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奏改庙乐舞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五
改汉氏宗庙《安世乐》曰《正世乐》、《嘉至乐》曰《迎灵乐》、《武德乐》曰《武颂》、《昭容》曰《昭业》、《云翻舞》曰《凤翔舞》,《育命舞》曰《灵应舞》、《武德舞》曰《武颂舞》、《文昭舞》曰《大昭舞》、《五行舞》曰《大武(《魏志·文帝纪》黄初四年注引《魏书》有司奏)》。
大禘圜丘及北郊歌辞十三首 其九 德乐(皇帝献太祖配飨神座。奏武德昭烈之舞。) 隋 · 无名氏
四言诗 押词韵第十一部
配神登圣,主极尊灵。
敬宣昭烛,咸达窅冥。
礼弘化定,乐赞功成。
穰穰介福,下被群生(同上)
祀五帝于明堂乐歌十一首 其三 德乐太祖配飨。奏武德乐昭烈舞。) 隋 · 无名氏
四言诗
我惟我祖,自天之命。
道被归仁,时屯启圣。
运钟千祀,授手万姓。
夷凶掩虐,匡颓翼正。
载经载营,庶士咸宁
九功以洽,七德兼盈。
丹书入告,玄玉来呈。
露甘泉白,云郁河清。
声教咸往,舟车毕会。
仁加有形,化浃无外。
严亲惟重,陟配惟大。
既佑斯歌,率土攸赖(同上)
享庙乐辞十八首 其十三 德乐昭烈高祖神武皇帝室。) 隋 · 无名氏
四言诗
天造草昧,时难纠纷。
孰拯斯溺,靡救其焚。
大人利见,纬武经文。
顾指维极,吐吸风云。
开天辟地,峻岳夷海。
冥工掩迹,上德不宰。
神心有应,龙化无待。
义征九服,仁兵告凯。
上平下成,靡或不宁。
匪王伊帝,偶极崇灵。
享亲则孝,洁(乐府作絜。)祀惟诚。
礼备乐序,肃赞神明(同上)
享庙乐辞十八首 其十四 德乐宣政文襄皇帝室。) 隋 · 无名氏
四言诗
圣武丕基,睿文显统。
眇哉神启,郁矣天纵。
道则人弘,德云迈种。
昭冥咸叙,崇深毕综。
自中徂外,经朝庇野。
政反沦风,威还缺雅。
帝作穆穆,格于上下。
维享维宗,来鉴来假(同上)
德乐 唐 · 王表
七言绝句 押尤韵
赵女乘春上画楼,一声歌发满城秋。
无端更唱关山曲,不是征人亦泪流。
唐故会王墓志铭810年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九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唐元和五年冬十一月四日。会王寝疾薨于内邸。大小敛之日。上皆不举乐。不坐朝。恩也。越十二月十八日。诏京兆尹王播监视葬事。窆于万年县崇道乡西赵原。礼也。是日。又诏翰林学士白居易为之铭志。故事也。王讳纁。字某。德宗之孙。顺宗之子。陛下之弟。幼有令德。早承宠章。未冠而王。受封于会。夫以祖功宗德之庆。父天兄日之贵。胙土列藩之宠。好德乐善之贤。宜乎寿考福延。为王室辅。呜呼。降年不永。二十一而终。哀哉。皇帝厚惇睦之恩。深友悌之爱。故王之薨也。轸悼之念。有加于常情。王之葬也。遣奠之仪。有加于常数。哀荣兼备。斯其谓乎。铭曰。
岁在寅。月穷纪。
万年县。崇道里。
会王薨。葬于此。
太乐署有舂牍之名而无舂牍之器奏1035年9月29日 北宋 · 宋祁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九、《宋景文集》卷二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二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观景德中李宗谔所进《乐纂》,革部中著舂牍,其说曰:「《周礼》笙师掌教舂牍应雅,以作《裓》乐。
宾醉而出,奏《裓》,以三器筑地为之节(三器,谓牍及雅、相也。),明不失礼也。
大五寸,长七尺,短者或三尺。
其端有空,漆画之,以两手筑地。
今并于宫县舞乐中用」。
臣比遍问乐工,言初无此器。
及责其乐器之籍,则明著舂牍,而说与《乐纂》相符。
又景德乐工,于今多在,诘其所以,乃云恐宗谔论著之时,止凭本署簿文,误著于《纂》耳。
臣谨采《三礼图》所画舂牍之状,大略可晓。
然检覈著令及旧史,其文武二舞,诸工所用,但有鼗、铎、錞、铙、相、雅、干、戚、籥、翟等器,不著舂牍,则知后人设采古名以为空说矣。
吴充转官制 北宋 · 王安石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六七、《临川先生文集》卷五○
敕某:士之好德乐善而无求,则爵赏有不足以劝焉,而爵赏固不废乎无求之士。
尔文章行义政事之实,士友之所服,朝廷之所称。
然方试尔于外,以观尔为,而审官上尔岁月之劳,法当迁位一等。
此虽不足以为尔劝,而天下至公之法不可以废者也。
往其懋承之哉!
可。
韩持国侍讲不合称师 北宋 · 刘攽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九七、《彭城集》卷二七
前者所议侍讲坐位,恐未适畅,今再具说如左。
一、所以言侍讲未为传先王之道者
凡九经非皆出于孔子师儒相传,舛错抢攘,龃龉不安者,不可胜数。
虽前世通儒,未有能通一者也。
然则九经可谓中有先王之道矣,谓九经皆先王之道者,非也。
又况诵读章句,不敢蹉跌,而可谓之传乎?
孔子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然则必待其人聪明渊博,心通圣人,不滞于末学,不流于章句,而后可言传矣。
今之侍讲说释九经,彼善于此则有之矣,言传先王之道,则可谓诬众人也,况可夸于天子之前乎?
传道爵位可及,岂可一预此职,而便据此名哉?
二、所以言侍讲不得为师者。
所谓师者,师其道德者也。
然道德非言不传,故学于师者,有问道、有请益,未尝闻不问不请而强聒者也。
侍讲之于人主,执经在前,不待问而道之,不待请而益之。
此则侍从之臣进说耳,尚何师礼之有?
不惟若是,人便有说,古今师资不同,然必待其人心服,然后师之。
今天子圣明,于侍讲未以为可心服也,岂可强屈人主,以伸群臣之志乎?
《易》曰「朋友讲习」,所谓讲习者,非以先王之道相磨切乎?
在人臣则讲习通于朋友,于人主一经讲耳,便望为师,是岂为下之礼乎?
三、所以言非有司之失者。
凡朝廷法度,著在典籍,有司不守,则为有司过。
假令朝廷向有令曰,侍讲师臣必坐而后语,而今有司失之,则可正之矣。
今则不然,天禧之时,侍臣皆坐,侍讲亦坐。
乾兴之时,侍臣皆立,侍讲亦立。
其后有事者立,无事者坐。
侍讲亦立亦坐,皆出人主之旨,岂尝为侍讲特定礼而谓有司之失?
自数十年来,讲官岂皆不辨礼义,而叨居其任乎?
特恐今之讲官,思虑不能无失,过而建言,希冀殊礼,望于太上,必欲得之,故推过有司耳。
四、今之议者,将曰人臣何尝不坐于上前。
今讲论逾时,予坐以示尊德乐道,何苦议论。
愚特以为不然,凡礼之所贵,贵在止邪于未行。
朝廷之上,几席之间,逼近至尊,一坐一立,便是大事;
人主有命许之,与人主不命请之,便分逆顺,岂可茍相容悦而忘义以处之也?
是故逆莫大于逾分,乱莫大于要君,恶莫甚于阿私,罪莫重于罔上。
今非师而求以师礼见待,是逾分也。
以尊德乐道之名胁持主上,求必异己,是要君也。
此二者,讲官之失。
若有司知其非义,而以出于贤者,不敢违之,是阿私也。
强为之说而曲使相合,是罔上也。
此二者,有司之失。
董仲舒所谓「其实皆以善为之而不知义,被之虚言而不敢辞」,此之谓矣,不可不察也。
上殿劄子 北宋 · 程颢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四、《河南程氏文集》卷一、《国朝诸臣奏议》卷五、《皇朝文鉴》卷五三、《九朝编年备要》卷二一
臣伏谓君道之大,在乎稽古正学,明善恶之归,辨忠邪之分,晓然趋道之正,故在乎君志先定,君志定而天下之治成矣。
所谓定志者,一心诚意,择善而固执之也。
夫义理不先尽,则多听而易惑;
志意不先定,则守善而或移。
惟在以圣人之训为必当从,先王之治为必可法,不为后世駮杂之政所牵制,不为流俗因循之论所迁惑,自知极于明,信道极于笃,任贤勿贰,去邪勿疑,必期致世如三代之隆而后已也。
然天下之事,患常生于忽微,而志亦戒乎渐习。
是故古之人君,虽出入从容閒燕,必有诵训箴谏之臣,左右前后无非正人,所以成其德业。
伏愿陛下礼命老成贤儒,不必劳以职事,俾日亲便座,讲论道义,以辅养圣德;
又择天下贤俊,使得陪侍法从,朝夕延见,开陈善道,讲磨治体,以广闻听。
如是,则圣智益明,王猷允塞矣。
今四海靡靡,日入偷薄,末俗哓哓,无复廉耻,盖亦朝廷尊德乐道之风未孚,而笃诚忠厚之教尚郁也。
惟陛下稽圣人之训,法先王之治,一心诚意,体乾刚健而力行之,则天下幸甚!
论十事劄子(师傅 六官 经界 乡党 贡士 兵役 民食 四民 山泽 分数)1069年 北宋 · 程颢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四、《河南程氏文集》卷一、《国朝诸臣奏议》卷一四九、《皇朝文鉴》卷五三、《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六二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窃谓圣人创法,皆本诸人情,极乎物理,虽二帝、三王,不无随时因革,踵事增损之制。
然至乎为治之大原,牧民之要道,则前圣后圣,岂不同条而共贯哉?
盖无古今,无治乱,如生民之理有穷,则圣王之法可改。
后世能尽其道则大治,或用其偏则小康,此历代彰灼著明之效也。
茍或徒知泥古,而不能施之于今,姑欲循名而遂废其实,此则陋儒之见,何足以论治道哉!
然傥谓今人之情皆已异于古,先王之迹不可复于今,趣便目前,不务高远,则亦恐非大有为之论,而未足以济当今之极弊也。
谓如衣服饮食宫室器用之类,茍便于今而有法度者,岂亦遽当改革哉?
惟其天理之不可易,人所赖以生,非有古今之异,圣人之所必为者,固可概举。
然行之有先后,用之有缓速,若夫裁成运动,周旋曲当,则在朝廷讲求设施如何耳。
古者自天子达于庶人,必须师友以成就其德业,故舜、禹、文、武之圣,亦皆有所从学。
今师傅之职不修,友臣之义未著,所以尊德乐善之风未成于天下,此非有古今之异者也。
王者必奉天建官,故天地四时之职,历二帝、三王未之或改,所以百度修而万化理也。
至唐,犹仅存其略。
当其治时,尚有纲纪小正。
今官秩淆乱,职业废弛,太平之治所以未至,此亦非有古今之异也。
天生蒸民,立之君使司牧之,必制其恒产,使之厚生,则经界不可不正,井地不可不均,此为治之大本也。
唐尚能有口分授田之制,今则荡然无法,富者跨州县而莫之止,贫者流离饿殍而莫之恤。
幸民虽多,而衣食不足者,盖无纪极。
生齿日益繁,而不为之制,则衣食日蹙,转死日多,此乃治乱之机也,岂可不渐图其制之之道哉?
此亦非有古今之异者也。
古者政教始乎乡里,其法起于比闾族党、州乡酂遂,以相联属统治,故民相安而亲睦,刑法鲜犯,廉耻易格,此亦人情之所自然,行之则效,亦非有古今之异者也。
庠序之教,先王所以明人伦,化成天下。
今师学废而道德不一,乡射亡而礼义不兴,贡士不本于乡里而行实不修,秀民不养于学校而人材多废,此较然之事,亦非有古今之异者也。
古者府史胥徒受禄公上,而兵农未始判也。
今骄兵耗匮,国力亦已极矣。
臣谓禁卫之外,不渐归之于农,则将贻深虑;
府史胥徒之役,毒遍天下,不更其制,则未免大患。
此亦至明之理,非有古今之异者也。
古者民必有九年之食,无三年之食者,以为国非其国。
臣观天下耕之者少,食之者众,地力不尽,人功不勤,虽富室强宗,鲜有馀积,况其贫弱者乎?
或一州一县有年岁之凶,即盗贼纵横,饥羸满路。
如不幸有方三二千里之灾,或连年之歉,则未知朝廷以何道处之,则其患不可胜言矣。
岂可曰昔何久不至是,因以幸为可恃也哉?
固宜渐从古制,均田务农,公私交为储之法,以为之备。
此亦无古今之异者也。
古者四民各有常职,而农者十居八九,故衣食易给,而民无所苦困。
京师浮民,数逾百万,游手不可赀度。
观其穷蹙辛苦,孤贫疾病,变诈巧伪,以自求生,而常不足以生,日益岁滋,久将若何!
事已穷极,非圣人能变而通之,则无以免患。
岂可谓无可奈何而已哉?
此在酌古变今,均多恤寡,渐为之业,以救之耳。
此亦非有古今之异者也。
圣人奉天理物之道,在乎六府;
六府之任,治于五官。
山虞泽衡,各有常禁,故万物阜丰,而财用不乏。
今五官不修,六府不治,用之无节,取之不时。
岂惟物失其性,材木所资,天下皆已童赭,斧斤焚荡,尚且侵寻不禁,而川泽渔猎之繁,暴殄天物,亦已耗竭,则将若之何!
此乃穷弊之极矣。
惟修虞衡之职,使将养之,则有变通长久之势。
此亦非有古今之异者也。
古者冠婚丧祭,车服器用,等差分别,莫敢踰僭,故财用易给,而民有恒心。
今礼制未修,奢靡相尚,卿大夫之家莫能中礼,而商贩之类或踰王公,礼制不足以检饬人情,名数不足以旌别贵贱,既无定分,则奸诈攘夺,人人求厌其欲而后已,岂有止息者哉?
此争乱之道也。
则先王之法,岂得不讲求而损益之哉?
此亦非有古今之异者也。
此十者特其端绪耳,臣特论其大端,以为三代之法有必可施行之验。
如其纲条度数、施为注措之道,则审行之,必有稽之经训而合,施之人情而宜,此晓然之定理,岂徒若迂疏无用之说哉?
惟圣明裁择!
漕使学士 北宋 · 韦骧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七五、《钱塘韦先生文集》卷一五
月日,具衔某谨再拜献书某官执事:士有抱关击柝,不屑非义,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若是可谓尊德乐道矣。
一旦翻然而改,遽然而作,非□□之切,利害之大,而以言于贵高之前,岂先名而不□□□?
岂内不足以自任而将有求于外邪?
何其前甚介而其后近于苟为也哉?
噫,若是无他,盖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此其所以言也。
何则?
贤者在高位,其注措明,取舍审,黑白不可乱,是非不可惑,一芥不以蔽人,亦不以假诸人。
如是而使人,人其不昭昭乎?
彼抱关击柝者虽甚介,使其无所欲为则已,如欲有为,且以俟命,则忍不致一辞以为之兆乎?
且贤者之取人也,与其为善,固不与其言。
茍有尊德乐道不屈于此,虽无言,贤其舍诸?
然而知言者,不谓其言之暴,以其居可言之势而不宜默默然也。
孟子曰:「士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
是皆穿窬之类也」。
穿窬之类,君子所不受也。
恭惟执事以明哲之资、仁义之术,接□□□究民之休戚,必先吏之善□。
善否区处毫发无所戾,然后列城之氓皆获便安,真所谓贤者之昭昭也。
某不肖守贱官,备奔走之末,亦抱关击柝之比。
虽未能尊德乐道,全嚣嚣之优,至于强勉讲学以辅践履,抑不可谓不知其本者矣。
然智不足以应变,才不足以适用,窃禄逃谴二年,□□□容德是赖,而保此□故今又得继旅进,一拜麾旆,□□□□威光矣,□□□□□尚何显言以犯不度?
所敢然者,诚以贤□□□□□前不忍结舌自弃而辈穿窬之类也。
执事□□干冒尊严,不胜战惧,不宣。
某再拜。
朝奉郎权发遣秀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轻车都尉借紫沈公墓志铭 北宋 · 王安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王魏公集》卷八
公讳季长字道原
曾祖承谅,赠光禄卿
祖玉,屯田郎中
父播,赠中大夫
母元氏,封吴兴郡太君
其先湖州武康人也,再世家于杭州钱塘,不知其所以徙。
至公皇祖守真州,卒于官,遂家焉,今为真州扬子人也。
公五岁丧父,祖母春秋高,无他子,尊夫人有高节大志,自力以养其姑,而退保诸子。
公性至孝,哀愤感泣,已如成人。
少长,即自奋励,闭门读书,家人有终岁不见其面者。
年十七举进士,荐于乡,辞章典丽已可观。
居数年,乃专取群经,深探而力索之,至忘寝食寒暑,遂又以经术称,学者归之。
转运使上其行义,朝廷赐以粟帛。
进士甲科,补越州司法参军
丁母夫人忧,服除,为南京国子监教授
南京学废久矣,国人多不知学,学者多不知经,公取群经为诸生讲解诲诱之甚力。
方朝廷以经术取士,士之从学于公者通经为最先,故礼部岁所贡士多公弟子,其后亦复稍稍为时显用。
岁满,改莱州掖县
未行,天子召见问劳,命进所著书,因谓公曰:「朝廷方新学校,朕将用卿典教,姑为朕悉心焉」。
国子监直讲,公出入学舍,与诸生论经,归则谢客,未尝请谒权势。
岁满,迁大理寺丞、权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兼权判尚书礼部
进讲发明,皆治乱之要。
上命录其说以进,赐五品服,与考开封府进士
既罢入见,上留公从容问曰:「论不以智治国,谁为此者」?
公曰:「李定所为」。
上曰:「闻意讥朕」。
公曰:「事陛下有年,当知其为人邪正。
顷者,御史言定乃人伦所弃,陛下力排群议,而始得为人如初,继又擢用不次。
陛下之德及,虽怀利尚当知恩,臣以此敢谓无讥陛下意。
《诗序》曰:『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书》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
陛下自视,岂任智者?
不知何自慊疑,乃信此为讥也」?
上曰:「卿言甚善,朕今已释然矣。
卿长者,乃喜为人辩谤」。
公曰:「臣非为人辩谤,乃为陛下辩谮耳」。
后转宝文阁待制常秩与公不阿,且有大用意。
已而除天章阁侍讲集贤校理管勾国子监公事,假太常少卿,为大辽国接伴使,同修起居注
上特留公曰:「卿独立少与,朕所自知。
每恨用卿为晚,行且用卿矣」。
间语及前代君臣,因曰:「汉武帝学神仙不死之术,卿原其意否?
此乃贪生以固位耳,故其晚年举措谬戾,祸贻骨肉,几覆宗社。
且人主固位,其祸犹尔,则为人臣而固位者,其患亦何所不至?
故朕每患天下之士能轻爵禄者少」。
公曰:「士而轻爵禄,为士言之则可,为国言之则非福也。
人主有尊德乐道之志,士皆以不得爵禄为耻,宁有轻爵禄者哉?
至于言违谏怫,士有去志,故以爵禄为轻」。
上曰:「诚如卿言」。
异日又留公,因问人物邪正,公曰:「臣介愚,与世少偶,人之邪正多所不知」。
既退,或谓公曰:「事君有犯无隐,此得无近隐乎」?
公曰:「自先王泽竭,善恶既无定论,士之好恶又不以公,吾岂可循好恶不公之士,取善恶无定之语,遂必人之邪正哉」!
直舍人院,权同知元丰二年贡举,迁太常丞
太学生有犯学制者,自虞屏弃,乃投匦上书,讼讲官受赇。
天子下其书,俾公议所以处,又下其书开封府,置狱推究,无实状,乃移其狱御史府
御史取赦前及状外事上言,乞一切推治,议遂及公,百计以诬,卒莫能得。
乃坐公不实,而诬谓翰林学士许将尝委监丞王悆请于公,乞为外舍陈雄升舍。
学制,岁终取诸生试文累上簿者名闻中书中书考察升舍。
初未尝升舍也,才一上簿尔。
有司议法,雄文非优,是为曲法,坐夺两官免。
天下籍籍,皆谓为冤,而公无一语自及。
六年,官制行,复通直郎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
淮南踰二年,营职不怠,士人谓公能安于义命。
数以政事与在势者忤,而独为民所爱誉,愈久而不忘。
八年,迁奉议郎
今天子即位,恩迁承议郎,又迁朝奉郎权发遣南康军
为政简便不扰,御史上言:「沈某久以清脩,有重望于时,名在谪籍,人皆知其冤,乞以元坐付有司议除其罪」。
下其奏,御史因取太学诸坐罪者条奏,乞除其辜有差。
于是同时之人尽获昭雪,而士皆意公必且复用。
居两月,被召至阙,除少府少监,改权发遣秀州事。
卒于官舍,实元祐二年十月十二日也,享年六十有一。
公和厚静默,出于天性,或有问焉,不茍誉以蕲合。
熙宁元丰间,神宗自知公,稍显用矣。
忌者毁公异时论以获进,于是众人相与排公而绌之。
以至于今,复得召见,众议谓公当且留朝廷,而谏者又指公为前政之朋附,用古害今,遂斥于外。
然则公之自守而不遇,可知矣。
公视穷达祸福,皆无足以动其心者,行止进退,取舍辞受,必求中理,未尝近名,接人御物泛然若无所不可。
至立朝莅事,则所与必义,不为势屈。
其于亲党交游,内无间言,外无疑行。
好急人之难,有以穷归者,虽甚贫,必多方以赒之。
晚喜佛书,所阅数千卷,纂录其要百馀万言,然未尝为人道也。
文集十五卷、《诗传》二十卷、《论语解》十卷,《对问》五卷。
娶王氏,德安县
有贤行,不茹荤十年,后公百六十日无疾而终。
子三人:铢,和州防禦推官文学行义皆有可称;
锡,读书举进士
鏻亦孝谨,皆假承务郎
女四人,婿朝奉郎通判宿州事章仲山奉议郎钱青箱,陈州观察推官熊侔,承务郎刘旦
孙一人耕郎,孙女一人。
元祐三年九月二十九日真州北山之原。
公之配,予同产姊也,尤审公行治。
铭曰:
敏识洽闻,居仁蹈义。
在幼有闻,踰壮而仕。
恭信直方,强恕恺悌。
愈绌愈荣,学则为己。
师臣之礼奏熙宁五年七月 北宋 · 郭逢原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五、《太平治迹统类》卷一三、《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五九、六四
臣窃观自周文、武以还,盛德有为之主固无如陛下,而怀道之士由而后如王安石者,亦未之有也。
然臣尚有疑者,殆恐顾遇师臣之礼,未有隆焉。
古者,天子尊师之礼有隆而无替,君臣之分有时而不行。
臣尝闻陛下固以师臣安石矣,而使之自五鼓趋朝,仆仆然北面而亟拜,奔走庭陛,侍立左右,躬奏章牍,一切与冗僚胥吏无别,古者待师臣之礼,未闻有是。
陛下兴治补弊,跨越百王,而遇师臣之礼,未极优异,尚守君臣之常分,此臣之所未喻也。
臣愿陛下考前圣尊德乐道之义,不习近迹,特设殊礼,事无纤悉,必咨而后行,则汤暨伊尹咸有一德,岂独擅其美于前世哉?
论当去枢府熙宁五年七月 北宋 · 郭逢原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五、《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五九、六四
臣闻能自得师者王。
古圣人未尝无师,孟子称尧所以待舜之礼可谓至矣,以齿则尧长,以爵则舜贱,以德则舜固无以加于尧者,而尧尚尊礼之如此。
今陛下卓然独奋于百王之后,四方拭目以观之治,而区区之末礼于安石尚如有惜,不明示于天下,此臣之所未喻也。
宰相代天理物,无所不统,未闻特设事局、补除官吏而宰相不预者也,今之枢府是已。
臣愚以谓当废去枢府,并归中书,除补武臣悉出宰相,军旅之事各责其帅,合文武于一道,归将相于一职,兵农于一民,此之举也。
王安石居宰辅之重,朝廷有所建置于天下,特牵于枢府而不预,则臣恐陛下任安石者盖不专矣。
李评罢去,天下有志之士咸相欣庆,愿陛下以古语为朝夕警戒,早因此时推崇尊德乐道之义。
李泰叔 北宋 · 陆佃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〇七、《陶山集》卷一一
二《南》之诗多矣,而《召南》之王道成于《驺虞》,《周南》之帝道成于《麟趾》者,盖国君之尊至于仁贤,公子之贵笃于信厚,而后《关雎》、《鹊巢》,道化德教之应极焉。
何则?
富贵之族气骄,贫贱之士志苦,逸乐之习难移,忧勤之性易感也。
是故好德乐道之士,出于憔悴枯槁之家者多焉。
至若高明之裔,累世贵达,非夫笃信而好之者,则不足预此也。
真定泰叔,故宰相文正李公之家也。
宰相之子翰林翰林之子尚书,相继而贵,盖三世矣。
真宗皇帝以为宋之世家,尝于从容语翰林曰:「卿之保守门户,如朕之保守社稷也」。
其家世如此,今又有泰叔焉。
泰叔好学乐易,气质混然,如浑金璞玉,而又以远器望之。
与人无疑,喜嘉客,典衣延之,与其妻无明日之饭不顾也。
以此其志意,使不为理鄣,不为事蔽,以明择其始,以刚保其终,而遂能成就其才,则尚书之后,保翰林之门户者,斯在泰叔矣。
官于会稽,与予游,相好也。
既别,姑道此以勉之。
周礼义 其一 考其德行道艺而劝之 北宋 · 黄裳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五一、《演山集》卷三八
六行,人之德性所有者也;
六艺,人之才性所有者也。
自其德行而充之,以知致仁,以仁致圣,高明之德也;
以义致忠,以忠致和,中庸之德也。
以性立德,以德制行。
以孝事其父母,然后能以友事其兄弟;
以睦善其内亲,然后能以姻善其外亲;
以信任其朋友,然后能以仁恤其乡党。
睦姻之于孝类也,而孝生于上德之仁;
任恤之于友类也,而友生于中德之义。
自其才性而充之,以礼得中,其性正矣;
以乐得和,其情正矣。
然后射足以观德,御足以观智,书足以探心,数足以究物。
贤愚贵贱,其性之根皆有是德,其德皆有是行;
其性之干皆有是才,其才皆有是艺。
而或废天以伪,徇物以欲,不能勿动以之仁,毋我以之道。
声色势利之中,芒昧其真,天资之茂,彫落殆尽。
充之以就名,不足以为贤能;
充之以事亲,不足以为子弟。
日为庸人,因循以老,天下皆是也。
先王以谓德行道艺,人性之所固有者,在上之人不能作之使兴,育之使成而已。
人见其自溺也,以为未尝有才焉,可胜惜哉!
州长之职,考其德行道艺而劝之,纠其过恶而戒之,则其作之使兴,育之使成者欤!
万民之学行艺,不得其实者,以其无所考;
不进其实者,以其无所劝。
不得其实则人伪诱之,不进其实则物累画之。
呜呼,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而小者不可夺。
然而大者不能作之使兴,育之使成,则其小者进焉。
以过废中,以恶厉善,而欲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岂可得哉?
先王患其佚游自弃,流于城阙之间,二千五百家合之而为之州,教之而为之序,率之而为之长。
先王之作人才,以为好胜而喜为名,恶辱而惮为恶,人之情也;
好游而外徇,恶劳而中废,人之情也。
二情而一胜,可与为善,可与为恶。
吾将进人于善,则当使其好胜之心生,徇外之心死。
考而劝之,则乘其好胜之心而作之者也;
纠而戒之,则乘其外徇之心而作之者也。
升秀士以至于选,升选士以至于造,或不征于乡,或不征于司徒,凡以劝者也。
罚之以金,扑之以楚,或移之遂郊,或屏之棘寄,凡以戒者也。
以人之情闻善而喜,则为之明善能以为之唱;
以人之情见贤而服,则为之立贤才以为之长。
长之者,其德足以使之尊;
唱之者,其义足以使之乐。
好胜之情、尊德乐义之心同炎于中,彼将踊跃而趋,愤悱以作矣。
佚欲倦怠之情,奚暇从事哉?
然而州长之所劝以进其善,州长之所戒以黜其恶,亦若是而已矣。
进于六艺则成其性之中,进于六行则成其性之德。
所谓贤者则长于德行者也,所谓者则长于道艺者也。
德行之教,内资乎人者也,外有六艺为之正;
道艺之教,外入乎人者也,内有六德为之主。
是故六行显矣,微则通乎神;
六艺粗矣,妙则通乎道。
然则考之所至,劝之所加,岂可略哉?
书之不得其详,不足以考,故钦敏任恤者,闾胥书之;
孝友睦姻有学者,族师书之;
德行道艺者,党正书之。
所书者寡,所察者详故也。
考之不得其实,不足以兴,故行艺者,州长考而劝之;
过恶者,州长纠而戒之。
所劝者广,所励者众故也。
州长之所劝,书之屡矣;
大夫之所兴,劝之屡矣。
先王尤虑乡里之吏书之有所不公,考之有所未至,为之司谏焉。
巡问而观察之,书其德行道艺,辨其而可任于国事者,以考乡里之治,以诏废置。
然则州长之所考,乌得不悉哉?
万民之学,其贤有六德矣,其能有六艺矣,仁与之荣矣,天与之爵矣,志重而物轻矣,义重而利轻矣。
乡老之尊,大夫之贵,不可慢以待也,待之以实;
不可略而兴也,兴之以礼。
东南之主以义望宾,西北之宾以仁望主,歌吹降登,献酬去来,以示乡人。
德之可尊,义之可乐,然后献其书焉。
王尊其所献,拜而受之也,以书者道之所存;
王宝其所受,登而藏之也,以德者天之所叙。
以其有仁德而使之为卿,以其有知德而使之为大夫,以其有义德而使之为士。
先王之世,贤者在位,以长民德,而无异道;
者在职,以治民事,而无异政。
是何故也?
司徒受教法于王公,卿大夫受教法于司徒,乡吏受教法于卿大夫,万民之学受教法于乡吏。
则其所以教民者,诸侯群吏之私不与焉,资诸王而已。
先王之民,兴于贤者之德风,安于者之政事,协其情,契其志,此何故也?
使民兴贤,还以长之,深协其民之好恶;
使民兴能,还以治之,深中其民之利病。
则其所以进人者,王之私不与焉,委诸民而已。
属之而读法也,相习以善;
会之而射也,相习以艺;
属之而饮酒也,相习以礼;
率之而从兽也,相习以战。
德行之实伪,道艺之精粗,下不能逃于民,上不能逃于吏。
德行道艺,外之所受,不能有异于王;
内之所受,不能有异于天。
在朝所谓卿大夫士,在乡所谓长正师胥,在军所谓军将师帅
昔时乡教之中同为儒者,而今同为天子之吏,岂有异趣哉?
然而自秀士而升之以至进士,自有造而加之以至有德,大夫得之以为宾,天子得之以为吏,万民得之以为长,而微党正之所书,州长之所考,劝之以进其善,戒之以黜其恶,未有成其性者也。
平仲少府 其三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八六、《山谷全书·别集》卷一六
仲车先生弃士大夫,不起于山阳,穷居失所,又不幸至此,直使人哀痛也。
仲车德乐义,不屈其身,以至耋老,好学不倦,以至于尽,在先生无憾矣。
公父子相知,深念哀其身后,计士大夫亦须有动心者焉。
某自八月大病,几至委顿,比三四日方食,而知饥知味,未能复常也。
留来使三日,候书,倦甚不能成,煎迫求去,扶病就此。
天下事,权之以义重轻,有所屈,有所伸。
足下强饮强食,为太夫人自寿而已。
临川王君墓志铭元丰三年 北宋 · 吕南公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七四、《灌园集》卷二○
临川处士王君弃世,即小祥,其孤择、据、持、援、拟以状来言:「将葬先人,得吉地于郡南五十里大科山之阳,占以明年某月某甲子封。
维志有石,谒子文刻之」。
余与择等游盖久,故不辞而为之序次。
初违命底亡,大兵岁临江,生人困于赋调,则散徙以蕲脱祸。
于是时,闽平已久,抚、建昌间无边檄警扰,故徙者依焉。
处士之鼻祖,实始挈家以来临川,讳某、讳某、讳某者,次鼻祖以至处士者也。
好善力田,为邑良门。
处士讳旷字若谷,为人端洁静恭,事父兄尽力,与人交以信。
常年饥,减谷价以予民,不为财户挽掣;
治药剂赴穷疾,不幸无以瘗,则具棺掩之。
里之人以是衔恩。
特敬儒生,教子学,必附豪杰士,资遣之惟恐后。
制诰王舍人辞召卧金陵天台王令弃官从之游,日讲文义,士子归赴如市。
处士命据往焉。
既而舍人翰林,遂预大政,更新学校,持一道德、同风俗之论。
学者响集京师以数千,据在其中,淬濯磋磨,器业大成。
亟欲归养,处士谕止之,故捐馆之日,据不及见。
处士少壮时读经传诸子,能汎通其意,而嗜释老说,深笃其志,以徼福于亲而已。
前卒之五旬,自呼匠治棺衾,家人异之,谂曰:「劳佚迭更,何怪焉」!
及病且殆,犹盥栉应宾戚,其庄盖如此。
元丰元年十月乙卯处士实启手足,距其始生为春秋五十二。
妻周氏,有子五人。
据尝试礼部矣。
择、持,皆吉士,善治生。
援、拟尚幼。
女一人,嫁进士陈习。
铭曰:
德乐义,非贤莫安。
事亲从兄,致实其难。
咨若人兮,惇慕弗谖。
畏日不足,讵知尽年?
五子六孙,唯善之勤。
沄沄其术,汩汩其源。
曷予尚之,铭坎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