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古”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次韵王敏仲至西池会饮 北宋 · 张耒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圣朝无复用舟师,戏遣艨艟插戟枝。
沸浪有声黄帽动,春风无力彩旗垂。
不胜杯酌宁辞醉,传语风光共此嬉。
远比永和真继轨,临摹茧纸看他时。
次韵王敏仲池上 北宋 · 张耒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春晚馀芳尚可寻,晴雷沙岸走车音。
苑分广乐和声度,池受晴天倒影深。
席上宫花辉御醴,坐中琼树间瑶林。
归人自畏严城鼓,却望桥西日未沉。
紫云坪植茗灵园记(大观三年十月) 北宋 · 王敏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一、《四川历代碑刻》第一七九页
窃以丰登胜概,垭洼号古社之坪。从始开荒,昔日大黄舍宅。时在元符二载,月应夹钟,当万卉萌芽之盛,阳和煦气已临。前代府君王雅与令男王敏,得建溪绿茗,于此种植,可复一纪,仍喜灵根,转增郁茂。敏思前代作如斯活计,示后世之季子元孙,彰万代之昌荣,覆茗物而繁盛。至于大观中,求文于蓬莱释,刻石以为记。可传体而观瞻,历古今而不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也。诗曰:
筑成小圃疑蒙顶,分得灵根自建溪。昨夜风雷先早发,绿芽和露濯春畦。
大观三年十月念三日王敏记。弟王古,兄王俊。
马侍郎往生记 宋 · 黄策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八九、《乐邦文类》卷三
宣和五年冬,予得越国夫人往生净土事,乃为之记。六年,吴思道访马玗于淮之南,加考实焉,益知前记盖马氏自少师忠肃公守杭州日,慈云或忏主以安养佛事授之,自是举族遵奉,相继不违。大夫公讳玗字东玉者,乃其孙也。公自幼笃志佛教。元丰中,有僧广初者以天台智者《十疑论》授之,公大喜曰:「吾得所依矣」!复得慈云十念回向法,行之二十五年不少懈。尚书公王古示以《莲社图》、《决疑集》、《往生传》,于是诵佛益精进。尤以放生为佛事,劝导信入者不可胜计。倅当涂,守淄川、新定,民皆化之。平日未尝以私怒笞责一人。钱唐照律师勉以系念法。其在官,阅教藏、诵经咒,皆有常规。崇宁元年感疾,经夏,盥栉念佛,易衣帻,端坐而终。有气如青盖,出户腾空而上。家人长幼贵贱梦公往生上品者,后以十数日,皆如合契,时现光相于几筵。八月中,有婢卧疾,亦念佛而逝。教授公讳永逸,字强叟者,公之子也,行天竺十念、习十六观三十馀年矣,诵观音,尝睹其相。今年四月感疾,即命治后事,见弥陀、观音、势至俱来接引。结印示灭,顶热有异香,舍利如珠玑。其弟梦乃祖曰:「某已生净土十日,华开矣」。柩上有五色金光华者以数四,自后瑞应种种非一。夫人姓王氏,亦行十念法,及诵《破地狱偈》、弥陀佛号,尝梦地狱主者谢为地狱众持偈之赐。其后寝疾,修持不息,念佛而绝。亲戚侍妾亦梦王氏生极乐国。夫人与娣姒方氏有《报应往生传》。余因越国夫人之事,知马公之生净土,由马公而知其子妇亦登乐国,故复叙其略以示信士,亦结未来之因乎!随缘居士黄策子虚记。
寄李枢密论事劄子 其四 宋 · 程俱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三三、《北山小集》卷三六
某尝窃谓承平久安之时,革弊事为难;创业兴衰之时,革弊事为易。盖承平久安之时,人皆乐因循、积侥倖,一旦革之,必骇物情而敛众怨,终亦掣肘而不得行。故曰。艰虞之时,天下之人自非乐祸怙终、好乱不逞,无贤不肖,必有忧时救死之心,庶几休息之望。苟诚心庇民,革弊去害,则亦唯上之所为而已。譬之居室,无事之时,虽有蠹坏,思欲葺而新之,则居安者重迁,主财者惜费,左支则右倾,工坚则材窳,盖不胜其难也。不幸为水火之所垫焚,盗贼之所𢦤毁,势必一撤而更之。凡前日商榷之所未定,面执有所未安,材植之有朽败者,于斯时也革因去取,必使至于无可恨者而后已,抑时之不可失也。弊事之所当革者,姑以重爵禄、省冗官、裁侥倖言之。祖宗之时,建官不多而事无不举。元丰官制既行,文物大备而不尽除。时中书舍人曾巩、赵彦若而已;林希以馆职为礼部郎中,犹兼著作;王古自提举官除司农丞。其初遴选如此,元祐加密焉。至绍圣间,中书舍人、给事亦多两员,尚书省六曹长贰不尽除,卿少、郎官多阙,郎官宿直,六曹通轮,此可见也。馆职亦不过数人,杂学士、待制有数,未闻阙事遗才也。自崇宁初,除官皆足,于是所选不精。所选不精,则官职稍轻而下不厌服矣。又从官之中,每有迁移贬责,多不补以旧人,俾之出入更用,但欲成就门下之人,且示权势之盛,不复为官择人,为朝廷惜名器也。一岁必增从官十数,由他岐以取待制、学士者又不论也。今亦可以循祖宗之旧,使爵禄稍重乎。若省冗官、革侥倖,又不可失之时也。然何独此耳,凡可以改为建立,使足以去弊害而裕国家者,此其时矣。此太祖所以创业垂统规模宏远者,亦因草昧之时,故得从其志耳。今虽不同,然兴衰拨乱之初也,作室之喻,愚闇窃以谓近之。
言赵挺之怀私劾王古疏 宋 · 江公望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二○、《东都事略》卷一○○、《宋史》卷三四六《江公望传》、《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三
人君所以知时政之利病、人臣之忠邪,无若谏官、御史之为可信也。患闻知之不博也,故听以风闻,虽事有不实,闻无不言。至若挟情肆诬,快私忿罔上听,陛下不可以不察也。臣闻挺之与古论事每每不合,屡见于辞气,怀不平之心,有待而发。俚语有之,「官事私雠」,此小人之所不为,而挺之安为之,岂忠臣乎?
朝请郎龙图阁待制知亳州赠少师傅公墓志铭(绍兴九年) 宋 · 汪藻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九○、《浮溪集》卷二六 创作地点:安徽省黄山市歙县
崇宁间,钩党之论起,元祐以来士大夫为世指名者,悉堕党中。故一时盛德精忠之人,往往赍志以没。既没矣,子孙惧及,率秘其阀阅不敢传。逮靖康党禁除,人人争言嘉祐、治平以前事,于是昔之悼不幸土中者,咸振耀于时。公虽没于崇宁之初,为不预其祸,然用事者犹指公为党人。至绍兴九年公之卒葬也,三十八年矣,而墓碑未立。公之子七人,惟诒度在。诒度以书来乞铭,藻少仰公名,以不获拜公为恨,今乃得执笔次公之行事,幸矣。然藻去公几四十年,更士大夫以言为讳之时,公之行治,其详不可得而闻也。谨掇其灼然在人耳目者,序而铭之。公讳楫,字元通,姓傅氏。傅氏系出北地,自祗、亮世仕江南,子孙因散处江淮间。有居光州者,遭广明之乱,从王潮奔闽;数世而至公高祖仁瑞,又徙居兴化军仙游县,故公今为仙游人。曾大父献、大父称、皇考滋,皆以地远京师,不求仕。而皇考尤有信义,为里人所宗,以公故赠朝奉郎。公少庄重如成人,甫七岁,从乡先生学,已能痛自刻厉。他儿戏旁哗笑,如不闻,反并取其书诵读。未冠,试广文馆第一,其文天下传诵之。既不第而归,有贵人欲留公使子弟学焉者,公曰:「吾方求师友,资身未暇也」。闻孙觉、陈襄有学行,抠衣从之。襄门人有许安世、江衍之流,皆尝以文艺冠多士,襄不之取,独称公曰:「傅元通金石人也」。以其女妻之。擢治平四年进士第,调扬州司户参军。守遇僚属暴甚,屡以难集事诿公而促其期,公裁决如流,未尝希意苟合,至捕其从者寘诸法。守虽彊听而不能平,乃欲以繁剧困之。会天长令缺,檄公摄承。公发伏擿奸如神,猾吏恶少年皆屏迹褫气,天长大治,更以最闻。丁外艰,归里中。里中事有不能决者,悉从公折衷,或望公门罢讼而归。调福州福清丞,帅曾巩负材倨视天下士,独与公钧礼。改苏州录事参军。复丁内艰,免丧授太原府太谷令,白诛徙乡而还为民害者一人。于是公之仕也二十年矣,犹在吏部选,处之怡然,未尝以穷达介怀。会曾布帅太原,谒入,大惊曰:「是福清傅丞,为吾兄所知者耶」?率部使者交荐,且以书言之朝廷公卿间。改宣德郎、知吉州龙泉县。时孙觉为御史中丞,谓公曰:「朝廷欲用公,幸少留,除书且下矣」。公曰:「仕所以乐居中者,免外台督责之辱。今頫首权门,与外台奚择?且外官我所当得也」。径出国门不顾。道除太学博士,所至学者阗门。官太学四年,足未尝及宰相执政之门。秩满,即日诣曹。曾布知枢密院,与其副林希共荐之,宰相亦雅知公名,除太常博士。公长礼学,自神宗时议祠北郊,至是有诏复议。议者多持两可,公独援经据古,损其车服、仪卫、赏赉之类,使悉得其中上之,后卒施行如公议。绍圣二年,徽宗由遂宁邸就资善堂学,诏大臣择德行老成人为傅,宰相以公名闻,除诸王府说书。旧制,诸王课学书属文而不及经,公言王当以德义为先,区区翰墨非所急,请先讲经史以懋王德。从之。明年,徽宗封端王,就除记室参军。又明年,为侍讲。又明年,为翊善中人。执事王府者,例与宫僚昵,公独正色不与亲。虽一府以为介,而悉严惮之,王亦为之加礼。阅五年,移官者四而不出王府。同僚或岁中屡迁,公未尝一语及之。会谏臣邹浩以言事谴,公厚赆其行,坐是免所居官。裁两月,徽宗即位,首问公安在,即除直秘阁,进尚书司封员外郎,擢监察御史,权殿中侍御史。论内侍都知刘瑗恃宠专恣,不报。移国子司业,迁起居郎,召试中书舍人,徽宗面称训词有西汉风。于是曾布当国,以兄弟于公有汲引恩,冀其助己。公岿然守正,凡朝廷命令有可疑,进退人材有不厌众望,如救王古、范纯礼之类,皆人所难言者,必极论之,虽屡却不为之回夺。布每以为言,不合者因是中伤公,公不恤也。徽宗顾公潜邸旧,见必咨访,公每以遵祖宗法度、安静自然为献,语宰相亦谆谆及之。归则削藁,虽至亲莫得而闻。一日李清臣劝上清心省事,徽宗曰:「近臣惟傅楫为朕言此甚详」。然后人始知公所以启迪上心者,其卓至皆此类也。建中靖国秋,见时事寖更张,窃叹曰:「祸其始此乎!不去,楚人将钳我于市」。闻者莫不甚其言,公笑曰:「后当以吾言为信」。遂求补外,诏不许。恳祈不已,最后中书舍人邹浩为请,乃听除龙图阁待制、知亳州。到郡数月,属疾,易衣趺坐而卒,年六十一,寔崇宁元年二月五日也。公于孔孟之学,精思而力探之,不臻其极不止。又天资简淡,于世事无一可关心者,专用经史自娱。聚书至万卷,平居正衣冠,如对大宾,否则瞑目燕坐,不妄出一语。虽在闇室,无秋毫之欺。故能死生祸福不入胸中,视进退穷通若梦幻然。虽当是之时,直道立朝,不为无人,若夫先见如龟蓍,卓然引去者,惟公一人而已。大观中,大臣屡欲以公入党籍,徽宗念公旧学之臣而止。后每因事必及公姓名,而卒不为大臣所右,故公之没,恤典不加焉。公之葬在今常州宜兴县善拳山之原,累以诸子恩赠少师。妻陈氏,亦赠越国夫人。子谅友、谊夫,皆擢进士第。谅友,仕至奉议郎、尚书膳部员外郎。谊夫,朝请郎、尚书兵部侍郎。谦受,朝奉大夫、夔州路转运判官,与诒微、去病、誉处,皆相继前卒。诒度,今为朝请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观。有文集三十五卷,藏于家,简古而精深,世以为法。铭曰:
道有所寄,千年一儒。世得而用,一人万夫。公承丘轲,知学元本。匪惟知之,亦践其壸。用此玉立,直哉惟清。世无可娱,以道死生。晚登王门,帝实知我。擢跻近臣,初不求可。正色凛凛,倾忠上前。宁非大刚,吾道则然。帝知虽深,时不我与。奉身而行,世莫能禦。竟脱党祸,归安九原。世评既公,盛德乃尊。闻风而兴,百世之下。我为铭诗,以诏来者。
元符末变更法度之臣并外州军居住诏(崇宁元年十月丙子)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五一、《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二一
奉议郎、宝文阁待制、知越州周常落职,管勾崇禧观,婺州居住;承议郎、知庐州龚原管勾玉局观,和州居住;中散大夫、知徐州刘奉世落职提举崇福宫,光州居住;朝奉大夫、知颍州吕希纯管勾鸿庆宫,汝州居住。降授承议郎王觌管勾太冲观,朝散大夫王古管勾崇道观,降授承议郎、知濮州谢文瓘管勾玉隆观,并本处居住。朝请郎、知滑州陈师锡管勾灵仙观,朝奉大夫、知蔡州欧阳棐管勾崇道宫,朝请大夫、知邢州吕希哲管勾冲佑观,朝请郎、知曹州刘唐老管勾鸿庆宫,朝散郎晁补之管勾太平观,朝散郎黄庭坚管勾玉隆观,承议郎黄隐管勾灵仙观,朝奉大夫毕仲游管勾崇禧观,朝散郎常安民管勾玉局观,朝奉大夫孔平仲管勾太极观,王巩管勾太平观,张保源监西狱庙,朝奉大夫陈郛管勾洞霄宫,朝散郎朱光裔管勾仙都观,苏嘉管勾云台观;余卞监中岳庙,郑侠监南岳庙,胡田管勾仙都观,并外州军任便居住,仍依陈乞宫观新格,馀遵守不得同在一州指挥。
追复曾布等诏(大观四年七月八日)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七五、《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六之六二(第五册第四一二六页)
追复曾布为光禄大夫,安焘、李清臣并为正奉大夫,黄复为正议大夫,丰稷、王古并为朝散大夫,曾肇为朝请大夫,王觌为朝散郎,刘安世为承议郎。其馀除曾任侍从官以上外,不以存亡,未曾复旧官者并令刑部开具申尚书省取旨。
看详元祐党人状 宋 · 张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七一、《华阳集》卷一八
准尚书省劄子:「臣寮上言。具前劄子。七月十二日三省同奉圣旨:令给舍看详元祐党籍内曾任宰执、侍从、台谏等官,显有名德,合依累降指挥推恩之人,并馀人各项开具,限五日具状闻奏」。今具下项须至奏闻者:
曾任宰臣:
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吕大防、刘挚、范纯仁、韩忠彦。
曾任执政:
梁焘、王岩叟、王存、郑雍、傅尧俞、赵瞻、韩维、孙固、范百禄、胡宗愈、李清臣、苏辙、刘奉世、范纯礼、陆佃、安焘。
曾任待制以上:
苏轼、范祖禹、王钦臣、姚勔、顾临、赵君锡、马默、孔武仲、王汾、孔文仲、朱光庭、吴安持、钱协、李之纯、孙觉、鲜于侁、赵彦若、赵卨、孙升、李周、刘安世、韩川、贾易、吕希纯、曾肇、王觌、范纯粹、杨畏、吕陶、王古、陈次升、丰稷、谢文瓘、邹浩、张舜民。
馀官:
秦观、汤戫、杜纯、司马康、宋保国、吴安诗、张耒、欧阳棐、吕希哲、刘唐老、晁补之、黄庭坚、黄隐、毕仲游、常安民、孔平仲、王巩、张保源、汪衍、余爽、郑侠、常立、程颐、唐义问、佘卞、李格非、商倚、张庭坚、李祉、陈祐、任伯雨、陈郛、朱光裔、苏嘉、陈瓘、龚夬、吕希绩、欧阳中立、吴俦(已上共九十七人。)。
右,臣等今看详党籍人姓名见于碑刻者,共有二本,一本计九十八人,一本计三百九人。虽皆出于蔡京私意,内九十八人者系是崇宁初年所定,多得其真。其后蔡京再将上书人及将己所不喜者作附丽人添入党籍,冗杂泛滥,增至三百九人。看详九十八人内,除王圭一名不合在籍,自馀九十七人,多是名德之臣。除台谏官卒难省记外,其间曾任宰执、侍从及馀人,并开项在前。所有三百九人,豁除九十七人系前石刻所载,其馀数内更有侍从官上官均、岑象求及馀官江公望、范柔中、邓考甫、孙谔等六人,其名德亦显然可见外,有二百馀人虽石刻具存,然其姓名有不显者。及当时议论是非,为年岁深远,别无文字考究,难以雷同开具。契勘前项九十七人并六人,共计一百三人,依得累降推恩指挥。所有今来臣寮上言许子孙陈乞恩例次数,伏乞付三省措置施行。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四十八愿后序 北宋 · 释齐玉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乐邦文类》卷二
或曰:净土乃圣人之权,方所以接钝根、化凡器也。苟能一超直入如来地,何藉于他力乎?对曰:佛世文殊、普贤灭后,马鸣、龙树,此土智者、智觉皆愿生净土,应尽是钝根乎?释迦劝父王净饭并六万释种亦愿生净土,应尽是凡器乎?此等圣贤应皆不逮今人之利根胜器乎?况若以此为权,指何为实?权实之判非止一途,自非教眼瞭焉,何以甄别?咨尔有识,当信佛言,招报非轻,切勿容易。昔孙莘老学士始以此疑之,因会杨次公主客、王敏仲侍郎,论道契合,遂释其疑。故莘老云,四方言禅者唯黄蘖、慧林为最盛。临济之后有慈明,慈明传江西,黄蘖之道,次公实传之。云门之后唯雪窦,雪窦传怀,怀传本,本公居慧林时,敏仲早得其法。次公、敏仲皆儒者,学禅得师如此,方且汲汲以净土为依归,则知净土非圣人之权设,真禅侣之栖止也。苟能即心净土,本性弥陀,生则随念往生,去则实无所去,则亦焉有彼此之异而横相是非于其间也哉。观乎莘老之言,则信真善知识不违佛训,不欺自心,事理俱圆,实可宗仰。愿诸仁者当以死生大事为心,无以人情取舍自碍。赖如是愿力,念阿弥陀佛,发决定信诚,起娑婆险恶之程,作净土水云之客,濯足于八种功德池水,挂锡于七重行树丛林,入清净海众中,参弥陀善知识,览胜境而得不退转,闻妙法而易悟无生。七宝楼边,四华池畔,优游泮涣,乐莫大焉。庶以此愿为凭,前程定无间阻。苟或谓之不然,则吾末如之何也矣。
跋钟离权诗寄太原学士 宋 · 庄绰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六三
昔维扬有何仙姑者,世以为谪仙,能与其灵接。一日,钟离过之,使治黄素,乃书此诗。吕公亦跋其后,令俟王学士至而授之。后数日,王古敏仲自贰卿出守会稽,至维扬访姑,即以与之。王秘不以示人。宣和丙午,其子诚为西京留司御史,绰有中外之好,得其临本。后王氏家残于兵。
按:《云麓漫钞》卷二,丛书集成初编本。又见《鸡肋编》附录。
宝积莲社画壁记 宋 · 钟离松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二六、《乐邦文类》卷三
宣和初,慈受禅师住慧林,每苦口语人曰:「修行捷径,莫越净土」。时魏居士展转化导,亡虑万人。江民表左司公望作《念佛三昧咏》,大劝于世。予未弱冠,隶业上庠,蚤预斯社。又因僧兄木讷首座,谆谆警策,知有自性弥陀,唯心安养。迨今年殊七十,虽兵火飘零,晨昏不懈,其得力处盖不少。矧予曾高异验,宝珠备载。若王敏仲尚书古、葛仲忱大夫繁、马仲玉提刑玗,皆先世懿亲,事迹炯炯在人耳。则予家有此净缘尚矣。乾道庚寅夏,予蒙恩奉祠,侨寓苏寿,解后宝积实讲师,遐想莲社清风,拟追东林高躅。会东平李侯洎诸名德,俱刻意熏修,多历年所,遂莫逆于心,相与为社,同声称佛,协诚笃愿。率载阅月一集,咸知此生不负禀质之灵,报尽决有归真之所,岂不休哉!一日,社友吴君喟然叹曰:「发菩提心,必具悲智二行。审欲求生圣域,正须启迪群迷,安得写十界九品,俾万目瞻敬,知所省觉,为广大无穷之利耶」?言未既,诸君翕然称善,于是同社捐金以成之,闻者随喜以助之。选工施彩,幻出二图于门庑,复捃摭教藏,发明旨趣,一以示万法唯心,一以指西方径路,较馀功德,真所谓百千万亿分,不及一者欤?噫!光阴电掣,因果影随,勿倚壮而废日,勿肆情而造愆。瞻兹简易法门,能即回光返照,则不离当处,超脱苦轮,诸佛境界,悉现前矣。吴君名克己,字复之,东阳佳士也。少年颖悟,穷经博古,尤邃于《易》。内典渊奥,靡不究通。尝论瞿昙出世一大事因缘,发吾覆多矣。绘事告成,往来改观,可不记诸檀侣,以垂不朽?予因序其梗概云。越四载,癸巳九月朔,左朝请大夫、前主管台州崇道观钟离松书。
萧人杰如寄斋说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四○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泰和萧人杰即所居作如寄斋,取苏文忠公「吾生如寄耳」之句以自警,丐余为之说。苏公博极群书,无不用之事,而波澜浩渺,千变万化,复语绝少,独此一句不啻八九用之。《访张天骥寄子由》、《淮上和王晋卿》、《次刘景文韵》、《送芝上人王敏仲》、末年《游郁孤台》诸诗,皆不易一字,其他「人生如寄何不乐」之类尚未论也。此理本出庄周记孔、颜之问答,以为世人直为物逆旅耳,解之者曰:「不能坐忘自得,而为哀乐所寄也」。魏文帝、晋谢安辈始形于书,咏于乐府,至公然后表而出之。其从官每以仁义为归宿,迁谪则游于逍遥之墟,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囿,平生所得,情见乎辞,哀乐且不能寄,奚暇问重复耶?坐忘自得,庶几乎颜氏子矣。萧君其以是寘坐右,有好事者示之,毋但寄傲南窗而已。庆元二年八月二十八日(《平园续稿》卷一五。)。
寄:原脱,据傅校本补。
大宋无为子杨提刑传 南宋 · 释宗晓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六四、《乐邦文类》卷三
公讳杰,字次公,无为郡人,道号无为子。雄才俊迈,年少登科,官至尚书主客郎,提点两浙刑狱事。而又尊崇佛法,明悟禅宗。江西临济下棒喝承当之辈,犹谓常流,复阐扬弥陀教观,接诱方来,括其所谈,乃谓:「众生根有利钝,其近而易知,简而易行者,唯西方净土也。但能一心观念,总摄散心,仗弥陀愿力,直超安养,更无他趣,决取成功矣」。龙树所谓易行之道,依他力故也。公作《天台十疑论序》、《王古直指净土决疑集序》、《法宝僧监弥陀宝阁记》、《安乐国三十赞》,备陈西方要津,诚为万世往生龟鉴矣。公有《辅道集》,专纪佛乘,东坡作序,其略曰:「无为子宿禀灵机,遍参知识,凡所谓具烁迦罗眼者,次公目击而道存焉」。公晚年作监司郡守,乃画丈六弥陀尊像,随行观念。至寿终时,感佛来迎,端坐而化。《辞世颂》曰:「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舍,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宣和中,有荆王夫人神游净土,见公坐莲华上,则往生必矣。然则本朝士大夫洪赞净方,入正定聚者,唯公洎王敏仲侍郎二人而已。岂非天欲久其道,世必生其人者欤!
朱进士埋铭 南宋 · 刘宰
四言诗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五七、《漫塘集》卷三二
金坛西郊,厥惟西窑,有伟朱君,令名孔昭。
裔出闽山,六世居此。
士聪讳也,敏仲其字。
孝以事亲,敬以奉先。
临财必公,家无间言。
贫病死告,必周其急。
闻义则徙,如将不及。
拳拳教子,曰惟师友。
余取余求,弗靳厥有。
宜其有子,再贡于乡。
兰玉阶庭,竞秀齐芳。
七十五年,兼福与寿。
漫塘铭之,以诏永久。
听赵碧澜操琴 宋 · 顾逢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弹来三尺桐,知用几年功。
听到希声处,凉生不语中。
断霞明似日,急雨过如风。
曲罢炉香在,还思敏仲翁(同上书页一四四七)。
王古樵观予苦疮鄙句遂自赋眉遭二韵各二首因次其韵为戏 其一 宋末元初 · 方一夔
七言律诗 押支韵
老去疮残拟炙眉,暂凭酒力引风卮。
久疏朋友惭多病,薄买田园费学医。
吟罢肩寒生轸粟,坐来形槁似枯梨。
浮生自笑多磨障,画癖书痴发旧痍。
王古樵观予苦疮鄙句遂自赋眉遭二韵各二首因次其韵为戏 其二 宋末元初 · 方一夔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吾衰端不为蛾眉,不假霜铅补漏卮。
无恙感君频寄语,不龟愧我未逢医。
命穷渐退星临木,书误无凭病发梨。
康济自身犹未辨,敢将苏息问民痍。
王古樵观予苦疮鄙句遂自赋眉遭二韵各二首因次其韵为戏 其三 宋末元初 · 方一夔
七言律诗 押豪韵
无端痁疥适相遭,空苦无成似嚼螯。
瘢疻着身犹刻画,垢腥满爪费爬搔。
行吟谩想歌愁绝,坐食空惭饱老饕。
偶见新诗还技痒,寒窗细字认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