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题目
题泉州万安桥(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一二《泉州》作陈傅良诗。题作《洛阳桥》。) 北宋 · 陈称
七言律诗 押豪韵
跨海为桥布石牢,那知直下压灵鳌。
基连岛屿规模壮,势截渊潭气象豪。
铁马著行横绝漠,玉鲸张鬣露寒涛。
缣图已幸天颜照,应得元丰史笔褒(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一二 《方舆胜览》:泉州万安桥,一名洛阳桥。嘉祐间,太守蔡君谟劝州民成此桥。元丰初,运使王公尝进画本,天子嘉赏,故卒章及此。)。
止斋即事 宋 · 娄寅亮
押遇韵
居与仙岩邻,未悉仙岩路。
片棹偶相及,山僧频礼数。
指点觅馀迹,行行道其故。
是为梅雨潭,排空成瀑布。
常生六月寒,輶轩每相顾。
嗟哉往来者,宁不忝尸素(清曾唯《东瓯诗存》卷一)。
陈君举示张孝恺行状且求诗孝恺尝摄令华亭有善状(壬辰正月二十四日) 南宋 · 周必大
五言律诗 押歌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简惠唐苏令,文章汉甲科。
满朝空慰藉,漫仕竟蹉跎。
有命穷何病,无年理则那。
挽讴嗟不及,留与邑人歌(自注:《图经》唐苏籥摄华亭县令,在官简惠,莅事公正。)。
与陈君举舍人书(一 淳熙九年)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六、《书稿》卷二
某顿首拜启:间不闻问,詹仰无穷。即日恭惟尊候万福,眷爱吉庆。某孤立于朝,全无师友教诲之助,持此倥侗而欲任重有补,斯亦难矣。春间得伯兄讣,便当告归,止以主恩未报,难徇私计,遂因循至今。比填星犯上将,于占当任其咎,因是可以自弛矣。胡君拔解,可喜。徐君厚谓其程文颇平易,去省试尚数月,更与琢磨之,遂继正则为佳。郑全真行,欲子细附一书,竟为事夺。灯下草草,惟冀保爱。不宣。某顿首再拜,崇道通判国录兄执事。
与陈君举舍人书(二 淳熙十年)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六、《书稿》卷二
某顿首再拜:近不闻问,恭惟尊候万福,眷聚吉庆。胡君何故未来?李侍郎六月间恐可到此,牒试尚难指拟也。景元竟就祠禄天台,若少助之亦无妨否?嘱宗正宛转如何?更俟来谕。龙图坟地不谓小人又尔侵犯,是诚叵堪。太守书谩封去,人各有所见,难强之也。闻亲旧已贻书别乘料理,第恐疏决近耳。子宜想时相会,切为致意。某自得宜春兄父子之讣,忧恼成疾,在此极不皇安。奉行文书既以救过不暇,至于经国远虑,略不能措意,其间岂有心知其非而常可强颜者耶?因郑君遣介,草草为问。馀冀保爱。不宣。
与陈君举舍人书(三 绍熙三年)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六、《书稿》卷二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
某窃以清和协序,恭惟某官主盟斯文,高厚显相,台候万福。灏噩之词,时见邸报中,西垣省上计已涓吉,由此领袖鳌禁无疑,每用是以释企仰。更蕲爱玉体,以承帝渥。某比遣状幸达,祠请曲蒙借助,感荷无斁。昔人乞身强健时,固欲优哉游哉,以全晚节。若仆者年龄如此,百病交攻,势穷力殆,初非得已,苟免鄙笑已幸,他复何云。目前药不离口,傍及妻稚,日日问医,比复失三岁次孙。年来星运不宁,常惴惴于怀也。黄瑞安文字已收。潘葑以舍人下谕,虽微换易,自当那辍。但今岁三章,始缘行之荐帅日先已半诺,既而陈同甫又来力荐,古不背死,今当奈何?元枢、子宜诸公多荐籴场,势未容诺。而顷所禀数人外,去腊适争数日,不曾举张善化及邵教授、赵帐干,比皆以照牒来责偿,莫知所指。幸潘葑成资在来夏,莫可待至腊月否?今且纳照牒,不敢食言。一语少欺,他日何以自解?故人必谅此心,坐是亦未敢作潘葑书,幸为说及。瑞安回字先发去,得免浮湛,幸甚。
答陈君举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五、《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八、《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卷八四、民国《瑞安县志》卷六
熹自顷寓书之后,南来扰扰,未能嗣音。至于怀仰德义,则无日而不勤也。乃蒙不忘,专人枉教,此意厚矣,何感如之!垂谕《诗》说,向见二君能道梗概,大指略同,意其必有成编,故以为请。今承语及,乃知《尔雅》虫鱼决非磊落人之所宜注也。唐突负愧,如何可言!诲示之勤,尤荷不鄙。然尝谓人之为学,若从平实地上循序加功,则其目前虽未见日计之益,而积累功夫,渐见端绪,自然不假用意装点,不待用力支撑,而圣贤之心、义理之实必皆有以见其确然而不可易者。至于讲论之际,心即是口,口即是心,岂容别生计较,依违迁就,以为谐俗自便之计耶?今人为学既已过高而伤巧,是以其说常至于依违迁就而无所分别。盖其胸中未能无纤芥之疑有以致然,非独以避咎之故而后诡于词也。若熹之愚,自信已笃。向来之辩虽至于遭谗取辱,然至于今日,此心耿耿,犹恨其言之未尽,不足以畅彼此之怀,合异同之趣,而不敢以为悔也。不识高明何以教之?惟尽言无隐,使得反复其说,千万幸甚!老病幽忧,死亡无日。念此一大事非一人私说、一朝浅计,而终无面写之期,是以冒致愚悃。乡风引领,不胜驰情。
答陈君举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五、《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八、民国《瑞安县志》卷六
前书所扣未蒙开示,然愚悃之未能尽发于言者亦多,每恨无由得遂倾倒,以求镌切。近曹器之来访,乃得为道曲折。计其复趋函丈,必以布露。敢丐高明少垂采择,其未然者痛掊击之,庶有以得其真是之归,上不失列圣传授之统,下使天下之为道术者得定于一,非细事也。惟执事图之。
与陈君举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五、《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八、《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卷一四二、民国《瑞安县志》卷六
先人自少豪爽,出语惊人。踰冠中第,更折节读书,慕为贾谊、陆贽之学。久之,又从龟山杨氏门人问道授业,践修愈笃。绍兴初,以馆职郎曹与修神宗正史、哲徽两朝《实录》,而于《哲录》用力为多。其辨明诬谤、刊正乖谬之功,具见褒诏。后以上疏诋讲和之失忤秦相,去国补郡,不起,奉祠以终。
与陈君举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五○五、《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八、《古今图书集成》文学典卷一四二
先人赠告必已蒙落笔。母妻二告如亦合命词,则前日失于具禀,今再有恳。先妣德性纯厚,事姑极孝敬。祖母性严,先妣能顺适之。治家宽而有法,岁时奉祀必躬必亲。抚媵御有恩意,无纤毫嫌忌之意。亡妇先世自国初时以儒学登高科,其父讳勉之,字致中,绍兴中尝以布衣召至都堂,与秦丞相议不合而去。东莱吕舍人所谓「老大多才,十年坚坐」者也。凡此曲折,得颇见于词命,足为泉壤之荣,幸辱矜念。脱或已行,亦乞刊定。幸甚幸甚!
闻前月时事君举象先皆与南宫之选是日读易诗春秋作四首 其一 南宋 · 薛季宣
七言绝句 押支韵
一阳萌动黄宫下,正是寒威合海(四库本作减)时。
闭户先生莫惆怅,雷行龙跃定前期。
闻前月时事君举象先皆与南宫之选是日读易诗春秋作四首 其二 南宋 · 薛季宣
七言绝句 押阳韵
我行永久亦何伤,仆马痡瘏不是忙。
田卒污莱皇父去,憖遗将若守吾王。
闻前月时事君举象先皆与南宫之选是日读易诗春秋作四首 其三 南宋 · 薛季宣
七言绝句 押微韵
忧河之浊泣清之,每笑周人切见几。
麟史究观王室乱,异情元不是公非。
闻前月时事君举象先皆与南宫之选是日读易诗春秋作四首 其四 南宋 · 薛季宣
七言绝句 押支韵
我不知人人我知,体交无味亦何为。
朝阳鸣凤翔千仞,却是梧桐实未离。
止斋和七五兄次渊明止酒诗韵 南宋 · 薛季宣
押纸韵
知止良独艰,吾兄独安止。
不止郊园外,只止尘埃里。
脩为止至善,孝爱止为子。
眷言兄止之,得止以为喜。
至止内泓澄,非心止弗起。
止静有馀欢,止中得妙理。
勿谓止为难,止躬徒正己。
止乎吾未见,致知知止矣。
兄乎止孰似,兄止无端涘。
艮止视兼山,止斯千万祀。
答君举书 其一 南宋 · 薛季宣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八六、《浪语集》卷二四、民国《瑞安县志·文徵》卷六
《通鉴》、《礼图》皆二册纳上。史书制度自当详考,不宜造次读过。《中庸》、《大学》、《系传》、《论语》却须反覆成诵,勿以心凑泊焉。久之或当有见,自觉诸书之意,不贰于己,而非平生窥测所到。「有孚威如」,非持敬之谓者,是为得之,理义昭然,要非学空无者所能髣髴。以此应物,则所谓「文、武之政,具在方策」,「威仪三千,礼仪三百」者,待其人然后行耳。是非小小知见所及,惟体物者自不可遗。文中子叹无圆机通方之士与之共叙九畴、论九流,知非其人,愿兄勉之而已。夫损德之修也,凡吾胸中疵吝之积,惟加损之为贵。日新之道,所谓洗心者,不过如斯焉尔。古人不可跂及,要之记问之学盖不足道,立己与物,则失之远矣。故君子敬其独也,虽无文王犹兴,非君子,谁可言者?至祝至望,师长何谓,非所敢当,谨用回纳一笑。
答君举书 其二 南宋 · 薛季宣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八六、《浪语集》卷二四、民国《瑞安县志·文徵》卷六 创作地点:江苏省常州市
顷者远勤访,喜有渐磨之益。事乖人欲,辄复暌违,卧病分携,宁无怏怏。自被无锡由拳教札之后,杳不知车旆何之?非徒怀无从修记之恨,翘跂可想知也。兹承就试行都,猥蒙遣信,恍若天降,慰怿如何!即日秋暑乡微,伏惟客舍舂容,尊候动止万福。某自作别之后,疾病相仍,幼累复然,而贱妇所苦,特异就医,役役死生,尚未可知。廷陵岁又水荒,重之螟蟘、马迹,薄田既无遗种,县官科率草料,倍常赋而加多,憔悴煎熬,分为沟中之断。书策相忘固已久矣,区区之迹,前此所以不欲进者,君举既知之矣。正名之说,吾敢乎哉!当路前极相知,自莆田之行,尝一得书三被催劄,而某所求以达闻听者,却不将上。舅氏去国之未行也,又尝诿以专人,见问所以不来之意,喻以别议所以处我,其意诚厚,吾人去就当何如邪?惜也君举已行辞命,颇伤深切,前已失之于左,今复不能得之于右,亦运而已矣。之任请祠,足得熟议,谆谆之喻,中心不忘。张、吕之贤,皆愿见而未能者。言称先师,要为有法;理敬之说,进学之指南也,可与立者权多,不足九流之合,须得通方之士议之。康节固谓之:学未至武侯,武侯未可轻议;考叔太真而谓之诡正道,于何而行乎?立论常苦执中,有不可不察者。气禀言性,自是南方之学,近于功利,其又何言!乡论贤人之聚,犹或可忧,真见事之谈也。文不逮于作者,而好诋诃前人,此最吾人大病。语人要识深浅,亦欲自今勉之。四三哥书荷封示闽事,既难隃度,不当相讶。乡来去就,尝面论之已详。五三哥之云云,将有为为之尔。刘复之、真显道相继云亡,真大苦事,天不相道,为善者何劝邪?居厚罹忧,可与伤怆。其当大事,宜必有以处之。洪道人学本异端,不足深论,但未知其死何自,尚当察之。旁谱《春秋地名》固宜,恨未知见《书训》,得刊其误,尤所望者。《国风》十二变皆有叙,小国不详其世,则附见之。邶、魏之先,卫、唐二邦之所兼者,二南、豳国,为之先后,旨哉反古说!曩闻已有传本,后窜改亦不多,稿纸不精,脱烂不可将出。《春秋》敬纳,得与《书训》俱付象先,语以看毕蚤寻端便见还,毋令污败为祝。顷用《礼》学相勉,可不朝夕于斯!已而思之,及观张文子诏洒扫应对进退之解,异乎所谓法而不说。《曲礼》乡党却不如此。《仪礼》之记殊略,先王自有深意,虽复将亡可畏,先儒之记,要近于凿,此非笔舌可道,幸详复之可矣。《经考》漫呈一看,《八州地图》别后都不暇料理;《阵图》方居外匆扰,不能便为写去。下问车徒之阵,一车介士三甲,一为前拒,左右挟毂,矩以车徒,赤步方阵势瞭然矣。新出之图必有新意,后生可畏,未可全非而是古也。时事日益纷扰,某尚未知存身之地,千里相望,岂不动心!所谓不敢因循,冀吾人共事、斯于日用,小学纯全,大体具焉。持头觅头,佛氏能笑人矣。但能去智去故,乃可默而识之,无知不多,非欺我也。穷迫少佳意绪,而蒙每事索报,黾勉承命,可无涯略。所欲言者尚不能宣之于口,千里书札乌能写方寸哉!
答君举书 其三 南宋 · 薛季宣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八六、《浪语集》卷二四、民国《瑞安县志·文徵》卷六
林伯顺过东关,属已还鹊林,恨不得见。书辞宜荅,而未有端便可寄。旋闻上庠中补,喜之不寐。此于君举盖不足道,然而顺流扬帆,千里起于足下,有可为英材乐者。仲可还里闬,方襞幅具书,忽石应之见访,出前后两示缄墨,慰抃何已!审知诸公固相縻以学职,诚典学者善意,不知我者且有积薪之诮,受之无益。闻牢辞之,正合鄙意,诸公相知,当不强也。示喻语小万法悉备,语大一毫不立,兢业之心,平荡之道,盖非一非二、知言知德,诚有不可载且破者,要须默而成之,始得大小一二。涉乎计校之语,孔门汾上言不如是,如何一言而尽?古人言之久矣,王文中论司马谈善论九流,知其皆原道德之意,而各有所蔽,自非明了之见,殆未易易。王、魏一代人杰,尚有愧于礼乐之事,《周官》见疑后世,何足讶邪?复雠法虽不具,然今律文犹有轻重相明之法。用论讨贼,当于左宫之时;事切救焚,奚暇士师之告?书于士者,谓应复雠之法耳。先王作法,凡绝无而仅有者,一皆大为之防。士师得人,安可预必?用刑又须阅实,审非推刃之道,而后释之。逸贼一端,未之尽也,学者要在优柔,使之自得,博约之至,欲罢自不能矣。此事固有立谈而辨者,曾非一朝之积。言于未及,宜不受命,切祝自今谨之。崇释次儒,自是井中之见,其所从游常讶。某于此罕道,然却不敢横议是非,从彼间来此,攻之且不入,异时当付此老,使自针之。全真尝所与游,门墙峻甚,每以白眼视天下士,闻于全真特厚,或可介而见之。如闻意乡,我辈未暇从之。宋老志名以全真,欲见故录,与之岂无渗漏?然所期于若士者本不及此,当以度外容之。舅氏幸同舍真淳,固尽其人,就成其材,乃所赖于朋友。滕推官颇闻其名,似已之所任,俟到城郭,图一见之。张侍讲旧为九重知遇,加问学日富,自宜有所悟,合从此虚纳,天下大幸,然而事久多变,又未知乡去如何?某前此辞命,盖妄意当然,惧人不谓深婉,知复何恨!诸公之意甚厚,非所望也。前既无效,今而轻举,可乎?四三哥已因景元寓书,五三哥亦已通问,但未闻其母讣,方因仲可吊之。应之趣向已若老成,真大可畏,能琢磨之甚善。儿子固愿受教,然其母有女子之爱,病未全已,姑留后图。下踰谆谆,知感知愧。《军志》名已前见,牧之所引,不类武侯之言,然八阵图从此推演,有如见于武侯之集,前辈何以不能识之?自李卫公引志说图,方知八阵所出,反复其语,与孙武子所称军政,殆皆司马法欤?阵法旧来口授,只以《军志》、《握奇经》、马隆、李靖、裴绪之说,参伍以变,忽卒未易图之,姑自详复为佳,不然,请俟它日。《州图》纳去荆州、南交二纸,抄毕蚤希寄示。扬、冀草具未补,梁州、和夷未曾释地,幽、雍都未下手,《幽经》却备,幸而不为事夺,一两月间莫可成矣。《诗说》所以不欲出者,乃可为知者道。四三哥尚不谓是,故不欲复示人,苦欲得之,不敢隐也。已自略去训故之说,须于言外逆之。参之《楚辞》以见其训,伍之《乐府》以尽其情,订之《左氏》以致其思,正之《礼记》以通其说,又断之以孔氏之学,《孝经》《论语》之所引證,乃知非妄作耳。纸札非佳,毋令损败为祝。得侄子象先问,未欲经说之广,切在加意。伯顺莫已还里,曩蒙诿以其父名志,黾勉承命,不可用则收之。
答君举书 其四 南宋 · 薛季宣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八六、《浪语集》卷二四、民国《瑞安县志·文徵》卷六
春间,妇弟东泛钱水,温具赤纸记,以为不在庠序,达石广文,必无浮湛之理。得报,已之会计,甚适所怀,但未领报章,驰望之切。沈应先之仆以所示书至,慰怿多矣。闻得友如德脩,王丈可谓德不孤也。其人虽未克见,君举宁苟合者。丽泽之说,当所得日富,如某茅塞之甚,有不能奋飞者。某以丐祠之举,请益于左右,欲处当其宜耳。既久之不闻问,南沙代者。诿僚寀来约,以如期而代,思欲白县言上,似太绝物,不免作参宰禀目,并以丐祠公状抵之,仍不绝之任之请。既行之后,得子诗外兄书教,以不当突然自言于朝,顾闻之晚矣。然念阙期既逼,不为之前日交代通书,亦尝授以公状,仍更属以申催报命,此外自当委之运命如何。刺眼之思,非为我忠谋,渠能及此!某亦嫌于下钓之说,然而进退有义,非我辈所得专处,有如本怀。某适过涉,何害不隐我脚,旁观动目何有哉!所求尚一得之,固我所欲,不然,堂下有千里之隔,虽其敦促百至,岂真知我者邪?遵养之说,枢右之拜,元是一意,前以乡去如何奉告,盖千虑之一得。此旨虽近于薄,亦是理势当然,信之固宜,亦近疏矣。无律之音,不计之战,郢人之惧,不为过也。尚幸低棋著数相似,信如所闻不谬,乃若温浩儿嬉,相矜以德力,盖亦未易剖决,此亦一幸。第恐拿而不解,或生意表之虑耳。妄意如此,不足以语人。蒙教早谕之,虽未达高意,得无有过与不及之虑,谓非所以辅成盛德。人材秖尔,极选端不过是。然四三哥却有典午之命,似舍骥弗乘矣。佐佑藩邸亦何容易。某近通四三哥问,告以纲纪王府云,君举以为如何?旌别之疑,有自来否?近侄子洪罢昭武主簿,还求相省,颇能道闽中事,按逐一二辈,皆合公议。所恨稍作风采,若失故步,许褒守令,多不践言,物论似不谓然,与彼所闻大异。然前得书,有「姑惟教之」之意,或几乎儿辈所云。某昨亦警以鹰鹯不如凤凰之非,不知还有益否?适者数语,非面不易箴之;书未易言,亦非俄顷可尽,恐欲闻之。曩蒙赐示一毫万法之语,不解藏人之善,喜跃之至。以告象先侄子,荅书叹异,以为顿异往时之见,然非揣摩卜度,得之乃善。其论大小之分,若微有病。万法俱备,安可谓小?一毫不立,大何足言!意则甚然。至于攻击小大之语,亦未为至,更切思之。前索陈图,必欲见之行事。区区之见,本不欲以书告,然念合并难得,请举一端,试以范蠡之言,握奇、八陈之法,以考高欢韩陵之捷,妙处略可见也。刍秣之语,甚非言孙之谓。钦领训诲,敢不佩服!《中庸》、《大学》本示五三哥者,走笔写意,夫何足观!反复求之可见。好学所以见语,真得琢磨之义,甚惬所望,然相期亦太过矣。疏示之语,敬释于下。当仁不孙,又掊击之,幸也。书此无本,性不强记,又不知能与前注无相戾否?追思前此之作,一语不能妄下,所以开喻大善,但其问不无森严气象,似非前辈所许。大抵立言之体,要当明白简易,圣人大未易到。隋之《中说》,洛之《经世》,有可法者。诸公或入于俚,或入于深,虽皆未害于道,非行远之法也。语立言于君举,可谓小巫大巫之见。想得此疏,当捧腹一笑也。五三哥曩通书皆不报,渠执礼者固当然邪?象先来索《书解》甚切,端便幸即寄之。
知性辨示君举 南宋 · 薛季宣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九三、《浪语集》卷二七
命,天禀也;性,人禀也;道者,天人之交际也。孔子盖罕言命,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矣。在古《论语》亡之,命矣夫。「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言命止尔。「性相近,习相远也」,所谓「不可得而闻」者。既难言之,殆未可以言言之也,又可以言知乎?《易·说卦》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非无事也,理穷性尽,而命已至矣。子思论天命谓性,而卒之以「无声无臭」;率性谓道,而继之以「不可须臾离」;于性无所复道,兹微旨也。孟氏论「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犹是说也。其曰「尽心知性」,宜非识知之;谓曰「性无有不善」,将未免乎以谓知之也。无分之论,性恶之说由是起。曰「善恶混」,果知之乎?其曰「尧、舜性之」,则天下谁非性者?曰「君子不谓」惟命,则不可夺矣。夫子于命,而言知命于道,而言知道于性,不言知性。夫命与道犹可以言知者,命有天人之分,去声。道有时厝之宜,不可不与知之。性者命之在天,行而为道;知命与道,则性可由穷理而尽,又可以知言乎?文王「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性之尽也;仲尼「知命不忧,尽性何疑」,命之至也;孟氏「醇乎醇」者,其语自性善而下,未免疑乎驳也。断以圣人之学,可以默而识之。异教论以真空,非知命穷理之谓,兹儒者所以不道,夫何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