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松漠纪闻补遗跋1173年 南宋 · 洪遵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六○、《松漠纪闻补遗》卷末、《皕宋楼藏书志》卷二四、《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三四 创作地点:江苏省南京市
忠宣《松漠记闻》,伯兄镂板歙越,遵来守建邺,又刻之。
暇日庾阅故牍,得北方十有一事,皆曩岁侍傍亲闻之者,目曰《补遗》,附载于此。
乾道九年六月二日,第二男资政殿大学士左中大夫、知建康府、江南东路安抚使、兼行宫留守遵谨书。
洪氏集验方跋 南宋 · 洪遵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六○、《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七九、《静嘉堂秘籍志》卷二四、《宋以前医籍考》第一○七七页
右《集验方》五卷,皆予平生用之有著验,或虽未及用而传闻之审者,刻之姑孰,与众共之。
乾道庚寅十二月二十日番阳洪遵书。
按:《洪氏集验方》卷末,士礼居丛书本。
跋投壶新格 南宋 · 洪遵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六○、《永乐大典》卷二二五七
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投壶亦射之细也,先王施于宴安之中,所以交宾主,揖逊周旋,于是乎出。
后世以嫚戏从事,颇不合于古,然流风遗制,尚可概见。
投壶旧有图,大抵以用机得隽为古。
先正司马文正公始定新格,斥侥倖之胜,盖其意欲归之正也。
夫博弈犹贤乎已,则是书之设,孰谓无补哉?
杨备览古诗 南宋 · 洪遵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六○、《至大金陵志》卷一二下
暇日料简故府,得《金陵图》,六朝数百载间,粲然在目。
又以今日宫阙都邑江山为《建康图》,并刻石以献。
上称善,有旨令参订古今,敬识其下。
客有以前诗示遵,亟锓之木,异日六飞移跸,学士大夫入承顾问,是将有取。
馆职策问 南宋 · 洪遵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六○、《永乐大典》卷二○四七九
祖宗以三馆育天下之英材,推择之重,视汉之藏室、唐之瀛洲为不足道,故必阅试其人,然后命之。
则有事于此者,非但若场屋进士为以取科级而已。
今天下之事多矣,而其大者三焉。
曰兵、曰吏、曰财。
兵自比年狃于无事,阅习之不以时,豢养之不以道。
将姑息而不变欤,则解弛因循,不足以致一日之用。
议者或欲汰癃弱,革冒滥,作而新之,则张皇纷更之虞在所虑。
吏员猥并,文武官在选过二千辈,率以三人守一官而不足。
置之而不问欤,则淹滞失职,非足以待四方之士。
议者或欲裁任子,柅流品,改而张之,则少恩变古之讥在所恤。
岁入有限,调度日增,有司供亿之不支,民力困匮而无已。
一意于爱民欤,则养兵赡国,不能以为卒岁之计。
议者或欲谨逋歛,严征权,权以济之,则竭泽无鱼之忧在所先。
此皆今日之急务,吾君为之寝而不寐,当馈而叹,亦学士大夫所宜有献也。
愿闻至当之说,将以复于上。
魏徵唐太宗鲍叔牙齐桓公寿故事 南宋 · 洪遵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二
《唐书》魏徵唐太宗曰:「昔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者饮,桓公叔牙曰:『盍起为寡人寿』?
叔牙奉觞而起曰:『愿公无忘在莒时,使管仲无忘束缚于鲁时,宁戚无忘饭牛时』。
桓公避席而谢曰:『寡人与二大夫能无忘夫子之言,则社稷不危矣』」。
太宗曰:「朕不敢忘布衣时,公不得忘叔牙之为人也」。
臣闻圣人不畏多难而畏无难,何哉?
方其多难,兢兢业业,朝思夕维,如朽索之驭六马,如抱火之厝积薪,慎之重之,安危存亡之念,一日不敢忘于心。
故虽艰难多事之时,而治功可指日以几。
无难之世,上恬下熙,贤不肖并进,治功日隳,虽以盛大之业,久安之势,其危且乱,盖不旋踵致也。
唐太宗更百战以得天下,而持盈守成之念未尝少弛,魏徵犹且虑其不终,一话一言,形之讽谏。
及其叹高昌之亡,至援鲍叔牙之言以对,太宗为之却顾,有不敢忘布衣之语。
明良契合如此,故二十三年间功业烜赫,外户不闭,几致措刑,视贞观之初曾不少贬。
向使太宗功成治定之后,拂乱其所为,臣恐救亡之不暇,安能垂祀三百,后世有以凭藉扶持者哉?
梁武帝襄阳之危而有台城之辱,唐庄宗忘河上之战而有同光之祸,二君岂不躬冒矢石以取天下哉,而其终如此。
呜呼,何足以语太宗之盛耶!
周世宗斩败将樊爱能等故事 南宋 · 洪遵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八八
周世宗亲征刘旻,战于高平
兵始交,樊爱能、何徽退走,世宗躬督战士,士皆奋命争先,遂败。
世宗休军潞州,大宴将士,斩败将樊爱能、何徽等七十馀人,军威大振。
臣闻人君不难于用兵而难于御将,其要无他,赏罚而已。
方其摧锋陷阵,奋不顾身,必谨录之,所以为劝也。
及乎巽懦退缩,偷生自营,则诛之殛之,在所不赦。
诚如是则人人自励,安得不致死于敌哉?
周世宗当五季之末,干戈日寻,国威不振,高平之役,一日而诛败将七十人,上下慑服,至于奋命戮力,莫敢内顾。
遂能变弱为强,因败为功,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甸,复三关,雄武之声耸动夷夏。
向使世宗优游少断,循姑息苟且之政,二将奔命,不能明正典刑,方且覆亡之不暇,欲其征伐之克,纪纲之行,难矣哉!
夫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故雨露以润之,雪霜以肃之,二者相须,以成岁功。
人君持赏罚之柄,亦犹是矣。
臣谓驾御将帅,彊兵克敌,大要无出于此。
韩昭侯藏敝裤故事 南宋 · 洪遵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九二
按《通鉴》,韩昭侯有敝裤,命藏之,侍者曰:「吾君亦不仁者矣,不赐左右而藏之」。
昭侯曰:「吾闻明主爱一嚬一笑,嚬有为嚬,笑有为笑,今裤岂特嚬笑哉,吾必待有功者」。
臣闻天子享四海之富,生杀自我,予夺自我,于起居动作之间,其流易入于侈。
虽古先盛王,号为善治天下,恭俭爱民如汉文帝,惜百金而罢露台,念农力而除田税,可谓至矣。
然以新垣平之诈,赏赐至一日千金;
邓通之嬖倖,至予之蜀道铜山,使自鼓铸。
文帝尚尔,况其下者乎?
韩昭侯以千乘之君,当战国之际,干戈相寻,日不暇给,虽使横予妄赐,竭民之力以为待士惠下之道,其谁能止之?
昭侯内脩政教,外应诸侯,务正其本而已。
一敝裤之微,中人之家所不惜,而千乘之君能藏之以待有功。
然则金玉币帛之重,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其肯以奉谈笑游宴,予无功之人哉?
推是心以往,帝王之道为不足进矣。
臣谓强本节用,责实富民,其要无出于此。
汉文帝罢露台役故事 南宋 · 洪遵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九二
按《汉书》,文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
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
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臣闻俭固帝王之德,惟能出于诚心,见诸躬行日用之间,然后为盛德之至。
、文、武以来,则汉文帝其人也。
当汉初定,海内乂安,疑若可以自暇自逸,方且兢兢业业,心乎斯民。
故一铢一缕,弗敢妄费,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践阼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弋绨缊衣,革舄韦带,其衣服之俭如此。
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其嫔御之俭又如此。
殿帷无文绣,集上书囊为之,其供张之俭又如此。
露台之费,不过百金,犹恐伤财蠹民,罢役不作,究其行事,莫不一本于恭俭。
中外化之,风俗遂以醇厚。
功业隆盛,为汉太宗
高皇帝创业垂统,然诒谋筹后,传祀四百,实文帝有以致之。
迨于元帝罢三服官,减谷食马,而不能起优游不断之弊;
晋武帝焚雉头裘,而不能杜宫女万数之失。
区区矫激,一事一为,非出于诚心,何足以揆方万一?
至如汉文帝,真可为万世法。
褚遂良唐太宗问故事 南宋 · 洪遵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九五
按《唐书》,太宗曰:「尝怪舜造漆器,禹雕其俎,谏者十馀不止,小物何必尔耶」?
褚遂良曰:「雕琢害力农,纂绣伤女工,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也。
漆器不止,必金为之,金不止必玉为之,故谏者救其源,使不得开。
及夫横流,则无复事矣」。
帝咨美之。
臣闻贵为天子,富有天下。
外物之来,苟无以禦之,则如水之浸物,如膏之受尘,初若甚微,然涓涓不止,将成江河,绵绵不绝,将用斧柯,故虑之不可不深,辨之不可不早。
为臣者当防之于未然,不应救之于已然。
使至于横流沈著,始呫呫然动其喙,尚何益于国哉?
舜造漆器,禹雕其俎,以大圣人而为至微之事,尚何复议?
然为之臣者犹以为不可,况德不若舜、禹而其事有大于漆器雕俎,安得不绝其萌芽者哉?
遂良之对太宗,真得大人格君心之道。
唐玄宗置屏无逸图故事 南宋 · 洪遵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九五
按《唐书·崔植传》,玄宗即位宋璟手写《尚书·无逸》,为图以献,劝帝出入观省以自戒。
其后朽暗,乃代以山水图。
臣闻四海至广,万机至繁,王者负斧扆以临之,不恃其天纵之圣足以盖天下,而恃其自治之勤足以应天下。
夫正心诚意,进德脩业,立政造事,皆圣人自治之序也。
四海之广,常若见于一室;
万机之繁,常若丛于一身。
思所以应之则汲汲,而自治者诚有所不遑暇食焉。
昔之人君未尝不知此,卒不能皆至于善治者,幸天下之无事,不待功业之成而自治者已懈,故乐未厌而忧及之矣。
《无逸》之书,成王嗣文、武之法也。
文、武之事,可得而考,不过曰《天保》以上治内,《采薇》以下治外,始于忧勤,终于逸乐而已。
所谓《天保》以上者,如君臣相予之间,宾亲交际之节,虽一饮一食之微皆有其法,则大于此者可知。
夫惟自治其内者如此,然后命将率,遣戍役,经营四方。
凡《采薇》以下,治外之具,皆粲然而毕陈,然必以忧勤行之
迨其久也,不期于逸乐而晏然自享其成矣。
成王嗣守文、武丕绪,亦以《无逸》继之,遂为周之显王,其道盖本诸此。
唐玄宗盖尝知之矣,录其书以为图,置诸左右,出入观省,以为矜式。
未几而图已屏去,则其所谓《无逸》之实亦必类此,宜其成就有愧于古,无足怪也。
呜呼!
能自治矣,而继以《无逸》,根之于诚而守之以不变,举而措之,何行而不至,何为而不立?
故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行之非艰,久而不变之惟艰。
《易》曰「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臣请以此终《无逸》之说。
仁宗开言路故事 南宋 · 洪遵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二○○
仁宗皇帝谓辅臣曰:「比上封言政事得失者何其少邪?
岂非言路壅塞所致乎?
其诏閤门、通进银台司登闻、检鼓,自今州县奏请及群臣表疏,其亟以闻」。
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古之圣王,以左右辅弼谏诤之臣为未足也,则又设敢谏之鼓,进善之旌,诽谤之木,下至百官官箴。
王阙,百工庶人举得以言。
二帝三王之盛,用此道也。
臣恭仰仁宗皇帝承三圣休业,天下已安已治,可以垂拱无为,方且深惟远虑,一命令之下,一政事之出,孳孳业业,专以阙失为惧。
尝曰:「臣下能进忠言,朕何惜夏禹之拜」?
又语辅臣,以封事之少丁宁告戒,惟恐壅塞。
方时海县乂安,俊杰居位,臣寮所陈,公车所奏,一言片善,朝至而夕行。
故能四十二年之间,治功茂盛,跨轶三五,视汉唐为不足道。
窃谓有天下者,当以仁宗皇帝为法。
齐威王诛赏二大夫故事 南宋 · 洪遵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六○、《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五
齐威王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封之万家。
召阿大夫语曰:「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然使人视阿,田野不辟,民贫苦。
昔日赵攻甄,子不能救,卫取薛陵,子弗知。
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
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皆烹之。
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
臣闻唐魏徵尝谓太宗曰:「人主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诚哉,斯言。
甚矣!
为君之难也,深居九重,而四海万机之重,丛然鼎来,极吾之聪明知虑无以周知。
自非博听广纳,未见其有济也。
齐威王即位九年,当战国之际,干戈日寻,诸侯交侵,奔命不暇。
一日察见毁誉,召二大夫而诛赏之,上下震惧,至于莫敢饰非,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向使威王玩岁愒日,行姑息苟且之政,庆赏刑威不能一施之,欲其纪纲之振,法度之行,是犹倒驰而求跂前人,不亦左乎?
汉文帝季布河东而复还之,曰:「陛下以一人誉召臣,以一人毁去臣」。
文帝,汉之贤主也,毁誉是非之间犹不能察,况其下者乎?
然则威王之于文帝,其优劣不待较而可知矣。
汉诏郡县行乡饮酒礼颂 南宋 · 洪遵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六○、《永乐大典》卷一二○七二
汉显宗承中兴之绪,重熙而累洽,稽古礼文之事,雅垂意焉。
自初践阼,日不暇给,而规模宏远,未尝不以教化为大务。
遂班时令,祀明堂,登灵台,临辟雍,讲养老、大射礼。
二年三月,诏郡县行乡饮酒于学校,祀周公孔子
于是海隅徼塞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知所本。
呜呼,盛矣!
乡饮,王化之基也。
王经之以天地,纪之以日月,参之以三光,立为宾、主、介僎三宾以象之。
献酬揖逊扬觯沃洗之礼定,而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
此三代极治之时,大备之制也。
世衰道微,礼坏莫觌。
汉兴盖二百四十有八年,始克达于天下,岂非尽美之事,须其久而后有成欤!
夫东人之所以傲西宾者侈矣,而独无一言以及兹,敢掇拾陈迹,作为颂诗十有二章,声之康庄,以扬汉德于不朽。
诗曰:
天生蒸民,曷其有识?
维圣摩励,规闲矩饬。
阳礼教逊,诰誓上仪。
降周迄秦,淟涊弗治。
斤斤显宗,黼黻王度
三宫孔阳,精意治具。
爰敕方国,礼行于乡。
诹律,属民横堂。
先圣严严,拜跪荐祭。
冠缨莘莘,鳞差栉比。
乃速庠门,乃洁东荣。
宾主僎介,堪舆是程。
笙流觯扬,少长位辨。
已事而竣,不诫用劝。
咏仁蹈德,骎骎措刑。
舄弈千载,薰为太平。
乾清坤夷,轩豁呈露。
万祥毕溱,登三咸五。
昔在建武,大圣载营。
有臣曰湛,示我汉行。
绵蕝无传,莫克用乂
孰播其馨,孝明是似。
允哉帝德,侯其伟而。
矢诗不多,维后之诒。
韩世忠克敌弓铭1142年2月 南宋 · 洪遵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六○、《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外集卷五六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臣恭惟皇帝陛下天姿英武,光启中兴,器械之利,洗万古而空之。
绍兴改元十一年夏五月枢密使韩世忠献所造克敌弓于朝,皇帝称善,诏密院下其制于起部,命军器监工部之良者建造以闻。
既成,分赐六军。
制度之精,诚足以壮军容而怖敌人,示子孙武功之盛。
然未有铭诗,祓饰厥美。
臣生无益县,幸以文墨簉迹朝绅,暗而无言,使嘉量盘盂楹席巾几之辞,独光简册,兹非臣之罪欤?
敢昧死载拜而献铭曰:
员穹宣精,森列缠度。
天弧煌煌,九星炳著。
在昔圣人,仰宪皇乾。
弦木爰作,以威幅员。
炎德复晖,肇开英主。
光启中兴,戎器具备。
于时枢臣,弓陈克敌。
其制维何,神臂遗则
皇帝曰俞,颁诸共工
六材既聚,俾鸠僝功。
折干液角,治筋沈丝。
漆良胶和,合九成规。
期门控弦,虎贲攒簇。
决拾既佽,射必中鹄。
巧穿七札,力倍六钧。
繁弱武库,有掩前闻。
时方未精,庸窒不轨。
既安既众,以壮国体。
渊渊鼓钲,悠悠旆旌。
弓矢启行,卒乘精明。
属车彭彭,和銮锵锵。
弓在天仗,万民斯望。
周备器械,见歌声诗。
汉精技巧,见称史辞
侯今之制,跨周轶汉。
下臣作铭,揭示亿万。
张安国舍人 南宋 · 洪遵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六○、《永乐大典》卷一四○四六
维乾道六年岁次庚寅十月丁未朔十七日癸亥,具官某谨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故经略、徽学、直院舍人张公之灵。
维公奋发妙龄,独冠儒林之选;
出逢兴运,蔚为禁闼之英。
六郡能声,两朝雅望。
远绍曲江之风度,克有京兆之威仪。
伯英善书,咸推草圣
燕公大手,夙擅词宗。
某蚤以孤踪,获陪俊躅,摛坳之所接踵,鶠阁几于同升。
番水经行,尚想高谈之衮衮;
湘江问讯,娄勤尺牍之翩翩。
怅挹别之滋深,已缠悲于长诀。
九原永閟,谁为黄绢之辞?
三舍相望,姑致生刍之奠。
临风一恸,呜呼哀哉,尚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