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扬州龙兴寺经律院和尚碑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
菩萨调伏身心。具一切智。调伏心者为定慧。调伏身者为律仪。假烦恼而后有身心。有身心而后开知见。权衡并用。何莫由之。如来于鹿野苑中。为位具法轮。始开此法。持律第一。有优波离如来。谓戒为性源。因定见性。定为慧本。因慧得常。不依科教。无所成实。乃宣告四辈。摄护身心。命以优波长老集毗尼藏。以优波无缘此土。摩诃迦叶启迪当来。而付嘱之。与禅同祖者数世。去圣滋远。枝剖条分。今学者所宗。四分为盛。此间有数息诸观。以摄乱意。是盖禅那之滥觞也。夫沙门奉律。犹世间行礼。若备中和易直之心。而无升降周旋之节。于义为非。为义非为半人。恭惟世间。皆归佛性。体无分别。俱会一乘。胜妙法蠡。爰倾海水。明彻宝器。方贮醍醐。禅律二门。如左右翼。和尚执持戒律。兼修定慧。恩制落染。为人式瞻。六十年矣。和尚法号怀仁。其人也。惟天宝十载十月十四日。晨起盥漱。绳床跏趺。心奉西方。既曛。就灭于龙兴寺。春秋八十三。僧夏六十。缁素弟子。北拒泗沂。南踰岭徼。望哭者千族。会葬者万人。其上首曰越州开元寺僧昙一福州开元寺僧宣一常州兴宁寺僧义宣杭州谭山寺僧惠鸾东京敬爱寺僧璿光润州栖霞寺僧法瑜僧乾印润州天乡寺僧法云扬州崇福寺僧明幽延光寺僧灵一龙兴寺僧惠远等。天下甘露。正味调柔。人中象王。利根成熟。音乐树下。长流福慧之泉。雪山峰顶。仰见清凉之日。金刚决定。烦恼无馀。优昙开敷。香洁盈满。罔不成实。乐说辨才。得法华三昧。众所知识。物之依怙。法施之恩重。群居之感深。哀奉色身。经始灵塔于某原。像教也。幽公自幼及衰所亲侍。静言元梵。俯托斯文。试言之曰。先陀婆者。分于一名。摩醯目者。夹于三点。众法归善。群缘体无。道岂远人。宏之在我。外离诸相。犹行邪道。内度四生。方为灵觉。至若调牛良田。唯待天雨。渡驮巨海。荷护持囊。喻夫灵药毒草。同在林中。甘泉淤泥。共生地下。畴能了达。惟我宗师。和尚太原郭氏。厥后迁于淮左。孩抱之岁。誓齿道门。亲慈所钟。志不可夺。因瑶台成律师受具戒。律文有往哲所疑。时贤或误。一言曲分于象表。精理自得于环中。声振京师。如晞日月。诸寺固请纲领。乃默而东归。即还扬都。俯允群愿。常诵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如意轮陀罗尼般若。佛心我得。此心众生。亦如谓天台止观。是一切经义。东山法门。是一切佛乘。色空两亡。定慧双照。不可得而称也。寒不加服。暑不摄齐。食不求饱。居不易坐。四方施舍。归于大众。一身有无。均于最下。朝廷之士。衔命往复。路出惟扬。终岁百数。不践门阈。以为大羞。仰承一盻。如洗饥渴。和尚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臣言。依于忠。与上人言。依于敬。佛教儒行。合而为一。虑学者流误。故亲教经论。延来者听受。故大起僧坊。将警群迷。故广图菩萨因地。善护诸命。故曲济众生寿量。以文字度人。故工于翰墨。法皆佛法。兼采儒流。以我慢为防。故自负衣钵。以规范为任。故纲正缁林。以发挥道宗。故上纡睿礼。以感慕遗迹。故不远他邦。以龙象参议。故再至京国。以轨度端明。故研精律部。黄门侍郎卢藏用。才高名重。罕有推挹。一见和尚。慕味循环。不能离坐。退而叹曰。宇宙之内。信有当人。黄门于院内置经藏。严以香灯。天地无疆。象法常在。太子太保陆象先吏部尚书毕构少府监陆馀庆吏部尚书崔日用秘书监贺知章礼部尚书裴宽中书侍郎严挺之河南尹崔希逸太尉房琯中书侍郎平章事崔涣礼部尚书李澄词人汜水尉王昌龄等。所共瞻奉。愿同洒扫。建塔之地。广狭如素。高卑得中。周临四衢。平睹千里。门人环莳列柏。荐以名香。空旷寂寥。以哀以慰。夫子门人。轻重诸侯之国。如来子弟。皆为释梵之师。敬悦其风。以偈铭曰。
佛境无二。佛心皆一。随其根源。乃起禅律。持戒外奖。观空内谧。是藏私耶。众僧秘密。昏醉亿万。求醒者稀。如来戒定。与尔为归。性空因戒。垢重初微。彼上人者。深乎道机。真空不生。妙果无得。开明戒定。洗去怨贼。衣染波利。鼻闻薝卜。白日正圆。如何昏黑。昏黑既已。四辈号咷。不见金榇。空图白毫。月明江阔。木落山高。迥野孤塔。群心郁陶。训迪真子。森然朗达。阿难苾刍。迦叶菩萨。仙发承足。诸天奉钵。智火遽然。独留缁褐。月苦淮甸。风悲楚川。千株茂树。百道春泉。佛日长晦。浮图岿然。哀哀龙象。大庇群缘。
润州鹤林寺故径山大师碑铭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
道行无迹。妙极无象。谓体性空而本源清净。谓诸见灭而觉照圆明。我天人师。示第一义。师无可说之法。义为不二之门。其定也。风轮驻机。其慧也。日宫开照。其用也。春泉利物。三者备体。谁后谁先。入无量而不动。开法华而涌出。湛兮以有无观听而莫测。寥焉以远近思维而不穷。智德皆空。为真实际。大悲恒寂。遍抚群迷。月入百川之中。佛匝千花之上。修而證者。元同妙有。应而起者。旁作化身。先大师适来此土。化身欤。适去他方。补处欤。不可得而知也。自如来现灭。四魔横恣。人天无怙。寄命崩崖。胜大敌者。那罗延身。销大毒者。伽陀妙药。拔陷扶坠。而生大师。大师延陵马氏。讳元素。字道清。崇高绍兴于法位。冑绪不系于人间。慈母方娠。厌患荤肉。长至之日。诞弥仁尊。生有异祥。乳育安静。既龀。稽首父母。求归法门。即日获请。出依精舍。如意年中薙度。隶江宁长寿寺。既进具已。戒光还照。定水澄源。鹅王之不受泥尘。香象之顿除羁锁。未之比也。身长七尺。体无凡骨。眉毛际脸。口若方丹。目不顾盻。声侔扣王。入南牛头山事威大师。撞钟大鸣。入海同味。迦叶以头陀第一。大师亦斗薮尘劳。闻一知十。未尝请益。观法无本。观心不生。喻金刚之最坚。比狮子之无畏。圆月照海。高深尽明。慧风吹云。宇宙皆净。威大师摩顶谓曰。东南正法。待汝兴行。命于别位。开导来学。于是驺虞驯扰。表仁之至也。众禽献果。明化之均也。接足右绕。百千人俱。大师悉以菩萨呼之。教习大乘。戒妄调伏。自性还源。无渐而可随。无顿而可入。摩尼照物。一切如之。吾常默默。无法可说。或有信愿双极。恳求心要。于我渴仰。施汝醍醐。问禅定耶吾无修。问智慧耶吾无得。道惟心證。不在言通。怀帝释轮。终为世论。自净而已。无求色声。既悟者小无微尘。大无三界。当悟者内珠虽隐。犹作来因。药草万殊。根茎等润。貌和言寡。饥至饱归。或有闻尊称而迁善。现色身而独得。我无示念(一作尔念)。道溥慈圆。食不问咸酸。口不言寒暑。身同池水。饱蚊蚋之饥渴。道离人我。顺众生之往来。贵贱怨亲。是法平等。故馈甘味而不辞。同于糗糒。奉上服而不拒。齐于弊褐。俾夫家有道侣。府无争人。开元中。本寺僧法密请至京口。润州刺史韦铣洒扫鹤林。斯焉供养。有屠者恣刃。积骸如山。闻大师尊名。来仰真范。忽自感悟。忏伏求哀。大师受之。又白言。和尚大悲。当应我供。大师衲衣跏趺。未尝出户。公侯稽首。不为动摇。至是如其恳求。忻然降诣。夫盗隐其罪。虎慈其子。仁与不仁。皆同佛性。无生无灭。无去无来。今浊流一澄。清水立现。诸佛所度。我亦度之。天宝中。扬州僧希元密请至广陵。便风驰帆。白光引棹。楚人相庆。佛日度江。梁宋齐鲁倾都来会。津塞途盈。人无立位。解衣投施。积若邱陵。皆委于所在。行无住舍。礼部尚书李澄时为杨州牧。齐心跪谒。为众唱首。望慈月者。谁不清凉。传百亿明灯。照四维上下。尘沙之数。皆超佛乘。二州以贪法之心。移牒踰月。均吾喜舍。成尔坚牢。无非道场。还至本处。天宝十一载十一月十一日。中夜坐灭。呜呼。菩提位中六十一夏。父母之生八十五年。赴哀位者。可思量否。至有浮江而奠。望寺而哭。十里花雨。四天香云。幢幡盖网。光蔽日月。以其月二十一日。四众等号捧金身。建塔于黄鹤山西原。像法也。州伯邑宰。执丧师之礼。率众申哀。江湖震悼。曩于寺内移居。高松互偃。涅槃之夕。椅桐双枯。虎狼哀号。声破山谷。人祗惨恸。天地晦冥。及发引登原。风雨如扫。慈乌覆野。灵鹤徊翔。有情无情。德至皆感。初达摩祖师传法。三世至信大师。信门人达者曰融大师。居牛头山。得自然智慧。信大师就而證之。且曰。七佛教戒。诸三昧门。语有差别。义无差别。群生根器。各各不同。唯最上乘。摄而归一。凉风既至。百实皆成。汝能总持。吾亦随喜。由是无上觉路。分为此宗。融大师讲法则金莲冬敷。顿锡而灵泉满溢。东夷西域。得神足者。赴会听焉。融授岩大师。岩授方大师。方授持大师。持授威大师。凡七世矣。真乘妙缘。灵祥嘉应。佥具传录。布于人世。门人法镜。吴中上首是也。门人法钦。径山长老是也。观音普门。文殊佛性。惟二菩萨。重光道源。门人法励法海。亲奉微言。感延霜露。缮崇龛座。开构轩楹。时惟海公。求报师训。庐孔氏之墓。起净明之塔。世异人同。泫然长慕。僧慧端等。荫旃檀树。皆得身香。菩萨戒弟子故吏部侍郎齐浣。故刑部尚书张均。故江东采访使润州刺史刘日正。故广州都督梁升卿。故采访使润州刺史徐峤。故采访使常州刺史刘同升。故润州刺史韦昭理。故给事中韩延赏。故御史中丞李丹。故泾阳县令万齐融。礼部员外郎崔令钦。道流人望。莫盛于此。弟子尝闻道于径山。犹乐正子春之于夫子也。洗心瞻仰。天汉弥高。镜公门人悟甚深者大理评事杨诣。过去圣贤诸功德。藏志之所至。无不闻知。鲁史从告。况乎传信。其文曰。浊金清镜。在尔销鍊。磨之莹之。功至乃现。膏溃炷然。光明外遍。阳升律应。草木皆变。启迪瘖瞽。惟吾大师。息言成教。舍法兴悲。辰极不动。风波自移。境因心寂。道与人随。杳然元默。湛入无为。性本非垢。云何净除。身心宴寂。大拯沦胥。内光无尽。万境同如。甘露正味。琉璃妙器。遍施大千。无同无异。度未度者。化周缘备。道树忽枯。涅槃时至。我无生灭。随世因缘。吉祥殿上。应化诸天。寂寂灵塔。滔滔逝川。恒沙劫坏。智月常圆。
著作郎赠秘书少监权君墓表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一
君姓权氏。讳皋。字士繇。天水人。苻秦尚书仆射翼之后。世为著姓。祖某。某官。父某。某官。咸有令德。君既冠。进士及第。试临清尉。时节将兼本道使籍君高名。表为蓟县尉。充判官。无何。主将以逆节露。君乃诈死。扶亲涉江。既免祸累。知机其神。先帝闻而叹之。除评事御史。方议大用。属太夫人病危。将侍奉忧劳。因中痼疾。无何。太夫人终。君泣血三年。厥疾用加。服除。迁起居舍人著作郎。大历元年四月某日。不幸逝于丹徒。因殡焉。享龄四十二。呜呼。识者恸哭。闻者痛心。君有大节不可夺。大名不可掩。大才不可及。大行不可名。天与之仁。不与之年。哀哉。自开元天宝以来。高名下位。华方疾。不能备举。然所忆者。曰河南元君德秀。元终十年而南阳张君有略。张没二年而君夭。元之志如其道德。张之行如其经术。君之才如其声望。人伦其瘁乎。公素与昌黎韩幼深京兆王镇卿洎华友善。韩评君曰可以为宰辅。王评君曰可以为师保。华评君曰可以分天下之善恶。一人而已矣。夫人陇西李氏。仁贤。有一子某。生七年矣。哀礼成人。呜呼。有后哉。朝廷赠君以秘书少监。悼贤也。华因病风。扶曳而往哭之。尝闻师乙之言曰。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权君可谓温良而能断者也。故为齐风。表君之墓云。忠于而国。孝于而家。洁而不滓。瑜而不瑕。仁胡不寿。为善者何。君不幸耶。时不幸耶。
送樊侍御使丹阳便觐 唐 · 岑参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引用典故:骢马
卧病穷巷晚,忽惊骢马来。
知君京口去,借问几时回。
驿舫江风引,乡书海雁催。
慈亲应倍喜,爱子在霜台。
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 唐 · 岑参
押词韵第十一部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引用典故:菜羹 解榻 一鼓 五侯
建业控京口,金陵款沧溟。
君家临秦淮,傍对石头城。
十年自勤学,一鼓游上京。
青春登甲科,动地闻香名。
解榻皆五侯,结交尽群(一作时)英。
六月槐花飞,忽思莼菜羹。
跨马出国门,丹阳返柴荆。
楚云引归帆,淮水浮客程。
到家拜亲时,入门有光荣。
乡人尽来贺,置酒相邀迎。
闲眺北顾(一作登江,一作因登)楼,醉眠湖上亭。
月从海门出,照见茅山青。
昔为帝王州,今幸天地(一作下)平。
五朝变人世,千载空江声。
玄元告灵符,丹洞获其铭。
皇帝受玉册,群臣罗天庭。
喜气薄太阳,祥光彻窅冥。
奔走朝万国,崩腾集百灵。
王兄尚谪宦,屡见秋云生。
孤城带后湖,心与湖水清。
一县无诤辞,有时开道经。
黄鹤垂两翅,徘徊但悲(一作悲且)鸣。
相思不可见,空望牛女星。
送王大昌龄赴江宁 唐 · 岑参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引用典故:加餐
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
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
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
旧家富春渚,尝忆卧江楼。
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
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
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
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
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一作鹤飞来)晚。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 唐 · 岑参
押尤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引用典故:青琐 五斗米
诏书下青琐,驷马还吴洲。
束帛仍赐衣,恩波涨沧流。
微禄将及亲,向家非远游。
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
适出西掖垣,如到南徐州。
归心望海日,乡梦登江楼。
大江盘金陵,诸山横石头。
枫树隐茅屋,橘林系渔舟。
种药疏故畦,钓鱼垂旧钩。
对月京口夕,观涛海门秋。
天子怜谏官,论事不可(一作肯)休。
早来丹墀下,高驾无淹留。
修造紫阳观敕牒 盛唐 · 陈希烈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五
茅山紫阳观右。臣奉敕与修功德使元静先生李含光内谒者监程元暹等同检校修造前件观并了。并设斋谢上讫。去年九月二十二日录奏。奉敕宜付所司修造观回残钱二百四贯二百八十五文。右修造外。有前件回残为造观成附奏。奉敕便赐观家充常住。郡司已准数分付三纲讫。臣又与观主道士刘行矩等商量。请于便近县置一库收质。每月纳息充常住。其本伏望长存。观额及徒众先受地顷亩并足。今载所收纳苗子。支来载粮亦充。并观内先有奴婢四人。小牛六头。车一乘。见在。右臣今对所管县官及三纲。检责观内先有前件产业数。勘覆并同。其粮食已有岁支。来春请加营种。观内什物五行等。右观家先贫。什物数少。昨修功德使程元暹奉敕支供黄箓斋。外有回残银一百两。令臣分付观内徒众将回。市所欠什物等。并令充足观内松竹果木等。右臣伏以观在茅山。群仙所集。院宇虽则华壮。松竹先多欠少。比为非时。未由种植。请至开春。专令栽莳。并于南池种藕。庶望周遍。谨具以闻。丹阳郡太守林洋奏件状如前。中书门下牒丹阳郡。牒奉敕宜依。牒至准敕故牒。天宝八载正月八日。左相兵部尚书陈希烈。左仆射兼右相林甫。
初至京口示诸弟 唐 · 钱起
五言律诗 押元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
还家百战后,访故几人存。
兄弟得相见,荣枯何处论。
新诗添卷轴,旧业见儿孙。
点检(一作检点,一作感慨)平生事,焉能出荜(一作不杜)门。
送归客 唐 · 钱起
押庚韵
京口三秋衰叶落,浔阳千里暮潮生。
按:(《千载佳句》卷下《别离部·行旅》)。
西方变画赞 唐 · 任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六
离一切相。修诸善法。夫如是。乃得菩萨心。心所感者为应。夫如是。乃膺多福。道无上者归极。感罔极者报亲。在心佛在相。唯心与相。唇齿相依。二事同源。百行宗孝。蒋氏兄弟。惟孝也哉。前殿中侍御史蒋鍊。鍊弟前右拾遗镇。镇弟前无锡尉镝。镝弟前千牛锋。锋弟前协律郎锜等。泣血三年。哀过乎礼。愿西方上圣。永福先人。故尚书左丞赠太常卿汝南侯大祥敬画妙法莲华变一铺。惟此经开佛知见。授声闻记。如来秘藏。菩萨上缘。始发乎鍊也伯仲之心。见乎法如来大士之相。终成乎太常无馀之度。孝矣哉。太常盛德公才。师训天下。朝廷遂谦冲之德。后生兴禄士之叹。邦国殄瘁。元元安仰。华太常故吏也。侍御以华情之拳拳。见示经变。泣对灵相。祗感遗仁。侍御女弟润州长史京兆王宙妻。次前信州刺史高阳齐䎖妻。季前拾遗东海徐閟妻。哀礼兼极。此道也古所难。况衰俗乎。敬为赞曰。大孝尊亲。其次用劳。其次用力。蒋氏之子。三者备极。诚哉孝德。匮竭精素。哀空上慈。乃缋灵相。光仪既备。景福随之。并无衡量。
京口送卢孟明还扬州 唐 · 皎然
五言律诗 押文韵
萧萧北风起,孤棹下江濆。
暮客去来尽,春流南北分。
萋萋御亭草,渺渺芜城云。
相送目千里,空山独望君。
送皇甫侍御曾还丹阳别业 唐 · 皎然
七言律诗 押庚韵
云阳别夜忆春耕,花发菱湖问去程。
积水悠扬何处梦,乱山稠叠此时情。
将离有月教弦断,赠远无兰觉意轻。
朝右要君持汉典,明年北墅可须营。
日曜上人还润州 唐 · 皎然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送君何处最堪思,孤月停空欲别时。
露茗犹芳邀重会,寒花落尽不成期。
鹤令先去看山近,云碍初飞到寺迟。
莫倚禅功放心定,萧家陵树误人悲。
因游支硎寺寄邢端公 唐 · 皎然
五言排律 押阳韵
引用典故:柏台 楚狂 贾马 秦佚 优游慕陆
大厦资多士,抡材得豫章。
清门推问望,早岁骋康庄。
作用方开物,声名久擅场。
丹延分塞郡,宿昔领戎行。
始驭屏星乘,旋阴蔽茀棠(始佐延州,俄典兹郡)。
朝端瞻鹗立,关右仰鹰扬。
威令兼宁朔,英声重护羌。
三军成父子,杂虏避封疆。
身执金吾贵,时遭宝运昌。
雍容持汉槊,肃穆卫周堂。
排难知臣节,攻疑定国章。
一言明大义,千载揖休光。
践职勋庸列(一作烈),修躬志行彰。
优游应慕陆,止足定师张。
中扆怀殊政,南州伫小康。
仁为桂江雨,威是柏台霜(自桂州除侍御史)。
謇谔言无隐,公忠祸不防。
谴深辞紫禁,恩在副朱方(左迁温州治中,量移润州长史)。
切玉锋休淬,垂天翅罢翔。
论文徵贾马,述隐许求羊。
肘后看金碧,腰间笑水苍。
诗题白羽扇,酒挈绿油囊。
旷达机何有,深沈器莫量。
时应登古寺,佳趣在春冈。
止水平香砌,鲜云满石床。
山情何寂乐,尘世自飞扬。
已遇炉峰社,还思缉蕙房。
外心亲地主,内学事空王。
花会宜春浅,禅游喜夜凉。
高明依月境,萧散蹑庭芳。
得道殊秦佚,隳名似楚狂。
馀生于此足,不欲返韶阳。
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 唐 · 皎然
远客殊未归,我来几惆怅。
叩关一日不见人,绕屋寒花笑相向。
寒花寂寂遍荒阡,柳色萧萧愁暮蝉。
行人无数不相识,独立云阳古驿边。
凤翅山中思本寺,鱼竿村口望归船。
归船不见见寒烟,离心远水共悠然。
他日相期那可定,闲僧著处即经年。
买药歌送杨山人 唐 · 皎然
引用典故:姹女
华阴少年何所希,欲饵丹砂化骨飞。
江南药少淮南有,暂别胥门上京口。
京口斜通江水流,斐回应上青山头。
夜惊潮没鸬鹚堰,朝看日出芙蓉楼。
摇荡(一作荡漾)春风乱帆影,片云无数是扬州。
扬州喧喧卖药市,浮俗无由识仙子。
河间姹女直千金,紫阳夫人服不死。
吾于此道复何如,昨朝新得蓬莱书。
司空山记 唐 · 苏师道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一
司空山者。桉梁任彦升述异记云。司空姓张名岊。字巴玉。清河郡人也。齐明帝时。仕至司空。及东昏侯嗣位。政尚烦苛。内不修礼制。外不听臣谏。纵恣秽行。害虐生民。常令宫人作散叛髻。百姓争学之。又作三桥裙。向后总而结之。司空乃兴叹曰。正直不任。而耽女色。齐国亡矣。遂具奏阙下。挂冠东门请休。诏不许。乃曰。君不任臣。臣今老矣。人生所贵者。在乎适意耳。诏乃许。倾朝饯送。司空于是携家去阙。思乐林泉。闻有胜境。虽远千里。未尝不一访寻。盖欲希长生以避世也。自此遍历名山。俱无可乐处。忽一日。有叟至而告曰。潇湘之南有寿山。山有朱陵洞。可以乐隐。何不适此。司空欣从其说。遂领家入山。操舟沿流。上而造焉。仰瞻峦嶂。俯视流泉。浮屠舍宇。环謺左右。乃叹曰。奉教元皇。身心清净。僻居一涯。杜绝浇竞。安能与世营营乎。据闻洞南有麒麟山者。汉代苏隐真人隐此得道。真人白日驾麟车而冲天。以是得名。于是倾家南来。登山四顾。云岫回合。松萝蓊郁。泉源清泠。乃遇神人曰。上帝使吾语汝。止此修真。功行已满。十五日午时。当沐浴俟命。司空俯伏。神人舞为谢。乃乘云而去。十四日诘旦。司空呼家僮侍妾语之曰。吾晨当受上帝命。今仙坛在焉。谁可止此为主者。内有侍女卢琼。言愿止此。司空曰。汝形貌贞烈。可作仙坛主者。遂取衣一袭以遗之。令徙居山前。仍以手抚其背曰。好住好住。司空来晨于是登坛。自晨至午。天花交下。䌽雾盘空。忽有紫云。直下坛所。见一金童。身穿青衣。头绾髽髻。捧玉册一道。仙衣一通。司空俯伏谢恩。受衣册。倏闻钧天铿尔。鸾鹤翔鸣。司空乃蹑足登云。全家八十馀口。白日冲天。后至陈天嘉初。有丹阳章马二先生来此。语人曰。我二人乃司空弟子也。同入此山。精修道行。至四年二月十四日功满。亦跨鹤执节升仙矣。唐天宝十三年。师道始刺潭州。下车桉治未期月。适时有旱暵之灾。民不聊生。死者相枕。遂整骑适于六邑。城邑有廪米富民多其蓄积。悉发而赈贫民。自是民閒始获苏息。至攸。有司空山者。乃梁朝张司空轻举之地。遂命车而造焉。时有道士钟仙芝从山下见迎。遂与同游。乃询灵迹。得其实。令左右以笔记之。以闻于田曹顾公。喜闻胜事。命予为记。予不敢让。谨桉其事而记曰。湖南攸邑。为地最僻。有司空山。去县四十五里。当南岳之东隅。连云阳之福地。振潇湘之胜境。作郡邑之崇邱。东西广一百二十里。南北一百八十里。高二千六百丈。下有温水源。故名温泉山焉。亦名紫麟山。及司空隐此得道。遂名司空山焉。中有大观一所。昔唐天宝七年。主上因搜郡国图籍。以司空全家轻举之异。五月十三日敕下。建造祠宇。标额为朱阳观。盖取南岳朱阳洞当此山之南故也。乃度道士焚修。禁止樵采。每遇岁旱。居人祈祷。无不昭应。自是十方归从。纷若云臻。殿砌之前。有古坛三级。方广数丈。故老相传云。司空朝斗之坛也。傍有杉松。开四季不谢之花。松皆偃盖。每清秋景寂。皓月当空。居人过客。静夜之閒。𨓏𨓏犹闻步虚杵臼之声。自观远近。司空遗迹。尚可寻访。东南隅有秀峰十三。耸翠卓立。其峰有画屏青牛大莲花小莲花紫盖瑞云洞门紫麟远吟隐真回龙白鹤。名称不一。又坛之西二里有真武冈。相传云。真武常出现于此。又名土地坰。盖卢琼徙居止此。为土地主者。故今乡俗以真武土地为一堂而祭之。凡所祈祷。无不感应。司空宅在山之西。去观一十里。今殿宇有像。坛井基图。宛然在焉。宅左有光石山书院。故基尚存。北一里有惠光寺。前有洗药池。池水冬温夏凉。异香袭人。掬饮可以愈病。又十里有菩提寺。寺前有池。方广二十丈。其水亦如药池。岁旱不涸。传云。司空昔常于此水沐浴。今谓之仙池。又去三十五里有隐真崖。是司空炼药时栖止之地。故崖之左右平石之上。有石臼仅二尺许。臼底微红。犹有药气。傍有石池。方广一丈。水清如鉴。中有荷生。芳华甚异。每花开五色相閒。传云。司空种荷之池也。于戏。自司空发迹于兹。奇迹遗踪。异址不鲜。若夫志学之士。栖心之人。寻访于此。𨓏𨓏亦有遇焉。今道士钟仙芝。年过九十。而颜貌益少。领徒数十。增修妙行。持香火。而皆清虚道服。非天地储异。江山炳灵。则曷由纂懿流光。若斯之盛者哉。师道幸承馀烈。敢刻金石而志之。时则十四年冬十月也。
海上寄萧立 唐 · 独孤及
押词韵第十八部 创作地点:山东省烟台市之罘山
朔风剪塞草,寒露日夜(一作始)结。
行行到瀛壖,归思生暮节。
驿楼见万里,延首望辽碣。
远海入大荒,平芜际穷发。
旧国在梦想,故人胡且越。
契阔阻风(一作夙)期,荏苒成雨别。
海西望京口,两地各天末。
索居动经秋,再笑知曷月(一本无此二句)。
日南望中尽(一作目穷南云尽),唯见飞鸟灭。
音(一作清)尘未易得,何由慰饥渴。
唐故朝议大夫高平郡别驾权公神道碑铭 唐 · 独孤及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 创作地点:安徽省滁州市
开元天宝之际。玄宗始以八柄付三公。由是台司得专其废置。其中或凭宠固位。惧天下有异已者。诸附离之者皆出入三台。若公才令名。以望见惮。则稍稍优其俸而黜其职。故天水权公幼明由新安县令为绛郡司马高平郡别驾而殁。同于道者皆窃叹之。是岁天宝六载秋八月也。殁后廿有二载。岁次巳未春二月。返葬洛阳故茔。夫人新郑县君荥阳郑氏祔焉。县君某县某官某之孙某之子。以仁俭好礼。辅佐懿德。柔明之风。训齐闺门。寿六十五。大历二年十月某日。终于丹阳。初公娶于博陵崔氏。生子曰骅而终。新郑以继室。生四子。曰轶。曰申。曰器。曰舒。舒不幸短命。骅轶申器。悉忠信好学。善属文。位未显而令名归之。庆之垂训之流也。至是既卜宅兆。骅等惧日月逾远。后裔不知其先人之德善。谓及忝乡举之旧。故使录而铭之云。公讳彻。字幼明。陇西天水人也。权氏之先。出于颛顼。其远相殷武丁之小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权。因以权受封。且命氏焉。至周为楚武王所灭。国除。其后有仕陇西者。遂家于天水。历汉魏晋宋间。子孙世都尉为郡守。至裔孙翼。与王景略同佐苻坚。官至仆射。后仆射数世至景宣。景宣生士玢。并知名于时。士玢生万春。历华州刺史。封千金县公。华州嗣右领军将军曰文奖。领军嗣永兴令曰怀育。公永兴之嗣也。奕叶之明德粹气。丛于其躬。故融而为仁行。播而为文学。童子时。舅氏崔湜奇其文。尝谓有何无忌之似。其乡举也。考功郎中苏颋拔诸偫萃之中。连尉湖城汾阴新繁渭南河南五县。开元二十三年拜监察御史。会监祭太庙。先时同事者约相与偕赴。及将赴祭。约者有故不至。遽不暇告。公曰。人约我矣。可先已而后信乎。遂不赴。坐是降为河南府法曹。君子义之。初选部旧制。每岁孟冬以书判选多士。至开元十八年。乃择公廉无私工于文者。考校甲乙丙丁科。以辨论其品。是岁。公受诏与徐安贞王敬从吴巩裴朏李宙张烜等十学士参焉。凡所升奖。皆当时才彦。考判之目。由此始也。于是天下无兵百二十馀载。搢绅之徒。用文章为耕耘。登高不能赋者。童子大笑。公攘臂其间。以仁义为已任。片言只字。动为学者所法。时辈荣之。而居家清方。惟德礼是仗。润身饬吏。不过经术。不矫持操以游媚贵倖。行威作福者忌之。由是官徙而阶不迁。从法曹数岁而后有新安之拜。及至历绛郡高平。任愈疏远。安贞中立。未尝易方。虚舟其心。与位升降。春秋六十四而终。盖道之行止。与时不并。论者以汉梁叔敬桓君山为比。公所著文二十卷。其立言之宗。赵郡李华编而序之。若世系事业。则书诸斯文。其文曰。
咺兮权公,有德有言。
忠恕廉清,道直而温。
行有馀力,言足成文。
居官釐绩,勤约是守。
与明以信,宁黜不苟。
迹屈志伸,义彰身后。
冉政游学,左诗潘诔。
风流遗烈,足以遗子。
九原与归,末由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