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文章论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
魏文典论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
斯言尽之矣。然气不可以不贯。
不贯则虽有英辞丽藻。如编珠缀玉。
不得为全璞之宝矣。鼓气以势壮为美。
势不可以不息。不息则流宕而忘反。
亦犹丝繁奏。必有希声窈眇。
听之者悦闻。如川流迅激。
必有洄洑逶迤。观之者不厌。
从兄翰常言。文章如千兵万马。
风恬雨霁。寂无人声。
盖谓是矣。近世诰命。
苏廷硕叙事之外。自为文章。
才实有馀。用之不竭。
沈休文独以音韵为切。重轻为难。
语虽甚工。旨则未远矣。
荆璧不能无瑕。隋珠不能无颣。
文旨既妙(一作高妙)。岂以音韵为病哉。
此可以言规矩之内。不可以言文章外意也。
较其师友。则魏文与王陈应刘讨论之矣。
江南唯于五言为妙。故休文长于音韵。
而谓灵均以来。此秘未睹。
不亦诬人甚矣。古人辞高者。
盖以言妙而工。适情不取于音韵(原注曹植七哀诗有徊泥谐依四韵王粲有攀安三韵班固汉书赞及当时辞赋多用协韵猗与元勋包田举信是也)
意尽而止。成篇不拘于只耦(文选诗有五韵七韵十一韵十三韵二十一韵者今之文字四韵六韵以至百韵无有只者)
故篇无定曲。辞寡累句。
譬诸音乐。古词如金石琴瑟。
尚于至音。今文如丝鞞鼓。
迫于促节。则知声律之为弊也甚矣。
世有非文章者。曰辞不出于风雅。
思不越于离骚。摸写古人。
何足贵也。余曰。
譬诸日月。虽终古常见。
而光景常新。此所以为灵物也。
余尝为文箴。今载于此。
曰。文之为物。
自然灵气。恍惚而来。
不思而至。杼柚得之。
淡而无味。琢刻藻绘。
珍不足贵。如彼璞玉。
磨砻成器。奢者为之。
错以金翠。美质既雕。
良宝所弃。此为文之大旨也。
任臣论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
欲知国之隆替。
时之盛衰。
察其任臣而已。
非常之才。
固不常有。
龊龊廉谨。
足以从政矣。
其次愚鲁朴鄙之人。
亦不害国。
唯异于人者。
可以惧矣(原注世所谓差人也)
何者。
陈侯爱郭绍。
以兴侮楚之怒。
伯阳任公孙。
以成谋社之梦。
屠黍称国之兴也。
天遗之以贤人。
国之衰也。
天与之以乱人。
是也。
然此人将至。
必有异物。
为此先兆。
故知远君子。
近小人。
污泽所以兴刺也。
鶢鶋止于鲁郊。
展禽之故也。
鹈鹕集于魏沼。
不用管宁之应也。
是以鸲鹆来而师乙叹。
鵩鸟至而贾生惧。
戴鹪巢而张臻悲。
微禽尚能为害。
况异于此者。
昔殷宗惧而修德。
以消雉雊之变。
魏明乐以酣身。
不免鹰扬之恨。
可以儆戒哉。
人物志论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
余尝览人物志观。
其索隐精微。
研几元妙。
实天下奇才。
然品其人物。
往往不伦。
管仲商鞅俱为法家。
是不究其成败之术也(原注僧一行称调盈虚御轻重惟太公管仲虽霸者之佐不及太公亦不宜比商鞅可与吴起同类耳)
子产西门豹俱为器能。
是不辨其精粗之迹也。
子产多识博闻。
叔向且犹不及。
仲尼敬事之。
西门豹非其匹也。
其甚者曰。
辨不入道。
而应对资给
是谓口辨。
乐毅曹邱生是也。
乐毅中代之贤人。
洁去就之分。
明君臣之义。
自得卷舒之道。
深识存亡之机。
曹邱生招权倾金。
毁誉在口。
季布以为非长者。
焉可以比君子哉。
又曰。
一人之身。
兼有英雄。
高祖项羽是也。
其下虽曰项羽英分少。
范增不能用。
陈平去之。
然称能合变。
斯言谬矣。
项羽坑秦卒以结怨关中
咸阳而眷怀旧土。
所谓倒持太阿。
授人以柄。
岂得谓之合变乎。
又愿与汉王挑战。
汉王笑曰。
吾宁斗智。
不能斗力。
及将败也。
自为歌曰。
拔山气盖世
其所恃者气力而已矣。
可谓雄于韩信
气又过之。
所以能为汉王敌。
聪明睿知。
不足称也。
朋党论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
治平之世。
教化兴行。
偫臣和于朝。
百姓和于野。
人自砥砺。
无所是非。
天下焉有朋党哉。
仲长统所谓同异生是非。
爱憎生朋党。
朋党致怨隙是也。
东汉桓灵之朝。
政在阍寺
纲纪以乱。
风教寖衰。
党锢之士。
始以议论疵物。
于是危言危行
刺讥当世。
其志在于维持名教。
斥远佞邪。
虽乖大道。
犹不失正。
今之朋党者。
皆依倚倖臣。
诬陷君子。
鼓天下之动以养交游。
窃儒家之术以资大盗(原注大盗谓倖臣也)
所谓教猱升木。
嗾犬害人。
穴居城社。
不可薰凿。
汉之党锢。
为理世之罪人矣。
今之朋邪。
又党锢之罪人矣。
仲长统曰。
才智者亦奸凶之羽翼。
勇气者亦盗贼之爪牙。
诚如是言。
然辨之未尽如是者。
皆小才小勇。
祗能用诡道入邪径。
鼠牙穿屋。
虺毒螫人。
如巨海阴夜。
百色妖露。
焉能白日为怪哉。
大道之行。
当齑粉矣。
虚名论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
夫与膏肓同病者。
不可治也。
与衰乱同风者。
不可理也。
刘向上书曰。
幽厉之际。
朝廷不和。
转相非怨。
君子独处守正。
不挠众枉。
勉强以从王事。
则反见憎毒谗愬。
故其诗曰。
密勿从事。
不敢告劳。
无罪无辜。
谗口嗷嗷。
又曰。
分曹为党。
往往偫朋。
将同心以陷正臣
正臣进者。
治之表也。
正臣陷者。
乱之机也。
汉与幽厉之世同风矣。
干宝晋总论曰。
朝寡全德之士。
乡乏不贰之老。
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
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
其倚伏虚矌。
依阿无心者。
皆名重海内。
晋与元成之际同风矣。
所谓虚旷名重者
盖讥山涛魏舒之俦耳。
后之窃虚名者。
曾不得与山魏徒隶齿。
而腼貌于世。
未尝自愧。
趋之者如飞蛾赴火。
惟耻不及。
岂蛩蛩负蹶之谓哉。
虚名者以众多为其羽翼。
时不敢害。
后来者以声价出其口吻。
人不敢议。
以此相死。
自谓保太山之安。
可以痛心哉。
食货论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
人君不以聚货制用之臣。处将相弼谐之任。
则奸邪无所容矣。左右贵倖。
知所爱之人。非宰相之器。
以此职为发身之捷径。取位之要津。
皆由此汲引。以塞讪谤。
领此职者。窃天子之财。
以为之赂。聚货者所以得升矣。
贵操其奇赢。乘上之急。
售于有司。以取倍利。
制用者所以得进矣。三司皆有官属
分部以主郡国。贵倖得其宝赂。
多托贾人污吏处之。颇类牧羊而蓄豺。
养鱼而纵獭。欲其不侵不暴。
焉可得也。故盗用货泉。
多张空簿。国用日蹙。
生人日困。扬雄上书。
言汉武运帑藏之财。填庐山之壑。
今货入权门。甚于是矣。
孟献子有言。与其有聚敛之臣。
宁有盗臣。子舆利国为非。
扬雄以榷酤兴叹。称其职者。
必皆挟工商之术。有良贾之才。
寿昌习分铢之事。宏羊析秋毫之数。
小人以为能。君子所以不忍为也。
卜式言天久不雨。独烹宏羊天乃雨。
焉有仲尼之鸣鼓将攻。卜式之欲烹致雨。
而反居相位。可为之甚痛哉。
近倖论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
自古中主以降。
皆安于近习
疏远忠良。
其主非不知君子可亲。
小人可去。
而不改者。
其蔽有二。
一曰性相近。
二曰嗜欲深。
桓灵之主。
与小人气合。
如水之走下。
火之就燥。
皆自然而亲结不可解也。
侯览张让所以得蔽君矣。
元成二后。
皆有所嗜。
吹箫挝鼓之娱。
微行沉湎之乐。
非倖臣无以承意。
近习无以共欢。
宏恭石显所以得蠹政矣。
唯人君少欲英明者。
则能反是。
文帝虽有邓通赵谈
所信者贾谊张释之爰盎
此所谓少欲也。
武帝虽有韩嫣李延年
而所贵者公孙宏倪卜式
此所谓英明也。
故君听不惑。
无颇类。
近则开元初
内有姜皎崔涤
以极宫中之乐。
外有姚卢苏宋。
以修天下之政。
元成之欲。
享舜禹之名。
六合晏然。
千古莫及。
其故何也。
倖臣不得干政故也。
后代能如汉之文武。
及开元致理之要。
虽有倖臣。
亦何害于理哉。
奇才论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
开成初
余作镇淮甸
会有朝之英彦。
廉问剖符于东南者。
相继而至。
余与之宴言。
皆曰。
圣上谓丞相郑公覃李公固言李公石曰。
李训禀五常之性。
服人伦之教。
则不及卿等。
然天下之才。
卿等皆不如也。
丞相默然而退。
余曰。
李训甚狂而愚。
曾不及于徒隶。
焉得谓之奇才也。
自古天下有常势。
不可变也。
昔陈平之思吕宗。
而计无所出。
尝閒居深念。
陆贾由户而进。
不之觉也。
揣知其情。
曰。
将相和。
则社稷安矣。
因为画策。
陈平乃寤。
由是以黄金为绛侯寿。
将相交欢。
以败产禄。
近世五王之诛二张也。
汉阳王大将军李多祚谓曰。
将军爵服隆贵。
谁人与之。
曰太帝与之。
将军资产富侈
谁人与之。
曰太帝与之。
将军子弟荣禄。
谁人与之。
曰太帝与之。
因谓曰。
感太帝恩乎。
多祚漼然泪下。
又谓曰。
今太帝之子深居鹤禁
危若缀旒。
将军岂有意乎。
多祚遂感慨受命。
与之定策。
元载之图鱼朝恩也。
崔昭尹神州。
日请苑中牢醴以为朝恩羊。
及开馔。
因与北门大将军王驾鹤等结欢。
共筹阴计。
朝恩竟败。
夫举大事。
非北门无以成功。
此所谓天下之常势也。
李训守澄得幸。
虽职在近密。
而日夕游于禁中。
出入无碍。
此时挟守澄之势。
与天子契若鱼水。
北军诸将。
望其顾盼
与目睹天颜无异。
若以中旨谕之。
购以爵赏。
即诸将从之。
势如风靡矣。
舍此不用。
而欲以神州灵台游徼搏击之吏。
抱关拥彗之徒。
以当精甲利兵。
亦犹霜蓬之禦烈火矣。
赖中人觉其变。
未及其乱。
向使计尽行。
所诛者不过侍从数百人而已。
其徒尚数千人。
与北门协力报怨。
则天下横流矣。
何以知之。
窦武之举事也。
以五校士数千人屯都亭下。
中官矫诏令张奂率营士与阵对阵。
乃大呼武军曰。
窦武反。
汝皆禁兵。
宿卫宫省
何故随反者乎。
自旦至食时。
兵降略尽。
由是知自前代以来。
禁军皆畏伏中官
宰臣焉能使其效死。
嗟乎。
焚林而畋。
明年无兽。
竭泽而渔。
明年无鱼。
既经李训猖獗。
则天下大势。
亦不可用也。
方士论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
秦皇汉武
非好道者也。
始皇擒灭六国。
兼羲唐之弟号。
汉武剪伐匈奴
恢殷周之疆宇。
皆开辟所未有也。
虽不能尊之道以为教化。
用汤武之师以行吊伐。
而英才远略。
自汤武以降。
鲜能及矣。
岂不悟方士之诈哉。
盖以享国既久。
欢乐已极。
驰骋弋猎之力疲矣。
天马碧鸡之求息矣。
鱼龙角抵之戏倦矣。
丝竹鞞鼓之音厌矣。
以神仙为奇。
以方士为玩。
亦庶几黄金可成。
青霄可上。
固不在于啬神鍊形矣。
何以知之。
荀卿称千万人之情一人之情是也。
百王之道后王是也。
余闻武宗之言。
是以知耳。
尝于便殿言及方士。
皆谲诈丕诞。
不可信也。
上曰。
吾知之矣。
宫中无事。
以此遣闷耳。
余尝览曹植论。
左慈封君达之类。
家王及兄弟以优笑蓄之耳。
斯言信矣。
大抵方士皆习静者。
为之隐身岩穴。
不求闻达。
如山鹿野麋。
是其志也。
岂乐翘车之召哉。
敢自衒其术。
面欺明主者亦鲜矣。
时既不用。
逐之可也。
杀之非也。
若以其诈而可诛。
公孙卿栾大无非行诈。
杀其干势利以自衒者。
足以大戒。
兰艾同焚。
斯为甚矣。
贞观末
高宗不诛天竺方士那罗延婆娑寐。
逐之归国。
斯可为后王法矣。
小人论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
世所谓小人者。
便辟巧佞。
翻覆难信。
此小人常态。
不足惧也。
以怨报德。
此其甚者也。
背本忘义。
抑又次之。
便辟者疏远之。
则无患矣。
翻覆者不信之。
则无尤矣。
唯以怨报德者。
不可预防。
此所谓小人之甚者也。
背本者虽不害人。
亦不知感。
昔伤蛇傅药而能报。
飞鸮食椹而怀音。
以怨报德者。
不及伤蛇远矣。
背本忘义者。
不及飞鸮远矣。
至于白公负卵翼之德。
宰嚭遗灌溉之恩。
陈馀弃父子之交。
田鼢忘跪起之礼。
此可与叛臣贼子同诛。
岂止于知已之义也。
世以小人比穿窬之盗。
殊不然矣。
夫穿窬之盗。
迫于饥寒。
莫保性命。
于高赀者有何恩义。
于多藏者有何仁爱。
既无恩义仁爱。
则是取赀于道。
拾金于野。
若能识廉耻而不为。
是有偿金者之行矣。
若能忍饥馑而不食。
是有蒙袂者之操矣。
所以陈仲弓睹梁上之盗。
察非恶人。
以是而言。
盗贼未为害矣。
然操戈鋋。
挟弓矢。
以众暴寡。
杀人取财者。
则谓之盗。
比于以怨报德者。
亦未甚焉。
何者。
人之父子兄弟。
有不相知者。
有德于人者。
是已知之矣。
焉得负之哉。
近世良相论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
客谓余曰。杨子法言有重黎颜骞二篇颜子名犯庙讳不书)
品藻汉之将相。敢问近代良相。
可得闻乎。余曰唯唯。
夫股肱与君同体。四海之所瞻也。
恩义至重。实先于爱敬。
非社稷大计。不可以强谏。
亦犹父有诤子。不获已而诤。
岂可以为常也。唯宜将明献替。
致其主于三代之隆。孝经曰。
天子有诤臣七人。非宰相之职也。
必求端士正人以当言责。导其謇谔。
救其患难而已。唯圣人言危而不持。
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
此亦将明献替之谓也。使其君昭明令德。
不至于颠危也。汉之良相十数人矣。
公孙宏开陈其端。而不肯廷辨。
固未可也。萧望之刚不护阙。
王嘉讦而犯上。致元哀二后有信谗邪之恶。
戮忠直之名。此其失者也。
魏相薛广德持重守正。弼谐尽忠。
可谓得宰相体矣。近世贞以制动。
思在无邪。松柏所以后凋
藜藿由是不采。贵不患失。
言必匪躬。似薛广德者。
郑丞相丞相有之矣(原注此谓故右仆射郑司徒左仆射司徒。麟之为瑞也。
仁而不触。玉之为宝也。
廉而不刿。恕以及物。
善不近名。高朗令终。
天下无怨。似丙博阳者。
王丞相郑丞相有之矣(原注此谓故中书王丞相郑丞相。好古洽闻。
应变肤敏。几可以成务。
知足以取舍。仁爱乐善。
勤瘁奏公。逢时得君。
不失其正。似倪者。
韦丞相李丞相有之矣(原注此谓故中书韦司空侍中李司空。困于臲卼。
以尽天涯。虽剑光不沉。
而鸾翮长铩。灵均之九死无悔。
柳下三黜非辜。既没不瞑。
号于上帝。似萧望之者。
所谓李丞相(原注此谓故临淮司空也)。余亦同病。
莫保其生。知我者以为忠。
亦已鲜矣。庶乎数世之后。
朋党稍息。以俟知者耳。
货殖论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
欲知将相之贤不肖。视其货殖之厚薄。
彼货殖厚者。可以回天机。
斡河岳。使左右贵倖。
役当世奸人。若孝子之养父母矣。
阴阳不能为其寇。寒暑不能成其疾。
鬼神不能促其数。雷霆不能震其邪。
是以危而不困。老而不死。
纵人生之大欲。处将相之极位。
兄弟光华。子孙安乐。
昔公孙朝穆好酒及色。而不慕荣禄。
邓析犹谓之真人。况兼有荣乐乎。
后世虽有贬之者。如用斧钺于粪土。
施桎梏于朽株。无害于身矣。
则大易之害盈福谦。老氏之多藏厚亡。
不足信矣。昔秦时得金策。
谓之天醉。岂天之常醉哉。
故晋世惟贵于钱神。汉台不惭于铜臭。
谓子文无兼日之积。颜氏乐一瓢之饮。
晏平仲祀不掩豆。公仪休相以拔葵。
皆为薄命之人矣。如向者四贤。
天与之生则生。天与之寿则寿。
穷达夭寿。皆在彼苍。
而望贵倖之知。奸人之誉。
终身不可得矣。余有力命赋以致其意。
庶后之知我者。兴叹而已。
近世节士论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
客又谓余曰。
近世将相
既已闻之矣。
敢问士君子身在下位。
而义激衰世者。
有其人乎。
余曰。
焉得无之。
丁生魏生是也。
昔盖饶多仇少与。
在位及贵戚。
人与为怨。
谏议大夫郑昌
悯伤饶忠直忧国。
为文吏所抵挫。
上书曰。
山有猛兽。
藜藿为之不采。
国有忠臣。
奸邪为之不起。
饶上无许史之属。
外无之托。
职在司察。
直道而行。
郑昌可谓好是正直矣。
梅福南昌一尉耳。
王章无荐引之私。
无游宴之好。
王凤之世。
权归外戚。
上书曰。
鸢鹊遭害。
则仁鸟增逝。
愚者蒙戮。
则智士远退。
折直士之节。
结谏臣之舌。
偫臣皆知其非。
然不敢争。
天下以言为戒。
最国家之大患也。
梅福可谓不畏强禦矣。
余顷岁待罪庙堂。
六年窃位。
而言责之官。
执宪之臣。
屡荐丁生。
称其有清直之操。
亦有毁之者。
曰体羸多病。
必不能举职。
余惑是说。
未及升之于朝。
而一旦触偫邪。
犯众怒。
为一孤臣。
独生正言无避。
郑昌梅福之比也。
贯高竟能以不生白王。
高祖贤其然诺。
戴就不忍以臣谤其君。
而薛安感其壮节。
周燕宁恨于不食。
陆续岂辞于禁锢。
世历千祀。
有此几人。
魏生为酷吏所逼。
终不诎服
词义雅正。
有古人之风。
贯高戴就之俦也。
呜呼。
田叔孟舒
皆位显于朝。
而魏生亦舆疾远窜。
溘尽道途。
疑其幽魂必上诉于天矣。
或曰。
自古名节之士。
鲜受厚福。
岂天意于善人薄耶。
余曰。
非也。
夫名节者。
非危乱不显。
非险难不彰。
免鈇锧全性命者。
尚十无二三。
况福禄乎。
若使不受困辱。
不婴楚毒。
父母妻子。
恬然安乐。
则天下之人尽为之矣。
又何贵于名节者哉。
折偫疑相论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
夫相之相在乎清明。将之相在乎雄杰。
清明者。珠玉是也。
天下所宝。雄杰者。
虎兕是也。为百兽所伏。
然清者必得大权。不能享丰富。
雄者必当昌侈。不能为大柄。
兼而有之者。在乎粹美而已。
余顷岁莅淮海。属县有盱眙山
多珉玉。剖而为器。
清莹洞澈。虽水精明冰不如也。
而价不及凡玉。终不得为至宝。
以其不粹也。清而粹者天也。
故高不可测。清而澈者泉也。
故深亦可察。此其大略也。
余尝精而求之。多士以才为命。
妇人以色为命。天赋是美者。
必将有以贵之。才高者。
孟尝眇小。蔡泽折额。
亦居万人之上。色美者。
虽钩弋之拳。李夫人之贱。
亦为万乘之偶。然不如清而粹者。
必身名俱荣。福禄终泰。
张良是也。择士能用此术。
可以拔十得九。无所疑也。
祷祝论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
语曰。某之祷久矣。
又曰。祭则受福。
岂非圣人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
与鬼神合契。无所请祷。
而祷必感通。唯牧伯之任。
不可废也。夫时不雨。
稼穑将枯。闭阁责躬。
百姓不见。若非遍走偫望。
则皆谓太守无忧人之意。虽在畎亩。
不绝叹音。余前在江南
毁淫祠一千一十五所。可谓不谄神黩祭矣。
然岁或大旱。必先令掾属祈祷。
积旬无效。乃自躬行。
未尝不零雨随车。或当宵而应。
其术无他。唯至诚而已。
将与祭。必閒居三日。
清心斋戒。虽礼未申于泂酌。
而意已接于神明。所以理郡八年。
岁皆大稔。江左黎庶。
讴歌至今。古人乃有剪爪致词。
积薪自誓。精意上达。
雨必滂沱。此亦至诚也。
苟诚能达天。性能及物。
焉用以肌肤自苦。焦烂为期。
动天地。感鬼神。
莫尚于至诚。故备物不足报功。
礿祭所以受福。余以为人患不诚。
天之去人。不相远矣。
黄冶论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
或问黄冶变化。余曰。
未之学也。焉知无有。
然天地万物。皆可以至理索之。
夫光明砂者。天地自然之宝。
在石室之间。生雪床之上。
如初生芙蓉。红苞未拆。
细者环拱。大者处中
有辰居之象。有君臣之位。
光明外澈。采之者寻石脉而求。
此造化之所铸也。倘至人道奥者。
用天地之精。合阴阳之粹。
济以神术。或能成之。
若以药石镕铸。术则疏矣。
昔人问杨子铸金。而得铸人。
孔圣镕冶颜子。至于殆庶几。
未若造化之铸丹砂矣。方士固不足恃。
刘向葛洪。皆下士上达。
极天地之际。谓之可就。
必有精理。刘向铸作不成。
得非天意密此神机。不欲世人皆知之矣。
祥瑞论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
夫天地万物。
异于常者。
虽至美至丽。
无不为妖。
睹之宜先戒惧。
不可以为祯祥。
何以言之。
桓灵之世多鸾凤。
邱坟之上生芝草
世人以芝草为孝思所感致。
深不然也。
芝草神仙之物。
食之上可以凌倒景。
次可以保永年。
生于邱坟。
岂得为瑞。
若以孝思所致。
瞽瞍之墓。
曾皙之坟。
宜生万株矣。
何者为仁孝之瑞。
唯甘露降于松柏。
缟鹿素乌。
驯扰不去。
皆有缟素之色。
足表幽明之感。
贞元中
余在瓯越。
有隐者王遇
好黄冶之术。
暮年有芝草数十茎。
产于丹灶之前。
自以为名在金格。
畅然满志。
逾月而病卒。
中书抗有别业在若耶溪
忽生芝草百馀茎。
数月而中书去世。
馀姚守卢君在郡时(卢君名从)
芝草生于督邮屋梁上。
五䌽相鲜。
若楼台之状。
其岁卢君为叛将锽所害。
置遗骸于屋梁之下。
并耳目所验。
非自传闻。
由是而言。
褒姒骊姬
皆为国妖。
以祸周晋。
绿珠窈娘
皆为家妖。
以灾乔石。
不可不察也。
黄河清而圣人生。
徵应不在于当世明矣。
柳谷元石为魏室之妖。
启将来之瑞。
亦不可不察也。
是以宜先戒惧。
以消桑谷雉雊之变耳。
冥数有报论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
宣尼罕言性命。
不语怪神。
非谓无也。
欲人严三纲之道。
奉五常之教。
修天爵以致人爵。
不欲言富贵在于天命。
福禄由于冥数。
昔卫卜协于沙邱。
谥已久
秦塞属于临洮
名子不寤。
朝歌未灭。
而周流丹乌矣。
白帝尚在。
而汉断素蛇矣。
皆兆发于先。
而符应于后。
不可以智测也。
与天地合德。
与鬼神合契。
将来之数。
无所遁情。
而狼跋于周。
凤衰于楚。
岂亲戚之义。
不可去也。
人伦之教。
不可废也。
条侯之贵。
邓通之富。
死于兵革可也。
死于女室可也。
唯不宜以馁终。
此又不可以理得也。
而命偶时来。
盗有名器者
谓祸福出于胸怀。
荣枯生于口吻。
沛然而安。
溘然而笑。
曾不知黄雀游于茂林
而挟弹者在其后也。
乙丑岁
荆楚保釐东周
路出方城
闻有隐者困于泥涂。
不知其所如也(原注姓姜不知其名)
往谓方城长曰。
居守后二年。
南行万里。
则知憾余者必因天谴。
谮余者必自鬼谋。
虽抱至冤。
不以为恨也。
余尝三遇异人。
非卜祝之流。
皆遁世者也。
掌记北门。
管涔山隐者诣余曰。
明年当在人君左右。
为文翰之职。
然须值少主
余闻之愕眙。
洒然变色。
隐者亦悔失言。
避席求去。
余徐问曰。
何为而事少主
对曰。
君与少主已有累世缘业。
是以言之。
其年秋登朝。
至明年正月
穆宗缵绪
召入禁苑。
及为中丞
闽中隐者叩门请见余。
因下榻与语曰。
时事非久。
公不早去。
必作相。
祸将至矣。
若急请居外。
代公者受患。
后十年终当作相。
自西南而入。
是秋出镇吴门
岁经八稔。
寻又仗钺南燕
秋暮
有邑子于生引邺郡道士至。
才升宾阶。
未及命席。
谓余曰。
公当为西南节制。
孟冬望舒前节符至矣。
三者皆与言协。
不差岁月。
自宪闱竟十年居相。
西蜀而入。
代余执宪者俄亦窜逐。
唯再谪南服。
未尝有前知者为余言之。
岂祸患不可移者。
神道所秘。
莫得预闻乎。
自古衔冤殁世者多矣。
冥报之事。
或有或无。
遂使好乱乐祸者以神道为茫昧。
余尝论之。
仁人上哲。
必达生知命。
如颜氏之子。
犯而不校。
释门达摩
了空喻幻。
必不思报矣。
其下柔弱无心者。
力不能报。
所能者。
乃中人耳。
悍强任气如伯有灌夫之流。
亦其在临殁之际。
方寸不挠。
魂魄不散。
唯结念于此。
是以能报。
夫人之舍生也。
如薪尽火灭。
溘然则无能为矣。
其达于理者。
使心不乱。
则精爽常存。
不生不灭。
自可以超然出世。
升跻神明。
其次精多魄强。
则能为厉。
冥报之事。
或有或无。
理在此也。
周秦行纪论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
言发于中。
情见乎辞。
则言辞者。
志气之来也。
故察其言而知其内。
玩其辞而见其意矣。
余尝闻太牢氏(原注凉国李公常呼牛僧孺曰太牢凉公名不便故尔不书)好奇怪其身。
险易其行。
以其姓应国家受命之谶曰。
首尾三鳞六十年。
两角犊子恣狂颠。
龙蛇相斗血成川。
及见著元怪录。
多造隐语。
人不可解。
其或能晓一二者。
必附会焉。
纵司马取魏之渐。
田常有齐之由。
故自卑秩至于宰相
而朋党若山。
不可动摇。
欲有意摆撼者。
皆遭诬坐。
莫不侧目结舌。
事具史官刘轲日历。
余得太牢周秦行纪(原注周秦行纪附于下)
反覆睹其太牢以身与帝王后冥遇。
欲證其身非人臣相也。
将有意于狂颠。
及至戏德宗为沈婆儿。
代宗皇为沈婆。
令人骨战。
可谓无礼于其君甚矣。
怀异志于图谶明矣。
余少服臧文仲之言曰。
见无礼于其君者。
如鹰鹯之逐鸟雀也。
故贮(一作贬)太牢已久。
知政事
欲正刑书
力未胜而罢。
余读国史。
开元中御史汝南(一作周)子谅弹奏牛仙客
以其姓符图谶。
虽似是而未合三鳞六十之数耳。
自裴晋国与余凉国名不便彭原赵郡绅诸从兄。
嫉太牢如雠。
颇类余志。
非怀私忿。
盖恶其应谶也。
太牢作镇襄州日。
复州刺史乐坤贺武宗监国状曰。
闲事不足为贺。
恃性敢如此耶。
会余复知政事
将欲发觉未有由。
值会平昭义
得与刘从谏交结书。
因窜逐之。
嗟乎。
为人臣阴怀逆节。
不独人得诛之。
鬼得诛之矣。
凡与太牢胶固。
未尝不是流薄无赖辈。
以相表里。
意太牢有非望。
而就佐命焉。
斯亦信符命之致。
或以中外罪余于太牢爱憎。
故明此论。
庶乎知余志。
吁。
所恨未暇族之。
而余又罢。
岂非王者不死乎。
遗祸胎于国。
亦余大罪也。
倘同余志继而为政。
宜为君除患。
历既有数。
意非偶然
若不在当代。
其必在于子孙。
须以太牢少长咸寘于法。
则刑罚中而社稷安。
无患于二百四十年后。
嘻。
余致君之道。
分隔于明时。
嫉恶之心。
敢辜于早岁。
因援笔而摅宿愤。
亦书行纪之迹于后。
梁武(所论出于释氏故全以释典明之)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
世人疑梁武建佛刹三百馀所。
而国破家亡。
残祸甚酷。
以为释氏之力。
不能拯其颠危。
余以为不然也。
释氏有六波罗密
波罗密是其一也。
又曰。
难舍能舍。
大者头目肢体。
其次国城妻子。
此所谓难舍也。
余尝深求此理。
本不戒其不贪。
能自微不有其宝。
必不操人所宝。
与老氏之无欲知足。
司城之不贪为宝。
其义一也。
庸夫谓之作福。
斯为妄矣。
梁武所建佛刹。
未尝自损一毫。
或出自有司。
或厚敛氓俗。
竭经国之费。
破生人之产。
劳役不止。
杼柚其空。
闰位偏方。
不堪其弊。
以此侥福。
不其悖哉。
梁武所以不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