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继忠” 相关资源
诗文库
大悲观音旃檀像记并十四愿文 北宋 · 释遵式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天竺别集》卷中
贤劫第四如来能仁氏入大般涅槃,凡一千九百四十九载。
度汉,大法东渐,凡九百三十三载。
僧会来吴,道隆江表,凡七百七十一载。
岁己亥,巨宋仁孝皇帝即位之三祀,方帝之钦明文思,光宅天下,亲族授民,上下咸秩,儒释之典,偕务进修。
四月四明沙门遵式刻檀写像,曰「大悲观世音菩萨」,惧晦于后世,手题记云:幸哉,也!
出家学道,值天台智者所说妙悟法门。
其法门大略直指身心而为密藏。
所宗之教,即《法华》、《涅槃》醍醐之唱;
所修之行,即《摩诃止观》圆顿之门。
凡一言一理,皆囊括权实、偏圆、小大。
三世佛法,蕴乎其中,高尚之宾,畴不蒙泽
久学于四明,晚还天台,因手集请观音仪十科,即《摩诃止观》第四,三昧法也。
每身行此法,罔有敢怠。
若自兼人,必藉其力矣。
钦哉!
大圣人以无为之利,利厥我躬;
我将引躬之利,利于他人。
夫利之道,要也莫盛乎明感召以诱之,格仪像以告之,赞皇国以绥之,敷正教以规之。
四者备矣,可以臻于无为焉。
肇十有四愿,赞国敷教,以冠篇首。
感召仪像,其愿次之。
按《金棺嘱累经》,严一净场;
按《十一面经》,以无隙白旃檀木用雕像身;
按《佛顶经》,七首六臂;
按《大悲经》、《捉宝印宝经》,仙桃莲华,杨枝澡瓶。
逮写己像,长跪为座,顶载莲华,承接圣足。
只金为墨,书《宝箧印经》洎消伏毒害咒三章,内于香幢,以实己像之腹。
若乃观像法门者,己像表具缚之蕴,即如来藏此世音境也,菩萨像能观人也。
七首,大者观世音种智也,馀六波罗蜜也。
圆修之度,种智为导,皆名首也
又首具多根,七觉也。
大首即念觉,总于馀六,乃居中也。
《捉宝印宝经》,别表自行,境智也。
莲华仙桃,因果上冥也。
杨枝澡瓶,定慧下化也。
华总四十一叶,圆真因也。
唯四实,常乐果也。
杨枝拂动,慧也。
瓶水澄静,定也。
二足,慈悲也。
经曰大慈大悲,游戏五道,游足也。
足下莲华者,总四十二叶,通表因果二地,无缘慈悲之所依也。
华下宝云者,显慈悲相也。
云阴而雨阴,除热拔苦也。
雨润泽,与乐也。
故居己像之顶,即所覆泽众生也。
齿发之细,皆作法门,冠佩之严,咸表万德,不复曲记也。
比丘宝蟾书金字经,遇灯给像资调,居士沈净月刻像,相儿章净修、洪净德、余净信须像财物。
像始成,立于大法堂间,召郡僧百许人落景至,且奉行经法,请观音而證之。
第一愿者,我所造像,为护皇国正法明王圣体康悆,天祚永久。
慈临万国,哀济四生。
妃后诸宫,忠心奉事。
福祉所资,长守荣乐。
诸土辅相,百司五等,保国安民,翼赞万世。
四海被化,惇信明义
祥风甘雨,泽物以时。
合穗连瓜,膺期表德。
然后树信三宝,植善三田。
国哲朝贤,推物就理。
不诬正教,归向有在。
劝助明王,同扬佛法。
广兴塔像,深奉大乘。
君子德风,万姓悦伏。
率于上下,崇正绝邪。
五福施民,六度济物。
举国清乐,如净佛土。
第二愿者,牟尼像法。
大千界中所有诸佛、菩萨、声闻、辟支,一切形像,舍利等塔,悉愿住世,常不灭坏。
此国所有阿育王塔、伊陀王像、吴中二像、陶侃瑞像,如是等名闻塔像,愿常住世间。
仁王贤相,信心守护,为国之宝,率用福祐,光赞道德。
山泽聚落,有胜塔像,由来隐没,愿时出现。
若有信心,适欲造立,便值好缘,亟获成就。
常使塔庙庄严,国界普能增长。
念佛三昧,令人天炽盛,恶道减少。
第三愿者,牟尼佛法。
三乘教藏,遍诸国土,显扬不没。
所流布处,下至一偈一句,天龙八部,勤力守护,为除障难。
于其有经卷处,常作吉祥,令其境界一切丰乐
设有灾难,侵国害民,愿诸菩萨,即出其境,讲读经卷,令消难却敌。
使国君辅相及国人民,一切正信,悉护佛法,广写经卷,令正法久住,为度苦海舟船。
第四愿者,阎浮比丘,全戒缺戒,下至无戒,多闻少闻,下至无闻,普皆安隐,不逢国难。
信施资给,园林居处。
具戒多闻者,愿速證道迹;
无戒无闻者,愿自愧耻,进学僧业
若有破戒不耻,愿国王大臣信心檀越,不见其过。
于持于毁,逆行顺行,等心爱护。
设犯国式,若须法治,不辱于市。
似可原宥,愿王者慈释。
若国有庆会,及时封拜,愿度人出家,用助国祥,令三宝不断。
第五愿者,为诸著有众生,皆谓如来实入涅槃,正法减少。
于佛教卷,情疏念薄;
于正因果,不知理信。
愿令此等无信众生常值善友,诲示正见,深奉大乘如实,了知佛不灭度,不随世相,无有生死。
所言涅槃者,如来永寂,舍诸结惑,功德智慧,清净满足,更无所作,名为涅槃。
而诸罪众生,见有去来,非如来事,三宝常住,长夜照明。
何以知然?
《大云经》云:「如来不涅槃,真法无有灭;
如来不思议,法僧亦复然」。
当闻是语,正信修行,常乐见佛,身身生处,不堕恶道。
第六愿者,为诸著空众生,拨略因果,但行无碍。
于诸戒律,忽为小道。
放心破毁,无片畏惧。
自作教他,谈为要行。
相承滋蔓,翳坏眼目,相将堕苦。
愿令此等断种之人,遇真善知识,诲以正慧乘戒,并务涅槃梵网、大乘实相,而勖浮囊草系。
五分法身,小大咸尔,六波罗蜜,安阙尸罗?
二足世尊,宁无戒度?
如是知已,当习正行,速满二严。
第七愿者,愿我从今始,心至未来际,所在之处,常能教导一切众生,学诸明点,尽舍恶习,修行善业。
设已毁禁,教修忏悔,怖畏恶道,不遑宁处。
示其方等诸大乘法,令其服行,破裂三障。
设更不信,固守愚迷,自大我慢,增修众恶。
我愿终不暂舍是人,生生相随,教令正信,犹如净藏化导严王,一切悉令成得佛道。
第八愿者,愿我从今牟尼像法之世,造像发愿,守护佛法,尽未来际。
佛佛像法,将已衰微,皆于彼世造大悲像,发大悲愿,守护三宝,令得久住。
法灯还炽,照破长夜,犹如佛日所化正等。
以是因缘,宁于一日舍千万身,一一身分,碎如微尘,为护法故,终不疲厌,何况其馀,有所吝惜?
但惜无上道,终不爱身命。
忍受诸苦事,皆为化众生。
第九愿者,愿我此身安隐修道,离诸缘障。
正法无难,国土丰乐
常居林野,乐独寂静
纳衣菜食,随分知足。
常畏信施,如禦彊敌。
常离眷属,如远大怨。
常保禅慧,如护珍宝。
常弃诸恶,如去弊疾。
法衣锡杖,禦魔甲兵。
绳床香罐,资道调具。
舍此之外,更无所贪。
习俗生常,愿莫相近。
嗜欲名利,永非我从。
毁赞虚响,犹风过耳
安忍违从,志全道业。
第十愿者,愿我常读大乘,常讲大乘。
念大乘事,思大乘义,行大乘行。
心心相续,不忘大乘。
常忆普贤,广大行海。
常思妙德,平等慧海
常念观音,起大悲
常念弥勒,行大慈
所作恶事,皆不成就。
修善业,一切和合。
行愿所资,身安心利。
烦恼渐薄,观朗止静。
知通塞,安隐至道。
不著,于恶不随。
十法成乘,行步平正
疾至道场,智愿满足。
第十一愿者,愿我此身常悔诸业,命终不以恶因缘故,还生此间及八难处。
设有恶业,应堕恶道,愿三宝护念及誓愿,力延至未来无生忍地。
宁于一业,无数倍偿,不敢为劳。
今有二缘,愿速命终生安乐国。
一者像季浇风,净戒难护,一水一食,或犯尸罗,何况馀耶!
惧毁禁戒,堕苦时长,妨修道业。
二者欲速成就,度生因缘。
若至彼国,见佛悟道,成辨事速。
有此二缘,愿速往生,满菩提愿。
第十二愿者,我所造大圣香像,凡身手、臂足、捉持、履载、华果、罐枝、冠缨、缯佩,皆具表一切法门。
若修性,若境智。
自行因果、化他定慧、六度四等,乃至齿发,悉作法门。
傥少合圣心,愿加慈力,令此妙像,犹如大士亲所分身,流化无极。
天上人间,愿常影响,普使有缘。
七难三毒,悉由是灭;
三十三身、十九说法,悉由是感;
三宝四谛,由是显现。
光被万有,为种、为熟、为解脱。
因令五道空虚,生源枯竭。
若有恶心,毁我圣像,是则毁观世音身,亦毁未来佛身,亦毁一切正法。
是人真实断三宝,种众生大怨,夺一切乐与一切苦,于大暗夜灭他灯炬,于深巨海坏他船筏。
亦有刖人之足,剜人之目,掷之沟渎,世间之恶,无过之罪。
宁杀父母,百千万身,杀父母者,自身受罪;
若毁此像,殃累一切。
《经》云:「令闻大悲名号,人譬如天子法臣,护亦如诸天奉帝释。
违逆此咒,起不善,现身白癞,脓血流后堕地狱,长夜苦」。
若人闻此毁谤重罪,慎勿一念生不信心,况复毁坏!
第十三愿者,我己像腹中《宝箧印经》及消伏毒害破恶业障六字章句三陀罗尼于宝香幢中,自然常放光明,彻照十方一切佛刹。
愿诸佛世尊如《经》所说,随我此像所在方处,常能随逐于一切时,以神通力及誓愿力加持护念。
一切如来金刚之藏、帝释诸天,昼夜三时下来供养。
一切神仙,昼夜三时歌咏赞叹。
若有有情于此形像,种植善根,必定于佛菩提得不退转。
乃至应堕地狱者,若于此像一礼拜,一旋绕,必得免离地狱重苦。
如此像者,一切毒害不能加逼。
设欲毁者,即是侵毁一切佛心、佛顶、佛眼、佛身、佛舍利、聚佛正法藏一切毁已。
亦复违逆诸天、诸仙、诸龙、二十八部、一切鬼神。
当愿世人闻佛此说,深信毁损获罪无量,疾止恶心,即生正信,爱护供养,如己身命,等无有异。
第十四愿者,我所仰请北方薛室噜末拿、摩诃啰阇也、摩诃室利提弊及摩诃药叉,一切眷属,守护我像,常在世间,广作利益。
若人暂时礼拜,尽心供养者,诸天圣众,即为彼人降大吉祥、珍宝、官荣、眷属、寿命,一切满愿。
若恶人、恶兽、恶鬼、恶龙,乃至雀鼠蚊䖟欲侵毁者,药叉众急于电光,即兴救护,慎勿令损如毛末许。
善护众生一切心念,令于我像不起刹那不信之心;
起不信者,得极恶报。
以是因缘,当以慈心常守护之。
慈心护者,即是善护一切众生,亦是善护一切佛心。
一切正法、一切菩提、一切善根,亦复如是。
若我此像化世缘尽,当愿薛室啰末拿摄往天界,守护供养。
弥勒像法,还复来此,乃至佛佛,亦复如是。
南无佛陀、南无达磨、南无僧伽、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我已具发此十四种愿,三宝大悲,当證知我,令一一愿悉获成就,使三宝常住,法施无尽。
誓于未来一一诸佛像法之世,为护法故,造无畏像,发清净愿,如今不异。
所造之像一一不灭,经生累世,积满十方,无间隙地,我亦不休,佛出世尽,然后乃息。
若佛众生,无有尽时,我造像发愿,终不可尽。
以是因缘,重说伽陀,赞叹大悲救世医王,令诸众生,常起正信。
大宋棣州防禦使光禄大夫检校□□□持节棣州诸军事棣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西平郡开国公食邑三千四百户食实封二百户贝州观察使石公神道碑铭1011年12月 北宋 · 杨亿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夫功加于时,《周官》藏于盟府;
忠以奉上,马史列于世家。
盖智勇之诞生,必在乎将相之族;
庆灵之回复,允钟乎公侯之门。
若乃冯厚于德基,济美于勋阀,若季孙之仕鲁,是为世卿条侯之仕,继掌兵柄。
□□馀比光弗□人见之于西□公矣。
公讳□□,字□□,其先□□周之胄,盛于淇卫之邦,《春秋》所记,官族甚盛。
孝谨之誉,既符于西京
伟丽之姿,实显于晋室。
积累深远,蕃衍扶疏。
今为大梁人也,惟烈考讳守信。
以河目龟文之表,通龙韬鹖冠之学。
□□祖以光启王业,奉□宗以四征。
□□握兵星□□□□□□□太祖宣戡乱之功,佐佑(下阙)太宗极常尊之数,周旋无悔,高朗令终。
凡节制五镇,而一保釐西都,历位守中书令、追册为尚书令卫王,累封秦王
而曾王父讳锐,累赠太保,兼侍中
曾祖妣王氏,追封赵国太夫人
王父□,累赠太师,兼中书令
祖妣王氏,追封魏国太夫人
皆由□□之贵□□□王之□□母曰秦国太夫人魏氏,蕴积善庆,诞生畯良。
公始在孩提,居然颖秀。
歧嶷之表,本乎天资;
偏伍之容,彰于儿戏。
先王见而异之,拊其背曰:「军旅之事,仲尼辞以未闻;
《诗》《礼》之资,郤縠由之登用。
不学墙面,古典所非;
遗子金籯,昔人不取」。
因遣就外傅,俾之讲习□□□□并晓□□□而不遗,多识前言,博通大义。
建隆初,以任子之令,补东头供奉官,始年十四。
□□尚食副使
太祖方创业垂统,训师阜财。
昭皇灵,式遏乱略;
寤寐人杰,讲求武经。
成汤之日新是图,文王之朝食靡暇。
每东□延访之□西清□□之□必□□□□□□□□□其能。
或质之以烦挐,俾剖释其槃结;
或叩之以疑似,俾弹射其否臧。
咫尺不违,□机攸慎,公应对明辩,风义甚高,太祖奇之,即拜如京使,且有意于进用也。
属紫坛苍璧,将事于亲□,毡案帷□,□严于宿寝,命公为御营四面都巡检
□□□□□□□□□道□□□居岑寂,群灵受职而咸洎,至尊高枕而攸宁。
未几,领顺州刺史
专域之重,荐启于侯封;
两绶之荣,仍参于内侍
太宗皇帝天飞在运,帝箓升名,四夷奉珍,诸侯辑瑞,闽越举□而宿卫,勾吴献□于有司。
九州攸同,三乘澈□。
□□□□□□□□□□□□□□□靡怀,秉武节而躬讨,公从容进对,慷慨请讨,愿得执殳,以备前驱,□抡而当一队,太宗嘉之,以为御寨四面都巡检
罙入之举,止诛于元恶;
干棷之寄,允赖于□□。
帝□无□□之虞,群下□□□之罚。
太原平,录其劳,加实封。
太宗益知其有驭众之略,将付以治戎之任。
天街之北,祲氛未消,引弓之民,仍岁为寇。
自晋人失幽陵之地,周室复三关之壤,列鄣相望,盛兵□□。
□有李□守□之能,□□□□防□之□。
□□命公为□阳关驻泊都监
公内□□□,外□□□,□□□□□□□□容□生养威,怀必胜之略。
单醪所及,绝甘而悉周;
爟火斯传,对博而无废。
威名以震,纪律用张。
会先王捐馆宛丘,公即见星而往,行哭孺慕,哀感路人,倚庐绝浆,仅成死孝。
有诏起复□□将军顺州团练使
□世之赏□□于元□□墨之□乃□□□□雍熙□□□□□□□□□□□支之生羌,连党项之杂种,犯关纵扰,以干灵诛。
命公为银、夏、绥、麟、府州关都巡检使
秋气始至,塞外早寒,□□□□,胶折弓劲,公因率麾下以□戎索由罨□众,并黑□□,□□中,戎人数千骑安义于□□,立分精骑二千,持短兵伏于□侧,戎人□□□□□□□以□□□急击,斩首百馀级,逐北数十里。
鼓儳泓水,吻合于沉机;
献馘泮宫,聿腾于善颂。
□诏褒谕,英声著闻。
丁内艰,殆将灭性,中旨抑夺,急于用才,出为澶州驻泊都监,以绥军政。
朔方犹□□车未□□□银、夏缴巡之寄。
两河□□,佳兵未戢,复□高阳□□□□□□□知□□军。
未几,知莫州军州事。
涿鹿之野,百雉□制惟雄;
文□之,九合之□所出。
公缓带为治,雅歌自娱,疆事益修,条□咸叙。
太宗念服戎之斯久,属乘塞之甫宁,□□□□□□修觐,俄为西京水南都巡检使
实先王□守之地,多□□去□之人。
□□□□,素□□□第,美槚成列,俯迩于茔阡。
慰勤孝之□怀,多□公之清宴。
时星□犹朗,□□方驰,公慨然叹曰:「金革未息,吾恐不得久居此矣」。
月馀,真拜蕲州团练使京兆府驻泊兵马钤辖,兼管华□□商巡检兵马捕□等事。
戎酋假息,□□于恢疏;
边垒戒严,不忘于备□。
□□□镇□□所集,兼总数道,以当一面,徙公为延州路钤辖,兼管界都巡检使
至道中,命范廷召都部署,俾公副之。
总万旅以□征,□五□而□会。
山川聚米,虏已见于成擒;
甲胄起□,才皆思于贾勇。
既致千□之□,乃为绝漠之行。
锡□□□容□□金鼓之□□□□有□□□□□□□拒王师,公以其蠢蠢之妖,无假堂堂之阵,选敢死士数百人,衔枚夜袭,尽灭其族,无有噍类。
自是吴移、越移等□公□□□恩,望风来归。
适与贼遇□□池,彼既□□公□□□□出□□□□□□□中流矢而踣,公挺立□□□□敢向□□□□□□□□□□□□□□□□□□我,而我武益奋,凶党遂奔。
左轮朱丹,岂尝言□;
□书月至,安敢宁居?
朝命班师,不获穷讨,公蓄锐气以克壮,恨渠魁之未歼,谓军吏曰:「彼朝□者,非临阵先遁,将擒□□下矣」。
太宗□□□□,公□□□□皇帝□任旧人,慎重边寄,命公知威虏军事。
明年单于万骑,长围孤堞。
云梯并进,术尽于九攻;
赪壤仅存,危极于三版。
公以众寡既悬,利于坚壁,激劝斯在,莫如挥金,大发官帑以□□士□□□执□□□□之□□□□□□□□□事宁□□□□□□□□既□□□□□矢石雨下,杀伤甚多。
乌乌声乐,宿夕皆遁。
完守之绩,帝用嘉之,就拜棣州防禦使
俄以足疾,移知邢州,又改知澶州事。
众潦并集,洪河暴涨,激竹箭之迅浪,溢金堤之□防,公洗心以斋□□致□考古制以沉□□□□□□□□□□□冀于弭患。
□□□水□攸□是□□苗亦有
乐和之声,腾于里谚;
保鄣之效,简于天衷。
而美珍有加,削章荐至,亦既受代,肩舆而归,赐告家居,以便颐养。
王人太医,晨夕诊问。
呜呼!
不幸以□□□年秋八月十一日启手足于□义坊之第,享年五十□。
□□闻讣,嗟悼□久,□□□□□□□□守□监护丧事,凡百费用,悉从官给。
明年秋八月甲午,归葬于河南洛阳平乐乡宣武村梓泽原之先茔,举夫人弘农县杨氏祔焉,礼也。
夫人即故保大军节度使廷璋之□女,□□□德,仪于通门,先公而亡,不□□□□□□□□□崇仪□□□□□□□□□□□□内朝,尝为小相,角巾东道,方庇大宗,实华胄之恭人,钟高闳之积庆;
次曰懿孙西头供奉官,温良自守,淑慎靡渝,俯及胜冠,已彰肯构。
五女:长适西头供奉官閤门祗候继忠,故□州团练使元之子;
次适侍禁□永崇,故镇□将军节度使廷□之子;
次适□□子□□□政;
□适供奉官曹伸,今殿前都指挥使宿肺㻮之子;
次在室。
惟程氏、李氏及幼女皆夭。
孙二人:长宗道右班殿直
次尚幼。
孙女一人,亦幼。
母弟,故镇安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驸马都尉、□中书令讳保吉,□□□□□□□□□□□□□□□□□□□□□□□伟望冠于友邦,胡不永年,兹用太息。
季弟保从,东头供奉官閤门祗候,夙负美材,未跻膴仕,亦悲早世,莫申永图。
中书之二子,曰贻孙崇仪副使
孝孙,礼宾副使
咸挺英概,无忝贻谋。
□下之徵□大□□公之历官□□□□□□□□□□□□□□□□□□□□□□□。
公菜邑累千室,其禄位之盛矣。
五典郡政,八司戎律,屡驰使传,三护大营,斯倚任之重矣。
公至性纯孝,勤于致养,先王、太夫人或晦明微疹,息偃弗康,冠带侍旁,□调自手,药先尝而乃进。
□宿露以□□出于诚心,未遑卜□而□□□□□□□□□□□□□□□□□□□□美,闺门称悌。
至于击剑之妙,饮羽之能,绝出辈流,莫可伦儗。
穰苴兵法孔明阵图,臾匠之占,圯桥之略,悉探其赜,必索其精。
加以涉猎史传,应答无滞,吟咏情性,叩课特工。
澶渊日,作《言怀》诗一篇,叙止足之意,得比兴之体。
传□人□作□□□□□□□□□□□□□□□汉籍攸记,翁归兼文武之才。
惟四美之难偕,于公斯无阙矣。
矧又体貌魁杰,志怀沉毅,重夫然诺,兼金是轻。
嫉彼回邪,过门必骋。
善保基绪,重世而莫京;
谨守廉隅,历官而无过。
咨所谓八伦之□子,王国之吉士者□。
大中祥符□年□□□□之□□□流根之□贝州观察使
贻燕之祉,久而益光;
褒命之数,兹焉为异。
本名贞太祖改赐今讳。
允协充闾之庆,以成知臣之美。
公亦拜君之赐,退思而有光;
裕父之蛊,聿修而无忝。
载德之盛,良可述焉。
诸孤等以窀穸即安,岁月增逝,□□□□□□□□□□□□□□□□□刊贞琰,猥颁俞旨,属于下臣。
顾惭空疏,谬当论撰。
九原可作,方恻于宸襟;
一字之褒,虔遵于直笔。
铭曰:
先民有言,立功不朽。
公于出征,屡折戎丑。
大《易》之训,积善庆馀。
公之肯构,克昌门闾。
紫禁承荣,伦侯列爵。
印兮累累,绶兮若若。
通都列城,居官有
二矛重弓,从军信乐。
击鼓其镗,我□□□。
□□□□,□□□□。
□□□□,威名日彰。
呜呼不吊,今也云亡。
曲洛东流,维嵩南峙。
巩树苍茫,周原沵迤。
逝者如斯,人生到此。
真宅言归,新阡郁起。
日车奔兮风驷驰,□舟趋兮灰琯移。
夜漫漫兮佳城闭,露瀼瀼兮宿草滋。
□□□□□□,□□德兮□□。
□□□□□□,欲报德兮无期。
托斯文兮篆刻,尉终天之孝思。
砻密石兮表幽域,亘方来兮无愧辞。
大中祥符四年岁次辛亥十二月庚子朔、十一日庚戌建。
翟询、翟文□刻。
勾当人张罗(《金石萃编》卷一二九。)
题下原署:「翰林学士通奉大夫、行尚书户部郎中知制诰同修国史、□史馆事、上柱国南阳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一百户、赐紫金鱼袋臣杨亿奉敕撰。
翰林待诏朝散大夫、守太府少卿同正骑都尉赐紫金鱼袋臣尹熙古奉敕书并篆额」。
大宋广平公墓铭(并序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 北宋 · 商敦古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
公讳可度,字遵圣,周故太师侍中之季孙,累赠诸卫大将军之少子也。
祖祢勋业,丰碑峞然,兹不复书。
公性尚履素,乐贲丘园。
视绂冕若□桔,轻利禄如咳唾。
自始冠止乎不惑,乐酒好逸,遂天真之性,几二十祀,未尝有忝祖败度之失焉。
盖良玉镠金,虽韬瘗泥壤,终弗能污玷者,其真性本洁故也。
洎年将知命,忽于中夜独步庭庑而自谓曰:「伯玉至是知非,吾亦其人也」。
自尔虽事廉隅,踵子期之不二,仍复耽尚释老,研覈精微。
谓释以无相绝念为心,复遣于心;
谓道以杳冥冲邃为用,亦泯乎用。
所谓妙达一乘,洞入玄极者也。
虽耆艾苾刍、宿旧羽流,莫不例咸心伏。
嚱,凡及易箦之夕,孰不大怖而昏惑者乎?
公至是如入三昧,恬然自安,亲属无恐,不其深究释老之妙乎?
大中祥符纪号之初蕤宾月下弦日示疾,溘然顺化归仁坊新第,享寿艾服有五。
是岁冬十一月望日,归葬于洛水之阳、邙山之麓,附先将军宅兆而窆之。
公娶沛国朱氏,乃有梁皇裔落雁之曾孙也。
令淑有闻,兰芬蔼誉。
自钟酷罚。
茍存亲息,但曰未亡。
有子文宝者,业隶进士,哀毁过礼。
文学推能,朋执交贤,动师息古。
女三人,长适圣宋故团练使张侯之令子鼎,文齐,行蕴曾颜,诚君子儒也。
次许故观察副使李公之少子曰继忠
其次尚稚。
呜呼!
人生到此,翻谓返真。
以天地为庭区、以春秋为昼夜、以日月为膏炬、以众籁为听闻、以寒暑为吹呴者,孰不然乎,安足悼哉!
惜乎公之天寿不享,家政未成,颓然任化,斯可哀矣。
中馈以终天之玦无以追报,以予素熟景行,请志贞珉,乃抽毫而铭:
公寓大块,贵而不贱。
衣锦食珍,丰然有羡。
寿不及耆,奄忽而变。
生前日月,倏焉如电。
公□达理,洒然无□。
□□亲属,缠哀眷眷。
寘□墓穸,终天宁见。
按:《千唐志斋藏志》第一二六二页。又见国家图书馆藏拓片·墓志三七三二。
环州洪德寨熟户白马族巡检殿侍勃拶男嵬环州洪德寨熟户白马族军主你埋男𡗀你并可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监察御史武骑尉充本族军主 北宋 · 宋庠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五、《永乐大典》卷一三五○七
敕:故具官勃拶男嵬𡗀等,世欸边关,义承王略。
惟乃亲之尽瘁,因所属以上闻。
宜袭宠名,且绥旧族。
文阶职,宪秩武勋。
并示恩褒,勉继忠恪。
可。
皇宋放商盐颂(并序明道二年六月 北宋 · 张仲尹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一、《山右石刻丛编》卷一三、《八琼室金石补正》卷八九
睿圣文武体天法道仁明孝德皇帝缵临大宝,承天之序,昭显令德,纳民于中。
英声茂实,靡不攸暨;
万务成宪,底于太宁。
乃眷解梁,沃饶近盬,驾盐之役,人用告劳,日居月诸,奏牍交委。
上知而悯之,乃择大臣中熟于利害者,议定可否以闻。
繇是参酌古今,考详微隐,列状而上,佥以放商为便。
翌日颁诏,自三京而下数十州,罢总榷之法,于入官之直止取其□,馀之羡剩归于民。
闻命令既□,公私咸敕。
细□臣贾,云屯栉比;
千艘万轴,水行陆进。
出纳之数,昼夜无穷。
以是解之民无少长,蹈舞称庆,更相□曰:「禁网既缓,为一定之制,咸别滋味,用广货□乂。
而今而后,绝荡离之患,保父子兄弟,守先人之庐,无非辜,无滥刑,享终天年,以续世绪,熙熙然□太平民也」。
守臣仲尹闻而美之,曰:□□□圣人在于上,非专利于□,而与民共其利;
非利于一时,而利于千古也。
孟子曰:「亦有仁义而已矣」。
观斯□,是谓发明王道,抑薄霸业,□□□□王常行之典也。
《书》云:「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其是之谓矣。
我皇帝贻谋□□,六叶继明,□□□□□□□□□□□□清□源,敢谓□□□之微,而得王道之深矣。
俾噍嗷之俗,蹈华胥之乐,反拂郁之气,协冲一之味,见之于今日矣。
下臣醺酣圣谟,沐浴醲化,嗟欢不足,敢扬颂声,辞曰:
惟皇御极,钦崇俭德。
稽古行道,体天立极。
乃眷解梁,孕兹宝泽。
出若波注,□如山积。
岁运所须,曰劳民力。
道涂之上,昼夜不息。
车无□□,□程窣云。
首尾相贯,上下成群。
辇于太仓,在河之濆。
督责峻厉,怨怼纫纮。
资随产竭,名由籍存。
飞章叠至,睿听升闻。
爰命法臣,□□□害。
宜停总榷,俾臻阛阓。
惠民之馀,实边为大。
官□惟一,商获其倍。
舟运车□,输金纳贿。
普率之下,公私咸赖。
圣念曰藏,德音□□。
□□□□,致利于商。
彼□□霸,我尚于王。
率由中道,袤□皇纲。
还淳反朴,超虞逸唐。
形诸颂声,勒石流芳。
赵郡□□□□。
明道二年岁在癸酉夏六月甲午朔十一日甲辰建。
儒□郎、试秘书省校书郎、监解县盐池理县梁坚书。
谒水心院讲僧继忠 北宋 · 赵抃
七言绝句 押麻韵
烟波周匝望中赊,乘兴驱车一径斜。
谁识上人修證地,水晶宫里法王家。
宋故明州延庆寺法智大师行业碑元丰三年十月 北宋 · 赵抃
 出处:全宋文卷八八九、《四明尊者教行录》卷七
法智大师名知礼字约言金姓,世为明人。
梵相奇伟,性恬而器闳。
初,其父母祷佛求息,夜梦神僧携一童遗之曰:「此佛子罗睺罗也」。
既生,以名焉。
毁齿出家,十五落发受具戒,二十从本郡宝云义通法师,传天台教观。
三日首座僧谓曰:「法界自有次第,若当奉持」。
曰:「何谓法界」?
僧曰:「大总法相圆融无碍者是也」。
曰:「既圆融无碍矣,何得有次第耶」?
是僧无语。
几一月,自讲《心经》,人皆属听,而惊传之,谓教法有赖矣。
居三年,常代通师讲,入文销义,益阐其所学。
后住承天,遂徙延庆,德望寖隆,道法大炽,所至为学徒渊薮。
日本国师尝遣徒持二十问询求法要,师答之,咸臻其妙。
天台之教,莫盛此时。
真宗皇帝知名,遣中贵人至其居,命修忏法,厚有赐予。
偶岁大旱,遵式、异闻二法师同修金光明忏,用以祷雨,三日雨未降。
于是彻席伏地,自誓于天,曰:「兹会佛事,傥未降雨,当各然一手以供佛」。
佛事未竟,雨已大浃。
尝与钱唐奉先清源、梵天庆昭、孤山智圆数人,为书设问,往复辨析,虽数而不屈。
又遣门人神照大师本如与之讲论其说,卒能取胜。
尝制《指要》、《妙宗》二钞,《大悲忏仪别行疏记》暨《光明》二记之类,后悉流传。
尝偕十僧修妙忏三年,且约以忏罢,共焚其躯,庶以激怠惰,而起精进。
翰林学士杨公亿驸马都尉李遵勖尝荐师服号者,其心尤所爱重,知有自焚意,致书劝止,弗从。
又致书天竺慈云式师,俾自杭至明,面沮其义,亦不听。
郡守直史馆李公夷庚密戒邻社常察之,毋容遁以焚。
师愿既莫遂,复集十僧,修大悲忏三年。
又以光明忏中七日,为顺寂期,方五日,结跏趺坐而逝,实天圣六年正月五也,享年六十有九,为僧五十有四期。
其亡经月,发龛以视,颜肤如生,爪发俱长。
既就荼毗,舌根不坏,舍利至不可胜数。
凡三主法会,唯事讲忏,四十馀年,胁未始至席。
当时之人,从而化者以千计,授其教而唱道于时者三十馀席,则全、觉琮、本如、崇矩、尚贤仁岳慧才梵臻之徒,皆为时之闻人。
今江浙之间,讲席盛者,靡不传师之教,其于开人之功,亦已博矣。
元丰三年冬十月,余谢事经岁,自衢抵温,有法明院忠讲师,其行解俱高者,顿尝游衢,乃余未第时与之接者也。
一日,敛裓而前曰:「继忠法智师,徒为法孙,惜其示寂六十有三年,其所造峻特而所学为来者,固释门之木铎哉。
自昔达官文士,其言可信于后世者,乃无述焉,其徒窃羞之」。
既而状其行,请余作碑,以为无穷之传。
余乃叹曰:「人生之初,虚一而静,本无凡圣之别。
逮交战于事物之境,而莫之能返,此诸佛不得已,而来震旦,烦其名相以化之,岂茍而已哉!
设之以法而可行,示之以戒而不可犯。
目之有花,他人莫得见;
如耳之有磬,他人莫得闻。
欲其自降乃心,而求复初地。
其后导师继继而兴,骋智慧辩才,谈真实妙义,使人不离当念,超顿一乘,不离文字,示解脱诸相。
要其究竟,则无一法之可说,无一字以与人。
法智师既达乎此,则何假于言而后传哉」!
虽然,重违勤恳,姑阅其所纪,皆众所共闻者,因为摭梗概而实录之,仍赞之以文曰:
大雄觉世垂微言,磅礴日月周乾坤。
智者才辩穷化元,时为演说开迷昏。
八万总结河沙尘,俱入天台止观门。
法智远出扬清芬,游戏三昧真轶群。
志坚气直貌且温,少而敏悟老益勤。
遗旨从衡深讨论,消文释义虽缤纷。
辞淳理妙简不烦,或忏或讲忘晡昕。
迩遐学徒日骏奔,成等正觉消波旬。
俾诸佛祖道弥尊,流已清浚其源。
叶已茂培其根,行高名重上国间。
天子遣使来中阍,贤豪勋戚固所忻。
命服锡号回天恩,知身变灭浮云。
誓勇弃舍甘趋焚,素愿莫适仍修熏。
众生嗜好随贪瞋,三涂转徙膏轮。
有能顿悟报施因,罪福苦乐岐以分。
说本无说谁其人,师心了了所夙敦。
言能破妄宁非真,身虽云亡今常存。
江浙蕃蕃其子孙,诏亿万世观斯文。
天童四明往复书后叙熙宁三年二月 北宋 · 释继忠
 出处:全宋文卷九八九、《四明尊者教行录》卷四
吾祖法智尊者始因钱唐奉先清师制《珠指》,解十不二门「总在一念」之文为真心,「别分色心」之言为俗谛,改色心门「造谓体用」为「造谓体同」,改内外门「三千即空即假即中」为「即空即中」,凡改二十来字。
天台昱师注《不二门》,立唯观不思议境,消「一念三千,唯色唯心」为真谛,法智悯而救之,所以《指要》之所由作。
故序云「或示或注,著述云云」,是此也。
清师又立生佛三千为事造,心法三千为理造,而不知三法各具事理,如《指要》破曰:「据佗所释,心法是理,唯论能具能造;
生佛是事,唯有所具所造。
则心造之义尚亏,无差之文永失」。
又序曰「事理未明,解行无托」。
此皆破于清公也。
然《指要》之中正明观心达妄之道,辟佗山外「观真」之非文,引「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二句为发心立行之本,因此拣示达磨门下三人得道浅深。
可大师云:「本无烦恼,元是菩提」。
达磨曰「得吾髓」。
法智评之曰:「师之见意纵阶此语,且未圆」。
凝禅师谓《指要》所引差错,从而辨之,乃准《祖堂》及《传灯录》,当时可师但礼三拜,依位而立,而不曾有「本无烦恼」等言。
凝公如此扶救,毁斥法智云「是道听途说,非为正论」。
殊不知法智准《圭峰后集》而示。
到此,凝公自当结舌服膺,柰何《后书》倔强不已。
今更就彼书辨之。
若将可大师无言依位而立便是显圆顿者,且《身子》云:「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
《大品》云:「若有一法过涅槃,我亦说如幻」,又有无言童子净名杜口等。
今问,此诸无言而与可师无言为同,为异?
请端的示之,切莫通谩。
又如《阿含》,外道问佛,不问有言无言,如来踞座,外道赞云:「世尊大慈,开我迷云」,即礼三拜而退。
阿难问佛外道得何法而退,佛言:「如快马见鞭影,即著正路也」。
《祖堂》引为圆顿第一则语,天台判此为小乘三藏,若望圆顿,犹霄壤焉,故知不可才见无言,便谓真證也。
当时四明太守直阁林公见二师诤议不已,因请法智于《指要》下和融之语。
法智不得而辞,遂改之(《指要》旧文曰:「此乃又超得髓之说也。可师之见意纵阶此语,且未圆。问今明圆教,岂不论断惑證理及翻迷就悟耶?若论者,何异持育之解答,祇如可师,岂不断惑翻迷,岂亦同前二耶?故知凡分渐顿,盖论能断能翻之所以尔。」《指要》新改曰:「然汝所引达磨印于可师『本无烦恼,元是菩提』等,斯乃圭峰异说,致令后人以此为极,便弃三道,唯观真心。若据祖堂自云『二祖礼三拜,依位而立』,岂言烦恼菩提一无一有耶?故不可以圭峰异说而格今家妙谈尔。」)
况达磨西来,以《楞伽》四卷授可大师,且曰藉教悟宗,仁者依此修行,自得度世。
荆溪尝判《楞伽》阶天台别教,以经云「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之义,大慧菩萨问是顿是渐,佛答是渐。
既言是渐,安得指为顿耶?
准此则法智所评信不诬矣。
今谨录当时《议书》五番,非但令后昆睹《指要》新旧二文来历,抑亦不昧先时辨论之因起也。
熙宁三年中春永嘉法明院传教法孙继忠识。
十义书序熙宁九年十一月 北宋 · 释继忠
 出处:全宋文卷九八九
《十义书》之所由作者,有宋景德之前,《光明玄》广、略二本并行于世,钱唐慈光恩师制记曰《发挥》,专解略本,谓广本有《十法观心》,乃后人擅添尔。
天台重解帝王之文,辄评谓有四失:一曰理乖,二曰义疏,三曰词鄙,四曰事误,广破如续遗记也。
有二弟子,即钱唐奉先清师、嘉禾灵光敏师,共构难词,造二十条,辅成师义,共废广本。
钱唐宝山信法师奉书敦请法智评之。
法智逊云:「夫评是议非,则近于诤竞,非我志也。
矧以二师学解有闻,尽吾宗之先达,奚可率尔而拒之哉」?
信法师请曰:「法鼓竞鸣,何先何后。
夫当仁不让于师,况馀人乎」。
坚让不免,故有《扶宗释难》之作,专救广本十种观心,兼斥不解发轸拣境之非,观成历法之失。
钱唐梵天昭师、孤山码碯圆师,皆奉先之门学也。
乃撰《辨讹》,验《释难》之非,救《发挥》之得。
法智谦光之礼,撰《问疑书》诘之。
昭师不逊,有《答疑书》之复。
法智复有《诘难书》之徵。
昭师构五义之答,法智复作《问疑书》之责。
昭师稽留逾年,法智复有《覆问书》之催答。
昭师有今之《释难》,翻成不腆之文矣。
往复各五,绵历七年,攒结前后十番之文,共成今《十义书》之作。
复有二百诘,不出前后五番堕负、四番转计。
初指约教正释,便属理观观心。
法智斥云:「以教代观,不意翻成有观无教」。
二转计云:「须知,理观直观真心,光明当体,翻谓妄法」。
法智斥云:「观心在迷,却谓属真;
当体果法,却谓属妄」。
三转计救真心之一失,改真心名为法性,意谓法性通真通妄,以随缘混之,辅为事理二造。
心属非真非妄,生佛是真是妄。
救前真心,亦不专真专妄也,以不专妄故,斥法智之拒也。
四转计云:「十乘妙理,为所观境」。
法智破云:「应三障四魔,为能观观耶?
转计即堕负矣」。
并初根本,共成五番也。
法智引重明阴境难之,昭公伏曰:「止观观阴,有失捡寻。
仲尼云:『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则为贵』,今为改之也」。
法智进奖云:「上人粗有性灵,能分科节,何不尽矣,舍短从长,见巧知陋。
今伏膺观阴,因谁得知耶」?
景德四年孤山圆师为昭师轮下之席端也,法智遣住东掖山神昭大师本如在轮下日,驰《十义书》并《二百问》往钱唐诘之。
会稽什公希望辅之翼之,共辨矣。
孤山观二公之论辨,如面敌,必重席也。
自谓「义龙安肯伏鹿」,遽白钱唐守,答以公据,不为遣也。
虽然止论席,别行玄,虽魔烧佛经,且不能烧性德之善也。
故常住教卷,焉可绝灭耶?
今有宋熙宁,相去八十馀年,此文兴,盛行于世。
浙右学敩,讲习此文者众,故得僝工镂板,代学者传写之劳。
永嘉法明院第一代孙继忠,指授门人以写印二本对之评之。
其义其中,法句欠剩,文字舛谬。
昔趋广智之庭,每蒙以提耳指掌,今约义断文,辄滥评定。
或有臧否,冀同学同见者,更为学者指南耳。
熙宁九年仲冬既望日序。
按:《四明十义书》卷首,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六。
推忠保节翊戴功臣忠武军节度许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使持节许州诸军事许州刺史御史大夫上柱国渤海郡开国公食邑八千七百户食实封三千户累赠太师尚书令中书令烈武高卫王神道碑铭 北宋 · 王圭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五五、《华阳集》卷四九、《名臣碑传琬琰集》上集卷九
惟高氏始得姓于齐太公之后,历秦汉以来,世固多徙而北者。
王之先蓟门人
五代扰攘,李景盗据江南,数通使契丹
王之皇祖密国公者,与其子适将敌命至,而欲搆患中原,阴使人害密国公,声言为汴人所杀,迁其子濠、梁
积厚报隆,乃有兹冀国
冀国公知人事之变,举其族内属,占数于濠之蒙城
王即冀国之中子也,讳琼字宝臣
少起田里,沈勇有大略。
宗尹京邑,闻其材武,召置帐下。
太宗尝燕罢禁中,太祖命同升辇至讲武殿
出苑东门,太祖亲扶上马。
时王与戴兴王超李斌桑赞等五人皆从。
太宗醉不能穿马镫,王左手按辔,右手代镫。
既出,太祖顾谓王继恩曰:「此数人者皆将帅之器也」。
特以控鹤冠带及束帛赐之。
太宗即位,补御马直指挥使,迁御龙弓箭直都虞候
太平兴国四年,从征太原,押弓弩两班合围攻城。
太原平,太宗引兵自幽州还,闻敌兵盛至,留王夜作引龙真乐于御营
迟明,王度车驾已远,乃谓众曰:「今敌在肘腋,若并力拒之,尚可驰溃围中。
不尔,则不得脱」。
于是众与王转战至行在,而六班率不至。
及见王,数加劳存之。
太宗欲诛六班,王曰:「陛下晨夕兼行,令不密下,主将之罪也。
卫士皆以材勇选,从下太原,有功未赏,尽诛之可虖」?
帝怒遂释。
擢天武军都指挥使西州刺史,又为神卫左厢都指挥使西州团练使
再幸大名,为京新城巡检
卢多逊遣吏私通秦王邸,坐失徼巡,降许州马步军都指挥使
适有亡命卒聚,盗于界中,伺知州臧丙出,将劫库兵以为乱。
王侦得之,即白丙,选从卒数十人袭贼至榆林里。
贼穷保民舍,王挺登墙,贼酋号青脚狼者,将注矢射王。
王引弓一发,应弦而踣,尽擒馀党。
上其事,稍迁御前忠佐马步军都军头蓟州刺史
会将北伐,以为楼船战棹都指挥使,部船千艘趋雄州,城易州
天武左右厢都指挥使、蓟、富二州团练使
端拱元年,与范廷召王超孔守正同时落权。
王出为单州防禦使,徙贝州兵马总管
不数月,廷召等复进补军职,王引领忽忽,内恩所不及。
驸马都尉王承衍贝州公主间入见上,颇知顾王厚承衍屡慰勉之。
明年,遂制授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归义军节度使廷召等皆列其下。
王自单州不一年,蒙擢至此,而数为殿前都指挥使戴兴所呰。
太宗曰:「朕自幽州还,便欲除琼此命,盖已迟十年已」。
及为并、代马步军都总管,时潘美亦为节度使,同在太原
旧制,领军职者班其上,王以数战有功,乃自陈原班其次而许之。
保大军节度使镇州行营都总管,又以彰信军节度使太宗山陵都总管,复之并、代。
咸平中契丹内略,阏氏车帐至狼山夏口
王方偏将王万海等七人择兵异道与敌确,而自据要设伏以邀击之。
杨允恭持诏至,趣王出土门
都部署傅潜畏不出战,既得罪,乃以王代冀州,敌寻解去。
明年召还,授殿前都指挥使,上《鞭箭陈图》,真宗赐对便殿。
时言者以高阳之战,范廷召等所领兵颇闻有不用命者,今释不诛,后何以责死力?
真宗以问,王对曰:「前日圣恩释之,令其众分隶诸将。
一日闻召而欲诛之,疆埸多虞,傥众惧而变生,臣窃为国家忧」。
真宗遽曰:「微卿,几至误事」。
王因言殿前诸班捧日天武诸军,皆拱卫之兵,其数日益耗。
真宗曰:「三司以边储不足,未暇增补也」。
王曰:「臣兴国雍熙中,为军厢主,是时诸指挥皆满五百人以上,若积计所阙军食,固当有馀,三司曷为不足」?
虽以其言为然,而未能遽行。
未几,后殿选补诸军班,王请于所绌中更选人以益之
或曰:「上意所不欲,王固欲之,且典握禁兵,不惧疑至则身辱乎」?
王曰:「吾以死许国,安复以疑自顾也」。
马军都指挥使权步军司葛霸在告,管军独有四厢指挥使刘谦一人,王既兼领二司,乃言:「臣老矣,如有负薪之忧,谁为可任者?
先期自殿前而下,各置副都指挥使及都虞候,常有十人。
职近事亲,易以第进,又使士卒预识其威名,缓急临戎,上下得以附习,此军制之大要也」。
于是施用其言。
景德元年契丹直抵澶州真宗北幸,驻跸于韦城,大臣有劝上南巡者,召问王行幄。
王惕然曰:「且敌之大入,去国远斗,势不可以持久。
况羽檄召天下兵,行且至,进则可以决有功。
今止军不发,众情大惑,谁为陛下建此策者」?
真宗曰:「将更议于大臣」。
王曰:「天子亲御六军,蒙犯霜露,国之安危,事在转漏,何议也」?
遂发韦城,次澶州
将抵浮桥,左右犹踌蹰未进,王下马自扶辇,拥众渡河。
既而请帝御北城观兵,汉军望黄盖,皆仰呼万岁,而敌人亦大呼,声闻数十里,其种酋皆骇视失色。
有顷,劲弩伏发,射契丹之将某几殊,遂奉书请盟。
师还,赐燕于行宫,而李继隆石保吉魏咸信酒酣争功。
王曰:「天子神武,一举而折敌,公等何功之与也」?
继隆等愧甚。
已而赐黄金三百两。
它日,卫士有白廪粟陈腐者,王曰:「边防战守之兵,暴露寒苦,而所食之与豉同色。
若等日既食大官,月所给又先进样于上前,岂特诸军比也?
有一言以动吾军者斩」。
于是众莫敢有言。
其后王被疾久不出,辄有遗陈粒于殿下者,中贵人得以闻,人赐精米一斛。
王叹曰:「安有是邪」?
遂以疾辞典军,章数上,拜忠武军节度使
王素宰相寇准所知,澶州,劝上南巡者,王钦若也。
尝叱钦若,退而心甚恨。
三年,罢相,钦若知枢密院
王疾甚,真宗趣驾欲临,问钦若,乃言:「天子问疾,所以宠勋臣,今琼无破敌之功,不可往」。
帝勉为止。
其年十二月四日,王薨建宁里第,享年七十二,赠侍中
有司请辍视朝一日,终以王有旧勋,特辍二日,官给丧事。
明年正月二十九日,葬开封府开封县吹台乡建邑里。
王仪状英伟,不学古兵法,而临变中机,奇密如神。
典禁兵之日久,顾裨佐不足以计事,特以材自任。
其代傅潜提三路之兵,以数十万出入进止,其听号令若一人,敌故惮王,终岁不敢近塞下。
王善骑射,与士卒同饮,赐予辄分其麾下,家无所馀。
真宗尝问:「卿子几人」?
曰:「臣子十有四人,臣诚愚不肖,然未尝不教以知书」。
于是赐诸经史于其家。
每戒诸子:「毋曲事要势,以蕲进身。
自吾奋节行间,至秉旄钺,岂因人力哉」?
又尝论:「前后与吾同在宿卫者,孰最有闻」?
诸子以其所闻者对之。
王曰:「与蔚昭敏李斌孰愈」?
诸子曰:「此众之所非也」。
王曰:「吾尝与此二人者言,其忠质一心,无铢发敢欺朝廷。
众之所非,吾是以取也」。
王少时,尝醉卧田中,父夜往,见有神人擐金甲侍王之侧,父窃奇而爱之。
父没,王负父骨十馀年,故其后子孙莫不以忠孝承家。
嘉祐八年,王之曾孙女进册为皇后,以故累赠至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国公
治平四年,为皇太后,遂赠至卫王,王薨七十一年矣。
其葬也,弗及请谥于有司
熙宁九年,天子笃宝慈之养,而念王之功,乃亲考六家之书,以「安民有功曰烈,折冲禦侮曰武」,特赐谥曰「烈武」。
又以王墓有窆碑而文未刻,乃诏臣圭,述王遗休而刻之。
既又赐之篆,曰《决策靖难显忠基庆之碑》。
呜呼,何其盛欤!
臣圭伏思太宗之发燕南,真宗之渡澶北,当是之时,王智有足过人者。
一旦济国家之难,以休兵靖民显名于后世,顾所施岂不闳哉!
与夫自昔将帅搴旗斩馘之事异矣。
泽流子孙,与宋无极,殆神理之有相乎?
曾祖冕,赠中书令
,赠尚书令密国公。
父乾,赠尚书令冀国公
王娶李氏,追封魏国夫人
继亦李氏,追封楚国夫人
子,长曰继勋,建雄军节度使,赠康王
次曰继忠四方馆使荣州团练使
次曰继和,崇仪副使
次曰继伦西头供奉官
次曰继密,内殿承制閤门祗候
次曰继宣,天武捧日四厢都指挥使眉州防禦使
次曰继隆引进使陵州团练使
次曰继元东上閤门使嘉州刺史
次曰继荀,右侍禁
次曰继芳,供备库使忠州刺史
次曰继颙,左侍禁
次曰继丰,供备库使昌州刺史
次曰继敏,内殿承制
次曰继昌西头供奉官
皆已卒。
女十二人。
孙,西京左藏库副使等六十三人。
曾孙,左班殿直士先等一百四十五人。
四世孙,东头供奉官公庠等七十一人。
来孙,右班殿直世祚等十三人。
铭曰:
绍恢皇基,于赫神宗。
憺我神武,繄王之雄。
威威繄王,出入金革。
外动四夷,其武孔硕。
从北征,翼帝之舆。
龙安御,天旋日舒。
逮事真宗,决策于河。
敌骇枝披,奉书请和。
王长六师,阚如虓虎。
蒸徒啴啴,畴予敢侮?
谁谓人遐,尚有遗烈。
至今受祉,亦莫我遏。
思齐曾孙,宝有慈极。
天予仁孝,化及万国。
上方念王,幽州之功。
澶州之画,其利亡穷。
乃诔王行,乃铭王劳。
作碑磪峞,在浚之郊。
陟彼高冈,望王之茔。
千载而下,其凛如生。
华戎鲁卫信录总序 北宋 · 苏颂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三七、《苏魏公文集》六六卷、《皇朝文鉴》卷八九、《古今事文类聚》遗集卷九、《文章辨体汇选》卷三一二
元丰四年八月,奉诏编类北界国信文字。
臣窃伏惟念国家奄宅四海,方制万区,九夷百蛮,罔不率俾。
瞻兹北陲,早已面内。
章圣皇帝因其丧师请和,许通信好,岁时问遗,寖以修讲,陛下钦若成宪,羁縻要荒,乃命儒臣讨论故事,将欲垂于方册,副在有司。
其所以虑远防微、纡意及此者,皆以偃兵息民故也。
顾臣愚陋,不足以奉承明诏。
黾勉期月,初见纲领。
诠次类例,皆禀圣谟。
前诏断自通好以来,以迄于今,将明作书之由,故以《叙事》冠于篇首。
厥初讲和,始于继忠书奏,辽主乞盟之请,赐以俞旨,由是行成,故次之以《书诏》。
既许其通好,乃有载书以著信,故次之以《誓书》。
昔之和戎,则有金絮䌽缯之赂,我朝岁致银绢以资其费,故次之以《岁币》。
恩意既通,又有好货以将之,故次之以《国信》。
信好不可单往,必有言词以文之,故次之以《国书》。
异国之情,非行人莫达,故次之以《奉使》。
奉使之别,则有接送馆伴,所经城邑、邮亭、次舍,山川有险易,道途有回远,若非形于缋事,则方向莫得而辨也,故作《驿程地图》。
前后遣使,名氏非一,职秩不同。
南北群臣交相礼接,年月次序散而不齐,既为信书,不可无纪。
故作《名衔年表》。
夫如是而使事尽矣。
通好肇于戎人,我从而听之。
凡问遗之事,皆列《北使》、《北信》,北书于前,朝廷所遣乃报礼也,故载之于后,所以著其所从来也。
使者之至,在道则有邮馆宣劳之仪,入朝则有见辞宴赐之式,礼意疏数,并有节文,故次之以《仪式》,又次之以《赐予》。
彼待王人亦有常矩,无敢违越。
故以《持礼》、《过界》及《北界分物》系于后。
使者宜通宾主之欢,而贽见之礼不可阙也,故次之以《交驰》。
问劳往返,诏宣书劄,体范存焉,故次之以《诏录》,又次之以《书仪》。
信币则有赍操之勤,导从则有舆隶之众,沾赍所及,无不均遍,故次之以《例物》。
使者至都,上恩顾恤,靡所不至。
或贸易货财,或须索供馈,或丐求珍异,许予多矣,故次之以《市易》,而《供须求丐》附焉。
南北将命,往还约束,细大之务,动循前比,故次之以《条例》。
凡此皆常使也,诞辰岁节,致礼而已。
至若事干大体,则有专使导之,故次之以《泛使》。
疆埸之虞,帅守当任其责,则接境司州,得以公牒往复,故次之以《文移》。
事非司州所能予夺,至待命官及疆吏对议者,代州移徙、巡铺界壕是也,故次之以《河东地界》。
疆界既辨,则边圉不可不谨,故次之以《边防》。
其别则有州郡壁垒之缮完,砦铺塘泺之限断。
载于舆地,所以示守备之严也。
凡为此书,本于通好辽人,则彼之种族自出,不可不知。
辽本契丹也,故次之以《契丹世系》。
辽与中国言语不通,饮食不同,便习弓马,射猎为生,难以常礼拘也。
朝廷所以能固结而柔服之,盖知其爱好之实也,故次之以《国俗》。
耶律氏修好中华有年数矣,爵号官称,往往仿效。
故次之以《官属》,而《宗戚》、《俸禄》,三者相须,并见于后。
朔漠之俗,恃险与马,由古然矣。
故次之以《关口》、《道路》,又次之以《蕃军马》。
辽之为国,幅员不过三千馀里,而并建都府,兼致州县。
轺车所过,宜详其处。
故次之以《州县》。
彼荒服也,并有奚渤故土,外接大荒之境。
其可见者宜兼著之,所以示天声之逮远也。
故终于《蕃夷杂录》,而《经制》、《方界》、《论议》、《奏疏》附焉。
臣窃观前世制禦朔漠之道,载籍所记,不过厚利和亲以约结之,用武克伐以驱除之。
或卑辞逊礼以诱其衷,或入朝质子以制其命。
汉、唐之事,若可信也。
然约结一解,则陵暴随之。
彼岂不得其术耶?
盖恃一时之安而不图经久之利故也。
渊谋硕画,无代无之,至于我朝,乃得上策。
年历七纪而保塞无患,岁来信币而致礼益恭。
行旅交通,边城晏闭;
黎民土著,至老死而不知兵革。
自书契以来,戢兵保定,未有如今日之全胜者也。
圣上方恢天下之度,以威怀远人,犹虑有司慢令取侮,遂案图籍,揭为令典,使之循守,无得而踰。
后虽有忿鸷悍黠之敌,欲启事端,绳以章条,彼当自屈。
若然,举辽朔之众,唯上之令,则是书之作,可谓规模宏远,而德施无穷矣。
然以今日承平之势,当彼百年既往之运,狃我函煦,侈心渐萌。
侈极而微,形兆兹见。
稿街质馆,行可致其俘入矣。
今姑撮其大概,副圣宸经远之虑,总二百卷。
卷有楦酿,则釐为上中下。
谨条事目,具于左方。
次年编类成书,先具目录进呈。
六年六月五日蒙降宸笔,赐名《华戎鲁卫信录》。
按:《文鉴》「大」下有「要」字,「概」属下句。
右千牛卫将军崇仁县君高氏墓志铭元祐九年二月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六三、《范太史集》卷五二
君高氏。
曾祖继忠四方馆使荣州团练使,赠左金吾卫上将军
祖遵奭,内殿承制,赠左骁卫将军
考士永,文思使
君,宣仁圣烈太皇太后之侄也。
年二十,归右千牛卫将军士纮。
事舅姑孝敬,教子义方
喜读儒书,尤能翰墨。
千牛力学应科举,家事悉以委君。
治有条理,好赒人之急,俸禄随辄费尽,不介其意,常若有馀。
元祐五年二月十一日卒,年三十。
子男四人:曰不矜,早亡;
曰不远,三班借职
二人幼。
三女,在室。
九年二月己酉,葬河南永安县
铭曰:
姜、任之族,马、邓之家。
贤淑有闻,而寿不遐。
宋故明州延庆明智法师碑铭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二○
释迦世尊鹤林灭度,法付声闻则维迦叶,其付菩萨则有文殊,领受言教则在阿难。
既有是三,孰可阙一?
迦叶之后,二十四传至于师子,或曰二十八传至于达磨。
达磨在梁武时,始来东度,于六度中特以禅名。
达磨壁观,人谓七年,我知何日。
虽曰顿示,有渐方便。
初传《楞伽》,后五六叶则尚《金刚》。
既而南北分宗,荡然同异。
在迦叶传十有三世曰龙树大士,所著大论,译传东度。
北齐时慧文禅师一见證入,以传陈南岳慧思禅师,九十日而證。
再传隋天台智者顗天师,十有四日而證。
于是乎备六度,融万法,定而三止,慧而三观。
质其宗焉,一言之曰具,二言之曰法性
离数而有三千,即经而专观心。
经之宗曰《法华》,则《华严》、《阿含》、《方等》、《般若》,终于《涅槃》,众皆为《法华》,其为迦叶、文殊、阿难,皆吾祖师。
天台实传章安灌顶,章安缙云智成,缙云东阳慧威东阳左溪玄朗左溪为达磨宗者二十年,乃自东阳荆溪湛然。
荆溪而后,智者之言毕载于书,智者之言悉归乎正。
其为一大时教,不可得而加已。
荆溪天台行满广修传物外,外传梁元琇传周清竦传有宋义寂
以上皆在天台
晚传四明义通,通传知礼,是谓四明尊者,亦曰四明法智
禀生知之上,思义于童子之时,其于天台之门,犹诸荆溪
于时斯教特盛,异同亦多,其人往往龙象重望,未易柔服
或始同而终异,或始异而卒同。
一言之辩,勤乎十返,往来江山,绵亘岁时,非苟合者。
如事理总别者,三千具造,不观真心,惟观阴入,至今称四明尊者云。
时有大禅德在雪窦,相与亦倾尽,具传广智尚贤
广智初得于《净名》,最深乎性相,审知佛法为境。
其传神智鉴文。
神智破众溃以澄法智之海,炎慧炬以缉广智之明者。
其载三智之美,可传而不可朽者,有永嘉继忠
其师神智而贤明智中立姓陈氏明州鄞人,父荣。
母朱初梦日入怀而生,夜不三浴啼不止。
初与群儿戏,儿辈怖之。
因使出家,才九岁,授经不再读。
嘉祐八年,试开封府得度。
治平元年受具足戒。
延庆智广智广异之,曰:「年少新学,能辨析如此」。
广智卒,遂师神智甚力。
熙宁中,神智开帏设问,凡二百馀人,无有出师右者。
延庆首座,代神智讲。
神智自谓不如。
去,礼天台智者塔,遂谒温州,周旋者二年。
将归,曰:「行必绍法智之席,予有私焉。
尝梦摩利、韦陀二天,幸为位于延庆忏堂」。
居有间,神智去延庆固辞不果,非特符忠之言,实慰远迩士众之望,二天位焉,后众道场咸取以为法。
元祐间高丽佑世僧统义天者,聪明瑰伟之士,初为嘉兴源公而来,才际海岸,见师升堂,闻未尝闻,咨嗟失色,且叹曰:「中国果有人焉」。
既而义接谈,辩者累夕,倾其所学,欲折其锋,竟不得毫发。
主客杨次公多之,为师作真赞,以师为玉池莲中之人。
盖师每以净土法门诱进学者,欲使人人知释迦有净土,弥陀来秽土。
他时所志于心者,一日必瞩于目。
乃依《十六观经》而出视之,为弥陀大象以临池,周之以十六观寮。
池莲凫雏,天风翱翔,观士槁坐,人音断绝。
一涉其境,道心百倍,宁论信与不信,固自疑其身非圣非凡。
其费巨万,而施者却之愈来,工度累岁年,而落成不周岁。
任其役僧介然,不劳不矜,若未尝有所事。
盖是境也,古未之有,今不知何为而有。
既二浙之所无,则天下之所无。
唐支硎山遵公所建法华道场,其能胜此者,有兵部刘尚书晏等所请敕号尔。
一日辞去,众留之不可,虽太守亦不得强,且曰:「待六十岁再来」。
居隐学山栖真寺。
众方从之卒业,会僧职须才,复不能舍师,太守躬驾者五六。
出住宝云,实其祖师通公之道场。
宝云颓圮,无一全椽,师复新之。
咸曰师前日隆其三世之居,今又兴其四祖之宅,孰谓像法之末哉!
先是伽蓝神腹中得愿文一纸,后更百年,肉身菩萨重兴此地,师复退白云山,视隐学山为远,殆绝人迹。
众以师之来居,为之筑庵像宝云院,凡四年,亦无一日不讲。
至止观不思议境,叹曰:「吾道极此矣,有不思议境,则有不思议心」。
为作《不思议境辩正》。
又指五章之裂大纲曰:「寄果明因,以解成行。
举佛摄生,全生是佛」。
作《止观裂纲指归释疑》。
太守俾令佐请师出住西山资教院,辞之。
又请住延庆,不得辞,时六十岁。
之道业日厉于前,四众依归,亦视前为盛。
政和四年甲午四月辛亥,师谓侍者法维曰:「吾尝疾病,今闻异香,吾意甚适」。
乃召十六观寮长忏人出曰:「吾今与汝辈诀别」。
各默坐久之。
明日又告法维曰:「异香载闻」。
悉召其徒至曰:「各宜修进,再相见于诸佛会中」。
趺坐面西而逝。
越三日掩龛,颜色如生。
享年六十九岁,塔在南城崇法院祖塔之东。
师首度弟子十有四人,禀法弟子、领徒传道者百馀人,其往来登门者不啻万人。
佛事中所谓岁忏者,行于江浙,盛于温、明,明之盛又在延庆
师率其徒数百馀人,七昼夜行道坐禅,岁复增盛。
其在岁忏外,又择其徒法华忏者十年,一日,忏终禅观中见大舟一,众欲乘之不可,师独以往来,自是慧解一发。
其讲《法华玄义文句》、《止观》、《净名》、《金光明经》凡数十过。
师身不及中人,而望之凛然。
其言平居殆不胜出口,而讲雄毅,耸听折心。
或退接于室中,屈辩申谈,云兴泉涌,不足为喻。
具与儒生言,则反质之曰:「此道在孔子如何?
此语在《诗》、《书》如何」?
儒生不能对。
与申言之曰:「无乃其若是乎」?
盖师于周、孔、老、庄之书亦无不究观,翰墨诗章皆出人上。
其诵《法华经》,平生以万数,诸佛号不在数中。
所著述曰《蛣蜣示迷》、《裂网指归释疑》、《不思议境辩正》各一卷,《南岳止观科》二卷,又有《诸经题义》、《诸文问答》、《门人授辞》、《杂文义》四种,未就卷第。
师晚在延庆,为众置田数十顷,曰:「愿以有限之田,为无尽之供」。
连年为俱僧大佛会中,曰:「不作因,焉得果」?
之所为,必兼本迹,而后得之。
至于音声之馀,咒诵之功,除民疾,却鬼魅,救旱灾者,则人莫得而言矣。
之高弟曰法中等,以说之顷岁宦游四明,庶几知师者,乃以法维状师行实,走东里求说之为之碑,义不得为辞。
伏念智者之为智也,异哉!
龙藏之传,身而觏之,固宜毕载。
而三观之外复著乎《圆觉》,四行之成就著乎《楞严》,智者言之于隋,其经译之于唐,虽欲不信,其可得乎?
所谓灵山亲闻者,此亦其躅与?
是故其教东及于日本,西返乎天竺,未之与亢也已。
或曰教外别传,不知教无等等,何外之有?
传授圆成,何外之有?
韶国师者,故自斥之。
当绝语言,不知此方以何为佛事?
或曰不立文字,不知文字非真亦非妄,乃以何者为文字?
尝求乎其人矣。
前乎智者而导其教者,曰梁傅大士北齐稠禅师
后来推极智者之教而尊之者,曰南山律师
其馀达磨法门义同赞者曰皎然禅师,晚则韶、寿二禅师
其密弘而取證者永嘉禅师,虽异涂而不敢不赞者曰贤首藏师,或叛去而窃用其意者曰华严观师,有公而异同,而意自有所在曰慈恩基师
唯是圭峰密弘用其言,而妄相排斥,专以四禅八定次第之学,何异儿戏以侮耆德。
唐谏议大夫杜正伦尝作《台教记》,惜其不传。
善乎梁肃之言曰:「佛法以天台司南」。
李华左溪言曰:「祗树园内,常闻此经,燃灯佛前,无有少法」。
柳子厚为无姓和尚言曰:「佛道愈远,异端竞起,惟天台得其传」。
又于永州龙兴净土院书《天台十疑论》于墙宇,使观者起信。
又为龙安禅师言曰:「传道益微,言禅最病。
今之空空愚夫纵傲自我者,皆诬禅以乱其教,冒乎嚚昏,放乎淫荒。
吾将合焉,马鸣、龙树之道也」。
唯是明智,其生既晚,异端益肆,积德于躬,无辩于彼,将自屈伏。
我言则光,顾予何者,辄与斯事?
窃少闻大道于圆照禅师
且有言曰:「他日勉读经教」。
其后三十年果得明智四明,视彼暗證禅魔禅鬼定文字法师乘坏驴车,无以正之,则不敢不自勉。
谨为明智序禅教之本末,而为之铭曰:
佛道译,圣言弥彰。
祸人以惧,仁人以昌。
有来达磨,壁观而止。
传失其序,竛竮之子。
前是龙树,五百年馀。
传乎迦叶,承乎文殊。
著论既,阿难所集。
我道已圆,佛乘之一。
慧文禅师,龙树崔嵬。
邃乎南岳,焕乎天台
惟我天台,法华三昧。
昔在灵山,雨华同会。
荆溪四明,先后有声。
一念三千,克一圆乘。
山外山众,孰如三智。
立公昭昭,三德而四。
既隆父席,亦兴祖基
百界千如,非我而谁?
宝舟,独乘而上。
岂我敢私,诸佛所向。
待绝灭绝,其然胡然?
秽土不除,净土现前。
法华净名,金光明观。
所未及者,涅槃缘断。
儒生之来,有文可载。
宴默何居,白云油海。
异端久出,矧我所逢。
我不尔辩,冰泮于风。
蛊神疠鬼,咸知尊事。
虽曰盲俗,岂不思致。
异香既闻,我将以归。
其归有所,涕泗孰依?
祖塔之东,琢此新石。
以告来者,永敬修德(《嵩山文集》卷二○。又见《四明尊者行录》,《宝云振古集》,《佛祖统纪》。)
智广:疑当作「广智」。
继忠陈亡□□补官制 宋 · 葛立方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三五、《归愚集》卷八
汝父素号骁勇,边场搏战,遽殒元身。
朕伤忠义之魂,而喜存者之可与嗣也。
初官命汝,往其钦哉!
法明寺教藏序1198年 南宋 · 叶适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七二、《水心文集》卷一二、《佛法金汤篇》卷一四、《南宋文范》卷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温州市法明寺
西湖法明寺,昔讲师继忠居之。
行业,愿力强果,故虽焚荡草莽,百年间冠盖常走一郡。
子真两序,师昶崇殿堂,院始落成。
昶尤精苦,衣屦穿损,食不累合,然诸生云赴,应答泉涌,人谓东掖、上天竺之盛不能过也。
天台既立止观二义,承而为说者益以蔓衍,而忠与昶亦各有论述,故其徒妙真、普济,欲集诸家之学为教藏置院中,率州士女修念佛三昧,以旌昶之绩而嗣忠之业于无穷,志甚远也。
夫浮屠以身为旅泊而严其宫室不已,以言为赘疣而传于文字愈多,固余所不解;
尝以问昶,昶亦不能言也。
祭先祖考妣文嘉定四年十一月 南宋 · 赵崇宪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三、《庐山志》卷一一、康熙《西江志》卷二○一
维嘉定四年岁次辛未十一月己酉朔越十五日癸亥孙朝请郎、知江州军事兼管内劝农营田赵崇宪,谨遣曾孙必垕,以清酌庶羞致奠于先祖考太师庆国笃行公、先祖妣冀国夫人李氏、先考太师大观文丞相福国忠定公、先妣秦国夫人徐氏之祠。
维昔笃行,绘像此山。
祠宇俨设,盖已有年。
继忠定公,并列其间。
山以祠重,祠以山传。
崇宪不肖,假守江堧。
首访精庐,榱柱欹颠。
追惟先志,心折涕潸。
尚期异日,吏责少宽。
再加营葺,旧观复还。
庶几英灵,百世妥然。
欲拜祠下,官守拘牵。
敬遣贱息,洁蠲以前。
寸诚悲切,神其鉴焉。
尚享!
按:《庐山纪事》卷二,豫章丛书本。
定斋集序绍定三年正月1230年1月7日 南宋 · 李𡌴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八、《定斋集》卷首、《皕宋楼藏书志》卷八七、《宋代蜀文辑存》卷七四 创作地点:四川省遂宁市
自建炎渡江,中兴立国,百度草创,然厥初收合一时之才,亦自足供一时之用。
拨乱反正,运奇敌忾,固归于将相大臣。
若其他列职士大夫主谟议谏诤者有人,司典章讨论者有人,掌书命制诏者有人,理财赋出入者有人,皆克称其职。
有益于国,有闻于后,是皆高宗神术,兴起作成,有以致然。
《诗》云「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斯之谓矣。
高宗能运作人之妙,享得士之宁,人才众多,公是别白,虽中厄于秦氏之斲丧,然脉理之流传,声气之陆续,终不可没。
孝宗嗣德龙飞,而群才奋扬,发于久抑之馀,诜然角立杰出。
孝宗培壅护持,日加月益,至于乾道淳熙之际,则其成效大验,著于天下,光明硕大,有不可掩。
当此之时,孝宗以神智英睿听览于上,群臣亦精白罄竭奉承于下,兵革不用,海内乂安,风俗纯茂,民物殷富。
盖自渡江几六十年,至是为盛,可不谓懿哉!
宝谟阁直学士定斋蔡公,是乃特出于乾道淳熙之际者也。
尚论其世而考其行事,究其立言,固知其为卓然一时之杰矣。
端明殿学士、忠惠公四世孙,早擢上第,践册府,方北门条对、便殿造辟,皆有鲠挺不阿之言。
虽上拂下摩,身几殆危,无所回忌,自是益为士论推服。
继膺天子之眷,屡更内外繁剧凡四十年,其间当事任,捍方面,将使指,总赋舆,宣力四方,无不殚尽。
然亦以方正不挠,违世戾俗,因至落拓不偶,久劳于外。
晚节独天子恩顾益宠,进跻法从,则公亦既老矣。
虽以权门势燄烜赫,欲以热官怵公者甚至,而公乃晦匿避远,不少污其腻,汔以全节始终,又岂非人之所难能哉!
𡌴尝获从庐陵刘公清之游,虽不获一亲君子光仪,第因刘公稔闻公建明植立之懿,窃所佩服甚久。
今又伏观公之文集,绳墨谨严,制作森具,巨细得体,丰约中度:诗圆美清遒,浑然不见刻雕之迹;
赋则规古体物,宏肆罗络,闯于衡思之阈;
论奏确讱恳恻,实而不浮,务求为可行而不近名。
窃尝谓自昔有问学志节之士不屑以文名者,则其文必纯质浑大而趣味有馀,有专期以文名者,其文尝艰深迫急而气质浅薄。
何则?
士不屑以文名,岂非其道德之蕴、义理之积,溢而见诸立言遣辞之间,如风行水上,有自然之文,词达而理举。
其专期以文名者,其语非不工且善,顾每伤于雕刻捃裂,摸拟缀缉,不近古人夷旷浑灏之体,如絺绘组绣,非无可观,然其美亦尽于一观而已。
惟公平生砥砺操持,盖欲以节业自见于世,岂屑以文名者?
而见于论著,固视前修无愧,然则公信可谓卓然一时之杰,足以追继忠惠之盛烈也哉!
公之季子户部郎官总领四州财赋廙素厚善𡌴,顷尝相遇于沙羡,今又相遇于蜀。
𡌴亦久知户部为人英毅敏达,亲仁从善,体国爱人,虽出其天性,然亦家法之素所习闻也。
既以公集四十卷锓木,将广其传,以幸惠后学,且不鄙衰陋,俾为之序,𡌴不敢辞。
绍定庚寅人日眉山李𡌴序。
刘彦修子羽江岸帖赞 南宋 · 岳珂
其忠足以继忠显,其教足以传西枢
其略足以佐魏公,其识足以知二吴。
于虖,斯亦足以列宝真之储矣。
道统十三赞 其五 南宋 · 宋理宗
四言诗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八一
顺天应人,本乎仁义。
以质继忠,匪曰求异。
盘铭一德,桑林六事
人纪肇修,垂千万世。
福建洪侍郎 宋末元初 · 马廷鸾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八三、《碧梧玩芳集》卷一○
禁涂辍班,闽邦将指。
转输河北,远稽六一之芳猷;
飞挽江东,近踵西山之故事。
皆由词苑,遂领使联。
恭惟某官学穷义理之原,世擅文章之箓。
诏见王者之志,如端平号元祐之初
词成一家之言,若文忠继忠宣之后。
比者厌承明劳侍从,煜然将礼乐而有光华。
穷民受一分之宽,张弓为弛;
饕吏耸六条之察,解印以逃。
少须德意志虑之敷,归奉献纳论思之旧。
宁淹翠节,早下绿绨。
某受知最深,辱眷尤密。
京尘汩没,稽贺建台。
邮传蜚驰,猥先拜教。
仰酬谦椟,退切负芒
某跨朝滋久,丐外勿从。
比误除纶,猥令兼组。
雅出吹扬之旧,尚期鞭策之勤。
凛乎覆车之在前,重于全璧而有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