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僧慧忠” 相关资源
诗文库
东京大敬爱寺大證禅师 唐 · 王缙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
醴泉涌而蠲疾。宝炬然而破暗。
莲花无染而独净。夜光不系而自得。
其惟上智乎。夫上智之身。
曲随世界。上智之心。
密游圣境。或宿植德本。
乘愿复来。或意生人间。
用宏开示。非慧见孰能知之。
大德号昙真姓边陈留开封人也。
厥初为孩。禀知特异。
亦既有识。用晦如愚。
家有耕桑未尝问。乡有学校未尝顾。
则曰处丰屋何如方丈。驰良马何如振锡。
圭组耀世。不如被褐。
金玉满堂。不如虚白。
食珍者岂睹饭来香积。听乐者岂闻梵唱云何。
战既胜矣。出门绝迹。
潜嵩少间。专于读诵。
年至二十。遂适太原
受声闻戒。习根本律。
性甚聪敏。博涉经论。
时同学者。仰之为师。
久而叹曰。大圣要道。
存乎解脱。不入其门。
非佛之子。乃损落枝叶。
澄清泉源。诣长老大照
醒迷解缚。开心地如毛头。
扫意尘于色界。从此日益。
唯师能知于四威仪之中。无一刹那有怠。
不住以至于大寂。无作以至于恒用。
我止无所。虚空未为广。
我照能遍。日月未为明。
震雷破山。闻不闻等。
烈风拔树。见不见等。
是身无主。与四大假合。
方寸无生。于一切离相。
犹以为未出心量。弥勤深入。
大照既没。又寻广德大师
一见而拱手。再见而分座。
问之于了。荅之以默。
俱诣等妙。𠯳合自他。
梵衲之行。楞伽之心。
密契久矣。广德又谢。
学徒嗷嗷。相顾靡依。
来求于我。嗣续前教。
皆以实归。出宅诸子。
俾称所乘。渡河三兽。
自止于分。天宝季年。
禄山作逆。陷我洛阳
乱兵蜂螫。大德澹然。
独在本处。天龙潜卫于左右。
豺狼仰瞻而赞叹。施财献供。
终朝盈门。于善恶等以慈。
于苦厄人以忍。言说不㝵。
无畏故也。动静皆如。
自在故也。度众无边。
大愿力也。依报无量。
迈种福也。夫修行之有宗旨。
如水木之有本源。始自达摩
传付慧可。可传僧璨
传道信。信传宏忍。
忍传大通大通大照
大照广德广德大师
一一授香。一一摩顶。
相承如嫡。密付法印。
惟圣智所證。非思议能测也。
大德既舍眷属。窃为沙弥
身不顾名。志在成道。
声称浸远。归向如林。
天宝八年。缁侣领袖举以上闻。
乃蒙正度。初隶东都卫国寺。
旋为敬爱寺请充大德。迁彼与住此。
有缘非无因。地杂人天之会。
法如云雨之施。众有尘劳之悟。
寺盈河润之福。今学与其进。
当学起其信。善诱不倦。
得师则喜。利往者导之以捷。
睹奥者辨之以正。深在定者戒于贪。
悟所觉者使之远。视彼来学。
庵摩勒果。冀其出世。
优昙钵花。齐我者稀。
故我贵矣。宝应二年正月十四日
趺坐如生。薪尽火灭。
年六十。四十。
哀缠门人。悲及尘众。
树为之变色。兽为之失声。
栋折航沈。佛土萧索。
其年九月。葬于嵩岳寺之北阜。
大历二年。有司奏谥。
上闻恻然。乃赐号曰大證禅师
缙尝官登封。因学于大照
又与广德素为知友。大德弟子正顺。
即十哲之一也。视缙犹父。
心用感焉。以诸因缘。
为之强述。铭曰。
上德不德。兴慈运悲。
现于浊界。俯为人师。
以我无思。破彼尽思。
尔方厌俗。我则随时。
由多分别。妄生垢净。
根不缘废。象岂镜。
法不可著。空即是病。
无得之得。绝圣而圣。
文字非文字。言语非言语。
云何以解脱。云何而语汝。
随宜说方便。究竟非我与。
舍利依嵩山。寂寥所。
示鉴上人 宋 · 释克勤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三
祖师门下本分提纲,一句截流,万机寝削,已是涉廉纤了也。
何况言上生言,机上生机,穷考许多,一堆担葛藤,污却心田,有甚了期!
此事若在言句机境上,尽被聪明解会,浮根虚识者,如学事业一般逴将去了也,岂更论发悟见性耶?
释迦佛一周出现无穷奇特胜妙,尚只道曲为时缘,至末梢,始密此印。
达磨老师少林九年冷坐,独有可祖承当得,故谓之教外别行单传心印。
只如此印且如何传,莫是扬眉瞬目么?
莫是举拂敲床么?
莫是总无言说,只以行住动用么?
莫是总不与么,便承当么?
莫是道向上向下,面前背后,别有奇特么?
莫是道理论性深入渊源么?
似此正如掉棒打月,有甚交涉。
将知非世间粗浮浅识所料。
要须如龙象蹴蹋,直拔超升,大彻大證,始得一等参请。
须教透去,莫只守住窠窟,不唯自赚,亦乃累人。
所以从上来作家宗师仰重此一段,不轻分付,不轻印可。
不见永嘉道:「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
了然超百亿。
秘魔平生只持一木杈,见人便道:「甚魔魅教你出家,甚魔魅教你行脚,道得也杈下死,道不得也杈下死」。
原其一场,岂是虚设?
盖入草求人尔。
若是知有底,岂有多端?
才涉纷纭,即千里万里也。
跳得金刚圈,吞得栗棘蓬,自然知落处。
此宗省要,唯是休意休心,直令如枯木朽株,冷湫湫地,根尘不偶,动静绝对,根脚下空劳劳,无安排存坐它处,脱然虚凝,所谓人无心合道,道无心合人。
至于应物随缘,不生异见,只据现定一机一境,悉是坐断,更说甚么棒喝照用权实?
一拟便透,唯我能知,更无馀事。
长时如此履践,何忧本分事不办耶?
按:《佛果圆悟真觉禅师心要》卷下始。
西蕃毕斯布结归汉乞优与推恩奏元符二年七月 宋 · 孙路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一三、《曾公遗录》卷七
新归顺西蕃大證见毕斯布结,使首领钦彪阿成将文字投汉,愿将部族地土献与汉家,所管地分西至黄河,北至克鲁克丹巴国,南至隆科尔结一带,东至庸咙城。
额勒济格城、丹巴城至斯丹南一带,甚有部族人户,见管蕃兵六千一百四十人。
其毕斯布结系西蕃近上酋首,世族名望,所管部族人马强盛,今来率领本家入户归汉,及献纳地土部族人户,显见忠白,望优与推恩。
其男、侄、女婿,亦望等第补授名目。
京兆府天宁寺华严经藏发愿文 北宋 · 李构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一七、绩语堂碑录
夫以《大方广佛华严经》者,广被四心,顿超八难
文殊妙旨,宛是初心;
普贤行门,曾无别体。
称性法界,遍照光明,大无不包,细无不纳。
一字法门,海墨书之不尽;
一毫之善,空界尽而无穷。
构夙有大愿,屡警迷津,敬发愿心,竭诚沥恳,恭造《大方广佛华严经》一藏七十部,计五千六百卷,及造寿山福海内外转轮大华严海藏一座。
所集胜利,回向四恩三有法界,更众生无上菩提真如实际。
伏愿生生世世,刹刹尘尘,一切有情,乘此妙因,普成佛果。
三涂六道,空有沈浮,悉皆离苦,随心解脱,遍周沙界,利乐无边。
虚空有尽时,我愿无有尽,仰凭三宝力,为作大證明。
大宋宣和三年岁次辛丑十月壬辰朔初十日辛丑赵郡李构修建发愿记。
进医书表 宋 · 窦材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
臣闻医家正道,《内经》为真。
《内经》言病最详,而无治病之法,故黄帝又与岐伯撰出《灵枢》,实为医门所最急者也。
嗣后秦越人依《内经》旨趣,而演八十一难九针之说。
晋皇甫士安采《灵枢》之旨,撰《甲乙经》十卷。
隋巢元方摘《灵》、《素》绪馀注《内经》,又撰《病原》三十卷。
唐王冰抉《灵》、《素》之旨注《内经》,撰《天元玉历》。
已上诸子,皆有著作,悉师《灵》、《素》,去古法不远。
汉张仲景不师《内经》,惟采《本草》汤液著《金匮玉函》十卷,撰《伤寒论》十卷。
晋王叔和又赘其说。
唐孙思邈采《本草》药性,集成《千金方》三十卷,《玉函经》五十卷,和附仲景
重重著述,皆宗此意,废去针灸及丹附大药,尽用草木小药,盛行汤剂,以知理小疾则生,治大病则百无一活,至千百世,误死天下苍生。
伏念臣河朔真定之寒士,焉敢善善谒前辈之过,但臣世祖隶传于医学,内舍相传,亦以《千金》、仲景等方,小试果效,用临大證,心窃有疑。
后得上天裨我此书,更参《内经》,百发百中,始信医有回天之功也。
所谓大病者,一伤寒,二阴疽内蚀,三虚痨痰火,四中风,五水肿,六臌胀,七脾泄暴注,八尸厥,九久痢,十脾疟,十一喉痹,十二男女骨蒸劳热,十三小儿急慢惊风,十四痘疹黑斑缩陷。
至于胎前产后百十种必死大證,世人莫能救疗,束手待毙,良可哀哉!
臣于此处消息五十馀年,乃见正道。
自古扁鹊俞跗仓公、华陀,皆此书也,惜不广传于后世,臣今尽传此法于人,以救苍生夭横。
伏乞陛下大展圣裁,悯诸末世,将此书颁行天下,试之有验,臣死无憾。
若试之不效,即置臣于法,以彰诳君之罪。
臣诚惶诚恐,稽手顿首,冒死以闻。
按:《扁鹊心书》卷首,一九九二年中医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贵溪重修县学记1190年8月26日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五三、《象山集》卷一九、康熙《广信府志》卷一二、雍正《江西通志》卷一二五、道光《贵溪县志》卷三一 创作地点: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
风俗之所由来,非一日也。
或睹其坏,而欲齐诸其末,禁诸其外,此后世政刑之所以益弊。
至无如之何,则寖而归于苟且,玩岁月,习掩著,便文饰说,以规责偷誉,谓理不过如是。
其视书传所记治古之俗,若必不可复至,以为未必然者,有矣。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
先王之时,庠序之教,抑申斯义以致其知,使不失其本心而已。
之道不过如此。
此非有甚高难行之事,何至辽视古俗,自绝于圣贤哉?
物之所蔽,说之所迷,欲之所制,意之所羁,独不可研极考竟,图所以去之,而顾安之乎?
取士之科,久渝古制,驯致其弊,于今已剧。
稍有识者,必知患之。
然不徇流俗而正学以言者,岂皆有司之所弃,天命之所遗?
先达之士由场屋而进者,既有大證矣。
是固制时御俗者之责,为士而托焉以自恕,安在其为士也?
二帝三王之书,先圣先师之训,炳如日星。
传注益繁,论说益多,无能发挥,而祗以为蔽。
家藏其帙,人诵其言,而所汲汲者顾非其事,父兄之所愿欲,师友之所期向,实背而驰焉。
而举世不以为非,顾以为常。
士而有识,是可以察其故,得其情,而知所去就矣。
退不溺其俗而有以自立,进不负所学而有以自达,使千载之弊,一旦而反诸其正,此岂非明时所宜有,圣君所愿得,而为士者所当然乎?
何所悼惧,何所维絷,而顾不择所安,决所乡哉?
福唐陈君显公之为贵溪,视前政则优焉,视比县则优焉。
民言士论固已胥辑,而陈君自视欿然,乡学问道之诚如恐不及,此其所以为民师帅者大矣。
县学久不葺,于是撤讲堂直舍而新之,祠屋士庐,门庑庖湢,缮治加壮。
创表其坊,扁曰「申义」。
遣学职事致请记于予。
陈君所乡明著如此,斯邑之士可不自拔于流俗,而勉所以立、所以达者,以无负陈君之意哉?
绍熙元年岁次庚戌八月二十有六日戊申象山陆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