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论请不用奸臣表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十六
臣某言。
臣闻主圣臣忠。
圣主既明。
臣辄献至忠之诚。
上明国之典。
下去邪之疑。
伏望陛下纳臣之谏。
海隅苍生。
兵屯咸偃。
无大臣之谏。
则国必败。
有大臣之谏。
则国必安。
(疑)元稹之愆。
其事有实。
亦不虚矣。
矫诈乱邪。
元稹之过。
朝廷俱恶。
卿士同冤。
裴度论议之谋。
陛下已令奖度之勋。
不允所请。
理已为乖。
今陛下含忍。
不为窜逐。
处之台司
同议国典。
天下人心。
无不惶战。
何执元稹之言。
散司之职。
且同议裴度今功业今代一人。
卿侯士庶。
无不同惜。
今天下钦度者多。
者少。
陛下不念其功。
何忍信其奸臣之论。
裴度有平蔡之功。
元稹有嚣轩之过。
东都留守
诚即清閒。
人劳之功。
不合居于散地。
伏望陛下圣恩照明。
并无矫言。
伏乞追裴度
别议宠荣。
臣素与元稹至交。
不欲发明。
伏以大臣沈屈。
不利于国。
方断往日之交。
以存国章之政。
臣等职当谏列。
不敢不奏。
谨奉表以闻。
无任兢迫战切之极。
瞻望回恩。
天下同庆(谨案文苑英华注云元白交分始终不替方元倾裴白不应有此论列集固无之光谓君直友逆则顺君以诛友古有行之者则此奏亦不为过但白非其人也与元稹二表俱非是当以唐书为正)
元稹第三状监察御史元稹江陵府士曹参军810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十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伏缘元稹左降事宜。
李绛崔偫等再己奏闻。至今未蒙宣报。
伏恐愚诚未恳。圣虑未回。
臣更细思。事有不可。
所以尘黩。至于再三。
臣内察事情。外听众议。
元稹左降。不可者三。
何者。元稹守官正直。
人所共知。自授御史已来。
举奏不避权势。只如奏李公佐等之事。
多是朝廷亲情。人谁无私。
因以挟恨。或假公议。
将报私嫌。遂使诬谤之声。
上闻天听。臣恐元稹左降已后。
凡在位者每欲举事。必先以元稹为戒。
无人肯为陛下当官执法。无人肯为陛下嫉恶绳愆
内外权贵。亲党纵横。
有大过大罪者。必相容隐而已。
陛下从此无由得知。此其不可者一也。
昨者元稹所追勘房式之事。心虽奉公。
事稍过当。既从重罚。
足以惩违。况经谢恩。
旋又左降。虽引前事以为责词。
然外议諠諠。皆以为元稹中使刘士元争厅。
自此得罪。至于争厅事理。
已具前状奏陈。况闻刘士元蹋破驿门。
夺将鞍马。仍索弓箭。
吓辱朝官。承前己来。
未有此事。今中官有罪。
未见处置。御史无过。
却先贬官。远近闻知。
实损圣德。臣恐从今已后。
中官出使。纵暴益甚。
朝官受辱。必不敢言。
纵有被凌辱殴打者。亦以元稹为戒。
但吞声而已。陛下从此无由得闻。
此其不可者二也。臣又访闻元稹去年以来。
举奏严砺东川日枉法收没入平人资产八十馀家。又奏王绍违法给券。
监军押柩及家口入驿。又奏裴玢违敕旨徵百姓草。
又奏韩皋使军将封杖打杀县令。如此之事。
前后甚多。属朝廷法行。
悉有惩罚。计天下方镇。
皆怒元稹守官。今贬为江陵判司
即是送与方镇。从此方镇报怨。
朝廷何由得知。臣伏闻德宗时
崔善贞密告李锜必反。德宗不信。
送与李锜李锜大怒。
遂掘坑纵火。烧杀崔善贞
未数年。李锜果反。
至今天下为之痛心。臣恐元稹左降后。
方镇有过。无人敢言。
皆欲惜身。永以元稹为戒。
如此则天下有不轨不法之事。陛下无由得知。
此其不可者三也。若无此三不可。
假如朝廷误左降一御史。盖是小事。
臣何敢烦黩圣听。至于再三乎。
诚以所损者深。所关者大。
以此思虑。敢不极言。
陛下若以臣此言为忠。又未能别有处置。
必不得已。则伏望且令追制。
与一京师閒官。免令元稹却事方镇。
此乃上裨圣政。下惬人情。
伏望细察事情。断在圣意。
谨具奏闻。谨奏。
策林 其一 一策头806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元和初。予罢校书郎。与元微之将应制举。退居于上都华阳观。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搆成策目七十五门。及微之首登科。予次焉。凡所应对者。百不用其一二。其馀自以精力所致。不能弃捐。次而集之。分为四卷。命曰策林云耳。
臣伏见汉成帝以朱云廷辱张禹
令持下殿。
攀槛槛折。
成帝容之。
后尝理槛。
帝命勿易。
以旌直臣。
臣每览汉史至此。
未尝不三复而叹息也。
岂不以臣不爱死。
虽怜其死。
而必谏乎。
君能纳谏。
虽折其槛。
而必容乎。
不然。
何云之竭忠也如此。
而帝之见容也又如此。
伏惟陛下以至诚化万国。
以至明临兆人。
故数年之间。
仍降诏旨。
四海之内。
累徵贤良。
思酌下言。
乐闻上失。
谕以旁求之意。
询以无隐之辞。
是则陛下纳谏之旨。
远出于汉朝
微臣献言之罪。
不虞于折槛矣。
况清问之下。
条对之中。
苟言有可观。
策有可取。
陛下必光扬其名氏。
优崇其爵秩。
与夫勿易折槛以旌直臣之意。
又相万也。
贱臣得不有犯无隐。
以副陛下纳谏之旨乎。
殚思极虑。
以尽微臣献言之道乎。
唯以直词。
昧死上对。
臣生也幸。
沐圣朝垂覆育之惠。
当陛下无忌讳之日。
斯则朝闻夕死足矣。
而况于充赋王庭者乎。
伏念庸虚。
谬膺诏选。
诚不足以明辩体用。
对扬德音。
欲率尔而言。
适足重小臣狂简之过。
若默默而退。
又何以副陛下虚求之心。
是以窥玉旒
金策
惭惶僶俛。
不知所裁者久矣。
然以愚虑之中。
千或一得。
而往古之成败。
耳或妄有所闻。
当今之得失。
目或妄有所见。
进不敢希旨。
退不敢隐情。
唯以直言。
昧死上对。
元微之817年4月10日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四 创作地点:江西省九江市
四月十日夜乐天白。
微之微之
不见足下面。
已三年矣。
不得足下书。
欲二年矣。
人生几何
离阔如此。
况以胶漆之心。
置于胡越之身。
进不得相合。
退不得相忘。
牵挛乖隔。
各欲白首。
微之微之
如何如何。
天实为之。
谓之奈何。
仆初到浔阳时。
熊孺登来。
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
上报疾状
次序病心
终论平生交分。
且云危惙之际。
不暇他及。
唯收数帙文章。
封题其上曰。
他日送达白二十二郎。
便请以代书。
悲哉。
微之于我也。
其若是乎。
又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起坐。
闇风吹雨入寒窗。
此句他人尚不可闻。
况仆心哉。
至今每吟。
犹恻恻耳。
且置是事。
略序近怀。
仆自到九江
已涉三载。
形骸且健。
方寸甚安。
下至家人。
幸皆无恙。
长兄去徐州至。
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
提挈同来。
顷所牵念者。
今悉置在目前。
得同寒煖饥饱。
此一泰也。
江州风候稍凉。
地少瘴疠。
乃至蛇虺蚊蚋。
虽有甚稀。
湓鱼颇肥。
江酒极美。
其馀食物。
多类北地。
仆门内之口虽不少。
司马之俸虽不多。
量入俭用
亦可自给。
身衣口食。
且免求人。
此二泰也。
去年秋
始游庐山
到东西二林香炉峰下。
见云水泉石。
胜绝第一。
爱不能舍。
因置草堂。
前有乔松十馀株。
修竹千馀竿。
青萝为墙垣。
白石为桥道
流水周于舍下。
飞泉落于檐间。
红榴白莲。
罗生池砌。
大抵若是。
不能殚记。
每一独往。
动弥旬日。
平生所好者。
尽在其中。
不唯忘归。
可以终老。
此三泰也。
计足下久不得仆书。
必加忧望。
今故录三泰。
以先奉报。
其馀事况。
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
作此书夜。
正在草堂中山窗下。
信手把笔。
随意乱书。
封题之时。
不觉欲曙。
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
或坐或睡。
闻山猿谷鸟。
哀鸣啾啾。
平生故人。
去我万里。
瞥然尘念。
此际暂生。
馀习所牵。
便成三韵云。
忆昔封书与君夜。
金銮殿后欲明天。
今夜封书在何处。
山庵里晓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
人间相见是何年。
微之微之
此夕此心。
君知之乎。
乐天顿首。
与刘苏州832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梦得阁下。
前者枉手札数幅。
兼惠荅忆春草报白君已下五六章。
发函披文。
而后喜可知也。
又覆视书中。
有攘臂痛拳之戏。
笑与抃会。
甚乐甚乐。
谁复知之。
因有所云。
续前言之戏耳。
试为留听。
与阁下在长安时。
合所著诗数百首。
题为刘白唱和集卷上下。
去年冬
梦得礼部郎中集贤学士苏州刺史
冰雪塞路。
自秦徂吴。
仆方守三川。
得为东道主
阁下为仆税驾十五日
朝觞夕咏。
颇极平生之欢。
各赋数篇。
视草而别。
岁月易迈。
行复周星。
一往一来。
忽又盈箧。
诚知老丑冗长。
为少年者所𠷣。
吴苑洛城
相去二三千里。
舍此何以启齿而解颐哉。
嗟乎。
微之先我去矣。
诗敌之勍者。
梦得而谁。
前后相荅。
彼此非一。
彼虽无虚可击。
此亦非利不行。
但止交绥。
未尝失律。
然得隽之句。
警策之篇。
多因彼唱此和中得之。
他人未尝能发也。
所以辄自爱重。
今复编而次焉。
以附前集。
合成三卷。
题此卷为下。
迁前下为中。
命曰刘白吴洛寄和卷。
太和六年冬梦得之任之作始。
居易顿首。
元九815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五 创作地点:江西省九江市
月日。居易白
微之足下。自足下谪江陵至于今。
凡所赠答诗仅百篇。每诗来。
或辱序。或辱书。
冠于卷首。皆所以陈古今歌诗之义。
且自叙为文因缘。与年月之远近也。
仆既爱足下诗。又谕足下此意。
常欲承答来旨。粗论歌诗大端。
自述为文之意。总为一书。
致足下前。累岁已来。
牵故少暇。间有容隙。
或欲为之。又自思所陈。
亦无足下之见。临纸复罢者数四。
率不能成就其志。以至于今。
今俟罪浔阳。除盥栉食寝外无馀事。
因览足下去通州日所留新旧文二十六轴。开卷得意。
忽如会面。心所蓄者。
便欲快言。往往自疑。
不知相去万里也。既而愤悱之气。
思有所泄。遂追就前志。
勉为此书。足下幸试为仆留意一省。
夫文尚矣。三才各有文。
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
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言。
诗又首之。何者。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莫始乎言。
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上自圣贤。下至愚騃。
微及豚鱼。幽及鬼神。
偫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
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
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
缘其声纬之以五音。音有韵。
义有类。韵协则言顺。
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
情见则感易交。于是乎孕大含深。
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一气泰。
忧乐合而百志熙。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
垂拱而理者。揭此以为大柄。
决此以为大窦也。故闻元首明股肱良之歌。
则知虞道昌矣。闻五子洛汭之歌。
则知夏政荒矣。言者无罪。
闻者足戒。言者闻者。
莫不两尽其心焉。洎周衰秦兴
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
下不以歌泄导人情。乃至于谄成之风动。
救失之道缺。于时六义始刓矣。
国风变为骚辞。五言始于苏李
苏李骚人。皆不遇者。
各系其志。发而为文。
故河梁之句。止于伤别。
泽畔之吟。归于怨思。
彷徨抑郁。不暇及他耳。
然去诗未远。梗槩尚存。
故兴离别则引双凫一雁为喻。讽君子小人则引香草恶鸟为比。
虽义类不具。犹得风人之什二三焉。
于时六义始缺矣。晋宋已还。
得者盖寡。以康乐奥博
多溺于山水。以渊明高古
偏放于田园。之流。
又狭于此。如梁鸿五噫之例者。
百无一二焉。于时六义寖微矣。
陵夷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巳。
噫。风雪花草之物。
三百篇中。岂舍之乎。
顾所用何如耳。设如北风其凉。
假风以刺威虐也。雨雪霏霏。
因雪以悯征役也。棠棣之华。
感华以讽兄弟也。采采芣苢。
美草以乐有子也。皆兴发于此。
而义归于彼。反是者可乎哉。
然则馀霞散成绮。澄江如练
离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之什。
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
故仆所谓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时六义尽去矣。
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
所可举者。陈子昂感遇诗二十首。
鲍防有感兴诗十五首。又诗之豪者。
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
人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
十无一焉。杜诗最多。
可传者千馀篇。至于贯穿今古。
覼缕格律。尽工尽善。
又过于。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
杜尚如此。况不逮杜者乎。
仆尝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
或食辍哺。夜辍寝。
不量才力。欲扶起之
嗟呼。事有大谬者。
又不可一二而言。然亦不能不粗陈于左右。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
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
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
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
则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
及五六岁。便学为诗。
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
苦节读书。二十已来。
课赋。夜课书
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
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
瞥瞥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
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所致。
又自悲矣。家贫多故。
二十七方从乡试。既第之后。
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
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
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
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
年齿渐长。阅事渐多。
每与人言。多询时务。
每读书史。多求理道
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
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仆当此日。擢在翰林
身是谏官。月请谏纸。
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
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
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
上以广宸聪。副忧勤。
次以酬恩奖。塞言责。
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
言未闻而谤已成矣。又请为左右终言之。
凡闻仆贺雨诗。而众口籍籍
已谓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
众面脉脉。尽不悦矣。
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
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
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
大率如此。不可遍举。
不相与者。号为沽名
号为诋讦号为讪谤
苟相与者。则如牛僧孺之戒焉。
乃至骨月妻孥。皆以我为非也。
其不我非者。举不过三两人。
有邓鲂者。见仆诗而喜。
无何而鲂死。有唐衢者。
见仆诗而泣。未几而死。
其馀则足下。足下又十年来困踬若此。
呜呼。岂六义四始之风。
天将破坏。不可支持耶。
抑又不知天之意。不欲使下人之病苦闻于上耶。
不然。何有志于诗者不利若此之甚也。
然仆又自思关东一男子耳。除读书属文外。
其他懵然无知。乃至书画棋博
可以接偫居之欢者。一无通晓。
即其愚拙可知矣。初应进士时。
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
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张空弮战文之场。
十年之间。三登科第。
名入众耳。迹升清贯。
出交贤俊。入侍冕旒。
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亦其宜也。日者又闻亲友间说。
吏部举选人。多以仆私试赋判传为准的。
其馀诗句。亦往往在人口中。
仆恧然自愧。不之信也。
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
欲聘娼妓。妓大誇曰。
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
由是增价。又足下书云。
通州日。见江馆柱间有题仆诗者。
复何人哉。又昨过汉南日。
适遇主人集众乐娱他宾。诸妓见仆来。
指而相顾曰。此是秦中长恨歌主耳。
长安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
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
每每有咏仆诗者。此诚雕虫之戏。
不足为多。然今时俗所重。
正在此耳。虽前贤如渊云者。
前辈如李杜者。亦未能忘情于其间。
古人云。名者公器。
不可以多取。仆是何者。
窃时之名已多。既窃时名。
又欲窃时之富贵。使已为造物者。
肯兼与之乎。今之迍穷。
理固然也。况诗人多蹇。
陈子昂杜甫。各授一拾遗
迍剥至死。李白孟浩然辈。
不及一命。穷悴终身。
近日孟郊六十。终试协律
张籍五十。未离一太祝
彼何人哉。彼何人哉。
况仆之才。又不逮彼。
今虽谪在远郡。而官品至第五。
月俸四五万。寒有衣。
饥有食。给身之外。
施及家人。亦可谓不负白氏之子矣。
微之微之。勿念我哉。
仆数月来检讨囊箧中。得新旧诗。
各以类分。分为卷首。
拾遗来。凡所遇所感。
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
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
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
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閒居。
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
谓之閒适诗。又有事务牵于外。
情性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
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短句。
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百馀首。谓之杂律诗
凡为十五卷。约八百首。
异时相见。当尽致于执事
微之。古人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仆虽不肖。常师此语。
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
时之来也。为云龙
风鹏。勃然突然
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
雾豹。为冥鸿。
寂兮寥兮。奉身而退。
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
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
谓之閒适诗。独善之义也。
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
其馀杂律诗。或诱于一时一物。
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
非平生所尚。但以亲朋合散之际。
取其释恨佐欢。今铨次之间。
未能删去。他时有为我编集斯文者。
略之可也。微之
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
人之大情也。仆不能远徵古旧。
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清丽之外。
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閒澹。
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
谁能及之。然当苏州在时。
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
然后人贵之。今仆之诗。
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
时之所重。仆之所轻。
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閒适者思澹而词迂。
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
今所爱者。并世而生。
独足下耳。然千百年后。
安知复无足下者出。而知爱我诗哉。
故自八九年来。与足下小通则以诗相戒。
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
同处则以诗相娱。知吾罪吾。
率以诗也。如今年春游城南时。
与足下马上相戏。因各诵新艳小律
不杂他篇。自皇子陂归昭国里。
迭吟递唱。不绝声者二十里馀。
樊李在傍。无所措口。
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
何则。劳心灵。
役声气。连朝接夕。
不自知其苦。非魔而何。
偶同人当美景。或花时宴罢。
或月夜酒酣。一咏一吟。
不知老之将至。虽骖鸾鹤游蓬瀛者之适。
无以加于此焉。又非仙而何。
微之微之。此吾所以与足下外形骸。
脱踪迹。傲轩鼎。
轻人寰者。又以此也。
当此之时。足下兴有馀力。
且欲与仆悉索还往中诗。取其尤长者。
张十八古乐府。李二十新歌行。
杨二秘书律诗。窦七元八绝句。
博搜精掇。编而次之。
元白往还诗集。众君子得拟议于此者。
莫不踊跃欣喜。以为盛事。
嗟乎。言未终而足下左转。
不数月而仆又继行。心期索然。
何日成就。又可为之叹息矣。
又仆尝语足下。凡人为文。
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
或失于繁多。其间妍媸。
益又自惑。必待交友有公鉴无姑息者。
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
得其中矣。况仆与足下为文。
尤患其多。巳尚病之。
况他人乎。今且各纂诗律。
粗为卷第。待与足下相见日。
各出所有。终前志焉。
又不知相遇是何年。相见在何地。
溘然而至。则如之何。
微之微之。知我心哉。
浔阳腊月。江风苦寒。
岁暮鲜欢。夜长无睡。
引笔铺纸。悄然灯前。
有念则书。言无次第。
勿以繁杂为倦。且以代一夕之话也。
微之知我心哉。乐天再拜。
三游洞819年3月11日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五 创作地点:湖北省宜昌市黄牛峡
平淮西之明年冬
予自江州司马忠州刺史
微之通州司马虢州长史
明年春
各祗命之郡。
知退偕行。
三月十日
参会于夷陵
翌日
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
翌日
将别未忍。
引舟上下者久之。
酒酣。
闻石间泉声。
因舍棹进策。
步入缺岸。
初见石如叠如削。
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
次见泉如泻如洒。
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
遂相与维舟岩下。
率仆夫芟刈翳。
梯危缒滑。
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
仰睇俯察。
绝无人迹。
但水石相薄。
磷磷凿凿。
跳珠溅玉
惊动耳目。
自未讫戌。
爱不能去。
俄而峡山昏黑。
云破月出。
光气含吐
互相明灭。
晶荧玲珑。
象生其中。
虽有敏口
不能名状。
既而通夕不寐。
迨旦将去。
怜奇惜别。
且叹且言。
知退曰。
斯境胜绝。
天地间其有几乎。
如之何俯通津。
岁代
寂寥委置。
罕有到者乎。
予曰。
借此喻彼。
可为长太息者。
岂独是哉。
岂独是哉。
微之曰。
诚哉是言。
矧吾人难相逢。
斯境不易得。
今两偶于是。
得无述乎。
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
书于石壁。
仍命予序而纪之。
又以吾三人始游。
故以为三游洞
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岸相廞间。
欲将来好事者知。
故备书其事。
白氏长庆集后序845年5月1日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白氏前著长庆集五十卷。
元微之为序。
后集二十卷。
自为序。
今又续后集五卷。
自为记。
前后七十五卷。
诗笔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
集有五本。
一本在庐山东林寺经藏院。
一本在苏州南禅寺经藏内。
一本在东都胜善寺钵塔院律库楼。
一本付侄龟郎。
一本付外孙谈阁童。
各藏于家。
传于后。
日本暹罗诸国及两京人家传写者。
不在此记。
又有元白唱和因继集共十七卷。
刘白唱和集五卷。
洛下游赏宴集十卷。
其文尽在大集内录出。
别行于时。
若集内无而假名流传者。
皆谬为耳。
会昌五年夏五月一日
乐天重记。
因继集重序828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五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去年微之取予长庆集中诗未对荅者五十七首追和之。
合一百一十四首寄来。
题为因继集卷之一。
今年。
予复以近诗五十首寄去。
微之不踰月依韵尽和。
合一百首又寄来。
题为因继集卷之二。
卷末批云。
更拣好者寄来。
盖示馀勇。
磨砺以须我耳。
予不敢退舍
即日又收拾新作格律共五十首寄去。
虽不得好。
且以供命。
夫文犹战也。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微之转战。
迨兹三矣。
即不知百胜之术。
多多益办耶。
抑又不知鼓衰气竭。
自此为迁延之役耶。
进退唯命。
微之微之
走与足下和荅之多。
从古未有。
足下虽少我六七年。
然俱已白头矣。
竟不能舍章句。
抛笔砚。
癖习如此之甚欤。
而又未忘少年时心。
每因唱酬
或相侮谑
忽忽自哂。
况他人乎。
因继集卷且止于三可也。
忽恐足下懒发。
不能成就至三。
前言戏之者。
殆为巾帼之挑耳。
然此一战后。
师亦老矣。
宜櫜弓匣刃。
彼此与心休息乎。
和晨兴一章。
录在别纸。
语尽于此。
亦不修书。
二年十月十五日
乐天重序。
长庆集后序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五
前三年。元微之为予编次文集而叙之。
凡五帙。每帙十卷。
长庆二年冬号白氏长庆集
迩来复有格诗律诗碑志序记表赞。以类相附。
合为卷轴。又从五十一以降。
卷而第之。是时太和二年秋
予春秋五十有七。目昏头白。
衰也久矣。拙音狂句。
亦已多矣。由兹而后。
宜其绝笔。若馀习未尽。
时时一咏。亦不自知也。
因附前集报微之。故复序于卷首云尔。
香山寺832年8月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洛都四野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
香山之坏久矣。楼亭骞崩
佛僧暴露。士君子惜之。
予亦惜之。佛弟子耻之。
予亦耻之。顷予为庶子宾客分司东都
时性好閒游。灵迹胜槩。
靡不周览。每至兹寺。
慨然有葺完之愿焉。迨今七八年。
幸为山水主。是偿初心复始愿之秋也。
似有缘会。果成就之。
噫。予早与故元相国微之定交于生死之间。
冥心于因果之际。去年秋
微之将薨。以墓志文见托。
既而元氏之老状其臧获舆马绫帛洎银鞍玉带之物。价当六七十万。
为谢文之贽。来致于予。
予念平生分。文不当辞。
贽不当纳。自秦抵洛。
往返再三。讫不得已。
回施兹寺。因请悲知僧清閒主张之。
谨干将士复掌治之。始自寺前亭一所。
登寺桥一所。连桥廊七间。
次至石楼一所。连廊六间。
次东佛龛大屋十一间。次南宾院堂一所。
大小屋共七间。凡支坏补缺。
垒隤覆漏。圬墁之功必精。
赭垩之饰必良。虽一日必葺。
越三月而就。譬如长者坏宅。
郁为导师化城。于是龛像无燥湿陊泐之危。
寺僧有经行宴坐之安。游者得息肩。
观者得寓目。关塞之气色。
龙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
石楼之风月。与往来者耳目。
一时而新。士君子佛弟子。
豁然如释憾刷耻之为。清閒上人与予及微之
皆夙旧也。交情愿力。
尽得知之。憾往念来。
欢且赞曰。凡此利益。
皆名功德。而是功德。
应归微之。必有以灭宿殃荐冥福也。
予应曰。呜呼。
乘此功德。安知他劫不与微之结后缘于兹土乎。
因此行愿。安知他生不与微之复同游于兹寺乎。
言及于斯。涟而涕下。
唐太和六年八月一日河南尹太原白居易记。
刘白唱和集解829年3月5日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予不量力。往往犯之。
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
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繇是每制一篇。先相视草。
视竟则兴作。兴作则文成
一二年来。日寻笔砚。
同和赠答。不觉滋多。
至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
凡一百三十八首。其馀乘兴扶醉。
率然口号者。不在此数。
因命小侄龟儿编录。勒成两卷。
仍写二本。一付龟儿。
一授梦得小儿崙郎。各令收藏。
附两家集。予顷以元微之唱和颇多。
或在人口。常戏微之云。
仆与足下。二十年来为文友诗敌。
幸也。亦不幸也。
吟咏情性。播扬声名。
其适遗形。其乐忘老。
幸也。然江南士女。
语才子者。多云元白
以子之故。使仆不得独步于吴越间。
亦不幸也。今垂老复遇梦得
得非重不幸耶。梦得梦得
文之神妙。莫先于诗。
若妙与神。则吾岂敢。
如梦得雪里高山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之句之类。
真谓神妙。在在处处。
应当有灵物护之。岂唯两家子侄秘藏而已。
己酉岁三月五日乐天解。
有唐善人墓碑铭820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八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唐有善人曰李公。公名建。字杓直陇西人魏将军申公发。公十五代祖也。周柱国阳平公远。六代祖也。绥州刺史明。高祖也。太子中允进德。曾祖也。绵州昌明珍玉。大父也。雅州别驾礼部尚书震。考也。赠博陵郡太君崔氏。妣也。陈许节度礼部尚书逊。兄也。渭源县君房氏。妻也。容管招讨使济。外舅也。长庆元年二月二十三日夜。无疾即世于长安修行里第。是岁五月二十五日。归祔于凤翔某县某乡某原之先茔。春秋五十八。有二女五男。曰纳朴恪悫硕。公官历校书郎左拾遗詹府司殿中侍御史比部兵部吏部员外郎兵部吏部郎中京兆少尹沣州刺史太常少卿礼部刑部侍郎工部尚书。职历容州招讨判官翰林学士鄜州防禦副使转运判官知制诰吏部选事。阶中大夫。勋上柱国。爵陇西县开国男。有史官起居郎渤海高钱作行状。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河南元稹作墓志。有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原白居易作墓碑。大署其碑曰善人墓。善人者何。公幼孤。孝养太君太君老疾。常曰。㹻子劝吾食。吾辄饱。劝吾药。吾意其疾瘳。㹻子。公小字也。及长。居荆州石首县。其居数百家。凡争斗。稍稍就公决。公随而评之。寖及乡人。不诣府县。皆相率曰。往问李君。公养有馀力。读书属文。业成。与兄逊起应进士。俱中第。为校书时。以文行闻。故德宗皇帝擢居翰林翰林时。以视草不诡随。退官詹府。詹府时。以贞恬自处。不出户辄逾月。鄜帅路恕高之。拜请为副。在鄜时。有非类者至。以病去。为御史时。上任有遏其行事者。作谬官诗以讽。为吏部郎时。调文学科暨吏课高者得无停年。又省成劳急成状限。繇是吏史辈无缘为奸。迄今选部用其法。知制诰时。笔削间有以自是不屈者。因请告改少尹少尹时。与大议岁减府税钱十三万。在沣时。不鞭人。不名吏。居岁馀。人人自化。在礼部时。由文取士。不听誉。不信毁。公为人质良大。体与用绰然有馀裕。为政廉平易简。不求赫赫名。与人交外淡中坚。接士多可而有别。称贤荐能未尝倦。好议论而无口过。远邪谀而不忤物。其居家菲衣食。厚宾客。敬兄嫂。礼妻子。爱甥侄。初先太君好善。喜佛书。不食肉。公不忍违其志。亦终身蔬食。自八九岁时。始讽诗书日三百言。讽毕尽得其义。善理王氏易左氏春秋。前后著文凡一(一作三)百五十二首。皆理义撮要。词无枝叶。其卓然者。有詹事府司直比部员外郎厅记请双日坐疏与梁肃书上宰相论选事状。秉笔者许之。薨之日。不识者惜。识者叹。交游出涕。执友恸哭。夫如是。其善人乎。传曰。善人国之纪也。语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噫。善人之称难乎哉。独加于公无愧焉。铭曰。
古者墓有表。表有云。
显其行。省其文。
季札死。仲尼表其墓曰
今吾丧李君。署其碑曰善人。
呜呼李君。有知乎。
无知乎。君之名与此石俱。
唐故武昌军节度处置等使正议大夫检校户部尚书鄂州刺史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赠尚书右仆射河南元公墓志铭832年7月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公讳稹。字微之河南人。六代祖岩。兵部尚书封平昌公五代祖宏。北平太守高祖义端。魏州刺史。曾祖延景。岐州参军。祖讳悱。南顿县。赠兵部员外郎。考讳。比部郎中舒王府长史。赠尚书右仆射。妣荥阳郑氏。追封陈留郡太夫人。公即仆射府君第四子。后魏昭成皇帝十五代孙也。公受天地粹灵。生而岐然。孩而嶷然。九岁能属文。十五明经及第。二十四试判入四等。署秘省校书。二十八应制策入三等。拜左拾遗。即日献教本书。数月间上封事六七。宪宗召对。言及时政。执政者疑忌。出公为河南。丁陈留太夫人忧。哀毁过礼。杖不能起。服除之明日。授监察御史使于蜀。按任敬仲狱得情。又劾奏东川帅违诏条过籍税。又奏平涂山甫等八十八家冤事。名动三川。三川人慕之。其后多以公姓字名其子。朝廷病东诸侯不奉法。东御史府不治事。命公分台而董之。时有河南离局从军职。尹不能止。监察使死。其柩乘传入邮。邮吏不敢诘。内园司械系人踰年。台府不得知。飞龙使匿赵氏亡命奴为养子。主不敢言。浙右帅封杖决安吉至死。子不敢愬。凡此数十事。或奏或劾或移。岁馀皆举正之。内外权宠臣无奈何。咸不快意。会河南尹有不如法事。公引故事。奏而摄之甚急。先是不快者。乘其便相噪嗾。坐公专逞作威。黜为江陵士曹掾。居四年徙通州司马。又四年移虢州长史长庆初穆宗嗣位。旧闻公名。以膳部员外郎徵用。既至。转祠部郎中。赐绯鱼袋知制诰制诰王言也。近代相沿。多失于巧俗。自公下笔。俗一变至于雅。三变至于典谟。时谓得人。上嘉之。数召与语。知其有辅弼才。擢授中书舍人赐紫金鱼袋翰林学士承旨。寻拜工部侍郎。旋守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既得位。方将行巳志。答君知。无何。有佥人以飞语构同位。诏下按验无状。上知其诬。全大体。与同位两罢之。出为同州刺史。始至。急吏缓民。省事节用。岁收羡财千万。以补亡户逋租。其馀因弊制事。赡上利下者甚多。二年御史大夫浙东观察使。将去同。同之耆幼鳏独。泣恋如别慈父母。遮道不可通。诏使导呵挥鞭。有见血者。路辟而后得行。先是明州岁进海物。其淡蚶非礼之味。尤速坏。课其程日驰数百里。公至。未下车。趋奏罢。自越抵京师。邮夫获息肩者万计。道路歌舞之。明年。辨沃瘠。察贫富。均劳逸。以定税籍。越人便之。无流庸。无逋赋。又明年。命吏课七郡人各筑陂塘。雨水溉旱苗。农人赖之。无凶年。无饿殍。在越八载。政成课高。上知之。就加礼部尚书。降玺书慰谕。以示旌宠。又以尚书左丞徵还。旋户部尚书岳节度使。在鄂三载。其政如越。太和五年七月二十二日遇暴疾。一日薨于位。春秋五十三。上闻之轸悼。不视朝。赠尚书右仆射。加赙赠焉。前夫人京兆韦氏。懿淑有闻。无禄早世。生一女曰保子。适校书郎韦绚。今夫人河东裴氏。贤明知礼。有辅佐君子之劳。封河东郡君。生三女。曰小迎。未笄。道卫道扶。龆龀。 子曰道护。三岁。仲兄司农少卿积侄御史台主簿某等。衔哀襄事。裴夫人韦氏长女暨诸孤幼等号护廧翣。以六年七月十二日祔葬于咸阳县奉贤乡洪渎原。从先宅兆也。公著文一百卷。题为元氏长庆集。又集古今刑政之书三百卷。号类集。并行于代。公凡为文。无不臻极。尤工诗。在翰林时。穆宗前后索诗数百篇。命左右讽咏。宫中呼为元才子。自六宫两都八方至南蛮东夷国。皆写传之。每一章一句出。无胫而走。疾于珠玉。又观其述作编纂之旨。岂止于文章刀笔哉。实有心在于安人治国。致君。致身耳。抑天不与耶。将人不幸耶。予尝悲公始以直躬律人。勤而行之。则坎壈而不偶。谪瘴乡凡十年。发斑白而来归。次以权道济世。变而通之。又龃龉而不安。居相位仅三月。席不煖而罢去。通介进退。卒不获心。是以法理之用。止于修一职。不布于庶官。仁义之泽。止于惠一方。不周于四海。故公之心不足也。逢时与不逢时同。得位与不得位同。富贵与浮云同。何者。时行而道未行。身遇而心不遇也。执友居易。独知其心。以泣濡翰。书铭于墓曰。
呜呼微之。年过知命。
不谓之夭。位兼将相
不谓之少。然未康吾民。
未尽吾道。在公之心。
则为不了。嗟哉惜哉。
道广而俗隘。时矣夫。
心长而运短。命矣夫。
呜呼微之。巳矣夫。
崔相公832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八十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维太和六年岁次壬子十月庚申朔二十四日癸未中大夫河南尹上柱国晋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白居易
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故相国吏部尚书司空崔公敦诗
惟公德望事业。识度操履。
为时而生。作国之纪。
岩廊匡辅。藩部政治。
父母黎元。股肱天子。
斯皆谈在人口。播于人耳。
今所叙者。眷知而已。
于戏。自古及今。
实重知音。故诗美伐木
易称断金。始愚于公。
同入翰林。因官识面。
因事知心。献纳合章。
对扬联襟。以忠相勉。
以义相箴。朝案同食。
夜床并衾。绸缪五年。
情与时深。及公登庸。
累分阃镇。愚亦去国。
出领符印。徐宣远部。
忠杭遐郡。雁去寄书。
潮来传信。无由会合。
祇望音问。未卜后期。
但敦前分。太和之初
连徵归朝。公长夏司。
愚贰秋曹。玉德弥温。
松心不凋。南宫多暇。
屡接游遨。司雪夜。
杏园花朝杜曲春晚
潘亭月高。前对青山。
后携浊醪。微之梦得
慕巢师皋。或徵雅言。
酣咏陶陶。或命俗乐。
丝管嘈嘈。藉草荫
枕曲餔糟。曾未周岁。
索然分镳。公又授龯。
南抚荆蛮。报政入觐。
复总天官。愚因谢病。
东归涧瀍。方从四皓
旋守三川。时蒙问讯。
日奉周旋。岂无要约。
良有因缘。洛城东隅。
履道西偏。修篁回合。
流水潺湲。与公居第。
门巷相连。与公齿发。
甲子同年。两心相期。
三径之间。优游手。
而终老焉。呜呼。
易失者时。难忱者天。
既夺我志。又歼我贤。
丘园未归。馆舍先捐。
百身莫赎。一梦不还。
郁郁佳城。茫茫九原。
凄凄箫鼓。惨惨风烟。
祖奠迟迟。泣涕涟涟。
平生亲友。罗拜柩前。
贤人已矣。天地苍然。
呜呼哀哉。敦诗尚飨。
李侍郎821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维长庆元年岁在辛丑五月丙申朔十月乙巳中散大夫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元稹朝议郎尚书主客郎中白居易
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故刑部侍郎工部尚书陇西李公杓植之灵。
于戏。代重名义。
公能佩服德润行膻。
温温郁郁。凡向善者。
如蚁慕肉。时重爵位。
公负桢干。春秋天官
是摄是赞。尚书六职
公理其半。朝重文翰。
公掌诏令。西阁丝言
内庭密命。公实出入。
迭操二柄。家重隆盛。
公暨陈许。两掖中台
差肩接武。青幢赤茀。
叔出季处。门重婚嗣。
公娶令族。锵锵振振。
和鸣似续。男女七人。
五珠二玉。年重寿考。
公亦云老。心虽壮健。
发已华皓。五十加八。
亦不为夭。人重康宁。
公体丰盈。迨乎奄忽。
不失和平。启手足夜。
无呻吟声。古称五福。
公有七福。凡人得一。
死犹瞑目。矧公兼之。
岂有不足。所不足者。
不在其身。怏怏恻恻。
其在他人。为门户惜主。
为骨肉惜亲。为吾侪惜良友。
为朝廷惜贤臣。况也不才。
居易无似。辱与公游。
十九年矣。昔贞元岁。
俱初筮仕。并命同官。
兰台令史。以公明达
以我顽鄙。度长絜能。
信非伦拟。一言吻合。
不知所以。莫逆之交。
实从兹始。清问登近。
递罹谗毁。江澧通州
左迁万里。或合或散。
一伏一倚。浩浩世途。
是非同轨。齿牙相轧。
波澜四起。公独何人。
心如止水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不因纷阻。
孰辨君子。以胶投漆。
如弧有矢。所以绸缪。
见于生死。前年去年
次第徵还。或先或后。
俱到长安。水流火就。
松茂柏坚。置酒欲饮。
握手何言。初论瘴疠。
次叙艰难。三心六眼。
同一潸然。居易
旋登禁掖。公领铨衡
职勤务剧。私室多故。
公门少隙。欢会实稀。
光阴虚掷。不相劝勉。
急务欢适。且曰朱颜已去。
白日可惜。花寺春朝
松园月夕。大开口笑
满酌口吃。言约则然。
心期未获。呜呼杓植。
而忍遗我。弃我何处。
舍我何之。岂反真归冥。
漠然而无所为。将精多魂强。
的然而有所知。恍如闻兮倏如睹。
未甘心于永辞。彼有灵兮此有梦。
胡不一来兮质我疑。逝川渺其不回。
日月忽乎有时。指岐下以归祔。
备大葬之威仪。礼有进而无退。
祖于庭而送之畿。旌竿举兮轜轮动。
遂不得少留乎京师。呜呼杓植。
其鉴于兹。爵盈不饮。
豆乾不食。如之何勿思。
公儿号我。公马嘶我。
如之何勿悲。呜呼杓植。
已而已而。哀哉尚飨。
微之831年10月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维太和五年岁次已亥十月乙丑朔十七日辛巳中大夫河南尹上柱国晋陵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白居易
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故相国鄂岳节度使尚书右仆射元相微之
惟公家积善庆。天钟粹和。
生为国桢。出为人瑞
行业志略。政术文华。
四科全才。一时独步。
虽历将相。未尽谟猷。
故风声但树于藩方。功利不周于夷夏。
噫。此苍生之不遇也。
在公岂有所不足耶。诗云。
淑人君子。胡不万年。
又云。如可赎兮。
人百其身。此古人哀惜贤良之恳辞也。
若情理愤痛。过于斯者。
则号呼抑郁之不暇。又安可胜言哉。
呜呼微之。贞元季年。
始定交分。行止通塞。
靡所不同。金石胶漆。
未足为喻。死生契阔者三十载。
歌诗唱和者九百章。播于人间。
今不复叙。至于爵禄患难之际。
寤寐忧思之间。誓心同归。
交感非一。布在文翰。
今不重云。唯近者公拜左丞
自越过洛。醉别愁泪。
投我二诗云。君应怪我留连久。
我欲与君辞别难。白头徒侣渐稀少。
明日恐君无此欢。又曰。
自识君来三度别。这回白尽老髭须。
恋君不去君须会。知得后回相见无。
吟罢涕零。执手而去。
私揣其故。中心惕然。
及公捐馆于鄂。悲讣忽至。
一恸之后。万感交怀。
覆视前篇。词意若此。
得非魂兆先知之乎。无以寄悲情。
作哀词二首。今载于是。
以附奠文。其一云。
八月凉风吹白幕。寝门廊下哭微之
妻孥亲友来相吊。唯道皇天无所知。
其二云。文章卓荦生无敌。
风骨精灵殁有神。哭送咸阳北原上。
可能随例作埃尘。呜呼微之
始以诗交。终以诗诀。
弦笔两绝。其今日乎。
呜呼微之。三界之间。
谁不生死。四海之内。
谁无交朋。然以我尔之身。
为终天之别。既往者已矣。
未死者如何。呜呼微之
六十衰翁。灰心血泪。
引酒再奠。抚棺一呼。
佛经云。凡有业结。
无非因集。与公缘会。
岂是偶然。多生以来。
几离几合。既有今别。
宁无后期。公虽不归。
我应继往。安有形去而影在。
皮亡而毛存者乎。呜呼微之
言尽于此。尚飨。
新楼诗二十首 其一 新楼 唐 · 李绅
七言律诗 押豪韵
越州日,初引家累登新楼,望镜湖,见元相微之题壁诗云:「我是玉京天上客,谪居犹得小蓬莱。四面寻常对屏障,一家终日在楼台。」微之乐天,此时只隔江津,日有酬和相答。时余移官九江,各乖音问,顷在越之日,荏苒多故,未能书壁,今追思为新楼诗二十首。
引用典故:樊妻化羽 许宅驱鸡犬
戎容罢引旌旗卷,朱户褰开雉堞高。
山耸翠微连郡阁,地临沧海接灵鳌。
坐疑许宅驱鸡犬,笑类樊妻化羽毛。
惆怅桂枝零落促,莫思方朔种仙桃。
遥知(友人陈九思同志疑「知」乃「和」字之讹元九王行周游越 唐 · 李绅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全唐诗补逸
江湖随月盈还宿,沙渚依潮断更连。
伍相中多白浪越王台畔少晴烟。
低头绿草羞枚乘,刺眼红花笑杜鹃。
莫倚西施旧苔石,由来破国是神仙(见韦庄《又玄集》卷中。)
元稹西归 中唐 · 窦巩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南州风土滞龙媒,黄纸初飞敕字来。
二月曲江连旧宅,阿婆情熟牡丹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