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风俗通义佚文卷一 其二十九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六
呼虎为李耳
俗说虎本南郡中庐李氏公所化,为呼李耳因喜,呼班便怒(《御览》八百九十一)
风俗通义佚文卷二 其三十三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七
海,一云朝夕池(《初学记》六下云:「一云天池,亦云大壑、巨壑,出《老子》及《风俗通》。」)
风俗通义佚文卷四:氏姓上 其一百三十六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九
李氏,李伯阳之后(《广韵》六《止》)
淮南子叙 东汉 · 高诱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七
淮南王名安厉王长子也。
高皇帝之子也。
其母赵氏女,为赵王张敖美人。
高皇帝七年,讨韩信铜鞮亡走匈奴,上遂北至楼烦
还过赵,不礼赵王
赵王献美女赵氏女,得幸,有身。
赵王不敢内之于宫,为筑舍于外。
贯高等谋反发觉,并逮治王,尽收王家及美人,赵氏女亦与焉。
吏以得幸有身闻上,上方怒赵王,未理也。
美人弟兼因辟阳侯审食其言之吕后吕后不肯白,辟阳侯亦不强争。
及赵美人生男,恚而自杀。
吏奉男诣上,上命吕后母之,封为淮南王
孝文皇帝即位,长弟上书愿相见,诏至长安
日从游宴,骄蹇如家人兄弟。
辟阳侯不争其母于吕后,因椎杀之,上非之。
肉袒北阙谢罪,夺四县,还归国。
为黄屋左纛,称东帝,坐徒严道,死于雍。
上闵之,封其四子为列侯。
时民歌之曰:「一尺缯,好童童。
一升饱蓬蓬
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上闻之曰:「以我贪其地邪」?
乃召四侯而封之。
其一人病薨,子安袭封淮南王,次为衡山王,次为庐江王
太傅贾谊谏曰:「怨雠之人,不可贵也」。
淮南衡山卒反,如贾谊言。
初,为辩达,善属文。
皇帝为从父,数上书,䙼。
孝文皇帝甚重之,诏使为《离骚赋》,自旦受诏,日早食已。
上爱而秘之。
天下方术之士多姨焉。
于是遂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伍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
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
言其大也,则焘天载地;
说其细也,则沦于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之事。
其义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号曰《鸿烈》。
鸿,大也;
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
故夫学者不论《淮南》,则不知大道之深也。
是以先贤通儒述作之士,莫不援采以验经传。
以父讳,故其所著,诸「」字皆曰「修」。
光禄大夫刘向校定撰具,名之《淮南》。
又有十九篇者,谓之《淮南外篇》。
自诱之少,从故侍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诵举大义。
会遭兵灾,天下棋峙,亡失书传。
废不寻修,二十馀载。
建安十年,辟司空椽,除东郡濮阳,睹时人少为淮南者,惧遂凌迟,于是以朝餔事毕之间,乃深思先师之训,参以经传道家之言,比方其事,为之注解,悉载本文,井举音读。
典农中郎将弁揖借八卷刺之,会揖身丧,遂亡不得。
至十七年,迁监河东,复更补足。
浅学寡见,未能备悉,其所不达,注以「未闻」。
唯博物君子览而详之,以勤后学者云耳(《淮南鸿烈解》,《道藏》本动字号。)
尹文子序 东汉 · 仲长统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七
尹文子者,盖出于周之尹氏。
齐宣王时,居稷下,与宋金开、彭蒙、田骈同学于公孙龙公孙龙称之。
著书一篇,多所弥纶。
庄子》曰:「不累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于民命,人我之养,皆足而止。
以此白心,见侮不辱」。
此其道也。
刘向亦以其学本于,大较刑名家也,近为诬矣。
黄初末始到京师缪熙伯以此书见示,意甚玩之,而多脱误,聊试条次,撰定为上下篇,亦未能究其详也(《尹文子》,《道藏》本。按统卒于献帝逊位之岁,而此序言黄初末始到京师」当是后人妄改,或此序非统作也,疑莫能明。)
折杨柳行(《诗纪》云。艺文作游仙诗。古乐府作长歌行。) 曹魏 · 曹丕
西山一何高,高高殊无极。
上有两仙僮,不饮亦不食。
与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
服药四五日,身体生羽翼。
轻举乘浮云,倏忽行万亿。
流览观四海,茫茫非所识。
彭祖称七百,悠悠安可原。
老聃西戎,于今竟不还。
王乔假虚辞,赤松垂空言。
达人识真伪,愚夫好妄传。
追念往古事,愦愦千万端。
百家多迂怪,圣道我所观(四解乐府云。右一曲魏晋乐所奏。○《宋书》乐志。《乐府诗集》三十七。广《文选》十三。《诗纪》十二。又《类聚》七十八作游仙诗。引极、食、色、翼、亿、识六韵。《文选》二十二宿东园注引极、食、色、翼四韵。《初学记》五作登山望远诗。引极、食二韵。《白帖》九引色一韵。旧《唐书》九十五、《御览》九百八十四并引极、食、色、翼四韵。《御览》四十五、寰宇记五十五并引食一韵。广《文选》九作游仙诗。引极、食、色、翼、亿、识六韵。)
豫州禁吏民往老子亭祷祝黄初三年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
豫州刺史
老聃贤人,未宜先孔子,不知鲁郡孔子立成未?
汉桓帝不师圣法,正以嬖臣而事老子,欲以求福,良足笑也。
此祠之兴由桓帝
武皇帝老子贤人,不毁其屋,朕亦以此亭当路,行来者辄往瞻视,而楼屋倾颓,倘能压人,故令修整。
昨过视之,殊整顿,恐小人谓此为神,妄往祷祝,违犯常禁。
宜宣告吏民,咸使知闻(《续高僧传》三十,僧勔《难道论》,又《释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
笳赋 曹魏 · 杜挚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一
李伯阳避乱西入戎。戎越之思,有怀土风。遂造斯乐,美其出入戎貉之思,有大韶夏音。(《宋书·乐志一》,《文选·西京赋注》,《通典》一百四十四,《御览》五百八十一)
唯葭芦之为物,谅絜劲之自然。
托妙体于阿泽,历百代而不迁。
于是秋节既至,百物具成。
严霜告杀,草木殒零。
宾鸟鼓翼,蟋蟀悲鸣。
羁旅之士,感时用情。
乃命狄人,操笳扬清。
吹东角,动南徵。
清羽发,浊商起。
刚柔待用,五音迭进。
倏尔却转,忽焉前引。
或缊缊以和怿,或凄凄以燋一作噍杀。
漂淫以轻浮,或迟重以沈滞(《艺文类聚》四十四)
临终上疏 孙吴 · 孙登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五
臣以无状,婴抱笃疾,自省微劣,惧卒陨毙,臣不自惜。
念当委离供养,埋胔后土,长不复奉望宫省,朝觐日月,生无益于国,死贻陛下重戚,以此为哽结耳。
臣闻死生有命,长短自天,周晋、颜回,有上智之才,而尚夭折,况臣愚卢年过其寿,生为国嗣,没享荣祚,于臣已多,亦何悲恨哉!
方今大事未定,逋寇未讨,万国喁喁,系命陛下,危者望安,乱者仰治。
愿陛下弃忘臣身,割下流之恩,修之术,笃养神光,加差珍膳,广开神明之虑,以定无穷之业,则率士幸赖,臣死无恨也。
皇子和仁孝聪哲,德行清茂,宜早建置,以系民望。
诸葛恪才略博达,器任佐时。
张休顾谭谢景皆通敏有识断,入宜委腹心,出可为爪牙。
范慎华融矫矫壮节,有国士之风。
羊道辩捷,有专对之材。
刁玄优弘,志履道真。
裴钦博记,翰采足用。
蒋修、虞翻,志节分明。
凡此诸臣,或宜廊庙,或任将帅,皆练时事,明习法令,守信固义,有不可夺之志。
此皆陛下日月所昭,选置臣宫,得与从事,备知情素,敢以陈闻。
臣重惟当今方外多虞,师旅未休,当厉六军,以图进取。
军以人为众,众以财为宝,窃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
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
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
诸葛瑾步骘朱然全琮朱据吕岱吾粲阚泽严畯张承、孙怡忠于为国,通达治体。
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
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
臣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故子囊临终,遗言戒时,君子以为忠,岂况臣登,其能已乎?
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吴志·孙登传》)
老子 曹魏 · 阮籍
四言诗 押真韵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五
阴阳不测,变化无伦。
飘遥太素,归虚反真(《御览》一)
通老论 其二 曹魏 · 阮籍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五
道者,法自然而为化,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易》谓之「太极」,《春秋》谓之「元」,《老子》谓之「道(《御览》一)」。
道德经序(《御览》作《五千文序》) 孙吴 · 葛玄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十五
老子体自然而然,生乎太无之先。
起乎无因,经历天地,终始不可称载。
终乎无终,穷乎无穷,极乎无极,故无极也。
与大道而沦化,为天地而立根,布气于十方,抱道德之至淳,浩浩荡荡,不可名也。
焕乎其有文章,巍巍乎其有成功,渊乎其不可量,堂堂乎为神明之宗。
三光恃以朗照,天地禀以得生,乾坤运以吐精。
高而无民,贵而无位,覆载无穷,阐教八方诸天,普弘大道开辟以前,复下为国师,代代不休,人莫能知之。
匠成万物,不言我为,玄之德也。
故众圣所共尊,道尊德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惟老氏乎?
周时托神李母,剖左腋而生,生即皓然,号曰老子
老子之号,因玄而出,在天地之先,无衰老之期,故曰老子
世人谓老子当始于周代老子之号,始于无数之劫,其窈窈冥冥,眇邈久远矣。
世衰,大道不行,西游天下,关令尹喜曰:「大道将隐乎?
愿为我著书」。
于是作《道》、《德》二篇,五千文上下经焉。
夫五千文宣道德之源,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天人自然经也。
余先师有言,精进研之,则声参太极;
高上遥唱,诸天欢乐,则携契玄人(案:《御览》作「精思远感而上达,则太上遣真人下授希微之旨」。)
静思期真,则众妙感会;
内观形影,则神韡长存(《御览》作常存。)
体洽道德,则万神震伏(《御览》作「百神震服」。)
祸灭九阴,福生十方,安国宁家,孰能知乎?
无为之文,污之不辱,饰之不荣,挠之不浊,澄之不清,自然也。
应道而见,传告无穷,常者也。
故知常曰「明」,大道何为哉!
弘之由人,所以尊妙,可不极精乎?
粗述一篇,唯有道者宝之(《老子河上公注本。又略见《御览》六百六十)
管宁 曹魏 · 陶丘一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四
臣闻龙凤隐耀,应德而臻,明哲潜遁,俟时而动。
是以鸑鷟鸣岐,周道隆兴
四皓为佐,汉帝用康。
伏见太中大夫管宁,应二仪之中和,总九德之纯懿,含章素质,冰洁渊清,玄虚澹泊,与道逍遥;
娱心游志六艺,升堂入室,究其阃奥,韬古今于胸怀,包道德之机要。
中平之际,黄巾陆梁,华夏倾荡,王纲驰顿。
遂避时难,乘桴越海,羁旅辽东三十馀年。
在乾之妒,匿景藏光,嘉遁养浩,韬韫儒墨,潜化傍流,畅于殊俗。
黄初四年高祖文皇帝畴咨群公,思求隽乂,故司徒华歆应选,公车特征,振翼遐裔,翻然来翔。
行遇屯厄,遭罹疾病,即拜太中大夫
烈祖明皇帝嘉美其德,登为光禄勋
疾弥留,未能进道。
旧疾已瘳,行年八十,志无衰倦
环堵筚门,偃息穷巷,饭鬻糊口,并日而食,吟咏《诗》、《书》,不改其乐。
困而能通,遭难必济,经危蹈险,不易其节,金声玉色,久而弥彰。
揆其终始,殆天所祚,当赞大魏,辅亮雍熙。
衮职有阙,群下属望。
高宗刻象,营求贤哲,周文启龟,以卜良佐
前朝所表,名德以著,而久栖迟,未时引致,非所以奉遵明训,继成前志也。
陛下践阼,纂承洪绪。
圣敬日跻,超越周成,每发德音,动咨师傅,若继二祖招贤故典,宾礼俊迈,以广缉熙,济济之化,侔于前代。
清高恬泊,拟迹前轨,德行卓绝,海内无偶。
历观前世玉帛所命,申公枚乘周党樊英之俦,测其渊源,览其清浊,未有厉俗独行若者也。
诚宜束帛加璧,备礼征聘,仍授几杖,延登东序,敷陈坟素,坐而论道,上正璇玑,协和皇极,下阜群生,彝伦攸叙,必有可观,光益大化。
固执匪石,守志箕山,追迹洪崖,参踪
斯亦圣朝。
同符唐、虞,优贤扬历,垂声千载。
虽出处殊途,俯仰异体,至于兴治美俗,其揆一也(《魏志·管宁传》。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
义信 西晋 · 傅玄
 出处:全晋文 卷四十七
盖天地著信,而四时不悖;
日月著信,而昏明有常;
王者体信,而万国以安;
诸侯秉信,而境内以和;
君子履信,而厥身以立。
古之圣君贤佐,将化世美俗;
去信须臾,而能安上治民者,未之有也。
夫象天则地,履信思顺,以壹天下,此王者之信也。
据法持正,行以不贰,此诸侯之信也。
言出乎口,结乎心,守以不移,以立其身,此君子之信也。
讲信修义,而人道定矣。
若君不信以御臣,臣不信以奉君,父不信以教子,子不信以事父,夫不信以遇妇,妇不信以承夫;
则君臣相疑于朝,父子相聚于家,夫妇相疑于室矣。
小大混然而怀好心,上下纷然而竞相欺,人伦于是亡矣。
夫信由上而结者也。
故君以信训其臣,则臣以信忠其君,父以信诲其子,则子以信孝其父。
夫以信先其妇,则妇以信其夫,上秉常以化下,下服常而应上,其不化者,百未有一也。
夫为人上,竭至诚,开信以待下,则怀信者欢然而乐进,不信者赧然而回意矣。
老子不云乎:「信不足,焉有不信也」?
故以信待人,不信思信;
不言待人,信斯不信。
况本无信者乎?
先王欲下之信也,故示之以款诚,而民莫欺其上;
申之以礼教,而民笃于义矣。
夫以上接下,而以不信随之,是亦日夜见灾也。
周幽以诡烽灭国,齐襄以瓜时致杀,非其显乎!
故祸莫大于无信,无信则不知所亲,不知所亲,则左右尽己之所疑,况天下乎!
信者亦疑,不信亦疑,则忠诚者丧心而结舌,怀奸者饰邪以自纳。
此无信之祸也(《群书治要》,《永乐大典》)
游仙诗 曹魏 · 嵇康
遥望山上隆谷青葱
自遇一何高,独立迥地双。
愿想游其下,蹊路绝不通。
王乔弃我去,乘云驾六龙。
飘遥戏玄圃,路相逢。
授我自然道,旷若发童蒙
采药钟山隅,服食改姿容。
蝉蜕弃秽累,结友家板桐
临觞奏九韶,雅歌何邕邕。
长与俗人别,谁能睹其踪(《诗纪》作踪。○本集一。广《文选》九。《诗纪》十八。)
五言诗三首 其一 曹魏 · 嵇康
人生譬朝露,世变多百罗。
苟必有终极,不足多。
仁义浇淳朴,前识丧道华。
留弱丧自然,天真难可和。
郢人审匠石,钟子伯牙
真人不屡存,高唱谁当和(○本集一。)
与山巨源绝交书 曹魏 · 嵇康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七、文选卷四十三
康白:足下昔称吾于颍川,吾常谓之知言。
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何从便得之也?
前年从河东还,显宗阿都说足下议以吾自代,事虽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
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
閒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
吾昔读书,得并介之人,或谓无之,今乃信其真有耳。
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
今空语同知有达人,无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与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
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
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
吾岂敢短之哉!
仲尼兼爱,不羞执鞭,子文无欲卿相,而三登令尹,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
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
以此观之,故之君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行歌,其揆一也。
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
故君子百行,殊涂而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
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反之论。
延陵子臧之风,长卿相如之节,志气所托,不可夺也。
吾每读尚子平台孝威传,慨然慕之,想其为人。
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
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
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
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
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而为侪类见宽,不攻其过。
又读庄老,重增其放。
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实之情转笃。
此由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飨以嘉肴,逾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
阮嗣宗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
至性过人,与物无伤,唯饮酒过差耳。
至为礼法之士所绳,疾之如雠,幸赖大将军保持之耳。
吾不如嗣宗之贤,而有慢弛之阙;
又不识人情,闇于机宜
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
久与事接,疵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
又人伦有礼,朝廷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一不堪也。
抱琴行吟,弋钓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
危坐一时,痹不得摇,性复多虱,把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
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荅,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堪也。
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己为未见恕者所怨,至欲见中伤者,虽瞿然自责,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如此,五不堪也。
不喜俗人,而当与之共事,或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
不耐烦,而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繁其虑,七不堪也。
又每非汤武而薄,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
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此甚不可二也。
促中小心之性,统此九患,不有外难,当有内病,宁可久处人间邪!
又闻道士遗言,饵朮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
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
一行作吏,此事便废,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
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
禹不偪伯成子高,全其节也;
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
诸葛孔明不偪元直以入蜀;
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
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
足下见直木必不可以为轮,曲者不可以为桷,盖不欲以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
故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耳。
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
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
吾顷学养生之术,方外荣华,去滋味,游心于寂寞,以无为为贵。
纵无九患,尚不顾足下所好者,又有心闷疾,顷转增笃,私意自试,不能堪其所不乐。
自卜已审,若道尽涂穷则已耳。
足下无事冤之,令转于沟壑也。
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悽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顾此悢悢,如何可言!
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足下若嬲之不置,不过欲为官得人,以益时用耳。
足下旧知吾潦倒粗疏,不切事情,自惟亦皆不如今日之贤能也。
若以俗人皆喜荣华,独能离之,以此为快,此最近之,可得言耳。
然使长才广度,无所不淹,而能不营,乃可贵耳。
若吾多病困,欲离事自全,以保馀年,此真所乏耳,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
若趣欲共登王涂,期于相致,时为欢益,一旦迫之,必发其狂疾,自非重怨,不至于此也。
野人快炙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愿足下勿似之。
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
嵇康白。
卜疑 曹魏 · 嵇康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七
有弘达先生者,恢廓其度,寂寥疏阔
方而不制,廉而不割。
超世独步,怀玉被褐
交不苟合,仁不期达。
常以为忠信笃敬,直道而行之,可以居九夷,游八蛮。
浮沧海,践河源。
甲兵不足忌,猛兽不为患。
是以机心不存,泊然纯素,从容纵肆,遗忘好恶,以天道为一指,不识品物之细故也。
然而大道既隐,智巧滋繁
世俗胶加,人情万端。
利之所在,若鸟之追鸾。
富为积蠹,贵为聚怨。
动者多累,静者鲜患。
尔乃思丘中之隐士,乐川上之执竿也。
于是远念长想,超然自失。
郢人既没,谁为吾质?
圣人吾不得见,冀闻之于数术。
乃适太史贞父之庐而访之,曰:「吾有所疑,愿子卜之」。
贞父乃危坐操,拂几陈龟,曰:「君何以命之」?
先生曰:「吾宁愤陈诚,谠言帝庭,不屈王公乎?
将卑懦委随,承旨倚靡,为面从乎?
宁恺悌弘覆,施而不德乎?
将进趣世利,苟容偷合乎?
宁隐居行义,推至诚乎?
将崇饰矫诬,养虚名乎?
宁斥逐凶佞,守正不倾,明臧否乎?
傲倪滑稽,挟智任术,为智囊乎?
宁与王乔赤松为侣乎?
将进伊挚而友尚父乎?
隐鳞藏彩,若渊中之龙乎?
将舒翼扬声,若云间之鸿乎?
宁外化其形,内隐其情,屈身随时,陆沈无名,虽在人间,实处冥冥乎?
将激昂为清,锐思为精,行与世异,心与俗并,所在必闻,恒营营乎?
宁寥落闲放,无所矜尚,彼我为一,不争不让,游心皓素,忽然坐忘,追羲农而不及,行中路而惆怅乎?
将慷慨以为壮,感慨以为亮,上干万乘,下凌将相,尊严其容,高自矫抗,常如失职,怀恨怏怏乎?
宁聚货千亿,击钟鼎食,枕藉芬芳,婉娈美色乎?
将苦身竭力,剪除荆棘,山居谷饮,倚严而息乎?
宁如伯奋仲堪,二八为偶,排摈共鲧,令失所乎?
将如箕山之夫,颖水之父,轻贱唐、虞而笑大禹乎?
宁如泰伯之隐德潜让而不扬乎?
将如季札之显节义,慕为子臧乎?
宁如老聃之清净微妙,守玄抱一乎?
将如庄周之齐物,变化洞达而放逸乎?
宁如夷吾之不吝东缚,而终立霸功乎?
将如鲁连之轻世肆志,高谈从容乎?
宁如市南子之神勇内固,山渊其志乎?
将如毛公蔺生龙骧虎步,慕为壮士乎?
此谁得谁失?
何凶何吉?
时移俗易,好贵慕名,臧文不让位于柳季,公孙不归美于董生,贾谊一当于明主,作色而扬声。
况今千龙并驰,万骥徂征。
纷纭交竞,逝若流星。
敢不惟思,谋于老成哉」?
太史贞父曰:「闻至人不相,达人不卜。
先生者,文明在中,见素表璞。
内不愧心,外不负俗
交不为利,仕不谋禄。
鉴乎古今,涤情荡欲。
夫如是,吕梁可以游,汤谷可以浴。
方将观大鹏南溟,又何忧于人间之委曲(本集。案:此拟《卜居》)」!
向子期难养生论 曹魏 · 嵇康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八
答曰:所以贵知而尚动者,以其能益生而厚身也。
然欲动则悔吝生,知行则前识立;
前识立则志开而物遂,悔吝生则患积而身危,二者不藏之于内,而接于外,只足以灾身,非所以厚生也。
夫嗜欲虽出于人,而非道之正,犹木之有蝎,虽木之所生,而非木之宜也。
故蝎盛则木朽,欲胜则身枯。
然则欲与生不并立,名与身不俱存,略可知矣。
而世未之悟,以顺欲为得生,虽有厚生之情,而不识生生之理,故动之死地也。
是以古之人知酒肉为甘鸩,弃之如遗;
识名位为香饵,逝而不顾。
使动足资生,不滥于物;
知正其身,不营于外;
背其所害,向其所利。
此所以用智遂生之道也。
故智之为美,美其益生而不羡;
生之为贵,贵其乐知而不交,岂可疾智而轻身、勤欲而贱生哉且圣人宝位,以富贵为崇高者,盖谓人君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民不可无主而存,主不能无尊而立;
故为天下而尊君位,不为一人而重富贵也。
又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者,盖为季世恶贫贱而好富贵也。
未能外荣华而安贪贱,且抑使由其道而不争,不可令其力争,故许其心竞;
中庸不可得,故与其狂狷。
此俗谈耳。
不言至人当今贪富贵也。
圣人不得已而临天下,以万物为心,在宥群生,由身以道,与天下同于自得;
穆然以无事为业,坦尔以天下为公,虽居君位,飨万国,恬若素士接宾客也。
虽建龙旗,服华衮,忽若布衣之在身。
故君臣相忘于上,烝民家足于下。
岂劝百姓之尊己,割天下以自私,以富贵为崇高,心欲之而不已哉?
且子文三显,色不加悦;
柳惠三黜,容不加戚。
何者?
令尹之尊,不若德义之贵;
三黜之贱,不伤冲粹之美。
二子尝得富贵于其身,终不以人爵婴心,故视荣辱如一。
由此言之,岂云欲富贵之情哉?
请问锦衣绣裳,不陈乎暗室者,何必顾众而动以毁誉为欢戚也?
夫然,则欲之患其得,得之惧其失,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在上何得不骄?
持满何得不溢?
求之何得不苟?
得之何得不失邪?
且君子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岂在于多欲以贵得哉?
奉法循理,不絓世网,以无罪自尊,以不仕为逸;
游心乎道义,偃息乎卑室,恬愉无遌,而神气条达,岂须荣华然后乃贵哉?
耕而为食,蚕而为衣,衣食周身,则余天下之财,犹渴者饮河,快然以足,不羡洪流,岂待积敛然后乃富哉?
君子之用心若此,盖将以名位为赘瘤,资财为尘垢也,安用富贵乎?
故世之难得者,非财也,非荣也。
患意之不足耳!
意足者,虽耦耕圳亩,被褐啜菽,岂不自得?
不足者,虽养以天下,委以万物,犹未惬。
然则足者不须外,不足者无外之不须也。
无不须,故无往而不乏;
无所须,故无适而不足。
不以荣华肆志,不以隐约趋俗,混乎与万物并行,不可宠辱,此真有富贵也。
故遗贵欲贵者,贱及之;
故忘富欲富者,贫得之。
理之然也。
今居荣华而忧,虽与荣华偕老,亦所以终身长愁耳。
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此之谓也。
难曰:感而思室,饥而求食,自然之理也。
诚哉是言!
今不使不室不食,但欲令室食得理耳。
夫不虑而欲,性之动也;
识而后感,智之用也。
性动者,遇物而当,足则无余;
智用者,从感而求,倦而不已。
故世之所患,祸之所由,常在于智用,不在于性动。
今使瞽者遇室,则西施嫫母同情;
愦者忘味,则糟糠与精昭卑等甘。
岂识贤、愚、好、丑,以爱憎乱心哉?
君子识智以无恒伤生,欲以逐物害性。
智用则收之以恬,性动则纠之以和。
使智止于恬,性足于和,然后神以默醇,体以和成,去累除害,与彼更生。
所谓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者也。
纵令滋味常染于口,声色已开于心,则可以至理遣之,多算胜之。
何以言之也?
夫欲官不识君位,思室不拟亲戚,何者?
知其所不得,则不当生心也。
故嗜酒者自抑于鸩醴,贪食者忍饥于漏脯,知吉凶之理,故背之不惑,弃之不疑也,岂恨向不得酣饮与大嚼哉?
且逆旅之妾,恶者以自恶为贵,美者以自美得贱。
美恶之形在目,而贵贱不同;
是非之情先著,故美恶不能移也。
苟云理足于内,乘一以御外,何物之能默哉?
由此言之,性气自和,则无所困于防闲;
情志自平,则无郁而不通。
世之多累,由见之不明耳。
又常人之情,远虽大,莫不忽之;
近虽小,莫不存之。
夫何故哉?
诚以交赊相夺,识见异情也。
三年丧不内御,礼之禁也。
莫有犯者。
酒色乃身之雠也。
莫能弃之。
由此言之,礼禁虽小不犯,身雠虽大不弃;
然使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旋害其身,虽愚夫不为:明天下之轻于其身,酒色之轻于天下,又可知矣。
而世人以身殉之,毙而不悔,此以所重而要所轻,岂非背赊而趣交邪?
智者则不然矣,审轻重然后动,量得失以居身
交赊之理同,故备远如近,慎微如著,独行众妙之门,故终始无虞。
此与夫耽欲而快意者,何殊间哉?
难曰:圣人穷理尽性,宜享遐期,而尧、孔上获百年,下者七十,岂复疏于导养乎?
案论尧、孔虽禀命有限,故导养以尽其寿。
此则穷理之致,不为不养生得百年也。
仲尼理尽性,以至七十;
田父以六弊蠢愚,有百二十者。
若以仲尼之至妙,资田父之至拙,则千岁之论,奚所怪哉?
且凡圣人,有损己为世,表行显功,使天下慕之,三徙成都者,或菲食勤躬,经营四方,心劳形困,趣步失节者;
或奇谋潜称,爰及干戈,威武杀伐,功利争夺者;
或修身以明貌,显智以惊愚,藉名高于一世,取准的于天下,又勤诲善诱,聚徒三千,口倦谈议,身疲磬折,形若救孺子,视若营四海,神驰于利害之端,心骛于荣辱之途,俯仰之间,已再抚宇宙之外者。
若比之于内视反听爱气啬精,明白四达,而无执无为,遗世坐忘,以实性全真,吾所不能同也。
今不言松柏,不殊于也,然则中年枯陨,树之于重崖则荣茂日新,此亦毓形之一观也。
窦公无所服御,而致百八十,岂非鼓琴和其心哉?
此亦养神之一征也。
火蚕十八日,寒蚕三十日,余以不得逾时之命,而将养有过倍之隆。
温肥者早终,凉瘦者迟竭,断可识矣。
圉马养而不乘,用皆六十岁。
体疲者速雕,形全者难毙,又可知矣。
富贵多残,伐之者众也;
野人多寿,伤之者寡也。
亦可见矣。
今能使目与瞽者同功,口与聩者等味,远害生之具,御益性之物,则始可与言养性命矣。
难曰:神农唱粒食之始,鸟兽以之飞走,生民以之视息。
今不言五谷,非神农所唱也。
既言上药,又唱五谷者,以上药希寡,艰而难致,五谷易殖,农而可久,所以济百姓而继天阏也。
并而存之,唯贤者志其大,不肖者志其小耳,此同出一人。
至当归止痛,用之不已;
耒耜垦辟,从之不辍。
何至养命蔑而不议?
此殆玩所先习,怪于所未知。
且平原则有之属,池沼则有菱芡之类,虽非上药,犹□于黍稷之笃恭也。
岂云视息之具,唯立五谷哉?
又曰:黍稷惟馨,实降神祇。
蘋蘩蕴藻,非丰肴之匹;
潢污行潦,非重酎之对。
荐之宗庙,感灵降祉。
是知神飨德之与信,不以所养为生。
犹九土述职,各贡方物,以效诚耳。
又曰:肴粮入体,益不逾旬,以明宜生之验,此所以困其体也。
今不言肴粮无充体之益,但谓延生非上药之偶耳。
请借以为难:夫所知之善于菽,之胜于稷,由有效而识之;
假无稻稷之域,必以菽麦为珍养,谓不可尚矣。
然则世人不知上药良于稻稷,犹守菽麦之贤于蓬蒿,而必天下之无稻稷也。
若能仗药以自永,则稻稷之贱,居然可知。
君子知其若此,故准性理之所宜,资妙物以养身,植玄根于初九,吸朝霞以济神。
今若以肴酒为寿,则未闻高阳有黄发之叟也;
若以充性为贤,则未闻鼎食有百年之宾也。
且冉生婴疾,颜子短折,穰岁多病,饥年少疾。
故狄食米而生癞,疮得谷而血浮,马秣而足重,鹰食粒而身留。
从此言之,鸟兽不足报功于五谷,生民不足受德于田畴也;
而人竭力以营之,杀身以争之。
养亲献尊,则□蓏梁;
聘享嘉会,则肴馔旨酒。
而不知皆淖溺筋腋,易糜速腐。
初虽甘香,入身臭处。
竭辱精神,染污六府。
郁秽气蒸,自生灾蠹
饕淫所阶,百疾所附。
味之者口爽,服之者短祚。
岂若流泉甘醴,琼蕊玉英。
金丹石菌紫芝精。
皆众灵含英,独发奇生。
贞香难歇,和气充盈。
澡雪五脏,疏彻开明,吮之者体轻。
又练骸易气,染骨柔筋。
涤垢泽秽,志凌青云
若此以往,何五谷之养哉?
且螟蛉有子,果赢负之,性之变也。
渡江为枳,易土而变,形之异也。
纳所食之气,还质易性,岂不能哉?
赤斧练丹赪发,涓子以术精久延。
偓佺松实(《文选》郭璞《游仙诗》注作「柏实」,《列仙传》作「松实」。)方目赤松以水玉乘烟。
务光以蒲韭长耳,邛疏以石髓驻年
方回以云母变化,昌容以蓬草累易颜。
若此之类,不可详载也。
孰云五谷为最,而上药无益哉?
又责千岁以来,目未之见,谓无其人。
即问谈者,见千岁人,何以别之?
欲校之以形,则与人不异;
欲验之以年,则朝菌无以知晦朔,蜉蝣无以识灵龟。
然而千岁虽在市朝,固非小年之所辨矣。
彭祖七百,安期千年,则狭见者谓书籍妄记。
刘根遐寝不食,或谓偶能忍饥;
仲都冬裸而体温,夏裘而身凉,桓谭谓偶耐寒暑;
李少君识桓公玉碗,则阮生谓之逢占而知;
尧以天下禅许由,而扬雄谓好大为之。
凡若此类,上以为关键,毕志一诚
下以嗜欲为鞭策,欲罢不能。
驰骤于世教之内,争巧于荣辱之间,以多同自灭,思不出位,使奇事绝于所见,妙理断于常论,以言变通达微,未之闻也。
久愠闲居,谓之无欢,深恨无肴,谓之自愁。
以酒色为供养,谓长生为无聊。
然则子之所以为欢者,必结驷连骑,食方丈于前也。
夫俟此而后为足,谓之天理自然者,皆役身以物,丧志于欲,原性命之情,有累于所论矣。
夫渴者唯水之是见,酌者唯酒之是求,人皆知乎生于有疾也。
今昔以从欲为得性,则渴酌者非病,淫湎者非过,桀、蹠之徒皆得自然,非本论所以明至理之意也。
夫至理诚微,善溺于世,然或可求诸身而后悟,校外物以知之者。
人从少至长,降杀好恶有盛衰。
稚年所乐,壮而弃之;
始之所薄,终而重之。
当其所悦,谓不可夺;
值其所丑,谓不可欢;
然还成易地,则情变于初。
苟嗜欲有变,安知今之所耽,不为臭腐;
曩之所贱,不为奇美邪?
假令厮养暴登卿尹,则监门之类蔑而遗之。
由此言之,凡所区区,一域之情耳,岂必不易哉?
又饥飧者,于将获所欲,则悦情注心
饱满之后,释然疏之,或有厌恶。
然则荣华酒色,有可疏之时,蚺蛇珍于越土,中国遇而恶之;
黼黻贵于华夏,裸国得而弃之。
当其无用,皆中国之蚺蛇,裸国之黼黻也。
以大和为至乐,则荣华不足顾也;
以恬澹为至味,则酒色不足钦也。
苟得意有地,俗之所乐,皆粪土耳,何足恋哉?
今谈者不睹至乐之情,甘减年残生,以从所愿,此则李斯背儒,以殉一朝之欲,主父发愤,思调五鼎之味耳。
鲍肆自玩而贱兰茝,犹海鸟对太牢而长愁,文侯闻雅乐而塞耳。
故以荣华为生具,谓济万世不足以喜耳。
此皆无主于内,借外物以乐之;
外物虽丰,哀亦备矣。
有主于中,以内乐外,虽无钟鼓,乐已具矣。
故得志者,非轩冕也;
有至乐者,非充屈也;
得失无以累之耳。
且父母有疾,在困而瘳,则忧喜并用矣。
由此言之,不若无喜可知也。
然则乐岂非至乐邪?
故顺天和以自然,以道德为师友,玩阴阳之变化,得长生之永久,任自然以托身,并天地而不朽者,孰享之哉?
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
喜怒不除,此二难也;
声色不去,此三难也;
滋味不绝,此四难也;
神虑转发,此五难也。
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
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济,玄德日全。
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大理之所效也。
然或有行逾曾闵,服膺仁义,动中和,无甚大之累,便谓仁理已毕,以此自臧,而不荡喜怒、平神气,而欲却老延年者,未之闻也。
或抗志希古,不荣名位,因自高于驰骛;
运智御世,不婴祸故,以此自贵。
此于用身,甫与乡党□齿耆年同耳,以言存生,盖阙如也。
或弃世不群,志气和粹,不绝谷茹芝,无益于短期矣。
或琼糇既储,六气并御,而能含光内观,凝神复朴,栖心于玄冥之崖,含气于莫大之涘者,则有老可却,有年可延也。
凡此数者,合而为用,不可相无,犹辕轴轮辖,不可一乏于舆也。
然人若偏见,各备所患,单豹以营内致毙,张毅以趣外失中,齐以戒济西取败,秦以备戎狄自穷。
此皆不兼之祸也。
积善履信,世屡闻之。
慎言语,节饮食,学者识之。
过此以往,莫之或知。
请以先觉,语将来之觉者(本集)
圣贤高士传 其十四 商容 曹魏 · 嵇康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二
商容,不知何许人也,有疾,老子问之曰:「先生无遗教以告弟子」?
商容曰:「将语子,过故乡而下车,知之乎」?
老子曰:「非谓不忘故邪」?
曰:「过乔木而趋,知之乎」?
老子曰:「非谓其敬老乎」?
张口曰:「吾舌存乎」?
曰:「存」。
「吾齿存乎」?
曰:「亡」。
「知之乎」?
老子曰:「非为其刚亡而弱存」。
商容曰:「嘻!
天下事尽矣(《艺文类聚》三十六,《御览》五百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