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王吉甫” 相关资源
诗文库
张颉均州 北宋 · 曾巩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三三、《元丰类稿》卷二二、《曾文定公集》卷二
岭之西南,剧部
外有溪居海聚之民壤错内属,拊巡填守,讵可属非其人?
尔比选于朝,往备兹任。
而内不能统齐士吏,外不能绥靖华夷。
致兹绎骚,自干邦宪
夺其美职,处以偏州。
兹惟朕恩,无忘思省。
可。
御史知杂 北宋 · 曾巩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三五、《元丰类稿》卷二四、《曾文定公集》卷三
台无大夫中丞,则御史之首当专决庶务,实总邦宪
朕选于众,然后属之其人,岂不重哉?
敏茂直清,通于学问。
辍自右史,往践厥司。
夫振举纪纲以阐明法度,纠绳邪慝以肃正臣工。
朕方虚心,志在于与人为善;
尔能苦口,无患于不得其言。
其尚自强,以允公论。
石椁劄子治平四年九月八日上)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九四、《司马公文集》卷三七、《司马温公年谱》卷四
臣伏见永厚陵皇堂卷軬石四重,其二重并寄于枋木之上。
陛下孝心深远,以为异日枋木终归朽腐,石若陨坠,于梓宫非便,发自圣谋,欲为石椁。
其修奉山陵都护宋守约钤辖张若水以策非己出,百端沮难,茍欲修饰目前,自营私计,不为梓宫万世之虑,为人臣子不忠如此。
乃敢令石匠作头供状,称:「八月二十七日进入梓宫后,连夜造作,计二十四时辰了当。
如蒙别差人定夺,却不依今来所定时辰先得了当,甘当军令不辞」。
公列奏牍,诳惑朝廷,是致掩闲皇堂,及虞祭并木主到京之日,皆曾改移。
臣昨充山陵仪仗使,目睹内臣黄怀信用夷床、𤁧床等下梓宫,数刻之间,安厝已毕。
乃知守约、若水等欺罔聪明,轻侮邦宪
若不惩戒,则不公挟诈之人,将何所忌惮?
伏望陛下治守约、若水等罪,严行责降。
若升祔毕有赦,守约、若水等缘修奉山陵得罪,特乞不原。
黄怀信等宜优与酬奖,贵使赏罚明白,人知耸畏。
取进止。
赐新除吏部尚书傅尧俞辞免恩命不允诏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九、《苏魏公文集》卷二二
尧俞:省所奏,辞免恩命乞知绛州事,具悉。
卿旧德老成,中外瞩望,再持邦宪,屡告嘉谋。
朝有正臣,朕所倚赖。
天官大选,久难其人,今以命卿,允协公论。
何为逊宠,乃欲出麾?
虽云执谦,实昧朕意。
急服厥职,毋用固辞,所请宜不允。
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再乞致仕表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二六、《苏魏公文集》卷四三
臣某言:臣闻禽鱼微物,犹知栖息之安;
韦布诸生,不忘殆辱之愧。
矧在士乡之老,既踰时制之期,谢事未俞,厚颜罔措。
臣某中谢。)伏念臣禀资不厚,徼幸实多,四朝拔擢之恩,乏一善著闻之事。
姑缘旧弼,久尘冒于近班;
荐领真祠,复迁延于再稔。
处燕閒而窃禄,致盈满以生灾。
初罹手足之痾,寖若膏肓之病。
秩满而造朝有格,力绵而跬步难前。
日薄鱼渊,视光阴而已逼;
心存魏阙,役魂梦以徒劳。
若犹绾于印章,惧遂填于沟壑
况臣频年告老,犹此饕荣。
年过六纪之馀,章凡十数而上。
朝廷容养,几同游隋之人;
州里观瞻,宁免婆娑之诮。
辄陈情之终始,觊得请以归休。
伏望皇帝陛下恢天地覆载之仁,广日月照临之惠,悯衰迟之暮景,贷尸素之往愆,赐以残骸,从其所欲。
倘能起无妄之疾,游息于田庐;
庶几为太平之民。
讴歌于圣域。
诚心所迫,邦宪宁逃。
欲乞圣慈指挥检会臣前后奏章,特许守本官致仕。
臣无任。
乞罢政事表 其三 北宋 · 王安石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七七、《临川先生文集》卷六○、《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七
臣某言:近再具表乞罢政事,伏奉批答不允者。
封奏上昭,未能感彻;
训辞下逮,更误褒嘉中谢。)
臣闻恕以及物者君之仁,量而受事者臣之义。
盖世之道有升而有降,故士之行或肆而或拘。
遭圣治之尚容,冀私诚之获遂。
伏念臣自蒙任使,已历岁时,虽或售于小忠,曾莫裨于大政。
迨兹撄疢,乃始告劳,姑以免邦宪之诘诛,何足污上恩之奖励!
使人狎至,诏指屡颁,祗顾怜,重怀感悸。
非不愿粗施其朴学,庶几以仰副于鸿私。
顾惟刚德之浸亨,方奋睿谋而独断。
辨忠贤之可任,既示弗疑;
察奸罔之为朋,将知所畏。
人宜尽力,朝岂乏材?
宁容昏惫之馀,尚冒宠灵之厚。
伏望皇帝陛下离明俯烛,解泽旁施。
矜绵力之既愆,监近司之或旷。
俯从控愬,实允询谋。
虽已事之无称,难言报国;
冀馀生之未泯,尚获捐躯。
臣无任。
侍御史王岩叟起居舍人 北宋 · 刘攽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八七、《彭城集》卷二○
朝廷求信厚之士,进谠直之言,取其尽忠竭诚,救失补阙,为益之重,其可量哉!
报其成效,示劝来者。
具官某天机粹美,器宇浑厚,好是正直,辅以儒学。
自顷擢居中台职司邦宪,智虑所及,知无不为,准纪所加,挺而无挠。
是宜畴其美志,峻于任遇。
右史纳言之职,法从选抡之最。
粤疏茂恩,以示殊宠。
承议郎侍御史王岩叟直集贤院齐州 北宋 · 刘攽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八九、《彭城集》卷二一
朝廷乐闻谠议,登进端士
其言可用,行之无疑,如有弗及,亦当忍贳。
吾之乐善尽美,其亦信于中外。
以某自参邦宪,颇著风论,方将稍迁,以示褒渐。
而某犹自以不得其言,引喻请去。
进取不为,元圣所与,不及中行,未倍直道。
吾既不汝责备,完乃素守,付民社之重寄,分虎竹左符,贴职丽正,专城历下。
汝荣多矣,思所为报。
蔡确既贬请宽心和气劄子元祐四年五月 北宋 · 傅尧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二四、《皇朝文鉴》卷五三、《宋史》卷三四一《传尧俞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二
臣近睹蔡确狂悖,陛下神断不疑,下合人情,上明邦宪
虽一以公议裁之,固未尝临之以怒,然岂陛下之所乐者哉?
况区断之际,亦须少劳睿思。
愚臣妄度,窃恐陛下海岳之量,不能无少忤而未能忘怀也。
中外侧聆,日增惊惕。
臣闻之于《易》曰:「天下殊涂而同归,一致而百虑」。
天下何思何虑?
夫事至以无心应之,既往若未尝经意,此圣人所以养至诚而御遐福者也。
愿陛下宽圣心,省浮念,游精太清,以固真粹。
陛下之气和则上下之气和,上下之气和则天地之和应矣。
唐柳公绰奏《太医箴》以讽宪宗曰:「气行无间,隙不在大」。
宪宗谓曰:「卿爱朕深者」。
臣无公绰之才而有其诚,臣以为今天下事莫重于此,故惓惓而不能自已。
惟陛下毋易臣言,留神省察。
取进止。
乞许士民言役法科场利病奏元祐四年二月 北宋 · 李常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七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二
《礼记》曰:「上酌民言,则下天上施。
上不酌民言,则犯也;
下不天上施,则乱也」。
盖言有国家者,酌取下民之言以为政令,则得民心,得民心则下仰恩德,如天之施泽。
苟或戾此,乱所由生。
伏以陛下临御以来,一政一令莫不顺人心。
凡所以更革者,非苟更之,民以为非便故也;
所以因旧者,非苟因之,民以为便故也。
是以诏令每下,海内欢呼,靡不仰望圣泽,下天上施之谓也。
而其最大者二事,臣窃疑焉:役法也,科场也。
役法之害,溥加四海之农民;
科场之弊,广及天下之士子。
臣自蒙选择当言责,首以二事上干天听。
半岁于兹,鄙言屡上,而不蒙采择。
臣非要誉于四海之农民、天下之士子也,诚以不肖,不敢上负朝廷,至诚竭愚,为陛下广询博访,酌取民言而上献于天听者。
今置而不问,恐非朝廷所以任言责之意。
不然,臣愚无似,不足以司邦宪、当言责矣。
今为政于上而不酌民言,执一偏而不求用众,臣恐先儒所谓下不天上施之咎,基于此矣。
伏望圣慈命有司检会臣前后所论役法、科场劄子,详行考按,而诏士民许言二者之利病。
茍臣言不殊,伏望早赐施行,以安四海农民、士子之心。
乞因灾异讲求差雇二法奏元祐四年三月 北宋 · 李常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七六、《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五之五八(第七册第六一八五页)
臣闻汉策曰:「善言天者必有證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
臣学荒识浅,知虑不明,岂足以知天?
乌足以考古?
又况所谓善言者耶?
虽然,诵《诗》、《书》之文,服师友之训,稽夫往昔,验诸当今,以观天下之际,若有可以言者,辄妄陈一二,干鈇钺之诛,惟陛下裁择。
臣伏见今岁已来,日色无光,雷不时震,怒风屡发,甘泽弗降,上天示变,殆非偶然。
质之前书,甚可畏也。
《易》曰:「垂象著明,莫大乎日」。
日者君象也,照临下土,晖曜所烛,无有不及,不容有所掩翳而光烈弗舒者也。
震迅以时,发扬隐伏者,雷也,刑威之象也,不容于发生之辰,寂然收声,使人无所惧惮也。
鼓动万物,幽微必达者,风也,号令之象也,不容狂怒辄发,荡然无时,以抑止甘雨者也。
雨之所及,膏润悦泽,长养嘉谷,惠泽之象也,不容更越时序,枯槁百生,若无意于哀矜者也。
臣自不雨以来,博行访问,雨泽愆少,唯王畿独甚,虽请祷备至而嘉应未臻。
沉阴欲雨,辄复随起;
霢霂微润,寻复收霁。
天其或者将以此警惧陛下乎?
且古之圣王,不以灾谴为患,患政刑有所不至耳。
茍能恐惧省察,修明政刑,而灾谴不弭者,未之有也。
夙夜伏思陛下临御以来,发政施仁,莫不本之先王,法乎至德,唯恐一物或失其所。
听言纳善,从之如流,唯恐设施未当,害及元元。
宜乎和气感召,风雨顺理,以佐百谷,以宽疲瘵矣。
又自阙雨至今,陛下焦劳恻怛,忧形言色,奔走币祝,致诚乎天地山川及群小祀;
亲临轩陛,以宽宥狱,命官四出,以察冤滞。
然而终未获应者,将政令之大者有所未尽欤?
先儒谓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
臣伏见今日政令之最大而设施未安,致人情不和者,役法是也。
役法之大,溥及四海,穷边远彻,山农野叟,无不系其利害休戚。
今自改更以来,日见未便。
户部虽巧为损益以求可行,犹朽木粪墙,本根不善,终不能必当。
四海之人,形声靡和,嗷嗷莫诉,而陛下曾未之察也,执政大臣曾未之恤也,观望百执事,钳口奉行,曾未之告也。
然则陛下之明,有所蔽而不遍照乎四国矣,威刑见玩而有所拂矣,号令差忒而设施失当矣。
德泽不及乎黔黎,而欲时雨之应期,何可得耶?
臣请详言:力役之为平民患,差与雇,利病重轻之不同。
夫耕农之人,身常在野,而不见官府、入城市,天下之情所同愿也。
自租庸调法废,版籍不明,差役寖弊。
国朝因仍前代,虽加损益,不免就版籍随重轻等第差科,然破家产,废农业,非一日之积矣。
熙宁中讲知差法之弊,天下州镇凡因色役害民之事,例皆裁减(如衙前主管厨库,承符、散从、手力充场库子接送之类也。)
就其不可减者,悉使召而赋钱平民。
平民随力出钱,无事于公家,遂得以身常在野,不见官府、入城市,孰便于是耶?
虽然,方是时奉令之臣取民过多,务于赢积,遂有输钱不逮之叹,农民愈贫之忧;
而不闻其免徭役而事农业,于家为病也。
陛下即位之初,采纳群言,念岁岁输钱为非农人之事,又不供力役,以为非古,遂一切罢之,复行差法。
方诏旨初下,愚民未知被差之为害,臣于是时亦不能尽知如此,四远之人盖尝呼而相庆矣。
行之既久,始觉其患有加于向日。
何也?
盖差法之废,十有馀年,版籍愈更不明,宜重役者辄轻,宜轻役者反重,交相纠决,狱讼纷然。
因缘为奸,公行赇贿。
乡宽户多者仅有休息之期,乡狭户窄者频年在役。
况今无限田之制,上等极力之人,昔输钱有岁百贯者,今止差为弓手;
岁雇弓手一名以代身役,不过用钱三四十贯。
中下人户,旧出钱不过三贯至二贯,而雇承符、散从、手力之类,不下三十贯。
以是校之,劳逸苦乐,殊为不均,至相倍蓰矣。
然则今所改法,徒能使上等人户优便安閒,而第三、第四等困苦日甚。
《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
正谓是也。
昔臣待罪户部,尝献议曰:「法无新陈,便民者良法也;
论无彼己,可久者确论也」。
既而典司邦宪,亦屡以此干冒圣聪,有司收格,曾莫之省。
以臣料之,人情岂甚相远哉!
不过谓业已施行,惮于改易。
殊不知茫茫四国,仰诉无由,蚩蚩微命,相顾受敝。
聚为不和之气,上动天鉴,岂国家之盛事耶?
臣前所奏,尚欲令富者输钱,贫者出力,折衷二法而为书。
今也博访舆言,详究民瘼,在上者既无宽剩之求,则下户皆愿出钱矣;
而又四方风俗或不同,利害或不一,当差而愿雇者有之。
诚能使四方随俗以为法,不以一偏之好恶示四方,官吏不得观上所好恶而讲法,其归主于宽民便俗,上下均一,无有偏重而已。
今示以一偏之意而为法,使四海沸腾,细民穷困,朝廷晏然不知虑,卿士大夫畏忌不敢言,况希合之人为监司与夫守令哉!
持之不以介诸怀,使陛下致天怒于上、人怨于下,岂国家社稷计耶?
臣谬司典宪,陛下许其察利害、言得失,复有所顾避而不言,则臣上负朝廷、下孤百姓,罪不容诛矣!
伏望圣慈察天意之甚微,特诏一二详练民事臣寮,使与贱臣就差、雇二法取便百姓者修正之。
无牵新书,无执旧说,吾民以为善矣。
庶乎灾变可消、和气可格,天下幸甚,天下幸甚!
按:《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一九。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四,《历代名臣奏议》卷三〇三。
西京左藏库副使白均可供备库使 北宋 · 沈遘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二○、《西溪文集》卷四
敕某:五岭之南,桂林之管,其地千里,外接夷粤,常宿兵置帅,以卫连城
而前日鸟兽之寇数入,以侵扰我郡邑之民,故临遣使臣往抚定之。
既乃荐尔之材,请以督一道之兵,为之贰。
肆近尔于诸使之正,就涖其政。
凡尔之职,尔既已参而知之矣,其益悉乃心,奋乃力,毋败乃事,以奸我邦宪
可。
种谔薛向熙宁元年二月 宋 · 刘述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六、《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三七、《群书会元截江网》卷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二九、《永乐大典》卷八○八九
臣切闻赵瞻勘到种谔诈称得密旨,擅发兵马城绥州公案,止断追官安置而已。
案内亦不一就勘到薛向张穆之高遵裕王中正等人。
外议喧然,皆谓未得公当。
夫矫制发兵,人臣之罪无大;
怀癚罔上,国家之法不容。
一则见不忠于主,兹实叛乱之渐,为天下者不可不深惩也。
汉冯奉世矫制斩莎车,传首京师,威震西域宣帝欲加爵土,萧望之以为不可,恐后奉使者为国生事。
武帝时王恢马邑聂壹计,欲举兵攻匈奴,与韩安国论难往复数四,武帝议。
后无成功,下廷尉廷尉以为当斩。
太后以田羛之言,谓武帝曰:「马邑事,今无成而诛、是为匈奴报仇也」。
武帝曰:「首为马邑事者,故发天下兵数十万。
今不诛,无以谢天下」。
闻乃自杀。
当时禀命于朝廷,而举事不成,武帝犹谓不诛无以谢天下,盖虑后来狂易之人妄兴边事,杀伤士卒,疲弊中国,故以为戒尔。
种谔诈称密旨,擅发兵马,以致边境骚然,公私劳费,此而不诛,孰为可诛者?
所幸赖者,陛下仁圣之心充格天地,天地神灵拥佑圣德,故致谅祚死。
不然,兵连祸结,百姓受弊,于今已不浅矣。
伏望陛下深思宗社之计,早绝祸乱之源,发于圣断,斩以谢边民,以诫后来专辄兴事,以遗国家之患者,天下幸甚!
天下幸甚!
其次薛向,臣采诸众论,其人本为擘画用盐博马事。
今来盐钞布满中外,卖之折钱,而复不顾其法已弊矣。
切欲摆脱,未有缘由,故于上前妄横山可取之议,欲作边帅,以邀己利耳,非忠于朝廷也。
洎过本路,遂将公文并手书与诸将,称得密旨,图取横山,以致种谔狂发贪功,恐为他人所先,辄作此事。
迹其所由,首恶者乃也。
种谔既议追官安置而已,乃犹不失为州,臣恐用法未适轻重之宜。
纵使陛下当时曾许向经营此事,乃为以甘言厚利眩惑之故。
所谓怀癚罔上者,非而谁?
汉武帝所以不赦王恢者,正为此尔。
中外皆谓辸巧之人,善结权贵,致位至此,悉用此道。
陛下既为此人面欺,当须觉悟而怒之,不当曲为主张,掩盖其罪也。
臣恐今后癚邪之人,窥见此意,别生事端,诳误陛下,以为朝廷招天下之患,陛下又将主张掩盖之邪?
将不然邪?
臣闻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言从众也。
仁宗皇帝未尝私意喜怒,天下之人谓之善则用之,天下之人谓之恶则弃之,是以天下称其圣。
此陛下所宜法而行之者也。
薛向之罪恶,中外切齿,关陜之人恨不食其肉而寝其皮,而陛下独未悟,臣所未谕也。
其勘官赵瞻既勘得种谔辞连薛向等人,便合追摄勘證,岂得再取朝廷旨挥?
显见党庇怀癚首恶之人。
伏请选差公正强明臣僚,并赵瞻一处勘鞠,以正邦宪,以厌人心。
臣前已具奏,乞不差赵瞻作勘官,恐因与薛向乡里之旧,曲为党庇,今乃果然。
臣恐两府大臣中亦有党庇薛向赵瞻者,陛下不可不察也。
臣职在纠癚,故敢触冒忌讳,昧死陈诚,惟陛下念之。
武龙道中 北宋 · 韦骧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四十年前前进士,三千里外外官人。
手提邦宪平冤抑,敢不公心报大钧。
谢恤刑敕书表 其一 北宋 · 韦骧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六七、《钱塘韦先生文集》卷一○
臣某言:某月某日,进奏院递到敕书一道赐臣,令恤刑禁,仍散下管内常切提举,无令旷慢者。
夏暑蕴隆,动九重之恻怛;
诏书儆敕,轸庶狱之滞淹。
恪官况在于按刑,承命尤资于尽瘁。
寅膺钦恤之训,倍谨哀矜之诚。
居不遑宁,日惟加励。
臣某诚惶诚惧,顿首顿首。
恭惟皇帝陛下天临万国,子育兆民。
虽严五辟以沮惩,不忍一夫之抵冒。
念时炎燠,难堪缧绁之中;
发号清明,广布幅员之内。
耸有司之兢惕,悯被系以安全。
圜扉必戒于洁凉,三木必勤于涤濯。
视贫而给之以食,察疾而济之以医。
趣听谳于平亭,屏推求于滋蔓。
枉直悉由乎审克,重轻不失其简孚。
庶使无冤,成囹圄空虚之治;
岂为小补,助乾坤长养之功。
臣敢不敬服宸纶,肃持邦宪,下绳郡邑,共坚慎罚之心;
仰戴朝廷,推广好生之德。
臣无任感天圣激切屏营之至,谨奉表称谢以闻。
谢恤刑敕书表 其二 北宋 · 韦骧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六七、《钱塘韦先生文集》卷一○
臣某言:今月日,进奏院递到敕书一道赐臣,令恤刑禁,仍散下管内常切提举,无令旷慢者。
天时方暑,动宵旰之储思;
君诏遽颁,轸寰区之庶狱。
虔禀丁宁之训,益勤钦恤之诚。
戒饬列城,奉行明命。
臣某诚惶诚惧,顿首顿首。
恭惟皇帝陛下爱民犹子,覆物如天。
发施仁政,而推不忍之心;
明罚敕法,而期无刑之治。
矜群愚之抵冒,虑圜土之滞淹。
炎威当三伏之隆,涣号达万方之远。
儆有司之怠忽,恤被系以求全。
洁清至桎梏之微,济助有饷医之给。
斥吹毛之滋蔓,督阅实之平亭。
遐迩一堂,孰起向隅之泣;
生灵四面,咸钦祝网之恩。
臣敢不敬服宸纶,肃持邦宪,下绳郡邑,效君子尽心之方;
仰戴朝廷,广圣人好生之惠。
臣无任瞻天望圣激切屏营之至。
哲宗哀册元符三年七月二十日 北宋 · 章惇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五、《宋大诏令集》卷一○、《宋会要辑稿》礼二九之七六(第二册第一一○一页)
维元符三年岁次庚辰正月戊辰朔十二日己卯哲宗钦文睿武昭孝皇帝崩于福宁殿,旋殡于殿之西阶
七月丙寅朔廿日乙酉,迁座于永泰陵,礼也。
龙輴撤菆,蜃车载路。
夙占远日之良,将即因山之固。
二仪改色以云愁,四海陨心而涕慕。
哀弟嗣皇帝臣某义隆继体,创深陟岗。
笃因心于致美,钦尽礼于方丧。
仰神灵之如在,痛衣冠之永藏。
乃命弼臣,具扬烈光。
其词曰:惟天祚宋,惟宋配天。
祖功宗德,以道相沿。
子继弟及,以圣相传。
化洽区宇,治登古先。
于穆哲宗,垂运应期。
岐嶷圣质,循齐天资。
爰在幼龄,遂纂丕基。
神器有属,人心不危。
执其徽柔,保以恭默。
玩心神明,不大声色。
晦若冲机,曷从而测?
澹然众美,莫知其极。
量固参于天地,功永孚于社稷。
迨乾纲之独运,申巽令而风从。
万微以决,一言乃雍。
监观治本,允成圣功。
凡设施于天下,已素定于胸中。
深察朋比,稔为奸欺。
擅国不道,罔上徇私。
交修旧怨,释憾一时。
俾正邦宪,用垂世规。
国是既定,王威以强。
孰敢项领,以缺斧斨。
前律后令,小纪大纲。
法行不挠,治具必张。
远抚旁招,公听一视。
翕受九德,乐育多士。
坏植无党,使能以器。
惩虚誉于窾言,擢异才于不次。
昔在神考,缉熙庶绩。
农服先畴,士守常职。
官无滥名,法有成式。
乃者纷更,莫不𠎝忒。
趋异为贤,惟变是力。
民彝攸斁,众听卒惑。
帝用衋然,孝思维则。
有坏必举,既废斯植。
具遵贻谋,益显休德
昔在神考,兼抚四夷。
丕昭圣武,伐罪正辞。
驱彼犬羊,固我边陲。
迩者废弛,大兴谤疵。
尽弃险阻,以坏藩篱。
羌势益张,不可指麾。
帝用赫然,聊命偏师
授缨以缚,折箠而笞。
旧壤加斥,胜算无遗。
神考之制而扬功,继神考之志而述事。
格典不刊,治效已试。
文柔武憺,外宁内治。
殊方知中国之尊,万物蒙大君之赐。
惟德之隆,惟孝之至。
致严郊社,修敬宗祊。
刺经考古,备物致诚。
原制作于义起,洁精意而力行。
一代之典既具,三王之制复明。
智崇于天,仁根所性。
时敏道学,日跻圣敬。
报德劬劳,问安温凊。
致色养于两宫,示本敬于百姓。
嗟功业之日懋,弃春秋于鼎盛。
呜呼哀哉!
地不爱宝,天方降康。
玉玺呈瑞,神光效祥。
集珍符之遝遝,何灵贶之茫茫。
文王之寿或损,而周世之卜罙长。
呜呼哀哉!
憬彼藩酋,请降纳土。
灵台颁偃伯之诏,端门受衔璧之俘。
盛事久废,大仪斯举。
方兹累足而至,不及重瞳之睹。
呜呼哀哉!
听断忘疲,忧勤致厉。
方效金縢之祝,已闻玉几之誓。
铸鼎遽成,脱屣俄逝。
白云帝乡,遗黄屋于人世。
呜呼哀哉!
丧仗列素,箫笳荐悲。
薤歌递发,柳翣前驰。
背高阙之岧峣,遵去路以逶迤。
极爱兄于仁抱,恸哭子于母慈。
呜呼哀哉!
祖于廷兮路軷,引既发兮难攀。
望秋景兮益远,傃幽室兮不还。
银凫闭兮长夜寂,铜麟跱兮白日闲。
已掩弓剑,永想威颜。
呜呼哀哉!
君临天下,十有六年
德泽浸乎含识,休声振乎无前。
轩昊接踵,尧虞比肩。
噫!
寿算之奄忽兮,起万方之沉冤。
焕睿哲之号名兮,亘亿世而不骞。
呜呼哀哉!
太常博士集贤校理丁执礼可依前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监察御史 北宋 · 王安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王魏公集》卷三、《永乐大典》卷一三五○七
敕具官某:御史府朝廷纲纪所在,以纠正官邪、主平邦宪为职。
非忠厚端谅、明于治体者,孰能胜其任哉?
文学行义,该洽敏明,内外践扬,号为称职。
监察之迁,实尔故官,其往钦承,愈思懋勉。
可。
乞责降吕和卿元祐元年五月二十八日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五、《栾城集》卷三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九、《宋宰辅编年录》卷八、《太平治迹统类》卷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右,臣窃见唐命尚书郎,常选用文行政事之臣,以分总庶务。
神宗皇帝始复唐室旧制,其于用人最号重慎。
今陛下临御,一新庶政,朝多清流,贪残之人不当复寘省闼。
谨按金部员外郎吕和卿,本惠卿之弟,而章惇所荐。
和卿始以奏补入仕,赋性愚騃。
方其历任,未成考第,而称其所至有声,当时士人无不窃笑。
其后与惠卿共建手实簿法,惠卿方任执政,使和卿上言而惠卿力行之。
其法以根括民产,不遗毫发为本;
以奖用憸险,许令告讦为要。
估计家财,下至椽瓦;
抄劄畜产,不遗鸡豚。
天下骚然,如被兵火。
纸笔踊贵,鞭笞恣行。
然其为术迂疏,卒不能得民腰领。
先帝知其不可,遽寝不行。
近日蹇周辅以卖盐得罪,吴居厚以榷铁蒙责,吕嘉问以市易被逐,宋用臣以导洛远徙。
至于蹇序辰郏亶之流,一挂其间,皆不逃谴。
和卿首为簿法,害民之多过于盐铁等事,独安然不问,窃据郎曹
质之公议,实失邦宪
和卿顷任考功日,其兄温卿行秦凤提刑
明知添支米麦,不许割移他处,和卿私利西边军食价高,割就温卿本任,作弟侄名字请领,亏损边计,以益其私。
盖其兄弟贪冒无耻,从来如此。
虽事在赦前,而窃据清要,公议不允。
伏乞朝廷重行黜责,使清浊稍分,以警在位。
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再论分别邪正劄子元祐五年六月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栾城集》卷四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三、《太平治迹统类》卷二三、《宋名臣奏议》卷一六、《文章正宗》续集卷一八、《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五五、《右编》卷一八、《文章辨体汇选》卷一七三、《古文渊鉴》卷五一、《古今图书集成》皇极典卷二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今月二十二日延和殿进呈劄子,论君子小人不可并处朝廷,因复口陈其详,以渎天听。
窃观圣意,类不以臣言为非者。
然天威咫尺,言词迫遽,有所不尽。
退伏思念,若使邪正并进,皆得与闻国事,此治乱之机,而朝廷所以安危者也。
臣误蒙圣恩,典司邦宪,臣而不言,谁当救其失者?
谨复稽之古今,考之圣贤之格言,莫不谓亲近君子,斥远小人,则人主尊荣,国家安乐。
疏外君子,进任小人,则人主忧辱,国家危殆。
此理之必然,而非一人之私言也。
孔子论为邦则曰:「放郑声,远佞人」。
子夏论舜之德则曰:「举皋陶,不仁者远」。
论汤之德则曰:「伊尹,不仁者远」。
诸葛亮戒其君则曰:「亲贤臣,远小人,此前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凡典册所载,如此之类不可胜纪。
至于《周易》所论尤为详密,皆以君子在内小人在外,为天地之常理;
小人在内君子在外,为阴阳之逆节。
故一阳在下,其卦为《复》。
二阳在下,其卦为《临》。
阳虽未盛,而居中得地,圣人知其有可进之道。
一阴在下,其卦为《姤》;
二阴在下,其卦为《复》。
阴虽未壮,而圣人知其有可畏之渐。
若夫居天地之正,得阴阳之和者,惟《泰》而已。
《泰》之为象,三阳在内,三阴在外。
君子既得其位,可以有为;
小人奠居于外,安而无怨。
故圣人名之曰《泰》。
泰之言安也,言惟此可以久安也。
方泰之时,若君子能保其位,外安小人,使无失其所,则天下之安未有艾也。
惟恐君子得位,因势陵暴小人,使之在外而不安,则势将必至反覆。
故《泰》之九三则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窃惟圣人之戒深切详尽,所以诲人者至矣。
独未闻以小人在外,忧其不悦而引之于内,以自遗患者也。
故臣前所上劄子,亦以谓小人虽决不可任以腹心,至于牧守四方,奔走庶务,各随所长,无所偏废。
宠禄恩赐,彼此如一,无迹可指,如此而已。
若遂引而寘之于内,是犹畏盗贼之欲得财而导之于寝室,知虎豹之欲食肉而开之以坰牧,天下无此理也。
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
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
何者?
小人贪利忍耻,击之难去;
君子洁身重义,知道之不行,必先引退。
故古语曰:「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
盖谓此矣。
昔先皇帝以聪明圣智之资,疾颓靡之俗,将以纲纪四方,追迹三代。
今观其设意,本非汉、唐之君所能髣髴也。
而一时臣佐不能将顺圣德,造作诸法,率皆民所不悦。
及二圣临御,因民所愿,取而更之,上下忻慰
当此之际,先朝用事之臣皆布列于朝,自知上逆天意,下失民心,徬徨踧踖,若无所措。
朝廷虽不斥逐,其势亦自不能复留矣。
尚赖二圣慈仁,不加谴责,而宥之于外,盖已厚矣。
今者政令已孚,事势大定,而议者惑于浮说,乃欲招而纳之,与之共事,欲以此调停其党。
臣谓此人若返,岂肯徒然而已哉?
必将戕害正人,渐复旧事,以快私忿。
人臣被祸盖不足言,而臣所惜者,祖宗朝廷也。
盖自熙宁以来,小人执柄二十年矣。
建立党与,布满中外,一旦失势,睎觊者多。
是以创造语言,动摇贵近。
胁之以祸,诱之以利,何所不至?
臣虽不闻其言,而槩可料矣。
闻者若又不加审察,遽以为然,岂不过甚矣哉?
臣闻管仲治齐,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怨言
诸葛亮治蜀,废廖立李严为民,徙之边远,久而不召。
死,二人皆垂泣思亮。
夫骈、立、三人者,皆齐、蜀之贵臣也。
之所以能戮其贵臣,而使之无怨者,非有他也,赏罚必公,举措必当,国人皆知其所与之非私,而所夺之非怨,故虽仇雠,莫不归心耳。
今臣窃观朝廷用舍施设之间,其不合人心者尚不为少。
彼既中怀不悦,则其不服固宜。
今乃直欲招而纳之,以其隙,臣未见其可也。
《诗》曰:「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
陛下诚以异同反覆为忧,惟当久任才性忠良、识虑明审之士,但得四五人常在要地,虽未及皋陶伊尹,而不仁之人知自远矣。
故臣愿陛下断自圣心,不为流言所惑,毋使小人一进,后有噬脐之悔,则天下幸甚,天下幸甚。
臣既待罪执法,若见用人之失,理无不言,言之不从,理不从止。
如此,则异同之迹益复著明。
不若陛下早发英断,使彼此泯然无迹可见之为善也。
臣受恩深重,辄敢先事献言,罪合万死。
取进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