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王定民
蒋防屈原碑阴 宋 · 王定民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六二、《永乐大典》卷五七六九
人之于死一也,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义有命而已。
古者忠臣烈士道不行于我,而忠义欲感动于其君,不能偷生苟容,甘同殒于大辱。
当是时,死重而生轻,与夫自经于沟渎而人莫之知,异矣。
楚之屈原怀王为同姓,博闻彊志,明于治乱之要,议事出号,王之所任实厚。
于是同列争宠而害其能者,上官大夫之谮至。
宪令国之大权,而君委之于我,信也。
成于我而行于君,犹有漏言。
夫身之祸未成,而讵夺其阙文忠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不能使之无怨。
怨生于亲,亲之过大而不怨,盖人子之不可讥,谓之不孝,屈乎以人子之于亲而怨其君,可怨也。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马迁犹以为自怨,岂怨其谗而不怨其听谗欤?
抑谗不足以怨,而以身之不见信而怨欤?
怀沙而投于江流湍疾,救晚而失其骸,皆不见疑也,与申徒狄负石何以异?
蒋防于此疑之,是疑其无有也。
湘人思之,招魂而葬于是,墓起于江之干,葬能藏其棺衾而不见貌,于是有庙以祭之,祭以思其貌。
邑有庙者三,以见湘人思之多也。
以君见疑而死,死之远,为文于唐,又以死为疑,是重平之不幸也。
夫咏其事之实,莫如乡人。
余居于亳之澳,此知为澳,至徐之沛,过宿之虹,然后知为沛为虹。
余缉图经至此,说其疑附于之后。
重建黄陵庙 宋 · 王定民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六二、《永乐大典》卷五七六九
天子五载一巡狩,巡诸侯之所守也。
舜以五月南至于衡山之岳,陟方乃死,盖在位五十载,而葬于苍梧之野。
二妃从焉,并投溺于沅湘。
二妃谓之娥皇女英,俾观刑于厥家,釐降妫汭,顺行妇道于虞氏,终助成有天下之大法。
及舜之南巡也,伤其不返,赴江无憾。
沅湘之人爱其正行,于是有祠以血食黄陵,沅湘之滨,四时之祭不绝,遂著为有国之常典。
韩退之潮州,祷之祠下,以私钱十万易坏垣断甓。
于岳之刺史,当时尚管于岳,自马氏王楚,已隶长沙,请命于唐之天祐,更号懿节
运判王公元丰中舟过祠,于痛其颓毁,因有溯涛之恐,使新之。
人以神为灵,而神之兴废因于人。
予权邑湘阴,适丁鸠工之初,实尉刘师锡董其役,簿杜君垍禀训缮材,将即成绪,余于是得以致其功。
恶其圬腐之速,而完以坚木;
避远湍陨之患,而徙殿庑于废址之东。
模制增焕,咸倍于前。
邑之南,舜旧有祠,今亦荒旷,黄陵相望二三十里,而黄陵独表二妃之像,四时之祭不相须。
夫二妃伤舜之不复见,乃愿见于已死,而甘于投溺,推其心岂欲与舜各处而异食邪?
义有未安,遂迁合于黄陵之祠,不亦宜乎!
懿节虽尝受封,而黄陵之号为最显,故新大其榜,篆而揭之,又为之文以迹其事。
笙竹书院元丰八年 宋 · 王定民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六二、嘉庆《湖南通志》卷四九
古者诸侯得兴学以劝士,泮水之制异辟雍,所以明尊卑之序,化民而成俗也,盖治天下之术莫先焉。
有舍以处之,有师以专之,有业以精之,有训以行之。
天子诸侯并举斯道以加诸民,作于上而顺于下,教化行,习俗美善。
夫董生之言,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始以仁义礼乐,至于刑罚轻而禁不犯,其本可知矣。
县令,诸侯之任,奉承天子休命,成就夫人之材而不敢违,令有不行者不为也。
以郑人论执政于乡校,子产欲行其善,攻其恶,虽有告毁者而勿听,况其政易行,责之未至,谓迂阔无益而不为哉!
我宋太平百馀年,明主绍隆,四方郡县郁郁文雅,宗公名卿不绝于世。
汉唐之际,未可媲其盛。
湘阴湖南巨邑,士人为多。
定民承乏于兹,咸喜余之来,造庭持牍以请曰:「桑梓邻通城,公有最绩,闻以教育讲校为先。
今濒江青竹之馆,里人邓氏家延学徒,久遂旷废,欲迁于邑舜祠之前。
非公孰主厥事」?
余亦嘉其来请,许之。
顾基亩褊甚,适黄陵已新大二妃之祠,余谓二妃生嫔于虞,不宜死有异处,乃徙舜像合于黄陵,以表其祭,于是易舜祠孔子,而塑绘之
堂庑斋室,创作有次,士之升降进退裕然。
又后其庙立学,于以育士其中焉。
昔七十子自远诲于洙泗,从厄陈蔡,迨其殁,无异父丧,独子贡伤其并去,又三年居,然后归。
以有若几肖,而子游之徒日事以孔子旧礼,门人之不忘如是其深乎!
孔子于当时,与事于后世,其义均,不忘其道,亦不忍忘其貌。
觌貌既尊,传道愈严,匪惟见士之志,亦有以见士之追古继善而致其钦。
是以学者趋于中,无异端之论,耳不闻奇语,目不见怪行,然后各得其性之所近。
传至于再三,或有背正而入于他。
子夏之后有田子方子方之后流为庄周,皆出于孔子,流于远而乖其习,而所背至此矣。
孔子之门而语仁智,已义同而理殊。
仁之为爱也,智之为知也。
使人爱己知己,由也;
爱人知人,商也;
自爱自知,回也。
其义则一,其所见则殊。
学也者所以修性而养心也,性修则纯,心养则明,纯则不杂,明则不惑。
黉舍修而教业充,力积久而道德实,将有日矣。
故谨书以志之。
按:光绪湘阴县图志》卷三○,光绪六年刻本。
合江亭题名元祐三年八月十六日 宋 · 王定民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六二、《金石文跋尾》卷一四
元祐三年戊辰秋八月十有六日提点刑狱朝散郎张公绶拜宣圣孔子于石鼓之学,遂登文会阁,燕太守大□□公仲孙、宣德郎衡阳王定民检法判官王询新息主簿陈知元。
知元以是年自学徒登科,罗公欲以荣激诸生,招□席末。
定民尝兼教职□□焉。
既饮,与宾客合江亭韩伯,留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