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江陵遇元九李六二侍御纪事书情呈十二韵 中唐 · 窦巩
五言排律 押微韵
引用典故:柏署 迁莺
自见人相爱,如君爱我稀。
好闲容问道,攻短每言非。
梦想何曾间,追欢未省违。
看花怜后到,避酒许先归。
柳寺春堤远,津桥曙月微。
渔翁随去处,禅客共因依。
蓬阁初疑义,霜台晚畏威。
学深通古字,心直触危机。
肯滞荆州掾,犹香柏署衣。
山连巫峡秀,田傍渚宫肥。
美玉方齐价,迁莺尚怯飞。
伫看霄汉上,连步侍彤闱。
唐故特进左领军卫上将军兼御史大夫平原郡王赠司空柏公神道碑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
柏氏系自有周。叔虞封晋。其支子有受邑于伯为采地者。因以为姓。后世生宗。宗以直显。景公厉公之时。三郤恶宗。共谮杀之。其客毕阳。以其子州黎奔楚。于是改伯为柏。及汉有鸿者。由议郎为魏郡守。子孙家焉。故为魏郡也。有季纂者。入唐为工部尚书。生敬仁为蕲州长史。生謇为河南永宁令。赠大理寺少卿。生造为怀之获嘉令。即公之父也。公讳良器。字公亮。生十二年。安禄山陷东郡。获嘉守县印不去。为贼将所害。公既免丧。怀平贼志。乃学击剑。依父友王奂。奂尝曰。汝额文似李临淮。面黑子似颜平原。其必立。临淮即太尉光弼也。年十七。得汝州龙兴尉。王奂从事太尉府。荐之太尉。召与言。遂授以兵。使平安越之盗。累授左武卫中郎将。以所将兵隶于浙西。广德岁中。盗陷江东十州。公帅所将兵来婺州。功多进左武卫将军。平方清于洞中。赐钱五百万。破张三霸海上。改左金吾卫将军。为都知兵马使。大历初。潘狞虎据小伤。胡参据蒸里。江东大扰。公将卒三千人骑五百人与战。皆破之。斩首三千级。执俘一千人。诏加检校光禄大夫兼苏州别驾。又加左羽林大将军。试殿中监察御史李栖筠问公年。对曰二十有四。战阵几何。曰六十有二。李公叹曰。相识甚近。得公甚深。勉哉。公泣涕谢曰。遭时丧乱。父死家破。誓弃性命。以除寇雠。私志未立。岂敢望为明公之所知哉。建中初尝至京师。宰相杨炎召之语。公因言两河有事。职税所办者。惟在江东。李道昌无政。宜速得人以代之。炎许诺。其冬遂并宣越与浙西以为一。而以晋州剌史韩滉代道昌焉。及德宗如梁州。李希烈陷汴州。逐李勉。遂僭帝号。寇陈州。围宋宁陵。滉使公将卒万人救陈并宁陵。是时刘元佐败于白塔。收其卒保宋州。使将王彦昭守宁陵。希烈拥水灌其南。筑埇道亲临其北。令军中曰。明日日中陷城。公闻之。厉所将兵。成阵以进。恐城陷不及。使弩手善游者五百人。沿汴渠夜进。去城数里。没于水中。遂得入。及旦。贼驱勇卒登城。城中伏弩悉发。皆贯人毙。其后希烈始知救兵得入。杀守将。因罢去。将昌集城中人哭曰。向非浙西救至。则此城已屠矣。遂拔襄邑。收漳口。宋州由是获全。李希烈遂失汴州。奔于蔡。诏封平原郡王。食邑三千户。特进兼御史中丞。贞元二年淮西平。诏曰。休勋茂伐。书于竹帛。戎籍乃为裨将副。非所以褒功宠德也。其以为左神策军将军知军事兼官如故。五年诏与太尉晟侍中瑊等三十六人图形于凌烟阁。上亲御。即其形而赞之。八年迁大将军。士卒之在市贩者。悉挥斥去。募勇者代之。故为所监者不悦。明年。公之故人有犯禁宿于望仙门者。卫使奏言。遂转右领军卫大将军。所监者乃用其衙将魏循代为将军。自是军中之政。不复在于将军矣。十五年兼英武将军使。十八年迁左领军兼御史大夫。十九年闰十月。以疾卒。年六十一。天子为之废朝。赠陕州大都督。明年。葬于万年毕原。夫人康氏先殁。后始附葬。有子曰元封。为蔡州剌史。曰耆。为谏议大夫。曰元凤。为澄城主簿。曰夔。为襄州参军。三女皆幼。以元封及耆累赠为司空。夫人追封魏国太夫人。初公与王栖曜李长荣皆事韩晋公。栖曜至鄜坊。长荣至河阳泽潞。皆拥节有土。公自少则戮力破贼。及壮解宁陵猗杖之围。希烈之所以兵不及于宋。而江东以全者。实公之所为也。功最高。位独以不副。克生良子。能大厥家。太和元年。翱自庐以谏议大夫徵。路出于蔡。元封泣拜。且曰。先公之碑未树。教后嗣其果有辞俟也。公不可听。乃铭曰。
公生十二。未壮家毁。誓殄父雠。不怯勇死。释官就军。焯有其勋。擒凶盗平。威明显闻。人谁不贵。孰胜其位。由卑至巨。莫匪躬致。宣疏土疆。报未功当。是生后人。绍庆不忘。
故正议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韩公行状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九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曾祖泰。皇任曹州司马。祖浚素。皇任桂州长史。父仲卿。皇任秘书郎。赠尚书左仆射。公讳愈。字退之。昌黎人。生三岁父殁。养于兄会舍。及长读书。能记他生之所习。年二十五上进士第。汴州乱。诏以旧相东都留守董晋为平章事宣武军节度使。以平汴州。晋辟公以行。遂入汴州。得试秘书省校书郎。为观察推官。晋卒。公从晋丧以出。四日而汴州乱。凡从事之居者皆杀死。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奏为节度推官。得试太常寺协律郎。选授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为幸臣所恶。出守连州阳山令。政有惠于下。及公去。百姓多以公之姓以命其子。改江陵府法曹参军。入为权知国子博士。宰相有爱公文者。将以文学职处公。有争先者。搆公语以非之。公恐及难。遂求分司东都。权知三年。改真博士。入省为分司都官员外郎。改河南县令。日以职分辨于留守及尹。故军士莫敢犯禁。入为职方员外郎。华州刺史奏华阴县令柳涧有罪。遂将贬之。公上疏请发御史辩曲直。方可处以罪。则下不受屈。既柳涧有犯。公由是复为国子博士。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转考功郎中。修撰如故。数月以考功知制诰。上将平蔡州。先命御史中丞裴公度使诸军以视兵。及还。奏兵可用。贼势可以灭。颇与宰相意忤。既数月。盗杀宰相。又害中丞不克。中丞微伤。马逸以免。遂为宰相。以主东兵。自安禄山起范阳。陷两京。河南北七镇节度使。身死则立其子。作军士表以请。朝廷因而与之。及贞元季年。虽顺地节将死。多即军中取行军副使将校以授之节。习以成故矣。朝廷之贤。恬然于所安。以苟不用兵为贵。议多与裴丞相异。唯公以为盗杀宰相。而遂息兵。其为懦甚大。兵不可以息。以天下力取三州。尚何不可。与裴丞相议合。故兵遂用。而宰相有不便之者。月满迁中书舍人。赐绯鱼袋。后竟以他事改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三年秋。以兵老久屯。贼未灭。上命裴丞相为淮西节度使以招讨之。丞相请公以行。于是以公因本官兼御史中丞。赐三品服及鱼。为行军司马。从丞相居于郾城。公知蔡州精卒悉聚界上。以拒官军。守城者率老弱。且不过千人。亟白丞相。请以兵三千人间道以入。必擒吴元济。丞相未及行。而李愬自唐州文城垒提其卒以夜入蔡州。果得元济。蔡州既平。布衣柏耆以计谒公。公与语奇之。遂白丞相曰。淮西灭。王承宗胆破。可不劳用众。宜使辩士奉相公书。明祸福以招之。彼必服。丞相然之。公令柏耆口占为丞相书。明祸福。使柏耆袖之。以至镇州。承宗果大恐。上表请割德棣二州以献。丞相归京师。公迁刑部侍郎。岁馀。佛骨自凤翔至。传京师诸寺。时百姓有烧指与顶以祈福者。公奏疏言。自伏羲至周文武时。皆未有佛。而年多至百岁。有过之者。自佛法入中国。帝王事之。寿不能长。梁武帝事之最谨。而国大乱。请烧弃佛骨。疏入。贬潮州刺史。移袁州刺史。百姓以男女为人隶者。公皆计佣以偿其直而出归之。入迁国子祭酒。有直讲。能说礼而陋于容。学官多豪族子。摈之不得共食。公命吏曰。召直讲来。与祭酒共食。学官由此不敢贱直讲。奏儒生为学官。日使会讲。生徒奔走听闻。皆相喜曰。韩公来为祭酒。国子监不寂寞矣。改兵部侍郎。镇州乱。杀其帅田宏正。征之不克。遂以王庭凑为节度使。诏公往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奏曰。韩愈可惜。穆宗亦悔。有诏令至境观事势。无必于入。公曰。安有受君命而滞留自顾。遂疾驱入。庭凑严兵拔刃。弦弓矢以逆。及馆。甲士罗于庭。公与庭凑监军使三人就位。既坐。庭凑言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所为。本非庭凑心。公大声曰。天子以为尚书有将帅材。故赐之以节。实不知公共健儿语。未尝及大错。甲士前奋言曰。先太史为国打朱滔。滔遂败走。血衣皆在。此军何负朝廷。乃以为贼乎。公告曰。儿郎等且勿语。听愈言。愈将为儿郎已不记先太史之功与忠矣。若犹记得。乃大好。且为逆与顺。利与病。不能远引古事。但以天宝来祸福为儿郎等明之。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梁崇义朱滔朱泚吴元济李师道。复有若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皆曰无。又曰。令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为节度使。后至中书令。父子皆授旌节。子与孙虽在童幼者亦为好官。穷富极贵。宠荣耀天下。刘悟李祐皆居大镇。王承元年始十七亦仗节。此皆三军耳所闻也。众乃曰。田宏正刻此军。故军不安。公曰。然汝三军亦害田令公身。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乃欢曰。侍郎语是。庭凑恐众心动。遽麾众散出。因泣谓公曰。侍郎来。欲令庭凑何所为。公曰。神策六军之将。如牛元翼比者不少。但朝廷顾大体。不可以弃之耳。而尚书久围之何也。庭凑曰。即出之。公曰。若真耳。则无事矣。因与之宴而归。而元翼果出。乃还。于上前尽奏与庭凑言及三军语。上大悦曰。卿直向伊如此道。由是有意欲大用之。王武俊赠太师。呼太史者。燕赵人语也。转吏部侍郎。凡令史皆不锁厅出入。或问公。公曰。人所以畏鬼者。以其不能见也。鬼如可见。则人不畏矣。选人不得见令史。故令史势重。听其出入。则势轻。改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特诏不就御史台谒。后不得引为例。六军将士皆不敢犯。私相告曰。是尚欲烧佛骨者。安可忤。故贼盗止。遇旱。米价不敢上。李绅为御史中丞。械囚送府。使以尹杖杖之。公曰。安有此。使归其囚。是时绅方幸。宰相欲去之。故以台与府不协为请。出绅为江西观察使。以公为兵部侍郎。绅既复留。公入谢。上曰。卿与李绅争何事。公因自辩。数日复为吏部侍郎。长庆四年得病。满百日假。既罢。以十二月二日卒于靖安里第。公气厚性通。论议多大体。与人交始终不易。凡嫁内外及交友之女无主者十人。幼养于嫂郑氏。及嫂殁。为之服期以报之。深于文章。每以为自扬雄之后。作者不出。其为文未尝效前人之言。而固与之并。自贞元末以至于兹。后进之士。其有志于古文者。莫不视公以为法。有集四十卷。小集十卷。及病。遂请告以罢。每与交友言既。终以处妻子之语。且曰。某伯兄德行高。晓方药。食必视本草。年止于四十二。某疏愚。食不择禁忌。位为侍郎。年出伯兄十五岁矣。如又不足。于何而足。且获终于牖下。幸不至失大节。以下见先人。可谓荣矣。享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谨具任官事迹如前。请牒考功下太常定谥。并牒史馆。谨状。
三梦记 中唐 · 白行简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二
人之梦。异于常者有之。或彼梦有所往而此遇之者。或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或两相通梦者。
天后时。刘幽求为朝邑丞。尝奉使归。未及家十馀里。适有佛堂院。路出其侧。闻寺中歌笑欢洽。寺垣短缺。尽得睹其中。刘俯身窥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馔。环绕之而共食之。见其妻在坐中语笑。刘初愕然。不测其故久之。且思其不当至此。复不能舍之。又熟视容止言笑无异。将就察之。寺门闭不得入。刘掷瓦击之。中其垒洗。波迸走散。因忽不见。刘踰垣直入。与从者同视。殿庑皆无人。寺扃如故。刘讶益甚。遂驰归。比至其家。妻方寝。闻刘至。乃叙寒暄讫。妻笑曰。向梦中与数十人同游一寺。皆不相识。会食于殿庭。有人自外以瓦砾投之。杯盘狼籍。因而惊觉。刘亦具陈其见。盖所谓彼梦有所往而此遇之者矣。
元和四年。河南元微之为监察御史。奉使剑外。去踰旬。予与仲兄乐天陇西李杓直同游曲江。诣慈恩佛舍。遍历僧院。淹留移时。日已晚。同诣杓直修行理第。命酒对酬。甚欢畅。兄停杯久之曰。微之当达梁矣。命题一篇于屋壁。其词曰。春来无计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实二月二十一日也。十许日。会梁州使适至。获微之书一函。后寄纪梦诗一篇。其词曰。梦君兄弟曲江头。也入慈恩院里游。属吏换人排马去。觉来身在古梁州。日月与游寺题诗日月率同。盖所谓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矣。
贞元中。扶风窦质为京兆。韦荀同自亳入秦。宿潼关逆旅。窦梦至华岳祠下。见一女巫。黑而长。青裙素襦。迎路拜揖。请为之祝神。窦不获已遂听之。问其姓。自称赵二姊。及觉。具言于韦。明日至祠下。有巫迎客。容质装服。皆所梦也。顾谓韦曰。梦有徵也。而命从者视囊中。得钱二环与之。巫抚掌大笑。谓同辈曰。如所梦矣。韦惊问之。对曰。昨梦二人从东来。一髯而短者祝酹。获钱二环焉。及旦。乃遍述于同辈。今则验矣。窦因问巫之姓氏。同辈曰。赵二姊也。自始及末。合若符契。盖所谓两相通梦者矣。
行简曰。春秋及子史言梦者多。然未有载此三梦者也。世人之梦。亦众矣。亦未有此三梦。岂偶然耶。抑亦必前定耶。
予不能知。今备纪其事以存录焉。
披沙拣金赋(以求宝之道同乎选才为韵) 中唐 · 席夔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三
宝之至者。金实难俦。何混质于微细。每随沙以沉浮。不耀其光。诚观而莫辨。退藏于密。故披而可求。元鉴在人。至诚斯保。察晶荧于碛砾。视隐映于潭岛。澹以冥搜。静而穷讨。翻混浊。酌澄浩。得之为利。虽云货以藩身。拣必于精。终是不贪为宝。道以之至。行无越思。研精既辨。取舍奚疑。浩浩同流。讵谓众难分矣。专专匪惑。尽可汰而出之。信多杂而不混。何在小而见遗。故得方以选才。比诸振藻。符至人和光之德。明君子知微之道。岂止匪固于穷。思滥于中。怀至宝。窃元功。披隤沲而不厌。积货产以未丰。则情惟盗比。而业与商同也。徒观夫敷彩污涂。涅而不渝。外浊如汨。中明自殊。养正以蒙。潜虽伏矣。从人之欲。道岂远乎。彼荆山采玉。河上求珠。刖双足而未偶。冒万死而争趋。匪曰能智。是为至愚。曷若隐而自彰。微而可辨。常保质于坚重。匪沦精而展转。以是为德。则和而不同。以是求贤。则举不失选。况今至珍必见。朗鉴恒开。细无不察。大无不该。在深潜而未耀。求拣鍊而斯来。亦何必披鄱阳之沙。方见为宝。览士衡之赋。然后称才。
句 中唐 · 杨汝士
押真韵
昔日兰亭无艳质,此时金谷有高人(裴令公居守东洛,夜宴半酣,公索句,元白有得色。时公为破题,次至汝士云云,白知不能加,遽裂之,曰:“笙歌鼎沸,勿作冷淡生活。”元顾白曰:“乐天所谓能全其名者也。”)。
处分及第举人诏 中唐 · 宪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五十九
搆大厦者。必总于群材。成大川者。必资于百谷。故思理之主。求贤罔遗。所以昭宣令图。广大前绪。观文缉化。其在兹乎。朕以寡昧。获奉丕业。虚己问政。实始于兹。考言求益。敢不祗若。故命左右辅弼。洎有位之臣。会于中台。必究其论。閒密以献。省自朕躬。果获贤能。副于饥渴。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人第三次等元稹韦惇第四等独孤郁白居易曹京伯韦庆复第四次等崔韶罗让崔护元修薛存庆韦珩第五上等萧俛李蟠沈传师柴宿达于吏理可使从政科第五上等陈岵等。咸以待问之美。观光而来。询以三道之要。复于九变之选。得失之监。粲然可观。宜膺德茂之异。式叶言扬之举。其第三次等人。委中书门下优与处分。第四等第四次等第五上等。中书门下即与处分。
虫豸诗(七篇,并序) 巴蛇三首其一 中唐 · 元稹
五言律诗 押麻韵
总序:天之居物于地也,有兽宜山宜穴,鱼宜水宜泥,鸟宜木宜洲,虫宜草宜腐秽。风雨会而寒暑时,山川正而原野平衍,然后郛闬屋室以州之人之宜(郛闬:意谓筑起城墙。郛,外城。闬,里巷之门。《说文·门部》:“闬,闾也。汝南平舆里门曰闬。”),人不得其宜,而之鸟兽虫鱼之所宜,非虫鱼兽鸟之罪也。然而自非圣贤,人失所宜,未尝无不得宜之叹云。始辛卯年(辛卯岁:即元和六年。元稹元和五年贬为江陵士曹参军,而此云六年,疑元稹事后误记。),予掾荆州之地,洲渚湿垫,其动物宜介(介:指有甲壳之昆虫或水族。《吕氏春秋·孟冬纪》:“其虫介,其音羽。”高诱注:“介,甲也。”),其毛物宜翅羽。予所舍,又荆州树木洲渚处,昼夜常有翅羽百族闹,心不得闲静,因为《有鸟》二十章以自达(达:卢校“疑遣”,似是。)。又数年,司马通川郡(通川郡:川,原作“州”,据蜀本、卢本及《旧唐书·地理二》改。《通典·州郡五·古梁州上·通州》:“西魏改为通州(原注:以居四达之路,故改)。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置通川郡。大唐因之。”州曰通州,郡曰通川,其实一也。),通之地,丛秽卑褊,烝瘴阴郁,焰为虫蛇,备有辛螫(辛蛰:原指毒虫刺蛰人,此喻指荼毒,虐害。)。蛇之毒百,而鼻褰者尤之(鼻褰:谓毒蛇之鼻向上。参下篇《巴蛇》。)。虫之辈亦百,而虻、蟆音莫、浮尘、蜘蛛、蚁子、蛒蜂之类,最甚害人。其土民具能攻其所毒,亦往往合于方籍(方籍:医书。方,药方。),不知者,遭辄死(遭:卢本、杨本、全诗作“毒”。)。予因赋其七虫为二十一章,别为序,以备琐细之形状,而尽药石之所宜(药石:药剂与砭石,此泛指药物。),庶亦叔敖之意焉(叔敖之意:孙叔敖,春秋楚国人,年少而心仁。尝遇两头蛇,畏他人重见而丧生,杀蛇而埋之,时人以为积阴德必有善报。事详汉贾谊《新书·春秋》。)。
巴蛇三首序:巴之蛇百类,其大蟒,其毒褰鼻(褰鼻:白花蛇之别称。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下:“《本草》载,白花蛇一名褰鼻蛇,生南地及蜀郡诸山中,九月十日采捕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一·白花蛇》:“蕲蛇,褰鼻蛇。”【释名】引寇宗奭曰:“诸蛇鼻向下,独此鼻向上,背有方胜花文,以此得名。”)。蟒,人常不见;褰鼻,常遭之。毒人则毛发皆竖起,饮溪涧而泥沙尽沸。验方云:攻巨蟒用雄黄烟(雄黄:矿物名,亦名鸡冠石,橘黄色,有光泽,中医用作解毒杀虫药。晋葛洪《抱朴子·登涉》:“昔圆丘多大蛇,又生好药,黄帝将登焉,广成子教之佩雄黄,而众蛇皆去。”),被其脑则裂(被:蜀本、卢本作“破”。),而鷣鸟能食其小者(鷣鸟:亦称负雀,鹞之别称。《尔雅·释鸟》:“鷣,负雀。”郭璞注:“鷣,鹞也。江南呼之为鷣,善捉雀,因名之。”)。巴无是物,其民常用禁术制之(禁术:巫术符咒之法。《后汉书·徐登传》:“登乃禁溪水,水为不流。炳复次禁枯树,树即生荑。”),尤效。
巴蛇三首序:巴之蛇百类,其大蟒,其毒褰鼻(褰鼻:白花蛇之别称。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下:“《本草》载,白花蛇一名褰鼻蛇,生南地及蜀郡诸山中,九月十日采捕之。”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一·白花蛇》:“蕲蛇,褰鼻蛇。”【释名】引寇宗奭曰:“诸蛇鼻向下,独此鼻向上,背有方胜花文,以此得名。”)。蟒,人常不见;褰鼻,常遭之。毒人则毛发皆竖起,饮溪涧而泥沙尽沸。验方云:攻巨蟒用雄黄烟(雄黄:矿物名,亦名鸡冠石,橘黄色,有光泽,中医用作解毒杀虫药。晋葛洪《抱朴子·登涉》:“昔圆丘多大蛇,又生好药,黄帝将登焉,广成子教之佩雄黄,而众蛇皆去。”),被其脑则裂(被:蜀本、卢本作“破”。),而鷣鸟能食其小者(鷣鸟:亦称负雀,鹞之别称。《尔雅·释鸟》:“鷣,负雀。”郭璞注:“鷣,鹞也。江南呼之为鷣,善捉雀,因名之。”)。巴无是物,其民常用禁术制之(禁术:巫术符咒之法。《后汉书·徐登传》:“登乃禁溪水,水为不流。炳复次禁枯树,树即生荑。”),尤效。
引用典故:叔敖瘗
巴蛇千种毒,其最鼻褰蛇。
掉舌翻红燄,盘身蹙白花。
喷人竖毛发,饮浪沸泥沙。
欲学叔敖瘗(叔敖瘗:见本卷《虫豸诗七篇》序注。),其如多似麻。
虫豸诗 虻三首 其二十 其二 中唐 · 元稹
五言律诗 押文韵
千山溪沸石,六月火烧云。
自顾生无类(无类:犹言无遗类,无幸存者。《汉书·窦婴传》:“(将军)扬主之过,有如两宫奭将军,则妻子无类矣。”颜师古注:“言被诛戮无遗类也。”通州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又少医药,元稹元和十年赴通州之前已有性命之忧,故云。),那堪毒有群。
搏牛皮若截,噬马血成文。
蹄角尚如此(蹄角:有蹄有角之动物,此指前言之马牛。),肌肤安可云。
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挽歌词三首(左拾遗时作) 其一 中唐 · 元稹
五言律诗 押萧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不改延洪祚,因成揖让朝(“不改”二句: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后,仍沿用贞元年号。八月庚子,立太子李纯为帝,自称太上皇。辛丑,方改元永贞。顺宗退位,实迫于无奈,元稹于此有所讳饰。)。
讴歌同戴启(“讴歌”句:夏禹晚年,把治国天下之大权交给自己的儿子启。数年之后,启治理国家甚有政绩,深受人民拥戴,在夏禹死后就继承了王位。贞元二十一年七月,顺宗之子李纯以皇太子勾当军国政事,次月顺宗内禅,李纯即位,是为唐宪宗。),遏密共思尧(遏密:指皇帝崩后停止举乐。《尚书·舜典》:“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孔传:“遏,绝;密,静。”孔颖达疏:“四海之人,蛮夷戎狄,皆绝静八音而不复作乐。”此处指居皇帝丧期间。)。
雨露施恩广,梯航会葬遥(梯航:梯山航海之省,谓长途跋涉。)。
号弓那独切(号弓:《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采首阳山之铜,铸鼎荆山下。鼎成,有龙迎黄帝上天,后宫从之者七十馀人。小臣不得上,攀其龙髯,髯拔,坠黄帝弓,抱弓持髯而泣。此因指顺宗崩殂。),曾感昔年招(昔年招:元稹元和元年中制举,此次制举乃据永贞元年二月顺宗所下诏书举行,故举人为先朝所徵。)。
酬乐天春寄微之 中唐 · 元稹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达州市
鹦心明黠雀幽蒙,何事相将尽入笼。
君避海鲸惊浪里,我随巴蟒瘴烟中。
千山塞路音书绝,两地知春历日同。
一树梅花数升酒,醉寻江岸哭东风。
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 其一 中唐 · 元稹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达州市
茅檐屋舍竹篱州,虎怕偏蹄蛇两头(通州元和二年,偏蹄虎害人,比之白额,两头蛇处处皆有之也)。
暗蛊有时迷酒影,浮尘向日似波流。
沙含水弩多伤骨,田仰畬刀少用牛。
知得共君相见否,近来魂梦转悠悠。
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 其二 中唐 · 元稹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达州市
平地才应一顷馀,阁栏都大似巢居(巴人多在山坡架木为居,自号阁栏头也)。
入衙官吏声疑鸟,下峡舟船腹似鱼。
市井无钱论尺丈,田畴付火罢耘锄。
此中愁杀须甘分,惟惜平生旧著书(本句云:努力安心过三考,已曾愁杀李尚书。又予病甚,将平生所。为文自题云,异日送白二十二郎也)。
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 其三 中唐 · 元稹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达州市
哭鸟昼飞人少见,伥魂夜啸虎行多。
满身沙虱无防处,独脚山魈不奈何。
甘受鬼神侵骨髓,常忧岐路处风波。
南歌未有东西分,敢唱沧浪一字歌(本句云:时时三唱濯缨歌)。
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 其四 中唐 · 元稹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达州市
荒芜满院不能锄,甑有尘埃圃乏蔬。
定觉身将囚一种,未知生共死何如。
饥摇困尾丧家狗,热暴枯鳞失水鱼。
苦境万般君莫问,自怜方寸本来虚。
再酬复言和前篇 中唐 · 元稹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经过二郡逢贤牧,聚集诸郎宴老身。
清夜漫劳红烛会,白头非是翠娥邻。
曾携酒伴无端宿,自入朝行便别春。
潦倒微之从不占,未知公议道何人。
石榴花 中唐 · 元稹
七言绝句 押文韵
寥落山榴深映叶,红霞浅带碧霄云。
曲尘枝下年年见,别似衣裳不似裙。
按:(《永乐大典》卷八二一引《瓮牖闲评》引)(〖1〗以上二诗据《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一六六期刊冀勤同志《元稹佚诗续辑》录出。)
寒食日毛空路示侄晦及从简 中唐 · 元稹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我昔孩提从我兄(兄:指元秬,元稹同父异母之次兄,元和十四年卒于元稹虢州长史之官舍。),我今衰白尔初成。
分明寄取原头路(寄:胡本、钱校、全诗一作作“记”。原:指咸阳县奉贤乡洪渎原,元稹祖茔之所在。),百世长须此路行(寄取一作记取)。
褒城驿二首 其二 中唐 · 元稹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汉中市
忆昔万株梨映竹,遇逢黄令醉残春(黄令:元稹漫游河中时结识之黄姓县令,元和四年元稹出使东川,与之相遇于褒城。参卷10《黄明府诗》。)。
梨枯竹尽黄令死,今日再(一作载)来衰病身。
和乐天梦亡友刘太白同游二首 其二 中唐 · 元稹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达州市
老来东郡复西州(东郡:指江州,白居易元和十年被贬此处。西州:指通州,元稹元和十年被贬此处。),行处生尘为丧刘。
纵使刘君魂魄在,也应至死不同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