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席上赋别南宫希元 北宋 · 黄庶
 押词韵第三部
十年眯车尘,思归入梦寐。
晨兴见家山,两目如去翳。
故人又过我,相对有馀意。
当樽话旧游,强笑复吁欷。
君名在乡书,捧檄不肯愧。
高堂去白发,有泪落鞭辔。
里人献吉梦,四壁众所义(自注:希元应书,里人屡献梦,长老以为吉祥。)
我喜先子言,在耳若龟筮(自注:先子常云,希元孝而好学,必不穷。)
人生老聚散,酒薄满莫避。
相见意最长,强(自注:去声。)饮不能醉。
示二子 南宋 · 陈俊卿
七言绝句 押鱼韵
兴来文字三杯酒,老去生涯万卷书。
遗汝子孙清白在,不须厦屋太渠渠宋真德秀西山文集》卷三六《跋陈正献公诗集》引)
高宗郊前朝献景灵宫二十一首(会要乐六之一六载前三首,注曰嘉定二年,文字略有出入按:还位(帝临閟庭)、彻馔、降殿、还大次四首亦见周麟之海陵集》卷一二。) 其六 圣祖位奉玉币用《灵安》 宋 · 郊庙朝会歌辞
四言诗 押词韵第七部
上灵始祖,云景元尊。
严祀夙展,六乐朱轩。
明玉之洁,丰帛之温。
畅乃继序,承德不愆。
真西山先生 宋 · 徐莘老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三七
天挺人豪,学优用博。
声名日月,道义山岳。
地居南浦,天作西山
陶和铸粹,来瑞人间。
武夷山高,同一邱壑。
柘溪水清,派分河洛。
名公巨卿,前修几人。
天地间气,萃于一身。
早擢巍科,集贤直宿。
螭坳簪笔,藩符分竹。
人皆谓公,西山正肃
耻应伪举,出处有常。
入备宫僚,调护诸王
人皆谓公,西山文庄
掌制翰林,怡然自得。
端揆庙堂,仪刑百辟。
人皆谓公,西山郇国
怀玉降神,文章丽空。
不避谗毁,为国竭忠。
人皆谓公,西山文公。
惟此四人,此邦前哲。
而公兼之,异世同辙。
九重眷倚,大化更新。
四海期望,期月太平。
天不慭遗,岁不公与。
冰稼乔木,月掩璧府。
杨绾遽夺,唐帝兴嗟。
孔明不寿,蜀妇尽髽。
矧我先君,实为执友。
玉堂步武,相为先后。
尹洙先世,欧阳作铭。
光贲泉壤,衮字馀荣。
惟某与季,谊均子侄。
复忝姻连,情深怆极。
呜呼!
先生已矣,西山常存。
景行行止,千古仰尊。
菲奠陈情,言不尽意。
用诉吾私,酒卮坠地。
按:光绪《续修浦城县志》卷三八,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真西山 宋 · 释净豁
 押寒韵
青编读后方为士,黄牒颁时始是官。
不拜皇朝真爵命,要行所学也应难宋真德秀真西山文集》卷一《净豁持钵求度为说偈言》注引)
谦父 宋 · 宋自适
七言绝句 押支韵
日用功夫在细微,行逢碍处便须疑。
高言怕被空虚笑,阔步先防堕落时宋真德秀西山文集》卷三六《跋宋正甫诗集》引)
蔡觉轩哀辞 宋 · 熊庆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六四、《事文类聚翰墨大全》戊集卷五、《蔡氏九儒书》卷七、《宋元学案补遗》卷六七
西山之阳有名儒,曰觉轩先生姓蔡氏西山隐君子之子也。
西山是为庆元之党人,紫阳朱子题其墓,尊之曰先生
乃今有孙,是似其祖,人复以先生尊之。
先生行甚高,度甚夷,所学盖自孔氏,将进而未止,隤然处顺,渊乎似道,是可谓能世其家矣。
人士敬之,府公聘之,诸公贵人又荐之。
自山中特起为命士,将典教于州郡,以觉后学。
先生辞焉,有避莫得,使者书币在门,先生惊焉。
已而得微疾,钩深探微,涵茹古今,穷昼夜益不懈,心怦怦以悸。
越数日,竟正襟危坐而逝。
呜呼!
先生者,可谓顺理安常者矣,顺受其正者矣。
山中之君子野人,皆惊呼失声甚哀。
豫章熊某,其同门婿也,是有世旧,哀有甚焉。
思昔求道未获,盖将以紫阳之敬程子者请事于左右。
先生曰:「子知言也,益友也,奚师之足云」?
顾念斯言,辅仁服义,庸非得易道之益谦也欤!
斯文日衰,吾道如线,良可哀已。
于是修其辞曰:道之大原兮在天,待夫人兮弘焉。
维圣贤之述作,斯有觉于民先
慨先觉之寥寥,传后觉兮于一编。
凛正性而不踰,妙探赜而无前。
蹇濩落而不偶,将白首于山泉。
方抱道之将进,忽随化而溘然。
岂斯世之纷庞,不可得而参肩。
抑闻道而既早,不复畀其耆年。
将定命之有终,斡旦昼而推迁。
仰高天而难问,慨神理之幽玄。
繄修名之有立,尚磅礴于八埏。
夜宴1176年2月 南宋 · 陆游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
酒浪摇春不受寒,烛花垂烬忽堆盘。
山川路邈人将老,丝管声遒夜向阑。
四海交朋(涧谷本卷七作游)更聚散,百年光景杂悲欢。
自怜病眼犹明在,更把名花半醉看(自注:是夕得范希元家晚海棠数枝,繁丽一城所无。)
陈君举舍人(二 淳熙十年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六、《书稿》卷二
某顿首再拜:近不闻问,恭惟尊候万福,眷聚吉庆。
胡君何故未来?
李侍郎六月间恐可到此,牒试尚难指拟也。
景元竟就祠禄天台,若少助之亦无妨否?
宗正宛转如何?
更俟来谕。
龙图坟地不谓小人又尔侵犯,是诚叵堪。
太守书谩封去,人各有所见,难强之也。
闻亲旧已贻书别乘料理,第恐疏决近耳。
子宜想时相会,切为致意。
某自得宜春兄父子之讣,忧恼成疾,在此极不皇安。
奉行文书既以救过不暇,至于经国远虑,略不能措意,其间岂有心知其非而常可强颜者耶?
郑君遣介,草草为问。
馀冀保爱。
不宣。
跋欧公小草 宋 · 程迥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一四、《游宦纪闻》卷一○
张汤逞君之恶,贼杀不辜,独以推贤扬善,有后于汉。
文忠公推贤扬善之功,一时元老钜公多出其门,非所敢望其万一,而无之罪。
今其后止有选人三数辈,景德监镇俣得替半年未得去,又选人之困者也。
天之报施,有时而爽,可为慨叹。
一传已不振,吾于文忠何恨?
虽然,令闻广誉,常若衮绣,笔力千钧,常若壮夫,岂与曹蜍辈富贵宦达者同日语哉!
郑少卿景望建宁(按:此诗亦见《水心集》卷七,题作送郑丈赴建宁五首,第四首颔联作“十年长隐吏,一语必惊人”。郑景望建宁淳熙七年,时陈傅良于通判福州任被劾罢,味末章“屏弃”等语,当为陈作。) 其四 1180年 南宋 · 陈傅良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
海内言华萼,谁名动搢绅。
岂无当世志,能忍十年贫。
酒兴新来减,交情老更亲。
公馀如促膝,剩把古书陈(自注:兼送景元。)
刘谦之知录 南宋 · 陈傅良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海内多吾友,飘零今几人。
相忘尤堕泪,欲诔辄伤神(自注:余欲作景元、同父祭文,皆不胜悲辄止,谦之亦然。)
才力矜馀地,心期耻后尘。
溘然无一语,愁杀白头亲。
郑龙图母夫人文 南宋 · 陈傅良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止斋先生文集》卷四六
观岳者于麓,观河者于涘。
猗欤夫人,克生二子。
夫以龙图,经明行脩,名重天下。
南渡以来,张吕之比。
景元洁廉忠信,迈往而绝出,又为当世隽杰之士。
譬之天球琬琰,和弓垂矢,粲然房中,重英袭美
几所谓「维其有之,是以似之」者矣。
至于龙图稍稍宦达,位逮九卿,夫人固为之欢,而亦不以景元负志流落不逢为耻。
龙图怡声下气,坐不垂堂,夫人取焉,而亦不谓景元单车暮夜,赴人之急难为非是。
则其高怀远度,兼识二子之才,往往总揽人物者,或有恨于此也。
呜呼!
夫人之哀,自丧伯氏,仲惧弗任,誓不以仕。
药物之良,饮膳之旨,傥可一笑,不远千里。
今也寿终,孙曹百指。
棺椁衣衾,闻者兴起。
永惟人生,及此有几?
景元犹哀恫愤恚,自谓遗憾。
盖不但以迟莫困穷,力有所止也。
某等蚤游门墙,钦诵仪轨。
以受祉之既多,而哭少于馀齿。
且岁籥之四周,凡奠斝之三跪。
宜盛德者不然,将永伤其曷已?
况有感于百怀,曾莫殚于一纸。
建宁府冲应周真人祠记 南宋 · 楼钥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六七、《攻愧集》卷五五、光绪《浦城县志》卷三五
神仙之说,茫乎邈哉,有耶无耶,不可得而知也。
以为无者,谓以秦皇汉武之力求之而不得,故以为必无之,殆未必然。
以为有者,则指传记以为信。
传记虽多夸言,然耳目所不及者,非必无之。
噫,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洪内相夷坚,言建之周生事,以为丹欲成而失之,出神往求,而魔又困之,劝家人火其尸而无所归。
又谓其山浅陋,非神仙所居也。
嘉定五年学士院权直真希元,建人也,为其里浦城周真人之祠,求记于余,且示以真人之弟待制公所为行状及閒乐先生陈公师锡容台何博士去非所书。
陈、何皆同乡,始末甚明,始知内相得于传闻,而未见此三书也。
真人天分素高,夙有仙骨,神既授之,又加以真积力久之功。
其妻杨氏文公之孙,亦有隐操,相与枯槁于山林之深。
及其垂成,犹未至于形神俱妙、轻举飞升之地,则世之谓一有遇而遂羽化者又难矣。
然其精神聚而不散,遂著灵响,水旱有祷,至今犹能惠其里社。
里人以其祈禬之明验闻于府于监司,以于朝,封冲应真人。
旧有祠宇,因而兴葺,以侈上赐,而真人之名益显矣。
余闻建多伟人,山川孕秀,非他郡比。
近阅图志,武夷之外名山无数,造化岂故私于一方哉!
自有宇宙,融结自然而秀气特多,人才方兴而未艾,盖不止神仙道家之盛也。
余家于鄞,少有四方之志,而宦游不出温、台,粗穷东南之胜,欲入而终不遂。
老矣方乞身以归,将隐于四明山中,望建安无可到之期,第切怅叹而已。
既为书此,且嘱希元并与前三公之文刻之,此不复具载云。
真人名霞,字史卿
希元名德秀
陈同甫 其二十七 南宋 · 吕祖谦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七六、《东莱吕太史别集》卷一○
伏辱手况,具审归自永嘉,川陆安隐,极以为慰。
正则书及墓刻,已收。
相聚计甚乐。
景元廓落,自其所长,区区所望于渠者,政欲其爱养气血,点检细行以待时而已。
腕弱,不能作书,因便幸为达此意也。
陈益之留意礼学,甚善。
蔡行之有安齐之志,可惜不拈出一掊击之。
雨后千万见过,为十日款。
今年缘绝口不说时文,门前绝少人迹,竹树环合,大似山间,若得复听快论,则石桥龙湫不远求也。
病体萎痹,虽已成沈痼,而目力心力,反胜往时,造物之见赐厚矣。
自馀悉俟面究。
今日闻刘共甫消息不佳,令人作恶,殆废寝食也。
梧州墓志铭淳熙二年九月 南宋 · 吕祖谦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九七、《东莱吕太史文集》卷一二 创作地点:浙江省金华市
梧州刺史刘公食祠官之禄于里中,暇日子孙侍左右,公命之曰:「大夫七十而致事,礼也。
吾赖先人馀泽,服王事者五十年,以爵以齿,幸济登兹。
若免于官谤,以朝大夫秩老于家,岂小子实能,吾先祖先父其嘉相之。
汝趣为我具章」。
皆顿首曰诺,如大人命。
章上,诏报可,赐一子官,以宠其归。
同邑若旁邑之姻连世旧,舟于水,车于陆,凑门趋贺,乐饭旬日乃罢。
自是遂深居不出,静养恬适。
又数年乃卒,寿七十有四,实淳熙二年正月晦日
其年九月丙午,葬于婺州武义县泉溪西山学士原。
其孤以公之阀阅、行治来速铭。
谨按泉溪刘氏,系出温之荆溪
其徙于武义,距公盖八世矣。
公讳墉,字叔翰
曾祖仲思
祖升,承事郎,赠中奉大夫
考滂,朝请郎、知建昌军,赠光禄大夫
妣汤氏,赠齐安郡夫人
公蚤以光禄恤典入官,历温州乐清县监潭州南岳庙福州录事参军,知徽州歙县通判蕲州军州事,主管台州崇道观
除知梧州,未上,复请还崇道观
积官至朝请大夫
其在乐清,每行部,舆卫胥史,鞋屦糗粮,一主办于己,不以烦里正,邑人纪之。
福大而狱繁,歙小而民瘠,公书狱:「予生而拊民,必依惠」。
职用不堕。
佐蕲,两摄黄守。
始至,老校旅拜庭下,曰:「旄稚旦暮馁死,惟公哀之」。
视其券,不朌者且期。
公蹴然不安,亟发库金,益以私帑,尪瘠以苏。
归自蕲春,无复当世意,比告老,领祠官者四焉。
少嗜书,晚岁犹展玩不置。
每得名章俊语,辄欣然忘食。
资和厚,不与物忤。
居乡无贵贱,皆得其驩心。
没之日,吊客及门,哭之必哀。
初娶胡氏。
继室王氏,朝议大夫升之女,封宜人
三子:长晫,迪功郎绍兴府上虞县主簿,先卒;
次绍,迪功郎处州青田县主簿
次续,将仕郎
一女,适朝散郎通判婺州信厚
孙男三人:成孙、传孙、豹孙。
铭曰:
前望不跂,后顾不庳。
平进之辙,未驱而止。
其止曷以,以其乐易。
风于后人,勿坠勿替。
范忠宣公祠堂嘉定九年五月 南宋 · 袁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七七、《景定建康志》卷三一
治平之元忠宣范公江东转运判官,赋《筹思亭诗》,有曰:「致诚通造化,审虑敌权衡。
境寂居忘倦,心虚照自明」。
石刻至今犹在。
嘉定八年春起居舍人建安真侯希元恪共使事,慕忠宣之贤,且爱其诗之旨趣深长也,乃于兹堂之西,创一室,绘公像而敬祠之。
又采诗中语,更所谓激扬亭者曰虚明,而堂之名双槐者,易之曰忠宣,顾瞻之间,先贤在目,高山仰止之意,须臾不忘,其深有契于心者邪。
夫君子之所为,当以三代而上人物为的,不当以两汉而下人物自安。
盖三代而上,士大夫朝夕所从事者,不越于此心,毫发有差,痛自惩艾,学日进,德日充,中立而不倚,全体浑然,不可以一善名。
故繇汉而后,虽英才间出,未有能入其域者。
我朝人物之盛,几于古矣。
元祐间,正人森列,而忠宣之德之懿,良可仰焉。
忠宣之论事也,慷慨奋发,知无不言,若濮邸之不当称亲,法度之不可变,边隙之不可开,皆切于时病,屡进而屡黜,故天下称之曰正人。
蔡确之远谪,则以为太过,章厚、邓绾之获罪,亦为之救解。
忠宣固非朋奸者,而委曲如是,其志念深矣。
《语》所谓「君子不器」,《中庸》所谓「焉有所倚」,乃平昔之规模也。
当是时,人才非不众多,忠鲠敢言者非不可喜,然中正无偏,求如忠宣者实鲜。
此无他,忠宣从事于此心,心本不偏,制行而原于心,斯不偏矣。
尝称孔子之言「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以为举用正直,邪枉可化而为善,何必分辨党人,有伤仁化,深乎深乎!
议论持平,不为矫亢。
使其志常伸,其言尽用,岂有异时雠复之祸哉?
三复筹思之诗,发挥此心,至精至切。
君子以是知忠宣之所存,盖以三代而上人物为的也。
起居正色立朝,有德有言,名重当世,而独于忠宣起敬如此,亦足以占其所存矣。
忠宣之帅环庆也,毕力救荒,不俟奏报。
而起居之恤民也亦然,屡请于朝,施惠甚博,亦有不待报者。
此又爱民皆原于心,所以不谋而同也。
呜呼贤哉!
嘉定九年五月既望朝散郎、试秘书监、兼国子祭酒、兼国史院编修官、兼实录院检讨官、兼崇政殿说书袁燮记。
李敬子司直 其三十五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三七、《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
干屏居如常,人事绝不讲,每月一出谒府主,馀则并不出,亦殊省事
昨得李武伯在此讲切,武伯去,家本仲来,又得一月相聚。
多读书,尚气节,立志甚笃,赵季仁以为其人异日所到当不在李贯之之下,亦各有所长,然亦真不凡也。
真景元书,嗜学之志甚至。
陈师复书亦然。
此二公者异日所就又当卓然,真护法大神也。
先师没,今赖有此耳,可喜可喜。
陈师复已为贯之立祠,此公真使人不能忘之。
师复刊其诗,以为祠乃僧所立,未免为著数语,以见吾人爱贯之之意,亦足以使学者有所兴起也。
贡士黄君仲玉行状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五八、《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三、《永乐大典》卷七六五一
君讳振龙字仲玉姓黄氏
九世祖自光之固始从王氏入,因仕焉,居言路,有直声,后迁至中丞
子孙散处,有居福州城东者。
至五世祖亨有厚德,自奉薄,喜施予,乡闾感之,号为长者
曾祖纬,祖钧,父行知。
自亨以来,皆能继其家声,故今称长者不绝。
城东之黄虽未有显者,然过其闾者慕其德,仕其乡者亦闻其名而敬之。
君天性纯厚,襟怀坦夷,乐于为善,闻不善则毅然惟恐浼己,其勇有不可及者。
接物无崖岸,与人交,久而愈笃。
赴人之急,风雨寒暑不避。
轻财重谊,亲故之贫者,周之无秋毫顾惜意。
人有疾病,力能疗之,虽贫下危笃,必以身亲之,无厌倦之色。
亲属邻里事有难决,即君谋之,为之委曲剖析,纳之义理,不可则面折之,未尝有所迁就畏避也。
少力学自奋,为举子业,必根极理致,不为浮靡徇俗。
岁大比,真舍人德秀见其文奇之,擢之前列,自是切磋往复,遂为深交。
尝曰:「三山士友笃实不相负者,吾仲玉也」。
晚益收敛为己,慨然以岁月迟莫、役志俗学为恨,日以《论语》、《孟子》自课,端居庄诵。
既又博观先贤遗言,左右探索,意味有得,辄忘寝食。
朱文公「端庄存养,独观昭旷之原。
年事既高,若不着紧用工,恐岁月悠悠」之语,惕然有感,书之坐右以自警。
深悼少年之不及亲师取友也,由是益加人一己百之功。
闻四方贤者,必使其子学焉。
聚伊洛诸书,课其子以讲习。
君天资既美,至其知学,则益自力于脩身齐家之实行,故其一门之中动守礼法,相勉以善,内外雍睦,人无间言。
乡邻之志于学者莫不喜从君游,观感磨厉,以共扶斯道。
而君没矣,盖莫不失声堕泪,为之号恸也。
君疾革,命取新衣易之,家人方环立侍疾,君整襟肃容,呼其子曰:「养吾疾者莫若子,男子不死于妇人之手」。
妇人退,又曰:「我死,谨毋用浮屠法,不然,是使我不得正其终也」。
君之学既行于妻子,又尝以朱文公家礼帅其家人使守之,故其治丧,奉君之治命惟谨。
君以嘉定己卯七月甲寅终于正寝,享年五十有一。
娶潘氏。
子男二人:朴,太学生
格,业进士
女二人,长许适进士潘公炳,次先卒。
孙男一人,寿老。
将以是年十月二十二日葬于闽县横屿山之原,二子以君之行不可无述也,固以请。
干与君交最晚,于里巷交游间知君之行最详。
既喜其禀姿之粹、务学之实,其于死生之际又能不溺于儿女系恋之情、夷狄荒幻之教,而孚于家人者又如此,因其家以验其行,即其终以信其平昔,是不可使之泯泯无声,以畀来人,遂述其梗槩,俾求铭于当世立言之君子。
谨状。
果州李兵部墓志铭嘉定十五年八月 南宋 · 黄干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六一、《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卷三五、《黄氏日钞》卷四○
嘉定十年冬十月壬子尚书兵部员外郎、知果州李君讳道传字贯之,以疾终于江州之寓舍。
闻之者识与不识,莫不咨嗟涕洟,相与语曰:是刻意励行、求圣贤之道而能践其实者,是立天子殿上、危言正色、为宗社无穷之计者,是恳恻爱民、救菑捍患、江东父老子弟数十万皆得全其生者,是利禄不能动其心者,是危险不能易其守者。
斯人也,止于斯,可哀也夫!
明年冬太府寺丞知南康军陈宓以书告于长乐黄干曰:「李君有惠政于江东,乐与此邦之士游。
今亡矣,从之游者祠之庐山栖贤寺
子与李君交最厚,愿有记」。
悲君之不可复见,遂为之记,以见君之诚于身、信于友也。
明年,君之兄弟若子以君门人牟桂之状来请铭,又得以考君事业气节而备书之,尚何辞?
隆州井研县人
曾祖公锡
祖发,宣义郎
舜臣承议郎、行宗正寺主簿,赠朝请大夫
宗正公中都,君年始十一,试胄监,中贵人主逻者异之,曲加问遗,君端坐不顾,识者卜其异日之所守矣。
少长,读程子书,知讲学涵养之要,玩索理义,至忘寝食。
虽处闇室,整襟危坐,肃如也。
未冠,博通经史百家,为举子业,不逐时好,较于有司,名常出众上。
庆元二年进士第,调利州司户参军
秩满,移蓬州州学教授
开禧用兵,虏窥散关急,君以诸司檄计事,道闻吴曦反,君痛愤见于词色。
即遣其客间道持书制置使杨辅,论必败,曰:「彼素非雄材,犯顺首乱,人心离怨。
因人心而用之,可坐而缚也。
诚决此举,不惟内变可定,亦使虏知中国有人,稍息窥觊。
正使不捷,亦无愧千古矣」。
逆俦赵亮以意胁君,君以谊折之,遂弃官归。
平,有奏君抗节不挠、洁身自全者,诏进官二等,由是中外交荐。
嘉定二年,召除太学博士
宰属有子以诵书应试,风同列嘱君,君却之,两学之士多君有守。
太常博士沂王小学教授
沂邸有母之丧,官吏例进秩,君曰:「有执事之劳者推恩可也,吾辈何与焉」?
辞不受。
秘书郎,阅月又迁著作佐郎
见上,首言人才盛衰系学术之明晦,愿下明诏尚正学,取故侍讲朱熹《论语》《孟子集注》、《中庸》、《大学章句》、《或问》四书颁之太学,仍请以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张载五人从祀孔子
执政有不乐道学者,以语侵君,君不为动。
兼权考功郎官。
令史有以某御史意求更定欲笔者,君曰:「欲笔不可改也」。
自是六部郎官缺,君递摄之,几二年,无敢干以私。
时新进用事,赃贿成风,会再对,首言:「今名优儒臣,实取才吏,刻剥残忍、诞谩倾危之人纷然进矣」。
君求补郡,执政使谕曰:「进书近可待也」。
请愈力。
六年,差知真州
君至,按图牒、览形胜,叹曰:「要地也,可无备乎」?
城圮弗治,前守请于朝,得缗钱斛米以数万计,甓护之所费仅四之一。
君益以郡计,尽甓之。
并江居民视城中几十倍,请筑翼城,不报;
乃请筑两石坝,益浚二壕,缓急有警,复决州之东西陈公塘,以水为阻,而人心始固矣。
创筑仓廪,请广储蓄,上出内府钱,命增籴四万斛以实之。
忠勇军旧千人,亡者半,君既募足,乃为置统率、严教阅、几出入、禁役使,军政肃然。
复条弩手民兵按阅之法上之,及请六合戍兵听守臣节制,皆报可。
君以礼下士,数诣学校,诲以圣贤经训。
瓜步故有魏太武,牲币凑集,君曰:「此地昔拓跋焘所践蹂,岂宜获祀」?
悉取土木偶投江中,以除民害。
七年,除提举江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
将行,别储郡计钱四万缗为楼橹费,弛负输亦万缗。
去之日,帑庾视始至皆倍焉。
君之为部使者,按行属郡,劾吏之贪纵者十馀人,胥吏为民害者大黥小逐百馀人,狴狱不当系者二百馀人尽释之,弛负钱一十馀万缗,决讼牒二万馀纸。
所过村落细民愬事者,日夜坐而听焉,无不得其情而去。
池阳戍将以责贿不满意,杖其统制官几死,其弟愬于君,不受,愬愈切。
君逮系之,密以告江淮制使,移他屯,得不死。
制使奏言:军帅以求货杖杀将士,岁至六七百人。
自今将佐有罪,并送所在州论鞠如律。
奏可。
盖自君启之。
大旱,君应诏言:楮币之换,官民如雠;
钞法之行,商贾疑怨;
赋歛增加,军将刻剥。
皆切中时病。
遂条上荒政,多从之。
三部使者分赈九州,君得池、宣、徽三州十八县,独居一路之半。
得济粜米三十万斛、钱一十万缗,通商劝分,足以均给。
君既分委寮属,又躬行省视。
穷冬风雪中,竹舆上下山坡,深村穷谷,靡所不到。
十有一月,尽明年四月,无一人捐瘠流徙者。
邻郡九江来告急,亦辍籴舟济之,赖以全活者甚众。
宣城守素无廉称,君奏罢之,主之者大怒,郡号凋弊,乃命君摄事以困之。
君撙节关防,府计充裕。
郡为大斛以受民租,悉剖而更制之。
是岁减民输七万斛,既又捐夏税缗钱亦五万。
去郡之日,帑庾视始至亦数倍。
君视民疾苦如己隐忧,为之兴利除害,如己嗜欲。
推行晦庵先生社仓之法,上饶新安南康诸郡翕然应命,社仓之法独盛,江东人蒙其利。
江东豪民诡籍寄产以避差役,某王府物力四千缗,莫非诡寄。
君请勒王家吏赍契券质验,仍申严限田之法,自是豪猾不得肆,贫弱少纾矣。
浮梁德兴民诉役钱增重,为考其实,岁用之外尽蠲之。
君于僚属待之有礼,至于举刺,断之以己,不为贵要所移。
初除真州,遍白辅臣台谏以荐举请托之弊,愿公举以励职业,比终更,莫敢以书至者。
及使江东,兼摄臬事,所举多不识面,受举者亦莫知其故也。
南康守,贵势子也,庸下躁妄,君劾之,久乃予祠。
广德守臣观望,劾郡博士,且诋转运使真德秀乞避之,君请覆实,守坐免。
徽守丐倚阁月桩钱,为总饷者所劾,都省亦言本州玩视朝廷。
君为力辩,且言所行荒政实出己画,守竟奉祠去。
君既孤立多忤,已浩然有归志,会吏部侍郎胡矩举君自代,遂引疾丐祠,不许,令君入奏事。
再辞,又不许。
遂入对,首疏二千言,上自宫掖,次及朝廷,以至侍从台谏阙失,无不历历为上言之,皆天下国家所以安危治乱者。
闻者为之悚然,上宽容,不以为忤也。
言者论君务为己胜,昧于体国,除兵部郎官
力辞,差知果州
荐君者方为君恨,而不知君之简奄宦、折逆党,其平昔植立已如此,安有去就出处不能择其所主,而顾为不义屈哉?
君闻台劾下,即解舟过京口,与其友刘宰茅山,次九江,入康山,山南北之士皆来会,幅巾藜杖,穷极胜槩,饮酒赋诗,不知为逐客也。
君既得疾,即请奉祠,乞致仕,皆未报。
疾革,属其友南康李燔以后事,一本朱先生之礼,释老之说皆不用。
手为书别兄弟,召大儿达可坐床下记遗言,尤以谨藏伊洛之书读之为嘱。
九江蔡念成举易箦语以告,则对曰「不敢忘」。
已而命左右出,下帷少顷,视之已长往矣,年四十有八。
特转一官,朝请郎致仕,命沿江转运司致其柩还蜀。
君气禀清明,容貌端直,望之若不能胜衣,而其中屹然不可犯。
群居终日,寡言笑,而温润之色,即之睟然。
孝友出于天性,内外属之贫者死丧嫁娶,悉为经纪,辄分俸赡之。
立朝介然无阿附,然沉静安详,人亦莫能窥其际也。
仪真俸素厚,损其不当得者;
宣城之禄厚于庾,使取其薄者;
四方聘币皆不讲。
与僚吏寓公过客为礼,酒不过五行,非公会不作乐。
其恬淡寡欲,无所系累,则学问之本已先立矣。
宗正公始以文学行谊为学者师,诲诸子必以圣贤为法。
兄心传不乐仕进,穷经博古,为西州之望,其所著述多行于世。
其季性传亦力学自好,其进未可量也。
君与兄弟相视如师友,故其一家之学,言论操履,一归于正。
君既擢第,慨然有从学武夷之志,属以家难不果行。
及为中都官,访求所尝从学者相与讲习,尽得遗书读之。
谦虚下问,昼夜䌷绎,宏纲大义、微言奥旨,靡不研究。
又得门人所录问答,反覆参考,锓版以惠学者。
然其为学笃于实践,不为空言。
于经史皆未有所论著,曰:「学未至,不敢」。
于诗文平淡条达,亦未尝茍作,曰:「学未至,不暇」。
其没也,其家裒其遗藁,定为五十卷,君之所得不尽见于此也。
君笃于为学,盖有抠衣升堂涉历岁月莫能及者,故其事业气节卓然可敬,而穷达死生不能累其胸中也。
士大夫不悦学久矣,投之事物胶轕之中,依阿顾望,无益于成败之数。
穷通得丧之来,利害未毫发比,颠冥昏瞀,弃其所守者皆是也,闻李君之风,得无少愧乎!
李君者可谓有道之士否乎?
是可以付之万世之公议矣。
君娶眉山史氏,封安人
三子:达可,国学进士
当可少颖悟,庄重如成人,后君八阅月而夭;
献可尚幼,以君命为伯父后。
三女,长适迪功郎、新资州盘石县主簿杜晔,次尚幼,其季后君九月而夭。
君以嘉定十五年八月甲辰葬于眉州青神县盘龙山之原,距宗正公大墓十里。
铭曰:
大学之道,曰知与行。
博文约礼,玉振金声
知而不至,如眇斯视;
行而不力,如跛斯履。
允穆李侯,禀资清明
志笃行坚,心通义精。
曰岂徒言,静存动省。
暗室屋漏,必戒必谨。
中外践更,遑恤我身。
上则有君,下则有民。
民方阻饥,慈母来哺。
衮职有阙,肝胆披露。
穷达死生,浮云太空。
以身任道,万折必东。
有言有行,为训为式。
勒此铭诗,以诏罔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