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永嘉證道歌 初唐 · 玄觉
君不见,绝学无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空出没。
證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
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
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
谁无念?
谁无生?
若实无生无不生。
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放四大,莫把提,寂灭性中随饮啄。
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决定说,表真僧,有人不许任情徵。
直截根源佛所叩,摘叶寻枝我不能。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
净五眼,得五力,唯證乃知难可测。
镜里看形见不片,水中捉月争拈得。
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
调古神清风自高,貌悴骨刚人不顾。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
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
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
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
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誇精进。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
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观恶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
不因讪谤成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
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
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
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
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閒閒。
我师得见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
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
入深山,住兰若,岑崟幽邃长松下。
优游静坐野僧家,阒寂安居实萧洒。
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
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江月照,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
佛印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
降龙钵,解虎锡,两股金环鸣历历。
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
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
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
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
豁达空,拨因果,漭漭荡荡招殃祸。
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
学人不了用修行,深成认贼将为子。
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
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
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燄。
非但能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
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兮洒甘露。
龙象蹴蹋润无边,三乘五戒皆惺悟。
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醍醐我常纳。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还共如来合。
一地俱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
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阿鼻业。
一切数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
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勿涯岸。
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则知君不可见。
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
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
有人问我解何宗,报道摩诃般若力。
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
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閒相诳惑。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
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
法东流,入此土,菩提达摩为初祖。
六代传衣天下闻,后人得道何穷数。
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
二十空门元不著,一性如来体自同。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
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
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
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
问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作在心,殃在身,不须冤诉更尤人。
欲得不招无閒业,莫谤如来正法轮。
旃檀林,无杂树,郁密深沈师子住。
境静林间独自游,走兽飞禽皆远去。
师子儿,众随后,三岁便能大哮吼。
若是野干随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
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釐失千里。
是即龙女顿成佛,非即善星生陷坠。
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
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
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
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
二乘精进勿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
亦愚痴,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实解。
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捏怪。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偿夙债。
饥逢玉膳不餐,病遇医王争得差。
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
勇施犯重悟无生,早时成佛于今在。
师子吼,无畏说,深嗟懵懂顽皮靼。
祇知犯重障菩提,不见如来开秘诀。
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
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销霜雪。
不思议,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
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亦销得。
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
法中王,最高胜,河沙如来同共證。
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
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
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
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
日可冷,月可热,众魔不能坏真说。
象驾峥嵘谩进途,谁见螗螂能拒辙。
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
莫将管见诳苍苍,未了吾今为君决。
见《四部丛刊三编》影宋本《景德传灯录》卷三十、冒广生刊《永嘉诗人祠堂丛刻》第一册释玄觉永嘉集》附录(按:《永嘉集》附录杨亿无相大师行状》云:「著《禅宗悟修圆旨》,自浅之深,庆州刺史魏静缉而序之成十篇,目为《永嘉集》,及《證道歌》一首,并盛行于世云尔。」)
朗禅师 初唐 · 释玄觉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三
自别已来。
经今数载。
遥心眷想。
时复成劳。
忽奉来书。
适然无虑。
不委信后。
道体如何。
法味资神。
故应清乐也。
玄觉粗得延时。
钦咏德音。
非言可述。
承怀节操。
独处幽栖。
泯迹□人。
潜形山谷。
亲朋绝往。
鸟兽时游。
竟夜绵绵。
终朝寂寂。
视听都息。
心累阒然。
独宿孤峰。
端居树下。
息繁餐道。
诚合如之。
然而正道寂寥。
虽有修而难会。
邪徒喧扰。
乃无习而易亲。
若非解契元宗
行符真趣者。
则未可幽居抱拙。
自谓一生欤。
应当博问先知。
服膺诚恳。
执掌屈膝。
整意端容。
晓夜忘疲。
始终虔仰。
折挫身口。
蠲矜怠慢。
不顾形骸。
专精至道者
可谓澄神方寸欤。
夫欲采妙探元。
实非容易。
决择之次。
如履轻冰。
必须侧耳目而奉元音。
肃情尘而赏幽致。
忘言宴旨。
濯累餐微。
夕惕朝询。
不滥丝发。
如是则乃可潜形山谷。
寂虑绝偫哉。
其或心径未通。
瞩物成壅。
而欲避喧求静者。
尽世未有其方。
况乎郁郁长林。
峨峨耸峭。
鸟兽呜咽。
竹森梢。
水石峥嵘。
忘山则道性怡神。
忘道则山形眩目。
是以见道忘山者。
人间亦寂也。
见山忘道者
山中乃喧也。
必能了阴无我。
无我谁住人间。
若知阴入如空。
空聚何殊山谷。
如其三毒未袪。
六尘尚扰。
身心自相矛盾。
何关人山之喧寂耶。
且夫道性冲虚。
万物本非其累。
真慈平等。
声色何非道乎。
特因见倒惑生。
遂成轮转耳。
若能了境非有。
触目无非道场。
知了本无。
所以不缘而照。
圆融法界。
解惑何殊。
以含灵而辨悲。
即想念而明智。
智生则法应
圆照离境。
何以观悲。
悲智理合。
通收乖生。
何以能度。
度尽生而悲大。
照穷境以智圆。
智圆则喧寂同观。
悲大则怨亲普救。
如是则何假长居山谷。
随处任缘哉。
况乎法法虚融。
心心寂灭。
本自非有。
谁强言无。
何喧扰之可喧。
何寂静之可寂。
若知物我冥一。
彼此无非道场。
复何徇喧杂于人间。
散寂寞于山谷。
是以释动求静者。
憎枷爱杻也。
离怨求亲者。
厌槛欣笼也。
若能慕寂于喧。
市廛无非宴坐。
徵违纳顺。
怨债由来善友矣。
如是则劫夺毁辱。
何曾非我本师。
叫唤喧烦。
无非寂灭。
故知妙道无形。
万象不乖其致。
真如寂灭。
众响靡异其源。
迷之则见倒惑生。
悟之则违顺无地。
阒寂非有缘。
会而能生。
峨嶷非无缘。
散而能灭。
灭既非灭。
以何灭灭。
生既非生。
以何生生。
生灭既虚。
实相常住矣。
是以定水滔滔。
何念尘而不洗。
智灯了了。
何惑雾而不祛。
乖之则六趣循环。
会之则三途迥出。
如是则何不乘慧舟而游法海。
而欲驾折轴于山谷者哉。
故知物类纭纭。
其性自一。
灵源寂寂。
不照而知。
实相天真。
灵智非造。
人迷谓之失。
人悟谓之得。
得失在于人。
何关动静者乎。
譬夫未解乘舟。
而欲怨其水曲者哉。
若能妙识元宗
虚心冥契。
动静常矩。
语默恒规。
寂尔有归。
恬然无间。
如是则乃可逍遥山谷。
放旷郊廛。
游逸形仪。
寂汨心腑。
恬淡息于内。
萧散扬于外。
其身兮若拘。
其心兮若泰。
现形容于寰宇。
潜幽灵于法界。
如是则应机有感。
适然无准矣。
因信略此。
馀更何申。
若非志朋。
安敢轻触。
晏寂之暇。
时暂思量。
予必诳言无当。
看竟回充纸烬耳。
不宣。
同友玄觉和南。
宝应初史朝义虢州题僧寺壁(题拟) 中唐 · 李适
五言排律 押词韵第一部
高僧居净域,客子恋皇宫。
试访毗耶室,旋游方丈中。
禅林吹梵响,忍草散香风。
妙说三元义,能谈不二宗。
色空双已灭,内外两缘同。
识尽无生理,乃觉出凡笼。
按:(见光绪二年刊高锦荣纂《灵宝县志》卷八《艺文》下。又见《金文最》卷七一许安仁大定十六年撰《御题寺重即唐德宗诗碑》(徐俊告)、《永乐大典》卷一三八二三引《洛阳志》〖张忱石告〗)(按:《永乐大典》引《洛阳志》:「御题寺,寺在灵宝南里。唐宝应元年德宗皇子天下兵马元帅,统兵征史朝义过)(之,题诗壁间。厥后十七年即位,寺僧玄觉长安求寺额,诏以御题名之。」其后又录无名氏诗云:「解鞍投宿得禅宫,识破浮生万境空。夜静稍□檐外雨,朝来知是叶间风。」此诗未详何代何人所作,姑附此。清毕沅中州金石记》卷五:「御题寺唐德宗诗碣,大定十六年立,许安仁记并书,在御碑寺。额正书云:『御题寺唐德宗天章碑。』下为五律诗一首。知年月人名者,据黄叔璥中州金石考》也。」今按:《县志》录此诗原题作《题御碑寺》,然寺名因德宗此诗而得名,诗题显为后人追补。今重为拟题。黄叔璥书未见。碑记,《县志》亦未收。有关史事,两《唐书》、《通鉴》所记甚详,不具录。)
五更转 唐 · 敦煌作品
五更隐在五阴山,丛林斗暗侵半天。
明道师结跏坐,入定虚凝证涅槃。
涅槃生死皆是幻,无有此岸非彼岸。
觉禅师山院 五代 · 贯休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三部
人言海觉老宗师,隐绝层巅世莫知。
青草不生行道迹,白云常护坐禅扉。
六环金锡飞来后,一派银河泻落时。
借问大心能济物,龙门风雹捲天池。
送宣武徐巡官 唐末 · 罗隐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引用典故:刀圭 壶中
傲睨公卿二十年,东来西去只悠然。
白知关畔元非马,玄觉壶中别有天。
汉帝诏衔应异日,梁王风雪是初筵。
临行不惜刀圭便,愁杀长安买笑钱。
西川青羊宫碑铭 唐 · 乐朋龟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四
原夫八十一天。
比太上之半寿。
六百万岁。
元始之初年
道渺邈以难穷。
体希夷而莫究。
在无象无形之内。
居太初太易之前。
龙汉之劫再成。
凤纪之文未立。
藏萌芽于浩素。
隐根干于庞鸿。
二神赑屃以俱来。
凿开造化。
三气氤氲而互进。
朴散胚浑。
元黄流而未凝。
清浊分而乍结。
日月星辰之内。
化出灵宫。
川源山岳之中。
变成洞府。
则知道为万气之祖。
德为百物之宗。
以二仪两曜为子孙。
以五行四象为枝叶。
当其洪肇先启。
紫极后成。
仰其高而弥高。
考其上而无上。
八公皓首。
当时之未有乾坤。
九老白眉。
厥后而初生天地。
探至真之理。
臻大道之元
列仙之境界延洪。
上士之齿龄逾远。
以六千春为两月。
尚叹浮生。
以七万岁为二年。
仍嗟短景。
智者见之谓之智。
仁者见之谓之仁。
和光而众曜皆惭。
挫锐而攒鍭尽碎。
元珠匪颣。
真璞无瑕。
学而知之者为中。
生而知之者为上。
三君五老。
睹兆人如醯鸡。
七圣九皇。
视百姓为刍狗。
煦千古而冰释。
成众善而泉流。
至明若蒙。
蒙间而万物俱照。
大巧若拙。
拙中而万事皆成。
为于不为。
用于无用。
黜口爽于五味。
杜耳聪于八音。
忘象忘言。
易脱一时之屣。
无关无楗。
难开众妙之门
九万灵仙。
聚集于一毛之孔。
三千儒术。
荒芜于独角之端。
故知道儒二门。
经纶一揆。
立清净为理。
体虚无为师。
以上天为大车之轮。
以列宿为大车之辐。
驾之以乾马之马。
挽之以坤牛之牛。
搬运无为之功。
覆载自然之道。
光而不曜
养正于蒙昧之中。
简而能廉。
修真于仄陋之内。
不可得而疏矣。
离之而匪遥。
不可得而亲焉。
用之而逾远。
不可退而让。
不可进而求。
被褐怀玉之人。
美之又美。
罔象求珠之士。
斯焉取斯。
世界而入壶中
维摩方丈之室。
缩地形而藏术内。
掩悉达王舍
有道之根。
修作立天之址。
无名之朴。
标为镇化之元
三千威仪。
恭谨于文风之教。
五百戒行。
肃清于释氏之门。
张天为弓。
调之以阴阳寒暑。
直道如矢。
激之以春夏秋冬。
一夫用之而无馀。
兆人用之而不竭。
日窟月窟。
隐身而曾作穴居。
南溟北溟
遁迹而聊游水府。
桃源蓬岛
从古有而今存。
槐市杏坛
见朝荣而暮落。
仙图秘密。
五千载而三传。
圣道灵长。
百万年而一代。
容易而学之者。
似纽石以为绳。
侮慢而求之者。
如钻冰而待火。
绝巧弃利。
显微阐幽。
坎离震兑之宫。
宫内而咸居羽客。
东西南北之斗。
斗中而皆住真仙。
身驾德车。
轮转于混茫之外。
手持寿柄。
指挥于开辟之前。
寂尔无营。
澹然自得。
化其不化。
则万化而皆成。
生其不生。
则偫生而尽遂。
虚怀待物。
旷意承时。
泰山于秋毫之中。
秋毫仍大。
纳昆崙于黍米之内。
黍米犹宽。
大象无形。
五岳空空而立也。
大信不约。
四时默默而行焉。
真宗之教皆成。
不宰之功益著。
太上金阙元元天皇大帝
则我巨唐之高祖
按国语曰。
周平王七载洎于秦。
至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即三十六代之圣孙。
赫赫日苗。
布荫于普天之下。
明明国叶。
垂芳于率土之滨。
当其幽原既开。
九气陶蒸而未已。
元化大阐。
六虚流转而勿休。
不二之教门。
稽真一之宗本。
浩风吹海。
三回之重作飞尘。
劫火销山。
五度之却为平地。
先逍遥于青运。
青运既周。
后汨没于赤明。
赤明复毕。
九十九万亿岁。
贮在弹丸。
五千五百重天。
藏于卵壳。
殷高宗御极之际。
周文王演易之初。
神光流入于琼胎。
瑞彩结成于金骨。
不坼不副。
诞弥于八十馀龄。
降瑞降祥。
过期于二万馀昼。
足蹈不灭之理。
手握长生之文。
包乾裹坤。
把日捉月。
额列参午。
圆穹。
耳开三门
鼻立双柱。
白血紫脑。
苍肝青脾
项引三十五光。
齿含四十八贝。
七色青莲而随步。
千年白鹿以呈休。
田变双桧不彫。
江河枯而九井不竭。
苦县赖乡之里。
灵迹长存。
陈国涡泉之滨。
神踪不泯。
七百弟子。
指扶桑为故林。
九五帝君。
开日宫为旧馆。
详其元始。
稽彼厥初。
俯窥溟涬之前。
下视浑沦之后。
随机设教。
作九古之楷模。
应变无方。
为百王之轨范。
若乃岁起摄提。
肇开气象。
一十三圣之践祚。
万八千年之应图。
我太上圣祖应运降迹。
与天皇为师。
上清下浊之初开。
相离未远。
六合八纮之乍坼。
相去未遥。
正方圆上下之形。
定洪荒朴略之状。
川新融而水仍晦。
山始结而石未坚。
天上白榆
初生历历。
月中丹桂
乍出依依。
配四海于四神。
付五行于五帝。
是时乾象犹低。
坤形仍薄。
立极定位。
敷化建功。
我太上圣祖屑迹下降。
与地皇为师。
分配刚柔。
制定寒暑。
地增博厚。
天益高明。
圣力难穷。
神功靡测。
万木甲坼。
万草勾萌。
羽族毛偫。
区别于兑离之位。
介虫鳞类。
支分于坎震之宫。
四溟之水皆空。
未生鱼鳖。
五岳之形俱静。
未吐云霞。
已逾清海之年。
又离清海之岁。
二圣既理。
四表生光。
我太上圣祖博施济众。
与人皇为师。
三百六十之川。
初分血脉。
万一千五百之策。
乍配偶奇。
三壬三乙之神。
离胎于水木。
六丙六辛之将。
出孕于火风。
一百五十六代。
四万五千馀年。
始称通元天师
再号金阙帝君。
三名盘古先生
洎乎庖羲氏之王天下也。
我太上圣祖以道宏济。
降迹为师。
仰观圆盖之文。
俯察方舆之理。
教之以画八卦。
指之以分三才。
助之以造书契之文。
制之以代结绳之政。
典坟自我而出。
经籍自我而生。
以佃以渔。
盖取明离之象。
一索再索。
用乎出震之功。
凤凰呈瑞于帝庭。
龙马负图于河洛。
享国一万八千岁矣。
洎乎连山氏之王天下也。
我太上圣祖救时屈已。
下为帝师
付之以五运。
分之以四时。
助之以正万机。
明之以辨百谷。
变饮血茹毛之化。
移蒉桴土鼓之音。
毁穴焚巢。
上栋下宇。
范金合土。
燔黍擘豚。
制耒耜以济兆人。
作陶冶以利万物。
天雨以呈瑞。
地芸稼而彰稔。
农食嘉谷
山出器车。
洎乎有熊氏之王天下也。
我太上圣祖隐身于崆峒之中。
放心于杳冥之外。
帝乃亲降辇路。
礼展师资。
能抠衣以趋隅。
遂屈膝而问道。
当是时也。
榆罔凌虐。
蚩尤作乱。
化鱼鳖为兵士。
以助王师。
变云雾为神祇。
潜扶军阵。
能弭兵于鹿。
致偃戈于阪泉。
东游青邱之乡。
北到洪堤之境。
受丹经于王屋
登苍冥于鼎湖
屈轶既生。
蓂荚复出。
若非大道。
孰可致斯。
洎乎金天氏之王天下也。
承姬水之源。
熊山之录。
告天类帝。
缵绪守文。
我太上圣祖乘九龙之辇。
降以为师。
号太极先生
说庄敬之典。
教之以顺时迎气。
昭配神明。
禋于六宗。
秩于偫望。
乾乾翼翼。
得礼之宜。
羽族呈休。
命之以鸟官为理。
分布九鳸。
以统八司。
景合璧以表灵。
凤衔图而示贶。
悉由至道。
彰此帝模。
逮至高阳氏之王天下也。
我太上圣祖教之以解纷塞兑。
治国安民。
涤荡九黎。
陟明八凯
有龙野紫髯之凶丑。
有蛇身赤发之巨魁。
力拔不周。
首触山碎。
天低西北。
致日月之西行。
地亚东南。
使江海而东注。
追呼六甲。
役御百灵。
训之以微言之经。
教之以大顺之道。
乘元虬之迅驾。
或适幽陵。
御素螭以遐游。
或臻蟠木。
观吾仙
万年而一度开花。
睹我灵爪。
四劫而一回结实。
及乎高辛氏之王天下也。
我太上圣祖敷道布化。
下济为师。
谭黄庭之妙言。
隐日遁月。
绿图之嘉号。
迁邑移城。
制九州之名。
六英之乐。
封勾芒以佐苍帝。
敕蓐收以翼白方。
岱岳而印金泥。
照寰区而开玉镜。
饮大活之井。
不夜之乡。
燔青鸾之膏。
充下仙之次馔。
擘黄骐之脯。
为上客之珍羞。
逮至陶唐氏之王天下也。
我太上圣祖暂垂至理。
下降为师。
讲元德之经。
道巳匡于元化。
应丹灵之瑞。
名冀列于丹邱。
和煦清风。
不作鸣条之响。
雍熙黄发。
时闻击壤之声。
庖厨之肉脯自生。
胾肴失味。
山谷之醴泉潜涌。
曲檗无功。
达四聪以辟四门
立五事而敷五教。
鹿裘以食粝馔。
端拱于土阶。
挂鹤氅而饮流霞。
凝思于瑶圃。
有虞氏之王天下也。
我太上圣祖谭无为之理。
讲离合之经。
三苗克悛。
四罪咸服。
百揆时序。
五典慎徽
怀明神之珠。
昭华之玉。
眉与发等。
表践祚之嘉祥。
寿与天齐。
彰延龄之景福。
甄一十六相。
用二十五臣。
致百辟以协和。
如鱼在水。
感兆人之归凑。
如蚁慕膻。
化灵气为天书。
何劳笔力。
结卿云为宝殿。
不假人工。
夏后氏之王天下也。
我太上圣祖克匡王道。
爰作帝师
谭德戒之经。
行为国之法。
栉沐风雨。
刊槎山林。
九年理水之功。
为四载勤王之业。
卑宫陋室。
尽力于沟洫之时。
褴服缕衣。
饰身于黻冕之礼。
导马颊而奔流竹箭。
龙门而迅激桃花
救兆庶而皆免为鱼。
济陆土而永非成海。
胸罗玉斗。
挂天文之在躬。
手展瑶图。
悬国命之由已。
故知大道者三教之冠冕。
上德者百圣之宗元
成汤氏之王天下也。
我太上圣祖权离左极。
下为王师。
说长生之经。
体自然之道。
去三面之网。
开一目之罗。
兽远逝而莫萦。
禽高翔而不罥。
引万方而罪己。
六事以责躬。
话之以八素七真。
讲之以六虚十诀。
千岁桃花之蜜。
味掩朱浆。
九垓薤叶之蔬。
滋沾红露。
乘三光而电转。
驾六气以烟腾。
窥海渎如涓涔。
视嵩衡如茧栗。
餐风饮露。
跨空摄虚。
以十洲为少游之宫。
以六极为暂别之馆。
驱徭中士
役试上仙。
素发一茎。
悬起万斤之石。
绿筠数尺。
变成百丈之龙。
得之者七祖超升。
失之者一身迷误。
必在坚修慎习。
弃苦忘辛。
可以陶冶二仪。
埏填九土。
青羊肆者。
按本纪则太上元元大帝第二降生之所。
殷道否闭。
周德凌夷。
陆海沸腾。
百川振动。
山鸣谷吼。
雨啸风号。
历藏史以同尘。
弃柱下而隐迹。
东离魏阙。
西度函关
乘青牛宛转之车。
驾白凤逍遥之辇。
徐甲执御。
从仙帝以爰来。
尹喜占风。
知道君之必至。
暂别而三千甲子。
曾作赤童。
相逢而八百年龄。
永依
潜传妙诀。
暗付微言。
重为千日之期。
再结一时之会。
暂朝元始。
却上天中之天。
永奉宗师。
重归象外之象。
开寒灵之丹殿。
登众宝之琼台
坐紫金之床。
凭碧琳之机。
太清仙伯。
仗星光锦文之旗。
太极仙翁。
执月华命神之节。
皆拜手稽首。
以心观心。
于是敕青帝之青童。
化羊于蜀国
乘紫云于紫府。
降瑞于王宫。
将停不嗄之声。
须及来斯之乳。
闻喜至。
顿止婴啼。
爰初从赤子之声。
却变白头之士。
顷刻而身馀十尺。
须臾而面放五光。
头戴七曜玲珑之冠。
肩垂九色离罗之帔。
卫士逾亿。
从仙成偫。
感十方之众真。
遍满寥廓。
应八表之瑞气。
充塞虚空。
香散九微之烟。
花飞六出之雪。
将离蜀土。
化胡风。
远适流沙。
长移犷俗。
及身毒罽宾之国。
教头陀阿柱之王。
恣刚强愎戾之心。
起烹焚錾刺之意。
巨锜然以沸地。
我则入之如凉泉
积薪烈火以连天。
我则坐之如绀雾。
挟白挺者观如蓬草。
持赤刃者视若铅刀。
四天之兵众俱来。
声喧霆霹。
万里之神威共护。
力转山河。
八十一种之獯戎。
皆归清化
二千馀国之犷悍。
永革昏风。
俗既变矣。
道既成矣。
分身作佛。
济如来千劫之功。
降迹为师。
救王者万机之务。
至若铜浑测运。
玉历推祯。
天七五而一三。
及九乃满。
地八六而二四。
到十乃盈。
变通阳九之灾。
穷研百六之数。
宓羲轩昊之代。
无以免斯。
高辛唐虞之朝。
不能避此。
粤以广明元祀。
岁在上章。
月当大蜡。
巨猾开衅于天邑。
渠魁俶扰于国步。
兵缠九野。
偫臣咸议于省方。
蛇起陆风。
四岳齐迎于巡狩。
长鲸呀口。
闻欱沣吐镐之声。
封豕横牙。
冲列刃攒鍭之队。
牛蛇未搏。
食吾黎庶之膏。
象蚁未除。
穴我楼台之地。
尘蒙华盖。
盗梗天衢。
九龙齐驾于云舆。
玉轮西转。
万乘同回于坤轴。
金阙南开。
涉水则波神捧舟。
登陆则地祇扈跸。
太元城内。
化出行宫。
濯锦江边。
权安正殿。
执玉帛者数盈万国
列鹓鹭者位满千官。
鸡林之郡来朝。
鳌山解缆。
鹤拓之城入贡。
象驾来王。
当戎夷率服之辰。
诚文轨混同之日。
苗人未格。
方资益赞之谋。
扈氏延诛。
正赖允师之力。
熊韬豹韬之将。
俯立军功。
龙角羊角之山。
可追圣瑞。
二十八化。
犹乘白鹤而来。
一百六灾。
必跨苍虬而救。
潜扶宗社。
幽赞子孙。
赤光照灼于庭台。
太平显兆。
紫气晶莹于筱。
元吉尤彰。
稽彼变通。
明兹感应。
寻其灵迹。
果获宝砖。
上有古篆。
文曰太上平中和灾。
于是验其六字。
表此百祥。
击之即声类鸣璆。
观之则状如宏璧。
历周秦魏汉之代。
玉篆仍新。
经晋宋梁隋之朝。
银钩不故。
藏诸韫椟。
秘其缄縢。
克盛皇猷。
显标青史。
岁代绵邈。
疆井变移。
旧址苔封。
古坛芜没。
仙乡故里。
半落俗家。
真境馀风。
惟残瓦砾。
枯松夜月。
稀闻元鹤之声。
暮草秋烟。
空听莎鸡之响。
当时云洞
多隐狐狸。
昔日芝田。
尽生禾黍。
遐追灵迹。
显验休祯。
皇帝特下明诏。
创造灵宫。
恩赐内外。
行用库钱二百万。
爰徵班匠。
乃速厥功。
于是木神选材。
九层重构。
地祇献土。
百堵俱兴。
水伯进泉以为池。
山灵走石而作础。
巍峨云阁。
乍似化成。
岌嶪霞堂。
初疑涌出。
檐张羽翼。
栋压虹蜺。
粉壁霜凝。
丹楹火亘。
窗笼倒景。
户辟长霄。
塑像新成。
仪形乍降。
神情欲语。
似讲五千之文。
意貌将行。
远化十方之士。
金炉芬馥。
宝伞回旋。
乍睹出槛之羊。
犹疑跪乳。
初观如练之马。
尚虑嘶风。
庭剪蓬茅。
重生瑶草。
园除槿。
再吐琼花
冈阜崔嵬。
楼台显敞。
齐东溟圆峤之殿。
抗西极化人之宫。
剑阁之灵威。
尽归行在。
簇峨嵋之秀气。
半入都城
烟粘碧坛。
风引清磬。
故得五老下降。
四真俱来。
画地而成其江湖。
撮土而作其山岳。
坐致风雨。
可以倒洛倾河。
立起云烟。
可以反昼作夜。
化草木以成军旅。
变士马以成丛林。
如斯出师。
岂惟百胜。
如斯伐叛。
何啻七擒
是以天灾流行。
尽彼盈虚之理。
历数倚伏。
禀其否泰之宜。
左慈呼召于神兵。
鞭笞偫盗。
许逊指挥力士
剪荡狂妖。
所以阴骘兆人。
弥纶万里。
祁瞒丹水
累陈馘告之功。
牧野昆阳
累献遗俘之捷。
戈甲耀乎八水。
营垒塞乎四郊。
阵势云横。
军声雷动。
血洒空而骤雨赤。
沙涨野而飘云黄。
困兽摧牙。
长蛇畏尾。
效鄾人之宵溃。
观楚幕以昼空。
德均而义士致身。
气直而王师难老。
度日而长鸣金鼓。
曾不告劳。
终年而不解铁衣。
未尝言苦。
既而凤城光复。
龙德昭明。
枉矢当弦。
穿月之功奚用。
长竿在手。
撞天之势何为。
遂至修鲵脱泉。
狂兕入匣。
师道运末。
断领于赤心之徒。
禄山数穷。
劈腹于苍头之辈。
况逆巢干纪。
悖气凌空。
鸣蝼蝈七百馀龄。
聚豺狼数十万众。
伤残九土。
凌犯二京。
盖因祝天网以缓诛。
布仁风而宽戮。
遂偷生之五载。
并除恶于一时。
蚩尤之冢既成。
坚埋铁额。
长狄之喉已断。
永戢雕戈。
立此神功。
实资道力。
我太上金阙元元天皇大帝为天地父母。
帝王宗师。
历教三皇。
皆万八千岁。
候乎四气交会。
五运合同
国位永付于子孙。
圣祚上齐于日月。
克绍万八千之岁矣。
高祖神尧皇帝应天受命。
历数在躬。
以乡观乡。
去仙乡之无远。
上德不德。
增帝德以弥高。
辍九尺之班符。
封山印海。
追八景之仙辂。
辗雾盘云。
负扆垂旒。
当阳阐化。
太宗文武皇帝握乾阐坤。
修文偃武
大礼无体。
百礼而尽执根元。
大音希声。
一声而振动金鼓。
天锡勇智。
絷虎豹如束刍。
神助皇威。
跧蛟螭如结蚓。
还真返素。
游艺依仁。
以无绳为绳。
缚六雄与五霸。
以不器为器。
笼四海与九州。
然后争于不争。
则战争而永息。
欲于不欲。
则嗜欲而长消。
方士众臻。
真公来格。
安期异状。
大若匏瓜。
园客之茧殊形。
磊如盆盎。
垂衣一百五十代。
享国一万八千年。
伏惟圣神聪睿仁哲明孝皇帝陛下克绍丕图。
统兹大业。
心悬寿镜。
身享福庭。
帝道中兴。
国根深固。
永保神器。
长正皇纲。
虎牙将军
领八千之勇士
龙头元帅
提百万之精兵。
永以镇定区中。
永以削平天下。
巨鳌毙而形躯塞海
长鲸戮而鬐鬣插天。
或炙或焚。
尽千山之木。
以烹以饪。
竭五湖之泉。
紫焰腥膻。
青萍膏血。
祅日堕落。
孛星陨坠。
苍旻开豁。
黑气消亡。
献巨逆之三颅。
告行朝之九庙。
耀武威于英代。
立京观于神州。
岁越大椿。
年逾巨浸。
天眷北顾。
备法驾以返庭。
帝泽东流。
乘仙舆而怀魏阙。
集偫牧以颁瑞。
朝诸侯于明堂。
摭逸搜沈。
兴灭继绝。
八龙云篆。
降禹稷之天书。
二武圣文。
商周之帝德。
中阶平而国泰。
德正而时雍。
宝祚之神功。
由太上之圣力。
端拱垂衣。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剑南西川节度使太尉中书令颍川郡王陈敬瑄
夏日高悬。
吐赫曦之可畏。
德星永聚。
实祥瑞以明标。
遥辟龟城
远迎龙驾。
献璿玑以酌大化。
如转碧天。
移蓬莱以作行宫。
似离沧海。
郭琪扇摇于行伍。
阡能搔动于山林。
韩秀升聚蚊为雷。
阳师古积萤斗日。
生擒者有同缚鼠。
诛戮者无异刲羊。
舞百兽于庭前。
堪标玉牒。
役五丁于麾下。
可碎铁山
文翁武侯之才。
萧猷浚之策。
未可与俦。
昔韦南康镇成都
二十馀载。
郭汾阳为辅弼。
二纪在朝。
比其勋庸。
量其惠化。
则请留九闺之储。
一裘之岁。
未为多矣。
耀陈氏剑南之政。
裴度淮西之功。
具载典彝。
永光勋绩。
行在都指挥使左神策军中尉十军军容田令孜
昆冈玉柱。
独力扶天。
大华金莲
张心捧日
佐圣而出。
为国而生。
有逾千越万之才。
有闻一知十之智。
暧然和气。
助青帝发生之仁。
卓尔高情。
仰素王垂训之道。
观帝符而五贼皆见。
握人镜而万象难逃。
聪可听其无声。
可察其未眹。
弼时立德。
开国承家。
赏罚无私。
九土之诸侯怀惠。
恩威普度。
十军之将帅归心。
克已推诚。
虔心奉道。
古原层构。
敬之而无异丹台。
旧贯规绳。
仰之而如升白日。
礼无上之帝主。
事威仪之法王
神兽八千。
冲犀象如蝼蚁。
天丁三亿。
转海岳如萍蓬。
尚父之成功。
身居第一。
汉酂侯之著绩。
才独无双。
镂鼎铭钟。
纪勋颂德。
左仆射平章事萧遘
器业绝伦。
神秀贯古。
笔海压淮湖之浪。
学山凌衡霍之峰。
天植国桢。
文滋相业。
一匡皇化
八秉洪钧。
函丈之间。
布奇兵之亿万。
跬步之内。
安率土之蒸黎。
黄鹤频鸣。
召公之可控。
青牛不喘。
邴吉以难知。
吏部尚书平章事韦昭度
宗庙重器。
社稷令臣。
当昴位以星悬。
镇台阶而山立。
蕴圭璋特达之德。
植松贞固之心。
穷训典以立心。
正风正雅。
调盐以味道。
肥国肥家。
仲父上公
空就九三之位。
大临梼戭
虚垂二八之名。
兵部尚书平章事裴澈
泽马表瑞。
天骥呈祥。
雄节贯时。
清风涤俗。
银汉横空而高朗。
玉绳垂象之英华。
学川则四渎波澜。
书林则五松烟雨。
正气凛于朝野。
直道贯于羊肠。
自辍职瀛洲。
登庸昭代。
重持傅说舟楫
再秉皋陶钧衡
皆磨智刃而裁莽腰。
尽淬文锋而刳卓腹。
飞龙使杨复恭
甲门华冑。
鼎族令名。
三教精通。
九流澄澈。
体物则左张却立。
缘情则推先。
论昆仲而八龙掀鬐。
谈经史而五鹿折角
秉枢衡于累代。
贯名氏于百家。
吴季札之仙姿。
孔文子之敏惠。
青山蕴玉。
发偫岫以光辉。
绿水怀珠。
起一川之晶彩。
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苗允礼。
四渎比位。
五星炳灵。
清掩玉壶
轻金诺
智圆若月。
长垂助日之光。
辩注如川。
每凑为王之海。
秉气正直。
执心温恭。
王佐宏才。
帝臣重器。
当轴而身回地纪。
持枢而手正天文。
宿禀道门。
素钦直教。
信言不美。
常行质奏之词。
法语可尊。
每契和平之理。
枢密使骠骑大将军李顺融
三杰挺生。
千山发秀。
元礼龙门之峻。
及令孙。
少君鹤驾之高。
福兹灵叶。
掌万机之密务。
济一国之黎人。
公清而水镜含虚。
正直而朱绳让美。
博学则邱坟著绩。
操觚则锦绣成文。
实腹守真
弃百虑于襟怀之外。
虚心待物。
纳八荒于方寸之间。
监军使骠骑大将军兼三川制置都监刘景宣。
景宿呈祥。
卿云布彩。
风骨俊迈。
才量宏深。
淮南王之琼林。
骖鸾不远。
河上公友。
跨鹤非遥。
赞护克勤。
勋庸永著。
左街威仪明道大师尹嗣
大仙灵苗。
高族茂叶。
太上元元之上足。
文始真君之哲孙。
七岁悟道。
十三逢师。
紫玉之骨将
终游阆苑。
黄书之文已究。
即上朱陵
道士李无为。
国源清派。
天叶芳阴。
真诀千里。
穷研咸达。
仙经万卷。
讽览无遗。
皆同在师门。
结为道友。
三天凤玺。
化灵㤅以成书。
一粒龙丹。
驻童颜而劫。
星冠月帔。
上礼于元皇
虹辔云舆。
前朝于大帝。
金蚕五斛。
暗吐仙丝。
琼节一双。
遥迎真侣。
自昔忠臣明主。
咸理国以升天。
应历运以救时。
苏生灵而毕绩。
少昊颛顼
皆上紫微之
太公。
俱乘碧霞之辇。
其宫室牖户。
台榭池塘。
似云雾之结成。
如丹青之写出。
七十二之福地。
三十六之洞天
神仙之窟宅相连。
青城为户牖。
真境之风烟不杂。
嶓冢为坛台。
可以济渡四迷。
开宏七部
仙衣非制而自有。
岂假纫针。
仙车不驾而自行。
曾无辙迹。
九重天上。
白玉为京。
千雉城中。
黄金作殿。
披衮服而身挂日月。
戴冕旒而坐镇乾坤。
天纲正而四气和。
国步而三元序。
手执长生之柄。
制定白驹。
心藏要道之根。
乘赤鲤
况乎代变时迁。
绵历于三千馀岁。
建邦立国。
峥嵘于四万馀年。
门巷新成。
人烟渐炽。
当时阛阓。
髣髴如存。
今日宫庭。
精新尤盛。
七色凤辇。
驾幸仍频。
九班龙舆。
巡礼弥敬。
太虚天馆。
常开不夜之门。
天极福堂。
永对长春之
气连碧落。
光掩赤城
臣职忝禁林。
身叨词客。
海而素浅。
渡文河而不深。
董仲舒五彩之蛟。
稀来笔下。
杨子云三清之鴳。
少到毫端。
愧无黄绢之才。
难纪紫烟之瑞。
词曰。
洪源肇开。
浩劫无际。
恍惚大道。
希夷象帝
太初既隐。
太始来继。
元黄在壳。
清浊未蜕。
天地之前。
亿千万岁。
山比我久。
如电之逝。
海比我大。
如丝之细。
与释比较。
空门永闭。
并功。
章甫无势。
昭德塞违。
解纷挫锐。
设教随机。
应变无滞。
三皇益明。
五帝增睿。
率土皆泰。
偫生咸济。
楼观发轫。
函关挂轊。
罽宾阐化。
身毒布惠。
无状之状。
无声之声。
去莫可送。
来莫可迎。
强字之字。
强名之名。
太虚之上。
黄金为城。
杳冥之外。
白玉作京。
焕赫六极。
牢笼八纮。
万国同酌。
百壑咸倾。
莫得而竭。
莫得而盈。
浅而行者。
长居利贞。
深而行者。
永致太平。
凛凛烈气。
化作天丁。
郁郁劲草。
变为神兵。
火刀电耀。
霜剑虹明。
戮封豕。
瓜剖长鲸。
地古风变。
俗阜时清。
年代绵邈。
岁月峥嵘。
新宫是建。
永观厥
赫赫高祖
明明圣孙。
开凿造化。
刳剔胚浑。
把捉日月。
包裹乾坤。
鸾跄凤跱。
虎步龙蹲。
鸟卵之中。
可纳穹旻。
黍粒之内。
能藏昆崙。
尘波澄澈。
智浪渊沦。
迷罗自解。
莹镜难昏。
万象俱尽。
惟道独存。
三教争长。
惟道独尊。
心藏五贼。
国静九门
逢逢谏鼓
汛汛衢樽。
五方入贡。
八表争奔。
车徒川骛。
租赋云屯。
巍峨玉皇。
焕赫金箓。
灵宫八海。
水府四渎。
宝位。
天禄。
巨寇枭殄。
神州克复。
去召千神。
来臻百福。
天转碧轮。
地旋黄毂。
献玉十珏。
贡金九牧。
寒暑运行。
祯祥倚伏。
害蛟毙刃。
兕殪镞。
轩镜在握。
殷绳当木。
琼台九层。
银蚕五斛。
手指青牛。
骑白鹿
洞启括苍
天开王屋
皇根国叶。
帝宗天族。
明堂端拱。
元臣启沃。
四海万方。
无思不服。
九虬夭矫。
双凤回旋。
鹤驾清汉。
鸾骖紫烟。
累行盈百。
积功满千。
丹琼楼高。
上接九天。
碧玉坛峻。
下降八仙。
犬吠蓬岛
龙耕芝田。
地有谦道。
东走众川。
人居上德。
南御偫贤。
大活之井。
长生之泉。
延洪圣祚。
万八千年。
涅不缁
乌非染黑。
然于自然。
得于自得。
何以发蒙。
内辨其惑。
何以开悟。
中修其
如车指南。
似星拱北
隐见无常。
变化不测。
大象难包。
二仪益塞。
大智难展。
六合陋仄。
长生之柄。
永寿之域。
朝服刀圭。
暮生羽翼。
庙献三颅。
风清万国。
灵观新构。
偫仙来格。
琼宫宝台。
玉书金策。
丰碑岳立。
巨龟鳌逼。
词惟颂美。
文匪诞饰。
鸾鹤翘蹲。
龙蛇腾掷。
紫气氤氲。
赤光歙赩。
七圣握图。
九皇执敕。
梵宇无光。
失色。
端冕明堂。
垂旒御极。
运齐三五。
庆延万亿。
开辟寰宇。
咸仰道德。
永致中兴。
皆从帝力。
无相大师行状 北宋 · 杨亿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七
温州永嘉玄觉禅师者,永嘉人也,姓戴氏
丱岁出家,遍探三藏,精天云旨,观圆妙法门,于四威仪中,常冥禅观。
后因左溪朗禅师激励,与东阳策禅师同诣曹溪
初到,振锡携瓶,绕祖三匝,祖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祖曰:「何以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祖云:「如是如是」。
于时,大众无不愕然。
师方具威仪参礼,须臾告辞。
祖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祖曰:「谁知非动」?
曰:「仁者自生分别」。
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曰:「无生岂有意耶」?
祖曰:「无意谁当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
祖叹曰:「善哉善哉!
少留一宿」。
时谓「一宿觉」矣。
策公乃留。
师翌日下山回温江,学者辐凑,号真觉大师
著《禅宗悟修圆旨》,自浅之深。
庆州刺史魏静,缉而成十篇,目为《永嘉集》,及《證道歌》一首,并盛行于世云尔。
按:《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一,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八。
义学编论席解纷后序 北宋 · 释仁岳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乐邦文类》卷四
复有引《传灯》大珠和尚云:「舍垢取净,是生死之业」。
庞居士云:「若舍烦恼,入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
以此句偈,轻蔑净土者,固未可也。
而不垢不净之言,即心即佛之义,凡禀释教者,孰不知之,安以真如平等之谈,便废因缘修證之法?
六住大士,尚存分段之生;
四果真人,亦有变易之死。
云何殂落,永谓泥洹。
须知菩萨未證妙觉已还,常以空心,遍修万行。
日观佛,无佛可观;
历劫度生,无生可度。
暂趣于空华净土,权依于幻化弥陀,破昨梦之尘劳,入乾城之地位。
乃至成佛,虽自行冥寂,而利他宛然。
故喻之以明鉴之身,现之以随类之像。
世人弗询大义,唯忻顿悟,直入无生,而不思永嘉一宿觉云「若实无生无不生」。
既豁达而取空,恐莽荡而招祸。
此类乎越中习射,不踰数步之间;
陇西学游,翻没洄波之内。
如斯知识,未可参寻。
被命中山以亲老不赴书怀寄集贤曾公参政赵公1065年 北宋 · 张方平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创作地点: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
野怀常逐白云飞,疏拙那能合世机。
偶似曹溪一宿觉,已多蘧瑗九年非。
略呈幻事何须了,惟愿朝恩早放归。
它日莲华峰下去,犹期话道过黄扉
三朵花,并叙1081年12月 北宋 · 苏轼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出处: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六十二 仙佛类 创作地点:湖北省黄冈市
房州通判许安世,以书遗予言:「吾州有异人,常戴三朵花,莫知其姓名,郡人因以三朵花名之。能作诗,皆神仙意。又能自写真,人有得之者。」许欲以一本见惠,乃为作此诗。
学道无成鬓已华,不劳千劫漫烝砂。
归来且看一宿觉,未暇远寻三朵花
两手欲遮瓶里雀,四条深怕井中蛇。
画图要识先生面,试问房陵好事家。
送僧归永嘉 北宋 · 释守卓
七言绝句 押麻韵
在在常参一宿觉,的的生缘非永嘉
还我今朝却归去,大千俱属眼中花
次韵真觉大师瑞香花 北宋 · 释德洪
五言律诗 押阳韵
浅色闹花(钞补作映华)堂,清寒熏夜香。
应持燕尾剪,破此麝脐囊。
有恨成春睡,无人见洗妆。
故山烟雨里,寂寞为谁芳。
永嘉真觉大师真赞 北宋 · 释德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七
永嘉尊者初阅维摩经,发明心要,欲定宗旨。遂造曹溪印可于祖师,一宿而去,世咸以一宿觉名之。余读其歌辞,究其履践,如尺围钥合,未尝不置卷长叹。想公之为人,硕大光明,壁立万仞,而视今之学者寒酸琐细,纷纷蠢蠢,宗教兴衰,于此可知矣。赞曰:
情根无功,意识无作。
现量圆成,见闻知觉。
如镜受灯,光无坏杂。
烈火焚烧,河流湍逝。
谷风怒号,大地依止。
俱无知思,亦复如是。
此涅槃门,如鼓涂毒。
曹溪挝之,闻者僵仆。
以椎授公,万像惊缩。
光明之语,粲如日星。
精严之行,清如玉冰。
惟不传者,与空相应。
我初学道,如握与拳。
晚乃觉之,如手安然。
有时而用,搏取大千。
按:《石门文字禅》卷一八。又见《林间后录》。
题云居弘觉禅师语录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八、《石门文字禅》卷二五
悟本禅师设五位法门以发挥石头大师之妙,大率约体用为五法,更互主客,隐显相参,借言以显无言。
然言中无言之趣妙至幽玄,故其问答之贵亲,正如君臣之贵合。
于是翕然宗以为洞上玄风,出其门下者应机酬诘,务以秀丽严峻之语相高,尚使人放身,如览花葩之开妍,烟云之秾纤,而仰拂秋之螺峰,染春之鸭波,划刻百出,必欲合其法而后已。
忽其绳墨,以登其门者,则非吾属也。
而云居弘觉禅师,盖其徒之秀杰者,乃独不然。
其演法之辨,应机之词,朴古自在,随意所划。
如世之良医坐于药肆中,病而诣者,信手与之,药至病愈。
常谓其徒曰:「佛法无多事,行得即是。
汝但作佛,莫愁佛不解语。
古人纯素任真,有所问诘,木头碌砖,随意答之,实无巧妙,大底渠脚根下稳当。
苟不如此,虽说得如花锦,无益也」。
余常怪洞山嗣法者,如本寂、道全居遁休静之徒,光大于世者三十馀人,观其施为,提演宗脉,无敢冒规致之外者。
而膺公乃尔殊异,岂所谓得所以言,言不必同者欤?
余追蹑其意,以谓大法本体,离言句相。
宗师设立,盖一期救学苟简不审、专己臆断之弊而已。
法久必坏,使天下后世眩疑自退,守言而失宗,无所质辨为可惜也。
故其超然法立如此,而公之子简亦相与振成之。
是知俾明悟者,知大法非拘于语言,而借言以显发者也。
尝与人论至此,其人凌凭其气,而面颈发热,曰:「医智百巧,志诬先德」。
诟骂而去。
吁嗟,使弘不死,且闻余之说,以为知言者。
今其道愈陵迟,至于列位之名件,亦讹乱不次。
如正中偏,偏中正,又正中来,偏中至,然后以兼中到,总成五。
今乃易偏中至为兼中矣,不晓其何义耶?
而老师大衲亦恬然不知怪,为可笑也。
虽然弘觉一矫之,则洞山之道,不转顾地而尽,宁有今日耶?
钟山道真觉大师1108年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九、《石门文字禅》卷三○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钟山
梁大菩萨僧宝公,以宋元嘉中生于金陵东阳
民朱氏之妇,上巳日闻儿啼鹰巢中,梯树得之,举以为子。
面方,莹彻如镜,手足皆鸟爪。
七岁去依钟山大沙门僧俭,为童子,俭名之曰宝志
长而落发,专修禅观,坐必越旬。
久之,忽无定居,多往来𤾂山剑岭之下,发而徒跣,著锦袍,饮啖,同于凡俗。
恒以镜铜剪刀镊属挂杖,负之而趋,经聚落,儿童哗逐之。
或徵索酒殽,或累日不食。
尝从食鲙者求鲙,食者与而心笑之。
即起,吐水中,皆成鱼,相传始惊异。
时时题诗,初不可晓,后皆有验。
建元间,异迹甚著,丞相高嵩为武帝言之,以礼自皖山迎至都,舍于陈征虏之家。
辄自釐其面,分披之,出十二首观世音,慈严妙丽,倾都聚观,欲争尊事之。
武帝忿其惑众,收付建康狱,旦夕咸见游行市里。
既而检校,犹在狱中。
其夜又语吏:「门外有两舆,金钵盛饭,汝可取之」。
文惠太子竟陵王送供至建康
吕文显以事启帝,帝迎至禁中。
俄有旨,屏除后宫,为家人宴,公例常与众出。
已而犹见行道于景阳山比丘七辈从其后。
帝怒,遣使至阍,吏曰:「公久出,在省中」。
吏就视之,身如涂墨然。
武帝闻之大惊。
陈显达江州大司马段齐之从行,往辞公,公无他语,但引纸画鸦,画毕授之。
曰:「缓急可用此」。
显达叛,齐之遁去,显达大怒,遣骑追之,将及。
齐之窘甚,见鸦喧暮林,即匿其下,鸦翔集自如。
骑既失其踪,但见鸦林,必非人所寄,遂去,齐之方悟公意也。
鄱阳忠烈王饭公于私第,顾左右,觅荆枝,有折以献者,则以安门上而去。
俄有旨,以王领荆州
卫尉胡谐卧病,以书哀诉,幸以屈临,庶几疾有瘳。
公题其书尾曰:「明屈」。
翌日果卒。
僧法平欲以衣献公,不知所寓,遣使遍求之。
龙光、罽宾两寺皆曰:「夜宿此,黎明去矣」。
又尝所厚善厉侯伯家,侯伯曰:「公夜行道于此,今睡未兴」。
使人视之,笑去。
公在华林园,忽重著三布帽,亦不知自何得之
俄而武帝崩,文惠太子豫章文献王相继崩,齐亦于此年□矣。
灵味寺沙门宝亮,欲以衲帔遗之,未及有言,公忽来牵帔而去。
蔡仲熊尝问仕何所至,公不自答,直解杖头左索绳掷与之,莫之解。
仲熊果至尚书左丞
永明中,住东宫后堂,旦门中出入,末年忽云:「门上血污衣」。
褰裳走过。
郁林见害,果以犊车载尸自此门舍故阉人徐龙驹宅,而帝头血流于门限焉。
建武中明帝诸王,高士江泌忧念南康王子琳以访公,问其祸福,公覆香炉示之曰:「都尽无馀」。
后皆如其语。
徐陵儿时,其父携诣公,公拊之曰:「天上石麒麟也」。
果名誉显于世。
文惠太子迎释僧惠至京师,惠过公,公拊其背曰:「亦龙子也」。
慧终以辩才显闻。
其徒屯骑偃,有不臣之心,公见之,戟手诟曰:「若乃欲反耶?
奈斫头穴胸何」!
偃汗下不敢仰视,遁去。
梁武帝受禅,尤深敬事。
前朝以超放动辄禁锢,至是下诏释之。
尝问曰:「弟子烦惑未除,何以治之」?
答曰:「十二」。
又问:「十二之旨在何」?
答曰:「书字时节刻漏中」。
又问:「何时得净心修习」?
答曰:「安乐禁之」。
又问:「年祚远近」?
答曰:「元嘉元嘉」。
帝欣然以为享祚倍宋文之年。
天监五年冬旱,雩祭备至,而雨不降,公谓左右曰:「吾病不差,就官乞活。
傥不奏白,官应得祸」。
即上启,愿于华光殿讲《圣鬘经》请雨,帝即命沙门讲之,终夕雨。
公又以刀横水盂良久,又雨。
帝初繁刑,公假以神力,令见高祖,受极苦于地下。
自是省刑。
诏画工张僧繇写公像藏禁中,僧繇下笔辄不自定,叩头哀恳,公笑曰:「毗婆尸佛早留心,直至而今不得妙」。
帝偶与公临流纵望,有物溯流而上,公举杖引之,随杖而至,紫栴檀也。
供奉官俞绍雕公像,顷刻而肖,神情如生。
帝大悦,命置内庭,为子孙世世福田。
法云寺云光师讲经,天为之雨华,帝意其證圣,夜于含光殿焚疏,命公、云光、僧俭、傅大士齐。
翌日独云光不至。
公尝听法云讲《妙法莲华经》,至「假使黑风问『风果有否』,答曰『世故有第一义谛,故无』」,公曰:「若体是假有,此亦可解耶」?
法云默然,公则自为主客,辩难锋生,一坐尽倾,然莫有解者。
帝尝从容问国祚有留难否,公但指喉示之。
侯景之乱,尤追绎公言也。
有僧浮杯来谒帝,帝方与客棋,吟曰:「杀之」。
棋罢命僧,侍卫奏曰:「适蒙旨,已杀之矣」。
帝嗟悼不已,以问公,公曰:「陛下前身,蚯蚓也,僧尝为薙草者,误杀之,今偿夙债耳」。
天监十三年,公移华林园,金像置所居房,帝闻之曰:「师将去我耶」?
是岁十二月,忽命奏丝竹彻昼夜,至六日,终于兴皇寺。
临亡,然一烛以付。
后阁舍人吴庆以闻,帝叹曰:「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将以后事嘱我乎」!
帝昔与公登钟山之定林,指前冈独龙阜曰:「此为阴宅则永」。
其后曰:「谁当得之」?
公曰:「先行者」。
至是念公以此言,以金二十万易其地以葬焉。
皇女永康公主薨,尽施其妆奁建浮图五层于其上,置以无价宝珠,仍建开善精舍,敕陆倕制铭于冢内,王筠勒碑于寺门,处处传其遗像焉。
毕工,驾御寺,公忽现于云间,万众欢呼,声振山谷敕谥广济大师
公显迹之著数可五六十许,及终亦不老,莫测其年。
有徐犍道者,年九十三,自言是公外舅弟,小公四岁,计其时九十七矣。
李氏有国日,谥曰妙觉
公作《四柱记》、《五公符》、《十二时偈》、《璧记》、《心镜图》数千言传于世。
本朝太平兴国七年舒州柯萼者遇异僧于岁山下,以杖指松根,令钁之,得瑞石,一篆文,皆谶圣宋国祚无疆。
进其石于京师太宗皇帝中使置斋于钟山,诏自今不可以名斥,以显尊异,赐号道林真觉大师
采芝庵明辨师求泉名以月光命之 宋 · 葛胜仲
 押词韵第十六部
方池洌寒泉,湛湛缨可濯。
其源出阳崖,其委则阴壑。
斋盂给晨炊,茗碗共午酌。
道人习水观,趺坐閒两屩。
性水了真空,非以识心度。
浮幢诸刹海,视身同不涸。
为名月光泉,永配一宿觉
星洲僧了然 宋 · 葛胜仲
 押啸韵
禅林古有一宿觉,讲席尝闻一遍照。
凡马十驾及骏骨,况子秀颖颜齿少。
星洲岩壑锁烟云,千柱浮空觉王庙。
似闻淬掌作书淫,乍或横肱究心要。
明窗净几学参玄,二涂一得可前料。
香浮牛首礼圆光,呗似鱼山胜长啸。
闻熏大士岂忘言,机锋嘿赞潮音妙。
东峰居士陈通判次仲 宋 · 释宗杲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三二、《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九
欲学此道,当于自己脚跟下理会。
才涉秋毫知见,即蹉过脚跟下消息,脚跟下消息通了,种种知见无非尽是脚跟下事。
故祖师云:「正说知见时,知见即是心。
当心即知见,知见即如今」。
若如今不越一念向脚跟下,顿亡知见,便与祖师把手共行。
未能如是,切忌向知见上著到。
士大夫学道,利根者蹉过,钝根者难入。
难入则自生退屈,蹉过则起谤无疑。
若要著中,但将蹉过底,移在难入处,却将难入底,移在蹉过处,自然怗怗地,不作难入蹉过之解矣。
得如此了,却好向遮里全身放下,放下时亦不得作放下道理。
古德所谓「放荡长如痴兀人,他家自有通人爱」,又清凉云「放旷任其去住,静鉴觉其源流」。
语證则不可示人,说理则非證不了。
而今人才闻恁么说话,将为实有恁么事,便道我證我悟,将出呈似人不得。
一向说高禅,七纵八横,胡说乱道,谩神諕鬼,将谓祖师门下事只如此,殊不知亲證亲悟底。
唯亲證亲悟底人,不假言词,自然与之默默相契矣。
相契处亦不著作意和会,如水入水,似金博金,举一明三,目机铢两。
到这个田地,方可说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不是彊为,法如是故。
近世丛林,邪法横生,瞎众生眼者,不可胜数。
若不以古人公案举觉提撕,便如盲人放却手中杖子,一步也行不得。
将古德入道因缘各分门类,云这几则是道眼因缘,这几则是透声色因缘,这几则是亡情因缘,从头依次第逐则抟量卜度,下语商量。
纵有识得此病者,将谓佛法禅道,不在文字语言上,即一切拨置,噇却现成粥饭了,堆堆地坐在黑山下鬼窟里,唤作默而常照,又唤作如大死底人,又唤作父母未生时事,又唤作空劫已前事,又唤作威音那畔消息。
坐来坐去,坐得骨臀生胝,都不敢转动,唤作工夫相次纯熟,却将许多闲言长语,从头作道理商量,传授一遍,谓之宗旨,方寸中依旧黑漫漫地。
本要除人我,人我愈高;
本要灭无明无明愈大。
殊不知此事唯亲證亲悟,始是究竟,才有一言半句,作奇特解、玄妙解、秘密解,可传可授,便不是正法。
正法无传无授,唯我證尔證,眼眼相对,以心传心,令佛祖慧命相续不断,然后推己之馀,为物作则。
故达磨云:「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是也。
所谓传法者,乃心法也。
心法无形段,所传者前所云我證尔證底是也。
若彼此不證,向心外取證,则有宗旨玄妙奇特,可传可授,便有我会尔不会,生轻薄想,增长我见,如来说为可怜悯者。
妙喜禅无难参易参之异,只要参禅人向未痾已前坐断生死路头直下,不疑佛,不疑祖,不疑生,不疑死。
难参易参,差别在人,不干禅事。
往往聪明灵利汉,多是求速效要,口里有可得说,面前有可得凭仗。
殊不知此事得者,如生师子返掷,在当人日用二六时中。
如水银落地,大底大圆,小底小圆,不用安排,不假造作,自然活鱍鱍地常露现前。
正当恁么时,方始契得一宿觉,所谓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
茍未能如是,且暂将这作聪明说道理底置在一边,却向没捞摸处、没滋味处,试捞摸咬嚼看。
捞摸来捞摸去,咬嚼来咬嚼去,忽然向没滋味处咬著舌头,没捞摸处打失鼻孔。
方知赵州老人道:「未出家时被菩提使,出家后使得菩提。
有时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有时将丈六金身却作一茎草。
用建立亦在我,扫荡亦在我,说道理亦在我,不说道理亦在我。
我为法王,于法自在,说即有若干,不说即无若干」。
得如是自在了,何适而不自得?
梵语般若,此云智慧,未有明般若而有贪欲瞋恚痴者,未有明般若而毒害众生者。
作如此等事底与般若背驰,焉得谓之有智慧?
妙喜寻常为个中人说,才觉日用应缘处,省力时便是当人得力处,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得无限力。
往往见说得多了,却似泗州人见大圣,殊不知妙喜恁么说,正是平昔行履处。
恐有信不及者,不免再四提撕举拖泥带水,盖曾为浪子偏怜客尔。
西灵鹫 宋 · 王之道
 押词韵第四部
我闻西灵鹫,幽奇冠龙舒
山神知我来,夜雨自涤除。
篮舁犯霏微,敢惮石径纡。
清风偃林柯,征衣尽沾濡。
樵人向我言,君行欲何如。
松杉已在望,尚有七里馀。
崎岖雨过水,蹊云上天衢。
飞楼及涌殿,峥嵘映浮屠。
幽鸟若相喜,好音弄笙竽。
为言一宿觉,何妨更踟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