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赵子夷县丞二首 其二 南宋 · 韩淲
五言律诗 押灰韵
病阻躬临穴,慇勤寄此哀。
严霜著松柏,寒日转蒿莱。
千雨应俱集,一诗惭匪才。
致刍徐赵在(自注:彦章昌甫。),亦足慰泉台。
朝议大夫易祓朝请郎太常少卿兼权吏部侍郎侍讲朱质朝奉大夫林行可乞赐镌斥状 南宋 · 卫泾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二八、《后乐集》卷一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八五
臣恭惟陛下奋发英断,雷厉风行,元恶巨奸,一朝屏殪,兵民欣快,中外耸闻,宗社幸甚。
然以侂胄、自强秉政日久,中外之士被其汲引,安于平进,无所阿附者,岂无其人?
势亦难以尽责之。
若夫朋奸罔上,长恶怙终,为天下所指目者,岂可置而不论乎?
臣谨按朝议大夫易祓器识卑凡,贪躁嗜进。
学舍优选,歆艳士林,使之稍加涵养,自可驯致通显。
繇馆学而摄词垣,盖乡用矣。
一旦侂胄畀苏师旦节钺,犹有惮于物议,乃怀章诣师旦之门,极其褒美,「有文事武备,无智名勇功」之语,传者唾骂,形于讥诮。
既而怀不自安,求居谏职,以钳众口。
士行已扫地矣,遂愈无顾藉,凡可以投合者靡所不为。
侂胄窃弄威福,怨嫉既多,密图兵柄,以固其位。
邓友龙倡用兵之议,易祓和之,更互表里,专务诡随。
去年之春,侂胄意虽已决,然未卜人心之从违。
乃献说,张大贼中之事,使廷臣条具。
易祓首言「敌国有必败之势,中国有必胜之理」,又白「敌国如外强中乾之人,仅延喘息」。
易祓号为儒生,岂无见于利害之实?
徒以意在逢迎,不复体国。
侂胄始欲加罪异议,而廷臣言不可者什七八,卒亦无如之何。
易祓果得为谏大夫,复力主兵说。
方其遣从臣宣谕荆襄也,止以赈恤流民为词,人尚疑信。
及易以宣抚,则中外始知其必妄动。
同列有力争者,易祓邓友龙相继论奏,遂至贬斥,而师已出境矣。
友龙以丧师罢黜,自知其败露,佯为大言,以宣威自任,欲盖前日之缪妄。
师旦之麻,宁不知其不当草,侂胄亦不强其必从。
谄附师旦,攫金而不见人,慨然援笔。
师旦既败,侂胄每对客鄙笑之。
主持用兵,本欲附会侂胄,以茍富贵,至诞谩之不可掩,则虽侂胄亦厌恶之矣。
未几而果逐去。
易祓知其权要而不恤国计,兵衅一动,贻祸生灵。
偃然家居,坐享祠廪,其心亦自安乎?
朝请郎太常少卿、兼权吏部侍郎、兼侍讲朱质趣操回邪,心术倾险,策名高第,荣进素定。
初任回改秩,即授学官,具有旧比。
既欲速,乃于任未满之前力求特荐,有审察之命,已不安分义矣。
入朝甫阅四载,以著廷权郎。
朝廷待遇不薄,不自爱重,日事奔竞,至投拜李士谨以结苏师旦
或谒不得入,则伺候终日,趑趄受命。
阍人馆阁之彦,当如是乎?
师旦虽揄扬于侂胄,而未有以中其意也。
去岁正旦,北使来廷,偶閤门诏相差误,致北使举止周章,未为甚失礼也。
知侂胄意在寻衅,遽上章乞斩北使。
师旦言于侂胄,谓天下之奇材,且讶廷臣不知出此。
由是进见无阻,竟得谏官,遂与易祓更相附和,形于章奏,无非迎合。
如曰:「方今指义旗以行天讨,吊遗黎而复旧疆,来苏徯望之久,云合响应之势,摧枯拉朽,指日可俟」。
不知何所见而云尔耶?
丘崇之在督府,斟酌事势,尝遣小使往通和议。
北使一再回答,指言侂胄,不及其他。
侂胄怒其不与回护,直以上闻,讽质使言。
即上疏丑诋,务快其意,虽不厌公论,不恤也。
既盘据要地,自谓莫敢孰何,每肆劫持之言,谓可以聋瞽上下,而不知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
侂胄亦始觉其非矣,乃移之奉常
盍自图去就,乃复乞怜于侂胄,自述其宿昔奉承之谨,求兼吏侍,仍厕经帷。
前此卿监郎曹之兼讲读,或出于一时擢用者有之,其罢台谏而仍兼讲读者,惟陈谠尝冒处,旋即论去。
居之安焉,且以张栻自况,多见其不知量,又其大可罪者。
近日陛下窜斥侂胄,自以失所依赖,累若丧家之狗,荒废职事,奔趋他门,止复为庇身之所,至有拒而不纳者。
夫子曰:「茍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有臣如此,尚可使居献纳之任,侍清閒之燕乎?
至若朝奉大夫林行可者,状类鬼蜮,心同蛇虺,褊狭多忌,深崄莫测。
两宰剧邑,觕有能称,而大体不正,贪荣嗜利,背君忘亲,其人之贤否可见矣。
陈自强冒居政地,即引为六察,以为己助,二年之间,躐处台端,凡所论奏,无非奉行权臣风指。
暨以忧去,书问交通,殆无虚月。
每遇侂胄生日,馈献之礼不违时刻。
侂胄亦拳拳于行可,率朝至暮报,常许还以旧物。
夫居丧而通问于人,在礼必有甚不得已者。
行可念弗及此,一意趋媚,事亲不孝,其能移忠于君乎?
去夏六月,苏师旦败,行可未及知,致书师旦,嘱浦城宰陈至和转达书题,称为「恩府节使相公」。
至和急封还之,已为一士夫所见,相与传笑。
行可身为台谏,顾称奴隶为恩府,其茍贱亡耻,抑可知矣。
其居乡也,尝以旧台谏自处,纵容亲党,陵轹州县。
福州因买银事,有亲戚占吝富室,无礼县
邑宰林洽稍加惩治,行可大怒,师宪为之断遣数人,犹未快意,必欲作草大臣,上疏论奏,以欺胁愚民,摇撼邑宰,几至不免。
夫台谏朝廷纪纲之任,岂可行恣睢乡曲之间乎?
服阕被召,处以奉常清选,怏怏不乐,谄佞百出。
一日见执政,忽言「平章可谓与天同心,众人以为当用兵则从而用兵,众人以为当议和亦从而议和」。
夫兵,陛下之兵也,岂众人所得可否而侂胄所得专决?
「与天同心」之语,岂所施于臣下乎?
侂胄之擅开兵端,不特士大夫知之,闾阎小民亦知之,不特中国知之,敌人亦莫不知之。
方丘崇之遣小使也,书词未尝不为之归过于邓友龙皇甫斌辈,而北帅贻书,直谓侂胄既为太师平章军国,使无意于用兵,则师旦辈岂敢专擅?
由是言之,则首谋奸臣,其为侂胄明矣。
夫远而敌国,亦知兵端起于侂胄,而行可独不知之?
不过巧为谄辞,为侂胄文过而已。
欺君负国,孰甚于斯!
卒自奉常晋长谏省,又见众议籍籍,国事至此,咎将谁归?
推所从来,将不利于自强、侂胄,必去异议者然后可安,遂有一网打尽之谋。
夫侂胄专擅日久,自强依阿取容,人畏凶焰,莫敢指言,蒙蔽之祸,将不胜救。
行可又欲尽逐异议,是将使陛下左右皆侂胄、自强之人而后已。
此其意欲何为耶?
臣前所谓奸险之徒乐为之鹰犬者,易祓朱质行可其人是矣。
夫侂胄之奸恶,易祓导之于前,朱质助之于后,行可成之于终。
今侂胄既已窜殛,而三人者使得佚罚,则何以快人心之愤郁,昭国宪于陛下更化厉精之始乎?
臣愚欲乞睿断,将易祓朱质林行可重赐镌斥,终身不齿,以为士而不顾行检,自弃名义,朋奸罔上,长恶怙终者之戒。
取进止。
按:十一月十五日三省同奉圣旨,并依。
周易总义序绍定元年四月 南宋 · 陈章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三
《易》以总义名者,总卦爻之义而为之说也。
昔者圣人作《易》,得于仰观俯察者八卦之画而已。
后有圣人者作,重之以爻,系之以辞,贯天理于人事之中,而后知有显必有微,有体必有用,惟能识义理之总会,然后卦爻之指归可得而明也。
山斋易公先生蚤岁读《易》,讲明是理久矣,尝举大纲以示学者,曰:「大《易》者,元气之管辖也。
圣人者,大《易》之权衡也」。
先生之学,其梗概见于乾坤,盖一阴一阳之谓道,乾则自元而至于贞,坤则自元而反于贞,此天道所以流行而不息。
先生于二卦首发是理,然则濂溪周子所谓「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者,先生固已默会之矣。
元亨利贞,至理无妄,五性于是乎始,万善于是乎出,天下之事于是乎标准,《易》之六十四卦皆是物也。
先生经筵日,尝以是经进讲,燕居之暇,复取是而研究之。
阅二十馀年,优柔厌饫,涣然冰释。
于是略训诂、明大义,合诸家之异而归之于一。
每卦各列爻义。
总为一说,标于卦首,欲其伦类贯通,而学者有所考明焉。
既又为《举隅》四卷,裒象与数为之图说,盖与此书可以参考云。
绍定戊子夏四月,门人朝议大夫、知信州军事兼管内劝农营田使仙居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陈章谨序。
按:《周易总义》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见《经义考》卷三二,《万卷精华楼书记》卷二,《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一,《皕宋楼藏书志》卷二,同治宁乡县志》卷四二。
周易总义跋绍定四年 南宋 · 李𡌴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九、《皕宋楼藏书志》卷二、《宋代蜀文辑存》卷七四
长沙易彦章问学该贯,为时闻人。
余曩与之交,间阔久矣。
谢侯锓其所著《易总义》、《举隅》二书,且以遗予,欲使序之。
窃谓为书广大悉备,注释者自郑玄马融以下,无虑数千百家,至康节抉象数之秘而不离乎道,濂溪二程阐义理之宗而不离乎数,道为天地范围,数为天地经纬,先贤之所得者在是。
彦章兼举而并明之,其用力诚不浅矣。
予郡事倥偬,得阅其大略,故为书此。
绍定四年立秋前三日眉山李𡌴书于武信玉山堂。
按:《周易总义》卷末,湖南丛书本。
跋汪龙溪彦章殖斋记(周知丞,宗圣祖。) 南宋 · 释居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二、《北涧集》卷七
吾取诸老跋周氏殖斋记一语,云殖之时义大矣哉。
惜哉!
龙溪寓以耕也,遂以其子联翩擢第,为殖之效。
回也好学,其志恐不及此,此汉儒所谓经明则取青紫如拾地芥。
安得殆庶作于九原,与之论夫学。
壬辰闰月二十夜漏下数十刻,北涧某书于殖斋诸孙季舒景魏甫家。
江州易彦章 南宋 · 度正
经帷谏阁竟云何,且著莲花峰下么。
书院凄凉安处问,庐山突兀为谁高。
依依松柏经年好,泛泛莺花逐日过。
万世清芬悬日月,元来得失一毫毛。
樊允南 南宋 · 度正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六八、《性善堂稿》卷一五
汪玉山帅蜀,荐蜀士十人,山斋樊公为首,遂自眉倅得雅安
朝廷方欲进用,时山斋年六十,起居甚健,遽丐閒不就,士大夫以是益高之。
人谓山斋中流勇退,若将厌薄世故,一丘一壑,逍遥物外者,忽见胡氏子侍父母笃疾有至行,则为之赋诗,又为之率乡之贤者同赋,汲汲然推美称道若将不可及者,然后知山斋为盛德君子,而非矫世以自高者也。
闻故中书舍人阎公既引年而归,有宣和宰相之弟寓其乡适与为邻者,阎公论之,曰「臣不愿与此人同乡」。
朝廷从其言,为移徙他郡。
呜呼,山斋之诗所以励人子之孝于其亲者,阎公之言所以劝人臣之忠于其君者。
二公于閒居谢事之馀,其随事著见卓然如此,其立乎本朝、见之行事概可知矣,天下风俗其有不厚者乎?
正不及见二公,独幸得识山斋之子士迪,所谓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型者也。
一日出示此诗,其所以警世俗之偷薄,虽凛然若不可犯,而其忠厚恻怛之意,亦蔼然见于笔墨之外。
往时冯缙云成都,与诸名士分韵赋梅龙,馀一字莫可付,时山斋青衣,特以付之,其为当时推重盖如此,况其晚年之作乎?
因并书之,使刻而列之乡校,以见前辈维持风俗之意云。
嘉定六年二月癸亥山阳度正谨书。
易祓宁乡开国男 南宋 · 宋宁宗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九六
臣子之职,固在纳忠,而辅朕幼冲,尤为切纪。
礼部尚书易祓历仕三朝,有功先帝,托孤七月,著绩当时。
定两广而解忿息争,人民宁一;
安南而遵王奉朔,内外敉宁。
诚国尔忘家、公尔忘私之臣也。
宜加男爵,以慰勤劳。
钦哉!
按:同治《续修宁乡县志》卷四二,同治六年刻本。
易尚书 南宋 · 魏了翁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二、《鹤山先生大全文集》卷三五
某蜀之鄙人,诚不自意,初识风采于载笔著庭之日,再陪雅践于司成胄监之时。
扶持奖饰,若不以众人待之者。
衔戢恩意,至于今不忘。
丙寅之秋八月尚书卷收朝迹,而某偶亦以是月请外便亲,怀汉嘉印绶以去。
繇是或召或辞,或麾或节,裴回蜀道,凡十有七年而后出蜀。
各天一隅,绝不闻尚书起居状。
丙戌之春道过长沙,谓必有再晤之便,寓城中数日,仅与王贰卿一再相见,则知从者久寓沩上之麓,敲门扫轨,绝少入城。
近二百里,以求一见,本非难事,公家期程,亦恐不容太辽缓,则如已之。
失此良遇,今犹恨恨。
既来渠阳,则事体又异,有问斯答,不敢先施。
故于托契受知之久如尚书,亦例成阔疏。
敢图隆谦,首贻诲问,精神气貌,恍如二十五年前从容接侍之乐。
且蒙辍遗五书,开儆愚陋,风谊之微,夐出流俗。
《周礼》、《汉军制》,旧固见之,端足以补先儒传记之所未及。
馀三书,则昉见乎此。
是则流离困厄之久,天所以封植善身淑世之业也,是孰为得失哉?
送偶然居士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六七、《西山文集》卷二七、光绪《续修浦城县志》卷三四
郑君彦祥名瑞浦城邑西里人也,善锦囊玉函之术。
始余谋窆吾亲,及更窆吾兄若吾妇氏,挟图书、矜技能以登吾门者,无虑什伯数。
卒之营吾亲之封于银山之麓者,彦祥也;
迁吾兄若吾妇氏之柩于屏山之阳、桐山之坞者,又彦祥也。
邑之士闻之,曰:「偶然尔」。
彦祥闻之,亦笑曰:「是诚偶然也,向吾求之而弗获,获之而莫吾售者,虽自以为功得乎?
夫既幸而获之,又幸而主人惟吾之听,而吾之术得用焉,此非偶然何哉」?
自号曰「偶然居士」。
余谓彦祥之言谦矣,然观世之士,有术业同、知虑同而措之于事则成坏中否辄异者,岂诚有工拙哉,偶不偶故尔。
庄生有言:不龟手之药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
洴澼絖固其所也,封者非偶然乎?
德感于天,诚孚于物,事之至难者也。
昔之君子固有弭难弭之菑,驯难驯之暴,而退焉自贬,归之于偶然者。
夫退焉自贬不足以损其功,而秪以重其美,谦之所以有终吉也。
且凡世之役情于物者,得之则哆然以喜,不得则薾然以惧,夫是以冰炭杂袭,而胸中亡须臾之宁焉。
有道之士,视物之徕如浮云,其去也如堕甑,一付之天而莫留吾情,夫焉往而不自得邪?
彦祥之智未足以及此,余特取其言若弗自衒者,故书以赠之。
严子韶 其三 南宋 · 吴泳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四九、《鹤林集》卷三○
某堕迹红尘市中,闷然不见己缺。
每四方朋友相与讲学,既切矣而又磋之,既琢矣而又磨之,时发深省。
勉斋既下世,宏斋继没,毅斋槁立于婺女之滨,罕与世接。
宗庠者,仅叶六十四丈一人担当考亭门户。
呜呼!
亦微矣。
有志乎此学者,须是完养思虑,栽培义理,不可先起求成之心。
孔子所谓获,孟子所谓正,政此病也。
子韶拙藁与《四书讲义》,其间文字尽说得去,但发得太轻,便欠深醇醲厚之味。
要是此时节,只好讽咏「尚絅」之诗可也。
立斋自谪渠阳后,学益造诣,文益和平,不可不审之。
季永弟恃原而往,进进殊未已也。
近方识唐彦祥,其人颇能用心科举之外,他时必有可观。
因舜父之归,占答来教,不暇详述所怀耳。
馀祈为天下宝珍毖。
周鉴序 南宋 · 程公许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三八、《沧洲尘缶编》卷一三
昔者孟轲氏尝述夫子之言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盖列国皆有史官,周天王为天下共主,礼乐征伐所自出焉,得独无纪载欤?
《周礼》春官之属有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王五帝之书,此即周史官之职也。
《坟》《典》达之四方,人人得以诵读,故能长存于世。
周史不知何自散逸,几与晋《乘》、楚《梼杌》偕泯没而无闻,甚可惜也。
犹幸鲁史经圣人笔削,得与《易》、《诗》、《书》、二《礼》并传,年月日之间,加一王字,所以示赏罚予夺,非周天子不得专名。
曰鲁史,实周史也,书法谨严。
赖《左氏传》旁采列国史详记其事,使后世沿事以求,不为无补。
然周自后稷基王业,至文王受命作周,武王克殷以有天下,以守成继统,宣王以励精中兴,平王东迁,讫于季末,历三十四世,享祚八百六十七年。
其间理乱得失散见于《诗》、《书》六典、大小戴《记》、诸子百家之文,可为万世鉴者,莫容胜纪。
惜未有博采精择,辑为一书,以补坠典翼圣经者,岂一代谟训阐扬固有其时耶?
吾友宋煇彦祥幼嗜古,及壮,自知命不偶时,去科举,锐精典籍,创义例,著成《周鉴》一书。
因系序之后先,摭经传之纪述,研核同异,断以己见,积二十年荟萃之功,始克脱藁。
罹敌难,彦祥避地峨眉山中,寝食与俱。
间关出峡,届洪都,探箧校所亡失,借屋萧寺,杜门省记,久之而成全书。
余时以少蓬西掖,移檄江右,俾索本上秘府
有司视为迂缓,弗之省会。
出守宜春,招彦祥馆郡斋,为裒札翰,集小史抄录,移书达之部使者江公子远
子远嘉赏,欲转以上闻,留备乙览,亡几罢去。
彦祥以余悉其论著之苦,丐为序引记,以永其传。
窃惟三代有道之长,周为盛,此无他,仁之涵养也厚,礼之维持也固而已。
《行苇》之序,以仁及草木,或以福禄言,王通氏亦云「《周礼》其敬天命」,兹其證也。
诚使文、武、之后,子孙绳绳,世守勿堕,则《召旻》之诗安得隐然以「池之竭矣,不云自频」为刺,而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卫武公宁遽为之戚嗟乎?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
彦祥此书之作,所以为万世有天下者之戒,意甚切也。
成周远矣,即是编求之,一得一失,一理一乱,如鉴对形,万古犹目前也。
彦祥眉山人,先考君擢庆元丙辰邹某榜进士第,以文墨议论推重搢绅。
彦祥与兄光载熟闻过庭之训,常以所学质疑于乡长老雁湖悦斋李先生,源委浚深,其得之父师者,盖有自云。
淳祐四年岁在甲辰良月五日,同郡程某序。
方武成志铭1223年8月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二○、《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八 创作地点:福建省莆田市
嘉定壬午冬莆田宝谟方公卒,配叶、母林不幸继卒。
明年,君自官下来奔丧,盛暑营三窆,距家可三十里。
余一日裹饭往劳役夫,见君苦痁疥,呻吟原头,余曰:「君羸瘠已甚,即暍死,奈泉下何」?
君犹自力封圹而返,疾遂不瘉,以八月朔卒。
君名左钺,字武成,开敏有胆智,丱角拔广东漕解。
宝谟公使淮东,兵骤起,君窄衣习刀槊,喜驰射,益熟塞地事,稍谈兵。
宝谟公既废不用,益自放山水间,搜奇扶幽,匹马如飞,君策蹇驴随其后,以登临啸咏为乐。
短褐高帽,风格散朗,见者皆曰真方孚若子也。
玺赦,君伯父守梧,持其表入贺,补官授德庆府司法参军
殁时年二十五,娶尚书易公祓女,一子,肖鸾。
余游君父子间久,尚未知君能诗,及瀑上精舍成,稍从余论质,余未尝深剖,君亦不详扣也。
既而怒长突起,语出奇崛,如海鹘天骥,一奋千里,朋游皆披靡退舍矣。
叶公适尝曰:「此郎句法天成,殆鬼神送与耶」!
赵公汝谈亦云:「武成诗如数十年用功者」。
其见重如此。
初,宝谟公有劳于国,暂斥且复用,君尤俶傥疏俊,平居厌绮丽而嗜篮缕,弃安逸而习粗涩,固异于裤襦子弟矣,而天并夺之。
上而国失才臣也,下而家丧钜子也,哀哉!
甲申六月壬申,易氏祔葬君于安田洋祖母林夫人之墓。
曾祖宪,阳江令
崧卿京西转运。
信孺,宝谟公也。
铭曰:
吾闻奇伟之士,常在世间,太白曼卿,不死而仙,信斯言也。
峭壁之上,悬瀑之下,安知吾武成者不追云逐月、来往而盘桓耶!
不然,若斯人者,岂其奄奄而遂尽于九泉耶!
悲夫!
臞轩王少卿志铭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二六、《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五二
绍定之末,上始亲政,相旧学,收名士。
明年改元端平王公迈南外睦宗院教授都堂审察。
既至,丞相郑公字公曰:「学官、掌故不足浼吾实之」。
俄召试学士院,策以楮币,公援据古今,考究本末,谓:「国贫楮多,毙始于兵。
乾、淳初行楮,数止二千万,时南北方休息也。
开禧挑虏,增至一亿四千万矣。
绍定加山东一阱,增至二亿九千万矣。
议者徒患楮穷而不惩兵祸。
姑以今之尺籍校之嘉定,增至二十万八千有奇,用寡谋之人,试直突之说,能发而不能收,能取而不能守。
今无他策,核军实,窒边衅,救楮第一义也」。
又言:「修内司营缮广,内帑宣索多,厚施缁黄,滥予嫔御,凡此之类未尝裁撙,徒闻有献括田榷盐之议者。
向使二事可行,宝、绍之相行之久矣。
改弦伊始,奈何取前日所不屑行者而行之乎」?
又因楮以及时事,言:「君子之类虽进而其道未行,小人之迹虽屏而其心未服。
章子厚言宰执举台谏非故事,以攻马、吕,是小人而能为君子之言,安知今无此言乎?
司马光改役法,蔡京为尹,即日奉行,是小人而能迎君子之意,安知今无若人乎?
范纯仁以国用不足,欲复青苗,是君子而效小人之尤,其事骎骎见矣。
此小人所以不心服,而君子亦不能以自恕也」。
时台端王公遂攻乔枢,或言王公主郑而援真,又方议履亩收楮,故公之言如此。
末言:「执事排辟国拓地之谋是也,而迂正心诚意之言则过矣」。
发策者赵公汝谈也,读之耸然,改去「正心诚意」等字,除正字
参与文忠真公时已病,余与门人陈瑢瑞甫问疾,公曰:「实之策好,进德未已」。
公世居兴化军仙游县之皂洋。
曾大父讳贽,大父讳汝舟
父讳鉴,庚戌进士,终于古田主簿,赠朝散郎
安人傅氏。
少有场屋声,以嘉泰甲子贡于乡,嘉定丙子再贡,丁丑擢甲科第四人,为潭州观察推官
丁内艰
调浙西帅司干官,所事邹帅应龙、赵漕汝珰、袁尹韶皆贵倨,公与亢礼不少屈,俱严惮之。
俄考廷试,详定官王元春欲私所亲寘高等,公显摘其谬,元春怒,嗾谏官李知孝诬公在殿庐语声高,免官。
其教南外也,真公作牧,相从甚驩,每竭忠告以裨郡政。
其召至都也,真公典举,公为初考,与夺升降必资焉,所取皆老于文学者。
入馆数月,上又相乔公,或传旧弼某人复用,公封上曰:「天下之相不与天下共谋之,是必冥冥之中有为之地者。
且旧弼奸憸刻薄,天下所知,复用则诸君子空于一网矣」。
又言吴知古、陈洵益挠政。
踰月轮对,首言:「君不可欺天,臣不可欺君。
今危机交急,所倚二相,左曰眷衰宜去,右曰谤兴宜去。
昔有谗赵普者,上责以『鼎铛有耳』。
云眷衰者盍自反,曰吾何为不能坚上眷如乎?
富弼宦官宫妾不知名而相,宣麻之日,百僚举笏。
云谤兴者盍自反,曰吾何为不能副人望如乎?
外若推逊,中实忌猜,互为比周,交信谗谄,大臣倡,群臣和,是以从橐经筵有容悦无箴儆,谏官御史言不行身不去,非欺君欤?
陛下亦尝自省恶旨酒果如禹乎?
不迩声色果如汤乎?
戚里皆阴兴乎?
北司吕强乎?
抑犹未也,非欺天乎」?
又曰:「厚权臣而薄同气,为欺天之大者,宜绌谥改葬,以回天意」。
公由疏远见天子,空臆无隐,唯诺如家人语,上为改容。
言者弹公论边事过实,鹤山魏公经筵,为上言惜其去,改秩通判漳州
诏以禋祀雷雨求言,公又封上曰:「天与宁考之怒久矣。
曲糵致疾,妖冶伐性,初秋踰旬,旷不视事,道路忧疑,此天与宁考之所以怒也。
隐、剌覆绝,攸、熺尊宠,纲沦法斁,上行下效,京卒外兵,狂悖迭起,此天与宁考之所以怒也。
陛下不是之思,方用汉灾异免三公故事,环顾在廷,莫知所付,遥相与之。
臣恐与之不至,魁柄它有所属,此世道否泰、君子小人进退之机括也」。
台官李大同言公交结真某、洪某、魏某以收虚誉,削一秩免。
蒋岘劾公前疏妄论伦纪,请坐以非所宜言之罪,削二秩。
久之,复官通判赣州,改福州建康府信州,皆不行。
淳祐改纪,通判吉州
右正言江万里袖疏榻前曰:「王某之才可惜,不即召,将有老不及用之叹」。
上曰:「当以为文字官」。
有尼之者,遂止。
知邵武军
在郡,诏以亢旱求言,公驿奏七事,而以撤龙翔宫、立故王后为先。
时郑公再相,以左曹郎官召,公力辞,除直秘阁广东提举
公叹曰:「吾老矣,安能酌贪泉、犯瘴雾乎」?
再辞,改侍右郎官
未行,以谏官焦炳炎疏予祠。
先庐既燬,借居城中传舍,处之夷然,日与诸生故人登临乐饮。
一日送客归,得疾,经夕犹衣冠与门人语,俄奄然而逝,淳祐戊申上巳翌日也。
讣闻,上临朝悼惜,除司农少卿以华其终,丞相诔之甚哀。
积阶朝请郎,年六十五。
将以明年正月十六日葬于珠岭之原。
安人洪氏。
三子:长德胙,以遗泽奏;
次德星,为伯父后;
次德瑁。
二女,长前卒,次适从事郎、监永平监宋应起。
公本以学问词章发身,而尤练世务。
佐二幕,丞两郡,剖决敏,书判健。
易尚书祓戒潭士曰:「此君不可犯」。
夺势家冒占田数百亩以还漳民,至吉、樵,各削州仓斛面,听民自槩,赈赡水灾,樵人德之。
然公学可以经世而毫芒未试,文可以华国而终老不售,胸奇腹愤一切发于穷居野处、逆旅行役之间,其抑扬顿挫,开阖变化,各有态度,不主一体。
初若不抒思,徐考其机键密,首尾贯,音节谐,若他人呕心肝、擢胃肾而成者,子昂太白之流也。
公素刚直,尤恶谄子,真公每曰:「实之英气多,和气少」。
而折权贵人不稍假借,于贤者则推下之,后学则接扶之。
开讲席,持文衡,士因公成名者甚众。
交游有过必规,或痛谯责,及其人有急难,则又汲汲营护,不遗馀力。
故里中逢掖于公属纩,吊者尽哀;
返柩,送者空巷。
公尝语余:「君铭德润皆实录,它日无忘余也」。
余不敢答。
前葬,德胙砻石来告,呜呼,公言果不祥乎!
夫遇不遇天也,知不知人也,昔董生作《士不遇》之赋,而虞翻有世无一人见知之恨。
悲乎董生之不幸未若虞翻之不幸也,余于公窃有感焉。
初,端平并拜二揆,朝野知左必去,郑公所致名胜满朝,不能助,至有袒右者。
公位最卑,独为天子言更化以来,却馈而贵近怨,守法而侥倖怨,汰冗而骄卒怨,籍贪而饕吏怨,皆郑公谋身拙所致,且引唐权戚不乐宋璟,使优人为旱魃之戏,卒罢相,冀以感悟上意。
然郑公迄不可留,而公先逐。
方是时,公岂能前知郑公复相于十年之后哉!
岁丁未,白麻告廷,谈者皆曰臞轩升矣,公方且拜疏,申言郑公有爱君子之心而无主君子之力。
杭相李公论公出馆,既而悔之。
公评近世宰辅,至李必曰贤相
徐尚书清叟与公有违言,公晚应诏,谓徐有人望可用。
知孝也,大同也,岘也,其裁量公或曰阿党,或曰忿隘。
观其援郑公于机阱并兴之时,箴郑公于衮绣遄归之后,阿党者能之乎?
李、徐言公之失,公誉李、徐之美,忿隘者能之乎?
公与人交终始不变,顷郑公归鄞十载,公虽贫,岁走一力问安否。
郑公后为余言,朋友中可保岁寒者,实之一人尔。
乌虖!
公有区别贤佞之功而受阿党之名,郑公累公,公不累郑也;
有两忘恩怨之意而蒙忿隘之讥,李、徐负公,公不负李、徐也。
今惧天下后世有未知公之心者,故著其大节揭之宰上,使过庐而式、下马而酹者有考焉。
铭曰:
昔有信不见察于世兮,忠不见容于朝。
血变化而为碧兮,气郁勃而为潮。
悲二子之积愤兮,贯千载而未消。
嗟吾友则异是兮,安一生之寂寥。
曰性命之相通兮,赋予之相辽。
非余命之多忤兮,余性之所招。
寓雅言于善谑兮,散牢愁于长谣。
悟人间之刺促兮,返物初而超摇。
生不嗅腥腐兮,死宁沦于厉妖。
灵芝于铜池兮,为矞云于璇霄。
乱曰:往真、魏之倡和兮,尝迭奏于咸韶;
彼李、蒋之喧啾兮,又何以异于蝉蜩?
易尚书 宋 · 朱复之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八二、《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四九、《翰苑新书》续集卷二四、《古今事文类聚翰墨大全》庚集卷二○、《启隽类函》卷四七、《八代四六全书》卷一三、《宋四六选》卷二○
长沙之星,惭叨分阃;
尚书之斗,喜在鸣珂。
已脂辖以首涂,亟擘笺而抒敬。
恭惟某官轮囷奥识,绚烂高文。
红锦赐袍,登仙仗鸾坡之上;
紫荷持橐,在属车豹尾之中。
颉颃飞霞,簸弄明月。
方欲作郊祀之歌,以粉饰礼乐;
抑且规帝王之制,而裁成典坟。
忽观沧海之浮云,尽付黄粱于昨梦。
诗书之教鴂舌,天令变于娵姬;
吟咏之落鸟蛮,人竞传于欸乃。
骑鲸过去,跨鹤俄还。
窃惟平生讨论述作之工,实得前日寂寞宽閒之力。
昆崙碣石,细笺《禹贡》之山川;
乡遂井田,增释周之制度。
已骧腾于纸价,颇传习于经生。
向使黄扉紫闼而益显其身,安得玉佩琼琚以大为不朽?
殆天心之有属,岂世俗之所能知。
舒卷随时,宁久箧中之团扇;
论思有诏,即还坐上之青毡。
某猥以庸才,荐膺重寄,继常侍湖南之咏,自顾非才;
听任公户下之规,愿安承教。
墨庄陈夫人贤慧录 宋末元初 · 欧阳守道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三、《巽斋文集》卷二二
右,宋尚书工部员外郎户部尚书刘公夫人陈氏《贤慧录》,开庆元年五月甲子得其从孙某借观之。
撰者安定胡先生之父,而先生书也。
今所传者则长沙易山斋再书拟。
刘公于国初为三司磨勘,其官实工部员外郎,其赠户部尚书,而今书曰工部侍郎之孙。
公是先生志称皇祖以尚书郎有声太宗时,而今书曰真宗工部侍郎妻。
书者胡先生先生其居湖学时官为保宁军节度推官,今书保信军节度推官
略举此三者,不无误字。
虽然,是不足论也,真本会当见之。
江西名家,刘、欧阳最居先,皆有贤母。
陈夫人以墨庄教子,郑夫人以书教子。
陈夫人有墨庄,故诸子之为学也易;
郑夫人惟书,故六一公长成,借书于邻李氏子家,是则欧阳难也。
此他日六一公记事有疑,所以多质于公是与?
六一公之自道曰:「吾有藏书一万卷,《集古录》一千卷」。
至此则两家相埒矣。
寂照阁记 南宋 · 家铉翁
 出处:全宋文卷八○七一、《则堂集》卷二
真谷居士陈君彦祥,早岁周游中原,遍交当世名卿巨儒,以至外方博达之士,无不就而访之。
道充然,若有得也,乃归筑室高阳之下,父子自为师友,名其读书阁曰「寂照」。
予过之问焉,曰:「子为吾圣人学乎?
亦有取于释氏语乎?
圣人言寂,释氏亦言寂,义近而理殊,不可以莫之辨也」。
居士请予发其意,为之言曰:夫心一太极也。
冲漠无朕者,太极之本体也;
寂然不动者,此心之本体也。
方其冲漠无朕,一理混然而动静互根,所以生两仪四象八卦者,举在是矣。
方其无思无为,寂然不动,而道德性命之理所以离为仁义,别为五常,散为百行万善者,举在是矣。
是故未发而寂,心体之本然也;
已发而通,心体之妙用也。
无思非无所思也,无为非无所为也,其寂然不动之本体固如是也。
及夫感而遂通,天高地下,万物散殊,孰有出于思虑之外者?
是之谓以一理而贯万殊。
羲之画,文之彖,孔之系,如斯而已矣。
佛氏则不然,其所谓寂,即空以为寂,心无心也,形无形也,物无物也。
以是为体而不能该乎天下事物之理,非体也。
至其动而接乎物,境空境也,相空相也,法空法也。
以是为用而不能周乎天下事物之理,非用也。
何则?
寂非也。
彼视其身与天地万物等一虚,露电以原其始而莫知所始,梦幻以要其终而莫适所终。
是之谓以一空而了万法,体之不能该,用之岂能通乎?
故吾儒异端,言寂虽同而所以为寂则异,不辨则不明也。
或曰:「若子所言,寂之为感与寂之为照有以异乎」?
曰:自此心之本体而言,寂而感者,心体之妙用也。
自学问积功而言,寂而照者亦心体之妙用也。
子不观之日乎?
夕而向晦,日之寂也;
朝而升乎天衢,无容光之不照者,向晦之所息也。
子不观之岁乎?
冬而闭藏者,气之寂也;
春而阳明发舒,万生被其光荣者,闭藏之所为也。
人之此心,虚灵莹彻,万善毕备,然非主静以正其本,谨独以澄其源,存诚于几微毫忽之间,积功于不睹不闻之地,何以复此心本体之浑全辉光,日新明明德而靡不周乎?
故寂照云者,学问存养之功,积久而后见,非即以为寂,即寂以为明也。
居士覃怀人,尝佐大名幕
倦游而归,绘松林秋月为图,著深衣,持麈拂,据磐石而坐,若思非思,其有志于自治其心者乎?
其嗣子新笃学好修,强毅有守,他日必将有用于世,其所涵负殆未可以浅窥也。
余以羁客来瀛,获交君父子,朝夕所讲皆义理之大端,故登斯阁,喜而为之书。
方秋崖举关升启 南宋 · 方澄孙
 出处:全宋文卷八○九三、《翰苑新书》续集卷三○
学馆百馀生,方惭矜式;
法筵第一义,忽辱品题。
极知草木臭味之同,不意桃李成蹊之速。
将何以谢,请诵所闻。
窃以古称际遇之难,事有差排之巧。
志元客颍,所事者范公;
无己仕徐,适逢于坡老
声气偶一时之求应,风俗流百世之诵传,公求士甚士求公,世若此者盖少;
后视今犹今视昔,言有大而非夸。
伏念某四壁寒家,一箪贱士。
异时诸老,共忧张童子之速成;
壮岁中朝,多讼盛孝章之久屈。
独于涉历之久,雅好深沉之思。
谓后千载而生立于末,当知求其始;
舍六经之外离乎道,岂得谓之文。
每欲尽洗诞谩乖离之谈,不揆妄有张皇幽眇之志。
艾轩公之自出,惭无杨恽之书;
考亭老之旧传,空侯芭之业。
人咸谓之迂阔,己亦知其谬愆,岂不登名于一科,然非讲学之大旨。
禄及已乖于养志,官閒幸可以读书。
数生平而自怜,独欠是为师耳;
谈古谊而谁听,有笑曰欺予哉。
不图宽閒寂寞之滨,获事磊砢魁闳之彦。
吾宗有此,何必通北海之家;
当世眇然,所愿作南丰之仆。
方俟弓矢旗旄之暇,自力琴瑟诗书之前,非敢借左右以为容,庶几附尺寸于不朽。
讵意名未书于录牒,剡已上于公车。
蠡测谀闻,品以源流之学;
虫雕故态,目为根柢之词。
始望岂及此乎,爱人恐不当尔。
曩谓森严之麟史,苦于无褒;
今知岌嶪之龙门,时乎可御。
非惟脱颖,更喜合尖。
兹盖恭遇某官山斗重名,乾坤间气。
妙墨精笔,涂改《生民》《清庙》之诗;
只字片言,追逐《檀弓》谷梁之体。
尤多奇节,独抱古心。
捲怀九天黼黻之光,立变一郡旌旗之色。
兴言僚底,辱在谱中,何国士之足云,盖孺子之可教。
堂阶系马,略无官长骂之忧;
讲坐集鳣,忽有先生升之贺。
绦帐殷黄钟之韵,青衿喧华衮之词。
使政尔岂不良嘉,意诱之欲其至是。
飞来子墨,行启齿于日边;
唤起玄英,且点头于地下。
某敢不讲磨旧学,䌷绎新评。
元老自期,断不辱眉山之系;
彦章晚志,式堪记相国之堂。
益坚岁寒,以答造化。
易象义序 宋末元初 · 丁易东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二四、《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一、《皕宋楼藏书志》卷三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象、辞、变、占而已矣。
予少而学《易》,得王辅嗣之注焉,得子程子之《传》焉,得子朱子之《本义》焉。
王氏、程子明于辞者也,子朱子明于变与占者也,独于象无所适从焉。
逮壮游四方,旁搜传注,殆且百家,其间言理者不可缕数,若以象言,则得李鼎祚所集汉魏诸儒之说焉,朱子发所集古今诸儒之说焉,冯仪之所集近世诸儒之说焉。
间言象者,则有康节邵氏之说焉,观物张氏之说焉,少梅郑氏之说焉,吴兴沈氏之说焉,京口都氏之说焉,长乐林氏之说焉,恕斋赵氏之说焉,平庵项氏之说焉,节斋蔡氏之说焉,山斋易氏之说焉,朴卿吕氏之说焉,古为徐氏之说焉。
是数家者非不可观也,而邵氏、张氏则明《易》之数,本自著书,非专为卦爻设也;
沈氏、都氏则明卦之变,赵氏、项氏、易氏、冯氏、徐氏则明卦之情,蔡氏、徐氏祖述本义,皆非专为观象设也。
林氏之说则反覆八卦,既为朱子所排;
郑氏之说又别成一家,无所本祖。
其专以说卦言象者,不过李氏鼎祚朱氏子发耳。
朱氏之说原于李氏者也,李氏之说原于汉儒者也。
李氏所主者康成之学,于虞翻荀爽所取为多,其源流有自来矣。
然汉儒之说于象虽详,不能不流于阴阳术数之陋。
朱氏虽兼明乎义,而于象变纷然杂出,考之凡例,不知其几焉,良以统之无其宗,会之无其源也。
予病此久矣,山林无事,即众说而折衷之。
大抵《易》之取象虽多,不过三体,所谓本体、互体、伏体是也。
然其为体也,有正有变,故有正中之本体,有正中之互体,有正中之伏体焉;
有变中之本体,有变中之互体,有变中之伏体焉(正非中正之正,但谓其卦中未变之体耳。案以上诸体皆本汉儒及唐李氏、近世汉上朱氏,非予之臆说也,但其中卦爻,先儒取象有未尽者,亦以其例推而补之。)
其馀凡例固非一途,要所从来,皆由此三体推之耳。
盖以正体取象者不待变而其象本具者也,以变体取象者必待变而其象始形者也。
故自其以正体示人者观之,正而吉而无咎者,变则凶则悔吝也;
正而凶而悔吝者,变则吉则无咎也。
自其以变体示人者观之,变而吉而无咎者,不变则凶则悔吝也;
变而凶而悔吝者,不变则吉则无咎也。
兼正变而取象者,可以变,可以无变,惟时义所在也。
是可但论其正不论其变乎?
夫易,变易也,先儒言理者皆知之矣。
至于言象乃止许以正体言,不许以变体言,凡以变言象,率疑其凿,是以易为不易之易,不知其为变易之易也。
既不通之以变易之易,则毋怪以象为可忘之筌蹄也,既以象为可忘之筌蹄,毋怪以象变之说率归于凿也。
故善言《易》者必错之以三体而综之以正变,则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易》之象可得而观矣。
予于是窃有志焉。
是编之述,因象以推义,即义以明象,固错之以三体,综之以正变,而必以正中之本体为先,而其馀诸体则标于其后,又以示主宾之分也。
至于言数,虽非专主,而间亦及之焉。
盖将拾先儒之遗,补先儒之阙云耳。
虽因辞明理不如程子之详,言变与占不如朱子之约,至尚论其象,自谓颇不失汉儒之旧,于李氏鼎祚朱氏子发未敢多逊焉。
后之言象者不易吾言矣。
于是而玩索焉,上可以溯汉儒之传,亦可以免汉儒之凿,庶几君子居观之一助云。
作《周易象义》,柔兆阉茂蕤宾甲午武陵丁易东序。
按:《易象义》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寄苏上海彦祥兼简李教谕 元末明初 · 王逢
五言律诗 押寒韵 出处:梧溪集卷三
枫尽荻花乾,苍茫海国蟠。
莫穷三尺法,须贷一分宽。
集吏朝鸣鼓,忧时夜整冠。
高情继苏颋,应念广文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