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释灵裕开皇十一年 南北朝末隋初 · 杨坚
 出处:全隋文卷二
敬问相州大慈寺灵裕法师:朕遵崇三宝,归向情深,恒愿阐扬大乘,护持正法。
法师梵行精淳,理义渊远,弘通圣教,开导聋瞽。
道俗钦仰,思作福田。
京师天下具瞻,四方辐凑,故远召法师,共营功业。
宜知朕意,早入京也(《续高僧传》)
又诏 南北朝末隋初 · 杨坚
 出处:全隋文卷二
敬问演空寺大德灵裕法师:朕遵仰圣教,重兴三宝,欲使生灵,咸蒙福力。
法师舍离尘俗,投旨法门,精诚若此,深副朕怀(《续高僧传》)
邺下释灵裕 隋 · 无名氏
续高僧传曰:释灵裕精爽宏赡。理相兼通。故邺下谚曰:
衍法师伏道不伏俗。裕法师道俗俱伏(○续高僧传释灵裕传。)
续高僧传序 隋末唐初 · 僧道宣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一
原夫至道绝言。
非言何以范世。
言惟引行。
即行而乃极言。
是以布五位以擢圣贤。
表四依以承人法。
龙图成大易之渐。
龟章启彝伦之用。
逮于素王继辙。
前修举其四科。
班生著词。
后进宏其九等。
皆所谓化导之恒规。
言行之权致者也。
惟夫大觉之照临也。
敷西壤。
迹绍东川
踰中古而弥新。
历诸华而转盛。
虽复应移存没。
法被浇淳。
斯乃利见之康庄。
阙有之宏略。
故使体道钦风之士。
激扬影响之宾。
会正解而树言。
扣元机而即号。
并德充宇宙。
神冠幽明。
像设焕乎丹青。
智则光乎缁素。
固以详诸经部。
议未缵其科条。
窃以䓤河界于剡州。
风俗分于唐梵。
华胥撰列。
非圣不据其篇。
则二十四依付法之传是也。
神州所纪。
贤愚杂其题引。
则六代所详偫录是也。
然则统斯大抵。
精会所归。
莫不振发蒙心。
网罗正理。
俾夫骀足九达。
遗踪望而可寻。
徇目四驰。
高山委而仰止。
梁沙门金陵释宝唱撰名僧传。
会稽释慧皎撰高僧传。
创发异部。
品藻恒流。
详覆可观。
华质有据。
而缉裒吴越
叙略魏燕。
良以博观未周。
故得随闻成彩。
加以有梁之盛。
明德云繁。
薄传三五。
数非通敏。
斯则同世相侮。
事积由来。
中原隐括。
未传简录。
时无雅赡。
谁为补之。
致使历代高风。
飒焉终古。
余青襟之岁。
有顾斯文。
祖习乃存。
经纶攸阙。
是用凭诸名器伫对杀青。
而情计栖遑。
各师偏竞。
逖听成简。
载纪相寻。
而物忌先鸣。
藏舟遽往。
徒悬积抱。
终掷光阴。
敢以不才。
辄陈笔记。
引疏闻见。
即事编韦。
谅得历代因之。
更为冠冕。
自汉明梦日之后。
梁武光有以前。
代别释门。
咸流传史。
考酌资其故实。
删定节其先闻。
遂得类续前驱。
昌言大宝。
季世情絷。
量重声华。
至于鸠聚风猷。
略无继绪。
惟隋初沙门魏郡释灵裕
仪表缀述。
有意宏方。
撰十德记一卷。
偏叙昭元师保。
未粤广嗣通宗。
馀则孤起支文。
薄言行状。
终亦未驰高观。
可为长太息矣。
故使沾预染毫之客。
莫不望崖而戾止。
固其然乎。
今余所撰。
恐坠接前绪。
故不获己而陈。
或博咨先达。
或取讯行人。
或即目舒之。
讨雠集传。
南北国史。
附见徽音。
郊郭碑碣。
旌其懿德。
皆撮其志行。
举其器略。
言约繁简。
事通野素。
足使绍允前良。
允师后听。
始距梁之初运。
唐贞观十有九年
一百四十四载。
包括岳渎。
历访华夷。
正传三百三十一人。
附见一百六十人。
序而申之。
大为十例。
一曰译经
二曰解义。
三曰习禅。
四曰明律。
五曰护法。
六曰感通。
七曰遗身。
八曰读诵。
九曰兴福。
十曰杂科。
凡此十条。
世罕兼美。
今就其尤最者。
随篇拟伦。
自前传所叙。
通例已颁。
回互抑扬。
实遵宏检。
且夫经导两术。
掩映于嘉苗。
护法一科。
纲维于正网。
必附诸传述。
知何续而非功。
取其拔滞开元。
固可标于等级。
馀则随善立目。
不竞时须。
布教摄于物情。
为要解纷静节。
总归于未第区别世务者也。
至于韬光崇岳。
朝宗百灵。
秀气逸于山河。
贞概销于林薄。
致有声喧元谷。
神凝紫烟。
高谢于
俯眄于穷辙
斯皆具诸别纪。
抑可言乎。
或复匿迹城闉。
陆沈浮俗。
盛业可列。
而吹嘘罕遇。
故集见绩风素。
且树十科。
结成三帙。
号曰续高僧传
若夫搜擢源派。
剖析宪章。
粗识词令。
琢磨行业。
则备于后论。
更议而引之。
必事接恒篇。
终成词费。
则削同前传。
犹恨逮于末法。
世挺知名之僧。
未觌嘉猷。
有沦典籍。
庶将来同好。
又尘斯意焉。
西林寺水阁院律大德齐朗和尚 唐 · 郑素卿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七
大师号齐朗。
生报身于寻阳陶氏。
大司马侃之后。
侃舍宅作西林寺
其孙累有人继前志。
大师幼有觉心。
事峰顶寺律大德法真和尚
出家受具。
皆目其下。
传七支四分学。
精进勇猛。
所治如官之与宪法。
其徒肃而不敢犯。
自山发其风。
行诸道流。
钧衡绳墨。
所化之处。
无不断断尔。
所居水阁院。
水阁之称。
天下知重。
长讲律业。
兼通无量寿净名等经。
复手自为义记以示后学。
贞元三年
从峰顶本大师荆州庆门寺灵裕台州国清寺法裔同受廉使李公兼龙兴坛场之请。
洎七年。
刺史崔公衍置方等于当州开元寺
请东林大德熙怡大林法粲兴果神清同赴坛会。
十四年。
郡守李公康兴甘露之会。
宣州开元寺大德慧庄抚州景云寺上宏吉州靖居寺道华当州宝称寺智满同秉羯磨。
至元和初
鄂岳观察使郗公士美建法会于头陁寺
又命简奉迎。
曰。
鹅珠在冰雪之中。
鹤貌出风尘之外。
其感搢绅大人相知之深如此。
享年七十有三。
法岁四十有九。
示寂灭于长庆二年十月十六日
是年闰月二十一日
奉葬于峰顶大师灵塔之右。
恭遗命也。
呜呼。
凡与大师游者。
自童年及暮齿。
未尝以言色高下。
用戕于人。
人之聪明。
睹此知教。
虽庭户之近。
必拟迹而后行。
或饥寒之来。
必审公而后取。
所谓声为律。
身为度。
其殆庶乎。
或人来以持律相难者。
对之曰。
吾闻四十不惑。
以至无邪。
正当师之。
我法只尔。
闻者降伏。
知言要理深。
洪州龙兴寺坛。
转至甘露头陀。
惣一十有四会
承羯磨者数盈千万计。
江西以为佛法钟鼓。
皆自水阁出。
考功员外郎李公渤
中书舍人白公居易
尝视郡事。
得之精微。
每至道场。
膜拜起。
敬。
门人元超元谏元膺元諲元皓清锐元惣智明等。
惧先师之德光
不留于金石。
乃以际实行。
付云皋比邱草具状。
藉门弟子大德道建如达冲契宗一等。
虔请碑铭于荥阳郑氏子素卿。
辞不能免。
乃强起笔应之曰。
释之徒有持律。
犹官之徒有持法。
二者谨严。
则教立而道尊。
惟大师以惠觉心。
以心治身。
秉佛宪书。
为佛翰垣。
调驭诸根。
不生一尘。
提导孺孩。
出离火燔。
升我渐阶。
入我便门。
慈覆轩轩。
法洒翻翻。
膏之清濡。
长之茂蕃。
故自匡庐
散吴楚间。
受教比邱。
处元关。
或坐道场。
或登戒坛
景我之山。
派我之川。
珠贯大千。
印可无边。
来也不羁。
去之偶然。
吁嗟乎西林佛日。
尝在此兮已焉。
太和六年岁次壬子三月甲午朔六日己巳
门人元谏等树。
遗教经疏序 北宋 · 释智圆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闲居编》卷二
夫法身无象,不生不灭;
至理绝言,非小非大。
既而茫茫万汇,迷而不复;
冥冥群有,流以忘返。
是故能仁大觉运无缘至慈,出五浊恶世,应物现形,随机授道。
或顿沾大益,或渐入佛乘,或圆机未熟,终禀小化。
托馀佛而决了,指他国以会归。
既一期事息,故双林告灭。
巍巍圣德,荡荡玄化,包十方而非广,亘九世而非远,盖不可得而思议焉。
《佛遗教经》者,其终禀小化之谓与!
将虑夫灭度之后也,戒珠掩耀,法乳浇薄,乃于中夜,有兹顾命。
于是乎澡身浴德者游泳于解脱之渊,跂高履尚者驰骛于清净之道。
正法由斯而久住,诸天于是以致敬,王臣庶几其化,士民寅亮其风。
大矣哉,《遗教》之益也如此!
非夫大悲淳至、俯哀未习者,其孰能臻于此耶!
在昔天竺马鸣论之于前,杨隋灵裕疏之于后;
逮乎李唐,怀素律师者亦有斯述。
慨兹两疏,今也则亡,遂使兹经,传授道息。
嗟乎!
法雨愆期,炎炎之火宅莫救;
辨雷匿响,蠢蠢之迷蛰未发。
每一思及,尝疚于怀,由是不揆梼昧,弥缝其阙。
用马鸣之章句,遵智者之法门,依经辨理,亦已备矣。
虽不足以下武前哲,而聊可以诒谋来裔云。
相州天禧镇宝山灵泉寺法高僧灵裕法师(并序 绍圣元年十二月 北宋 · 释德殊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三、民国《安阳县志·金石》卷七
释灵裕法师姓赵氏定州曲阳人也。
在幼童时,每见沙门佛像必拜礼,闻屠宰声必加悲怆。
年七岁,即欲捐俗,父母不许,遂博览群书。
及十五,丁父忧,苫块哀瘠,杖而后起。
事亲笃孝,编之史册。
服毕,遂往赵郡应觉寺出家。
后闻慧光律师邺都,即往从之。
已殁,乃投道凭法师,授《十地论》及《华严》、《涅槃》等经。
皆晨夜研究,博寻旧解,阐发新异,众翕然称之。
时齐方兴释典,有法上者为僧大统,学者望风向附。
专精独立,不偶伦类。
后法上颇钦服之。
常与诸僧共谈儒教,旁设讲席,听者同集,两得所闻,覆述句义,无一遗者。
自是擅名邺下,远近师附,俗呼为裕菩萨,多从之受戒焉。
持性刚洁,器识坚明,志存远大,不局偏授。
每有传讲,必恭恪勤厚,延请乃赴。
既临讲席,听者莫不肃然自持。
一夕,布萨说戒,静影惠远法师造《涅槃经疏》,详练捡覆,缘此传
师励声曰:「惠远读疏,言是法师因缘,众僧说戒,岂是魔说」?
远闻而惮之,自尔罔不趋筵,禀于戒范,女人尼众莫敢面参。
其严毅如此。
尝与邺下诸法师连坐开讲,齐安东王娄睿拜诸僧,次礼至前,不觉怖畏流汗。
退询厥由,知其戒行精苦,遂奉为戒师,造宝山寺以居之。
通达三乘,辩对乘机,前后所讲,科目无常。
时同学者或讥之,曰:「此乃大士之宏规也,岂拘拘于常情哉」?
后周灭齐,废毁释教,乃衣斩纕,冠布绖,与同侣二十馀人潜遁村落,昼诵儒书,夜理佛经。
时岁饥谷贵,乃造卜书一卷,占者取米二升而已。
负米者相继,叹曰:「先民有言,舐密仞伤,验于今矣」。
乃取卜书对众焚之,更以所得供馈同厄。
及隋兴复释教,始去纕绖,改袭旧仪,真绯正紫五大色服正背之衣,凡乖律则,并不入室,常服祁支,才过其肘。
人或诮之:「法师若此,将非邀誉耶」?
师对曰:「君子求名,小人求利,亦何爽乎」?
诮者赧然心服。
开皇三年相州刺史樊叔略创立讲会,延集名僧。
有诏令立僧官叔略乃举都统
叔略曰:「都统德裕,德非其德。
都统之用,用非其用。
既德用非器,事理难从」。
叔略不听,乃潜游燕赵。
久之,还居相州大慈寺
开皇十一年文帝长安,令住兴善寺
延入宫掖,与皇后独孤氏归敬之礼,求受菩萨戒。
曰:「至尊是万基之主,灵裕乃凡庸比丘,讵敢为师也」?
逊辞不已,方始从受。
未几,诏为国统。
因辞,请归于邺
文帝许之,乃命左仆射高颎右仆射苏威、纳言虞庆则、总管贺若弼等诣寺宣旨,代帝复受戒忏罪。
并送绫锦衣服,绢三百段,助营宝山寺
御自注额,改号灵泉
盖取入山之泉、之上字合以为称,圣意欲存师名之不朽耳。
既还相州,更住演空寺。
净明寺是也。
仁寿中,分布舍利,诸州起塔,多有变瑞,时人咸以为吉祥。
闻,叹曰:「此相祸福兼表。
夫白花、白树、白塔、白云,岂非凶兆耶」?
未几,果应献后安养之徵,众始传言为信。
相州刺史薛胄所居堂础变为玉,喜,设斋庆之。
曰:「此乃琉璃耳,诫之慎之,宜禳祸祈福」。
不从,后杨谅作逆,竟坐累,流之边裔。
裕之明识,皆此类也。
大业元年终于演空寺,道俗相与殡于宝山灵泉寺侧。
所有经律疏义及诗颂杂集百馀卷,行于当世。
尝制寺十诰,以法御徒,终南释氏宗而奉之,其他可知也。
有弟子日光寺法砺,慈润寺惠休定国寺道昂,并昙荣等,皆以明律习禅,一时宗匠,各有别传,以载德业云。
元祐八稔秋九月,天禧仕人牛彦景命余就第敷演。
旬有二日,乘暇领徒游目宝山,攀萝扪石,越壑登峰,瞩岩隈灵龛,寻林泉胜概,考其名实,雅符史传。
至于元林塔像,道凭石堂,魏齐隆替之基,周隋废兴之迹,遗绪备存,勒之琬琰。
独师盛德徽猷,颖拔众表,墙仞法力莫大焉,而杳无支提,良用慨然。
乃募信士郭文真率众于寺之东南隅岑麓之上建塔设像,俾好古观风之士瞻仰有归矣。
时绍圣元年十二月八日释德殊叙并题额。
习《唯识论》小童师庆书。
相州卫弁洞天浩宗仪刊。
修塔匠人张宣
按:国家图书馆藏拓片·章专一二五八。
菩提山值雨宿存思庵 元末明初 · 贝琼
 押蒸韵
连山插天危欲崩,木客结构当千层。
我来看山风雨恶,入山喜见灵泉僧
闭门留客共野饭,风回雨绝清无蝇。
酒酣熟寝唤不起,夜深花落龛中灯。
轩辕已恐即韩愈许汜未可讥陈登
天明童仆催欲去,却叹世故来相仍。
重寻曲折恐蹉跌,安得远讨闲支
林开川豁见鸟下,山寒石峻愁猿腾。
呼舟独返草堂路,他日重来共毾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