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洞庭洄源亭宴四郡太守诗(并序。序内缺一字。) 唐 · 苏源明
天宝十二载七月辛丑,东平太守扶风苏源明,觞濮阳太守清河崔公季重、鲁郡太守陇西李公兰、济南太守太原田公琦、济阳太守陇西李公倰于洄源亭,既尊封壤,乃密惠好。前此济阳以河堤之虞、夫役之弊,请南略我宿及鲁之中都。宿人讼其不便,源明请废济阳,以平阴、长清属济南,卢、东阿归我,阳谷隶濮阳,役均三邦,利倍二邑;不可,则分我寿西入濮阳,东入济阳,鲁之中都北入于我。书贡阊阖,旨下陈留。陈留太守王公,盛德帝俞,才美人与,自总连率,实惟澄清,□命属官湖城主簿王子说会五太守于东平议,县乃不割,郡亦仍旧。已事修宴,姑以为别。若夫阶抱孤峤。轩飞庱潭。阻残暑于重林。递高秋于绝壑。其盘何有。臑鹿??奥羊。其俎何有。燔兔脍鲂。李下彫笼。冰之以寒水。爪割铦刃。巾之以疏纮。礼交乎上。当世高贤之相允。乐动乎下。前古中和之合作。抑抑焉。堂堂焉。奚一人之富有。而群后之缉熙也。司土庀舟以待。司功设袾以告。彻馔更服。陈羞洁尊。自洄源。起广泊。左拂蚕尾。右遵吾山。倒山?化岫于波际。指梁岑于林缺。移摇敝豁。瞑眇虚旷。太皞苗裔。可记任宿。伯禹山川。空流济汶。所遇多感。祇牢为欢。婥态目成以留客。嫭容色授以劝酒。繁丝疏管。纷尔自会。雅舞清唱。倏然同引。既醉。源明以手版扣舷而歌。歌阕。鸟兽闻之。低昂而相鸣。鱼鳖闻之。沿洄而或跃。兹官吏安次而不易。彼人庶乐业而不迁。喜之哉。乐之哉。字涡泊曰小洞庭盛集。五太守高宴云尔。
引用典故:冯夷
小洞庭兮牵方舟,风袅袅兮离平流。
牵方舟兮小洞庭,云微微兮连绝𡷨。
层澜壮兮缅以没,重岩转兮超以忽。
冯夷逝兮护轻桡,蛟龙行兮落增(一作中)潮。
泊中湖(一作潮)兮澹而闲,并曲溆兮怅而还。
适予手兮非予期,将解袂兮丛予思。
尚君子兮寿厥身,承明主兮忧斯人(史称废济阳,诗序县郡仍旧,或其初议云)。
秋夜小洞庭离宴诗 唐 · 苏源明
源明从东平太守徵国子司业,须昌外尉袁广载酒于洄源亭,明日遂行,及夜留宴。会庄子若讷过归莒,相里子同袆过知魏,阳谷管城、青阳权衡二主簿在坐,皆故人也。彻馔新尊,移方舟中,有宿鼓,有汶簧,济上嫣然能歌者五六人共载,止洄源东柳门,入小洞庭。迟夷徬徨,眇缅旷样,流商杂徵,与长言者啾焉合引,潜鱼惊或跃,宿鸟飞复下,真嬉游之择耳。源明歌云云,曲阕,袁子曰:「君公行当挥翰右垣,岂止典胄米廪邪?广不敢受赐,独不念四三贤。」源明醉,曰:「所不与君子及四三同贤同恐惧安乐,有如秋水。」晨前而归,及醒,或说向之陈事。源明局局然笑曰:狂夫之言,不足罪也。乃志为序。
浮涨湖兮莽迢遥,川后礼兮扈予桡。
横增沃(一作没)兮蓬仙延,川后福兮易(一作翼)予舷(一作船)。
月澄凝兮明空波,星磊落兮耿秋河。
夜既良兮酒且多,乐方作兮奈别何(右二诗,太和中,天平节度使令狐楚立石,有文,题云:“自源明迄楚,时仅八十年,洄源亭涡泊,已迷其处矣。”文见楚集)。
自举表 唐 · 苏源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三
草莽臣某言。臣实陋微。素乏才业。将遂长往。守此无用。天鉴孔明。泽覃幽僻。伏奉今年正月五日制。诣阙自举。不次之私。无限于物。岂伊庸菲。所当膺荷。伏惟开元神武皇帝陛下道密旒扆。德孚天地。忝在草木。幸均雷雨。朝夕微命。虚受臣生。偃卧穷薮。讵知帝力。展义介邱。肆觐偫后。得列庶人之閒。不在役夫之上。王者能事。邦家烈光。耳未前闻。目所毕睹。载怀涵育。无答造化。孰谓圣恩。曲贷岩壑。顾惭庸近。何阶对扬。臣闻明主临下也。务求才以自辅。贤臣事上也。当量能以自进。臣才非令问。誉寂乡党。志尚庸寡。理绝闻知。县令臣柳国状臣于编户之中。刺史臣柳绛谕臣以明制之意。且臣山东一布衣耳。在升平之时。徵求之日。非自察者。难审其可。苟欲避严令。发困蒙。心灵震越。寝寐惊悸。无任承恩喜跃之至。
谏幸东京疏 唐 · 苏源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三
臣等今月四日及七日上言车驾幸东京不便。吁天而诉。稽首而祈。竭诚不精。留中不下。臣等自咎自毒。若惛若狂。以为雨淫孟冬。霖积季秋。道路且泥。甚不可一也。从春大旱。方始秋苗。田农之閒。十已耗半。方且敛穫。犹未收入。先之以清道之役。申之以祗顿之苦。水欲澄而挠之。人欲静而棼之。甚不可二也。臣等每立廊下。窃见旌旗之下。尽是饿夫。执殳仆于行门者。日见一二。市井之中。半是馁人。或求食死于路傍者。日见四五。甚不可三也。奸人连墙。盗儿接栋。磨砺以须陛下出尔。前麾凌于灞上。凶人肆于城中。御史大夫必不能愊而禦之。甚不可四也。臣等伏料之。殷鉴不远。近在天宝十五载季夏尔。圣皇巡蜀后。大都内府财货。朝臣富民资产。尽在道路之手。有乘马驶驴入宣政紫宸殿者。扰乱如此。一至于是。况陛下复二都有四海日浅。钱谷满蓄不及曩时者。必为利而行。此贼臣作计诱掖陛下而已。诗曰。三星在罶。臣不胜呜咽。为陛下痛之。宜速下诏书罢东幸。不然。穷隶乐祸。已扼腕尔。甚不可五也。方今犯王畿者。河洛驿骚。侮侯服者。江湖叛涣。诗曰。中原有菽。庶人采之。彼思明康楚元者。采菽之庶人也。陛下何遽轻万乘而媒孽速成之邪。甚不可六也。自河南北尽为盗境。淮东江西又见修阻。王公已下。未给廪禄。将士已来。且支日月。陛下中官冗食。不减往年。梨园杂伎。有盛今日。陛下未得穆然高枕。用此奚为。中官指使太常正乐外。一切放归。仍给长牒。勿事待郎。五六年后。随事进退。今聚而仰给。甚不可七也。司空李光弼能拔河阳。尚书王思礼应下晋原。中丞卫伯玉劲卒接焉耆。过析支。不日且至。御史大夫王元志压巫闾。临幽都。汝州刺史田南金乘阙口。遏二室。扬州长史邓景山凌长淮。饩梁汴。然而狂贼失身蹙于缑氏山。北不敢逾孟津。东不敢过罂子。只待反接耳。陛下不坐而受之。而欲亲征。徇一朝之怒。甚不可八也。王者于天地神祇。第付之有司。享之牲币则已。夫何求哉。记曰。不祈土地。今方士憃愚。巫祝淫渎。妄有闲说。甚不可九也。天子顺动。人皆幸之之谓幸。人皆病之之谓不幸。不幸之谓虐。臣等见陛下否而弗听。联伏赤墀之下。顿颡流涕而出。陛下或容而免之。或毁而罪之。凡百之臣。如昌言于朝。有万之口。必错谤于外。甚不可十也。臣闻子不谏于父。且焉得为孝乎。臣不诤于君。又焉得为忠乎。不孝不忠。而苟荣冒禄。圈牢之物不若也。臣等至贱。不能委身圈牢之中。使樵夫共指而笑之。不胜大愿。陛下留神元微。养和淡泊。天下幸甚。
元包首传 唐 · 苏源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三
传曰。理乱相糺。质文相化。乱极则先乎太易。文弊则从乎巨包。圣人以遗也。贤人以发也。易始乎乾。文之昭也以行。包起于坤。质之用也以靖。行者所以动天下之务。靖者所以默天下之机。太阴太阳。潜相贞也。少阴少阳。潜相成也。荒𦬇莫默。地之舆也。颠宀包盈。天之冒也。仍而通之。极乎三十六。全而劘之。穷乎六十四。其旨微。其体正。语其义。则矗然而不诬。观其辞。则夽然而不及。棿一以布气。藏万以植言。斯道君子之几也夫。至诚君之为也夫。于戏。流于睿监。讲于太学。伏而惟之。使自怡之。深而极之。使自测之。归人于至和。示人以太璞已矣。
元包五行传 唐 · 苏源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三
传曰。五行者。阴阳之精气。造化之本源。德赞三才。功济万物。在乎天也。谓之五星。据乎地也。谓之五岳行于人也。谓之五材。若天无五星。则辰宿错灭。地无五岳。则山泽崩竭。人无五材。则性命剿绝。故知天以五星为政。地以五岳为镇。人以五材为用。三正之立。五行所成也。人者。上禀五星之气。下居五岳之分。中受五材之助。故天地之閒。惟人最灵。则知人者五行之瑞。五行之秀。是以包五藏。蕴五神。全五体。备五事。合而行之。有五德。皆本于五行。然则色不以五行。虽有离娄之明。不能定其文彩。声不以五行。虽有师旷之聪。不能定其音律。味不以五行。虽有俞跗之术。不能定其性命。气不以五行。虽有老聃之道。不能定其嘘吸。言不以五行。虽有尼父之德。不能定其词理。历数不以五行。虽有重黎之算。不能守其叙。阴阳不以五行。虽有牺炎之圣。不能定其吉凶。万物无不由五行以定。包者定也。定之为义博矣哉。夫不定而视。则五色乱于目矣。不定而听。则五音乱于耳矣。不定而食。则五味乱于口矣。故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鼻不定而吸。则不能理五气。心不定而语。则不能敷五教。志不定而行。则不能修五德。身不定而动。则不能用五事。夫有一不定。则人不畏。有一不定。则人不信。是以君子定其目而后视。定其耳而后听。定其味而后食。定其气而后吸。定其心而后语。定其志而后行。定其身而后动。定其数而后算。定其意而后占。故无失矣。夫至人不占者。何以其定也。占者所以定美恶。至人无恶。占者所以定吉凶。至人无凶。占者所以定休咎。至人无咎。占者所以定嫌疑。至人无疑。夫惟定矣。又何假于占哉。
元包说源 唐 · 苏源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三
在昔哲王受明命。皆能变文质。顺阴阳。大矣哉。此帝王之能事也。古者天生人而未树之以君。上下交杂。品位纷错。阴阳初分。文质未作。庖牺之王天下也。画八卦定三才而一之。质斯尚文之代也。自黄帝暨乎尧舜。垂衣裳而天下理。盖取诸乾。则尚文也。取诸坤。则尚质也。通其变而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人宜之。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后夏有连山。殷有归藏。周有周易。皆卦次不同。而算术各异。斯文质之更变也。仲尼有言。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斯则百王不易之道明矣。自兹以降。代历千祀。人非一性。穷奢极丽。饫欲厌心。不能正本澄源。反文归质。若河倾海覆。汎滥平陆。流荡无依。迄至今日而莫之变也。夫王者之有天下。必改正朔。易服色。以其既往者废。将来者兴。是以三皇之王。五帝之理。乐不相沿。礼不相袭。且物极则反。理有固然。文质之体。其将变矣。哲人观象立言。垂范作则。将以究索厥理。匡赞皇极。推吉凶于卦象。陈理乱于邦家。广论易道。冀裨帝业。盖时尚质之书也。呜呼。采世人之订。述作者之意焉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