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和戎论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六、《宋景文集》卷四四、《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三八
客问主人曰:「盖闻王者受命,继天作主。尽日月之所照,以为臣妾;极霜露之所坠,以通文轸。内抚诸夏,外威四夷,荡无能名,尊无与上。负固不宾者,抗大顺以肃之;恃险与马者,誓六师以夷之。上以取侔赀比崇之勋,下以定深根固蒂之业。此尧舜所以稽古,商周所以播宪,九伐所以作,六籍所以书,万古之同风,百王之不易者也。今大宋奄承骏命,光有中区,敷至仁高蹈乎帝尧,笃洪伐茂对于天下。自武祖立极,文宗拓统,承五代之残杀,属九州之屠裂。孱王伪帝,分据州郡,恃险多游魂之敌,当阳有和戎之义,绨帛之锡,委属于金微;岁时之馈,相望于绝漠。宽以愿法,若奉骄子。意者殆非圣皇所以操绝瑞,垂无穷之意乎!夫率鸟举之民,不足当一县之众;驱乌合之卒,不能抗八阵之师。而执事者不以此时长驱而深入,系弱而累老,蹑冒顿之落,搴翕侯之旗,方且规规然询乐成之近议,舍虑始之远谋,识一劳之浅害,忘久逸之深利,此贾生所以请属国,终军所以求长缨也,蒙窃惑焉」。主人喟然叹曰:「客所谓知其一未知其二,见其内不识其外也。夫持夕死之类与论春秋之变,则极矣;从尺泽之鲵而谋江海之深,则乖矣。仆常恶闻其说,今为子扬搉而陈之。夫天生五材,民之经用;守在四夷,君之善教。兵者凶器,可戢而不可玩;争者末节,可遏而不可召。故善师谓之不陈,至仁所以无敌。子贡足食,以去兵为先;楚王还师,以禁暴为德。先诸夏而后夷狄,限于中外也;修文德以来远人,贱夫争战也。故圣王能禦大灾、能捍大患而后举,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不为。讨其君,除其害,救之涂炭,驱之仁寿而已。故七旬所以格,后予所以怨,三舍所以降,一戎所以定,此圣人所以用兵之大略也。夫匈奴之患,为日久矣。《虞书》有猾夏之诫,《禹谟》著即叙之戎。以高宗之明,不能息鬼方三年之役;以宣王之盛,不能休太原六月之师。高祖困白登之围,孝文警灞上之戍。斯皆当鸿钧之代,困侵略之暴。惊边抗士,烽举而燧燔;飞刍挽粟,云属而波委。以至甘辞重币,命奉春而和亲;抚髀击节,思李牧以为将。此皆穷极发愤,计深虑远之谋也。是知可以德服,不可以兵碎;在乎严备,不在乎深入。且匈奴无城郭之守,廪庾之备。膻肉酪浆以适口,革笥木荐以便体。桀骜相尚,迁徙无常。厉折胶之威,骋新羁之足。蒙犯无皲瘃之疾,胜败无让救之援。轻赍而入,则师不宿饱;转粟而前,则重不及事。得其地,幽阴惨杀,不可以播殖;辇其财,荷旃被毳,不足以祭祀;并其众,被发左衽,不足以使令。糜敝中国,以奉绝域,非恻隐之仁;血战不解,胜败参半,非定功之武。且秦皇藉破纵之势,举推锋之师,东转琅琊之粟,北收河南之地。及其末也,天下愁怨,民不聊生,于是乎始有陈胜之乱。汉武摅数世之愤,矫前代之议,筑朔方以毁左臂,通乌孙以裂右肩。及其末也,府库殚竭,贰师外叛,于是乎始罢轮台之卒。由是观之,力非不足,士非不勇,其势然也。则李斯谓之非完计,严尤称其得下策,不其然乎!是故圣人知亟战之劳民,则怀之以恩信;虑内侵之为患,则严之以亭障。来朝也,不徵其玉帛;请和也,厚结以盟誓。入而寇也,禦之以整;引而去也,纵而不追。春秋赐以奇赢之帛,关市通其贸迁之货。汎惠以抚之,畜力以待之,然后可得而制也。今子乃欲舍盛际而论爽德,徼小利而阶宿祸,亦已谬矣。且往年单于有南牧之患,上圣奋濯征之旅。轻车突骑,布于宝城;擒俘斩馘,献于行在。旬日之内,戎丑大歼。当此之时,六骡之君,贤王之师,震怖相视,鞮译狎至,咸愿移珍款塞,息军旅之事,放牛牧马,结兄弟之国。尺奏既入,诸帅会议,多以为敌众既坏,归路且绝,内无抄略之获,外无求应之援,屡挫其锐,罔有斗心。计者不若阳许之和,且懈其志,然后阴诏环卫之士,勒兵坚壁,与之上下。又命沿边之郡,乘高守险,掠其辎重。命一上将,躬率锐旅,以当其中。如是,则不数日单于之头可致于麾下矣。惟天子圣仁昭旷,罢退众说,以为获而杀之,非胜残之道;迁而处之,非顺物之性。搏之于败非勇,许之而背非信。一动而四失附,何为而可哉?乃大赉其众,厚答其意。漏以吞舟之网,结以刑马之盟。自是以来,朔野之民,息肩于奔命;龙廷之赆,厥角而请朝。由斯以谈,则来而拒之,成汤之甚武也;拒而胜之,文王之三捷也;服而舍之,唐尧之至仁也;抚而安之,宣帝之重威也。按六经而校德,历列辟而论功。声名之盛,殊尤之伐,未有若斯者也。传曰:『王者之师,有征无战』。语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宋德可谓当之矣」。客曰:「有若是言也。且《小雅》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春秋》美『九州共贯,六合同风』。爰自晋室召戎,伊川被发,种落既盛,干戈日寻。侵伐我边疆,凭凌我畿甸,是使先王桑梓为瓯脱之区,离石将兵乱可封之俗。至乎皇朝诞命,殊俗来廷,而匈奴尚窃据幽都,首鼠北鄙。先帝念遗黎之困,承战国之馀,姑务敉宁,未遑吊伐。洎我后抚期御历,柔远怀迩,财力雄富,朝廷淑清,躬行节俭,垂二十载。禁钱流出,仓箱红腐;介士拳勇,神兵犀利。坐筹之相,决胜于内;注意之将,分命诸外。加以天休地宝,雾集山委。古人有言曰:『日中必熭,操刀必割』。是宜挟符瑞之感,并贤能之力,大启土宇,以成先志。图上方略,克复内地,斯必取之术也。又何疑焉」?主人曰:「甚矣,客之不知言也。夫公刘避狄人而去国,周德不以衰;孝元弃朱崖而罢戍,汉道于是显。贪外虚内,君房之格言;费十爱一,子云之深诫。况乎芜绝之域,泻卤之地,黠敌之所处,共工之所流。得其域不以益广,失其众不足损威。且政莫大于安民,祸莫大于从欲。今不忍涓涓之愤,而驱元元之众,挤之幽冥之城,以攘尺寸之地。嫁从欲之祸,隳安民之政。岁月不拔,师人流离,则祸可胜道哉!故曰,仁言不如仁声之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之愈也。古者不居之地,不牧之民,靡与受朔,安足烦中国!是以侯甸要荒,限远迩之宜;义应贪骄,戒兵革之举。过此以往,圣人所不论矣。方今宏大之化,安若覆盂;密清之风,高迈垂策。今子乃欲秉翻然之成议,角无用之虚文,劳四海之富,复一州之地,亦以褊矣。且子徒惜匈奴之获我币帛,曾不知怀其部落,使远徙漠北;徒见匈奴之窃我土地,曾不知羁其王侯,使自致阙下。谓符瑞之可恃,曾不知安必虑危;谓将帅之可用,曾不知师曲为老」。言未卒,客降服而谢曰:「鄙人黔浅,泥于闻见,牵胶言而踰侈,历执古之醇听。而今而后,乃知圣人之事业,非匹夫之所知也」。
策问十八首 其十三 让德 北宋 · 王令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四六
问:让者,天下之盛德,而圣人之所推高也。然而吾德当之,圣贤固有其事而弗让也。伊尹尝曰「惟尹躬暨汤,受天明命」,周公曰「在予小子旦」,孔子曰「文不在兹乎」,孟子曰「舍我其谁哉」,盖吾德当之,圣贤固有其事而弗让也。若尧以天下归之舜,舜曰「德弗嗣」;舜以天下归之禹,禹曰「德罔克」,然二圣人者,若其德诚不足以当天下之任,则并时而在舜、禹之上者,谁欤?苟无其人,其伪让乎?且尧之命舜以相天下,而不闻有辞。至舜命禹,而以相让之稷、契暨皋陶,垂又让工于殳斨、伯与,益又让虞于朱虎、熊罴,伯夷又贤夔、龙而让其秩宗也。舜之命官,必当厥德而裁诸位者也,四人者宜如舜之宅相而弗让可也。乃固辞者,何欤?然又终不闻易四人之位以遂其称,如稷、契、皋陶,今犹见之《书》,而列于二十有二人之职;至于殳斨、伯与、朱虎、熊罴,又不见舜以垂、益之推避,而卒任其人,以成其让道,而列于是职,盖其才各称而不可易也。然则四人者,是伪辞欤?孔子曰「夔达乐而不达礼」,而伯夷乃让以典礼焉,又岂举尔所知乎?或曰:尧、舜之朝,其臣虽有盛德,犹不敢当盛位,盖其道之素行也。然伊尹、周公登师保之位,未闻稽首推避如古四人者。孔子、孟子自任天下之道,而不曰有人焉。
按:《语》曰「太伯可谓盛德」,谓其能以天下让也。夫其能让,则其不让者所不直欤?不然,则己德当焉,皆宜固有其事而弗辞可也。诸君幸详言之。
次韵刘贡父所和韩康公忆持国二首其二 北宋 · 苏轼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闭户端居念独深,小轩朱槛忆同临。
燎须谁识英公意(英公为其姊作粥燎须,曰:吾与姊皆老矣,能几进粥。),黄发聊知子建心(子建与楚王彪别诗云:王其爱玉体,共享黄发期。)。
已托西风传绝唱,且邀明月伴孤斟。
他时内集应呼我,下客先判醉堕簪。
朱氏世谱(绍圣二年九月) 北宋 · 朱长文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六
高辛氏有才子曰朱虎,臣于尧。当舜之举益以虞也,盖尝荐虎代己。自虎之后,遂氏以朱,历夏、商无闻焉。周有朱张,以逸民显。其后在齐者曰毛,在魏者曰亥,在楚者曰英。而谱氏族者以谓高辛氏之后有六,终产六子,其第五子曰安。周武王克商,封安苗裔侠于邾,附庸于鲁。后为楚所灭,子孙去邑为氏。此亦朱氏之所出也。二汉之间,鲁有家,吴有买臣,平陵有云,杜陵有博,宛有岑晖,会稽有隽,沛有浮、寓。寓为司隶校尉,坐党锢诛。子孙自相远,避难丹阳,遂籍吴郡。吴时有治,有然,有桓,颇著劳烈。陆机诗云「八族未足侈,四姓实名家」,四姓者,朱、张、顾、陆也。迄于江左,间出显者。唐有敬则,实相武后。逮唐衰,谱牒沦涣,其详莫究。至我高祖,为越州剡人。高祖讳滋,会董昌乱越,钱氏据杭,隐居田里,涵德匿耀,乡人尊之。武肃王尝召寘幕府,卒辞以去。年八十九卒。生于唐乾符之丙申,卒于本朝乾德平蜀之岁,葬剡之游谢乡。有子四人,长曰某,次曾祖也,次曰承厚,次曰承福。曾祖讳琼,百行完粹,达于从政。钱氏以宗子守明州,高选僚属,仕于四明,遂家焉。卒,葬于鄞县。生四子,长曰曙,次曰昉,次曰万;季,吾大父也。昉生正伦、公言、公辅,正伦,三班奉职。吾大父讳亿,始来京师,太宗皇帝召对便殿,仍命以官。自壮年越于耆龄,其所历皆有功最。接人和,待物厚,取与义,治家严,赒亲戚不吝。以内殿崇班、閤门祗候守邕州,卒,葬于苏州吴县南峰山西,赠刑部尚书。生五子,长曰炳,才高文奇,不幸未仕而死。次先君也。先君讳公绰,少从学范文正公,为高弟,为辞章魁冠士林。擢进士第,仕至光禄寺卿。历彭州、广济军、舒州太守。民闻至而喜,去而思。有智谋才术,而未尽其用也。次曜,早世。次公彦,长洲主簿。次公愿,今以宣德郎致仕。先君生六子,长曰长文,宣德郎、太学博士。次百药,早卒。次仲方,明州象山尉。次季端,颍昌府节度推官。次叔炜,早卒。次从悌,瀛州防禦推官、监陈留酒税。自承厚之曾孙曰昱,与大父同徙姑苏。昱生何,登进士科,为循州司户参军,卒。何生二子,曰圳,曰虎。圳今为朝散郎、通判楚州。高祖之诸孙,在剡居宋村山者曰德昌,曰德倪。德昌之子曰仁赏,德倪之子曰仁长,曰仁遇,曰仁盛。四人者各有子,皆服先畴,不失旧业。呜呼!自伯虎著名于帝典,仪父见美于《春秋》,发源既长,酾派不绝。逮本朝之兴,昂显于荆,巽显于扬,符显于蜀,寀称于宋。其他列于朝者亦众。而华亭朱氏,至郡守、监司者三人,于东南为盛。惟姑苏之族,迁自会稽,祖考济美,艰难勤苦,夙夜事事,用克有家。施及子孙,继袭簪绂,乃为之谱,以示于后。在我后人,追孝于前哲,继志于奕世,勿坠厥绪,勿陨厥声,岂不休哉!绍圣二年九月明堂礼毕后五日,裔孙长文谨识(《乐圃馀稿》卷九。)。
次:原无,据傅校本补。
刘恺丁鸿孰贤论 北宋 · 苏辙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四、《栾城应诏集》卷一一、《历代名贤确论》卷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天下之让三:有不若之让,有相援之让,有无故之让。让者,天下之大功大善也。然而至于无故之让,则圣人深疾而排之,以为此奸人之所以盗名于暗世者也。昔者公族穆子之让韩起,范宣子之让智伯,宣子、穆子中心诚有以愧于彼二人也,是不若之让也。舜之命禹也,让于皋陶;其命益也,让于朱虎、熊罴。夫皋陶之不能当禹之任,朱虎、熊罴之不能办益之事,亦已明矣,然犹让焉者,此所谓相援之让也。夫使天下之人皆能让其所不及,则贤材在位而贤不肖不争;皆能让以相援,则君子以类升,而小人不能间。此二者,天下之大善也。然而至于无故之让,则天下之大不善也。东汉之衰,丁鸿、邓彪、刘恺此三人者,皆当袭父爵而以让其弟,非是先君之命,非有嫡庶之别,而徒让焉,以自高于世俗,世之君子从而讥之。然此三人者之中,犹有优劣焉。刘、邓让而不反,以遂其非;丁鸿让而不终,听其友人鲍骏之言而卒就国。此鸿之所以优于刘、邓也。且夫闻天下之有让,而欲窃取其名以自高其身,以邀望天下之大利者,刘恺之心也;闻天下之让而窃慕之,而不知其不同,以陷于不义者,丁鸿之心也。推其心而定其罪,则恺在可戮,而鸿为可恕。此真伪之辨也,贤愚可以见矣!故范晔曰:「太伯、伯夷未始有其让也,故太伯称至德,伯夷称贤人。末世徇其名而昧其致,则诡激之行兴矣」!若夫邓彪、刘恺让其弟以取义,使弟受非服,而己受其名,不已过乎!夫君子之立言,非以茍显其理,将以启天下之未悟者;立行非以茍显其身,将以教天下之未动者。言行之所开塞,可无慎乎?丁鸿之心主乎忠爱,何其终悟而从义也,异乎二子之徇名者也。嗟夫,世之邪僻之人,盗天下之大利,自以为人莫吾察,而不知君子之论有以见之,故为国者不可以不贵君子之论也!
宗室命名用字及称祖事奏(绍圣三年五月) 北宋 · 宋景年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七八
请宗室赐名及非袒免亲本家命名,于本祖下有服亲,即音同字异许用。于别祖下无服亲,非连名,即虽本字亦许用。其称祖者,以宣祖支子秦王下为一祖;太祖支子越王、楚王各为一祖;太宗支子魏王、昭成太子、鲁、陈、蔡、韩、吴王下各为一祖。其连名者,随祖宗之支子而下,虽兄弟数多,并为一字相连。庶几分祖字稍宽,不致乖戾。
按:《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之七。第三册第二八二四页又见《愧郯录》卷二。
朱氏子更名字说 南宋 · 陆九渊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四五、《象山集》卷二○ 创作地点: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
淳熙丁未,暮春之初,予抵城闉,后生学子来从余游者日以益众。余与之悼时俗之通病,启人心之固有,莫不惕然以惩,跃然以兴。前辈长者往往辱临教之,举无异辞。余于是益信此心此理充塞宇宙,谁能间之?一日朱伯虎进而请曰:「《虞书》有朱虎。伯虎幼未知学,盖不知其名之不可。得侍函丈,乃始自觉,背若负芒,愿赐更之」。余于是名以元瑜,字以忠甫。取诸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夫玉之瑕终瑕,瑜终瑜,人则不然,学则瑕者瑜,不学则瑜者瑕。天之所以予我者固皆瑜也,惟不思而蔽于物,而后瑜者瑕。今子既觉之,则瑕者瑜矣。故曰「元瑜」。能觉而更,是谓不掩,不掩之谓忠。气禀之所蒙,习尚之所梏,岂遽能尽免于瑕哉?继是而不替其忠,则信乎其为元瑜也。故曰「忠甫」。余始名字之,未及告之以其说。余留踰月,而后东还吾庐,朱子又箧书旅于吾庐之傍,以求讲益。秋七月朔,归觐其亲,始书以遗之。
谢阁学王侍郎(遂)荐自代启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四二、《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一九、《翰苑新书》续集卷三一
宝庋优贤,姑慰国人之望;公车引类,误蒙国老之知。所愧衰年,曷堪盛举!自唐虞之命元凯,至汉魏之册公卿。伯益作朕虞,乃欲让于朱虎;华歆拜太尉,亦乞授于管宁。恭惟本朝荐代之规,尚存古人相逊之意。况公之褒贬严甚,而士之轩轾系焉。如某芳犹菲菲,发已种种。向来言语,类楚接舆之狂;老去形骸,有哀骀驼之恶。逢人莫不掩鼻,通国无与立谈。避谤深藏,贪荣浪出。念正始世,尝闻中朝之金声;数元祐人,仅见南都之铁壁。运之隆替有公等在,意所予夺而天下从,何取于两端空空之夫,欲进之九官济济之列!岂憎妩媚,宁予粗疏。兹盖伏遇某官性学穷乎天渊,直声动乎穹壤。坐虎皮,阐新义,士所乐闻;执牛耳,主齐盟,孰敢不听!亦犹欧称子美,坡奖介夫,求全实难,取节亦可。某年侵耳顺,事与心违。回首故栖,未免负钟山移文之愧;乞骸早退,庶不为古灵荐藁之羞。
代谢徐侍郎荐自代启 宋末元初 · 欧阳守道
出处:全宋文卷八○○四、《巽斋文集》卷二三
士丐韩起,自云不及于赵荀;朱虎殳斨,孰谓果优于垂益。推逊者不必求其敌己,受荐者乃缘是而知名。退然于谦厚下人之间,借以为成就后进之地,此公古意,如仆何人。窃惟世所通患曰才难,意者古未必然而今甚。吾君至于宵旰而太息,诸贤固当汲引以相先,岂伊私恩,一是国事。虽征得其汇,以一阳占君子之亨;然称匪其人,亦三事暨大夫之戒。其或知其寸长之无取,而所信者衷曲之无他,以此而卜终身,收之以为我辈。所觊方来之有立,不于今日而求详,是能好人,亦甚盛德。顾如某之无以合,措之时用而皆非,但守迂阔不移之愚,不知浮沈自便之得。己虽自信,人不谓然,几破少陵之心,再刖卞和之足。虽蒙恩犹畀以民社之重,而善后亦凛乎岁月之难,秖窃被恩休,幸逃旷败。岂谓近臣之剡牍,特推晚学之姓名。鲠亮廉勤,所谓敬其事而后其食;孝友岂弟,抑又居家理而移于官。古犹难之,谁其当此!至于有用之学,与夫近理之文,则诸老之所以教人,亦半生之窃尝有志。曾未得其毫发,乃尽借之齿牙。谓臣不如,近代立朝之几见;于我无一,明公何见而相推。感藏于中,名胜而耻。此盖伏遇某官受天正气,为国荩臣。名震一世而退托不能,道继前修而诱掖后起。处而善俗,至今陈蕃县榻之风;出则进贤,数有诸葛卧龙之荐。遂令庸陋,首与推扬,誓思激昂,上副期待。四海知心之难得,乃出乡邦;孤生报德之无从,第坚晚节。区区欲谢,亹亹奚殚。
咏史(下) 其一 司马宣王 宋末元初 · 陈普
七言绝句 押虞韵
诸葛诞谋非是诞,令狐愚计未为愚。
豺狼颈项何堪抱,千载犹悲误托孤(自注:诞、愚皆讨司马氏者。或曰司马师不念抱颈之托,忍废曹芳,懿不死,当无是事。曰闭城门杀曹彪,抱诸王于邺,其无君也甚矣。使芳一旦赫怒,抽戈击懿,岂复念抱颈时不为贾充、成济之急计哉。师废芳,昭杀髦,皆父之教也,复何道。)。
京口城南次集 其二 元 · 萨都剌
七言绝句 押微韵
雨深绿叶樱桃肥,日长青草蝴蝶飞。
江南三月春欲尽,白马王孙游不归。
长安道 元末明初 · 张羽
长安城中多大道,满路香尘风不扫。
三条广陌草斑斑,十二通衢人浩浩。
少年结客事遨游,缤纷冠盖如云浮。
朱衣公子金泥障,白马王孙锦带钩。
五公七相称豪贵,贵里豪家谁得似。
走马章台柳似丝,斗鸡下社人如市。
泾川渭水转依微,五陵北去望逶迤。
还有闭门读书者,长年不出长蒿藜。
不学城中游侠儿,百年身死何人知。
登黄鹤楼八首 其二 明 · 穆文熙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黄鹤楼集卷中
万里行来意未休,武昌城上坐销忧①。
山形宛转王孙第②,草树凄迷庾亮楼③。
杯外莺花词客赋④,江中箫鼓女郎游⑤。
回风仿佛闻吹笛⑥,定有仙人下十洲⑦。
【校注】
(1)武昌句: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2)王孙第:王孙之甲第。指楚王府。
(3)庾亮楼:晋庾亮镇武昌(今湖北 鄂州市),曾登南楼与僚属谈咏,后世遂名楼为庾公楼。此乃指江夏之南楼,非庾亮楼。
(4)词客:犹词人。
(5)箫鼓:箫笛与鼓。《文选·鲍照〈出自蓟北门行〉》:“箫鼓流汉思。” 女郎游:《诗·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6)回风:旋风,《楚辞·九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
(7)十洲:为神仙所居之处。《十洲记》云:“汉武帝闻王母说巨海之中有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有此十洲,乃人迹稀绝处。”
此诗叙登江夏城楼所见所感。首联即抒发宦游旅思;颔联即景怀古;颈联写楼上词客,江中游女,状眼前之景;尾联叙风中闻笛,飘飘欲仙,以鹤楼之胜作结。
养马行 清 · 梁佩兰
出处:六莹堂集卷三
庚寅冬,耿、尚两王入粤,广州城居民流离窜徙于乡,城内外三十里所有庐舍坟墓,悉令官军筑厩养马。梁子见而哀焉,作《养马行》。
贤王爱马如爱人,人与马并分王仁。
王乐养马忘苦辛,供给王马王之民。
马日龁水草百斤,大麦小麦十斗匀。
小豆大豆驿递频,马夜龁豆仍数巡。
马肥王喜王不嗔,马瘠王怒王朴人。
东山教场地广阔,筑厩养马凡千群。
北城马厩先鬼坟,马厩养马王官军。
城南马厩近大海,马爱饮水海水清。
西关马厩在城下,城下放马马散行。
城下空地多草生,马头食草马尾横。
王谕养马要得马性情,马来自边塞马不轻。
人有齿马,服以上刑。
白马王络以珠勒,黑马王络以紫缨,紫骝马以桃花名。
斑马缀玉缫,红马缀金铃。
王日数马,点养马丁。
一马不见,王心不宁。
百姓乞为王马,王不应。
散释促和元日诗纕蘅和诗并见及次韵兼呈 清末至民国 · 黄浚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历雪经霜复向晨,春风仍旧款閒身。
眼怜什伯巢温劫,办作悲歌燕赵人。
数和君诗真爱好,尚存吾笔未为贫。
骚坛新拜曹朱虎,可待雌黄纸上尘(用后山语。)。
欧阳南雷代白马王和陈思王赠诗属题其后 其一 清末至民国 · 梁鸿志
七言绝句 押东韵
本初忧死馀谭尚,名位无闻愧乃翁。
不似阿瞒好儿子,祗论才艺亦英雄。
欧阳南雷代白马王和陈思王赠诗属题其后 其二 清末至民国 · 梁鸿志
七言绝句 押支韵
朱虎当年阙和诗,岂缘忧患少文辞。
颇疑萧选多疏漏,欲起昭明一问之。
欧阳南雷代白马王和陈思王赠诗属题其后 其三 清末至民国 · 梁鸿志
七言绝句 押盐韵
建牙闻说亦忧谗,想见吟成笔退尖。
能以嫖姚兼竞病,并时诸将不如髯(南雷多髯。)。
仿元遗山论诗绝句 其一 近现代 · 王昌麟
七言绝句 押阳韵
昔遗山论诗自魏迄金凡三十首,王文简公仿之,迄明得三十五首。嗣是作者云起,尽意而止,多寡罔均。麟于斯途,向无专诣,因从湘潭王壬父先生游,诵其所选八代诗二十卷、唐诗十卷、宋元以下未遑研览。虽先贤多有论列,耻于随人短长,谨就管窥所及裁以韵语,得十六首,著录如左
风雅重开霸业光,邺都高唱接河梁。
性情催出才华盛,肠断临歧白马王。
寿陈立法委员雄夫 现当代 · 成惕轩
对联
清望豸冠尊,悬弧纪蓬岛春来,直跻一百廿岁;
壮怀龙剑在,归棹指蒋山青处,再举五十二觞。
注:《楚望楼联语笺注(娄希安)》:【作者原注】陈氏豪于饮,曾一次累举五十二觞,并自信年寿能至一百二十岁。
陈肇英(1888——1977),字雄夫,排行第三,故原名恒三,浙江浦江人。1905年进陆军弁目学堂。三十二年加入光复会。辛亥革命时,参加浙联军光复南京战役。1916年,发动浙江独立,反对袁世凯和浙江都督朱瑞,并赴上海见孙中山。1919,与蒋介石结为把兄弟。1926年1月,被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3月,在虎门要塞司令任内参与策划中山舰事件。1928年起,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后兼立法院军事委员会委员长。1935年起,兼任中国国民党福建省党部主任委员。1937年,发起在古塘村集资筹建普义中学(后称中山中学),自任校董事会董事长。1944年,改任中国国民党江西省党部主任委员、皖赣监察使。1948年任监察院监察委员。1949年6月去台湾,曾兼任中国国民党中央纪律委员会委员、中央评议委员等。1977年10月28日在台湾病逝。著有《八十自述》。
豸冠:古代执法官吏所戴之冠。即獬豸冠。 出自《后汉书·舆服志下》:“法冠,一曰柱后,……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后用以比喻执法者。此处切陈之身份。
悬弧:古代风俗,家生男于门左挂弓一张。见《礼·内则》、《郊特牲》。后因称生男为悬弧,称男子生日为悬弧令旦。
蓬岛:此处指台湾。
跻:登,上升。
龙剑:龙泉宝剑。
蒋山:即钟山。又名紫金山,在江苏省南京市东北。汉末有秣陵尉蒋子文逐盗死于此,三国吴孙权为立庙于钟山,因改称蒋山。见《初学记》卷八引《丹阳记》。
笺:此联在贺联中颇具神采,而少了几分套语感,多了些亲切和洒脱:
。甚喜。
陈肇英(1888——1977),字雄夫,排行第三,故原名恒三,浙江浦江人。1905年进陆军弁目学堂。三十二年加入光复会。辛亥革命时,参加浙联军光复南京战役。1916年,发动浙江独立,反对袁世凯和浙江都督朱瑞,并赴上海见孙中山。1919,与蒋介石结为把兄弟。1926年1月,被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3月,在虎门要塞司令任内参与策划中山舰事件。1928年起,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后兼立法院军事委员会委员长。1935年起,兼任中国国民党福建省党部主任委员。1937年,发起在古塘村集资筹建普义中学(后称中山中学),自任校董事会董事长。1944年,改任中国国民党江西省党部主任委员、皖赣监察使。1948年任监察院监察委员。1949年6月去台湾,曾兼任中国国民党中央纪律委员会委员、中央评议委员等。1977年10月28日在台湾病逝。著有《八十自述》。
豸冠:古代执法官吏所戴之冠。即獬豸冠。 出自《后汉书·舆服志下》:“法冠,一曰柱后,……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后用以比喻执法者。此处切陈之身份。
悬弧:古代风俗,家生男于门左挂弓一张。见《礼·内则》、《郊特牲》。后因称生男为悬弧,称男子生日为悬弧令旦。
蓬岛:此处指台湾。
跻:登,上升。
龙剑:龙泉宝剑。
蒋山:即钟山。又名紫金山,在江苏省南京市东北。汉末有秣陵尉蒋子文逐盗死于此,三国吴孙权为立庙于钟山,因改称蒋山。见《初学记》卷八引《丹阳记》。
笺:此联在贺联中颇具神采,而少了几分套语感,多了些亲切和洒脱:
。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