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养生论 其二 北齐 · 高湛
 出处:全北齐文卷二
王叔和性沈静,好著述,考核遗文,采摭群论,撰成《脉经》十卷,编次张仲景《方论》为三十六卷,大行于世(《御览》七百二十二)
千金要方序 隋末唐初 · 孙思邈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八
夫清浊剖判。
上下攸分。
三才肇基。
五行俶落。
万物淳朴。
无得而称。
燧人氏出观斗极。
以定方名。
始有火化。
伏羲氏作。
因之而画八卦。
立庖厨。
滋味既兴。
疴瘵萌起。
大圣神农氏悯黎元之多疾。
遂尝百药以救疗之。
犹未尽善。
帝受命创制九针。
与方士岐伯雷公之伦。
备论经脉。
旁通问难。
详究义理。
以为经论。
故后世可得依而畅焉。
春秋之际。
良医和缓。
六国之时。
则有扁鹊
汉有仲景仓公
魏有华陀。
并皆探赜索隐。
穷幽洞微。
用药不过二三。
灸炷不逾七八。
而疾无不愈者。
晋宋以来。
虽复名医间出。
然治十不能愈五六。
良由今人嗜欲太甚。
立心不常。
淫放纵逸。
有阙摄养所致耳。
余缅寻圣人设教。
使家家自学。
人人自晓。
君亲有疾。
不能疗之者。
非忠孝也。
末俗小人。
多行诡诈。
倚傍圣教。
而为欺绐。
遂令朝野士庶。
咸耻医术之名。
多教子弟诵短文。
构小策。
以求出身之道。
医治之术。
阙而弗论。
吁可怪也。
嗟乎。
深乖圣贤之本意。
吾幼遭风冷。
屡造医门。
汤药之资。
罄尽家产。
所以青衿之岁。
高尚兹典。
白首之年。
未尝释卷。
至于切脉诊候。
采药合和。
服饵节度
将息避慎
一事长于巳者。
不远千里。
服膺取决。
至于弱冠。
颇觉有悟。
是以亲邻中外。
有疾厄者。
多所济益。
在身之患。
断绝医门。
故知方药本草。
不可不学。
吾见诸方。
部帙浩博。
忽遇仓卒。
求检至难。
比得方讫。
疾厄不救矣。
呜呼。
痛夭枉之幽厄。
惜堕学之昏愚。
乃博采群经。
删裁繁重。
务在简易。
以为备急千金要方一部。
凡三十卷。
虽不能究尽病源。
但使留意于斯者。
亦思过半矣。
以为人命至重。
有贵千金。
一方济之。
德踰于此。
故以为名也。
未可传于士族。
庶以贻厥私门。
张仲景曰。
当今居世之士。
曾不留神医药。
精究方术。
上以疗君亲之疾。
下以救贫贱之厄。
中以保身长年。
以养其生。
而但竞逐荣势。
企踵权豪。
孜孜汲汲。
惟名利是务。
崇饰其末。
而忽弃其本。
欲华其表。
而悴其内。
皮之不存。
毛将安傅。
进不能爱人知物。
退不能爱躬知已。
卒遇风邪之气。
婴非常之疾患。
及祸至而后震剽。
身居死地。
蒙蒙昧昧。
戆若游魂。
降志屈节。
钦望巫祝。
告穷归天。
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
将至贵之重器。
委付庸医。
恣其所措。
咄嗟暗悔。
叹身已毙。
神明消灭。
变为异物。
幽潜重泉
徒为一悲。
痛夫举世昏迷。
莫能觉悟。
自育若是。
夫何荣势之云哉。
此之谓也。
补注神农本草序 北宋 · 掌禹锡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四、《證类本草》卷一、《中国医籍考》卷一○
旧说《本草经》神农所作,而不经见,《汉书·艺文志》亦无录焉。
《平帝纪》云:「元始五年,举天下通知方术本草者,在所为驾轺传,遣诣京师」。
楼护传》称「少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
《本草》之名,盖见于此。
而英公李世绩等注引班固叙《黄帝内外经》云:「本草石之寒温,原疾病之深浅」。
此乃论经方之语,而无本草之名。
惟梁《七录》载《神农本草》三卷,推以为始,斯为失矣。
或疑其间所录生出郡县有后汉地名者,以为似张仲景华佗辈所为,是又不然也。
《淮南子》:「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盖上世未著文字,师学相传,谓之本草。
两汉以来,名医益众,张机、华佗辈始因古学,附以新说,通为编述,《本草》繇是见于经录。
然旧经才三卷,药止三百六十五种。
梁陶隐居又进《名医别录》,亦三百六十五种,因而注释,分为七卷。
唐显庆中监门卫长史苏恭又摭其差谬,表请刊定。
乃命司空英国公李世绩等与恭参考得失,又增一百一十四种,分门部类,广为二十卷,世谓之《唐本草》。
国朝开宝中两诏医工刘翰道士马志等相与撰集,又取医家尝用有效者一百三十三种而附益之,仍命翰林学士卢多逊李昉王祐扈蒙等重为刊定,乃有详定、重定之目,并录板摹行。
由此医者用药,遂知适从。
而伪蜀孟昶,亦尝命其学士韩保升等以唐本《图经》参比为书,稍或增广,世谓之《蜀本草》,今亦用行。
是书自汉迄今甫千岁,其间三经撰著,所增药六百馀种,收采弥广,可谓大备。
而知医者犹以为传行既久,后来讲求,浸多参校,近之所传,颇亦漏略,宜有纂录,以备颐生殴疾之用。
嘉祐二年八月,有诏臣禹锡、臣亿、臣颂、臣洞等再加校正
臣等亦既被命,遂更研覈。
窃谓前世医工,原诊用药,随效辄记,遂至增多,概见诸书,浩博难究;
虽屡加删定,而去取非一。
或本经已载而所述粗略,或俚俗尝用而太医未闻。
向非因事详著,则遗散多矣。
乃请因其疏牾,更为补注。
应诸家医书药谱所载物品功用,并从采掇;
惟名近迂僻,类乎怪诞,则所不取。
自馀经史百家,虽非方饵之急,其间或有参说药验较然可据者,亦兼收载,务从该洽,以副诏意。
凡名《本草》者非一家,今以开宝重定本为正。
其分布卷类,经注杂糅,间以朱墨,并从旧例,不复釐改。
凡补注并据诸书所说,其意义与旧文相参者,则从删削,以避重复。
其旧已著见而意有未完,后书复言,亦具存之,欲详而易晓;
仍每条并以朱书其端云:「臣等谨按某书云某事」。
其别立条者,解于其末,云见某书。
凡所引书,以唐、蜀二《本草》为先,他书则以所著先后为次第。
凡书旧名《本草》者,今所引用,但著其所作人名曰某人。
惟唐、蜀本则曰「唐本云」、「蜀本云」。
凡字朱墨之别:所谓《神农本经》者,以朱字;
《名医》因《神农》旧条而有增补者,以墨字间于朱字;
馀所增者,皆别立条,并以墨字。
陶隐居所进者,谓之《名医别录》,并以其注附于末;
显庆所增者,亦注其末,曰「唐本先附」;
凡开宝所增者,亦注其末,曰「今附」。
凡今所增补、旧经未有者,于逐条后开列云「新补」。
凡药旧分上、中、下三品,今之新补,难于详辨,但以类附见,如绿矾次于矾石,山姜花次于豆蔻,扶栘次于水杨之类是也。
凡药有功用,本经未见,而旧注已曾引据,今之所增,但涉相类,更不立条,并附本注之末,曰「续注」,如地衣附于垣衣,燕覆附于通草,马藻附于海藻之类是也。
凡旧注出于陶氏者,曰「陶隐居云」;
出于显庆者,曰「唐本注」;
出于开宝者,曰「今注」。
其开宝考据传记者,别曰「今按」、「今详」、「又按」,皆以朱字别书于其端。
凡药石,本经已见而功用未备,今有所益者,亦附于本注之末。
凡药有今世已尝用而诸书未见,无所辨證者,如葫芦巴、海带之类,则请从太医众论参议,别立为条,曰「新定」。
旧药九百八十三种,新补八十二种,附于注者不预焉。
新定一十七种,总新旧一千八十二条,皆随类粗释,推以十五凡则,补注之意可见矣。
旧著开宝、英公、陶氏三序,皆有义例,所不可去,仍载于首篇云。
药准序(此下二序,熙宁八年北都作。)1075年 北宋 · 文彦博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七、《文潞公文集》卷一一、《中国医籍考》卷一一 创作地点: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
余曾苦头眩,治之多方,弥岁不解。
国医龚世昌诊脉,问状,乃云:「鬲有寒痰,久之使然,非他苦也」。
授余香芎散并其方,服未半剂而愈,遂不复发。
余既神其效,又观其立方有法,不与常类。
方用九物,物别为之解。
凡药性之温寒,味之甘辛,并其主疗,略具于左。
虽简而备,使观之者有据,服之者无疑,无疑即有效。
犹夫任人,各知其才之所长,用之无疑,事罔不济。
乃知古之良医治病,必考于本草而立方,方药既精,厥疾必瘳。
班固云:「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原疾病之深浅」。
陶隐居云:「道经载扁鹊数法,其用药犹是本草家意」。
张仲景最为众方之祖,悉依本草。
近世庸医鲜通本草,求其方药之验,亦难矣。
余嘉龚医之方专用本草之意,因采仲景并《外台》、《千金》及诸家经验方共若干,辄加注,传于门内,以备处疗,谓之《药准》,以其依本草立方,则用之有准云。
补注神农本草总序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三六、《苏魏公文集》卷六五
旧说《本草经》神农所作,而不经见,《汉书·艺文志》亦无录焉。
《平帝纪》云:元始五年,举天下通知方术、本草者,在所为驾一封轺传,遣诣京师
楼护传》称:少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
「本草」之名,盖出于此。
而英公等注引班固叙《黄帝内、外经》云:「本草石之寒温,原疾病之深浅」。
此乃论经方之语,而无本草之名。
唯梁《七录》载《神农本草》三卷,推以为始,斯为谬矣。
或疑其间所载生出郡县有后汉地名者,以为似张仲景、华陀辈所为,是又不然也。
《淮南子》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而医方兴焉。
盖上世未著文字,师学相传,谓之本草。
两汉以来,名医益众,张机、华陀辈始为之编录耳。
神农旧经才三卷,药止三百六十五种。
梁陶隐居又进《名医别录》,以三百六十五种,因而注释,分为七卷。
唐显庆中监门卫长史苏恭又摭其差谬,表请刊定,乃命司空英国公李世绩等与恭参考得失,又增一百一十四种,分门部类,广为二十卷,世谓之《唐本草》。
国朝开宝中,两诏医工刘翰道士马志等相与撰集,又取医家常用效者一百三十三种而附益之。
仍命翰林学士卢多逊李昉王祜扈蒙等重为刊定,乃有「详定」、「重定」之目,并镂版模行。
由此医者用药,遂知适从。
而伪蜀孟昶亦尝命其学士韩保升等以唐本并图经参比为书,稍或增广,世谓之《蜀本草》,今亦传行。
是书自汉迄今甫千岁,其间三经撰著,所增药六百馀种,收采罙广,可谓大备。
而知医者犹以为传行既久,后来讲求寖多,参校近之所用,颇亦漏略,宜有纂录,以备颐生驱疾之用。
嘉祐二年八月,有诏臣禹锡等再加校正,臣某等亦既被命,遂更研覈。
窃谓前世医工,原诊用药,随效辄记,遂至增多,概见诸书,浩博难究。
虽屡加删定,而去取非一,或本经已载而所述粗略,或俚俗尝用而太医未闻。
向非因事详著,则遗散多矣。
乃请因其疏梧,更为补注。
应诸家医书、药谱所载物品功用,并从采掇。
唯名近迂僻,类乎怪诞,则所不取。
自馀经史百家虽非方饵之急,其间或有参说药验较然可据者,亦兼收载。
务从该洽,以副诏意。
凡名「本草」者非一家,今以开宝重定本为正,其分布卷类,经注杂糅,间以朱墨,并从旧例,不复釐改。
凡补注并据诸书所说,无所刊润。
其意义与旧文相参者,则从删削,以避重复。
其旧已著见而意有未完,后书复言,亦具存之。
欲详而易晓,仍每条并以朱书,复言亦具其端,云「臣等谨按某书云某事」。
其别立条者,则解于其末,云「见某书」。
凡所引书以唐、蜀二《本草》为先,他书则以所著先后为次第。
凡书旧名「本草」者,今所引用,但著其所作人名曰「某人云」。
惟唐、蜀本则曰「《唐本》云」、「《蜀本》云」。
凡字朱墨之别,所谓《神农本经》者以朱字,《名医》因《神农》旧条而有增补者以墨字,间于朱字。
馀所增者皆别立条,并以墨字。
陶隐居所进者,谓之《名医别录》,并以其注附于末。
显庆所增者亦注其末,曰「唐本先附」。
凡开宝所增者,亦著其末,曰「今附」。
凡所增补旧经未有者,于逐条后开列,云「右几种臣等续添」。
凡药旧分上、中、下三品,今之续添难于详辨,但以类附见。
如绿矾次于矾石,山姜花次于豆蔻,扶栘次于水杨之类是也。
凡药有功用,本经未见而旧注已曾引据,今之所增但涉相类,更不立条,并附本注之末,曰「续附」。
如瓦苔附于垣衣,燕覆附于通草,马藻附于海藻之类是也。
凡旧注,出于陶氏者,曰「陶隐居云」;
出于显庆者,曰「唐本注」;
出于开宝者,曰「今注」。
其开宝考据传记者,别曰「今按」、「今详」、「又按」,皆以朱字别于其端。
凡药名本经已见而功用未备、今有所益者,亦附于本注之末。
凡药有今世已常用而诸书未见、无所辨證者,虑其传闻非审,亦所不载。
如葫芦巴、海带之类,当别为图经以详著之。
旧药九百八十三种,续添八十二种,附于注者不预焉。
新定一十七种,总新书一千八十二条,皆随类粗释,推以十五凡则,补注之意可见矣。
旧著开宝、英公、陶氏三序皆有义例,所不可去,仍载于首篇。
臣等所被校正诏书曰《神农本草》,今既成书,因以题篇,不复加别号云。
补注本草总叙 北宋 · 林亿
 出处:全宋文卷九三三
旧说《本草经》神农所作,而不经见,《汉书·艺文志》亦无录焉。
《平帝纪》云:元始五年,举天下通知方术、本草者,在所为驾一封轺传,遣诣京师
楼护传》称:少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
本草之名,盖见于此。
而英公李世绩等注引班固叙《黄帝内外经》云:「本草石之寒温,原疾病之深浅」。
此乃论经方之语,而无本草之名。
惟梁《七录》载《神农本草》三卷,推以为始,斯为失矣。
或疑其间所载生出郡县有后汉地名者,以为似张仲景华佗辈所为,是又不然也。
《淮南子》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盖上世未著文字,师学相传,谓之本草。
两汉以来,名医益众,张机、华佗辈始因古学,附以新说,通为编述,《本草》繇是见于经录。
然旧经才三卷,药止三百六十五种。
至梁,陶隐居又进《名医别录》,亦三百六十五种,因而注释,分为七卷。
唐显庆中监门卫长史苏恭又摭其差谬,表请刊定。
乃命司空英国公李世绩等与恭参考得失,又增一百一十四种,分门部类,广为二十卷,世谓之《唐本草》。
国朝开宝中,两诏医工刘翰道士马志等相与撰集,又取医家尝用有效者一百三十三种而附益之,仍命翰林学士卢多逊李昉王祜扈蒙等重为刊定,乃有详定、重定之目,并镂板摹行。
由此医者用药,遂知适从。
而伪蜀孟昶亦尝命其学士韩保升等,以唐本图经参比为书,稍或增广,世谓之《蜀本草》,今亦传行。
是书自汉迄今甫千岁,其间三经撰著,所增药六百馀种,收采弥广,可谓大备。
而知医者犹以为传行既久,后来讲求浸多,参校近之所用,颇亦漏略,宜有纂录,以备颐生殴疾之用。
嘉祐二年八月,有诏臣禹锡、臣亿、臣颂、臣洞等再加校正
臣等亦既被命,遂更研覈。
窃谓前世医工原诊用药,随效辄记,遂至增多,槩见诸书,浩博难究。
虽屡加删定,而去取非一。
或本经已载,而所述粗略;
或俚俗尝用,而大医未闻。
向非因事详著,则遗散多矣。
乃请因其疏语,更为补注。
应诸家医书药谱所载物品功用,并从采掇,惟名近迂僻,类乎怪诞,则所不取。
自馀经史百家,虽非方饵之急,其间或有参说药验,较然可据者,亦粗收载,务从该洽,以副诏意。
凡名《本草》者非一家,今以开宝重定本为正。
其分布卷类,经注杂糅,间以朱墨,并从旧例,不复釐改。
凡补注并据诸书所说,其意义与旧文相参者,则从删削,以避重复。
其旧已著见,而意有未完,后书复言,亦俱存之,欲详而易晓。
仍每条并以朱书其端,云「臣等谨按某书云某事」。
其别立条者,则解于其末,云「见某书」。
凡所引书,以唐、蜀二《本草》为先,他书则以所著先后为次第。
凡书旧名《本草》者,今所引用,但著其所著人名曰某人;
惟唐、蜀本则曰「唐本云」、「蜀本云」。
凡字朱墨之别:所谓《神农本经》者,以朱字;
《名医》因《神农》旧条而有增补者,以墨字间于朱字;
馀所增者,皆别立条,并以墨字。
陶隐居所进者,谓之《名医别录》,并以其注附于末。
显庆所增者,亦注其末,曰「唐本先附」。
凡开宝所增者,亦注其末,曰「今附」。
凡今所增补,旧经未有者,于逐条后开列,云「新补」。
凡药旧分上、中、下三品,今之新补,难于详辩,但以类附见。
如绿矾次于矾石,山姜花次于豆蔻,扶栘次于水杨之类是也。
凡药有功用,本经未见,而旧注已曾引据,今之所增,但涉相类,更不立条,并附本注之末,曰「续注」。
如地衣附于垣衣,燕覆附于通草,马藻附于海藻之类是也。
凡旧注出于陶氏者,曰「陶隐居云」;
出于显庆者,曰「唐本注」;
出于开宝者,曰「今注」。
其开宝考据传记者,别曰「今按」、「今详」、「又按」,皆以朱字别于其端。
凡药名,本经已见而功用未备,今有所益者,亦附于本注之末。
凡药有今世已尝用,而诸书未见,无所辩證者,如葫芦巴、海带之类,则请从太医众论参议,别立为条,曰「新定」。
旧药九百八十三种,新补八十二种,附于注者不预焉,新定一十七种,总新旧一千八十二条。
皆随类粗释,推以十五凡,则补注之意可见矣。
旧者开宝、英公、陶氏三序,皆有义例,所不可去,仍载于首篇云。
新旧药合一千八十二种:三百六十种《神农本经》,一百八十二种《名医别录》,一百一十四种唐本先附,一百三十三种今附,一百九十四种有名未用,八十二种新补,一十七种新定。
按:《證类本草》卷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伤寒论注释序 北宋 · 林亿
 出处:全宋文卷九三三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论拟。
晋皇甫谧《甲乙针经》云:「伊尹以玄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
仲景伊尹之法,伊尹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
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
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仲景于今八百馀年,惟王叔和能学之。
其间如葛洪陶弘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辈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
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尝考正。
历代虽藏之书府,亦阙于雠校,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
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续被其选,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證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注解〈伤寒论〉》(《伤寒论注释》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今:原误作「金」,据文意改。
金匮要略方论序 北宋 · 林亿
 出处:全宋文卷九三三、《新编金匮要略方论》(四部丛刊本)
张仲景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
翰林学士王洙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辩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
尝以对方證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
然而或有證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證,救疾治病,其有未备。
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先校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
仍以逐方次于證候之下,使仓卒之际便于检用也。
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
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取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曰《金匮方论》。
臣奇尝读《魏志·华佗传》云:「出书一卷,曰:『此书可以活人』」。
每观华佗,凡所疗病,多尚奇怪,不合圣人之经,臣奇谓活人者必仲景之书也。
大哉!
炎农圣法,属我盛旦。
恭惟主上丕承大统,抚育元元,颁行方书,拯济疾苦,使和气盈溢,而万物莫不尽和矣。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都官员外郎孙奇尚书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林亿等谨上。
庞安时见遗廷圭墨1082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七二、《苏文忠公全集》卷七○ 创作地点: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
吾蓄墨多矣,其间数丸,云是廷圭造。
虽形色异众,然岁久墨之乱真者多,皆疑而未决也。
有人蓄此墨再世矣,不幸遇重病,医者庞安时愈之,不敢取一钱,独求此墨,已而传遗余,求书数幅而已。
安时蕲水人,术学造妙而有贤行,大类蜀人单骧。
善疗奇疾。
字安常
知古今。
删录张仲景已后《伤寒论》,极精审,其疗伤寒,盖万全者也。
校正唐王焘先生外台秘要方序 北宋 · 孙兆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四、《宋以前医籍考》第八七六页
外台者,刺史之任也;
秘要者,秘密枢要之谓也。
唐王焘台阁二十馀年,久知弘文馆,得古今方,上自神农,下及唐世,无不采摭,集成经方四十卷,皆诸方秘密枢要也。
以出守于外,故号曰《外台秘要方》,凡一千一百单四门,以巢氏病源,诸家论辨,各冠其篇首。
一家之学,不为不详。
王氏为儒者,医道虽未及孙思邈,然而采取诸家之方,颇得其要者,亦崔氏、孟诜之流也。
且古之如张仲景《集验小品方》最为名家,今多亡逸,虽载诸方中,亦不能别白。
王氏编次,各题名号,使后之学者皆知所出,此其所长也。
又谓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其法云亡且久,故取灸而不取针,亦医家之蔽也。
此方撰集之时,或得缺落之书,因其阙文,义理不完者多矣。
又自唐历五代,传写其本,讹舛尤甚,虽鸿都秘府,亦无善本。
国家诏儒臣较正医书,臣承命以其书方證之,重者删去,以从其简;
经书之异者,注解以著其详。
鲁鱼豕亥,焕然明白。
臣谓三代而下,文物之盛者必曰西汉,止以侍医李柱国校方技,亦未尝命儒臣也。
臣虽滥吹儒学,但尽所闻见以修正之,有所阙疑,以待来哲。
总四十卷,并目录一卷。
恭惟主上盛德承统,深仁流化,颁此方论,惠及区宇,赞天地之生育,正万物之性命,使岁无疵疠,人不夭横,熙熙然歌乐于圣造者也。
将仕郎、守殿中丞、同较正医书臣孙兆谨上。
按:《外台秘要方》卷首,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补注王叔和脉诀序 宋 · 刘元宾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三八、宋以前医籍考
夫医之道,元自于黄帝,流于卢人扁鹊太仓华佗之徒,而派于皇甫士安张仲景王叔和之辈为未也。
习末而不求其源,使之疗疾,未见其生,惟见其死。
《经》曰:「虚虚实实」。
损不足益有馀,如此死者,医杀之。
若然妄为之医,是不可也。
予昔因母氏多病,积有年矣,学古之外,元慕此术,凡百家方书,罔不究览。
晚得王叔和《脉诀》,观其词语,亦甚鄙俗。
今之医者,多所诵习。
然问之旨趣,则十有十,百有百,未有以知之元者,孰不知叔和之意,皆出于黄帝之书矣。
小子不敏,辄因暇日,为之注解,大约多本《八十一难经》及《素问》为词焉。
故注或称《经》者,即《难经》尔。
或曰某论某篇者,即《素问》之篇目尔。
二经之中或无所證,则引他书以释其义,若《巢氏病源》之类是也。
叔和之语,有不甚稳者,亦略加改正。
盖欲浅于医者,识究其源,而无虚虚实实之所,使人人用心医,而无差尔。
维时宋元祐五年七月望日。
通真子谨序。
乞诸州县补试医学人奏元丰六年六月 北宋 · 赵称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五、《宋会要辑稿》职官三六之一一四(第四册第三一二八页)
诸县主客不及万户,补医学一人,万户以上二人。
每及万户增一人,至五人止。
除合习医书外,兼习张仲景伤寒方书。
委本州差官补试,依得解举人例免丁赎罪。
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序 北宋 · 孙准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一三、《中国医籍考》卷七六
世之人有得一奇方、可以十分愈疾者,恐恐然惟虑藏之不密,人或知之,而使其药之不神也,其亦陋矣。
夫药之能愈病,如得人人而告之,使无夭横,各尽其天年以终,此亦仁术也。
吾友董及之少举进士不第,急于养亲,一日尽弃其学,而从事于医。
然医亦非鄙术矣,古之人未尝不能之,如张仲景陶隐居葛洪孙思邈,皆名于后世。
但昧者为之,至于异贵贱,别贫富,自鄙其学,君子不贵也。
及之则不然。
凡人之疾苦,如己有之,其往来病者之家,虽祁寒大暑,未尝少惮,至于贫者,或昏夜自惠薪粲,以周其乏者多矣。
他日携《小儿斑疹方》一帙见过,求序于余,因为引其略,亦使见及之之所存,知世之有奇方可以疗疾者,不足贵也如此。
东平十柳居士孙准平甫序。
按:《董氏小儿备急方》卷首,康熙本。
书伤寒治要后 宋 · 叶梦得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八二、《石林居士建康集》卷三
王仲弓人物高胜,虽贵公子,超然不犯世,故居官数自免。
博学多闻,尤长于医,及与前世娄昌言、常颖士、来道方诸人游。
尝云:「疾之伤寒所在,无岁不罹其患。
然治法有證,传于经络、效于日数者不可差以毫釐。
张仲景书在世,如法家有刑统,苟用之皆当,可使天下无冤人,而庸医多不解,其见于形候者亦不尽审。
是既不能用法,又不能察情,以故杀人不知其几何」。
因推仲景书作《伤寒證治》,发明隐奥,杂载前数人议论,相与折衷。
又恐流俗不可遍晓,复取其简直明白、人读而可知者,刊为《治要》,曰:「苟能原疾之所从来,而验之以候,按吾书而用之,虽不问医,十可得八九」。
此仁人之用心也。
余尝病东南医尤不通仲景术,乃为镂版,与众共之。
使家藏此书,人悟此术,岂特无冤人而已;
调护之不失其宜,服饵之不失其节,虽使至于无刑可也,贤者尚无忽。
圣济总录序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二九
生者天地之大德,疾者有生之大患,方术者治病之大法。
昔者神农氏黄帝氏独观太初,旁烛妙有,味百药以辨物,审百疾以全生。
其制名,其取类,其正君臣,其立佐使,其见于太素玉册之书,雷公、岐伯之问,盖皆开神明之蕴,穷阴阳之变,原性命之理,而与天地同其覆载。
中古以还,镂之玉版,藏之金匮,功利及草木,惠泽被牛马,所以遗天下后世甚厚。
历年既久,流弊滋甚,糟粕具在,而精意不传。
《内经》有病名而莫之究,有治法而莫之习,极其妙至于通仙而莫之悟。
人之生也,其位参于天地,其灵贵于万物,形不盈仞,而心侔造化。
昆崙尺宅,修之可以长生;
寸田神牖,闲之可以反照;
天关神庐,息之可以召和。
去土符,书金格,鍊丹却粒,御气凌虚,不假于物,而裕然自足。
嗟夫达士,可以神解;
昧者且不能养其形,而况于了其心乎?
内之五脏六腑,外之九窍四关,著之于色,发之于声,寓之于三部九候,一失其平,则疾病随。
神圣治于未兆,工巧救其已然。
非天下之至精,孰能探天下之至赜;
非天下之至粗,孰能祐天下之至神。
朕悯大道之郁滞,流俗之积习,斯民之沈痼,庸医之妄作。
学非精博,识非悟解,五行之数,六气之化,莫索其隐,莫拟其远。
曰寒,曰热,曰寒热之相搏,差之毫釐,失以千里,而有馀者益之,不足者损之,率意用法,草石杂进,夭枉者半,可胜叹哉!
万几之馀,著书四十二章,发明内经之妙,曰《圣济经》。
其意精微,其旨迈远,其所言在理,所以探天下之至赜。
又诏天下以方术来上,并御府所藏颁之,为《补遗》一卷,《治法》一卷,卷凡二百,方几二万,以病分门,门各有论,而序统附焉。
首之以风疾之变动,终之以神仙之服饵,详至于俞穴经络、祝由符禁,无不悉备。
名之曰《政和圣济总录》。
其所载在事,所以祐天下之至神。
盖圣人之诫世,本在于上,末在于下。
无见于上,则治之道不立;
无见于下,则治之具不行。
经之所言者道也,医得之而穷神;
总录之所载者具也,医用之而已疾。
汉张仲景作《伤寒论》,而杂之以方;
唐孙思邈作《千金方》,而继之以翼,以谓不如是,则世莫能用其术。
然之二人者,游于方术之内者也。
彼超然独见于方术之外,下顾岐伯之流而与之议,始可谓知道。
朕作《总录》,于以急世用而救民疾,亦斯道之筌蹄云耳。
天下后世宜致思于忘筌蹄而自得者。
俯仰之间,嚬笑之度,御五行之数,运六气之化,以相天地,以育万物,至于反营魂而起当生者,岂细事哉,盖将有来者焉。
按:《圣济总录》卷首,人民卫生出版社一九六二年排印本。
乞诸州县并置医学事奏政和五年正月 北宋 · 曹孝忠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三九、《宋会要辑稿》崇儒三之一八(第三册第二二一六页)、《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三五、《群书考索》后集卷三○
尚书省劄子(云云,)本学今参详条具下项:一、乞诸州县并置医学,各于学内别为斋教,养隶于州县学开封府学
一、乞县学补试,以文理稍通并取。
及一季(谓上三月不犯学规第二等罚者,令左保明,申州学,赴岁升试,合格人补外舍
一、应公私试合格分数,并月引试,分月关书考选校定,升降舍除籍规矩。
讲解假告给依差补职事,及应干事件,并依诸州县学法。
公私试并附州学公私试院。
一、出题考校,县委令佐,州军委教授,仍逐路提举学事司选差本州见任官、通医术、能文者一员。
开封府选开、祥两县官兼权医学教授,并依正教授条法。
一、应曾系州学生及曾得解人,依条格合赴补试者,与免县学试。
法行之初,恐士人兼习医术者未广,难以逐州立额,欲乞每路量立逐岁贡额。
今此仿诸州县学格内文士三年所贡人数,十分中以一分五釐人数。
创立诸路医学贡,分为三年,内岁供不及五人处,添作五人,并不近州军类试,不得过三。
附州学:公试院其所取合格并升补分数,仍通取一医学教授,讲一经(谓《素问》、《难经》。),其讲义逐月付县学生。
三科(兼治五经内一经。):方脉科(通习大小方脉风产。)、针科(通习针灸、口齿、咽喉、眼目。)、疡科、(通习疮肿伤折金镞书禁。)一、三科学生各习七书。
方脉科:《黄帝素问》、《难经》、《巢氏病源补注》、《本草》、《千金方》、《王氏脉经》、张仲景《伤寒论》。
针科:《黄帝素问》、《难经》、《巢氏病源补注》、《本草》、《千金方》、《黄帝三部针灸经》、《龙本论》。
疡科:《黄帝素问》、《难经》、《巢氏病源补注》、《本草》、《千金方》、《黄帝三部针灸经》、《千金翼方》。
一、诸州县学及提举学事司试法:县学补试《素问》义一道,《难经》义一道,运气义一道,假令病法一道,儒经义一道(谓五经内治一经。)
州学岁升试,依县学补试道数。
私试孟月,《素问》、《难经》义三道,儒经义二道。
仲月,运气义一道,处方义一道。
季月,假令病法三道。
公试二场,第一场,《素问》、《难经》义二道,运气义一道,儒经义二道。
第二场,处方义一道,假令病法二道。
学事司所在州试上舍三场,第一场,《素问》、《难经》义三道,儒经义二道。
第二场,运气义一道,处方义二道。
第三场,假令病法三道。
一、出题儒经、《素问》、《难经》,并于本经内出。
运气义于《素问》内出。
临时指问,五运六气,司天在泉,太过不及,平气之纪,上加临时问胜,复所掌病疾,随岁所宜,如何调治?
或设问病,设于今运岁如何理疗?
方义于所习经方内出假令病法,方脉科于《千金翼》、《外台圣惠方》治杂病门中出,针科于《三部针经》、《千金翼》、《外台圣惠方》、《龙本论》治杂病及口齿、咽喉、眼目门中出,疡科于《三部针灸经》、《千金翼》、《外台圣惠方》治疮疡门中出。
一、医学应合干行事,本路提举学事司、州知通博士教授县令左学长并通管。
一、本学贡士法初行,窃恐天下州县未能一一谙晓事行,兼所出题目或有异同,欲乞逐路并置医学教谕一员,以今来本学上舍出身人差充。
仍从提举学事司差往点对。
一、路州县医学事,其请给人从叙位,并依本路州教授除医学勾。
本草衍义总序政和六年 北宋 · 寇宗奭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四六、中国医籍考、宋以前医籍考
天地以生成为德,有生所甚重者身也。
身以安乐为本,安乐所可致者,以保养为本。
世之人必本其本,则本必固。
本既固,疾病何由而生,夭横何由而至?
此摄生之道无逮于此。
夫草木无知,犹假灌溉,矧人为万物之灵,岂不资以保养?
然保养之义,其理万计,约而言之,其术有三:一养神,二惜气,三堤疾。
忘情去智,恬澹虚无,离事全真,内外无寄,如是则神不内耗,境不外惑,真一不杂,则神自宁矣,此养神也。
抱一元之本根,固归精之真气,三焦定位,六贼忘形,识界既空,大同斯契,则气自定矣,此惜气也。
饮食适时,温凉合度,出处无犯于八邪,寤寐不可以免强,则身自安矣,此堤疾也。
三者甚易行,然人自以谓难行而不肯行。
如此虽有长生之法,人罕敦尚,遂至永谢。
是以疾病交攻,天和顿失。
圣人悯之,故假以保救之术,辅以蠲痾之药,俾有识无识,咸臻寿域。
所以国家编撰《圣惠》,校正《素问》,重定《本草》,别为《图经》。
至于张仲景《伤寒论》及《千金》、《金匮》、《外台》之类,粲然列于书府。
今复考拾天下医生,补以名职,分隶曹属,普救世人之疾苦。
兹盖全圣至德之君,合天地之至仁,接物厚生,大赉天下。
野无遗逸之药,世无不识之病。
然《本草》二部,其间撰著之人,或执用己私,失于商较,致使学者检据之间,不得无惑。
今则并考诸家之说,参之实事,有未尽厥理者,衍之以臻其理如东壁土、倒流水、冬灰之类。)
隐避不断者,伸之以见其情(如水自下过而水香,鼹鼠溺精坠地而生子。)
文简误脱者,證之以明其义(如玉泉、石蜜之类。)
讳避而易名者,原之以存其名(如山药避本朝讳,及唐避代宗讳。)
使是非归一,治疗有源,检用之际,晓然无惑。
是以搜求访缉者十有馀年,采拾众善,胗疗疾苦,和合收蓄之功,率皆周尽。
矧疾为圣人所谨,无常不可以为医,岂容易言哉!
宗奭常谓,疾病所可凭者医也,医可据者方也,方可恃者药也。
苟知病之虚实,方之可否,若不能达药性之良毒,辨方宜之早晚,真伪相乱,新陈相错,则曷由去道人陈宿之蛊唐甄立言仕为太常丞,善医术。有道人心腹懑烦,弥二岁,诊曰:腹有蛊,误食发而然。令饵雄黄一剂,少选吐一蛇,如拇无目,烧之有发气,乃愈。),生张果骈洁之齿(唐张果诏见,玄宗高力士曰:「吾闻饮堇无苦者奇士也。」时天寒,取以饮。三进,颓然曰,非桂酒,乃寝。顷视齿燋缩,顾左右取铁如意,击堕之,藏带中。更出药,传其断。良久,齿已生,粲然骈洁,帝益神之。),此书之意于是乎作。
今则编次成书,谨依二经类例,分门条析,仍衍序例为三卷。
内有名未用,及意义已尽者,更不编入。
其《神农》本经、名医别录,唐本先附,今附新补新定之目。
缘本经已著目录内,更不声说,依旧作二十卷,及目录一卷,目之曰《本草衍义》。
博爱卫生之士,志意或同,则更为诠脩,以称圣朝好生之德。
时政和六年丙申岁记。
按:《本草衍义》卷一,十万卷楼丛书本。
千金宝要自序 南宋 · 郭思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七二、《宋以前医籍考》第八四九页
孙真人千金方》一部三十卷,三百一十八门,门中各有论,论下各有方。
论以论说人所以得病之由,君子小人皆宜熟知。
方以治人之已病,而人有未尝得见此集者,并药有物多而难合者,贫下细民因此不获治疗,枉坏躯命者,可胜言哉!
况一州一县,几家能有《千金方》,而有者亦难于日日示人。
因此孙君之仁术仁心,格而不行处有之,郁而不广处有之。
孙君此书上本黄帝、歧伯,次祖扁鹊华佗张仲景陈延之、卫汎、王叔和,《小品》《肘后》,龙宫海上,而下及当时之名公方论药术,并自撰经试者。
世皆知此书为医经之宝,余亦槩尝阅诸家方书内,唯《千金》一集号为完书
有源有證,有说有方,有古有今,有取有舍,关百圣而不惭,贯万精而不忒,以儒书拟之,其医师之集大成者欤?
唐之卢照邻思邈「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深入不二则今之摩诘」,斯言得其致矣。
思久欲阐扬此书,以广之海内,而在公牵迫,终不克遂。
今休闲矣,遂取《千金方》中诸论,逐件条而出之以示人,使人知治之于已病之后。
其思家与知识家经用神验者亦附之其中,各别称说,买巨石刊之,以广其传。
以救急者为先,以稍可待者为次,以寻常大病为三,以寻常次病为四。
孙君之书以妇人小儿为首,以男子妇人杂病为后,思今皆依之,而特取诸病目前交急者为首。
此思急于救人,推行孙君之妙法本意也。
谨敢以《千金宝要》命篇,誓施万本,长者仁人当共斯善。
宣和六年四月初一日徽猷阁直学士通奉大夫致仕、河阳郭思谨序。
修职郎宋侯墓志铭 南宋 · 许翰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一六、《襄陵文集》卷一二
宋侯讳道方,字义叔,世河东人
父曰可德,有隐操,好五行三式、星历丹经神奇奥衍之学,从方外士客游梁宋间,遂家襄陵
义叔年十五,念贫无以为养,则辍其所学诗书而学为医,取神农帝喾以来方术旧闻,昼夜伏而读之。
二年曰可矣,始出刀圭以治人,病往往愈,益自信。
是时襄陵乡先生曰白子春,行高而志介,难许可,余为诵书童子侍先生侧,数闻先生语义叔贤
义叔亦能法象先生,服膺其言,以礼自持重,谭笑不苟,瞻视必俨,每衣冠出门,在寻尺间不左右顾。
其救疾取资以义为方,盖终身如是不渝,至今乡人之为医者皆近厚耻言财,化义叔也。
义叔非有世业资藉,专用古法以治人,邃张仲景,尊孙思邈
初以年少后起,邑中老医俗学者皆意轻之窃笑,已而见其议论博综群书,药石条理皆有本原,据依不妄,稍复畏而忌之,久而靡然屈服以定,遂为医宗,名号闻四方,搢绅大夫道过邑者必求见之。
政和三年,朝廷悼方术之不明,兴太医学京师,以将仕郎太医学谕起之,迁修职郎
居数月,以情祈大臣请去,乃除中山府北岳庙,使之归食其禄。
四年秩再当解,或劝复请,曰「不可」。
遂乞致仕,未报,以疾卒于家。
其为人多闻强识,亦能读其父书,驰骋上下语之,浩然深博而不以为宗。
独喜潜心西方圣人之法,自谓少有契晤于心,自三十即绝荤膻不复御,至其疾棘不乱。
少时其父尝曰:「汝凛数忒,惟德可以延此」。
义叔之寿盖七十有一年,孰谓天命不可与谋哉!
始娶孙氏,卒,再娶任氏。
男女凡六人,长男公睿,为迪功郎泗州法曹参军
次公容,未仕。
长女嫁朝散郎王贶,卒赠安人,次皆嫁乡里。
义叔卒以八年八月甲寅,葬以九月丁卯,墓在襄陵锦绣乡岳历之原。
葬后二年,公睿乃乞余文表之,而系以诗云: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
唯古圣哲,手制厥宜。
草木金石,莫为我施。
以伐群慝,而济寿祺。
祈此精粹,撷彼华滋。
化以心术,应于气机。
大人得之,以理天地。
鸿纶万世,弥陶庶汇。
隐士得之,转移疾沴。
斯人之命,与国侔势。
神徂知伏,此道亦翳。
尚有竹素,若我之俟。
于穆宋侯,思振其奇。
群书既综,奥境亦窥。
领略众妙,一发于医。
五十四年,户满履綦。
侯归翛然,邑人之悲。
琢石陈诗,以慰尔思。
进医书表 宋 · 窦材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
臣闻医家正道,《内经》为真。
《内经》言病最详,而无治病之法,故黄帝又与岐伯撰出《灵枢》,实为医门所最急者也。
嗣后秦越人依《内经》旨趣,而演八十一难九针之说。
晋皇甫士安采《灵枢》之旨,撰《甲乙经》十卷。
隋巢元方摘《灵》、《素》绪馀注《内经》,又撰《病原》三十卷。
唐王冰抉《灵》、《素》之旨注《内经》,撰《天元玉历》。
已上诸子,皆有著作,悉师《灵》、《素》,去古法不远。
汉张仲景不师《内经》,惟采《本草》汤液著《金匮玉函》十卷,撰《伤寒论》十卷。
晋王叔和又赘其说。
唐孙思邈采《本草》药性,集成《千金方》三十卷,《玉函经》五十卷,和附仲景
重重著述,皆宗此意,废去针灸及丹附大药,尽用草木小药,盛行汤剂,以知理小疾则生,治大病则百无一活,至千百世,误死天下苍生。
伏念臣河朔真定之寒士,焉敢善善谒前辈之过,但臣世祖隶传于医学,内舍相传,亦以《千金》、仲景等方,小试果效,用临大證,心窃有疑。
后得上天裨我此书,更参《内经》,百发百中,始信医有回天之功也。
所谓大病者,一伤寒,二阴疽内蚀,三虚痨痰火,四中风,五水肿,六臌胀,七脾泄暴注,八尸厥,九久痢,十脾疟,十一喉痹,十二男女骨蒸劳热,十三小儿急慢惊风,十四痘疹黑斑缩陷。
至于胎前产后百十种必死大證,世人莫能救疗,束手待毙,良可哀哉!
臣于此处消息五十馀年,乃见正道。
自古扁鹊俞跗仓公、华陀,皆此书也,惜不广传于后世,臣今尽传此法于人,以救苍生夭横。
伏乞陛下大展圣裁,悯诸末世,将此书颁行天下,试之有验,臣死无憾。
若试之不效,即置臣于法,以彰诳君之罪。
臣诚惶诚恐,稽手顿首,冒死以闻。
按:《扁鹊心书》卷首,一九九二年中医古籍出版社点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