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谢赐生日表 北宋 · 王安石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七九、《王文公文集》卷一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商丘市
臣某言:伏蒙圣慈,特差臣女婿前守常州江阴县主簿蔡卞,沿路押赐生日礼物:衣一对、衣著一百匹、金花银器一百两、马二匹、金镀银鞍辔一副者。宽假之恩,幸从于私欲;匪颁之宠,尚玷于常科。知报称之良难,积惊惭而实厚。伏念臣见收末路,承乏近司。犬马之力已殚,讫无补报;蝼蚁之诚自列,宠幸退藏。尚兼将相之崇,且受藩维之托。叨逾已极,赐与更蕃。此盖伏遇皇帝陛下仁冒海隅,礼优臣庶,宥众尤之积累,示全度之并包。爰及微生,具膺殊奖。致养以乐,永怀弗洎之悲;移孝则忠,敢怠进思之义?臣无任(云云)。
增上哲宗皇帝徽号议(崇宁三年七月) 北宋 · 张康国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七六、《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六二(第二册第一六四二页)
臣等闻圣人无名,所谓必得其名者,应帝王而已;至敬无文,所谓以进为文者,行典礼而已。然帝王之名垂于垂编者未尝绝,而典礼之文行于宗庙者致其显,则尽天下之至美以拟象,合天下之公愿以增崇,是惟旧章,宜其祇率。恭惟哲宗皇帝清明刚健,有开自天,渊默沉潜,发为英断。幼冲履位,嶷然若神,灼见几微,不动声色,惟以诚孝事于两宫,缉熙光明,他无所嗜。左右近习,曾莫察其喜怒之色,盖如是者九年,而无一日之异。及其总揽威柄,骏发至权,雷动风行,中外丕应。去奸慝如振槁,复法度如转圆。博收神宗所用之臣聚于庙廷,以为绍述之助。于是扫尽朋党,委用才能,申严赏罚,明示好恶,而作人之法,取士之制,理财之义,裕民之仁,礼之废兴,刑之轻重,始于朝廷,布在郡邑。凡元祐之所变乱者,次第而悉复之。然后修我戎兵,震詟丑虏,选练将帅,恢拓土疆。横山天都,既入舆地;陇右酋长,稽颡请归。执讯献俘,殆无虚日。凡元祐之所弃捐者,尽取而广有之。远近之情,欢欣鼓舞,再睹熙、丰之盛,而所以致此者,盖在于应天以实,临下以简,致知以察迩言,审听以塈谗说。苟丽于法,一视而无戚疏;苟害于治,毕除而无细大。宵旰愿治,十有六年,四方无虞,动植咸若。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风雨时序,日星顺行,神光发祥,玉玺自至,珍符异瑞,史不绝书。至治之隆,固非一言之所能尽。今将图上丕号,阐扬洪烈,则亦因其应帝王之迹,推本所自而昭发之尔。夫鼓一气之自然,成三才之妙用,行乎至虚,为物之始者,元也。惟圣时宪则,效法于此,无所异焉,此之谓宪元。乾坤之所以閤辟,日月之所以往来,万物并由莫见其迹者,道也。继之者善,则运量酬酢,无不承焉,此之谓继道。始则遵养时晦,谨密而不出;终则泛应曲当,辉光而日新。开之廓然,被于四表,非显德乎?观会通之宜,御方来之变,应时而造者以莫不兴,为国之利者举无遗策,浮言不能惑,异意不能沮,非定功乎?不自以为足,不忘其所恭,达经纬之原,顺刚柔之用,可谓钦文矣。虚以致其明,思以合其几,运不测之神,成无竞之烈,可谓睿武矣。有万不同,莫能一致,自我总之之谓齐;以天为宗,以德为本,大通四辟之谓圣。而昭则无小不察,容光必照;孝则克笃前烈,遹观厥成。合是数者,虽未足以窥其绪馀,而至美之所存,公愿之所在,冒昧自竭,无馀蕴矣。伏请增上徽号曰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读巢元脩传 北宋 · 唐庚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唐先生文集》卷一八、光绪《丹棱县志》卷八、民国《眉山县志》卷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宝鸡市凤县
唐末有郑遨者,与李振厚善。振仕梁至崇政使,遨未尝一至其门。后唐同光初,振窜岭外,遨徒步万里往见之。其后一百八十年,而宋有巢元脩事,士之难得盖如此。吾闻子由立朝,謇謇有大体,然靳惜名器太甚,良以是失士心。比其败也,士大夫诋之又过矣。观其书巢元脩事,可胜叹哉!可胜叹哉!
孝论 宋 · 葛胜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三、《丹阳集》卷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分之所赋有贵贱,而孝亦有等差;性之所造有浅深,而孝亦有大小。孔子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之孝,列为五等,著之于经,此所谓分有贵贱而孝亦有等差也。若夫性之所造有浅深,而孝亦有大小,自《论语》观之,可得而言矣。夫孝,天之经,地之义,在人虽为不学之良能,不虑之良知,然扩充于心,效见于事,岂能无辨?是故贤人之孝则异众人矣,圣人之孝则异贤人矣。承颜顺志而礼无违于事死,孟懿子未必能知此也;举足不敢忘父母,故非礼勿动,出言不敢忘父母,故非礼勿言,疾病之外不当贻亲之忧,孟武伯未必能知此也;尽孝敬之道而不以养口体为贵,子游未必能知此也;尽孝爱之道而不以有酒食为先,子夏未必能知此也;有父兄在,闻不可遽行,子路未必能知此也;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樊迟未必能戒此也。是数子者性之所造尚浅,故犹待圣人谆谆以诲之。若夫贤人之孝,则进乎此矣。德行素修,名誉素著,交游称之,朋友信之,人虽欲间于父母昆弟之言而不得也,若闵子骞者能之。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身体发肤不敢毁伤,不以且死为忧,而以得免手足之伤为幸,若曾子者能之。是二子所谓贤人之孝者也。若夫圣人之孝,则大矣。达而在上者莫如禹,穷而在下者莫如孔子。有四海之奉而礼自贬于一身,以一身之微而化可孚于四海,是二人者岂贤人所能及哉!人之情,饮食欲厚也,禹则菲饮食以自奉而致孝乎鬼神;衣服欲美也,禹则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谓不如是则不足为民主也。此所谓有四海之奉而礼自贬于一身者也。入则事父兄,而孝弟之化移于阙里,其自处则曰:「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可谓以一身之微而化孚于四海者也。《记》曰:「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其是之谓与!《语》载孔子论孝凡十有四,因论其小大浅深之序如此。
四德铭 宋 · 张浚
四言诗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三七、《张魏公行状》下、《名臣言行录》别集下卷三、道光《绵竹县志》卷三八、《张魏公集》卷一
忠则顺天,孝则生福。
勤则业进,俭则心逸。
州治忠孝堂记(绍兴十二年十月) 北宋 · 熊彦诗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七、同治《临川县志》卷八
堂名取贤者二人,唐颜鲁公之忠,晋王司空之孝。鲁公当大历间刺抚州,治迹多可考。而司空琅邪临沂人,今抚城东亦有卧冰池,父老挟此,遂以休徵为乡人。晋史不见公来临川,然计其与母避地庐江三十年,盖渡淮而南已久,岂尝客于斯耶?何相传之远也?广汉张公滉为抚州之明年,政平讼理,境内无事。百姓便其清静,自得于闾阎之下,相戒以毋犯太守之条教。公于是知抚人可与为善也,将道以教化之原,风励其俗,以佐刑赏之所不逮,乃建堂于厅事之东北。基培其隙,材因其旧,础刓不更,瓦老不弃,涂塈藻饰,鲜而不华。工人役徒,皆卒之食于官者。缓力省费,指顾而堂已成。高明雄深,制度中体。公大书其榜间曰「忠孝」,绘颜、王两公像龛诸左右,生气凛凛,若将俨然而临之。客有馆于公,登堂而喟者曰:斯言大哉!生人以来,防范一世,三纲五常之始,百行万善之宗。圣贤君子,长者善人,饮食寝处而朝夕焉,尚有大如此两言者乎?性根心地,与身俱来,夫谁不有?而我夫子乃自以谓「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惟忠惟孝,夫子之体无有欠少,其言乃尔,岂以斯道广大,欲极其至,不可不勉?夫子垂世立教,以诏后人,君子勉焉而知其归,生不可夺其志,死不可夺其名。呜呼悲哉!方希烈逆焰炽天,使吾元老行投肉于馁虎,谁为此谋?抗志不屈,诟贼就死,忠则得矣;母朱惨虐,司空弗子,承顺祗恭,动天感神,孝则得矣。不得于时而得于忠,不得于亲而得于孝,人道尽矣。虽然,两公所遭,皆其艰难,立节垂训,是其不幸。今公事明圣之主,为良二千石,而得展布四体,奉行宽大之实惠以设施所学,堂有亲贤,聪明仁智,礼法在躬,慈风穆然。公于闺门日承善训,出则尽忠,入则尽孝,兼二美而躬行,雍容怡愉于名教之地,宜其谈笑一堂之上,而风移俗易于千里之外。然且正己而物正,则歉然不敢自当以大人之事,借诸昔贤而喻意于斯堂,厚之至也。予顷游学于抚,乐其风俗之美,且喜公之甚爱斯人也,而又命之记,乃起而告诸邦人曰:「豪长者、里父老,归语而后生:为臣止于忠,为子止于孝。审固心力,无有他事,勉尔大节,矜尔细行。其或怠身修、隳行检、忽章程、奸禁戒,皆不谓忠;简供养、私货财、仇兄弟、讼生产、藐孤独,皆不谓孝。颜、王有像设,太守有训言,古人今人,皆在堂上。善而力行,过而力改。瞻之仰之,无泚而颡」。张公滉字昭远,其客之馆于公而记者,绍兴十二年十月,番阳熊彦诗也。
正旦慰皇帝表 南宋 · 陈造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五○、《江湖长翁集》卷三六
亲养奄违,方宸衷之在疚;天行已驶,倏岁叙之更端。举海宇以悲缠,识君心之痛甚。恭惟尊惟归父,契尧舜之相传;孝则动天,虽曾闵而有愧。五表始还于素幄,三年躬服于粗衰。简策所无,华夷胥感。属届元正之旦,遐追五日之朝。想惟至孝本于宁神,而节哀所以顺变,俯安率土之望,仰慰在天之灵。
议明堂(部中集议。) 南宋 · 楼钥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六四、《攻愧集》卷二四
谨按《礼记·曾子问》:「天子崩未殡,五祀之祭不行,即殡而祭」。又曰:「自启至于反哭,五祀之祭不行,已葬而祭」。郑注云:「郊社亦然」。正义云:「未殡哀戚,未遑祭祀。既殡而后祀也。欲葬之时,从启殡以后,葬毕反哭以前,灵柩既见,哀摧更甚。故五祀之祭不行。已葬,反哭殡宫毕而行其祭」。又引郑云:「既殡以后,未启以前,得行祭礼」。检准本朝典故,缘郊祀、明堂间有在谅闇之中,然皆在踰年之后,别无未葬以前行礼故事。若据《礼经》,则已殡未启,可以祭祀。某等窃见礼莫重于丧,丧莫重于斩衰。况事父孝则事天明,此礼之本也。若皇帝过宫,执丧如礼,则既殡未启,可以据经行事。今来丧礼未成,难以议祭。合俟皇帝即丧次行礼,则有司之事可以类举。
次韵高秘书 南宋 · 苏泂
高郎水江汉,波浪所从出。
读书识大体,于世无弃物。
谁欤戒盈满,视彼攲器侧。
如君执谦柄,我不能万一。
群公石渠上,天子正侧席。
翻然侍亲归,袍茜发黑漆。
老仙顾之笑,吾与子居越。
人生屈伸肘,犹动静语默。
非无鹤乘轩,亦有骥在枥。
忠当尽臣节,孝则共子职。
煌煌周孔意,千古照简册。
吾侪负君亲,但守不黔突。
食菜 南宋 · 洪咨夔
押尤韵
清晨薄采采,风露拍满篝。
汉中信可王,新都亦宜侯(自注:王侯,蜀以名菜。)。
瓮菹氏诸葛,笼炊字元脩。
骈头束翠凤,碎甲屠苍虬。
下箸万钱直,轑釜千户谋。
暑寒久不厌,暮蚤急易求。
相与共甘苦,倾盖成白头。
厚味五兵媒,文字荤膻仇。
移文东郭生,毋作肉食羞(自注:成都彘骨名东郭先生。)。
将入靖州界适值肩吾生日为诗以寿之 其一 南宋 · 魏了翁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创作地点:湖南省怀化市靖州县
肩吾名地古诚州,明日联车入界头。
草草三杯酌初度,恍如赤壁伴元脩。
至德观记 南宋 · 陈著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一六、《本堂集》卷五二、同治《鄞县志》卷六八
道流以虚为宗,自谓十洲三岛、五云楼阁其家也。秦、汉方士入海而求,贻笑千载。夫地以人胜,何尝在渺茫中耶?鄞江之右,古有鄮麓一聚,喧嚣尘外,人道此则面之去。惟通妙师程德益知东可接鬼谷子肥遁之地,西可引四明狂客恬退之风,前则群峰拱揖,钟鼓声出烟云杳霭间,而龙山夭矫,环抱其后。有包氏遗居,实擅其会。倾衣钵资得之。乃相乃度,乃葺乃营,始自岁辛巳,曰殿、曰祠、曰藏,以揭虔妥灵;曰斋堂、曰方丈、若庖库湢溷,以起居饮食,迄今二百馀楹皆备。且买田已及三顷,有山可薪,有圃可蔬,犹曰有人焉。地近斥卤,一井独脉,泉清冽,汲足之馀,饮者、憩者以赖,殆天授也。关闻教所,给额曰「至德观」。他日图且状请记。阅其状,有曰:「观距亲舍百武而近,庶朝夕便于省侍。彼景物可人,抑末也」。吾矍然以知本喜。昔悬溜山道士许迈立精舍,为时节定省计,《晋史》为之立传;嵩高张道士以养亲为韩文公所知,序而送之以诗。夫然,则吾于德益安可不书!盖道非孝外物,无孝则无道。道家祖老子,其为书未尝不言孝。世降而下,为人子者有不能已,为流俗之随,一彼之归,以诞为高,以旷为达,以周游天下名山为得道,路视其家,蜕视其亲,飘然于无何有之乡,于孝乎何在?德益乃能砥柱中流,与许、张相望,殆将过之。一念所质,虽天不能违,况于人,况于鬼神,三者观门所恃以创立,德益之道当日以行,观之业当日以昌大,安得不为发明其所以孝,以为出家者劝!
李仲祥教谕弃官侍亲归宁国 元 · 李存
押先韵 出处:俟庵集卷三
先生家住双溪边,来此学计方萧然。
东裨西补长如煎,蘖不可口冰寒坚。
宿昔敬慎无遗捐,毫末泛滥心拳拳。
荒中饰外俗则圆,恐惧修省渐遗编。
九州庠序如星联,安得公辈多百千。
斗升翕忽空中烟,奈此灵府良难全。
高堂颐鬓霜娟娟,干禄及养夫何愆。
忽思温凊谁当先,十宿九梦针生毡。
一朝遂赋归来篇,诗书在囊月照弦。
秋瓜之瓞方绵绵,仕止有义吾何权。
先生去袂谁能褰,别意不尽随流川。
入门想见又欢妍,彩衣跪舞风蹁跹。
桂花兰叶香满筵,酌以大斗行金船。
君亲二事初匪偏,孝则此日忠他年。
墨菜 元 · 夏文彦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出处: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九十一 禾麦蔬果
气含风露满深秋,真味由来胜庶羞。
若使孔融曾见此,品题当不到元脩。
幼文约余与止仲同宿士明鹤瓢山房为试茶之会余既入郭而幼文已归山中士明亦往海上止仲复以事不赴士明侄元脩留余夜话因赋是诗以书耿耿 元末明初 · 高启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大全集卷四
道人出未归,高士来复去。
试茗失幽期,寒斋成独住。
冰生洗药池,风动悬瓢树。
赖有阿咸贤,玄谈到天曙。
谢项郎中文祥寄笋脯 明 · 沈周
浙雨溢山薮,竹萌密无地。
土人饕顿顿,肠胃当厌饫。
吾苏少其祖,数竿破俗艺。
有茁重儿孙,岂敢屑盘箸。
知味聊耳耳,仅免煮箦茹。
爱我爱日翁,脯腊富裹寄。
蒸爚得火候,法熟野衲治。
新鲜色莫黯,纂纂玉缕脆。
烘日不过熯,著盐未多渍。
尝之清可珍,吃棒元脩避。
余生本骨立,滋瘦忘所忌。
客佳稍出供,荐茗聊三四。
还笑湖州馋,不管伤幼稚。
闻君苦痰疾,日食不妨嗜。
医氏曾有说,性可消膈滞。
能分固知羡,推食感念至。
次韵任太常过园居四首 其一 明 · 吴宽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出处:匏翁家藏集卷第十五
暑气郁蒸知懒出,肩舆只许到寒家。
元脩席上能供菜,康节车前惯看花。
尊酒长空非北海,册书相对是南华。
醉乡不识茫茫路,始信吾生亦有涯。
慎德堂 明 · 程敏政
押词韵第十七部
邑雷溪孙君仁宾早失所怙以慎德名堂思致其孝也间持卷索予诗予以旅獒慎德语绎之正可为君之字不独可以名堂也因赋此贻之然予素不善韵语随笔所成颇与平仄互入双声叠韵之体相类盖其措辞乖剌不自知其至此也
孙君仁宾名,一室揭慎德。
高堂伤沦亡,恨莫报罔极。
时时瞻云思,往往泣对客。
兹焉趋吾庐,启卷冀教墨。
吾观咸宾言,子字适可摘。
名居兼名身,外内两竭力。
中心期无惭,百作讵有忒。
爰同书诸绅,庶足示孝则。
送夏廷璋还南都 明 · 邹智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南国衣冠子胜流,相逢便与啖元脩。
初怪眼中无皂白,岂知皮里有春秋。
交游独我联貂尾,廊庙何人重笔头。
一寸丹心危欲折,梦魂夜夜绕龙楼。
为善最乐赋(东堂覆试) 明 · 申光汉
出处:企斋集卷之十
余悲不及古之人兮,常颎颎而在忧。求声色臭味之悦我,汩东西而周流。无参也之歌声,有子夏之癯色。惕觉悟而长嗟,识反身之最乐。惟天地之一理,在夫人而曰性。无贤愚其皆善,扩至论于邹孟。期持蔗以倒啖,企予及乎佳境。然外乐之纷如,夫孰破昏而唤醒。绮纨夺我之心志,轩冕诱我之耳目。人皆曰此其为乐,用大忧以自谑。伟东平之有言,实我心之先获。既识路而疾驱,又何病夫如登。追颜子兮陋巷,梦周公兮曲肱。心不愧而不怍,在隐约而逾弘。人欲无隙之可入,天理皎乎其昭融。具万善于方寸,无反观而自通。乐有馀于嚣嚣,忧何苦而戚戚。既粹面而盎背,行无往而不慊。为孝则孝,为忠则忠。仁以及物,义以措躬。轩天地而为量,立中道而从容。无秦楚之富贵,乐箪瓢之日月。澄一源之大本,致其施之元吉。天下之乐,何者为最。哀我人斯,众欲之会。乐在一身,心骛四外。亦终必亡,迷不知改。曰予志之有获,矢从事而弗谖。浑万善而为乐,欲辨之兮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