。
与众均福。
光灵肸蚃。
如在会中。
永以报生育劬劳之恩。
光先师训诱之德。
不离宴坐。
应者归。
天宝十三年春
忽洒。
饰道场。
端理经论。
惟铜瓶锡杖。
留置左右。
具见五天大德。
十八罗汉。
幡盖迎引。
请与俱西。
二月八日
恬然化灭。
报龄七十六。
僧腊五十七。
生以其日。
灭亦如之。
昔同来舍位之辰。
今是菩萨往生之日。
古先大士
无此明徵。
先时院庭有百合两本。
对发白花。
月轮。
照于昏夜。
呜呼。
慈云既归。
花亦彫萎。
物感如是。
人哀可知。
至某月日。
迁厝于寺之西偏。
江岭淮湖。
缁麻缟素。
荼毗之会。
声动山川。
寂寥原野。
人亡地古。
悲夫。
一为人师。
六十年矣。
远名利故不游京国
乐閒安故不出户庭。
有请方去。
故深慈密行。
莫得而究焉。
门人之冠者一行禅师惠罕法师津梁寺乾应律师苏州东林寺怀哲律师
湖州开元寺惠灯少明之记。
长者宝藏。
修身执持。
导师化城
无处瞻仰。
眷属之贤。
有若族人神都等。
如来影中。
怖畏都尽。
力生今地。
哀号不穷。
以华曾史之风。
尚竺乾之道。
追书本行。
见托斯文。
铭曰。
苕溪教源。
因戒生定。
百千人俱。
见性情净。
裂除意网。
磨拂心镜。
虽会一乘。
终修万行。
说法登坛。
天龙谛听。
须弥峰顶。
白月孤映。
彼迷方者。
从我得正。
报尽生尽。
归自法身。
最朝涕泣。
江上门人。
炬灭阴夜。
舟沈海津。
雪山灵草。
无复青春。
欲报之德。
苍苍罔极。
既断言语。
又非空色。
假言喻空。
观我为则。
嵩山封官题名809年闰3月3日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五十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太室山
元和四年三月二十六日
著作佐郎樊宗师处士卢仝自洛中至少室谒李徵君渤。
樊次玉泉寺
疾作归。
明日
遂与李卢道士韦濛僧荣并少室而东。
抵众寺。
上太室中峰。
宿封禅坛下石室。
遂自龙泉寺钓龙潭水遇雷。
明日
启母石
入此观。
道士赵元遇。
乃归。
闰月三日
国子博士韩愈题。
越州馀姚阇梨塔铭 北宋 · 释元照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六、《芝园集》卷上
释单异,字隐之越州馀姚杜氏子。
丱角时已有超拔之志,脱素于龙泉寺,礼清序为师。
遇皇祐普恩,得剃度。
既具戒品,负笈挈囊,学天台教于四明赟法师
自后遍历诸方,知新温故,天竺明智、雷峰广慈皆登门入室,孜孜扣击,馀二十年。
所业既成,遂还旧隐。
道俗或以住持强之,皆确然不就,柰何耆旧笃迫,事不能已,遂于本寺讲演圆乘,听众悦服。
晚年谢去人事,掩关不出,严治一室,专修净业,礼佛诵经,不舍昼夜。
崇宁改元制将解,忽染微恙,至十九日召集徒属,焚香告曰:「吾生净土时已到矣,当乘金刚台随佛西迈,愿勉力进修,可得相见」。
言讫,索汤沐浴,手结佛印,泊然坐灭。
是月二十五日火化于西郭,而灰骨间舌根数珠俨然如故,得非诵持之效欤?
其徒以某年某月葬于当山之西峰
寿七十六,腊五十二。
平居诵《普贤观经》万卷,《法华经》五千部,《弥陀经》万卷,佛号不计数。
一子曰德懋,二弟曰覃逸、曰覃悦。
悦见为僧首,尝从予学律,一日具录其事,求铭以识其塔。
铭曰:
惟师为学,有而若无。
惟师为行,实而若虚。
形器化矣,珠舌俨如。
白业斯著,青史宜书。
龙泉院新塑佛像记嘉泰三年 宋 · 邹非熊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九八
龙泉寺住僧宗信过余曰:「有乡善士胡汶,出橐钱二百万新佛像,饰佛宇,敞层檐,护绮疏,洁几皿,藻绘晶荧,丹髹焯焕。
工告备,乃大设水陆,供以蒇事砻石。
请记之」。
余每暇时,徜徉僧窗,浥林泉清风。
寺环两山,背倚高峰,面凤台石,下瞰芙蓉,距县密迩,环翠葱茏中峙佛宫,真胜地也。
闻诸宿老言,宣和己亥岁,尝废今天王寺神霄宫缁流散徙。
祖仁化缘兹山,于罗才结屋数椽,以安其徒。
居亡几何,天王复旧,祖仁归故栖,而俾智灯主之。
智灯台府,请新寺额曰龙泉,极力营办,建崇佛之殿,演法之堂,鸣钟之阁,储经之藏,积稔乃克底于成。
流虹庆节,官吏民庶祝釐于此。
智灯者曰海莹,续葺累之勤。
宗信又能续海莹未就之志,遂振起之,诚可书也。
然物有兴必有废,有成必有坏,废坏有数,兴成有缘。
予问:「今日寺之复兴,宗信能保其不坏乎」?
曰:「不能」。
余曰:「有如必诚者,嗣尔能干蛊,继继不绝,复有善信如胡汶者,能不靳施,更阅数千百载,可以勿坏也」。
宗信曰:「佛法无尽,圣寿无疆,虽与天地相为无终穷可也」。
予嘉其说,遂书以为记。
嘉泰三年秋朝散郎、新知象州军州兼管内劝农营田邹非熊记。
按:同治宜黄县志》卷四五,同治十年刻本。
赠东庵 明 · 柳方善
五言排律 押覃韵 出处:泰斋先生文集卷之一
偶到龙泉寺,随缘始得参。
抠衣惭晚遇,煮茗纵清谈。
利欲霜摧叶,胸怀月照潭。
观空忘早暮,问法走东南。
禅诀曾相究,儒经亦自探。
高风吹后百,妙契透前三。
丈室临寒涧,疏楹入翠岚。
莳茶分色味,种果杂酸甘。
山静春游惯,窗明午睡酣。
传心从粲可,博物失周聃。
出定看歌颂,开篇咏葛覃。
词锋初见砥,活计不盈甔。
云卧知良贵,尘劳愧大憨。
十年成底事,终拟共松龛。
时化驿。遇崔训导兴淑。纪所言为诗 明 · 朴祥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出处:讷斋先生续集卷第二
崔子龙泉寺里来,山中胜事数如枚。
老槐楼外虬千丈,飞涝岩边雪万堆。
三十居僧皆白发,高低行径半苍苔。
连连过客无佳句,未有宾王第一才。
退溪杂题 其四 明 · 黄俊良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出处:锦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外集
种黍王基属野人,鬼呵荒寺好藏真。
兴哀墟庙心非假,会见新祠妥圣神龙泉寺傍。新开丽祖祠。故及之。)
夏日诸同人小集晚过龙泉寺南风氏园看古松限韵同赋 清 · 缪沅
 押词韵第四部
中夏苦炎灼,十日九风雨。
桑乾高亢地,卑湿过南土。
新晴得佳招,到门日未午。
南台休沐暇,双藤倚庭宇。
口咏青琅玕,手挥白玉麈
韩门旧生徒,灿灿列廊庑。
一枝空谷,绿香凉肺腑。
擘窠瞻宝书,龙凤势轩翥。
黎祁与牢丸,珍异誇食谱。
从公领清言,妙谛吾有取。
罢酒事登陟,曲折过林莽。
渟泓镜奁波,娟娟照眉妩。
遥山映媌娥,峰峦青可数。
苍凉龙泉寺,涓滴鹅玉乳。
缁徒三五人,钟鱼间粥鼓。
穿云小略彴,一径翠蛟舞。
怪松如草书,盘攫躯干古。
据地龙衙衙,尻起首频俯。
荒落葆性灵,远身脱斤斧。
对此谢羁絷,足悟养生主。
堕璎珞,碧棚张小坞。
茶瓜复迟留,拳石莽支拄。
日暮啸烟归,松花落如雨。
龙泉寺瞻礼二十韵乾隆己亥 清 · 弘历
 押词韵第十一部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六十二
石匣白龙潭,旧传为灵境。
往来每遥瞻,瓣香遣致敬(叶)
昨岁值旱,特以专官请(昨久不雨适召见摄京兆胡季堂询其田禾情形据奏农民望泽甚切若即得透雨尚可有收并奏及石匣龙潭向来祷雨辄应即命其亲往诚请翊日甘霖大沛远近均沾禾稼顿觉芃勃复命时又奏言潭上祠宇及其前龙泉寺岁久颓圮特发内帑万金鼎新之兹工已落成因巡幸避暑山庄便道至祠瞻礼)
应祷普被霖,旧宇因新整。
北巡值落成,亲诣抒诚秉。
取道九松山,东北循山径(叶)
近寺趣顿殊,树密峰峦静。
三潭叠泻瀑,寻源更遥迥。
石洞窈首潭,其深不可等。
想即神所安,一泓含溟涬。
便风亦不波,虽冬而恒泂。
神祠临峭崖,像设问欬謦。
四围陡壁间,松柏森劲挺。
一川冰雪飞,五月衣裳冷。
所见奇迹多,似此颇鲜并。
祠旁搆精舍,以备小憩领。
疏窗既纳凉,曲槛堪凭景。
无须劳步履,坐揽得全省。
意谓此多哉,吾岂为游幸。
惟祈雨旸时,鸿庥利民永。
白龙潭有作乾隆壬寅 清 · 弘历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九十
戊戌夏初旱,命祷蒙神赐戊戌夏久不雨摄京兆胡季堂奏石匣白龙潭向来求雨辄应即命其偕御前侍卫德保往祷蛡日甘霖果霈因发内帑万金鼎新祠宇并于己亥年亲诣展诚有龙泉寺瞻礼诗)
因命鼎新祠,己亥亲诣寺。
今春觉阙泽,亦差请雨吏。
漠然竟无应,后乃四寸暨。
旬馀复三寸,究未优渥遂。
诚通或弗通,再三渎匪谊。
近更炎暵增,渴望澍霖继。
兹当过灵境,瓣香仍遣致。
百神代天工,职在敷民惠。
庶几霈甘膏,调幕惟滋愧。
祖越寺(一本作又为前题刻者解嘲所云前题即咏弥勒峰之诗别见附录) 清 · 王尔烈
七言律诗 押冬韵
峰外奇峰一上,神仙应向此间逢。
穿林风劲来香象龙泉寺象峰为此寺所共),守洞云深啸老龙罗汉洞前有松坡
玉匮流传黄帝事,青城髣髴丈人封。
昔人自有看山眼,五岳何难一腹容(寺中弥勒峰如巨人垂腹趺坐其上刻曰独镇群岳向无详其义者考玉匮经黄帝披山通道遍历五岳封蜀中青城山以为五岳丈人乃岳渎之上司真仙之崇秩一月之内群岳再朝此则所谓独镇群岳者也题者盖以弥勒与丈人俱取形似以比其灵异耳又按杜光庭青城山岷山连峰接岫千里不绝青城乃第一峰也今祖越为入山第一寺而此峰亦第一峰也杜记又云前号青城后号大面其实一也与弥勒垂腹义益相近则四字之取于玉匮经可无疑矣四字后又直行四字曰含泽宣气此盖因前四字而别有会心者也按春秋说题词山之为言宣也含泽布气调五神也此四字所本然如此则凡山皆可题何必在弥勒峰考黄庭经五岳之云彭亨注五藏之气为五岳之云则亦本弥勒垂腹之意而为之矣又按汉书郊祀乐歌云五神相包四邻系祠祭太一太一者道家所谓心君五神则五藏也)
按:一本首句一字作三句风劲作真见四句云深作时闻七句昔作游
三寺纪景戏作排律五十韵 清 · 王尔烈
五言排律 押尤韵
屐齿抛来久,风尘二十秋。
千峰欣共赏,三刹快相留。
西阁依云卧,龙泉尽□游。
净瓶窗外得,螺黛海中浮。
磐石龙馀尾,松门塔在眸。
狮鸣钟向口,象卧鼻垂头。
双牖东堂爽,层阶佛座幽。
数椽弥勒殿,万卷藏经楼
日饮濯缨水,閒听唤妇鸠
漱琼书可拓,符吐义当求(以上龙泉寺
试觅南泉道,桃花几误刘。
言寻祖越寺,蝶梦顿忘周。
群岳真堪锁,松坡果不侔。
轮囷扪太极,欹侧驻高邱。
有洞窈而曲,无梁阻且修。
振衣诗忆左,留迹地非缑。
饱饭招提别,迂途景物搜。
井深八角甃,亭敞四山收。
归路同谈虎,夕阳已下牛。
客灯聊共息,佛顶更为谋。
浴佛香花日,探奇鸾鹤俦。
天门穿石壁,滴水玩珠旒。
缘磴行如蚁,凌虚坐似舟。
西明石观旧,龙井水泉优。
路绝能接,崖悬足惮投。
奚奴矜健捷,铤险迈猿猴。
尔辈殊堪羡,先生今且休。
此行真卓荦,来日应优游(以上祖越寺及五佛顶
僧指香岩路,筇扶碧岭陬。
蕨芽同采采,麦浪渐悠悠。
烹茗石桥憩,倾壶枫树庥。
迟回行九曲,缥渺到三洲。
峰对关门似,尖多笔架犹。
炷香云篆袅,坡绣罽茵柔。
鹦鹉飞堪唤,钵盂黝若髹。
通明山透月,夹缝路登虬。
塔矗千寻壁,龙潜百丈湫。
方枰仙所奕,高阁佛之邮。
花雨台存矣,危岩魔炼不。
井连当陆羽,桥断割鸿沟
奇绝雪庵塔,穹兮葛氏瓯。
虚中甘露贮,覆手玉丸抠。
水浅无盈涸,年多阅电沤。
荒碑如禊帖,残字露银钩。
文以唐宗敕,石于贞观锼。
何其平燹乱,乃尔重缁流
金衲应非俗,铜牌或有由。
诛茅伊自始,揽胜此其尤。
后者谁乘鹤,吾侪岂学鸥。
短言聊纪实,挂漏待相酬(以上香岩寺
己亥杂诗 其三十九 清 · 龚自珍
七言绝句 押蒸韵
朝借一经覆以簦,暮还一经龛已灯。
龙华相见再相谢,借经功德龙泉(别龙泉寺僧唯一。唯一,施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