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鸿沟(题一作鸿门) 中唐 · 张碧
毒龙衔日天地昏,八纮叆叇生愁云。
秦园(一作原)走鹿无藏处,纷纷争处蜂(一作围)成群。
四溟波立鲸相(一作用)吞,荡摇五岳崩山根。
鱼虾舞浪(一作渡)狂鳅鲲,龙蛇胆战登鸿门。
星旗羽镞强者尊,黑风白雨东西屯。
山河欲拆人烟分,壮士鼓勇君王存。
项庄愤气吐不得,亚父㪷声天上闻。
玉光堕地惊昆崙,留侯气魄吞太华。
舌头一寸生阳春,神农女娲愁不言。
蛇枯老媪啼泪痕,星曹定秤秤王孙。
项籍骨轻迷精魂,沛公仰面争乾坤。
须臾垓下贼星起,歌声缭绕悽人耳。
吴娃捧酒横秋波,霜天月照空城垒。
力拔山兮忽(一作呼)到此,骓嘶懒渡乌江水。
新丰瑞色生楼台,西楚寒蒿哭愁鬼。
三尺霜鸣金匣里,神光一掉(一作透)八千里。
汉皇骤马意气生,西南扫地迎天子。
复授武元衡门下侍郎平章事制 中唐 · 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七
门下。邦国之兴。将相是资。选众而举。思贤俾乂。故有台臣外抚。宣力巳靖于四方。衮职迭居。懋功复凝于庶绩。允兹崇践。爰属上才。前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支度营田观察处置统押近界诸藩及西山八国云南安抚等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都尹上柱国临淮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武元衡。粹厚端庄。易常壹。有诚明之道以致用。有宏茂之略以佐时。贞方自得于性术。操尚不愆于风雨。加以懿文合雅。聚学承师。通礼乐刑政之源。达古今治变之要。历登华贯。休闻穆然。洎处钧衡。中立不倚。致君思尧舜之盛。修职以邴魏为宗。翼戴之勤。夙夜弥亮。彝伦攸叙。鼎饪载和。益部大藩。比仗兼济。而能布宣威惠。抚莅蛮髦。县道辑宁。疲黎安息。推心而下皆率附。正己而人自向方。临之累年。理有殊等。朕以出纳王命。缉熙帝图。总庶官之职业。为百度之扃键。惟此重任。属于黄扉。分忧遂辍于殿邦。具瞻再归于硕望。尔尚行之以中正。煦之以和平。毗于一人。膏润天下。祗膺礼命。无替徽猷。可守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崇元馆大学士充太清宫使。
贬路恕田景度等诏 中唐 · 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六十
光禄大夫行太子詹事路恕。正议大夫泗州刺史田景度。侥求非类。意望贿成。迹既涉于邪佞。罪难逃于宪典。恕可吉州刺史。景度可虔州刺史。右武卫将军薛昌期。惑于诳诱。通是货财。可丹王府长史。右卫将军赵良金。莫能修简。妄有交通。可抚州刺史。
喜五兄自泗州至 中唐 · 元稹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
眼中三十年来泪,一望南云一度垂。
惭愧临淮李常侍,远教形影暂相随。
痁卧闻幕中诸公徵乐会饮因有戏呈三十韵 中唐 · 元稹
五言排律 创作地点:湖北省荆州市
濩落因寒甚,沈阴与病偕。
药囊堆小案,书卷塞空斋。
胀腹看成鼓,羸形渐比柴。
道情忧易适,温瘴气难排。
治尰扶轻杖,开门立静街。
耳鸣疑暮角,眼暗助昏霾。
野竹连荒草,平陂接断崖。
坐隅甘对鵩,当路恐遭豺。
蛇蛊迷弓影,雕翎落箭靫。
晚篱喧斗雀,残菊半枯荄。
怅望悲回雁,依迟傍古槐。
一生长苦节,三省讵行怪。
奔北翻成勇,司南却是呙。
穹苍真漠漠,风雨漫喈喈。
彼美犹溪女,其谁占馆娃。
诚知通有日,太极浩无涯。
布卦求无妄,祈天愿孔皆。
藏衰谋计拙,地僻往还乖。
况羡莲花侣,方欣绮席谐。
钿车迎妓乐,银翰屈朋侪。
白纻颦歌黛,同蹄坠舞钗(白纻、同蹄,皆乐人姓名)。
纤身霞出海,艳脸月临淮。
筹箸随宜放,投盘止罚啀。
红娘留醉打,觥使及醒差(舞引红娘,抛打曲名,酒中觥使,席上右职)。
顾我潜孤愤,何人想独怀。
夜灯然檞叶,冻雪堕塼阶。
坏壁虚缸倚,深炉小火埋。
鼠骄衔笔砚,被冷束筋骸。
毕竟图斟酌,先须遣疠痎。
枪旗如(瘴痎之徒)在手,那复敢(筹箸色目)崴㠢。
送田令二子归宁序 中唐 · 沈亚之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五
昔西河之流未归。而中书公为魏将。因其师丧故。门下将卒咸以戎事归中书公。天子从人之欲而拜之。凡类之制无大小。皆俟决于朝。朝之命。士卒有所不熟闻者。往往孽龉。一年而化。其后四年。天子讨淮夷。使其中子布与兵。五年。命讨常山。悉师临淮南宫城。七年。淮夷灭。八年。常山贡二郡。赦之秋。命讨齐鲁。移兵东河渡。急攻济北。九年。拔之。斩其魁以献。其秋入觐。尽以昆弟诸子去魏。从谒京师者十馀人。十年。常山帅卒。常山人以其状来告中书公。由此得其事前白奏。于是拜帅常山。自以魏归。不十年。天子之兵南灭淮夷东清两河。而曰中书公之勤也。乃以兄为尚书。留置洛。以其弟执金吾。以子肇为亚尹居歧。以将军右持节回中。以犨为将军居北军。又以群为将军居列位。午为少将作。牟为殿中丞。以支恭玉昆弟侄。俱以中书公蒙宠居官。然皆谨恭下士。人多以为当任。与儒者比。长庆初。少子牟牟弟早令觐中书公。明日出都门来顾余。以云毂下名人文士。必以文宠别。欲余有撰。于是与述终始之迹。以塞其勤。
唐右补阙梁肃文集序 唐 · 崔恭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八十
叙曰。皇甫士安志好閒放。不荣轩冕。导情适志。作高士传。赞记遗韵。风猷尚在。而公早从释氏。义理生知。结意为文。志在于此。言谈语笑。常所切劘。心在一乘。故叙释氏最为精博。与皇甫士安之所素尚。亦相放焉。则今天台大师元浩之门弟子也。抠衣捧席。与余同焉。故能知其景行。收其制作。编成二十轴以为儒林之纲纪云。若夫明是非。探得失。乃作西伯称王议。宗道德。美功成。作磻溪铭四皓赞钓台碑圯桥碑。絜当世。激清风。作先贤赞独孤常州集序观讲论语序。美艺文。善章句。作李补阙集序隐士李君遗文序。备教化。彰讽咏。作中书侍郎赠太子太傅李公集序开国公包君集序。总名实。树遗风。作常州独孤公遗爱颂太常卿常山郡开国公崔公神道碑。恶戎丑。思康济。作兵箴。叙宗系。思祖德。作述初赋。病流滥。悦故居。作过旧园赋。明大道。宗有德。作受命宝赋。其馀言志导情。记会叙别。总存诸集录。归根复命。一以贯之。作心印铭。住一乘。明法体。作三如来画赞。知法要。识权实。作天台山禅林寺碑。达教源。周境智。作荆溪大师碑。大教之所由。佛日之未忘。盖尽于此矣。若以神道设教。化源旁济。作泗州开元寺僧伽和尚塔铭。言僧事。齐律仪。作过海和尚塔铭幽公碑铭。释氏制作。无以抗敌。大法将灭。人鲜知之。唱和之者或寡矣。故公之文章。粹美深远。无人能到。此事可以俟于知音。不可与薄俗者同世而论也。余之仰止。未尽其善。盖释氏之鼓吹欤。诸佛之影响欤。余所不者。道其穷欤。常怀不言之叹。杳冥之恨。尔后之人。识达希夷。意通响象。知我之言之不怍耳。若以叙人伦。正褒贬。则人皆知之。非独情至而称其制作也。大约公之习尚。敦古风。阅传记。硁硁然以此导引于人。以为其常。米盐细碎。未常挂口。故鲜通人事。亦贤者之一病也。夫子所谓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故无适时之用。任使之勤。余故以皇甫士安比之。若管夷吾诸葛亮。留心济世。自谓栋梁。则非公之所尚也。所谓善古而不善今。知贤而不知俗。故论赞碑颂。能言贤者之事。不能言小人之称。享年若干。以某年月日。终于长安某里。朝廷尚德。故以公为太子侍读。国尚实录。故以公为史馆修撰。发诰令。敷王猷。故以公为翰林学士。三职齐署。则公之处朝廷。不为不达矣。年过四十。士林归崇。比夫颜子黄叔度。不为不寿矣。其碌碌者。老于郎署。白首人世。又何补哉。于达者不可以夭寿之叹。而病于促数焉。公遗孤殁后而生。今已成立。则友朋之知臧孙之后。存于此也。
赋得亚父碎玉斗 中唐 · 孟简
押队韵
献谋既我违,积愤从心痗。
鸿门入已迫,赤帝时潜退。
宝位方苦竞,玉斗何情爱。
犹看虹气凝,讵惜冰姿碎。
而嗟大事返,当起千里悔。
谁为西楚王,坐见东城溃。
王智兴度僧尼状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
王智兴于所属泗州置僧尼戒坛。自去冬于江淮以南。所在悬榜招置。江淮自元和二年后。不敢私度。闻泗州有坛。户有三丁。必令一丁落发。意欲规避王徭。影庇资产。自正月以来。落发者无虑数万。臣今于蒜山渡点其过者。一日一百馀人。勘问惟十四人是旧人沙弥。馀是苏常百姓。亦无本州文凭。寻已勒还本贯。访闻泗州置坛次第。凡瞢夫到者。人纳二缗。给牒即回。别无法事。若不特行禁止。比至诞节。计江淮以南。失却六十万丁壮。此事非细。系于朝廷法度(下阙)。
题泗州刘中丞郡中新楼 唐 · 张祜
五言排律 押东韵 出处:全唐诗补逸
一槛构庭中,临川望益崇。
朗怀披夏日,高啸得清风。
紫府须黄霸,青山属谢公。
夜声闻动草,春意觉抽丛。
野迥云初白,天寒树间红。
月华深委素,淮色迥流空。
暮雨佳人到,良辰乐事同。
更怜初渡水,先咏子来工。
观泗州李常侍打毬 唐 · 张祜
五言排律 押东韵
日出树烟红,开场画鼓雄。
骤骑鞍上月,轻拨镫前风。
斗转时乘势,旁捎乍迸空。
等来低背手,争得旋分騣。
远射门斜入,深排马迥通。
遥知三殿下,长恨出征东。
晚下彭泽 唐 · 张祜
押词韵第十七部 出处:全唐诗补逸
斜日照鸟当,孤舟下彭泽。
平分江九派,敛度山一壁。
浅浦横黑查,高林间白石。
帆收天益暝,鸟没岚更碧。
依依戍前鼓,稍稍村外笛。
何处不眠人,月明西楚客。
题永福寺临淮亭(亭即司马复明府所置) 唐 · 顾非熊
五言排律 押青韵
淮上前朝寺,因公始建亭。
虽无山可望,多有鹤堪听。
引客闲垂钓,看僧静灌瓶。
带潮秋见月,隔竹晓闻经。
水气侵衣冷,蘋风入座馨。
路逢沙獭上,船值海人停。
砧杵鸣孤戍,乌鸢下远汀。
连波芳草阔,极目暮天青。
创置嗟心匠,幽栖得地形。
常来劝农事,赖此近郊坰。
僧伽卒后显形长庆元年夜半于泗州牧苏公寝室前歌(题拟) 唐 · 宋人著作中所载唐五代神仙鬼怪诗
四言诗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淮南淮北,自此福焉。
自东自西,无不熟矣(《宋高僧传》卷十八《唐泗州普光王寺僧伽传》。)。
万里桥赋(以殊乡绝邑行役路偏为韵) 中唐 · 陆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二十二
万里兮蜀郡隋都。二桥兮地角天隅。相去而如乖夷貊。曾游而只在寰区。倚槛多怀。结长悲而莫极。凭川试望。思远道以何殊。昔者沧海朝宗。岷山发迹。斯观理水之要。若启凿穴之役。逮夫东土为扬。西邦曰益。架长虹于两地。客思迢迢。浩积水于千秋。江流脉脉。宇宙绵绵。今来邈然。结构应似。途程甚偏。将暂游于楚岸。欲径度于巴川。目断波中。过巫峰之十二。心驰路半。到荆门而五千。徒观夫偃蹇东流。峥嵘二邑。揭华表以相效。刻仙禽而对立。俄惊回复。潮生而夕月初明。孰敢争先。帆去而秋滩正急。眇天末之殊方。有人间兮异乡。顾盼而层阴动色。徘徊而浮柱生光。饰丹雘以虽同。彼临淮海。度轩车而既异。此对铜梁。古来几许行人。曾游此路。跨绿岸以长存。俯清流而下注。宁为驻足之所。莫问伤心之故。复有逆旅伤情。临邛远行。壮宏制以灵矗。压洪流而砥平。家本江都。羡波涛而自返。身留蜀地。偶萍梗以堪惊。衍迤归遥。飘流恨结。之子去兮扬桂棹。长卿还兮建龙节。既风月以相间。固音尘之两绝。斯桥也。可以济巨川之往来。不可以携手而相别。
白鹿乡井谷村佛堂碑铭 唐 · 石文素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七
天竺人师。亿劫行化。众生得悟。永离苦海者哉。则有我此邑耆宿长幼士女等。知身觉悟。共发齐心。且好人恶煞。蠲弊崇善。所以贤达君子。多爱法焉。于是矻矻勤心。孜孜不怠。从元和初。递相谓曰。各减毫分施舍。共修功德。预造桥梁者矣。日来月往。世事如流。俄尔之间。二十馀年。凡修功德七八馀件。从元和六载辛卯岁。崇立石灯台一所。又十年乙未岁。创造讲堂一所。又十一年景申岁。翻瓦佛殿。安鸱⿰(尾鸟)螭头。修换覆阶。又十三年戊戌岁。后辈小邑社十四五人。崇立尊胜陁罗尼石幢一所。又十四年己亥岁。造泗州石和尚一铺。又宝历元年乙巳岁。造西廊全五间。今又发心起修钟楼。舍施青凫。上至十年五千。下至百十五十。或则社例均率造诸功德亦如之。有诸图画幡额。不能备书。我徒一辈。能种善因。梵宇修饰。与日月而争辉。丈六金身。坐多宝塔而自见。金灯焰焰。照于十方。宝幢巍巍。侵于月殿。像坐莲花。经镌贝叶。微尘一聚而福生。□风散拂而罪灭。圣僧瞻礼。利益众生。所求获福。更能招僧设讲。谶念归依。念彼大乘。冀有利于生死。遂记其善。扬其名。召匠琢石。故立碑矣。神龟负背。虬龙憿身。琢成野草之花。镂出云霞之色。立斯之地也。东望仲子之峰。侵侵凌于青汉。云飞半岭。雾戴厜㕒。西瞻豆卢之神山。依依接于温岭。多饶祈祷。雱则应时。南有碧嶂横遮。遥望峨峨圣阙。北有泾水长川。出自朝那。殊流沧海。如黄河之崛曲。似巨海之洪波。其名水也。或眺走马之山。遥依天际。白云覆岭。碧雾攒峰。此地多饶溪涧。秀气氤氲。长冈连连。接于石水。长幼同福。遇此胜因。伏愿上资人主帝王百寮文武。及代代先亡。下沾黎庶蠢动含灵。及子子孙孙。同沾此福。文素不才。社邑相推。聊笔略述。直书其事。故立碑铭。以贻后世。其辞曰。修善兮消殃。崇福兮降祥。光明兮东照。归依兮西方。照耀兮金灯。清净兮华堂。谶念兮钟磬。行道兮行廊。生我兮地久。育我兮天长。松柏兮青青。刻石兮永贞。尊胜经兮救护。泗州僧兮圣形。神龟兮兀然。蛇龙憿兮冲天。日月照兮永古。风雨摧兮何年。
旅次盱眙县 唐 · 温庭筠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
离离麦擢芒,楚客意(一作思)偏伤。
波上旅愁起,天边归路长。
孤桡(一作帆)投楚驿(一作岸),残月在淮樯。
外杜三千里,谁人数雁行。
赴京初入汴口晓景即事先寄兵部李郎中 唐 · 杜牧
押词韵第八部 创作地点: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
清淮控隋漕,北走长安道。
樯形栉栉斜,浪态迤迤好。
初旭红可染,明河澹如扫。
泽阔鸟来迟,村饥人语早。
露蔓虫丝多,风蒲燕雏老。
秋思高萧萧,客态长袅袅。
因怀京洛间,宦游何戚(一作草)草。
什伍持津梁,澒涌争追讨。
翾便(去声)讵可寻,几秘安能考。
小人乏馨香,上下将何祷。
唯有君子心,显豁知幽抱。
张保皋郑年传 唐 · 杜牧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五十六
新罗人张保皋郑年者。自其国来徐州。为军中小将。保皋年三十。郑年少十岁。兄呼保皋。俱善斗战。骑而挥枪。其本国与徐州无有能敌者。年复能没海。履其地五十里不噎。角其勇健。保皋差不及年。保皋以齿。年以艺。常龃龉不相下。后保皋归新罗。谒其王曰。遍中国以新罗人为奴婢。愿得镇清海。使贼不得掠人西去。其王与万人如其请。自大和后。海上无鬻新罗人者。保皋既贵于其国。年错寞去职。饥寒在泗之涟水县。一日言于涟水戍将冯元规曰。年欲东归。乞食于张保皋。元规曰。尔与保皋所挟何如。奈何去。取死其手。年曰。饥寒死。不如兵死快。况死故乡耶。年遂去。至谒保皋。保皋饮之极欢。饮未卒。其国使至。大臣杀其王。国乱无主。保皋遂分兵五千人与年。持年泣曰。非子不能平祸难。年至其国。诛反者。立王以报。王遂徵保皋为相。以年代保皋。天宝末。安禄山乱。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以禄山从弟赐死。诏郭汾阳代之。后旬日。复诏李临淮持节分朔方半兵东出赵魏。当思顺时。汾阳临淮俱为牙门都将。将万人。不相能。虽同盘饮食。常睇相视。不交一言。及汾阳代思顺。临淮欲亡去。计未决。诏至。分汾阳兵东讨。临淮入请曰。一死固甘。乞免妻子。汾阳趋下。持手上堂偶坐曰。今国乱主迁。非公不能东伐。岂怀私忿时耶。悉召军吏。出诏书读之。如诏约束。及别。执手泣涕。相勉以忠义。讫平剧盗。实二公之力。知其心不叛。知其材可任。然后心不疑。兵可分。平生积忿。知其心难也。忿必见短。知其材益难也。此保皋与汾阳之贤等耳。年投保皋。必曰彼贵我贱。我降下之。不宜以旧忿杀我。保皋果不杀。此亦人之常情也。临淮分兵诏至。请死于汾阳。此亦人之常情也。保皋任年。事出于已。年且寒饥。易为感动。汾阳临淮。平生抗立。临淮之命。出于天子。搉于保皋。汾阳为优。此乃圣贤迟疑成败之际也。彼无他也。仁义之心。与杂情并植。杂情胜则仁义灭。仁义胜则杂情销。彼二人仁义之心既胜。复资之以明。故卒成功。世称周召为百代人师。周公拥孺子。而召公疑之。以周公之圣。召公之贤。少事文王。老佐武王。能平天下。周公之心。召公且不知之。苟有仁义之心。不资以明。虽召公尚尔。况其下哉。语曰。国有一人。其国不亡。夫亡国非无人也。丁其亡时。贤人不用。苟能用之。一人足矣。
授张直方田牟将军等制 唐 · 崔玙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一
敕。统环营于中禁。司徼道于右街。非节效素彰。见义而锱铢爵禄。威谋夙著。宣力而践更翰垣。则何以为我信臣。膺兹宠寄。检校刑部尚书兼左金吾大将军张直方。沈果知机。忠烈继志。承许国之义训。有能军之勇名。豹变除习俗之风。鹰扬多御众之术。自脱屣幽蓟。奉职警巡。勤固有夙夜之劳。谨严得谁何之任。前太平军节度使田牟。体怀忠厚。气概雄迈。袭台耀之洪伐。振家声于勋籍。深识战器之本。亟升勇爵之班。马岭雁塞。常绝烟尘之警。西楚东鲁。每闻辑睦之方。而皆早读父书。动合军志。克隆绍续之业。备详奇正之机。是宜委以禁戎。为之御侮。长期门以绝席。拥缇绮而式遏。俾之重闭。斯谓尔劳。题剑弄印。仍祇旧服。勿替徽问。勉承宠光。直方可右龙武将军。牟可右金吾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