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禘祫议1194年12月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四○、《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九、《群书考索》别集卷一四、《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外集卷八、《文献通考》卷九一、《南宋文范》卷五二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
《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诸侯、大夫、士降杀以两。
而《祭法》又有「适士二庙,官师一庙」之文。
大抵士无太祖,而皆及其祖考也(郑氏曰:「夏五庙,商六庙,周七庙。」今按,《商书》已云七世之庙,郑说恐非。颜师古曰:「父为昭,子为穆,孙复为昭。昭,明也。穆,美也。后以晋室讳昭,故学者改昭为韶。」)
其制皆在中门外之左,外为都宫,内各有寝庙,别有门垣。
太祖在北,左昭右穆,以次而南晋博士孙毓议)
天子太祖百世不迁,一昭一穆为宗,亦百世不迁(宗亦曰世室,亦曰祧。郑注《周礼》守祧曰宗,亦曰祧,亦曰世室。《周礼》有守祧之官,郑氏曰:「远庙为祧,周为文武之庙,迁主藏焉。」又曰:「迁主所藏曰祧。先公之迁主藏太祖后稷之庙,先王之迁主藏于文武之庙。群穆于文,群昭于武。」《明堂位》有文世室、武世室,郑氏曰:「世室者,不毁之名也。」)
二昭二穆为四亲庙,高祖以上亲尽,则毁而递迁。
昭常为昭,穆常为穆(昭之二庙,亲尽则毁,而迁其主于昭之宗。曾祖迁于昭之二,新入庙者祔于昭之三,而高祖及祖在穆如故。穆庙亲尽放此。新死者如当为昭,则祔于昭之近庙,而自近庙迁其祖于昭之次庙,而于主祭者为曾祖;自次庙迁其高祖于昭之世室,盖于主祭者为五世而亲尽故也。其穆之两庙如故不动,其次庙于主祭者为高祖,其近庙于主祭者为祖也。主祭者没,则祔于穆之近庙,而递迁其上放此。凡毁庙迁主,改涂易穆,示有所变,非尽毁也。见《谷梁传》及注。)
诸侯则无二宗,大夫则无二庙。
其迁毁之次,则与天子同(传:毁庙之主藏太祖。)
《仪礼》所谓「以其班祔」,《檀弓》所谓「祔于祖父」者也(《曲礼》云:「君子抱孙不抱子」,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郑氏云:「以孙与祖昭穆同也。」周制,自后稷太祖,不窟为昭,鞠为穆,以下十二世至太王复为穆,十三世至王季复为昭,十四世至文王又为穆,十五世至武王为昭。故《书》称文王为穆考,《诗》称武王为昭考,而《左氏传》曰:「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又曰:「鲁卫,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盖其次序一定,百世不易,虽文王在右,武王在左,嫌于倒置,而诸庙别有门垣,足以各全其尊,初不以左右为尊卑也。)
三代之制,其详虽不得闻,然其大略不过如此。
汉承秦敝,不能深考古制,诸帝之庙各在一处,不容合为都宫,以序昭穆韦玄成传云:「宗庙异处,昭穆不序。」但考周制,先公庙在岐周,文王在丰,武王在镐,则都宫之制亦不得为,与汉亦无甚异,未详其说。)
贡禹韦玄成匡衡之徒虽欲正之,而终不能尽合古制,旋亦废罢。
汉明帝又欲遵俭自抑,遗诏无起寝庙,但藏其主于光武中,更衣别室。
其后章帝又复如之,后世遂不敢加,而公私之庙皆为同堂异室之制(见《后汉·明帝纪》、《祭祀志》。志又云:「其后积多无别,而显宗但为陵寝之号。」)
自是以来,更历魏、晋,下及隋、唐,其间非无奉先思孝之君,据经守礼之臣,而皆不能有所裁正其弊,至使太祖之位下同孙子,而更僻处于一隅,既无以见其为七庙之尊,群庙之神则又上厌祖考,而不得自为一庙之主。
以人情而论之,则生居九重,穷极壮丽,而没祭一室,不过寻丈之间,甚或无地以容鼎俎而阴损其数。
孝子顺孙之心,于此宜亦有所不安矣。
肆我神祖,始独慨然,深诏儒臣,讨论旧典,盖将以远迹三代之隆,一正千古之缪,甚盛举也。
不幸未及营表,世莫得闻,秉笔之士又复不能特书其事,以诏万世,今独其见于陆氏之文者为可考耳。
然其所论昭穆之说,亦未有定论。
图说在后独原庙之制,外为都宫而各为寝庙门垣,乃为近古。
但其礼本不经,仪亦非古,故儒者得以议之。
李清臣所谓略于七庙之室而为祠于佛老之侧,不为木主而为之象,不为禘祫烝尝之祀而行一酌奠之礼,杨时所谓舍二帝三王之正礼而从一缪妄之叔孙通者,其言皆是也。
然不知其所以致此,则由于宗庙不立而人心有所不安也。
不议复此,而徒欲废彼,亦安得为至当之论哉?
王者始受命、诸侯始封之君,皆为太祖,以下五世而迭毁。
毁庙之主藏太祖,五年而再殷祭,言一禘一祫也。
祫祭者,毁庙与未毁庙之主皆合食于太祖,父为昭,子为穆,孙复为昭,古之正礼也。
韦玄成刘歆数不同,班固说为是。
今亦未能决其是非,姑两存之。
至于迁毁之序,则昭常为昭,穆常为穆。
假令新死者当祔昭庙,则毁其高祖之而祔其主于左祧,迁其祖之主于高祖之故庙,而祔新死者于祖之故庙。
即当祔于穆者,其序亦然。
盖祔昭则群昭皆动而穆不移,祔穆则群穆皆移而昭不动。
故虞之明日,祔于祖父,盖将代居其处,故为之祭,以告新旧之神也。
今以周室世次为图如右。
所谓高祖以上亲尽当毁,虞之明日,祔于祖父者也。
元丰议礼,何洵直张璪以此为说,而陆佃非之曰:「昭穆者,父子之号。
昭以明下为义,穆以恭上为义。
方其为父,则称昭,取其昭以明下也。
方其为子,则称穆,取其穆以恭上也。
岂可胶哉?
坛立于右,墠立于左,以周制言之,则太王亲尽,去右坛而为墠。
王季亲尽,去左祧而为坛。
左右迁徙无嫌」。
又曰:「显考、王考庙与左祧为昭,皇考、考庙与右祧为穆。
如曰成王之世武王为昭,文王为穆,则武不入考庙而入王考庙矣」。
此皆为说之误。
殊不知昭穆本以庙之居东居西、主之向南向北而得名,初不为父子之号也。
必曰父子之号,则穆之子又安可复为昭哉?
坛墠之左右,亦出先儒一时之说,《礼经》非有明文也。
政使果然,亦为去庙之后,主藏夹室而有祷之祭。
且坛、墠又皆一而已,昭不可以越坛而径墠,穆不可以有坛而无墠,故迭进而无嫌,非若庙之有昭穆而可以各由其序而递迁也。
又况昭穆之分,自始封以下入庙之时,便有定次,后虽百世不复移易,而其尊卑,则不以是而可紊也。
成王之世,文王为穆,而不害其尊于武;
武王为昭,而不害其卑于文。
非谓之昭即为王考,谓之穆即为考庙也。
且必如说,新死者必入穆庙,而自其父以上,穆迁于昭,昭迁于穆,祔一神而六庙皆为之动,则其祔也,又何不直祔于父,而必隔越一世以祔于其所未应入之庙乎?
又言曰:「假令甲于上世之次为穆,今合堂同食,实属父行。
乙于上世之次为昭,今合堂同食,实属子行。
则甲宜为昭,乙宜为穆,岂可远引千岁以来世次,覆令甲为右穆,乙为左昭,以紊父子之序乎」?
此亦不晓前说之过也。
盖昭穆之次既定,则其子孙亦以为序。
《礼》所谓昭与昭齿,穆与穆齿,传所谓太王之昭,王季之穆,文之昭,武之穆者是也。
如必以父为昭而子为穆,则太伯虞仲太王之父,而文王反为、鲁、卫之子矣,而可乎哉?
且一昭穆也,既有上世之次,又有今世之次,则所以序其子孙者,无乃更易不定而徒为纷纷乎?
曰:「然则庙之迁次,如图可以见矣。
子孙之序,如所驳,得无真有难处者耶」?
曰:「古人坐次或以西方为上,或以南方为上,未必以左为尊也。
且又安知不如时祫之位乎祫有图在后。)」?
昭穆之不为尊卑,说已前见。
其大祫,则始封以下以次相承,亦无差舛。
张璪以为四时常祀各于其庙,不偶坐而相临。
武王进居王季之位,而不嫌尊于文王
及合食乎祖,则王季文王更为昭穆,不可谓无尊卑之序者,是也。
但四时之祫不兼毁庙之主,则右无昭而穆独为尊之时,若两世室之主,则文常为穆而武常为昭也。
陆佃以为毁庙之主有不皆祫之时难之,而未见璪之所以对也。
予窃以为以上世之次推之,一昭一穆,固有定次,而其自相为偶,亦不可易。
但其散居本庙,各自为主而不相厌,则武王进居王季之位而不嫌尊于文王
及其合食于祖,则王季虽迁,而武王自当与成王为偶,未可以遽进而居王季之处也。
文王之为穆,亦虚其所向之位而已。
则虽北向,而何害其为尊哉?
作此图以见之。
皇子雄武保康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宁国军府魏王恺辞免除改判明州军州事加食邑食实封不允诏 南宋 · 崔敦诗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七○、《玉堂类稿》卷七
朕惟先王盛时,并建宗亲,夹辅王室,后世有分土无分民,非古也。
卿禀资邃明,迪德纯茂,去左右,久劳蕃宣,肆兹来朝,爰俾更镇。
四明吾近甸郡,加赋进邑,并用宠行。
尚懋思朕所以眷遇之意,亟祗厥服,益劭乃庸,无以辞为。
朝议大夫权尚书吏部侍郎太子詹事同修国史权吏部尚书阎苍舒辞免除吏部侍郎不允诏 南宋 · 崔敦诗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七二、《玉堂类稿》卷一○
朕招延隽能,列布侍从
必使资深而望重,迟以岁时;
亦惟功著而职脩,正其服位。
卿器范凝远,材猷邃明,自擢序于天官,寖发舒于贤业。
以平恕振滞淹之患,以清通疏盘错之繁,时闻嘉犹,日稔令问。
顾瞻在列,念久著于勤劳;
登进为真,实素由于知遇。
已孚成命,奚事谦章!
承议郎枢密院编修官资善堂说书王益祥依前官特授监察御史 南宋 · 卫泾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一四、《后乐集》卷二
朕遵累圣之成规,许六察以论事,盖纪纲之所系,必风采之素闻。
矧当有为之秋,尤赖敢言之助。
尔器资端亮,学识邃明
声实蜚腾,蔚矣老成之望;
涵养闳迤,发于持满之馀。
比列属于机廷,兹峨冠于宪府
朕方虚怀而尽下,尔其正色以立朝,扶植善良,屏绝憸佞,使小人凛然知畏,而君子赖以自强,庶公道之大伸,俾国势之日振。
兹惟委寄之重,岂但纠绳之司!
勉副简知,式摅忠蕴。
可。
曾治凤直徽猷阁知建宁府 南宋 · 洪咨夔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九三、《平斋集》卷二一
敕具官某:闽粤接壤,比岁黔首失职,相挻而动,亦既底定矣。
推吾德意,燠寒饫饥,以遂其欲安欲寿之情,在贤牧守。
尔器识邃明,材猷通亮,所至以最称。
宅牧番禺,恩信茂著,一道晏然沉柝。
建安钜屏,号称难治,其进直奎躔,易地填绥之。
尔知闽之俗与粤近,则燮友柔克,彊弗友刚克,何往非美政哉?
可。
元祐建中嘉定及今日更化疏 南宋 · 吴泳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三八、《鹤林集》卷一七
臣尝读《易》,至《乾》之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夬》之九三,曰「君子夬夬」。
《乾》,六阳之卦也;
《夬》,五阳之卦也。
众阳翕聚,群阴退听,内皆正而外无悔也。
而君子于此体《乾》之健,而复承之以乾;
用《夬》之决,而复申之以夬。
盖三居上下之交,履忧危之地,此正天运阖辟之关,世数屈信之候,治化污隆之几,君子小人消长之界限,一息间有间焉,则《乾》之变为《坤》,《夬》之反为《姤》,阳来而阴凝,刚长而柔牵,有天下国家者,是不可不鉴也。
恭惟陛下践阼十有一年,天毙权臣,始得亲政。
凡敝化勌令,一切改纪而更新之。
向也上下垢玩,今刑清罚谨矣;
向也君臣隔塞,今志同道泰矣。
人才惟恐其不聚,今则贤者皆在本朝,虽骨鲠耆艾,平时所不召之臣,亦峨冠而来矣;
小人惟恐其难去,今则群邪皆屏于外,虽元凶极恶,公论所共嫉之人,亦投北而徙矣。
台臣抨击,一疏动十馀人;
宰臣进拟,一笔几二十馀士。
其视昔之题副封供祗检,日进月进以希求官职者,敝风亦顿革矣。
谓之非清明之朝,不可也。
然而云气族而膏泽勿下,阴霾散而阳采不舒,君子之聚,小人之去,而治不加进,兼以百度未釐,三边未澄,群生未遂。
庙堂之上,日夕讲求更化之端,而未有确然一定之规模;
缙绅之臣,交献革弊之策,而未睹的然显著之效验。
是岂无其故欤?
昔者元祐尝更化矣,自司马光为相,而吕公著文彦博韩维以老成用,刘挚吕大防以端厚进,王岩叟梁焘朱光庭刘安仁傅尧俞以忠直显,经术则范祖禹程颐,文章则苏轼,论思封驳则范纯仁范百禄苏辙曾肇,凡所登用,皆天下所望以为宰臣、为谏官、为言语侍从之臣者也。
岩叟十疏论安焘光庭十二疏论章惇十三疏论蔡确,或二十一疏论张璪,或三十五疏论韩缜,其所论列,皆天下共指以为憸人、为邪党、为怀谖误国之臣者也。
间有以熙宁旧事、元丰党人为言者,而光之数语对越在天,之一疏倾动帘陛,上下夹持,议论坚一,所以尚能扶持七八年间而国是始变也。
建中靖国亦尝更化矣,起范纯仁,相韩忠彦,用陈瓘邹浩龚夬江公望任伯雨于要途,逐蔡卞章惇刘拯蔡京张商英于散地。
虽八士之亲除,十一人之擢用,闾阎小人莫不传播,以为快活差除,而布在枢府,汲善之意少,朋奸之意多,名曰「用中」而非中,号为「加靖」而弗靖
逮置政事局,而轻元祐重元丰矣;
进《爱莫助图》,而左矣。
意向一偏,更张未尽,所以仅止于七八月间而国论遽变矣。
嘉定更化,则又不然也。
元凶殛死,众正方升。
楼钥自海滨召,林大中自浙东召,倪思霅川召,杨辅刘光祖西蜀召,黄度蔡幼学傅伯成刘爚杨简袁燮等同时为侍从郎官
曾附侂胄用兵如邓友龙陈景俊郭倪、郑庭、皇甫斌薛叔似,次第镌窜;
曾昌言侂胄误国如朱熹彭龟年吕祖俭杨万里徐邦宪等,优与旌擢。
其气象似矣。
然敝事滋多,勿能改侂胄之局面;
憸人互进,未免寻开禧之辙迹。
虽远相是时未至以贿闻,而牢笼宫府,参用邪私,意已不能掩。
给谏台省耳目喉舌之司,而流品混淆,用一正人也,则必邪󲲠一人为之对。
卫泾钱象祖去而君子之势孤,倪思黜而小人之脉盛。
逮至三凶四木之谣,一二年以后,国论遂变矣。
臣尝谓国朝更化规模大抵三变:变之缓者元祐,诸贤扶持之力也;
变之速者建靖,诸人偏诐之失也;
变之不元祐不建靖而胥变为旧习者嘉定,邪正杂糅之病也。
阅汗青而慨往,酌古道以御今,其在今日,可不鉴元祐之所以得,戒建靖、嘉定之所以失哉!
今陛下改元既十有一月矣,回众阳于枯荄,出群否于颠趾,官师熙良,士俗纯一,臣固未疑其遽变也。
然而天下之理,阳奇而阴耦,治少而乱多。
君子之进也常难,而退也常易;
小人之进也常易,而退也常难,机括所系,于此乎分。
陛下盍不上观天运,中阅世数,下察人事,封筑君子之基,勿使能转;
芟夷小人之根,勿使能殖。
不任贤则已,任则必尽其用,毋徒曰华之以美职也;
不听言则已,听则必底于行,毋徒曰崇之以虚礼也。
幽人聘于丘园,当有以副苍生之望,毋徒曰「皎皎白驹,贲然来思」也;
故老加之蒲璧,当有以罄辰告之猷,毋徒曰「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也。
公道开布而实意孚,至言劘切而浮文少,气本日强,精神日运,虽有客阴外邪,将见晛曰消矣,又焉得以摇吾国是哉?
不然,公论自君子出,而筹之未尽,实政自朝廷始,而行之不力,则恐他时或有以「不能主张」之说议人主,以「又是讫了」之言议辅臣,以「比日以来,过于谨嘿」而议纯厚之儒,以「被谤复起,多所顾虑」而议耆宿之老,臣甚为此惧也。
为今之计,若使在下者至公竭诚,尽其所当言之职分,在上者公听并观,达其所当行之事实,发之以刚,持之以定,守之以壮,如是而德声之不振,治功之不起,人心世道之不丕变,臣不信也。
臣又有忧焉,今天下之势譬如弈棋,局垂败而复转,势几危而复活,更易布置于棋心者固可谓善矣。
然一著不谨则前功亏,一罅或开则全局坏。
今奸邪失职在外,其机权智数固不敢视章、蔡诸人,而旁窥侧睨犹足以为胡、薛诸子。
彼见朝廷所施行少有过差,便生乐祸之心;
君子所言论微有偏倚,便开谗慝之口。
如近日用兵一事,是亦开其窥伺之一耳。
幸而朝廷收敛,俱就靠实,彼无所容其喙。
若忽于不见,而罅漏不补,则国家之忧,君子之祸,殆未知其所终也。
予其惩而毖后患,惟陛下深念之。
臣不胜拳拳。
取进止。
内引第二劄 南宋 · 赵汝腾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七九、《庸斋集》卷四
臣观清之用事,群枉蟠结,众贤悉空。
《剥》之「硕果不食」,时则有臣方叔
《复》之「朋来无咎」,时则有臣潜。
清之既毙,凶奸睥睨台鼎,中外凛然有再相皇甫镈之惧。
制麻剔庭,付以二儒,远近欢呼,皆曰改元载之污,兴起治功者,必二儒也。
侧听累月,殊未有以惬快人意。
道涂传闻,谓陛下春秋高明,习天下事,断必然中出,建明不专采丞相,吏必欲自除,启拟不专听丞相,奎笔内批,络绎至中书堂宰相但奉行文书尔。
臣以为果如所闻,陛下误矣。
臣知陛下出此也,惩积年恩旧诸臣之误国,既不能收之于前,而欲收之于后也。
悔恩旧之不可制,而意儒臣之可制也,而不知元首舍股肱无独运之理。
三公充位,建武之失政;
兼行将相太宗之失言。
若事必欲由中,则是失君人之要,掣辅相之肘,开便嬖私谒之门,韦处厚所谓「何名执政」是也。
是无益于惩畴曩之误,而愈开后日之大失也。
传闻道涂,二相近因细故,微有芥蒂。
果如所闻,丞相误矣。
今诸贤毕集,全赖大臣协和,小人不得以乘间,则君子可安。
吕大防刘挚吏额之争至微也,而杨畏乘之而入,遂致党祸。
唐史称房玄龄、如晦持众美而效之君,必首书曰「二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济谋,以佐佑帝」。
呜呼,厥旨微哉!
今二揆素号气同志合也,奈何以一议论区处之不同,而微生间隙乎?
意有小人往来出没其间耶?
常衮不悦杨绾之建明,赵憬不悦陆贽之裁决,此庸常之见也,而谓二揆为之乎?
范仲淹韩琦富弼于上前未尝不争辨,下殿不失和气,此二揆之所当法也。
今天下事可寒心者多,而最大者三。
吾君有尧之明,而前后共、鲧之臣更出而蔀障之,使清明晦蚀,故施行驳杂,私谒往往因之。
今大臣当以李沆之事真宗者事陛下,有大事必力陈得失,如但道「以为不可」之类。
国本者,天下安危治乱之所系。
资善久建,而名位未正,忠臣义士不无夙夜嫠不恤纬之忧。
今大臣当以韩琦之赞仁皇者赞陛下,如司马光曰「敢不尽力」是也。
小人固无可耘绝之理,而界分不可太严。
章惇蔡确虽去,而日夜与忠贤对垒,况张璪之徒尚又居中。
大臣当以司马光之在元祐者为法,如曰「天若祚宋,必无此事」是也。
此今日之大纲目,其他可以次第举矣。
若吾君之向善,与诸贤之尽职,在力行好事,翊成盛治。
使君都显代,臣美名,民生渐见阜康之世,岂不盛哉。
区区一时之异同,岂足以芥蒂而犹未平耶?
今天下蛊坏于清之极矣,以元亨治蛊在陛下,佐陛下干蛊用誉在大臣。
陛下操纲责成,大臣和衷共政,天下事尚可为也。
惟陛下与大臣留意。
取进止。
〔贴黄〕臣观今日诸贤毕致,其间可为庆历四谏者有数人焉。
顷臣尝荐八士,又今荐六士是也。
至若徐霖,又超越流辈。
道德风操,海内皆知,岂待臣言。
然臣察其才具,颇与范仲淹相上下,望陛下即栽培而用之。
至若留梦炎抱负涵养植立,亦亚于者也,岂但为台谏经幄人物,亦望陛下拔试之。
伏乞睿照。
〔又贴黄〕臣道过衢州,江山管下细民艰食,一夫大呼,而大户闭逃,小户奔窜,凛凛然如利兵之在颈,镇安都尤甚。
近畿之地,此景何可见?
臣窃以为民饥则思乱,固已言之守臣矣。
衢与信邻,闻信管下尤甚。
此去食新尚多日,而浙西米狼戾,朝廷何惜,不损数万石,以救两郡管下之饥羸哉?
伏乞睿慈施行,幸甚。
简翼 宋末元初 · 宋无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碧树绿芜空乱云,故人何处隔江村。
旧书在手再三读,新恨从头又一番。
帻随行家具活,兰亭摹出典刑存。
几时定访扬雄,为问太玄经里言。
题吴词部画 明 · 董其昌
七言绝句 押虞韵 出处: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七十二 树石类
居然张璪偃松图,一一潜虬若可呼。
为问寒林风谡谡,何如千树在玄都。
木兰花慢项东井画为文公寿 明末清初 · 曹溶
 押词韵第八部
禾兴悭岫色,赖张璪,富霜毫。
恣翠晕安篱,烟丝倚瀑,全取空寥。
登临送情不浅,带斜晖、又听暮钟飘。
疑有支公故业,闭关安问征桡。

名山何许傍云根,吾欲借书寮。
向王猷买苏耽,兼种芭蕉
春应去人未远,肯蹉跎、三万六千朝。
除却图成景物,眼前都是蓬蒿。
邃明上人 明末清初 · 徐夜
七言律诗 押江韵 出处:隐君诗集卷四
宗人尽说吸西江,当有吟情未肯降。
诸法本空惟露偈,一心不动任风幢。
我从鹫顶穷三竺,师自猕参示六窗。
错认传灯诸弟子,夜深烧破碧油釭。
女史陈书画 清初 · 查慎行
 出处:漫与集下
苍颜白甲,之而拿攫。
五鬣兮三针,泻长风兮一壑。
人称矫矫之龙,自比亭亭之鹤。
噫世无张璪毕宏,乃令闺中女士为汝填丹青。
敬身所藏宋石刻刘商观奕图拓本次沈启南 清 · 厉鹗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樊榭山房集卷第七
翰墨能齐张璪名,又从摹勒见圆成。
拓轻蝉翼浑相似,笔细蚕丝不敢争。
残楮人閒无二本,一枰松下有长生。
绿阴茗会清江上,展向晴窗眼倍明。
松吹书堂歌为杭堇浦 清 · 齐召南
大松拔地千丈强,怪松偃蹇如人长。
老松根干半化石,乔松鬐鬣蛟龙翔。
稚松尚是百年物,千株万株环草堂。
黛云影翻白日黑,朱夏气转清秋凉。
刁刁调调天风作,一片灵籁腾空苍。
昆仑鸾应嶰谷凤,凌虚流响非笙簧。
沨容节奏本噫气,元和鼓荡成文章。
太古之雷无霹雳,黄钟之管含初阳。
轩于洞庭张广乐,牙来海上愁混茫。
风琴恍忽变清操,总合《大雅》殊淫伤。
草堂主人天下士,撑胸拄腹经与史。
礌砢共笑和长舆,爽健端如李元礼
眼中那有桃李颜,门前洗尽筝琶耳。
日就松阴闲徙倚,读破万卷读未已。
砍节然膏五夜过,取枝作筹千遍记。
著述自足豪古今,况占西湖好山水。
每听谡谡独欣然,客来惊问何为尔。
兴公贞白性所喜,得意忘言堪举似。
三四年来幽兴隔,长安僦屋嚣近市。
徒寄梦寤游故园,梦回又逐鸡鸣起。
八砖影候花厅趋,万壑声閒图画里。
手持素纸索我歌,为我研墨拂尘几。
我披图画几徘徊,我家老屋傍琼台
碧海霞映赤城晓,芙蓉花插青天开。
国清十里锁烟雾,石梁三树凌崔嵬。
此皆自昔纪仙佛,汉柏唐槐行辈推。
鳞甲之而森搏攫,羽毛整顿舞毰毸。
毕宏张璪画不到,色兼紫翠凝锦苔。
饱闻《咸濩》廿余载,对此还作家山猜。
家山潇洒无点埃,日日车马胡为哉。
蟹眼铛熟茗一杯,君思武林天台
题烟云集绘册 其六 张璪松林坐月乾隆壬寅 清 · 弘历
 押东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九十
文通善画,小帧惊初逢内府藏唐画固多此则初见也)
一枝横半宇,措意固不同。
高人坐其下,嘉荫延清风。
日夕不忍去,爽拂霜鬓蓬。
问谁与为伴,皓月升长空。
洪昆霞秋山读书图为其曾孙稚存编修 其三 清 · 赵翼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出处:瓯北集卷四十二
梁公像已沿门售,张璪图曾染练裁。
不是后人兰锜盛,楚弓那得去还来(图久失去,稚存复得之于扬州
上巳后二日同人招游慈仁寺己未 清 · 潘曾莹
七言律诗 押盐韵 出处:䜱䜪亭后集卷十六
春游连日访青帘,古刹寻芳兴倍添。
双树因缘龙变化,万花供养佛庄严。
烟云妙染推张璪诗舲总宪曾画双松留寺中。),杖履重来忆道潜(时戒公示寂,师为制塔铭。)
一任软红尘十丈,诗心已到翠微尖(阁上可望西山。)
论画绝句 其五 现当代 · 潘天寿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出处:潘天寿诗存
心源造化悟遵循,双管齐飞如有神。
一自朝川人去后,南宗衣钵属何人张文通莫云卿画说云南宗王摩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张璪荆关郭忠恕董巨米氏父子以及元之四大家。)
卢坤峰案上盆一九八四年杭州作) 当代 · 金鉴才
七言绝句 押支韵
买得幽兰三五枝,案头日夕助清思。
从来法外神来笔,却道天然是我师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璪字文通毕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见惊叹之。因问所受。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张大千《坐忘》册页十开之焦墨小鱼,题曰:壬子六月初三日晨起风日晴美,与吉眉坐环荜庵话古今人画法,戏用渴笔写此,亦前人所未有也。余因思唐人张璪画有乾裂秋风润含春雨之妙,亦戏咏二十字己亥 当代 · 幻庐
五言绝句 押曷韵
润含春水生,叱起游鱼活。
心动两逢源,饱看拈笔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