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楚共王”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楚歌十首江陵时作) 其一 810年 中唐 · 元稹
五言律诗 押文韵 创作地点:湖北省荆州市
楚人千万户,生死系时君。
当璧便为嗣(“当璧”句:《左传·昭公十三年》:“初,共王无冢适,有宠子五人,无适立焉。乃大有事于群望,而祈曰:‘请神择于五人者,使主社稷。’乃遍以璧见于群望,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既,乃与巴姬密埋璧于大室之庭,使五人齐,而长入拜,康王跨之,灵王肘加焉。子干子皙皆远之。平王弱,抱而入,再拜,皆厌纽。”平王遂为冢嫡。),贤愚安可分。
干戈长浩浩,篡乱亦纷纷。
纵有明在下(在下:蜀本、卢本作“君在”,似是。),区区何足云。
楚歌十首江陵时作) 其三 810年 中唐 · 元稹
五言律诗 押元韵 创作地点:湖北省荆州市
引用典故:鞭尸
平王渐昏惑,无极转承恩(“平王”二句:楚平王楚共王之第五子,以诈杀子比及令尹子皙而自立,恐国人及诸侯叛,乃施惠百姓。后听信无忌之谗言,疏太子建,杀建太傅伍奢及其子尚。无极,即楚大夫费无忌,以善谗著名。事详《史记·楚世家》。王,原作“生”,据蜀本、卢本、全诗、胡本及何焯校改。极,原作“复”,据蜀本、杨本、董本、马本、全诗及文意改。)
子建犹相贰,伍奢安得存(“子建”二句:平王六年,使太子建城父,守边。无忌日夜谗太子建平王,平王召太子太傅伍奢而责之。伍奢知无忌之谗,乃曰:“王奈何以小臣疏骨肉?”无忌曰:“今不制,后悔也。”于是平王遂囚伍奢,杀之。事详《史记·楚世家》。)
生居宫雉(宫雉:皇宫之围墙。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之单位。此代指皇宫。),死葬寝园尊(寝园:皇帝之陵园。古代帝王之陵园皆有寝殿,故云。)
岂料奔吴士,鞭尸(“岂料”二句:楚平王伍奢,使召其二子,曰:“尚之为人,廉,死节,慈孝而仁,闻召而免父,必至,不顾其死;胥之为人,智而好谋,勇而矜功,知来必死,必不来。然为楚国忧者必此子。”伍尚赴召,而伍胥出奔吴。后伍胥佐吴王阖闾伐楚,“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奔吴士,指伍子胥,楚之都城,故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
敲爻歌 中唐 · 吕岩
汉终唐国飘蓬客,所以敲爻不可测。
纵横逆顺没遮栏,静则无为动是色。
也饮酒,也食肉,守定胭花断淫欲。
行歌唱咏胭粉词,持戒酒肉常充腹。
色是药,酒是禄,酒色之中无拘束。
只因花酒误长生,饮酒带花神鬼哭。
不破戒,不犯淫,破戒真如性即沈。
犯淫坏失长生宝,得者须由道力人。
道力人,真散汉,酒是良朋花是伴。
花街柳巷觅真人,真人只在花街玩。
摘花戴饮长生酒,景里无为道自昌。
一任群迷多笑怪,仙花仙酒是仙乡。
到此乡,非常客,姹女婴儿生喜乐。
洞中常采四时花,时花结就长生药
长生药,采花心,花蕊层层艳丽春
时人不达花中理,一诀天机直万金。
谢天地,感虚空,得遇仙师是祖宗。
附耳低言玄妙旨,提上蓬莱第一峰。
第一峰,是仙物,惟产金花生恍惚。
口口相传不记文,须得灵根骨髓坚。
坚骨髓,炼灵根,片片桃花洞里春。
七七白虎双双养,八八青龙总一斤。
真父母,送元宫,木母金公性本温。
十二宫中蟾魄现,时时地魄降天魂。
铅初就,汞初生,玉炉金鼎未经烹。
一夫一妇同天地,一男一女合乾坤。
庚要生,甲要生,生甲生庚道始萌。
拔取天根并地髓,白雪黄芽自长成。
铅亦生,汞亦生,生汞生铅一处烹。
烹炼不是精和液,天地乾坤日月精。
黄婆匹配得团圆,时刻无差口付传。
八卦三元全藉汞,五行四象岂离铅。
铅生汞,汞生铅,夺得乾坤造化权。
杳杳冥冥生恍惚,恍恍惚惚结成团。
性须空,意要专,莫遣猿猴取次攀。
花露初开切忌触,锁居上釜勿抽添。
玉炉中,文火烁,十二时中惟守一。
此时黄道会阴阳,三性元宫无漏泄。
气若行,真火炼,莫使玄珠离宝殿。
加添火候切防危,初九潜龙不可炼。
消息火,刀圭变,大地黄芽都长遍。
五行数内一阳生,二十四气排珠宴。
火足数,药方成,便有龙吟虎啸声。
三铅只得一铅就,金果仙芽未现形。
再安炉,重立鼎,跨虎乘龙离凡境。
日精才现月华凝,二八相交在壬丙。
龙汞结,虎铅成,咫尺蓬莱秪一程。
坤铅乾汞金丹祖,龙铅虎汞最通灵。
达此理,道方成,三万神龙护水晶。
守时定日明符刻,专心惟在意虔诚。
黑铅过,采清真,一阵交锋定太平
三车搬运珍珠宝,送归宝藏自通灵。
天神佑,地祇迎,混合乾坤日月精。
虎啸一声龙出窟,鸾飞凤舞出金城。
朱砂配,水银停,一派红霞列太清。
铅池迸出金光现,汞火流珠入帝京。
龙虎媾,外持盈,走圣飞灵在宝瓶。
一时辰内金丹就,上朝金阙紫云生。
仙桃熟,摘取饵,万化来朝天地喜。
斋戒等候一阳生,便进周天参同理。
参同理,炼金丹,水火薰蒸透百关。
养胎十月神丹结,男子怀胎岂等闲。
内丹成,外丹就,内外相接和谐偶。
结成一块紫金丸,变化飞腾天地久。
丹入腹,非寻常,阴阳剥尽化纯阳。
飞升羽化三清客,名遂功成达上苍
三清客,驾琼舆,跨凤腾霄入太虚。
似此逍遥多快乐,遨游三界清奇
太虚之上修真士,朗朗圆成一物无。
一物无,唯显道,五方透出真人貌。
仙童仙女彩云迎,五明宫内传真诰。
传真诰,话幽情,只是真铅炼汞精。
声闻缘觉冰消散,外道修罗缩项惊。
点枯骨,立成形,信道天梯似掌平。
九祖先灵得超脱,谁羡繁华贵与荣。
寻烈士,觅贤才,同安炉鼎化凡胎。
若是悭财并惜宝,千万神仙不肯来。
修真士,不妄说,妄说一句天公折。
万劫尘沙道不成,七窍眼睛皆迸血。
贫穷子,发誓切,待把凡流尽提接。
同越蓬莱仙会中,凡景煎熬无了歇
尘世短,更思量,洞里乾坤日月长。
坚志苦心三二载,百千万劫寿弥疆。
达圣道,显真常,虎兕刀兵更不伤。
水火蛟龙无损害,拍手天宫笑一场。
这些功,真奇妙,分付与人谁肯要。
愚徒死恋色和财,所以神仙不肯召。
真至道,不择人,岂论高低富与贫。
且饶帝子共王孙,须去繁华锉锐分。
嗔不除,憨不改,堕入轮回生死海。
堆金积玉满山川,神仙冷笑应不采。
名非贵,道极尊,圣圣贤贤显子孙。
腰间跨玉骑骄马,瞥见如同隙里尘。
隙里尘,石中火,何在留心为久计。
苦苦煎熬唤不回,夺利争名如鼎沸。
如鼎沸,永沈沦,失道迷真业所根。
有人平却心头棘,便把天机说与君。
命要传,性要悟,入圣超凡由汝做。
三清路上少人行,畜类门前争入去。
报贤良,休慕顾,性命机关须守护。
若还缺一不芳菲,执著波查应失路。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
达命宗,迷祖性,恰以鉴容无宝镜。
寿同天地一愚夫,权物家财无主柄。
性命双修玄又玄,海底洪波驾法船。
生擒活捉蛟龙首,始知匠手不虚传。
中酒赋860年 唐 · 陆龟蒙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书编百氏。病载千名。
将有滨于九死。谅无敌于馀酲。
窗间落月。枕上残更。
意欲问而无问。梦将成而不成。
心悄悄。目瞠瞠
爱静中而人且语。愁曙后而鸡已鸣。
才遭轥轹。适别恩情。
屈大夫独醒。应难共语。
阮校尉之连醉。不可同行。
气缕支绵。神杂色沮。
前欢己誓于抛掷。往事空经乎思虑。
有馘卓擒伶之伍。我愿先登。
有殛狄放杜之君。臣能执御。
聿当拔酒树。平曲封。
掊仲榼。碎尧钟。
先刊美椽。次削真龙。
编虎须者宁教畔去。持蟹螯者不要相逢。
欲倚还眠。将词又默。
深穷寂寞之境。别有凄凉之域。
黄昏细雨。迷途而不到长亭。
白昼繁花。失意而初归故国。
背枕求稳。牵帏就黑。
愁应平子分与。渴是相如传得。
感物逾嗟。怀人有恻。
谢月镜共王清去。去不乏风流。
杜兰香张硕来。来更无消息。
冠缨不御。杯桉空陈。
徒歼燕燕之髀。浸费猩猩之唇。
牛心表异。熊掌称珍。
剪云梦䔇。采泮宫
周子之向晚。庾郎初春
加以欧川桂蠹。颍谷榆仁。
虽驰心于万品。且忘味于兹辰。
莫话三年。谁云五斗。
齐奴车骑如水。任阿宁风姿似
仙莫得而媒。艳何能而有。
麟毫帘近。遮云母不足惊心。
琥珀钏将。还玉儿未能回首。
或乃强迎宾友。力答笺书。
落魄不啻。压伊有馀。
襜褕犹懒整。解散固慵梳。
卞七蔚专讽虾蟆。诚堪窃笑。
庄周子化为蝴蝶。实是凭虚。
客曰虽鲭鲊能珍。微风可折。
岂比夫榴花竹叶之味。酃水中山之碧。
必能醺骨酡颜。潜销暗释。
况前覆乃后车之警。独行为众人之僻。
不然吾将受教于圣贤。敢忘乎欢伯。
谢恩奉宣每遇朝贺不随二教独引对表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九
臣某言。伏蒙圣慈。
以臣每有起居称贺。皆与道众僧人齐班。
特降宣旨。令臣自今以后。
独入引对。不随众列者。
礼加异等。事越常伦。
褒称发自于圣心。荣盛独光于道域。
隆恩显示。负戴难胜。
臣某诚荣诚惧顿首顿首。伏惟陛下诞睿承天。
执符御极。包乾坤而覆载。
悬日月以照临。披金镜之光华。
无幽不察。调玉烛而亭育。
有物皆春。由是露洒天根。
泽流地表。肃武功而定氛祲。
桀。黠悛心。
修文德而服要荒。奸凶革面。
毳幕穹庐之俗。冰居穴处之乡。
重趼来庭。占风入贡。
理定而乐作。功成而礼行。
举三代之颓纲。兴百王之坠典。
有沿有革。无党无偏。
至若偫后朝元。垂衣当宁。
俨三杰十臣之佐。冠非熊审像之贤。
文物羽仪。辉今映古。
其或云衫羽服。仰丹阶而效嵩呼。
白足方袍。列彤庭而申华祝。
此时微臣。常依旅进。
得面云阶。每惊岩壑之微。
获在烟霄之上。今则迥隆睿奖。
顿革前仪。念臣虽迹预簪冠。
而身叨爵秩。清级才移于北省。
华资又接于南曹。特令敷奏之时。
不杂缁黄之侣。俾其独引。
显示优恩。昔者魏重谦之。
梁尊贞白。汉称曼倩
秦有子平。礼容靡睹于新规。
朝揖皆循于常度。今自降九天之明命。
垂万世之宏规。退省幽孱。
但切淩兢之感。顾惭纤弱。
何胜雨露之恩。惟励丹诚。
永酬鸿泽。臣某无任之至。
题祖庙二首 其一 北宋 · 孔道辅
七言绝句 押鱼韵
秦火自焚宁害圣,金丝堂壁閟家书。
典坟启发皆天意,非谓共王好治居。
楚王城辨 北宋 · 胡宿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六、《文恭集》卷二九
鄣南之西北,距邑十五里,有古雉堞,曰楚王城。
其形如瓠壶,其规千步,其高十尺,形势存焉。
城南隅有神祠数椽,榜曰「楚王」。
庙有断碑,虽刓,尚可寻绎,即唐乾符中霅川进士昌寓为记,指神为司马休之,当桓灵宝之篡,休之会稽赴援,筑垒驻兵,以俟四方之集。
其文穿凿,无所考实。
余阅《晋书》,司马休之虽封楚,居汉中,安得自会稽唱义?
复按《史记》,吴王寿梦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反而奔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吴于是始通中国。
吴伐楚十六年,楚共王伐吴,至衡山杜预吴兴乌程县南是也。
土人语讹,呼曰横山
其上犹有城址遗迹,则鄣南之墟,相去百里。
犹有说焉,城之内外,耕者多获石戈矛箭镞,余亦得其四五。
《禹贡》,荆州贡砥砺砮丹。
春秋时隼集陈廷,楛贯之,石砮长尺有咫。
时人莫能知,而问孔子
不近取之荆梁,而远取之肃慎,非独荆梁不贡此矢,是知中国兵器不用石而用铜也明矣,则楚王安得为休之耶?
更俟博识者辨之。
汴渠 北宋 · 石介
 押尤韵
隋帝荒宴游,厚地刳为沟。
万舸东南行,四海困横流。
义旗举晋阳,锦帆入扬州
扬州竟不返,京邑为墟丘。
吁哉汴渠水,至今病不瘳。
世言汴水利,我为汴水忧。
利害吾岂知,吾试言其由。
汴水浚且长,汴流湍且遒。
千里泄地气,万世劳人谋。
舳橹相属进,馈运曾无休。
一人奉口腹,百姓竭膏油。
民力输公家,斗粟不敢收。
州侯共王都,尺租不敢留。
太仓峨峨,冗兵食无羞。
上林钱朽贯,乐官求徘优。
吾欲塞汴水,吾欲坏官舟。
请君简赐予,请君节财求。
王畿方千里,邦国用足周。
尽省转运使,重封富民侯
天下无移,一州食一州。
送路遵谒孔宣公 北宋 · 石介
 押词韵第四部
薄田五顷馀,才足共王(自注:田王顷,税四顷五十亩。)
慈母八十四,发白牙齿疏。
服非帛不煖,半冬无裤襦。
食非肉不饱,杯案惟一蔬。
南陔孝子心,若何为安居。
方冬万木折,北风裂人肤。
冻死不敢言,长涂走崎岖。
二百里见我,寒荄求吹嘘。
顾我正憔悴,念子空勤劬。
阙里有圣孙,佩服诗与书。
孜孜行仁义,阴德及焦枯。
三县十万人,其命绝而苏。
岂使八十老,旨甘不足欤(自注:文宣公瑕丘奉符邹三县水灾之民无出今年租,大饥,人得生。)
周恭先周孚先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五三、《苏文忠公全集》卷六、《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一二八
周之将兴,必有继天之王,建都邑,立藩辅,以定天命而宅民心,为子孙之师。
亦必有命世之臣,考礼乐,修法令,以定国是而正风俗,为卿大夫之宗。
然后可以世世垂拱仰成,虽有中主弱辅,而不至于乱。
故曰:「孺子来相宅,其大惇典商献民,乱为四方新辟,作周恭先」。
「予旦以多才,越御事,笃前人成烈,答其师,作周孚先」。
国之所恃者,法与人也。
《诗》曰:「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
周公以谓惇典而用贤,可以定国,后之言恭者必稽焉。
傅说有言:「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攸闻」。
今不师古,后不师今。
周公以谓我当与卿大夫士笃前人成烈,以答众心,则后之言信者必师焉。
夫以成王之贤,周公之圣,其所以为后世先者,不过于恭与信而已。
《诗》曰:「自古在昔,先民有作。
温恭朝夕,执事有恪」。
闵马父曰:「古之称恭者,曰自古,曰在昔,曰先民,其严如是」。
愚以是知恭之大者,盖尧之允恭孔子之温恭,非独恭世子之恭、楚共王之恭也。
成王以是为后世先也,不亦宜乎。
「大有上吉。
履信思乎顺。
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又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信之为德也,重于兵而急于食,周公以是为后世先也,不亦宜乎!
羊祜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栾城后集》卷九、《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三、《历代名贤确论》卷五八、《唐宋名贤确论》卷六
善为国者,必度其君,可与共患难,可与同安乐,而后有为,故功成而无后忧。
晋厉公楚共王争郑,晋人知楚有可乘之隙,栾武子为政,欲出兵击之,曰:「不可以当吾世而失诸侯」。
范文子不欲,请释楚以为外,惧武子不能用。
文子非茍自安者也,厉公侈而多嬖宠,诸大夫富而陵上国。
有大功则君臣不相安,乱之所自生也。
既谋之不从,出而遇楚,犹欲避楚而归。
既胜反国,曰:「乱将作矣,吾不可以俟」。
使其祝宗祈死。
逾年,而厉公杀三郤,立胥童
栾书胥童,弑厉公
文子虽死,而免于大难,子孙与晋国相终始。
范蠡越王句践,反自会稽,抚人民,厉甲兵,七年而杀吴王夫差
归未及国,知越王之难与同安乐也,扁舟去之,卒免文种之戮。
若二子者,可谓有先见之明矣。
范文子至于自杀,范蠡至于逃亡而不顾,何则?
所全者大也。
晋武帝既受魏禅,中原富强,群臣用命。
吴孙皓以淫虐失众,有亡国之衅。
晋人习于长江之险,以为未可取也。
羊祜襄阳守,知其不能久,陈可取之计。
武帝纳之。
又进王浚杜预,以成灭吴之功,后世皆称其贤。
吾尝论巧于策吴,而拙于谋晋。
何以言之?
武帝之为人,好善而不择人,茍安而无远虑,虽贤人满朝,而贾充荀勖之流以为腹心,使吴尚在,相持而不敢肆,虽为贤君可也。
吴亡之后,荒于女色,蔽于庸子,疏贤臣,近小人,去武备,崇藩国,所以兆亡国之祸者,不可胜数。
此则灭吴之所从致也。
孟子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常亡。
故人常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不虑此,而锐于灭吴,其不若范文子远矣。
或曰:「吴灭而晋乱,此天命,非人事也。
羊祜何罪焉」?
吾应之曰:「为国当论人事,使不为灭吴之计,孙皓穷凶而死,吴更立君,则长江未可越也。
吴既不亡,则晋之君臣厉精不懈,是吴不灭而晋不乱也。
不犹愈于吴灭而晋乱乎」?
之将死也,武帝欲使卧护诸将,曰:「灭吴不须臣自行,但吴平之后,当劳圣虑耳」。
此言,盖亦忧在平吴矣。
忧在平吴而勇于灭吴,其不若范文子远矣!
水调歌头 南宋 · 曾觌
 押尤韵
图画麟阁,莫使鬓先秋。
壮年豪气,无奈黯黯阵云浮。
常记青油幕下,一矢聊城飞去,谈笑静边头。
勋业出无意,非为快恩雠。

卷龙韬,随凤诏,与时谋。
朱幡皂盖南下,聊试海山州。
邂逅故人相见,俯仰浮生今古,蝼蚁共王侯。
万事偶然耳,风月恣嬉游。
上舍试策 其三 南宋 · 王十朋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二九、《梅溪先生文集》卷一二
佩玉之礼尚矣,在《戴经》则记其义于《玉藻》,在《周官》则谨其藏于《玉府》,在《诗》则详咏于《国风》,在《论语》则略见于《乡党》,其他杂出于诸家之说者,不可以屡举。
玉藻》记佩玉之义为最详,其大意则谓古之君子必佩玉,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僻之心无自而入。
又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故以玉比德焉。
此愚所谓记其义于《玉藻》者此也。
天官》:「玉府掌王之金玉,共王之服玉珠玉」。
夫玉在先王之时,特命官以掌之者,非以充玩好之具,为非常之宝,盖以君子不可一日不佩,玉府之职不可一日不谨。
此愚所谓谨其职于《玉府》者此也。
《诗》于《终南山》戒襄公之篇,因其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而大夫美之曰「佩玉锵锵」,盖勉其修德以称是玉也。
于《大东》刺乱之一篇,而其辞曰「鞙鞙佩璲,不以其长」,盖讥其居官职而非其才之所长,徒有佩玉之美。
《有女同车》之诗,则曰「将敷将翔,佩玉琼琚」,《女曰鸡鸣》之诗则曰「杂佩以报之」、「以赠之」、「以问之」。
其刺惠公之诗则有「觿韘」之语,是皆因佩而示美讽之意。
愚故曰详咏于《诗》之《国风》者此也。
《论语·乡党》一篇备记圣人出入、起居、饮食、言语、衣服之礼,其言有及于玉者,曰「去丧无所不佩」,则知吾圣人之身未尝一日去玉,以苟燕息之安。
此愚所谓略见于《乡党》者此也。
《韩诗外传》曰:「佩玉上有衡,下有双璜。
牙蠙珠以纳其间」。
《白虎通》曰:「修道无穷则佩环,能本道德则佩琨,能决嫌疑则佩玦」。
其略见于郑氏之释,其详见于孔颖达之疏,其遗制见于王粲之法。
此愚所谓杂出于诸家之说,不可屡举者也。
虽然,佩玉谨于先王之时,而废于衰周之世。
后世学者虽读《礼》、读《诗》、读《论语》诸家之书,而目不习见其制,耳不闻其声,终莫能考究其法,而妄以臆见议之,此纷纷之论所由而起也。
请因明问而论之。
玉左右各五,而宫、羽、徵、角之分在焉。
左佩双衡者其音宫,双璜者其音羽;
右佩双珩者其音徵,双璜者其音角。
此宫、角、徵、羽之分也。
乐备五音而佩独不用商者,盖玉所以比德,而商于五方则为西,五行则为金,于五常则为义,而以刚果肃杀为事,是可以为威而不可以为德。
此玉于五音之中所以独去商也。
《记》曰:「古之君子必佩玉,趋以采齐,行以肆夏」。
夫采齐者路门之乐节,肆夏者登堂之乐节。
乐师王仪,大驭以备五车,是天子享元侯之礼。
而《记》乃以此为君子鸣玉之节,何耶?
盖经之所谓君子者,乃指有位君子,而郑氏释之谓君子者士以上,其说误矣。
此所以启后世之疑也。
古者有德佩,有事佩,康成谓在君所则去德佩,设事佩,则知燕居德佩之外,兼设事佩矣。
事佩,子所以事父母。
使二佩不废,则金燧木燧、大觿小觿,不几于赘乎?
愚切谓《记》言子事父母止及事佩,而不言德佩,则德佩必不兼设于事亲之时。
又古者先设事佩,后设德佩,以事成而下,德成而上故也。
二佩之设自有先后之序,二者有一于此,则不至于赘矣。
事佩不特君子有也,妇人亦有之,《内则》「妇见舅姑左用亦五,右用亦五」是也。
德佩不特君子有也,妇人亦有之,《诗》曰「佩玉之傩,佩玉琼琚」是也。
考之《内则》与诗人之辞,而君子妇人之玉无异,则珩璜之制燧觿之施,意其必同矣。
呜呼!
佩玉之设所以尚德也。
然在君子佩之则为宜,在小人佩之则为辱。
孔子鲁司寇,而不设德佩、事佩,示己无德事也。
夫佩在夫子可谓宜其德矣,而以无位不设,当时鸣玉而趋者,得不愧于夫子乎,得不辱斯佩乎?
诗人讥惠公无成人之德,有成人之服,故曰「童子佩觿」、「童子佩韘」。
然则无德而佩者,年虽成人,行实童子也。
后之君子能于佩玉之际,而思所以佩之之意,设德佩则知所必修德,设事佩则知所以立事,如古人谨弦韦之戒,则玉与身俱荣矣。
东宫故事十七首 其十三 十二月二十四日1179年12月24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四七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唐明皇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
已而疏辄至。
尝引鉴默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
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
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
吾用,社稷计耳」。
某闻楚共王尝召令尹告之曰:「常侍筦苏与我处,常忠我以道,正我以义,吾与处不安也,不见不思也。
虽然,我有得也。
其功不细,必厚爵之。
申侯伯与处,常纵恣吾,吾所乐者劝吾为之,吾所好者先吾服之,吾与处欢乐之,不见戚戚也。
虽然,吾终无得也。
其过不细,必亟遣之」。
某谓楚王诸侯耳,尚不欲以一己好恶而私其用舍,况明皇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宜乎因逆心而求诸道,因逊志而求非道,此开元之治所以庶几于贞观也。
惜夫志满意得,为善不终,恶张九龄咈己而弃之,喜李林甫顺己而信之,驯致天宝之乱,为楚王所笑。
有始有卒,果其难哉!
陈择之 南宋 · 张栻
 押词韵第四部
君能千里来,乃作触热去。
凉秋幸非遥,归计无已遽。
向来文字间,讲论有平素。
及兹共王事,益得君佳处。
几微独深窥,圭角本不露。
岂期寂寞滨,获此友朋助。
吾邦虽云僻,山水足奇趣。
更期休沐晨,相与穷杖屦。
匆匆何少悰,咄咄出别语。
君怀负丞恩,行矣当及戍。
我亦念归欤,霜天收栗芋。
后会未可期,往事屡回顾。
赠言复何有,独以此道故。
寥寥千载前,达者同一路。
所趋固绝尘,所履无虚步。
临深觉居高,仰止有馀慕。
要须学沧溟,汇此百川注。
他年傥相忆,访我城南圃。
无使岁月深,永思编简蠹。
墨梅 南宋 · 王质
贵简不贵繁,妙在有无间。
满眼寻不见,约略见纤纤。
贵老不贵稚,妙在荣枯际。
芳态减初年,其中寓幽意。
贵瘠不贵肥,愈瘦愈清奇。
瘦到无何有,政好玩空枝。
贵含不贵开,风度韬胚胎。
游蜂啅不得,乃始抱全才。
宜在幽且邃,终日无人至。
水绕山重重,隔树令人嚏。
宜在平且阔,大江惊涛泼。
泼上稍连颠,半蓦忽冲脱。
宜夜不宜昼,更宜月波溜。
崖净涧淙淙,渔子推篷嗅。
宜阴不宜晴,更宜雪花凝。
五七点未足,封枝要全扃。
宜与相邻,白白参青青。
所恨花无音,间借为声。
宜与相伴,扶疏交凌乱。
松香粗则粗,亦能佐一半。
其鸟宜翠羽,否则碧蒿侣。
山雀仍山鸦,速去切勿驻。
其人宜野僧,否则閒道民。
宜疏绮纨客,公子共王孙。
吾非僧,又非道。
两眼贮五湖,两肩负三岛。
相烦健笔凌风扫,梅子王子成二老。
周礼讲义1262年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九三、《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八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钱塘
夏官司马》下/匡人中士四人,史四人,徒八人。
掸人中士四人,史四人,徒八人。
都司马:每都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匡人掌达法则,匡邦国而观其慝,使无敢反侧,以听王命。
掸人掌诵王志,道国之政事,以巡天下邦国而语之,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臣按注释:匡,正也,所以正人。
八法八则,乃太宰所以治官府都鄙者,今复列于夏官之属,何也?
太宰建此法此则于王朝,而匡人达此法此则于天下,法则达而邦国正矣。
地官土训掌道地慝,谓障蛊之类;
诵训掌道方慝,谓辟忌之类。
此云「观其慝」,谓人之恶隐微而未露者。
观者非察见渊鱼及从复道窥人情之谓慝,欲禁之于未然,消之于未萌,使无敢反侧,则惟王命是听矣。
掸,探也,所以探取王志
王者深居九重,君民辽绝,上下之情常患不通,故必发之于政事,见之于播告,如《训》、《诰》、《誓》、《命》之文,曰「敷予心腹肾肠」,曰「朕心朕德惟乃知」,曰「咸听朕言」,则王之志、国之政事固欲其明白洞达于四方万里之远。
训方氏道四方之政事与上下之,是达下情于上也;
掸人诵王之志、道国之政事以语天下之邦国,是达王志于下也。
巡者,周行天下,如古者皇华之驰原隰、后世輶轩之行郡国是也。
上下之情通则万民和说,而惟王面之乡矣。
都司马掌都之士庶子及其众庶车马兵甲之戒令,以国法掌其政学以听国司马,家司马亦如之。
臣按注释:都,谓王子弟所封及三公采地;
家,谓卿大夫采地,司马主其军赋;
士,谓国子之已命者;
庶子,谓国子之未命者;
众庶车马兵甲之戒令,谓王有戒令徵兵于采地,则都司马致于士庶子,士庶子受而行之。
政音征。
注家以为军赋亦音如字。
古者虽一都一家必有政有学,并赋兵甲,乡校家塾是也。
盖非政无以成天下之务,非学无以成天下之材。
然苟涣散而不相统一,殊异而不能混同,是若都若家自为政为学,故必掌以国法而必听于国司马焉。
都司马见于经者,列国皆有之,宋孔父晋魏绛是也。
家司马见于经者,叔孙氏之司马鬷戾是也。
家司马亦如都司马,听于国司马,上下相维,脉络相通,此夏官所以首于大司马而以家司马终之欤!
宫伯掌王宫之士庶子凡在版者。
掌其政令,行其秩叙,作其徒役之事,授八次八舍之职事。
若邦有大事,作宫众则令之,月终则均秩,岁终则均叙,以时颁其衣裘,掌其诛赏。
臣以《疏义》考之:伯,长也。
庶子,谓王宫中诸吏之适子,庶子其支庶也。
版,谓名籍也;
秩,谓依班序受禄也;
叙,谓次第其材艺高下也;
徒役之事,随太子使役也。
宫伯所掌之政令也。
八次,谓宿卫所在;
八舍,谓休沐之处。
卫王宫者必居四角,如宿之拱极也。
大事,谓寇戎之事;
作,起也;
令,戒令之也;
衣裘,若令赋冬夏衣也;
诛赏,谓当其功罪也。
古者君臣一心,宫府一体,宿卫之士皆世胄之流,其见于经者如伯禽成王学、如吕伋为天子虎贲
周公,太公之子也,《书》所谓「侍御仆从,罔非正人」,虎贲缀衣趣马,小尹左右携仆,亦惟吉士,岂不信而有證哉!
夫有亲授职于外,其子弟授职于内,内外无间、上下不疑如此,国与家同休戚,君与亲同忧乐,治安至于八百年之久,有以也。
季世专取如虎如罴之士为王爪牙,而公卿子弟虽有伯禽吕伋之贤,不得亲近。
君自君,臣自臣,宫自宫,府自府,古意扫地尽矣。
善乎诸葛亮之言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臣味其言而有感焉。
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以养王及后、世子
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
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
王者富有四海,当享四海之奉;
德合天地,当备天地之产。
膳从肉从善,盖膳主乎肉,肉贵乎善,故王之食饮膳羞专命膳夫掌之。
后,天子之配;
世子,天下之本。
故亦以其养王者而养之。
食则黍稷梁菰,其谷六;
膳则马牛羊豕犬鸡,其牲六;
饮则水酱醴䣼医酏,其清六;
羞则出于牲禽兽,以备滋味,其品至于百有二十;
珍则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捣珍、渍熬、肝膋,其物八。
又醢人共五齑七醢七菹三臡凡六十瓮,醯人共齑菹醯物凡六十瓮以为酱。
馈者,馈而进于尊也。
举则盛馔,杀牲也。
王日食一大牢,鼎十有二,牢鼎九,陪鼎三。
物谓鼎实,陪鼎之物在豆,惟牢鼎之物在俎,故云「亦九俎」。
其盛多备礼如此,先王岂固穷鼎俎之欲以求肥甘足口之为哉?
以一人而治天下,以天下而奉一人,其礼不可以不极也。
《书》之《洪范》曰:「惟辟玉食,臣无有玉食」。
言尊无二上,非玉其食不称也。
虽然,此周礼,周公太平法也。
若尧饭土铏、啜土簋而帝,禹菲饮食而王,越句践尝胆而霸,汉光武食滹沱麦饭而济大业,我艺祖皇帝赵普炽炭烧肉而议天下事,何待膳夫哉!
以乐侑食,膳夫授祭品,尝食,王乃食。
卒食,以乐彻于造。
王齐日三举,大荒则不举,大札则不举,天地有灾则不举,邦有大故则不举。
王者动以礼乐。
乐所以导和也,故王之劝食必以乐,及其已食而彻于造食之处,亦以乐。
盖食饮膳羞所以养其气体,而乐则和其心志,心志和而后气体充。
王将食而祭先,膳夫授之,示有先也。
凡品物以共王之食,膳夫尝之,示有尊也。
凡皆礼之大也,散齐七日,致齐三日,将以致精明而奉祭祀,故其日凡三举
至于有凶荒,有疫疠,有天地之灾,有寇戎之患,则味与乐不敢一举焉。
夫如是,然后得礼乐之正。
故尝因是而思灾眚变故,虽治世而亦有谦抑贬损,乃贤王之本心、圣经之格言、后代之明鉴。
陛下即位三十八年,间值小警,痛自责躬,岂徒示减膳彻乐之虚文,盖真佩甘酒嗜音之明训,用能年谷屡丰而百姓乐,胡尘肃清而四境宁。
昔贞观之君,旱蝗三载,疚心拊恤,力行仁义,卒基外户不闭、斗米三钱之效。
开元之主,太平日久,骄侈心生。
黎园羯鼓,何其乐也,异时夜雨闻铃,何其悲也!
犀箸鸾刀,何其盛也,异时胡饼粝饭,何其衰也!
一得一失,于此可以验矣。
王燕食则奉膳赞祭。
凡王祭祀,宾客食,则彻王之胙俎
凡王之稍事,设荐脯醢。
王燕饮酒则为献主。
掌后及世子之膳羞,凡肉脩之颁赐皆掌之,凡祭祀之致福者受而膳之,以挚见者亦如之。
岁终则会,唯王及后、世子之膳不会。
王祭食,置胙于俎,宾客礼食,主人饮食之俎皆名曰胙俎
俎最尊,必膳夫亲彻,不敢使其属也。
稍事,谓小事而饮酒也。
按,脯醢腊人、醢人共之,膳夫设荐之而已。
燕饮酒,谓燕诸侯于路寝之类。
献主,谓代王为主,臣莫敢与君亢礼也。
「掌后世子之膳羞,肉脩之颁赐皆掌之」。
脩,脯也。
按后、世子之馈,内饔进之,膳夫主其数而已。
致福,谓群臣家祭而归胙者;
挚见,谓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而来者,皆受而膳之于王也。
岁终则会,谓颁群臣则计其少多,惟王及后、世子之膳不会,有尊也。
世子惟膳不会,其馀皆会。
说者谓会其禽则无禽荒之失,会其酒则无酒荒之失,会其服则无好洁衣服之失,所以教世子也。
王与后膳服皆不会,非荡然无禁止也。
太宰以九式均节邦用,凡羞服匪朌好用皆在焉,有司虽不得而会计,冢宰固得而均节之矣。
周公之相业也。
厥后京、黼辈居均节之任,而倡丰亨豫大之说以导侈,领应奉之司以固宠,是知膳夫、疱人享上之小忠也,乌识大臣之事哉!
疱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贾八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掌共六畜六禽六兽,辨其名物,凡其死生鲜薧之物以共王之膳与其荐羞之物后、世子之膳羞,共祭祀之好羞,共宾客之禽献。
凡令禽献,以法授之,其出入亦如之。
凡用禽献,春行羔豚膳膏香,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犊麛膳膏腥,行鲜羽膳膏膻。
岁终则会,唯王及后之膳禽不会。
王者一身至眇也,而其为天地宗庙社稷万姓之所系望则至大也。
疱人共王之膳羞至末也,而共其膳羞所以养王之身则至重也。
六畜谓马牛羊豕犬鸡,六兽谓麋鹿熊麇野豕兔,六禽谓羔豚犊麛雉雁。
名以命之,物以色之,是谓之辨。
死生,以其气之聚散言;
鲜?
以其物之久近言。
凡此四者,共王之膳而进之。
备品物曰荐,致滋味为羞,至于后、世子之膳羞,至于祭祀思其亲之所嗜好者皆共焉。
朝聘宾客之在馆,则以禽兽之,书其所共禽献之数授之兽人兽人入之庖人,庖人出而付之使者
此则为宾客献者也,而其所以献王者则又顺四时,均五行,求其气味之和而用之。
用,谓煎和也;
行,亦用之义也。
旧说谓则草始生,羔豚美,则物易腐。
腒,谓乾雉也;
鱐,乾鱼也。
则百草实,犊麛肥,则阳气大。
鲜,鱼也;
羽,雁也。
鱼潜雁定而肥,故用之。
又曰:香,牛也;
臊,犬也;
腥,鸡也;
膻,羊也。
各取其脂煎和之。
凡此皆因其气之盛衰而调其味之节适,盖口纳味,形纳气,一味之不调,一气之不顺,皆不可以不谨。
岁终会其所出,唯王及后之膳禽不会,有尊也。
按《月令》四时所会与此各异,盖周、秦之礼不同。
说者曰:此所谓常珍也,若异馔则不可。
以为常嗜之,必将以口腹累四方万里之远矣,汉以枸酱兴师动众开西南夷,唐以荔支立堠置驿取之交是也。
我祖宗俭德卓冠百王,夜饥思食羔而不忍索,虑启无穷之烹杀也;
嗜淮白䱹而不肯求之于外,恐开非时之贡献也。
乌虖!
必如是而后可以享天下之奉矣。
内饔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辨体名肉物,辨百品味之物。
王举则陈其鼎俎,以牲体实之,选百羞酱物珍物以俟馈,共后世子之膳羞。
辨腥臊膻香之不可食者:牛夜鸣则庮,羊冷毛而毳,膻;
犬赤股而躁,臊;
鸟皫色而沙鸣,狸;
豕盲视而交睫,腥;
马黑脊而般臂,蝼。
凡宗庙之祭祀,掌割烹之事,凡燕饮食亦如之。
凡掌共羞、脩刑、膴胖、骨鱐,以待共膳。
凡王之好赐肉脩,则饔人共之。
膳夫之属,疱人共其物于始,饔人熟其物于终。
饔有内外,内饔所掌者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
解牲体谓之割,熟物谓之烹,煎调以五味谓之和。
体各有名,如脊、胁、肩、臂、臑之属;
肉各有物,如胾、膰之属。
百品味,举成数言之也,酱物、珍物皆在焉,以俟馈也。
至于辨腥、臊、膻、香之不可食,如牛之夜鸣者庮朽也,羊毛之结者为冷,长者为毳,犬之股赤疾走不常者,鸟失色而鸣嘶者,豕之视盲而睫交者,马黑脊而其文般旋至于臂者,皆不可食。
盖物反常为怪,凡人犹有食忌,况至尊乎?
内饔之所必辨也。
宗庙祭祀,谓四时禘、祫、月祭之类。
说者曰:内饔不掌外神。
燕饮食,谓宾客
共羞、脩刑、膴胖、骨鱐之者,以待共膳也。
刑谓铏羹,膴谓肉脔,胖谓半体,骨谓体之连骨者,鱐谓鱼之槁者。
若夫王有所爱好而赐之肉脩,则使饔人之属共之,不必烦内饔也。
臣惟内饔之职,其要在于割烹煎和。
臣今章分句解,若非君子远疱厨之义,然古人比作相如盐梅,比治国如烹鲜,安得如伊尹者而使之割烹,如傅说者而使之调和哉!
外饔掌外祭祀之割烹,共其脯脩、刑膴,陈其鼎俎,实之牲体鱼腊,凡宾客飧饔飨食之事亦如之。
邦飨耆耄孤子,则掌其割烹之事,飨士庶子亦如之。
师役则掌共其献赐脯肉之事。
外祭祀谓天地、山川、社稷、四望之类,外神皆是也。
掌其割烹,共其脯脩、刑膴,陈其鼎俎而以牲体鱼腊实之,宾客飧饔飨食之事亦如之。
夕食为飧,熟食为饔。
飨如行人飨礼九献之类,食如行人食于九举之类,皆厚礼也。
耆老孤子,谓死于王事者之父母与其子也。
庶子,谓充宿卫于内、备守禦于外者也,皆先王之所爱遇,故燕飨之。
师徒田役,尤当序情闵劳,故于劳遇犒师之时,有饮献赐予之礼。
臣尝反覆外饔所掌五事,祭祀、宾客之外,如耆老孤子、如士庶子、如师役居其三,皆所以用众者也,古人尤拳拳焉。
盖人之情未有不畏死而贪生也,先私而后公也,恶劳而喜逸也,上之人有以激之,则生者可使死,私者可使公,逸者可使劳。
饮食虽末,礼意寓焉。
羊羹不及御者,宿怨;
鹅䏑见遗英雄,畜憾。
淮阴壮士不忘漂母,翳桑饿人卒免宣子,是可以为微末而忽之乎!
烹人掌共鼎镬以给水火之齐,职外内饔之爨烹煮,辨膳羞之物,祭祀共大羹铏羹,宾客亦如之。
臣按郑康成注:镬所以煮肉及鱼蜡,既熟乃升于鼎。
齐谓多少之量,言实水于镬,爨之以火,皆有齐也。
爨,注谓今之灶。
《周礼》《仪礼》皆言爨,自孔子以后皆言灶。
辨膳羞之物:其来献也,内饔已辨于始,及给付也,烹人又辨于终,谨之至也。
祭祀供大羹铏羹,宾客亦如之:注谓不致五味为大羹,加盐菜为铏羹;
祭祀如郊天祭地大礼,必简明水元酒是也;
宾客如大享圣贤,礼有隆杀,牛羊仓廪事,舜祝鲠祝饐以养老是也。
又其后则鼎肉馈子思,醲酒待穆生,礼益薄矣。
甸师掌帅其属而耕耨王藉,以时入之,以其齍盛。
祭祀共萧茅,共野果蓏之荐。
王之同姓有罪,则死刑焉,帅其徒以薪蒸,役外内饔之事。
郊外曰甸。
说者曰:王藉在郊,故以甸名官;
有教民之义,故曰师。
属,谓府史胥徒也。
以耒犁地谓之耕,以金芸草谓之耨。
古之王者仲春躬耕帝藉。
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之也。
以时入之:谓夏熟,禾黍秋熟,十月获之,送于地官神仓。
齍盛:谓祭祀所用谷也。
粢,稷也,谷之长也。
在器曰盛。
祭祀共萧茅:萧谓香蒿,立祭前,沃酒其上,《左传》曰「包茅不入无以缩酒」是也。
共野果蓏之荐:有核曰果,桃李之属;
无核曰蓏,瓜瓞之属。
《礼》荐樱桃、《诗》采蘩采蘋是也。
王之同姓有罪则死刑焉:《文王世子》曰:「公族有死罪则磬于甸人」。
又曰:「狱成致刑于甸人」。
古者刑人于市,惟公族刑于隐者,不忍暴于外也。
帅其徒以薪蒸,役外内饔之事:木大曰薪,小曰蒸。
薪蒸亦出于甸,耕耨之暇,人各采薪以供烹爨,则歛不及民矣。
按郑氏谓甸师乃共野物官之长,禽兽鱼鳖莫非野物,而以稼穑先之者,重本也。
兽人掌罟田兽,辨其名物。
冬献狼,夏献麋,春秋献兽物
时田则守罟,及弊田,令禽注于虞中。
凡祭祀、宾客共其死兽生兽。
凡兽入于腊人,皮毛筋角入于王府。
凡田兽者,掌其政令。
臣按兽人掌罟田兽,盖先期而罟取其当田者,谓生致之以备田也。
名物如麋鹿狼麇野豕兔之属,以其群游取食,或害苗稼,故田而取之,苟非其所当田则勿取,此所谓辨也。
《传》曰:「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角羽毛齿革不登于器,则公不射」。
使非名物素辨,则当田之时岂暇择乎?
兽人既罟获于其先,及田则虞人执之以俟,《诗》谓「一发五豝」是也。
此先王之田而非后世从禽之谓也。
守罟以备纵逸,既田而止之之谓弊,虞人植旌于中,兽人令田众各以所获置其下,公献之外,得分取之,然则共王之宾祭膳羞亦无几矣。
若夫冬夏春秋各以时献,则有不时不食之谨;
皮毛筋角藏以备用,则无暴殄天物之奢。
掌其政令,不过使民知蒐田以时而已。
兽人之职掌区处纤悉如此,先王交于万物有道,自奉养有节,可槩见也。
然臣尝疑兽人府史胥徒止与庖人相等,夫麋鹿狼麇野豕兔之类,岂四十人所能调服?
及观夏官之属有所谓服不氏者,掌养猛兽而教扰之,祭祀则共猛兽,有宾客之事则抗皮。
说者以为虎豹熊罴属也,盖又难于兽人,乃无府史与胥,仅有徒四人而止。
去古既远,书难尽信,使其果尔,亦足以见先王不以兽劳人也。
膳盖虽无六兽未为欠阙,安所用猛兽乎?
臣闻周公武王,驱虎豹犀象而远之矣,服不氏何为?
又闻作《无逸》戒成王,曰「文王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不敢盘于游田」矣,专设田兽之官列于庖膳之次,固亦宜在所略,臣是以备著之。
󶻨人掌以时󶻨为梁,春献王鲔,辨鱼物为鲜薧以共王膳羞。
凡祭祀、宾客,共其鱼之鲜薧,凡󶻨者掌其政令,凡󶻨征入于玉府。
鳖人掌取互物,以时簎鱼鳖龟蜃凡狸物,春献鳖蜃,秋献龟鱼,祭祀共󶳡蠃蚳以授醢人,掌凡邦人之籍事。
臣按献人、鳖人分两官者,鱼浮游则用网笱之具,介物狸藏则用籍刺之具。
绝水为梁,以笱承其空而取鱼,《诗》曰「敝笱在梁」、又曰「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是也。
《月令》季春荐鲔于寝庙,此曰「王鲔」,献其大者。
四时惟不取鱼,鲁宣公滥于泗渊则里革以非时谏。
秋冬亦不如春月泽梁之盛,故特言
共其鲜薧者,或可以生鲜,或可以薧乾,必预辨而为之政令也。
互物谓介甲之物,龟为介虫之长,王用以卜,故不名官。
簎谓以杈刺之于泥,犹庄周言「擉鳖于江」。
凡介甲而狸藏者皆籍,故曰掌凡邦之籍事。
不但龟鳖能狸藏,鱼亦有之,鳅鳝之类是也。
󶳡,蛤也;
蠃,螔蝓也;
蚳,蛾子也。
互物之小者则醢人受之。
《大戴记》曰:甲虫三百六十。
《尔雅》及后世《江》《海》赋中名物甚多,此特举其可醢者耳。
古人祭祀之礼,内致其敬,外备其物,设官如此纤悉。
然其献也,各着时之一字,盖欲蠕动之物无一不遂其生,不得已而取之,必以其时可也。
伊尹称有夏之德,曰「鱼鳖咸若」;
孟子言王道之始,「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
彼以矢鱼见讥,羹鼋召乱,始谓田献饮食之微,安知其患之至此哉!
江楼饮客 南宋 · 张弋
五言律诗 押元韵
邻家贳酒尊,斟酌共王孙。
老菜羹迟熟,冻油灯屡昏。
夜寒人罢市,坐久仆敲门。
隔岸歌明月,月明江水浑。
【双调】得胜乐 春 元 · 白朴
 押词韵第三部
丽日迟,和风习,共王公子游戏。
醉酒淹衫袖湿,簪花压帽檐低。
次圆斋韵 其二 元末明初 · 李穑
五言律诗 押元韵 出处:牧隐诗藁卷之十三
断自唐虞际,芟夷乱与烦。
共王开孔壁,蔡氏授朱门。
哕哕方来舞,啾啾已绝喧。
独嫌仪制略,酒器不书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