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绝句漫兴九首(《冷斋诗话》:“漫兴当作漫与,言即景率意之作也。苏轼、黄庭坚、杨廷秀袭用之,俱押入语韵,姜尧章《蟋蟀词》与段复之词亦然。元以前未有读作兴字者,迨杨廉夫始作《漫兴》七言,妄云学杜,其徒吴复从而傅会之,于是世人尽改杜集之与为兴吴。”) 其一 唐 · 杜甫
押青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眼见(一作前)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一作飞)深(一作从)造次,便觉(一作教)莺语太丁宁。
绝句漫兴九首(《冷斋诗话》:“漫兴当作漫与,言即景率意之作也。苏轼、黄庭坚、杨廷秀袭用之,俱押入语韵,姜尧章《蟋蟀词》与段复之词亦然。元以前未有读作兴字者,迨杨廉夫始作《漫兴》七言,妄云学杜,其徒吴复从而傅会之,于是世人尽改杜集之与为兴吴。”) 其二 唐 · 杜甫
押麻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一作是)家。
恰似春风相(入声)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绝句漫兴九首(《冷斋诗话》:“漫兴当作漫与,言即景率意之作也。苏轼、黄庭坚、杨廷秀袭用之,俱押入语韵,姜尧章《蟋蟀词》与段复之词亦然。元以前未有读作兴字者,迨杨廉夫始作《漫兴》七言,妄云学杜,其徒吴复从而傅会之,于是世人尽改杜集之与为兴吴。”) 其三 唐 · 杜甫
押真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熟(一作耐)知(一作孰如)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
绝句漫兴九首(《冷斋诗话》:“漫兴当作漫与,言即景率意之作也。苏轼、黄庭坚、杨廷秀袭用之,俱押入语韵,姜尧章《蟋蟀词》与段复之词亦然。元以前未有读作兴字者,迨杨廉夫始作《漫兴》七言,妄云学杜,其徒吴复从而傅会之,于是世人尽改杜集之与为兴吴。”) 其四 唐 · 杜甫
押灰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引用典故:一杯酒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莫思(一作辞)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绝句漫兴九首(《冷斋诗话》:“漫兴当作漫与,言即景率意之作也。苏轼、黄庭坚、杨廷秀袭用之,俱押入语韵,姜尧章《蟋蟀词》与段复之词亦然。元以前未有读作兴字者,迨杨廉夫始作《漫兴》七言,妄云学杜,其徒吴复从而傅会之,于是世人尽改杜集之与为兴吴。”) 其五 唐 · 杜甫
押尤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肠断春江(一作江春)欲尽(一作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绝句漫兴九首(《冷斋诗话》:“漫兴当作漫与,言即景率意之作也。苏轼、黄庭坚、杨廷秀袭用之,俱押入语韵,姜尧章《蟋蟀词》与段复之词亦然。元以前未有读作兴字者,迨杨廉夫始作《漫兴》七言,妄云学杜,其徒吴复从而傅会之,于是世人尽改杜集之与为兴吴。”) 其六 唐 · 杜甫
押元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
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绝句漫兴九首(《冷斋诗话》:“漫兴当作漫与,言即景率意之作也。苏轼、黄庭坚、杨廷秀袭用之,俱押入语韵,姜尧章《蟋蟀词》与段复之词亦然。元以前未有读作兴字者,迨杨廉夫始作《漫兴》七言,妄云学杜,其徒吴复从而傅会之,于是世人尽改杜集之与为兴吴。”) 其七 唐 · 杜甫
押先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一作累)青钱(一作钿)。
笋(一作竹)根稚(一作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绝句漫兴九首(《冷斋诗话》:“漫兴当作漫与,言即景率意之作也。苏轼、黄庭坚、杨廷秀袭用之,俱押入语韵,姜尧章《蟋蟀词》与段复之词亦然。元以前未有读作兴字者,迨杨廉夫始作《漫兴》七言,妄云学杜,其徒吴复从而傅会之,于是世人尽改杜集之与为兴吴。”) 其八 唐 · 杜甫
押盐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纤纤。
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绝句漫兴九首(《冷斋诗话》:“漫兴当作漫与,言即景率意之作也。苏轼、黄庭坚、杨廷秀袭用之,俱押入语韵,姜尧章《蟋蟀词》与段复之词亦然。元以前未有读作兴字者,迨杨廉夫始作《漫兴》七言,妄云学杜,其徒吴复从而傅会之,于是世人尽改杜集之与为兴吴。”) 其九 唐 · 杜甫
押萧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隔户(一作户外)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句 五代 · 崔道融
押词韵第三部
万里一点白,长空鸟不飞(《边庭雪》,见《诗格》)。
如今却羡相如富,犹有人间四壁居(见《杨万里诗话》)。
谢惠诗(一作张明中诗) 北宋 · 胡宿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君诗来贶我难当,语带诚斋句妙香(原校:诚斋乃杨万里自号,此首疑南宋人诗误入集中者,然或当时别有其人亦未可定,今姑存之)。
鲛室垂垂新下泣,蚌珠颗颗烂生光。
魂飞锦里花争巧,梦到池塘草又芳。
早晚交游逢大手,急将名姓为传扬。
送行和杨廷秀韵 宋 · 杨时
七言律诗
学粗知方始为人,敢崇文貌独真诚。
意虽阿世非忘世,志不谋身岂误身。
逐遇宽恩犹得禄,归冲腊雪自生春。
君诗正似秋风快,及我征帆故起蘋(同上书卷六)。
句 北宋 · 杨存
押庚韵
月中丹桂输先手,镜里朱颜正后生(贺兄子杞登第)。
按:宋杨万里《诚斋集》卷一二二
诚斋铭 宋 · 刘安上
四言诗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六八、《刘给谏集》卷四
先妣倾丧,筑室墓下。
榜曰「诚斋」,作《诚斋铭》。(一章)
彼荒者庐,予昔所茇。
仅蔽风雨,苟完岁月。
唯诚则存,不诚无物。
勉哉厥修,没齿不辍。(二章)
跋周廷秀詶唱诗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石门文字禅》卷二七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
宣和二月初吉日,予送客松下,浅丘纵望。廷秀,一髯男子。但是时湘西雪尽,众峰苍然,我与廷秀皆是画图。廷秀袖出与张公詶唱之词,读之,便觉与众峰争秀,岂其愧从聚落中来,故以此句弹压清境耳。
梦中作 北宋 · 王耕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三部
楼上虚怀待月时,写景应难不赋诗。
一天列宿坐中见,万里青天云外归(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八 《能改斋漫录》:大观间,乡人王耕被贡西上。入辟雍,丐梦于二相祠。是夕,梦在一楼上顾视,赋诗云云。明春,耕以上舍二十八名释褐,再任筠州司理,以旅榇归,岂云外之应耶?)。
次韵杨廷秀临安小楼不寐之什 宋 · 王庭圭
五言律诗 押麻韵
坐待银蟾上,寒禁酒力加。
霜清群动息,雁过几行斜。
楼角犹吹笛,天街又走车。
客眠终未稳,人语已争哗。
次韵杨廷秀求近诗 宋 · 王庭圭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闻说学诗如学仙,怪来诗思渺无边。
自怜犹裹痴人骨,岂意妄得麻姑鞭。
曾(傅校作勇)似千军初入阵,清于三峡夜流泉。
只今老钝无新语,枫落吴江恐误传。
答杨廷秀 宋 · 王庭圭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九、《卢溪文集》卷三二
某去岁获见清矩,慰十年怀想之诚。少年登科,未足为左右贺;一日相见,词学骤长,语有惊人,兹可贺也。去冬之官,再经敝里,失于侦伺,辱留手墨,追见不及。家仆回,又辱惠字,何其勤也!尊丈过此匆匆,谕及文字,适除夕忙迫,寻藁未见。上元后有客子之永缺专驰纳,政远晤言,更宜调啬,以副瞻祷。不宣。某再拜。
故左朝奉郎刘公墓志铭 宋 · 王庭圭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一五、《卢溪文集》卷四五、《经义考》卷八○
刘氏世家安福县,即古安成郡也。自宋彭城王义康废徙安成郡,因家于郡之西隅,其族至今犹繁也。五代之乱,所在盗起,有刘德言者率游手之民团聚为乡兵,以捍闾里。事平,以其兵归朝听命,艺祖嘉之,以兵属诸将,以文官赐德言,终于水部员外郎。自水部八世而生朝奉,讳安世,字世臣。幼敏悟,自知力学。时从祖讳溥,方以能文博古为世名儒,晚年魁天下,特奏名。每见世臣之文曰:「汝方髫龀,文已可观,恨吾不见其成耳」。由是举族儒业,皆从祖与世臣渊源所自也。世臣自负其材,谓科名可必取。每遇取士之岁,多士咸集,纡侈袂,曳方履,望棘门将鼓箧而入,辄以近亲期服阻不得试。凡如是阻试者连更六次,岂天付之才而阨其早达,非命也夫?绍兴十四年,始获就试,是岁掉鞅者五千人,以君为榜首。十七年又以第四人荐,说者谓北斗第一至第四为魁星君,平生未尝遭黜落,才两试而两魁多士,其材不可敌也。明年登进士第,授岳州司户参军。狱有野夫佣雇于大姓家,父病乞归省,主人不可,野夫径去,其家诬以盗物而去。狱已具,君争之曰:「奴以孝而省父病,乃诬以为盗」。众服其说而释之。郡丞以财用不足为名,议减将校月支,诸军日守司户之门且哗,州民大恐。君曰:「给纳吾职,非丞事也」。亟发帑给之,无一人敢叫譊者。郡丞初怒君,至是反自愧,作诗以赠君而称其材。后为永州教授,适丞相张魏公徙居是邦,今侍郎王公宣子绾铜虎符,二公皆注意延誉之。迨魏公再用,欲荐之而以谗去,君亦抱疾求退矣。秩满,改宣教郎,知赣州雩都县。邑大而俗犷,有大驵孙氏、钟氏为害,异时为县者莫敢辄呵。君首穷治此二人,而蘖其根芽,三年遂以无事。君素有微疾,当此冗剧,病益增,大守为丐祠禄以归,转朝奉郎致仕。终于家,享年六十有八。父思,赠右承事郎。母李氏,赠太孺人。妻彭氏,封孺人。男四人,格非、去非、胜非、知非,皆业进士,能文词。格非奏补将仕郎。女二人,嫁李大年、罗昌辰。夔州录事参军窦依君之考临终,以诸子皆早亡,婚嫁未毕为忧,君泣曰:「安世任此责,愿无忧」。厥后聚诸孤同居,赀产秋毫无私,诸孤婚嫁了方及己子孙。远近闻风,负箧而来学者,户外之屦常满,其学以明道通经为主,不专传注、世俗之文。有文集三十卷,《论语尚书解》二十卷,藏于家。遗命不得以佛事荐享,盖平生所不喜也。将以乾道六年十月庚申,葬君于循化乡封紫岭之原,其孤携奉新宰杨廷秀所撰行状来请铭。廷秀名万里,自幼执经帐下,学成即登第,益能为文,以显于时,不忘师学,尝言:「张魏公丞相为侍郎张子韶服友之服,今侍读胡公为清节先生萧子荆服师之服,万里今亦为刘先生制服」。先期,门弟刘承弼复与众私谥曰清纯先生。呜呼!师弟子朋友之道废久矣,忽见此举,可以兴古礼,振颓俗,遂并书于石。铭曰:
世有通儒,清纯静默。不求人知,名自赫奕。挟艺射策,每发中的。三历州县,洗手就职。宰臣欲荐,命制其力。考其平生,勒铭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