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秦中遇友人 中唐 · 许棠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引用典故:世间歧路
半生南走复西驰,愁过杨朱罢泣岐。
远梦亦羞归海徼,贫游多是滞边陲。
胡云不聚风无定,陇路难行栈更危。
旦暮唯闻语征战,看看已欲废吟诗。
马植 唐 · 刘轲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
存之不以予古拙。不责予以今人之态。
能遗其铅黄外饰。直索子心于古人之心。
在今之行古者然。虽无以应君子。
存之不友子以面。予何人。
敢不以心友于存之邪。且古人相知在此。
今愚忌存之固有未予知者。矧与相面者。
其能异于行路之人哉。固无也。
有恨偫居时。口未能言及此。
还罢又不相处。虽素尚蓄积。
竟未得露一毫于方寸之地。每一相见。
何尝不嗛嗛于内。若饮者实满于腹。
思一吐而未果者。存之谓予是言似乎哉。
以为似。则予不得不吐于存之矣。
先此二十年。予方去儿童心。
将事四方志。若学山者以一篑不止。
望嵚崟于上。誓不以邱陵其心而尽乎中道也。
志且未决。适遭天谴。
重罹凶咎。日月之下。
独有形影。存之以予此时宜如何心哉。
苟将尽馀息以鸿同大化。或有论予者。
相晓以古道。且曰。
若身未立于时。若名未扬于人。
若且死。独不畏圣人之经戒。
俾立身扬名之意邪。蹶然而恐。
震骇且久。曰。
微夫子。吾几得罪于圣人矣。
噫。圣人之言天戒也。
天戒何可违乎。历数岁。
自洙泗渡于淮。达于江。
洞庭三苗。踰郴而南。
涉浈江。浮沧溟。
罗浮。始得师于寿春杨生
杨生以传书为道者也。始则三代圣王死。
而其道尽留于春秋。春秋之道。
某以不下床而求之。求之必谋吾所传不失其指。
每问一卷。讲一经。
说一传。疑周公孔子左邱明公羊高谷梁赤
若回环在座。以假生之口以达其心也。
迩来数年。精力刻竭
希金口木舌。将以卒其业。
虽未能无愧于古人。然于圣人之道。
非不孜孜也。既而曰。
以是为驾说之儒。曷若为行道之儒邪。
贮之于心有经实。施之于事有古道。
犹不愈于堆案满架。矻矻于笔砚间邪。
徒念既往者未及孔门之宫墙。自谓与回牛相上下。
传经意者。家家自以为商偃。
执史笔者。人人自以为
此愚所以愤悱。思欲以圣人之为市南宜僚
以解其纷。以衡石轻重。
俾将来者知圣代有谯周焉。此某所以蓄其心者。
元和初。方下罗浮
梅岭。泛赣江
彭蠡。又抵于匡庐
匡庐有隐士茅君。腹笥古今史。
且能言其工拙赘蠹。语经之文。
圣人之语。历历如指掌。
予又从而明之者。若出井置之于泰山之上。
其为见非不宏矣。长恨司马子长谓挈诸圣贤者。
岂不然乎哉。脱渐子长之言。
予之厄穷其身。将淬磨其心。
亦天也。是天有意。
我独无恙。何也。
夫然。亦何必瞽吾目然后国语。
刖吾足然后兵法。抵宫刑然后史记邪。
予是以自忘。其愚瞽。
故有三传指要十五卷。汉书右史十卷。
黄中通理三卷。翼孟三卷。
隋监一卷。三禅五革一卷。
每撰一书。何尝不覃精潜思。
绵络指统。或有鼓吹于大君之前曰。
真良史矣。且曰。
上古之人。不能昭明矣。
某其如何。有知予者。
相期不啻于今人。存之信然乎哉。
此古人所以许一死以谢知已。诚难事也。
如不难。亦何为必以古人期于今人待邪。
又自史记班汉以来。秉史笔者。
予尽知其人矣。言东汉有若陈宗尹敏伏无忌边韶崔实马日磾蔡邕卢植司马彪华峤范煜袁宏
言国志有若卫顗缪袭应璩王沈傅元薛莹华覆陈寿。言洛京史有若陆机束皙王铨子隐
江左史有若邓粲孙盛王昭檀道鸾法盛臧荣绪。言宋史有若何承天裴松之苏宝沈约裴子野
言齐史有若江文通吴均。言梁史有若周兴嗣鲍行卿何之元刘璠
言陈史有若顾野王傅宰陆琼姚察子思廉。言十六国史有若崔鸿
言魏史有若邓渊崔浩弟览高允张伟刘横李彪邢蛮温子升魏收。言北齐史有若祖孝徵元规汤休之杜台卿子发李德林林子百药。
言后周史有若柳虬令狐德棻岑文本。言隋书有若王师邵王颜师古孔㯋达于志宁李延寿
言皇家受命有若温大雅魏郑公房梁公长孙赵公许敬宗刘允之杨仁卿顾牛凤及子元朱敬则徐坚吴兢。次而修者亦近在耳目。
于戏。自东观至武德以来。
其间作者遗草有未行于时。及修撰未既者。
如闻并藏于史阁。固非外学者可得究诸。
予虽无闻良史。至于实录品藻。
增损详略。亦各有新意。
岂无之文质董史之遗直者邪。盖有之矣。
我未之见也。常欲以春秋条贯。
删补冗阙。掇拾众美。
成一家之尽善。有若采葑菲者无以下体。
衣狐裘者无以羔袖。言不多乎哉。
以为多。则存之视予力志何如耳。
阮嗣宗嗜酒。当时以为步兵校尉
虽非其任。贵且快意。
今予之嗜书。有甚于嗣宗之嗜酒。
且虚其腹。若行哺而实者。
存之宜如何处予哉。传不云乎。
心志既通。名誉不闻。
其足下何遗邪。此存之所宜动心也。
脱禄不及厚孤弱。名不及善知友。
匡庐之下。犹有田一成。
耕牛两具。僮仆为相。
杂书万卷。亦足以养高颐神。
诚知非丈夫矣所立。不失谷口郑子真耳。
敢布诸足下共图之。某再拜。
东游远归882年 唐末至五代 · 韦庄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引用典故:食无鱼 扣角 子虚
扣角干名计已疏,剑歌休恨食无鱼
辞家柳絮三春半,临路槐花七月初。
江上欲寻渔父醉,日边时得故人书。
青云不识杨生面,天子何由问子虚
正日商南道中作寄李明府882年 唐末至五代 · 韦庄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引用典故:寻戴客 聚星人 杨朱拭泪
相看又见岁华新,依旧杨朱拭泪巾。
踏雪偶因寻戴,论文还比聚星人
嵩山不改千年色,洛邑长生一路尘。
今日与君同避世,却怜无事是家贫。
峨嵋山弹琴李处士 唐末至五代 · 韦庄
引用典故:伯牙弦 文君 广陵故事 叔夜 杨朱泪 子野
峨嵋山下能琴客,似醉似狂人不测。
何须见我眼偏青,未见我身头已白。
茫茫四海本无家,一片愁云飏秋碧
壶中醉卧日月明(一作长),世上长游天地窄。
晋朝叔夜旧相知,蜀郡文君小来识。
后生常建彼何人,赠我篇章苦雕刻。
名卿名相尽知音,遇酒遇琴无间隔。
如今世乱独翛然,天外鸿飞招不得。
余今正泣杨朱八月边城风刮地
霓旌绛旆忽相寻,为我尊前横绿绮。
一弹猛雨随手来,再弹白雪连天起。
凄凄清清松上风,咽咽幽幽陇头水。
吟蜂绕树去不来,别鹤引雏飞又止。
锦麟不动惟侧头,白马仰听空竖耳。
广陵故事无人知,古人不说今人疑。
子期子野俱不见,乌啼鬼哭空伤悲。
坐中词客悄无语,帘外月华庭欲午。
为君吟作听琴歌,为我留名系仙谱
第二启 晚唐 · 黄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二十四
昨于道路累附状。
伏计迤逦上达。
行役近己到潮州
伏以一路经过。
二年飘泊。
言则涕下。
静而魂销。
固非系情于杯酒笙歌。
留恋于云山烟水。
抛掷进趋之道。
迟回温凊之期。
伏计夙鉴如愚。
必当知不得己。
又安可远含丹赤。
莫寓听闻。
且圣代近来。
时风愈正。
取舍先资于德行。
较量次及于文章。
无论于草泽山林。
不计于簪裾绂冕。
少有三举五举。
多闻十年廿年。
自厕迹其中。
且迷津不暇。
况乎来则无终军意气。
动则有杨朱歧。
将卜一归。
仅阙两试。
人事如此。
光阴几何。
先辈特赐恩知。
殊为诱诲。
时或轸念。
固应动心。
然亦否极则通。
彩来自圣。
他日而若无好命。
今辰而焉有良知。
唯当依倚栽培。
咨询可否。
陈琳笺檄。
宁容久借于外藩。
夫子门。
虔俟再趋于上国。
纪道德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九
道德清虚元默。
先帝先为圣则。
听之不闻。
搏之不得。
至德本无为。
人中多自惑。
在洗心而息虑。
亦知白而守黑。
百姓日用而不知。
上士勤行而必克。
既鼓铸于乾坤品物。
信充牣于东西南北。
三皇高拱兮任以自然。
五帝垂衣兮修之不忒。
以心体之者为四海之主。
以身挽之者为万夫之特。
有皓齿青娥者为伐命之斧。
蕴奇谋广智者为盗国之贼。
曾未若轩后顺。
风兮清静自化。
曾未若皋陶迈种兮温恭允塞。
故可以越圆清方浊兮不始不终。
何止乎居九流五常兮理家理国。
岂不闻乎。
天地道德也无以清宁
岂不闻乎。
道德于天地也有踰绳墨。
语不云乎。
仲尼有言。
朝闻道。
夕死可矣。
所以垂万古。
历百王。
不敢离之于顷刻。
怀古今。
云古今。
感事伤心。
惊得丧。
叹浮沈。
风驱寒暑。
川注光阴。
始衒朱颜丽。
俄悲白发侵。
嗟四豪之不返。
痛七贵以难寻。
夸父兴怀于落照。
文起怨于鸣琴。
雁足凄凉兮传恨绪。
凤台寂寞兮有遗音。
朔漠幽囚兮天长地久
潇湘隔别兮水阔烟深。
谁能绝圣韬贤。
餐芝饵术。
谁能含光遁世。
鍊石烧金。
君不见屈大夫
纫兰而发谏。
君不见贾太傅
忌鵩而愁吟。
君不见四皓避秦
峨峨恋商岭
君不见二疏辞汉。
飘飘归故林。
胡为乎冒进贪名。
践危途与倾辙。
胡为乎怙权恃宠。
顾华饰与雕簪。
吾所以思抗迹忘机。
用虚无为师范。
吾所以思去奢灭欲。
道德为规箴。
不能劳神效苏子张生兮。
于时而纵辩。
不能劳神效杨朱墨翟兮。
挥涕以沾襟。
离鸾875年 晚唐 · 唐彦谦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引用典故:宋玉墙 杨朱路
闻道离鸾思故乡,也知情愿嫁王昌
尘埃一别杨朱,风月三年宋玉
下疾不成双点泪,断多难到九回肠
庭前佳树名栀子,试结同心寄谢娘。
道德真经传序 晚唐 · 陆希声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三
道隐
世教衰。
天下方大乱。
当是时。
天必生圣人。
圣人忧斯民之不底于治。
而扶衰救乱之术作。
周之末世其几矣。
于是仲尼阐三代之文。
扶其衰。
老氏据三皇之质。
以救其乱。
其揆一也。
仲尼之术兴于文。
文以治情。
老氏之术本于质。
质以复性。
性情之极。
圣人所不能异。
文质之变。
万世所不能一也。
易曰显诸仁。
以文为教之谓也。
文之为教其事彰。
故坦然明白。
坦然明白。
则雅言者详矣。
易曰藏诸用。
以质为教之谓也。
质之为教其理微。
故深不可识。
深不可识。
则妄作者众矣。
夫惟老氏之术。
道以为体。
名以为用。
无为无不为。
而格于皇极者也。
杨朱宗老氏之体。
失于不及。
以至于贵身贱物。
周述老氏之用。
失于太过。
故务欲绝圣弃智。
申韩失老氏之名。
而弊于苛缴刻急。
王何失老氏之道。
而流于虚无放诞。
此六子者。
皆老氏之罪人也。
而世因谓老氏之指。
其归不合于仲尼
故訾其名。
则曰搥提仁义。
绝灭礼乐。
病其道。
则曰独任清虚。
何以为治。
于戏。
世之迷。
其来远矣。
是使老氏受诬于千载。
道德不行于当世。
良有以也。
且老氏本原天地之始。
历陈古今之变。
先明道德。
次说仁义。
下陈礼乐之失。
刑政之烦。
语其驯致而然耳。
其秉要执本。
在乎情性之极。
故其道始于身心。
刑于家国。
以施于天下。
如此其备也。
而惑者尚多云云。
岂不谓厚诬哉。
伏羲氏画八卦。
象万物。
穷性命之理。
顺道德之和。
老氏亦先天地。
本阴阳。
推性命之极。
原道德之奥。
此与伏羲同其原也。
王观大易九六之动。
贵刚尚变。
而要之以中。
老氏亦察大易七八之正。
致柔守静。
而统之以大。
此与文王通其宗也。
孔子祖述
宪章文武。
导斯民以仁义之教。
老氏亦拟议伏羲。
弥纶黄帝
冒天下以道德之化。
此与孔子合其权也。
此三君子者。
圣人之极也。
老氏皆变而通之。
反而合之。
研至变之机。
探至精之赜。
斯可谓至神者矣。
王弼以为圣人以道合体。
老氏未能体道。
阮籍谓之上贤亚圣之人。
盖同于辅嗣
岂以老氏经世之迹。
未足充其所言耶。
斯不然也。
于戏。
圣人之在世也。
有有迹。
无迹
故道之不行也。
或危身历聘。
以天下为其忧。
或藏名飞遁。
示世故不能累。
迹无迹
殊途同归。
斯实道义之门。
非徒相反而已。
然则仲尼之所以出。
老氏之所以处。
老氏之所以默。
仲尼之所以语。
盖屈伸隐显之极也。
二子安能识之哉。
司马迁统序众家。
以道德为首。
可谓知本末矣。
班固作古今人表。
乃诎老氏于第三品。
虽其名可诎
而道可贬乎哉。
于戏。
老氏之术。
见弃于当代久矣。
斯数子者之由也。
仲尼亲见老氏。
叹其曰犹龙乎。
从之问礼。
诚无间然。
著在记传。
后世不能通其意。
是以异端之说纷然。
盖述之者不穷其源。
故非之者不尽其致。
噫。
斯传之不作。
则老氏之指。
或几乎息矣。
今故极其致。
显其微。
使昭昭然与偫圣人意相合。
有能体其道。
用其名。
执古以御今。
致治如反掌耳。
自言老氏术者。
太史公近之。
为治少得其道。
帷汉文耳。
其他皮传诡说。
皆不足取。
吴郡陆希声序。
酬杨赡秀才送别 唐末至五代 · 崔致远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出处:全唐诗补逸
海槎虽定来年回,衣锦还乡愧不才。
暂别芜城当叶落,远寻蓬岛趁花开。
谷莺遥想高飞去(原注:时杨生有随行之计。),辽豕宁惭再献来。
好把壮心谋后会,广陵风月待衔杯。
废如归馆 唐 · 郏滂
七言绝句 押微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旅况凄凄南北涯,每投新馆便如归。
当年盛(《光绪志》作「胜」)事今何在,却使杨朱满衣。
任明远东还序 北宋 · 种放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六四
圣人以皇王大中之道贻后世,俾贤者伸而明之,以为致君泽民之资。
然绵历千古,有能卓然屏去异说,扶持圣教,自孟子而下,止于二三人而已。
至于杨朱墨翟许行、申、商、释氏之徒,不入于彼,则入于此,何其纷纷也。
得非去圣弥远,人尚淫怪?
不然,则圣贤授受之际,何其难哉。
河间任明远,始求学于余,见方册中载文武之事业,则必拳拳而问焉。
谕其旨,则欣然而自得。
及见杨、墨、申、韩、司马迁駮杂浇邪之说,则指摘章句,愤愤然有不平之色。
岂非天资哲明,有志吾道,则曷以与于此也?
今将东归,余因饯于东溪之滨,酒行而告之曰:子观夫溪滨之泉,始发于停泓草莽之间,未有所之,故圣人有蒙昧之象焉。
然发源清洁,流得其道,复被疏决之力,则为海为河,以利润万物、浮载舟楫,无所不可。
茍发源壅浊,流失高下,复被决导之误,则为潢为污,止于沮洳道涂、雍淤田亩耳。
今子之性,其源固清洁矣;
子之,所向固知道矣。
然今之世多淫怪,所谓杨、墨、申、商、释氏之徒,壅阏吾道者,纷纷皆是。
今子去此,要在详择而固交之,慎疏决之误,则余将见子为海,利润万物,浮载舟楫矣,无滥入于潢污也。
大宋绛州重修夫子天圣八年六月 北宋 · 李垂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山右石刻丛编》卷一二、《金石萃编》卷一三一、乾隆《直隶绛州志》卷一四
三坟而下,圣人非一。
首出千古,为圣之至,我夫子焉。
周公而上,圣曰,曰大禹文王,曰汤武;
周公而下,曰孔子
子没,千百年而迄于今,不复生谓圣人者。
达者曰:亘万世、终天地不复生,谓圣人也。
之作尽之矣。
后之有如周公、如孔子,乌越诸道?
越诸为过,过于不及,迷大中之用,乌圣耶?
乌贤耶?
杨朱墨翟之书,详其所存,亦君臣父子之说,然王霸未入,悖我天常,时惑之,谓焉。
索于辞,果肆而为叛者,又奚及耶?
孟轲荀况扬雄韩愈之徒,正性天质,孜孜思及,落笔行事,推诚理人,蔚焉而其文光,炳焉而其德耀。
显晦周变,率持于道,匪谓圣而谓贤者,所谓之作尽之矣,止曰大儒、曰大贤。
之圣,得位而治,民克受赐于当时,、汤、文、武皆时而已,非所谓教补千古、法御无穷者。
没汤丧,生物涂地,孰
立言天地俱久,五材万类动悉其要,一日去之,中国不夷则狄矣。
周公之法,制人者也;
孔子之教,诲贤者也。
祖述宪章,知至仁,至暴。
归其义,君臣治而家国宁,父子亲而朋友信。
后之及斯者,为大贤;
过斯者,为不及。
所谓亘万世、终天地不复生,谓圣人也。
李唐承平,爵我以王,礼我以王。
礼我攸宜,爵我之王未正也。
子王以道,弗王以位。
举诸道,王故久焉恒明,是以为素臣子,于周王其尊矣。
谓天子得曰王,孔子得曰王,暨嬴秦遍皇帝之号,距唐靡革。
若四夷小酋长,或将帅之负勋者而王,爵代众,独孔子何为尊?
韩愈唐臣也,志词于碑,不曰王曰孔子,旨其是矣。
维绛,古晋之高壤,风物充饶,氓庶繁益。
今其侈奉于佛,淫事乎鬼,俾夫子庙,虽国章下郡县、告长吏,必完其宫,必钦其祭,咸不能备礼进仪。
而屋隘堂隳,墟如不祀,祀将弗恭矣。
咸平二年朝请大夫尚书□□□中、上柱国谯国夏侯公涛来牧于兹,既恤其四穷,又安其四业,知化肃公简,思欲葺祀事、行礼容,独以夫子为先。
及庙象弗完,念新厥制,□□□□□□□□谁,曷德祀谕而靡修?
曷淫祀谪而靡废?
面贤识愚,肉食罔耻。
吾将缘隙地以拓其垣堵,起崇堂以俨其貌服,构重楼、积群书以诱其学。
校驾长廊□□□□□□食祭顾始诚未,孰予共之?
众庶诜诜,符缗百万,辇土斤木,奉若公旨。
四年,承奉郎太常博士河南梁卿昭琏,同执郡司,贰公之谟,请制如一,□□□□□□□公遂归朝。
呜呼梁卿,上天厌贤,不幸而卒,于我庙事,墤焉弗兴
五年,宣德郎尚书都官员外郎汾阳郭侯尧卿代公。
而兹三贤同道其气□□□望封维,宁斯效儗,南鬼西佛,各推教始。
彼光佩儒业,丰守禄位,胡不思之甚欤?
以是国朝用检邦邑,淫祀诬宇,悉议除之,一稳一楹,尽削其识。
《书》曰:「葛伯不祀,汤始征之」。
则祀非后者也。
且恕责无他,合中而已。
既弗命祀而祀,辜乃如之;
庶命祀而弗祀,辜亦如之,则四方孰我不供乎?
移附刑书,则万世孰我不供乎?
君子曰:孔子没,亘万世终天地不复生,谓圣人也,可谓至圣矣;
王以道,弗王以位,可谓正名矣;
典祀著法,可谓制礼矣。
垂一命未行,召试阁下,于故梁卿得崇朝砚席之遇。
卿暨同理于绛,垂尝掌法于解,与夏侯公以夫子庙辱指为记,□□□兼扃,寻负报命。
逮公归卿卒,圣人之门,勉志而述,亦少补于故卿之意。
故因知夫子没,不复生谓圣人也;
又知李唐之封,非尊我也,□□□□□□□□□□不供也。
语是三者,然辞质义肤,庶有成于理。
□□□□□□□□六月癸未朔二十八日庚戌重立。
泪二首 其二 北宋 · 杨亿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寒风易水已成悲,亡国何人见黍离。
枉是荆王美璞,更令杨子怨多歧
胡笳暮应三挝鼓,楚舞春临百子池。
未抵索居愁翠被,圆荷清晓露淋漓。
儒辱 北宋 · 孙复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孙明复小集》卷三、《皇朝文鉴》卷一二五、《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七、《文翰类选大成》卷一六三、《宋元学案》卷二
《礼》曰:「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
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
噫,卿大夫以四郊多垒为辱,士以地广大荒而不治为辱,然则仁义不行,礼乐不作,儒者之辱欤?
夫仁义礼乐,治世之本也,王道之所由兴,人伦之所由正,舍其本则何所为哉?
噫,儒者之辱,始于战国杨朱墨翟乱之于前,申不害韩非杂之于后。
汉魏而下,则又甚焉。
佛老之徒,横乎中国。
彼以死生祸福、虚无报应为事,千万其端,惑我生民。
绝灭仁义,以塞天下之耳;
屏弃礼乐,以涂天下之目。
天下之人,愚众贤寡,惧其死生祸福报应。
人之若彼也,莫不争举而竞趋之。
观其相与为群,纷纷扰扰,周乎天下,于是其教与儒齐驱并驾,峙而为三,吁,可怪也!
且夫君臣、父子、夫妇,人伦之大端也。
彼则去君臣之礼,绝父子之亲,灭夫妇之义,以之为国则乱矣,以之使人则悖矣。
儒者不以仁义礼乐为心则已,若以为心,则得不鸣鼓而攻之乎?
凡今之人,与人争詈,小有所不胜,则尚以为辱,矧彼以夷狄诸子之法乱我圣人之教耶?
其为辱也,大哉!
噫,圣人不生,怪乱不平,故杨、墨起而孟子辟之,申、韩出而扬雄距之,佛老盛而韩文公排之。
微三子,则天下之人,胥而为夷狄矣。
惜夫三子,道有馀而志不克就,力足去而用不克施。
若使其志克就,其用克施,则芟夷蕴崇,绝其根本矣。
呜呼!
后之章甫其冠,缝掖其衣,不知其辱,而反从而尊之者多矣,得不为罪人乎?
汉魏而下,迨于兹千馀岁,其源流既深,其本既固,不得其位,不剪其类,其将奈何!
其将奈何!
故作《儒辱》。
其八 北宋 · 石延年
 押歌韵
孟郊天地窄,杨朱歧路(贫贱)
按:同上书卷二四
甫里先生碑铭 北宋 · 胡宿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吴都文粹续集》卷一四、正德《姑苏志》卷二七、洪武《苏州府志》卷四八、道光《苏州府志》卷一三六
君子之无所失道,与世而污隆;
圣人之不滞于物,因时而迁徙。
达则奋庸而兼济,否则怀默独善
许由,昔贤标一揆之论;
禹、稷、颜子,先民有同道之说。
继世而作,易地则然。
自风流之聿颓,固先灵之不属。
中古以降,作者实繁;
旧史所存,孤风可见。
咸能自洁身累,脱去世纷,耕岩石以相高,蹈山林而不返。
语其玉立之节,姑得而云;
体彼道胜之韵,盖亦有几。
若乃揖纷乱而高谢,标耿介而长往,渔钓一壑,寄傲无何之乡;
鼓吹六经,图芳不朽之事。
非夫高雅淑灵,粹温简正,畴可以议夫是矣。
先生陆氏,讳龟蒙字鲁望笠泽之幽居者也。
吐崇岳之符,倬生民之俊,温其如玉而不加雕琢,乎似道而无所澄挠,神茂初学,声冠当世。
属土行标季,天宇驿骚,俎豆委而不收,干戈寻而未已。
先生叹深凤鸟,志剧鸿冥,著书函谷之关,鼓枻沧浪之水,弃去骄君之饵,谢绝畏友之方。
于是上会稽临安访仙室,归长洲茂苑之下,乐松江甫里之胜。
乃叹曰:「时无明主,安能宗予!
施于有政,是亦为政」。
退而赋《考槃》之诗,且有终焉之计。
薙草开径,为临江之居;
剪地作堂,傲在邹之宅。
南挹弁峰之色,西带重湖之光。
孤云无心,白鸟可狎;
道素自处,物累不婴。
好事之流,或载酒而相访;
雅游之子,时款关而请见。
户外之屦常满,席间之丈屡启。
稻田一廛,岁供薪水之费;
鱼陂数顷,日充庖脍之事。
至若金枢之月静夜,赤城之霞启旦,花濑不远,蘋风甚快,先生则必饰軥牛之乘,戒白鹄之舫,招来僧社之旧,申命朋簪之盍,泛览节物,从容谈燕。
笔床研格,静置于左右;
琴歌酒赋,相继以昼夜。
击铜钵而赋诗,指石鼎联句
青溪之曲,亦复何穷;
白雪之唱,其和益寡。
飘然声利之表,自适仁智之乐。
真所谓风尘之外物,天地之逸民者也。
加以癖好聚书,本皆有副。
得以传写,则乌阑不计其费;
躬加校正,则鸡距未尝去手。
亡一簪而不戚,似百城而有喜。
张华海内之秘,班超禁中之副,无以过也。
由是富拥多闻,优入圣域,䌷六经之妙论,泛九家之清流。
摘发异闻,多黄香之不见;
沈研精义,皆郭璞之未详。
此又稽古之宗师,博物之渊薮也。
若夫言不诡圣,志在拂世,英辞辟杨朱之尘,高论攻墨翟之守。
润色唐虞之际,焕乎有章;
潜心大业之中,卓然不类。
斯又三代之遗英,万世之先觉也。
自顷元和而下,风什陵丧,淫哇之响甚喧,大雅之作几坠。
先生收五际之长波,驾四始之高蹈,综制万变,入道奥而惟深;
刻雕众形,等天机之不宰。
微言之绪既坠,正始之音复闻。
皮公日休,以高文大笔,为世元儒。
先生幅巾过从,一面如旧。
相与文酒之间,坐忘形骸之外。
凡所赓唱,溢于几箧,莫不研几深以绎志,叨虚寂以成韵。
天才艳发,缛体交变。
袅蹄之性,百炼而不耗;
大韵之音,九变而弥雅。
居然嗣响,蔚于中兴,其命世杰出之雄乎!
子山构闵,辞多主于悲哀;
韩非遭乱,书颇露于孤愤
屈平怨刺,托方物以寄怀;
虞卿穷愁,慨诗书而见志。
何自待之未厚,将不遇之所兴。
窃况渊云,曾未髣髴。
密而不雨,嗟乎西郊之云;
其时,异哉东鲁之兽。
至于青编纪素尚之节,镂板昭炳蔚之文,虽与日月争光、金石共尽可也。
宿仰企风徽,积有年籥。
经涂所出,旧址存焉。
岿然灵光,鞠为茂草。
憝交照之不接,悼园秀之无闻。
亦犹历高唐者,想绵驹之讴;
夷门者,感侯生之事。
导扬盛德,其庶几乎!
铭曰:
仰以观文,少微之位。
含德葆光,沦精毓粹。
猗欤先生,钟厥灵气。
郁哉懿文,倬然上智。
五代寻戈,三灵塞雾。
鹤在卫轩,豺盈汉路。
衰凤成歌,冥鸿曷慕。
长洲苑下,松陵水边。
内乐名教,中有圣贤。
拥书万卷,掞藻千篇。
江山岂助,造化无权。
名理之言,有补于世;
清高之风,未坠于地。
壤树俄空,垄书不至。
清晖眇邈,幽灵潜翳。
鞠草实繁,柅车增欷。
讲树已凋,琴台久坠。
茫茫太素,英魂兮何归;
杳杳终古,香名兮独飞。
穷愁赋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三、《宋景文集》卷二
粤余生之不造兮,独遘命之险艰。
窜衡阎而伏处兮,抚隆墀而永叹。
哀灵根之早逝兮,骇危喘之将残。
收离散之馀魄兮,倏峥嵘之暮年。
骨久病而支离兮,步数蹇而蹒跚。
谢鼻掩而愈浊兮,蜀肺焦而益烦。
纷种发而弗理兮,蕞黄馘而鲜欢。
据惠梧而夕瞑兮,颉侯釜而朝餐。
衣适馆而既敝兮,屦履霜而又穿。
欲正冠而巾析兮,乍偻腰而带宽。
身系匏而待食兮,心溺灰而未燃。
陋有子渊之巷,糊无考父之饘。
乞墦间而不足兮,病河上而相怜。
鱼跃跃以游釜兮,雀啾啾而在门。
朋簪日以益衰兮,期强邈而罕存。
候羲驭以盆覆兮,俟江波而辙乾。
出怊怅以自失兮,入赍咨以含酸。
乏载车之馈馔兮,罄使鬼之蚨钱。
启劳府以深悼兮,知兹路之良艰。
被珍剃以鬻戎兮,肃南辕而凑燕。
揳胶柱以鸣瑟兮,逆上坂而走丸。
安凿枘于龃龉兮,屈杞柳于杯圈。
株有兔而犹待兮,木无鱼而必缘。
揠宋苗以望岁兮,张越射而仰天。
干将而补履兮,采明珠而升山
求籋云于绊骥兮,责重茧于红蚕。
顾物理之必殆兮,信余谋之所愆。
胡舍屈而就直兮,曷抱方而遁圆。
譬秀木之必伐兮,若芳膏之自煎。
道与艺而交丧兮,谅何往而弗捐。
慨周道之至广兮,抱寘怀而靡释。
追《孤愤》于韩子兮,嗣《七哀》于魏植。
沦幽忧于庄篇兮,委牢愁于汉册。
笑一握而非乐兮,肠九回而皆极。
甑既破而谁顾兮,井未繘而可恻。
误既往之遗谞兮,收方来之茂绩。
戈而为戍兮,抗戎索之遐封。
值占云之入贡兮,方铸戟而务农。
愿殖货而为商兮,策鲜怒而流遁。
嗟汉律之排贾兮,始抑末而返本。
愿揉耒以归耕兮,输舂税于民曹。
吁四体之不勤兮,靡服昏而作劳。
愿执艺而为工兮,备成器于元后。
顾百工之皆良兮,惧代斲而伤手。
愿退处于岩穴兮,与宾客而高谢。
属君子之正位兮,方小人之在野。
愿沉浮于闾里兮,扬声诗而达志。
遭天下之有道兮,故庶人之不议。
考所愿之皆违兮,岂背时而为累。
禀有馀之潘拙兮,抱不足之臧智。
委炎隆而弗附兮,甘沉冥而自已。
羌倒行而艮背兮,宜深屏而远弃。
据疾之困处兮,羞侏儒之饱死。
入坎窞以掀淖兮,辱泥涂而攘臂。
子山而生悲兮,值杨朱而抆泪。
愤怀玉以握瑜兮,嘉佩兰而袭芷。
惧众狙之怒目兮,混群骀而垂耳。
李广数奇兮,将孟轲之迂事。
发素蕴以周咨兮,俟见伸于知己。
茍户塞而不闻兮,信吾衰之久矣。
乱曰:一瓢之空,吾未知其穷兮;
万钱之丰,吾不谓之通兮。
濯我之缨,既遭时之清兮;
整我之冠,以待人之弹兮。
得陈天常屯田斑筇竹二枚1057年 北宋 · 梅尧臣
 押词韵第十五部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客初西蜀来,遗我双筇竹。
上有红泪斑,断非湘娥哭
尝闻帝魂哀,嚎血滴草木。
春露洒更鲜(据残宋本,万历本作新),殷痕侵粉绿。
截为扶衰杖,万里出浴(据残宋本,万历本、宋荦本作洛)谷。
今来入我手,君勤意有嘱。
区区四十年,重趼生两足。
冠丱三男子,且与诗书读。
翁虽文章穷,尚以字遮目。
忍弃不以教,携归事樵牧。
故兹九节赠,用助老追逐。
杨朱非为岐,贾谊非为鵩。
及其悲恸时,岂不沾盈掬。
挥之傥著物,无迹染林麓。
因持此纹,勿叹前人独。
明四诛 北宋 · 石介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七、《徂徕石先生全集》卷六、《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二七
《王制》曰:「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
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
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
此四诛者,不以听」。
大哉四诛,诚乎王制也!
明王制以用四诛,用四诛以靖天下者,惟舜、周公孔子乎!
舜诛四凶,周公孔子少正卯,王制明矣。
吁!
王制绝已二千年矣,而天下皆干乎四诛,无诛之者。
夫佛、老者,夷狄之人也,而佛、老以夷狄之教法乱中国之教法,以夷狄之衣服乱中国之衣服,以夷狄之言语乱中国之言语,罪莫大焉,而不诛。
夫不以、文、武、周公之道事其君者,皆左道也。
而有以杨朱墨翟之言进于其君者,有以苏秦张仪之说进于其君者,有以韩非商鞅之术进于其君者,有以声色狗马之玩进于其君者,罪莫大焉,而不诛。
夫不道先王之法,言而辨诈相胜;
不服先王之德,行而奇谲相矜;
不为孔子之经,而淫文浮词聋瞽天下后生之耳目,罪莫大焉,而不诛。
夫不诵《诗》以讽,而为倡优郑卫之戏以乱君耳;
夫不执艺以谏,而为雕丽淫巧之气以荡君心,罪莫大焉,而不诛。
夫不脩大中至正之福,而皏阴阳巫鬼卜筮以惑天下之民,罪莫大焉,而不诛。
夫天下皆干乎四诛而不诛,吾故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