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九月二十九日感事 晚清 · 许传霈
乌鸣天欲霜,东南飞欃枪。
红巾来何处,片帆渡富阳。
杀人铁岭关,流血河水殷。
官弁未接厉,荼毒偏稽山。
我闻太守贤,苕霅靖烽烟(守吾郡廖公曾治归安有政声。)。
下车无半月,濠水凿城坚。
米粟非不多,况乃乘天险。
一朝变部兵,粒火腾高焰。
古来名将士,和衷石投水。
李广岂不伟,竟至朔北死。
金刚山歌。赠东游茂亭(郑万朝) 晚清 · 李南圭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修堂遗集册一
闻昔混沌氏,雕锼金刚穷神技。
金刚山真瑰奇,一石盘陀三百里。
其状难具述,为君略说一二美。
石面斑驳千年苔,日光射之清霜被。
正如王母开宴瑶池上,碧桃花下翠旌金支云旖旎。
麻姑萼绿纷左右,飘裙曳带霞绚绮。
又疑如来金骨幻身为千亿袈裟诡服,寂然趺坐炉烟紫。
罗汉神王听讲来,乱拈天花落云里。
况乃苍桧修藤杳冥外,百道飞泉狮吼鹭翔如虹起。
昔我青鞋布袜率尔造其下,三月上旬岁在巳。
山深谷幽冰雪又梗之,艰危偪侧无由贴双履。
垂堂固所戒,长生非可恃。
雁岭龙渊不敢前,踯躅凌兢半途止。
所得未能十之三,至今思之介介犹未已。
好贤坊里郑大卿,襟怀玉洁无渣滓。
腕间飒飒生云,词赋一出腾万纸。
清谈轶封胡,秀句轻高李。
槐宫百战辄搴旗,从事商务聊复尔。
竹岭以南铁岭北,名区屡作趍庭鲤。
雪中又复宁亲去,雪花如席打马耳。
东去去向花江县,县于金刚即案几。
昔游南北岂不广,今玆东游素蓄堪一试。
攀高顶骋两目,胸襟轩豁无与比。
药草具子粻,铅华鍊子髓。
桑旭晞子发,玉醴漱子齿。
手摩星斗之所出,足蹑沧海无底之水。
归来袖示金刚录,予将三薰三沐而读矣。
闻东西战事感赋 清末民国初 · 洪繻
东头斗龙西头虎,杂糅万类为刀俎。
草木江山腥血流,乾坤橐钥变机弩。
叹我生时何不辰,极目中原生莽榛!
汉武、唐宗不复作,争长黄池付夷人!
今日四万万生民,蠖屈谁能不求伸!
朝廷不为鼓舞计,坐视外人立两甄。
辽东、辽西无净土,海南、海北飞灰尘。
甘受商于仪诳楚,岂真鹑首天赐秦!
至今英雄尚不出,我恨造化诚不仁!
两狼斗门内,咆哮日成队。
褒衣大袖立当前,嗫嚅无从置巨喙。
谁为强弱、谁成败,痛我人物总齑碎!
传闻峨峨铁岭山,西夷驻马当雄关。
又闻旅顺城,西夷窟距成磐安。
叹我有险不能握,日以大地供戕残!
今年又撤西藏蔽,唇齿俱亡宁止寒。
海东一国况纠纠,纵驱西人非吾有。
外庭内奥俱破摧,辞得狼贪来虎吼。
中原尚有山林薮,亟呼豪杰四保守。
贰师、霍病能鹰扬,深目奇肱应狗走。
陆有大冶、海有琛,旋转坤维在反手。
不信万年太古邦,一旦龙钟便老朽。
呜呼今日谈强等谈空,平戎策付马耳风。
铁轮炮车满天地,狂澜日与海流东。
频年燹火接天红,侧身西望徒忡忡!
焦头烂额盛京路,匍匐父老提儿童。
谁知海外暂食息,哀哀亦成中泽鸿。
金陵杂感十二首(录八) 其五 清末民国初 · 易顺鼎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琴志楼诗集卷三
半壁偷安绝可怜,春灯偏照满城眠。
桃花士女桃花扇,燕子儿孙燕子笺。
长白叔还来铁岭,歹朱孙又凿金川。
北军自古能飞渡,不见曹彬贺弼年。
兰陵王 小坡以和清真词索和,久未有以报也。吴昌硕新得一石,云系水绘盦物,诵芬述德,感不绝于余心,因成此解 清末至现当代 · 冒广生
押词韵第十七部
恁肠直。
一(平声)片当时瘦碧。
风流尽歌吹竹西,忍见韩陵可怜色。
凄凉说故国。
曾识平原座客。
高吟向,银烛翠樽,搥碎珊瑚一千尺。
于今总陈迹。
算梦冷琴衣,香堕筝席。
东风杜宇啼寒食。
便一树梅萼,几丝杨柳,销魂都怨遍水驿。
有谁过江北。
悲恻。
恨怀积。
伴短病长愁,吴质萧寂。
茫茫吊古秋何极。
约后夜明月,矮篱吹笛。
人间何世,念往事,泪先(去声)滴。
附录:兰陵王 铁岭郑文焯小坡
片帆直。春草连江自碧。吴亭外飞絮乱鸦,冉冉离天可怜色。青山恋去国。应识长安旧客。归鸿尽,回首暮云,一纸京书泪盈尺。 经年尚萍迹。叹瘦损吟鞭,零落歌席。残花残酒过寒食。看十里村杏,数枝门柳,东风吹恨远近驿。甚天限南北。 幽恻。暗怀积。念帐镜尘空,廊屐音寂。前游到处成愁极。但逝水光景,过风箫笛。沈沈孤馆,更夜尽,断漏滴。
试院杂咏七首 其四 清末 · 金武祥
五言绝句 押马韵
七叶绵金貂,豪华更风雅。
百幅梅苍图,一笔便挥洒(李二尹明斋,名贤哲,铁岭人。)。
福州侯官县丞汤府君墓志铭 唐 · 林珽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一
汤有大德于天下。戴之如日。仰之如春。其后也。君讳华。字知新。曾祖备。祖宾。考岩。皆簪组相继。官烈当时。颇有功于国。以载于谱谍。此略而不书。公幼耽坟籍。将欲振于时。立大来之器。以晨昏是切。仕不择禄。释褐衡州参军。圭璋美璞。州县良材。记室之芳。秩罢犹在。再调授福州侯官丞。兼总感德场。人不告劳。征赋皆集。伉驯雉之化。致象雷之声。谋而有方。简以莅事。授亮而庶务皆决。正色而偫吏瞻风。公之器用。未尽宏远。秩满。寓居南方。以土风有殊。瘴厉所染。沈痼既搆。天寿不遐。以大中十一年六月五日。终于岭中连江邑之客第。春秋五十八。道路民恸。风云助悲。先权殡于竹林原。夫人琅琊郡王氏。故衡阳县明宰之女。以礼节奉君子。以慈和训闺门。感形影之未亡。叹梧桐之半死。望故乡以泣血。泛沧溟以护丧。蓬首逝波。没身徇义。艰险不惮。旌旐之情。今古罕及。男二人。长曰宗铉。次曰宗镐。女五人。咸匍匐怆地。哀号诉天。以日月有时。窀穸斯议。以大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归葬于明州𨞆县龙山乡江上里庚向之原。礼也。铭曰。
修与短兮胡可知。圣与贤兮莫能窥。器未展兮诚足悲。存者有恨兮泪如丝。哭丹旐兮一家随。风九原兮满松枝。
秘书少监赠吏部尚书陈公神道碑铭 北宋 · 曾巩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六五、《元丰类稿》卷四七、《曾文定公集》卷一六、《永乐大典》卷一○三一○ 创作地点: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
祥符九年九月甲辰,秘书少监、知广州陈公卒于位。以闻天子,官其二子,以慰宠其家。天圣中,今天子修先帝功臣,记之于史,而太史考公之谋议劳烈于朝,访公之世族、州里、官次、行治之本末于家,以书于册。已,又有诏次其功,著之令典,布之天下,曰:维所以宠嘉陈氏之子孙者,其世世无绝。嘉祐三年,公子三人谋曰:吾先人之所既立,记德之史藏于有司,褒功之诏传于天下。维墓有碑,后嗣所以载吾先人之休声美实,而久废不立,惧无以饬其子孙于千万世,以为己羞。则相与来乞铭文,以刻于石。其叙曰:维陈氏,其先远出于舜,至周武王之时,陈为舜后妫满之封国。至春秋之际,楚灭陈,而子孙之散亡者,因为氏族。其后居长葛者,出于汉太丘令寔之后。唐之晚,长葛之陈氏徙南剑州之沙县。公讳世卿,字光远,南剑州沙县人也。曾太父昶,太父昂,父文馀。公贵,赠其父尚书驾部员外郎。公为儿时,书木叶为诗,其父见之大惊,遂使书学,以笃志闻于人。中雍熙二年进士,为衡州军事推官,改静安军节度推官。王小波、李顺盗蜀,州县多不能保,东围静安,公应变,为箭笴兵械城守之具百馀万,约其属分城守之。围既久不解,分城者疑惧意懈,出语动公,公以义谯数勉之。而间谓州长张雍曰:「此属留之则溃人心,纵之使求外兵,则两全」。雍听其言。盗数万人围静安八十日,公奋励距敌,射其裨将一人,应手死。又射至数百人,无不辄死。盗以故不敢迫。而外兵来救,乃卒解静安之围。事闻,即其军以公为掌书记,父丧不许去官。自宋兴小吏势弱,盗起往往转掠数百千里,吏辄弃城走。及公之保静安,则若吏力皆可以有为者。然公之于此时,盖亦以无为有,以少胜众,此材智烈丈夫之所为。小拘常见之人,亦安能责其此出哉?公在静安七年,还为秘书郎。真宗即位,召公欲以补御史,而张鉴守广州,乞公自助,乃以公与鉴。累迁尚书度支员外郎,赐绯衣银鱼,历知河南府新安县,通判广州,知建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又改两浙,入判三司勾院,复为荆湖北路转运使。澧州诸蛮夺澧旁地耕守,数纵兵入盗,积十馀岁莫能却。至公,诸蛮畏悦,皆还就溪洞。而归故所掠地与人。公因筑武陵澧州三塞以备蛮,诏书嘉奖。公去久之,而后吏不能善蛮,蛮亦辄复入盗。天子问公前所以服蛮者何为,而今将治之者何出,公具对而刊其稿,世故莫知其何术也。公在荆湖岁馀,擢为秘书少监、知广州,赐金紫服,至则罢计口鬻盐,人以休息。海外国来献,多人徒以食县官,而往往皆射利于中国也。天子问公所以纲理之者,公以谓以国之小大,裁其使员,授官之多少,通其公献,而征其私货,可以息弊止烦,从之。居南海四年,未及召而得疾卒,享年六十有四,某年某月某甲子葬于沙县之龙山乡崇仁里。母夫人某氏,某县君。继母夫人萧氏,某县君。夫人罗氏,某县君。子五人:曰俨,尚书比部员外郎。曰侃,福州古田县尉。曰佩,卫尉寺丞。曰伟,同学究出身。曰称,殿中丞。侃、伟皆早世,而俨、称之进于朝,累赠公吏部尚书。公事继母行纯笃,其进膳饮药物必经手,其执丧,人恐其不胜哀也。遗戒诸子,皆人之大节。好振人之穷,乐奖人之善,所荐士后多至大官,宰相张士逊,公所荐也。公常以谓:我之所以自著者在行事,故不必见于文章。所以事上者,不求人知,故其于谋议尤多,而人罕得而知也。噫!其可谓自信特立也已。其铭曰:
允淑陈公,生知书学。人就其华,我居以朴。盗惊西土,公在围城。邻有破亡,公守不倾。往视蛮荆,其得孰窥?蛮来受职,若与为期。翼翼蜀州,士全纯白。茫茫楚野,人复耕织。原念累功,进位南伯。内治何为?与人休息。外治何为?宾柔荒国。允淑陈公,文武之特。声戴于人,实告于册。又慰尔后,刻铭墓石。
刑部详覆官朱君墓志铭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八一、《忠肃集》卷一三
君讳述,字传道,姓朱氏。其谱曰:七世祖端生鄂、岳巡官颐;颐生尚书户部郎中起;起生比部郎中秘;秘生君曾祖江陵府当阳尉葆光,赠兵部郎中;当阳生翰林学士昂,仕真宗为名臣,赠吏部尚书;翰林生虞部郎中正谟,赠兵部侍郎。君,虞部第四子也。初以荫补太庙斋郎,皇祐元年举进士,中甲科,除荆南节度推官,避亲嫌,换鄂州观察推官。丁母夫人骆氏丧,服除,调并州推官。安抚使故相庞公辟掌机密文书。后徙定州,以疾免。复用大臣辟,为大名府推官。俄召为刑部详覆官。治平二年五月十四日,年三十五,卒于京师。君九岁即丧其父,哀慕如成人。家故大族,君虽幼而于属尊,每时节当诸侄庆拜,能各为礼意以接之,有年长数倍者立其前不敢懈。性高明疏达,仪貌秀扬,笃志于学,好论议,读书不从世人蹊径,务求其精微,至于自得之而后已。故其疾革神夺矣,犹能诵其书累日,至有终篇无差者。与人交有情文而不失于正,视世故若不足以经意,察其事至而应之者,每当其理。尚气节,临利义知所择。族人买婢,有携稚子求并售者,君疑以诘,至再四,曰:「实药氏,华亭尉高陟妻子也。夫亡无以朝夕,因此以茍生」。君戚曰:「陟虽不识,而吾同年得科名者也」。亟命留之,为具其嫁。家人发空橐笑示君,君曰:「有竭吾力而已」。至质其带镮,得银数两,及褫家人服物。既而今参知政事冯公、故翰林学士沈公皆同年,相与义之,助以钱,遂济其行。庞公去定州,代者武人,不善君,故谢病以归。僚友更谏之,不肯留。或谓数日考满当改官。君曰:「以此易吾心,是谓屈身以徇物,岂所谓义哉」!既去,贫久困甚,而处之自如。其配王氏,故相沂国公之从孙,有贤行,生一子脩平。熙宁七年,君兄之子提点湖南刑狱、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初平谓某曰:「吾少孤,所以教之学,视以为休戚而终始成就之者,实吾叔父之德,常惧无以报称。将以今九月某日葬于龙山乡某里之原,子其为之铭」。某尝游赵、魏间,又从事江陵,得君始末。士于生死盖不足道,独悲君质良材完,所以修为厉饰之又如是,天生之宜若有意者,然不少宽其年,使有见于世,而死之速,何谓也?当然而不然,不当然而或然,古圣贤以为命也。朱氏上世,有仕唐为治书御史者,家京兆之万年。昭宗末避乱,其族南徙,自翰林显于本朝而卒葬江陵,今为江陵人。君能诗,清丽有思致,集贤君搜类之,得百馀篇行于世。铭曰:
学明志杰,才揭揭兮。薿薿其秀,袖以发兮。不畀以实,遇孰啬兮。诗遗于后,慰幽穴兮。
海城县 其二 清 · 多隆阿
七言律诗 押青韵
人心叵测善逃形,再莫轻言出户庭。
畎亩毗连兴狱讼,亲朋聚会谑优伶。
山因冒雪头先白,柳遇逢春眼待青。
昔日龙头屯尚在,挥金芟草想园亭(管公屯在城北今名新台子)。
上以久旱躬祷郊坛立霈奉和高阳相公恭纪原韵 明末清初 · 毛奇龄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西河集卷一百七十九
皇雩练日宿蒿宫,羽佾无烦召典同。
祗为三农祈泰畤,遂将六事告苍穹。
龙行圳谷迎犹缓,云起封坛飨自通。
旱魃歌成甘霤下,须知尹吉在西丰。
宋牧仲比部招同蒋京少钱介维暨其次公山言丰台看芍药予与京少先至不相值少憩塔院寺遂入中顶登九莲台而还宋柬以诗依韵奉答三首末一首专赠京少以京少曾在丰台三宿也 其二 清 · 梁佩兰
押祃韵 出处:六莹堂二集卷三
东丰西丰踏花路,马蹄自晓行入夜。
长安卿相空满城,无有一人至其下。
先生好游独早出,松风夹道惊涛泻。
邀予宾客蒋与钱,有男好手推流亚。
珊瑚笔架翡翠床,准拟分题不须借。
爱花我欲就花死,摹花公等真陶谢。
谁知花林竟相失,执鞭我似避三舍。
由来大将张大旗,小技材官徒舞蔗。
侧闻诗成呵寺壁,风雨飒飒鬼神怕。
取红取白原女儿,百遍桃花咒成骂。
丰台看芍药 清 · 宋荦
押支韵 出处:西陂类稿卷二十
丰台芍药辇下奇,城南十里纷离披。
连日阴霾忽晴霁,寻花车马相攀追。
东丰西丰花作海,竹篱茅屋翻朝曦。
相公之园(王文靖)众香国,一亭环绕皆燕姬。
提携游伴过别坞,展席呼酒夕照时。
狂香共挹老槐下,一朵压帽从余嬉。
忆昔家居古竹圃,花屏插就云霞垂。
含清亭畔(平江使院)几开宴,当筵各斗琼琚词。
此际吟怀得浩浩,颠狂一任旁人嗤。
寄语西陂灌园叟,旦晚会有看花期。
丰台看芍药 清 · 吴士玉
押词韵第一部
芍药最数东西丰,尚书载酒门生从。
风日清酣初破萼,绣谷十里攒芳丛。
短篱曲径披赏遍,名园步入花光浓。
朝云英英铺粉白,晚霞艳艳摇铅红。
钿车宝马不知数,喧蜂乱蝶俱悤悤。
自昔从公醉使院,洛下珍卉来吴中。
含清(亭名)高会婪尾盛,倡妍酬丽年年同。
十枝五枝斗姿媚,三朵两朵标丰容。
此处娇花乃万本,周围锦浪亭浮空。
举杯忽悟昌黎句,狂香浩态今相逢。
天津巡漕御史祝云栋报雨诗以志慰 清 · 弘历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八十八
舟行日向东,麦实较西丰。
二寸报佳兆,津瀛锡昊穹(据祝云栋奏十七日天津地方自子至寅获有甘澍屋檐滴溜计入土二寸有馀不惟大田立见滋培而河水增长于挽运粮艘亦甚有裨益)。
敢辞不知足,惟是赖天功。
拈笔艰成句,惕虔并切衷。
天琴用山谷从黄冕仲索双井茶韵见贻和答 清末民国初 · 沈曾植
出处:海日楼诗卷五
千言悉付管城公,百骁辟易堂西丰。
天机凤梭夜轧轧,服官锦粲鸡凫翁。
怪君楼居寡眠食,炯然心镜停秋空。
瞥然万象呈天工,海印印出靡雷同。
彻视无能惑凫乙,兼味两不遗蛤熊。
人情向背剑首风,昔年僧壁诗纱笼。
而今茗柯浇茗碗,鯈鱼从容乐循本。
进西北边图经状(京西京北图经四卷) 中唐 · 元稹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五十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右。臣今月二日进京西京北图一面。山川险易。细大无遗。犹虑幅尺高低。阅览有烦于睿鉴。屋壁施设。俯仰颇劳于圣躬。寻于古今图籍之中。纂撰京西京北图经。共成四卷。所冀衽席之上。欹枕而郡邑可观。游幸之时。倚马而山川尽在。又太和公主下嫁。伏恐圣虑念其道远。臣今具录天德城以北。至回鹘衙帐已来。食宿井泉。附于图经之内。并别写一本。与图经序谨同封进。其图四卷。随状进呈。
正蒙一 其四 神化篇第四 北宋 · 张载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张子全书》卷二、《张子抄释》卷一、《国朝二百名贤文粹》卷一九
神,天德,化,天道。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
「神无方」,「易无体」,大且一而已尔。
虚明照鉴,神之明也;无远近幽深,利用出入,神之充塞无间也。
天下之动,神鼓之也,辞不鼓舞则不足以尽神。
鬼神,往来屈伸之义,故天曰神,地曰示,人曰鬼(神示者归之始,归往者来之终。)。
形而上者,得辞斯得象矣。神为不测,故缓辞不足以尽神;化为难知,故急辞不足以体化。
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其在人也,知义用利,则神化之事备矣。德盛者,穷神则知不足道,知化则义不足云。天之化也运诸气,人之化也顺夫时;非气非时,则化之名何有?化之实何施?《中庸》曰「至诚为能化」,孟子曰「大而化之」,皆以其德合阴阳,与天地同流而无不通也。所谓气也者,非待其蒸郁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茍健、顺、动、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尔。然则象若非气,指何为象?时若非象,指何为时?世人取释氏销碍入空,学者舍恶趋善以为化,此直可为始学遣累者薄乎云尔,岂天道神化所同语也哉!
「变则化」,由粗入精也;「化而裁之谓之变」,以著显微也。谷神不死,故能微显而不掩。
鬼神常不死,故诚不可掩;人有是心在隐微,必乘间而见,故君子虽处幽独,防亦不懈。
神化者,天之良能,非人能;故大而位天德,然后能穷神知化。
大可为也,大而化不可为也,在熟而已。《易》谓「穷神知化」,乃德盛仁熟之致,非智力能强也。
大而化之,能不勉而大也,不已而天,则不测而神矣。
先后天而不违,顺至理以推行,知无不合也。虽然,得圣人之任者皆可勉而至,犹不害于未化尔。大几圣矣,化则位乎天德矣。
大则不骄,化则不吝。
无我而后大,大成性而后圣,圣位天德不可致知谓神。故神也者,圣而不可知。
见几则义明,动而不括则用利,屈伸顺理则身安而德滋。穷神知化,与天为一,岂有我所能勉哉?乃德盛而自致尔。
「精义入神」,事豫吾内,求利吾外也;「利用安身」,素利吾外,致养吾内也。「穷神知化」,乃养盛自致,非思勉之能强,故崇德而外,君子未或致知也。
神不可致思,存焉可也;化不可助长,顺焉可也。存虚明,久至德,顺变化,达时中,仁之至、义之尽也。知微知彰,不舍而继其善,然后可以成之性矣。
圣不可知者,乃天德良能,立心求之,则不可得而知之。
圣不可知谓神,庄生缪妄,又谓有神人焉。
惟神为能变化,以其一天下之动也。人能知变化之道,其必知神之为也。
见易则神其几矣。
「知几其神」,由经正以贯之,则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几者象见而未形也,形则涉乎明,不待神而后知也。「吉之先见」云者,顺性命则所见皆吉也。
知神而后能飨帝飨亲,见易而后能知神。是故不闻性与天道而能制礼作乐者末矣。
「精义入神」,豫之至也。
徇物丧心,人化物而灭天理者乎!存神过化,忘物累而顺性命者乎!
敦厚而不化,有体而无用也;化而自失焉,徇物而丧己也。大德敦化,然后仁智一而圣人之事备。性性为能存神,物物为能过化。
无我然后得正己之尽,存神然后妙应物之感。「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过则溺于空,沦于静,既不能存夫神,又不能知夫化矣。
「旁行不流」,圆神不倚也;「百姓日用而不知」,溺于流也。
义以反经为本,经正则精;仁以敦化为深,化行则显。义入神;动一静也;仁敦化,静一动也。仁敦化则无体,义入神则无方。
进熙宁编敕表 北宋 · 王安石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七四、《临川先生文集》卷五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某等言:窃以观天下之至动而御其时,辅万物之自然而节其性,匿而不可不为者事,粗而不可不陈者法,厥惟无弊,乃以不胶。故造象于正月之始和,改礼以五载之巡狩。一代之典,成于缉熙;百世可知,在所加损。方裁成辅相之休运,宜修饰润色之难能,顾匪其人,与于此选(中谢。)。盖闻道有升降,政有弛张,缓急详略,度宜而已。使民不倦,唯圣为能。伏惟皇帝陛下天德地业,体尧蹈禹,永念宪禁之旧,或失防范之中。选建有官,付之论定,具惭浅学,莫副详延。屡弥岁年,仅就篇帙,删除烦复,蒐补阙遗。于趣时因民,则粗救抗敝之实;以方古垂后,则或俟新美之才。冒昧天威,姑塞明诏。
广西转运使孙君墓碑 北宋 · 王安石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一一、《临川先生文集》卷八九、《新安文献志》卷八○、《文章辨体汇选》卷六七四、嘉庆《黟县志》卷一三 创作地点: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
君少学问勤苦,寄食浮屠山中,步行借书数百里,升楼诵之而去其阶。盖数年而具众经,后遂博极天下之书。属文,操笔布纸,谓为方思,而数百千言已就。以天圣五年,同学究出身,补滁州来安县主簿、洪州右司理。再举进士甲科,迁大理寺丞,知常州晋陵县,移知浔州。浔当是时,人未趣学,乃改作庙学,召吏民子弟之秀者,亲为据案讲说,诱劝以文艺。居未几,旁州士皆来学,学者由此遂多。以选,通判耀州。兵士有讼财而不直者,安抚使以为直,君争之不得,乃奏决于大理。大理以君所争为是,而用君议编于敕。庆历二年,擢为监察御史里行。于是弹奏狄武襄公不当沮败刘沪水洛城事。又因日食言阴盛,以后宫为戒。仁宗大猎于城南,卫士不及整而归以夜。明日将复出,有雉陨于殿中。君奏疏,即是夜有诏止猎。蛮唐和寇湖南,以君安抚,奏事有所不合,因自劾,乃知复州。又通判金州,知汉阳军吉州,稍迁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提点江南西路刑狱。有言常平岁凶当稍贵其粟以利籴本者,诏从之。君言此非常平本意也,诏又从之。侬智高反,君即出兵二千于岭,以助英、韶。会除广西转运使,驰至所部,而智高方煽,天子出大臣部诸将兵数万击之。君驱散亡残败之吏民,转刍米于惶扰卒急之间,又以馀力,督守吏治城堑,修器械。属州多完,而师饱以有功,君劳居多。以劳迁尚书司封员外郎。初,君请斩大将之北者,发骑军以讨贼,及后,贼所以破灭,皆如君计策。军罢而人重困,方恃君绥抚,君乘险阻,冒瘴毒,经理出入,启居无时,以皇祐三年三月初七日卒于治所,年五十四。官至尚书工部郎中,散官至朝奉郎,勋至上骑都尉。君所为州,整齐其大体,阔略其细故。与宾客谈说,弦歌饮酒,往往终日。而能听用佐属尽其力,事以不废。在御史言事,计曲直利害如何,不顾望大臣,以此无助。所为文,自少及终,以类集之,至百卷。天德、地业、人事之治,掇拾贯穿,无所不言,而诗为多。君讳抗,字和叔,姓孙氏,得姓于卫,得望于富春。其在黟县,自君之高祖弃广陵以避孙儒之乱。而至君曾大父讳师睦,善治生以致富。岁饥,贱出米谷,以斗升付籴者,得欢心于乡里。大父讳旦,始尽弃其产,而能招士以教子。父讳遂良,当终时,君始十馀岁。后以君故,赠尚书职方员外郎。君初娶张氏,又娶吴氏,又娶舒氏,封太康县君。五男子:适、邈、迪、适、遘。适尝从予游,年十四,论议著书,足以惊人,终永州军事推官。邈今潞州上党县令,亦好学能文。状君行以求铭者,邈也。君之卒也,天子以适试秘书省校书郎。二女子,一嫁太庙斋郎李简夫,一嫁进士郑安平。君以其卒之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葬黟县怀远乡上林村。歙之为州,在山岭涧谷崎岖之中。自去五代之乱百年,名士大夫亦往往而出,然不能多也。黟尤僻陋,中州能人贤士之所罕至。君孤童子,徒步宦学,终以就立,为朝廷显用。论次终始,作为铭诗,岂特以显孙氏而慰其子孙,乃亦以诒其乡里。铭曰:
在仁宗世,蛮跳不制。馈师牧民,实有肤使。践艰乘危,条变画奇。瘴毒既除,膏熨以治。方迁既陨,哀暨山夷。维此肤使,文优以仕。禄则不殖,其书满笥。书藏于家,铭在墓前。以告黟人,孙氏之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