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和甄监簿述怀 南宋 · 崔敦诗
七言律诗 押庚韵
一鸣当日众俱惊,曾掞天庭赋太清。
宦路喜君方晚遇,文场推我是虚声。
短材漫饱支离,藻思宜餐沆瀣英。
近喜和光成莫逆,嘉名洋溢鲁诸生上书卷一四六○八)
论礼乐 其二 南宋 · 杨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二六、《慈湖先生遗书》卷九
鲁庄公之丧,既葬,而绖不入库门,士大夫既卒哭,麻不入,此乱国之为也。
檀弓》记焉,而不言其非礼,则后世将有仿而为之者矣。
今削之。
庆父子般闵公与士大夫不敢申其哀,惧庆父之不悦也。
申哀尽礼,则不悦庆父矣。
闵公畏祸而不绖,亦卒不免绖麻于库门之外者,畏鲁人之公论也;
不敢以绖麻入,畏庆父也。
《曲礼》、《檀弓》多言丧礼,颇合孔子所重民食丧祭之意。
重丧祭礼,其感动人之善性也易。
丧祭者,斯人天性之发于文为,而先圣王因为之节制者也。
《月令》:「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草木蚤落,国时有恐。
行秋令,则其民大疫,焱风暴雨总至,藜莠蓬蒿并兴。
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雪霜大挚,首种不入」。
《月令》此类,衰世之文也。
衰世君昏政乱,不知唐虞三代盛世初无是事。
孔子曰:「圣人有国,日月不食,星辰不悖,河不满溢,川泽不竭。
古者风不鸣条,雨不破块」。
今《月令》云云,是使衰世君臣安于衰乱,不复反身修省
谓《月令》所著乃古之常,非政之疵也,岂不大误后世耶?
凡《月令》此类宜削。
《月令》真秦人之书,尽敛君臣之职而总之天子。
天子之职,当中心无为,以守至正,群臣各尽其职,事之大者则请于上而行之,何至事无小大一命于天子?
秦尊君卑臣,罢侯置守,敛天下之权而尽总之。
其弊至是,为天子者亦劳矣,安能中心无为,以守至正?
三代有司马,无太尉太尉秦官。
仲冬之月,农有不收藏积聚者,马牛畜兽放佚者,取之不诘,此启人盗心。
季秋为来年受朔日,真秦书也。
文见吕不韦《春秋》。
子游问曰:「丧慈母如母,礼与」?
孔子曰:「非礼也。
古者男子外有傅,内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也,何服之有」?
鲁之有司亦曰:「古之礼,慈母无服」。
而「小记」言「为慈母之父母无服」,是为慈母有服。
子夏之传《丧服》也,亦曰「慈母如母」,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之无母者,父命妾曰:『女以为子』。
命子曰:『女以为母』。
若是,则生养之终其身如母,死则丧之如母,贵父之命也」。
子夏所传,又与孔子不同。
盖未闻孔子之言,故为俗礼作传。
孔子之射于矍相之圃也,使子路执弓矢延射者,曰:「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馀皆入」。
然则为人后者得罪于先圣如此,而子夏传委曲而为之说,何也?
道之不明于天下也久矣,事慈母如母,非道也。
父命为子母,非正命也,从父母之命,焉得为孝乎?
子夏随俗为说,孔子固尝鄙之,曰:「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
子夏非知道之士。
后世不宗本孔子之训,而杂用俗习之说,不知子夏而尊信之。
盖非圣人,则多溺私情,多违公道,故世传丧慈母如母之礼,今又载之国法。
呜呼,道之不明也久矣!
孝道不明,人心滋乱,幸有先圣之言在。
郑康成必欲合孔子子夏之言为一,故谓孔子之言指国君之子。
康成好牵合众说,不知孔子初未尝言大夫士之慈母异礼,姑举君家,馀可类通;
况父母亦称严君
子夏委曲谓父命为母子之,乃爱妾之私情,非天下之公道。
子夏所为《丧服传》,害道者良多,不可不削。
以释人心之惑,复人心之正。
《小记》亦有可削者。
曾子问曰:「卿大夫将为尸于公,受宿矣,而有齐衰内丧,则如之何」?
孔子曰:「出舍于公馆以待事,礼也」。
郑康成云:「吉凶不可以同处」。
《正义》云:「待事毕,然后归哭」。
二说皆未安。
礼必明其义,郑徒曰「吉凶不可同处」,不诸人心,非义之正。
夫有君丧服于身,尚不敢私服,以类通之,则卿大夫为尸于公,既受宿,不敢废为尸之事宜也。
出舍于公馆者,患哀情之乱斋敬也。
待事者,待祭日己为尸之事也。
齐衰不可比于君父,故虽内丧,不废尸事。
惟圣人能辨微决疑。
文王世子》曰:「乐所以脩内也,礼所以脩外也。
礼乐交错于中」。
吁!
圣人之言未尝有此,惟曰「吾道一以贯之」,又曰「予一以贯之」,未尝裂内外如斯辩截不通也。
乐者吾心之和顺,礼者吾心之等节,无二心也,所谓交错者何哉?
某每见学者多不知道,意虑万状,不知其未始不一也。
文王世子篇》曰:「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
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
曲艺皆誓之,以待又语。
三而一有焉,乃进其等,以其序。
谓之郊人,远之。
成均,以及取爵于上尊也」。
郑注曰「郊人贱技艺」,殊未安。
夫所谓三者,有德进焉,何得以技艺贱之?
况贤能之书,道艺在其中,王再拜受之,登于天府,三代之制,未尝贱艺。
郑强加「技」一字,形容艺之贱,盖不明「远之」之意。
「远之」之意,谓未及语,姑誓而教之,故曰「郊人」,明未登于贤能之书尔,非贱其艺也。
且其为言亦未当。
圣人之于人无所不敬爱,惟有罪乃远之,郊人方教而进之,不当言远之。
六卿在郊野,卿大夫考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
又曰:「立太傅少傅以养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
太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
吁,斯言似是而非,虽正而不通。
父子君臣固其大伦,而道无不通。
斯言使人杂而不一,曰「示之」则意在于事,不启人之心。
又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皆似是而非,与《周礼》师氏、保氏曰德曰道同,而其旨异。
是皆求道于外,不知人心即道。
孟子齐宣王曰:「是心足以王矣」。
鲁哀公曰:「是非吾道也,吾一闻于师也」。
孔子曰:「君行道矣」。
公曰:「道耶」?
子曰:「道也」。
圣贤皆启人本心之善,故人心易明。
记者之说无益于人,徒尔惑人,惟道后学同入于迷,而不知其非。
此《礼记》之言有是有非,而后世一尊之,今以为经,以此取士,违尔者黜,故学士大夫千载一律,意说纷然,道心滋蔽。
吁,可痛矣!
知其蔽者有几?
又曰:「设四辅三公,不必备。
惟其人,语使能也」。
三公坐而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当尊而礼之,而曰使能,亦不敬矣。
文王世子篇》首叙文王所以事王季武王之所以事文王者善矣,馀言礼事亦多善,惟以意说厕其间,则有不善,前已辩数端。
后又曰:「有司告以乐阕,王乃命公侯伯子男及群吏曰:『反养老幼于东序』。
终之以仁也。
是故圣人之记事也,虑之以大,爱之以敬,行之以礼,脩之以孝养,纪之以义,终之以仁」。
又曰:「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吁!
仁道之难明也久矣,学者无轻言之。
孔子言仁,岂曰惠而已哉?
今《论语》一书具在,学者能通之者有几?
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此虽谦辞,亦足明仁道之大矣。
此止以养老幼言仁,亦不知仁矣。
仁,如有仁,有仁,有仁。
寂然无思为,而能发生,如此之谓智;
常明而不昏,谓之仁;
由是而日用万变,无不中礼,谓之圣。
此可谓大矣,岂思虑之所及?
始终一道,大小一道。
此曰「大事则谨其终始」,徒乱后学。
文王世子篇》曰:「若内竖言疾,则世子亲齐玄而养(《既夕礼》)」。
十论 其六 桓文 南宋 · 曾丰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八四、《缘督集》卷一五
圣人之道,有正焉,有权焉,参用之。
其参用之何也?
不执一也。
其不执一何也?
恶之也。
其恶之何也?
为其贼道也。
若管、晏者,可谓贼道矣,蹈道则未也。
虽然,特大夫之有家者尔。
进而诸侯,又进而天子,谁独无家也乎?
今夫不仁之封,舜志也,而牵于象;
不告不取,舜志也,而夺于瞽叟。
舜岂徒知有弟而不知有父母者哉!
盖弟虽当封,象不足封也。
以其不足封而废其所当封,而舜不然,曰兄弟之间,姑正焉可也。
娶虽当告,瞽叟不足告也。
不以其不足告而废其所当告,正也,而舜不然,曰父子之间,姑权焉亦可也。
可以正而犹权,可以权而犹正,胥贼道也。
若舜者,可谓蹈道矣,贼道则否也。
呜呼!
舜则否而桓、文则然,故孔子有言也,桓公正而不谲。
谲,权也。
孔子之意孰为?
哀姜也。
文公谲而不正,孔子之意何为?
怀嬴也。
其为哀姜怀嬴何也?
曰:哀姜之乱,鲁桓公杀之,正也;
不必杀,亦可也。
秦之纳怀嬴,文公受之,谲也;
不必受,亦可也。
哀姜桓公之同姓也。
怀嬴,文公犹子之妇也。
桓公以为哀姜之不杀则私,私则害伯;
吾谓杀之则害义。
文公以为怀嬴之不受则秦嫌,嫌则害反国;
吾谓受之则害礼。
义而诚害伯,诚害反国尔,将曰舜亦区区者,又奚为?
吾谓患不为舜尔,夫为舜,不惟无害乎礼义,亦无害其为伯与反国也。
伐楚而责菁茅之不入,仗义之效也。
哀姜之归,假令以同姓之故姑全之,以声于诸侯,诸侯必义我也,谁复以私疑之哉?
缪公悔过之贤君也,怀嬴之纳,盖不审之过。
假令以犹子之故明告之,则缪公必悔,悔则德我之不暇,而尚何嫌哉?
故曰不惟无害乎礼义,亦无害其为伯与反国也。
而桓、文不由也,故孔子交讥焉。
其讥桓公也,犹曰哀姜之归,可以谲全之,而犹正云尔,甚之也。
其讥文公也,犹曰怀嬴之纳,可以正却之,而犹谲云尔,罪之也。
然则为桓、文者奈何?
曰:如舜而已矣。
或曰:舜何可当也,少贬焉奈何?
曰:鲁庄公筑王姬之馆于外,《传》曰:「主王姬者,必自公门出,于庙则已尊,于寝则已卑」。
不筑则尊卑之序悖矣。
故筑,礼也。
丧也,齐鲁雠也,仇雠非所以接婚姻也。
衰麻非所以接弁冕也。
筑而不于外则丧,道乖矣,故筑之外,变之正也。
呜呼!
王姬之事,哀姜怀嬴之事,等家事也,而轻重之自异也。
庄公之筑,孰与夫桓之文之受者为重也?
且于正变焉裁之,而要其两得。
今也奈何不于正谲焉裁之,而听其两失哉?
孔子之于桓也甚之,于文也罪之,于庄也可之。
虽然,庄亦善于此尔,必欲为万世法,非舜不可。
故学舜而不至,则为桓、文;
学桓、文而不至,则其杀也殆不翅嫂溺而不援,其受也殆与鲁之娶于吴者同科。
是豺狼而已矣,焉足乎讥!
十论 其七 衰盾 南宋 · 曾丰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八四、《缘督集》卷一五
君子之于道,无可也,无不可也,裁之而已矣。
裁之心而贞,裁之身而正,裁之家而齐。
久矣,家政之未易裁也!
夫苟能裁,上则为舜,下亦不失为鲁庄公
苟为不能,则管、晏,甚则桓公也已矣。
虽然,特家事尔。
春秋、战国以来,以执国之政闻者,大莫如子产,次莫如公孙衍张仪
子产之使人爱也以惠,之使诸侯惧也以怒。
兹皆不免乎一偏者也。
虽然,如得其正焉亦足矣。
而吾闻之子产盖众人之母,而类非大丈夫也。
则彼之惠与怒,意其非正也已矣。
《书》曰:「德威惟畏」。
《礼》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
之正也。
今夫子产直众人之母而已矣,则其所以使人爱者,固非君子之德也。
又不得为大丈夫,则其所以使诸侯惧者,夫岂德威也哉!
晋卿有曰:赵文子与其子宣子者,其一使人爱,其一使人畏。
盖之三子类也,而世率以为正。
或曰:特不正尔。
余惑焉。
之事,其失也彰;
衰之事,其失也潜。
夫彰,故人得而知之;
潜非识者莫知也。
「子为正卿而不务德」,此郤缺之言也;
「子为正卿而不讨贼」,此董狐之言也。
以二子之所以诘者而溯之心,则凡之所为,迎公子雍,送射姑帑之类,大抵敢行非度以胁之而已矣,盖不待识者而后知,故曰彰。
衰则不然,其操似洁,其言似据,其为政似和易,故虽识者或以为正,我则兹不予,故曰潜。
其不予何也?
其心术不正也。
其不正何也?
公重去齐,而衰醉以酒,一不正也;
公逊楚礼而衰强之受,二不正也;
公怒野人予块,而衰以为有土之兆,三不正也。
凡是三不正,盖衰所以为忠,而君子以为是小人之爱其君也,大人格君心之非则不然也。
以衰之所以爱其君者溯衰之所以使人爱者,要不过矫情诡词以笼之而已矣,岂君子之德爱也哉!
而世率以为正。
或曰特不正尔,吾故悉言之,以发千载未败之事。
然则奚以为未败?
曰:抑尝败矣。
介之推以二三子贪天之功为诬,盖为衰发也,顾未斥之尔。
然则奚以知其为衰发?
曰:从亡之臣,虽无虑十数,而最善诬者,莫如衰也。
然则奚以知其莫如衰?
曰:秦之享公也,公欲以子犯从,子犯逊焉,曰:「吾不如衰之文」。
衰行,应对捷出。
君子曰:「衰,颊舌之士也」。
吾意衰之舌不独发于从公之享,又施于诬天以攘功,不然,从亡之臣如子犯者鲜矣。
今自谓不如衰,则之推所谓二三子者,非衰而谁?
故吾谓衰之可爱似子产之可畏似公孙衍张仪
其所为异者,特子产以心而衰以舌,以舌而以心尔。
之失在心而人知之,衰之失在舌而人反不知,岂其失之也以舌,而文之也亦以舌耶?
此一说尔。
又有一说焉。
大抵议论人者,于其失甚者则加意,未甚则略之。
略之则其失虽彰,而或至于网漏;
加意则其失虽潜,往往吹毛而求之不贷也。
盖人情则然。
败而衰未败,得非之失也甚,故董狐郤缺吹毛而求之,而衰则未为已甚,故人略之欤?
呜呼!
人既略之矣,又从而文之以舌,虽千载不败可也,而余独吹毛焉者,盖惜夫衰之缪用其心,而未可与入吾孔子之道而已矣。
故君子以为衰,冬之日也;
,夏之日也;
孔子,元气也。
进讲姜氏会齐侯于泺因论人主治国必自齐家始奏光宗时 南宋 · 倪思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五、《宋史》卷三九八《倪思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七五、《宋史纪事本末》卷八一
人主治国必自齐家始,家之不能齐者,不能防其渐也。
始于亵狎,终于恣横,卒至于阴阳易位,内外无别,甚则离间父子。
汉之吕氏,唐之武、韦,几至乱亡,不但鲁庄公也。
建阳县复赈粜仓记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八五、《西山文集》卷二六、《永乐大典》卷七五一四、康熙《建宁府志》卷四三、雍正《福建通志》卷七一
环邑皆有社仓,岁贷民为种食,自朱文公始也。
独县无耕农不可贷,故弗置仓。
旧仰籴常平,常平法久坏,吏徒持空钥相授,岁五六月,旧谷没,新谷未升,邑人妇子盻盻然无所于籴,县大夫熟视亡策,则敷配之令出焉。
吏舞智其间,细民未遽饱而中家以上先病矣。
庆元二年,储侯用始置仓,藏米几四千石,市直翔则粜,平则止,民歌舞之。
储侯既去十馀年,弊日甚,关侯𡺽稍修复之,未几又大弊。
宝庆元年刘侯克庄实来,覈旧藏不能五之一,叹曰:此文公之意,储侯之泽,可使坏不修至是乎?
明年,政成惠浃,岁以大穰,则斥经费之馀财凡三千馀缗为籴本。
始储侯之籴也,先期予钱,至秋穫乃入。
曰:此致弊之本也。
富民不愿请,而愿请多贫民,输不以时则有督索之烦,召呼之扰,甚者钱有出而米无偿,夫焉得不速弊?
则为更故约,以见缗贸见米。
若时俗所宜有未尽叶者,亦变通之,要以便民而止,不茍异也。
按《春秋》庄公二十八年,书「大无麦禾,臧孙辰告籴于齐」,传者曰:「一年不艾而百姓饥,君子非之」。
盖昔之为国者,大抵父母其民,故常先事豫图,使虽水旱不得病吾赤子。
庄公在位久,不储之素而籴于既饥,固《春秋》之罪人矣。
后世为吏者益茍,平居视民欢戚,漠焉不以槩诸心,至旱乾水溢之弗时,死者相枕藉,则诿曰非吾责,是又庄公之罪人也。
侯之尹是邑,朝夕汲汲,如恤其私。
一物失理,居为之弗宁;
一夫丽罚,馈为之弗饱。
故昼而庭空,夜而圄寂,四境之内,疾痛必察,皆若亲临其家。
侯方以为未也,窈然之虑且及于数世百年之外,此其用心岂不甚仁矣哉!
夫今之县亦昔之县尔,前乎为令者急民赋不肯失毫芒,犹戚叹苦弗给。
侯书生,无孔、术,鞭笞束不用,独饬吾政,听民自乐输,下贫户挂逋籍者,蠲弛动千计,而公家未常以匮告,馀力犹能及是仓,顾岂有他智巧哉!
夫不以利私其身,故能以利公于人,其本固有在也。
仓之栋楹阶序皆因储侯之旧一新之,起丁亥冬,迄明年秋,积米凡四千斛有奇。
侯惧来者莫之继也,以书属予志其事。
予闻侯书其仓之两扉,曰:「聊为吾民留饭碗,岂无来者续心灯」!
呜呼!
此父母之心,仁人之言也,予虽累千百语,其能有加乎?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夫必秉彝尽亡然后是仓可废,若犹未也,后之君子必有以侯之心为心者,以似以续,虽至于无穷可也。
若夫施置纤悉,则有两侯规约在,此弗书。
显谟阁学士特赠光禄大夫倪公墓志铭端平三年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二七、《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八五、《宋忠定赵周王别录》卷一、《南宋文录录》卷二三、乾隆《浙江通志》卷四二
开禧二年秋了翁馆职论事忤韩侂胄,补外。
吴兴倪公召为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公上疏辞曰:「臣乃者尝为御史徐楠所劾,言而是,臣不当召;
臣而可用,不当留」。
廷论伟之。
于是申诏趣发,以九月入见,首言今宗祀孔迩,乞用皇祐故事,以光宗参侑,尽尊祖严父之礼。
次言修君德,求直言,用正人,行公道,明赏罚。
三言近岁士大夫寡廉鲜耻,列拜于势要之门,甚者匍匐门屏,穿窦而入,门生弟子施于执经受业者,今无往而不称,且加以恩府、恩使、恩父之目,谀文丰赂,又在所不论也。
上虽优容,而侂胄得之大怒。
其间所谓「恩父」者,乃指毛自知之于苏师旦也。
时谒侂胄者率鞠躬歛容,公视之亡如,且曰:「人言公有骑虎之势,非也,此李林甫杨国忠晚节耳。
若进退裕如,必以诸葛武侯、先忠献王为法」。
侂胄愕然,明日谓参知政事李壁曰:「子尝言倪正父之为人,今始至即立异」。
李曰:「配帝之议,谓前之礼官者不知及此,则亦以仆为不然矣」。
遂上疏争辩。
了翁时自馆职请外,谓李曰:「执政与从官争辩,未问理之曲直,从官必不胜,是执政逐之也」。
李三疏而止。
自知之父宪为监察御史,劾公罢,予与公偕至国门外,数款语,气劲而词直,心窃壮之。
金陵,与永嘉叶正则从容道前事,因谂叶曰:「颇闻倪公不见知于周益公,又忤赵丞相,今又大忤于韩。
且韩与周、赵诸贤人品不相侔也,今日之忤是,则前日之忤非」。
叶曰:「善哉,子之问也!
虽然,皆是也。
周公为相,公无所附丽,事赵公又不合,朱公入朝,士倾心归之,公见之如他日,人始谓其不然。
周公罢相,赵公执政,朱公说书崇政殿,公当制诏,称奖优厚,人已异之。
庆元元年五月,公自温陵召归,侂胄方排拫异己,意图节钺,以公非党,且尝与陈君举章茂献不咸,将使再掌内命,先遣弟仰胄从容伺公意,公赩然曰:『上初即位,当惟贤是用,以消朋党之祸,不当问其何学也』。
既而刘德秀又榜公,公正色叱之曰:『从赵公者皆一时之杰,吾犹不肯轻附,尚尔之从邪』!
侂胄知公意乡不回,乃以节度使制属傅伯寿,俟答诏既毕,然后公直学士院
至是人始知公之心,盖不苟于随者」。
予闻叶公之言,瞿然兴敬
明年十一月侂胄既殛,公复进用,以连拄史弥远不得久居中,出公知镇江府,改福州
治事踰月,见弥远右相制,叹曰:「昔董贤大司马,册文有『允执其中』一言,萧咸以为之文,长老见之,莫不心惧。
今制词所引『昆命元龟』,此舜禹揖逊语也,天下有如萧咸者,读之不大骇乎」!
乃上书请贴改麻制,上付词臣陈晦条具。
弥远惧,拟殿中侍御史,于是劾公轻侮朝廷,落职镌二秩罢。
予时以君命召,辞不行,闻公之风而窃高之。
人之称苏文忠者,谓其在熙、丰不容于熙、丰,在元祐不容于元祐,在绍圣见黜于绍圣。
呜呼,如吾倪公,其无愧于此矣!
圣人明《随》之义,如六二「系小子,失丈夫」,其象曰「弗兼与也」。
盖既附小人,必失君子,其是非至易决也。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可谓得所随矣,而圣人犹戒之曰「利居正」,则虽亲附君子,亦不可以苟随也。
此较之六二,其失已难知矣,若九五之「孚于嘉」,则所信者皆嘉善矣,而圣人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而先儒程子曰「随以得中为善」,乃知随小人者固不足论,而随君子者亦贵乎居正得中。
如倪公者,其真有得于《随》之三五乎!
端平三年,予召为春官,公之子祖常过予言曰:「我先公以□□□年□月□□日葬于某县□□乡□□山,今十有□年矣,而墓道之铭未立。
子也吾先公所畏也,敢以请于子」。
予与之道前事,祖常慨然曰:「蒋起居重珍尝状吾先公之行,亦犹是矣」。
明日再拜,以徵前诺,乃为约良贵之文而叙之曰:公讳思,正甫字也,湖州归安县人,湖今为安吉
曾祖豫。
祖湜,赠承事郎
(犯秀安僖正讳)承议郎,行太常寺主簿,后赠少师
从横浦先生张公九成游,举某年进士
少师第三子也,器质凝重,少师深爱之。
乾道二年进士第,授遂安军节度掌书记
丁少师忧,再调筠州军事判官,明谨据正,不为苟从。
庐陵冤狱,为刑狱使者辛弃疾所知,自后旁郡疑狱率从公决。
淳熙五年,中博学宏词科
七年,除国子正
八年闰月,迁太学博士
六月,丁王夫人忧。
服阕,再入太学,阅七月迁太常博士
寻召试馆职,除校书郎,兼魏惠宪王小学教授,进秘书郎
十三年秋大旱,公封事累数千言,主于罢苛歛,察冤狱,且请别诏中外士大夫皆得有言,避殿减膳,明示畏天之实,且请时召大臣讲论治道,拱默充位者斥之。
言台臣职事官以言补外,所宜昭示好言之实以释人心之疑。
逻者尝以仓库事上闻,虽颇得实,然百吏各有统察,监司台谏皆耳目也,焉用此辈为。
上皆是公言,立见施行。
初,孝宗锐意规恢,迎合者往往至大官,言多不验,久亦厌之,更用谨嘿之士。
公对延和殿,言往时虚诞,今者软美,胥失之。
上顾谓公曰:「卿奇才,论事详当可行」。
翌日,谕左相王淮曰:「倪思敷奏可嘉,朕欲擢为二史」。
宰相以未有阙对,乃超迁著作郎,公之自结主知始此。
十六年正月,上问丞相曰:「学士院阙人,谁可者」?
周文忠公进拟数人,公与其一,然意主陆游,上特以命公。
公以内制不可兼名表,因尽辞兼官。
内直召见,公言旌廉吏以律贪,广集议以审令。
光宗即位公言:「光尧揖逊,父子无间言,今陛下承迎,尤当过之」。
又请日引职事官轮对,如寿皇初政。
除权侍立修注官,直前言事,以虏雏新立为忧,且请增置谏员,又请召将帅访问,以知其才否,皆见纳用。
五月,迁将作少监,兼权直学士院
公言速进寿皇《圣政》,按为成规。
又言覃恩赏格之滥。
七月,除将作监,兼权中书舍人
公言皇太子府翊善宜用老儒,上以命黄裳
八月,论吴瑊不可为兵部,诏改知广德军
未几,上侍重华宫入辞,孝宗问上:「倪思今何官」?
上曰:「权中书舍人」。
孝宗曰:「犹为权邪」?
十月,除中书舍人,仍兼直学士院,兼实录同修撰
时《会计录》成,凡锡赉皆三分减一,适重明节,特诏伶人依旧,公言不可。
吴琰知衢州,公又言之。
绍熙二年,兼侍讲
其春以大雪震电求言,公谓大臣苟且,给谏缄默,讲读官阙员,节钺遥刺轻滥,内廷好赐无节,燕饮亵溺,版曹州县迫急,商农愁叹,《会计录》条具镌减未十一,而群言未已,无名之赋久议而未蠲,疆埸之备不修,缓急必误事。
初,孝宗户部经费之馀财于三省置封桩库以待军用,至绍熙移用始频。
会有诏发缗十五万入内帑以备犒军,公谓实给他费,请毋发。
且曰往岁所入约四百六十四万缗,而所出之馀不及二万,非痛加撙节则封桩自此无储。
遂定议犒军岁以四十万缗为额,由是费用稍有节矣。
上尝语公边事,公曰:「若史院《乱华编》载海上之盟与北狩等事,陛下岂容不观」?
上命经筵取索。
韦璞以后侄孙为焕章阁待制,公引马季良孟忠厚故事及建炎诏书「后族勿任侍从」以争之,坐改观察使
谏臣论吴端不当除带御器械给事中缴孙珰观察使,上遣使谕给谏。
侍御史刘文节公光祖争之,上怒,左迁刘太府少卿,中外沸腾。
上谓外府之除乃以省闱拆号差讹,不因论事,公言迁除之命不在自劾之时,而在论事之日,终无以释天下之疑。
刘公请外,亦报罢。
祖宗旧法,凡遥郡至观察使乃落阶官,转正任防禦
谯熙载以潜邸旧恩,自遥郡观察使径除正任,中书舍人莫叔光三疏,不报。
熙载辞免,上令学士院降诏,公封还词头,卒如旧法。
左司谏邓驲以论潘景圭结近倖袁佐、李蔚宗,迁将作监,公力陈不可。
上批「匠监之长,乃是超擢」,公争之益力。
又言姜特立诸人恃恩干请,上为出特立浙东副总管
明年景圭湖州,卒缴罢之。
王士廉以皇后之姊之夫请佃平江府官田,以内小臣杨爱卿、袁佐宣谕漕臣公言:「此自陛下出批中宫邪,是乃斜封墨敕之渐」。
秘书监杨万里求去,以直龙图阁转运江东,公留行不报。
六月,除礼部侍郎
先是,黄贵妃薨,上忽忽不乐,乘舆过重华宫,已驾复辍。
冬至日晏,不视朝,中外莫敢谏。
公四疏开陈,会上召嘉王公言:「寿皇之欲见陛下,亦犹陛下之于嘉王也」。
上为动容。
宫闱颇与外事,公因进讲「姜氏会齐侯于泺」,极论家之不齐,至于阴阳易位,甚则离间父子,汉吕氏、唐武韦几至乱亡,不特一鲁庄公也。
胡晋臣尤袤夏执中卒,上不以为信,公因鲁僖公十六年大夫卒恳恳言之,且曰:「陛下大抵因疑致疾,疑愈深疾愈甚,遂使父子之间、中外之事有不能合理者」。
上竦然。
四年正月,兼权吏部侍郎
公以饮酒过度为谏,上喜曰:「卿能尽言如此」。
是时留丞相请罢政,待放于范村,久不获命。
廷臣谓上欲专相公邲,陈起居赞章司谏击之。
公于郡人,实未尝附丽,而陈疑之,谋于执政,命公为金国贺正使以间之。
明日待次重华宫,语与陈忤,公请纳敕,更选他使。
会报金虏郑王允蹈叛于河南,谋劫使者,公嫌于辞难,遂行。
因言:「陛下屡愆问安之期,中国犹知有疾也,脱虏酋以为问,臣将何辞」?
上悟曰:「旦夕便当过宫」。
公尝援仁宗故事,请书《孝经》四章与《无逸》并寘左右,至是章司谏劾公以虏事胁君,以《孝经》讥讪,不报。
公出关待命,上不得已畀以近郡,差知绍兴府主管浙东路安抚,令朝辞之任。
未行,六月孝宗升遐,宁考受内禅,改婺州,辞不行。
七月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会求言,公条十二事:曰兢畏,曰敬天,曰法祖宗,曰奉先,曰安亲,曰正心,曰勤政,曰任外庭,曰亲君子,曰纳谏,曰节用,曰谨终。
起知泉州,未上。
庆元元年五月,召为吏部侍右侍郎
二年,同知贡举
监察御史姚愈侂胄风指,文致试闱事劾公,出知太平州
新学校,修社稷,坯城郭,缮器械,练卒伍,浚河渠,造桥梁,葺候馆,立养济院,百废具修,民不知役。
邦交之馈以掩骼埋胔,嫁贫女之失时者。
刘德秀劾公,嘉泰元年提举兴国宫。
俄差知泉州,以所治当涂者治之。
丞相始知公有政,以用公不尽为叹。
李澄德清朱钦则俱求荐于公,公不从,后以韩婿骤用,钦则监察御史,朱遂劾公罢郡。
侂胄久执国柄,稍弃前怨以收士望,于是彭子寿曾无逸复官,林和叔宫观徐子宜放自便,吕子约量移,公提举玉隆万寿宫,皆三年七月也。
四年,知建宁府,察官徐楠劾免公。
数月,进殿中,又言公纵己害民,再削一秩。
开禧二年,又奉兴国宫祠
其秋入春官,直禁林,仅十馀日复食兴国之禄,盖至是已五奉宫祠矣。
明年十一月侂胄诛,召为兵部尚书,兼侍读
入见便殿,请遵用故事,命东宫参决政事,以杜权臣之专,不时宣引宰执及别创直庐,令词臣候对,以备批旨,谕大臣以容受直言,饬朝列以砥厉名节。
嘉定元年,兼修国史,兼实录院修撰同知贡举
三月给事中许奕使虏,公暂摄其事,内侍李枢、符李益徐考叔久窜得归,公执不行。
盖是时斥宦寺之党韩者,甘炳再图知省而惧不获,使其子宗茂首以四珰尝外庭,闻公之风而寝。
公又言辛弃疾迎合开边,请追削爵秩,夺从官恤典;
陈自强罪侔侂胄,不可异罚,乞用丁谓王黼故事远窜,簿录其家。
皇子薨,赠太师尚书令公言子为父师,名不正,宜改赠极品。
史弥远枢庭,将以兄弥宁为春坊,公持不可。
娄机代公为给事,卒予之。
公尝曰阳城脱不遇裴埏龄为相,终无以自白,故在琐闼一百六日,虽小事必言。
五月,进礼部尚书
许奕使还,中书议表贺,二府将以和戎迁秩,公曰:「澶渊之役,捷而班师,天子下诏罪己,中书密院待罪,今屈己盟戎,奚以贺为」?
乃止。
飞蝗蔽天,公言不可诿之用兵遗孽,宜修君德,惩权臣,弭盗贼,察奸贪,以求弭灾之实。
弥远以枢廷造命除从官,宰相钱公象祖数请去,公请勿偏委任,寻又言咨访宰执不可独召一人。
上曰:「前日赵彦逾亦如卿说」。
弥远衔之。
章良能将除御史中丞,公进《台谏论》三篇,上以付中书,章见之滋不悦。
七月,公请禁绝苞苴,又请察小人之交缔,遂力请外补。
上谕留再三,公曰:「侂胄以台谏为私人,今章良能未除中司前一日,亦以小舆见弥远矣。
侂胄盗权擅国,专行执奏,所称圣旨,类杂己意,今弥远亦独班奏事矣。
侂胄未败,犹望旧人,今旧人出矣,而拯救无术,臣恐宗社之不堪再坏也」。
越二日,除宝谟阁学士镇江府
未上,改福州
治事踰月,又以贴麻镌免。
二年,陈晦黜,复公元官,奉玉隆祠。
五年瑞庆节,虏乱不能遣使,公陈备边十事,谓虏亡则鞑靼之强我独当之。
执政不乐曰:「倪公尚云云,以阶太中大夫耳」。
未几,御史石宗万论公,降二官,永置閒散。
八年,复元奉祀
于是公年七十矣,连疏请老,不听。
十一年,除华文阁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
又请老,不听。
公尝言从臣自休致外,皆不可陈乞,故自玉隆祠满不复请,十年间亦未尝乞磨勘
至是吏部检举,转通议大夫
十二年宗祀明堂,进爵国伯,又请老,不听。
十三年十月,以病乞骸骨,不允。
再请未报,屏医却药,自志其墓,命诸孤丧事从简。
诏特转一官,进职四等,以通奉大夫显谟阁学士归安县开国伯食邑八百户致仕。
是月丙子卒,享年七十有四。
其孤上公所定遗奏,犹乞收爵禄赏罚之八柄,张礼义廉耻之四维,闻者感涕。
特赠光禄大夫
后诸子升朝,该累恩进少保
上亲政之明年,诏有司谥公文节
淑人沈氏,吏部尚书虚中之女,赠福国夫人,先十一年卒。
男六人:祖仁朝奉大夫、前通判南剑州
祖义,朝奉大夫、前充江南西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
祖礼宣教郎、知抚州金溪县事;
祖智承直郎、前监行在赡军激赏西酒库;
祖信,承议郎、新通判袁州
公薨后相继卒。
祖常,通直郎、监行在都进奏院
祖礼以后兄知建平县愿,祖智以后弟承务郎惠。
女子子二人,适宣教郎沈铎、免解进士周侗。
孙男四人:兴公承公,皆将仕郎,馀二人尚幼。
孙女壹人,许适将仕郎徐椿年
公少孤,事继母以孝闻。
仕五十年,官二品,而奉身清约如一日。
先世田宅以推诸兄弟,卜室城东之月河。
归自当涂,始辟小圃,以「逍遥」名亭,作屋三间,扁曰「齐斋」,左图右史,朝吟夕讽。
尝语诸子:「吾生平素慕乐天」。
乐天直道屡黜,而于牛、李之党终无所附,居数郡有实德在民,晚岁委命无求,与公出处相似。
乐天未七十已苦风痹,公晚而益强。
善乎良贵之言曰:「方柄臣初相,震赫中外,公独折其角而夺之气。
末流之弊,至于避柄臣名讳,以诏为诰,以照为證,以远为邈,登之朝廷文书,无所忌惮,纲常倒植,所不忍闻,而在廷莫敢言其非,至此而后知为曲突徙薪之功也」。
又曰:「国朝最重台谏,所以彻壅蔽而强主威也。
弥远把握言路,输款而后除,纳稿而后奏,目谕意嗾,剪伐忠良,浊乱海内者二十有六年。
观公《台谏论》之作,可谓知祸本矣」。
又曰:「淳熙之士不变于庆元党祸者鲜矣,再坏之开禧,三坏之嘉定,公刚方质直,不尚苟同。
以周、赵之贤犹不肯微受尔汝,则其奴视权孽固宜」。
呜呼!
予早闻叶公之言,今又获观良贵之状,公之纯忠表里、全节始终,烂乎简策,予无所措词矣。
所著《齐斋甲稿》二十卷、《乙稿》十五卷、《兼山小集》三十卷、《兼山四六集》十卷、《词科旧稿》五卷、《翰林前稿》二十卷、《后稿》二卷、《翰林奏章》一卷、《掖垣词章》二十卷、《缴论》四卷、《银台章奏》五卷、《南宫集》一卷、《奏议》二十六卷、《历官表奏》十卷《、承明集》四十卷、《丙寅录》一卷、《更化奏对录》一卷、《台谏论》二卷、《昆命元龟说》一卷、《北征录》七卷、《合宫严父书》五卷、《南征南辕诗》二卷、论著三十卷、《近体乐府》二卷《、些章》二卷、《易章》三十卷、《易说》二卷、《中庸集义》、《大学解、》辩颜子子思子、续曾子各一卷、《论语义證》二十卷、《孟子问答》十二卷、《老子原旨遗事》六卷、《刀笔集》十五卷、《家传》六卷、《经锄杂志》十卷、《马班异辞》三十五卷、《马史删改古书异辞》十二卷,藏于家。
铭曰:
士放于利,不有厥躬,视人作辍,随俗介通。
文节公,怀诚秉忠。
相维周、赵,且不苟同;
况于韩、史,尚肯尔从?
嶷立孤耸,如千丈
无依而立,无托而容。
虽隮台省,而不久中。
八为郡守,八领祠宫。
位既弗称,用亦罔终。
彼滥贵者,浮云飘风。
公之大节,吴嵩比崇。
史官博士,策名诔功。
我铭申之,勒荣丘封。
魏洪知安吉州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一二、《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七一
右扶风去秋之水,苕霅为甚,今岁乃大熟,前之阻饥者含哺鼓腹,流徙者襁负复业,拊摩而绥安之,非良二千石责乎?
尔秀出故家,早有贤誉,其为朕往镇雅俗。
昔诗人颂鲁僖公,曰「周公之孙,庄公之子」,尔勉之哉!
使愁叹之民吐气,饕残之吏革面,则郡人必曰是淳熙贤相之孙、淳祐名从之子。
最声转闻,嗣有褒擢。
可。
陈正之得男(忠) 宋末元初 · 方回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初喜明珠掌中,良由善念与天通。
吉祥预报长庚梦,福德应临长子宫。
急写贺书端不错,滥叨佳集顾何功。
此诗特为高门庆,大似麟经鲁同
孝子诗五十韵 元末明初 · 凌云翰
 押词韵第一部
古云孝悌至,可与神明通。
其深入厚地,其高亘苍穹。
上广圣之治,下变时之雍。
流观孝子传,乃见古人风。
保定地清远,形胜当要冲。
天民有苗裔,良知自孩童。
氏续并明彊,道继勾漏洪。
温其玉出璞,烂兮金在镕。
岂惟竭其力,亦复殚其恭。
堂前荆树紫,阶下萱花红。
身无千钟禄,心有一寸彤。
板舆快秋爽,菜服明春浓。
常存怀橘念,每感断机功。
覆杯戒前日,温席当严冬。
但知子力尽,孰计时运终。
王纲一解纽,四海皆兴戎。
无城不兵甲,无地不燧烽。
南方乱豺虎,中泽飞雁鸿。
堪舆岂不大,仓卒难为容。
他山号明府,拔地多奇峰。
避难屡跻险,充饥晅致供。
俄然大风作,出自空谷中。
其行若有隧,其孽为召凶。
亟思逃匿地,庶保圣善躬。
朅来众黔首,过半摧霜锋。
生还访故里,旧业无遗踪。
所恃靡毫发,惟孝持心胸。
神忽凭妪体,言犹在人聪。
汝能笃以孝,吾斯启其衷。
匪为一时幸,永俾后裔隆。
易水流汤汤,金台屹崇崇。
岂无慷慨士,亦有文章公。
皆言孝子,不愧江次翁
官将立华表,人岂弃黄钟。
绣衣行荐鹗,彩笔竞雕虫。
为亲捧儒檄,讲道居黉宫。
遂令燕赵俗,直与邹鲁同
忽罹陟屺戚,已从若堂封
哀伤动桑梓,悲惨连
诵诗后蓼莪,读礼先檀弓
深戚养之薄,殊胜祭者丰。
端因事迹美,益见传语工。
圣世惇孝悌,淳风迈义农。
车书涀文轨,声教渐西东。
孝子复有子,承宗兴宗
梧冈孤凤鸣,柏府一马骢。
移悌为长顺,移孝为君忠。
垂名照青史,应瑞踰黄琮
我歌孝子诗,锡类期无穷。
杨参议三首 其一 分韵得红字 明 · 薛瑄
 押词韵第一部
白露下将夕,天宇生凉风。
之子有所适,告别何匆匆。
群公尽祖送,飞盖凌长空。
停骖泺水曲,列宴历亭中。
秋容澹觞酌,高风急丝桐。
酒尽俨将发,斑马何玲珑。
行当释尘鞅,还应挂飞篷。
大江转吴楚,重山入天丛。
锦城有佳色,浣溪有遗踪。
访古遂舒啸,观风足从容。
坐令全蜀俗,解与邹鲁同
兹游岂云易,两情若为通。
翘首迟归雁,应是春花红。
白鹿洞 明 · 李瀣
 押词韵第一部 出处:温溪先生逸稿卷之二 拾遗
衰季斯文晦,举世颛愚蒙。
六经道已废,异教惊盲聋。
懿彼先觉民,慨然来山中。
卜地结茅屋,多士纷追从。
一区弦诵声,恍若邹鲁同
后来遭乱离,芜废生蒿蓬。
皇天未丧文,笃生我文公。
幸从南康军,夙驾山之东。
徘徊山径侧,怀旧心忡忡。
白鹿今何归,但见堂基崇。
感叹不能止,斩林役众工。
东西庠序回,南北门堂通。
缘阶溪汨㶁,绕屋山葱茏。
菁莪日长育,道德修厥躬。
昔人虽已往,妙契得其宗。
云山已同趣,风月更无穷。
万古传心学,到此方折衷。
嗟哉子朱子,洙泗配厥功。
高踪孰能继,山水空玲珑。
千载闻遗风,不觉心神融。
明诚昭训在,敬佩穷长终。
(以新来入讲院。与鲁大春延龄及师鲁同赋。) 明 · 金麟厚
五言律诗 押寒韵 出处: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八
十月清霜重,芳丛不耐寒。
枝条将萎绝,花叶半凋残。
北阙承朝露,东篱谢夕餐。
贞根期永固,岁岁玉阑干。
桂枝香 明 · 梁辰鱼
 出处:六十种曲 浣纱记 第二十四出
艰难国步。仓惶失据
如今保守不能。欲待要对敌难拒昨与主公计议呵。
欲遣一使臣。丑:遣到那一国去。
末:遣一使臣到吴邦求助。定然相许。
丑:我闻吴王凶残。拘留勾践
他岂肯救我末:大夫你不晓得。越乃夏之后裔。吴实鲁之同宗。要。论亲疏。
鲁同姬姓。须将弱国扶
金华谣为周斗垣学宪 明 · 董其昌
著处欢迎恐相失,金华千人万人出。
旧恩耿耿新荣观,阡陌骈阗委虚室。
竹马儿童拥翠旌,章缝弟子看雄笔。
依依棠树逼丰茸,朗朗玉山高崒嵂。
郢中飞雪再徵歌,黍谷驱寒为吹律。
君不见黄次公,承恩召见明光宫。
五马俄纡丞相绶,颍川父老何当逢。
又不见蜀文翁明经奖士邹鲁同
岂有皋比秋宪府,高悬水镜摩层空。
何限尘埃腾宝剑,几从爨下赏枯桐。
八咏之楼可搥碎,力追正始还庞鸿。
纵横越甸三千里,流风遗爱都如此。
畏垒兴思未足多,万潭沉石徒为尔。
我亦谈经五伎穷,空山独往携孤筇。
文章有神交者道,尊前豁达开心胸。
朱霞半天何历落,云梦八九殊春容。
一似鍧鈜万石钟,又似森梢百尺
孔文举郭林宗,千秋快士谁希踪。
平生不复骇真龙,神理绵绵欲往从。
传闻胜事画难工,为赋菁莪继国风,谁其采之达九重。
钱塘咏怀古迹八首 其五 清 · 沈德潜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归愚诗钞卷十三
毅魄俨灵宫,栖霞一望中。
长城自坏,痛饮竟成空。
父老悲南渡,松楸战北风。
复雠抱遗恨,生值鲁庄公
成都府试院联 清 · 蔡振武
对联 出处:楹联丛话
江汉钟灵,二千年天府廓名都,看大雅扶轮,渊云嗣响;
峨岷擢秀,廿四属人文循正轨,诏诸生鼓箧,邹鲁同风。
生日生女 清末民国初 · 曾国才
五言律诗 押东韵
有子何嫌女,生辰偶与同。
情娱陶靖节,名仿鲁庄公
嫁后逢今日,归来祝乃翁。
得看雏燕大,我发已飘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