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独孤信复职议 北魏 · 王正言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十五
边将董戎,龚行天罚,丧师败绩,国刑无舍。
刑州刺中孤如愿任当推毂,远袭襄,斩贼帅辛纂,传首京师,论功语效,实合嘉赏。
但庸绩不终,旋臻沦没,责成之义,朝寄有违。
然孤军数千,后援未接,贼众我寡,难以自固,既经恩降,理绝刑书
昔秦宥孟明,汉舍广利,卒能改过立功,垂芳竹帛,以今方古,抑有成规。
臣等参议,请赦罪,复其旧职(《周书·独孤信传》。为刑州刺史东魏遣高歼曹、侯景等奄至。以众寡不敌奔梁,大统三年,还至长安,自以亏损国威上书谢罪。文帝尚书议之。七兵尚书陈郡王正言等议。)
昙延周弘正对论表 北周 · 宇文护
 出处:全后周文卷四
昙延法师器识宏伟,风神爽拔,年虽未立,而英辩难继者也(《续高僧传》十《昙延传》,蒲州刺史中山公宇文氏表云云。案:弘正天嘉元年长安安成王顼,三年自周还。天嘉元年周武成二年晋公久矣。其封中山公魏恭帝时,则《续高僧传》所称蒲州刺史中山公皆误也。弘正未尝使,齐亦必无宇文氏。)
徐陵 北周 · 李昶
 出处:全后周文卷六
繁霜应管,能响丰山之钟;
玄云触石,又动流泉之奏,矧伊物候,且或冥符,况乃衿期,相忘道术。
楚齐风马,吴会浮云,行李无因,音尘不嗣。
殷御正衔命来归,嘉言累札。
江南茂,蓟北桑枯,阴惨阳舒,行止多福。
足下泰山竹箭,浙水明珠,海内风流,江南独步。
扶风计吏,议折祥禽;
平陵李廉,办酬文约
况复丽藻星铺,雕文锦缛。
风云景物,义尽缘情,经纶宪章,辞殚表奏。
久已京师纸贵,天下家藏,调移齐右之音,韵改河西之俗。
岂直杨云藻翰,独留千金,嗣宗文雅,唯传好事。
仆世传经术,才谢刘歆,家有赐书,学匪班嗣
弱年有意,频爱雕虫;
岁月三余,无忘肄业。
户牖之间,时安笔砚,颦眉难巧,学步非工,恒孺之讥,屡被陈思之诮。
羞逢仲子,类居山之鼓琴;
屡觅子将,同本初之车服。
不谓殷侯,虚谈成价,遂同布鼓,轻向雷门。
燕石空雕,终惭比德,楚军虽拂,实愧栖桐。
岂若邯郸举袖,唯闻变曲,协律飞尘,必应不顾。
是以日南宝贝,遥望归秦;
合浦文犀,更希还汉。
芳春行献,莺其鸣矣。
豫章之床,置长安之驿,厚筑墙垣,思逢郑侨之聘,工歌周颂,伫奏延陵之乐。
书缯有复,道意无伸。
李那顿首(《文苑英华》六百七十九)
武德郡建沁水石桥记 北魏 · 于子建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十五
夫梵灯遐廓,长夜袭其明;
慧教洞开,群迷启其目。
是以神光未灭,感膺于西胡;
金仪虽谢,梦现于东汉
抑亦悯世多艰,下生思土,运济贯心,慈悲注意,归依者尘雾莫侵,回向者雷电不挠,信是苦海之灵丹,酷旱之甘露矣。
惟此区域,号称旧邦,舜禹怀谭之地,殷周畿甸之土,晋启山阳,郑锡河后,隶赵称都,入魏为镇。
及秦吞六雄,跨有四海,罢侯置守,乙统九服,项羽改名殷国汉高复立为郡,自兹以还,为河内下邑
属皇朝迁鼎,卜食漳滨,遂方割四县,在古州城武德郡焉。
北通燕赵,堂堂之风相洽;
南引巩雒,穆穆之化□清。
西瞻轵塞,则连山万叠;
东望平皋,则旷野千里。
长河带其前,太行环其后,车马之所混□,舳舻之所凑集,颇是一都之要害,实为三魏之逵道
若其沇溴双吐,丹绝并纳,势等周原,美齐陆海,袂散成帷,人萦若绣,礼乐尚繁,风仪示革。
然郡土辽廓,沁水横流,源自羊头之山,发于麻谷之口,滔滔晋域,作纪怀方,引溉过于郑白,流秽逾于汾浍。
但波渐台雉,岸含峥嵘,揭厉多危,往来受害。
至于秋寸时降水潦□腾,马牛虽辨,公私顿废,有岨乘车之义,事切朝涉之艰。
宣威将军怀州长史、行武德郡河南于子建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平皋京兆杜护宗,前将军怀县赵郡同宾征西将军、州县令扶风周洛,殄难将军温县广宁燕景裕,征虏将军郡丞东平李思哲,或分竹专城,或择木百里,鹊起来官,共治民瘼。
况同睹艰辛,俱看危滞,一物可矜,纳隍在念,敬思包鹿济难之仁,俯□□龟报恩之惠。
虽无武库造梁之工术,且□沙弥访津之殷勤,普图问俗,便获□□,轨躅虽亡,遗柱在目,父□□传,咸属周时,称其板构,与城俱废。
乃于农隙之月,各率禄力□□,及□朝文武,□怀熹愿,七月六日,经始此桥。
助福者比肩,献义者联毂,人百其功,共陈心力,至廿四日所□便旋。
不烦遐迩荷担之劳,未伤士民尺寸之木。
虽无匪日之美,庶省浃晨之费。
修柱揭以插泉,华表郁而轶汉,红□交架以□□,绮联绵而云布。
北山之饶,则人无遗力;
南市之富,而家有余资。
伯度记功,勒燕然□□;
文渊表□,□象林多铜。
作述之理虽殊,刊录之情不异。
况四生舛春驳,同悲欣之境;
十国还匝,劲风电之力。
若不归依宝□,□□神教,远拟彼岸之喻,近取成务之言,恐沮劝之道未宣,画扴之功虚烬。
乃运石立碑,敬飧图像,穷般马之巧,尽金雘之饰。
使四往来,起叹慕之心;
六道奔趣,识风云之会。
其词曰:
清虚曰道,正直为神,有一于此,用表生民。
渊乎大觉,至矣能仁,行成元吉,德伏波旬(其一)
芒芒,眇眇桓功,为鱼左衽,逖听前风。
九州咸载,五等攸同,分疆敷土,俾侯树公(其二)
美兹旧甸,丽其新邑,凭带山河,苞苴原隰。
礼乐仍贲,风徽犹缉,青刍可剪,潢流可挹(其三)
粤余承乏,谬厕官方,政惭春雨,威愧秋霜。
情深覆虎,意等纳隍,慕彼医药,眷此津梁(其四)
浑浑沁水,冀道名川,既难揭厉,又阻□船。
爰始经谋,义劝竞填,辰不再浃,斯构已宣(其五)
落落太虚,绕绕群有,来同聚沫,去齐过牖。
敬托三尊,资凭四部,仿佛彼岸,依稀可久(其六)
魏武定七年岁次己巳四月丙戌朔八日癸巳(碑拓本)
长安道 南梁 · 萧贲
 押尤韵
前登灞陵道,还瞻渭水流。
城形类北斗,桥势似牵牛。
飞轩驾良驷,宝剑杂轻裘。
经过狭斜里,日暮与淹留(○《类聚》四十二作梁元帝长安路。文苑英华百九十二。《乐府诗集》二十三。《诗纪》百六。)
长安道 陈朝 · 顾野王
 押麻韵
凤楼临广路,仙掌入烟霞。
章台京兆马逸陌富平车
东门疏广,北阙董贤家。
渭桥纵观罢,安能访狭斜(○文苑英华百九十二。《乐府诗集》二十三。《诗纪》百六。)
丹阳尹初表 南梁 · 萧纶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二
臣进非民誉,退异宗英,尸居戎号,已紊彝典。
京兆五守,西汉难追;
河南二尹东京罕继。
审己循涯,自知莫可;
街谈恭议,尤见不胜(《艺文类聚》五十,《御览》二百五十二。)
长安有狭斜行 南梁 · 庾肩吾
长安有曲陌,曲陌不容幰。
路逢双绮襦,问君居近远。
我居临御沟,可识不可求。
长子登麟阁,次子侍龙楼。
少子无高位,聊从金马游。
三子俱来下,左右若川流。
三子俱来人,高轩映彩旒。
三子俱来宴,玉柱击清瓯。
大妇襞云裘,中妇卷罗帱。
少妇多妖艳,花钿系石榴
夫君且安坐,欢娱方未周(○《类聚》四十一作长安有狭斜诗。《乐府诗集》三十五。《诗纪》八十。)
赋得横吹曲长安道 南梁 · 庾肩吾
 押遇韵
桂宫连复道,黄山开广路。
远听平陵钟,遥识新丰树。
合殿生光彩,离宫起烟雾。
日落歌吹还,尘飞车马度(○玉台新咏八。《类聚》四十二作长安路。文苑英华百九十二及《乐府诗集》二十三作长安道。《诗纪》八十。)
汉高 南梁 · 庾肩吾
 押寒韵
昔在唐山曲,今承紫贝坛。
宁知临楚岸,非复望长安
野旷秋先动,林高叶早残。
尘飞远骑没,日徙半峰寒。
徒然仰成诵,终用试才难(○文苑英华三百二十。《诗纪》八十。又《类聚》三十八作汉高诗。引坛、安、寒三韵。)
从驾喜雨诗 南梁 · 庾肩吾
 押寒韵
西狱浮樽桂,东皇事浴兰。
赦诏还京兆,归神出灌坛
湿风含酒气,阴云助麦寒。
典农欣受职,治粟喜当官。
复此随车雨,民天知可安(○《类聚》二。文苑英华百五十三。《诗纪》八十。)
书品序 南梁 · 庾肩吾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六
玄静先生曰:子遍求邃古,逖访厥初。
书名起于玄洛,字势发于仓史
故遗结绳,取诸文,象诸形,会诸人事,未有广此缄滕,深兹文契。
是以一画加大,天尊可知;
二力增土,地卑可审。
日以君道,则字势圆;
月以臣辅,则文体缺。
及其转注假借之流,指事会意之类,莫不状范毫端,形呈字表。
开篇玩古,则千载共朝;
削简传今,则万里对面。
记善则恶自削,书贤则过必改。
玉历颁正而化俗,帝载陈言而设教,变通不极,日用无穷,与圣同功,参神并运。
爰洎中叶,舍烦从省,渐失颍川之言,竟逐云阳之字。
若乃鸟迹孕于古文,壁书存于科斗,符陈帝玺,摹调蜀漆,署表宫门,铭题礼器,鱼犹舍凤,鸟已分虫。
仁义起于麒麟,威形发于龙虎,云气时飘五色,仙人还作两童。
龟若浮溪,蛇如赴穴,流星疑烛,垂露似珠。
芝英转车,飞白掩素,参差倒薤,既思种柳之谣,长短悬针;
复想定情之制,蚊脚傍低,鹄头仰立,填飘板上,谬起印中,波回堕镜之鸾,楷顾雕陵之鹊,并以篆籀重复,见重昔时。
或巧能售酒,或妙令鬼哭,信无味之奇珍,非趋时之急务。
且具录前训,今不复兼论,惟草正疏通,专行于世,其或继之者,虽百代可知。
寻隶体发源秦时,隶人下邳程邈所作,始皇见而重之,以奏事繁多,篆字难制,遂作此法,故曰隶书,今时正书是也。
草势起于汉时,解散隶法,用目赴急,本因草创之义,故曰草书。
建初中京兆杜操始以善草知名,今之草书是也。
余自少迄长,留心兹艺,澡手谢于临池,锐意同于削板,而蕺山之扇,竞未增钱,凌云之台,无因诫子,求诸古迹,或有浅深。
辄删善草隶者一百二十八人,伯英以称圣居首,法高以追骏处末,推能相越,小例而九,引类相附,大等为三,复为略论,总名《书品》。
大旱上武帝书 其一 北周 · 黎季明
 出处:全后周文卷五
臣闻成汤遭旱,以六事自陈。
宣王太甚,而圭璧斯竭。
岂非远虑元元,俯哀兆庶。
方今农要之月,时雨犹愆,率土之心,有怀渴仰。
陛下垂情万类,子爱群生,觐礼百神,犹未丰洽者,岂或作事不节,有违时令,举措失中,傥邀斯旱。
春秋》,君举必书,动为典礼,水旱阴阳,莫不应行而至。
孔子曰:「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
春秋》庄公三十一年冬,不雨,《五行传》以为是岁一年而三筑台,奢侈不恤民也。
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
《五行传》以为时作南门,劳民兴役。
汉惠帝二年夏,大旱。
五年夏,大旱,江河水少,溪涧水艳。
《五行传》以为先是发民十四万六千人城长安
汉武帝元狩三年夏,大旱。
《五行传》以为是岁发天下故吏穿昆明池
然则土木之功,动民兴役,天辄应之以异。
典籍作诫,倘或可思。
上天谴告,改之则善。
今若息民省役,以答天谴,庶灵泽时降,嘉谷有成,则年登可觊,子来非晚。
《诗》云:「民亦劳止,迄可小康。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或恐极阳生阴,秋多水雨,年夏不登,民将无觊。
如又荐饥,为虑更甚(《周书·黎景熙传》,《北史》八十二)
天保五年秀才对策 北齐 · 樊逊
 出处:全北齐文卷七
五年正月,制诏问升中纪号,孝谦对曰:「臣闻巡岳之礼,勒在《虞书》,省方之义,著于《易象》。
往帝前王,匪唯一姓,封金刊玉,亿有馀人。
仲尼之观梁甫,不能尽识;
夷吾之对齐桓,所存未几。
然盛德之事,必待太平,苟非其人,更贻灵谴。
秦皇无道,致风雨之灾;
汉武奢淫,有奉车之害。
文叔受命,炎精更辉,四海安流,天下辑睦,剑赐骑士,马驾鼓车,乃用张纯之文,始从伯阳之说。
至于魏、晋,虽各有君,量德而处,莫能拟议。
蒋济上言于前,徒秽纸墨;
袁准发论于后,终未施行。
世历三朝,年将十祀,启圣之期,兹为昌会。
然自水德不竞,函谷封途,天马息歌,苞茅绝贡。
太祖宝鸡之瑞,握凤皇之书,体一德以匡朝,屈三分而事主,荡此妖寇,易如沃雪。
但昌既受命,发乃行诛,虽太白出高,中国宜战,置之度外,望其迁善。
伏惟陛下以神武之姿,天然之略,马多冀北,将异山西,凉风至,白露下,北上太行,东临碣石,方欲吞巴蜀而埽崤函,苑长洲而池江汉。
复恐迎风纵火,芝艾共焚,按此六军,未申九伐。
夫周发牙璋,汉驰竹使,义在济民,非闻好战。
至如投鼠忌器之说,盖是常谈,文德怀远之言,岂识权道
三台令子,六郡良家,蓄锐须时,裹粮待诏
未若龙驾虎服,先收陇右之民,电转雷惊,因取荆南之地。
昔秦举长平,金精食昴,楚攻钜鹿,枉矢霄流,况我威灵,能无协赞。
但使彼之百姓一睹六军,似见周王,若逢司隶
然后除其苛令,与其约法,振旅而还,止戈为武,标金南海,勒石东山,纪天地之奇功,被风声于千载。
若令马儿不死,子阳尚在,便欲案明堂之图,草射牛之礼,比德论功,多惭往列,升中告禅,臣用有疑」。
又问求才审官孝谦对曰:「臣闻雕兽画龙,徒有风云之势;
金舟玉马,终无水陆之功。
三驾礼贤,将收实用,一毛不拔,复何足取。
是以尧作虞宾,遂全箕山之操;
周移商鼎,不纳孤竹之言。
处士盗名,虽云久矣;
朝臣穷位,盖亦实多。
汉拜丞相,便有钟鼓之妖;
魏用三公,乃致孙权之笑、故山林之与朝廷,得容非毁;
肥遁之与宾王,翻有优劣。
至于时非蹈海,而曰羞作秦民;
事异出关,而言耻从卫乱。
虽复星干帝座,不易高尚之心;
月犯少微,终存耿介之志。
自我太岳之后,克广洪业,禹至神宗,舜格文祖。
陛下受天明命,光华日月,爰自纳麓,乃格文祖,仪天地以设官,象星辰以布职。
汉家神凤,惭用纪年;
魏氏青龙,羞将改号。
上膺列宿,咸是异人;
下法山岗川,莫非奇士。
所以画堂甲观,修德日新,庙鼎钟歌,王星岁委。
循名责实,选众举能,朝无铜臭之功,世绝《钱神》之论。
昔百里相秦,名存《雀箓》;
萧、张辅沛,姓在《河书》。
今日公卿,抑亦天授,与之为治,何欲不从。
未必稽首天师,方闻牧马之术;
膝行山上,始得治身之道。
但使帝德休明,自强不息,甲夜观书,支日通奏。
周昌之论,欣然开纳;
刘毅桓、灵之比,终自含弘。
高悬王爵,唯能是与,管库靡遗,渔盐毕录。
无令桓谭非谶,官止于郡丞
赵壹负才,位终于计掾。
则天下宅心,幽明知感,岁精仕风伯朝周,真人去而复归,台星坼而还敛。
《诗》称多士,《易》载群龙,从此而言,可以无愧。
又问释道两教,孝谦对曰:「臣闻天道性命,圣人所不言,盖以理绝涉求,难为称诣。
伯阳道德之论,庄周逍遥之旨,遗言取意,犹有可寻。
至若玉简金书,神经秘录,三尺九转之奇,绛雪玄霜之异,淮南成道,犬吠云中,子乔得仙,剑飞天上,皆是凭虚之说,海枣之谈,求之如系风,学之如捕影。
而燕君、齐后、秦皇、汉帝,信彼方士,冀遇其真,徐福去而不归,栾大往而无获。
犹谓升遐倒影,抵掌可期,祭鬼求神,庶或不死。
江璧既返,还入骊山之暮;
龙媒已至,终下茂陵之坟。
方知刘向之信洪宝,没有余责;
王充之非黄帝,比为不相。
又末叶已来,大存佛教,写经西土,画像南宫。
昆池地黑,以为烧劫之灰。
春秋夜明,谓是降神之日。
法王自在,变化无穷,置世界于微尘,纳须弥于黍米。
盖理本虚无,示诸方便。
而妖妄之辈,苟求出家,药王燔躯,波仑洒血,假未能然,犹当克命。
宁有改形易貌,有异生人,恣意放情,还同俗物。
龙宫余论,鹿野前言,此而得容,道风前坠。
伏惟陛下受天明命,屈己济民,山鬼效灵,海神率职。
湘中石燕,沐时雨而群飞;
台上铜乌,愬和风而杓转。
以周都洛邑
治在镐京,汉宅咸阳,魂归丰、沛,汾、晋之地,王迹维始,眷言蓐幸,且劳经略
犹复降情文苑,斟酌百家,想执玉于瑶池,念求珠于赤水
窃以王母环,由感周德,上天锡佩,实报禹功。
二班勒史,两马制书,未见三世之辞,无闻一乘之旨。
帝乐王礼,尚有时而沿革;
左道怪民,亦何疑于沙汰」。
又问刑罚宽猛,孝谦对曰:「臣闻惟王建国,刑以助礼,犹寒暑之赞阴阳,山川之通天地,爰自末叶,法令稍滋,秦篆无以穷书,楚竹不能尽载。
有司因此,开以二门,高下在心,寒热随意。
《周官》三典,弃之若吹毛;
汉津九章,违之如覆手。
遂使长平狱气,得酒而后消;
东海孝妇,因灾而方雪。
诏书挂壁,有善而莫遵;
奸吏到门,无求而不可。
皆由上失其道,民不见德。
而议者守迷,不寻其本。
钟繇王朗,追怨张仓;
祖讷、梅陶,共尤文帝
便谓化尸起偃,在复肉刑;
致治兴邦,无关周礼。
伏惟陛下昧旦坐朝,留心政术,明罚以纠诸侯,申恩以孩百姓。
黄旗紫盖,已绝东南;
白马素车,将降轵道
若复峻典深文,臣实未悟。
何则?
人肖天地,俱禀阴阳,安则愿存,扰则图死。
故王者之治,务先礼乐,如有未从刑书乃用,宽猛兼设,水火俱陈,未有专任商、韩而能长久。
昔秦归士会,晋盗来奔;
舜举皋陶,不仁自远。
但令释之、定国迭作理官龚遂文翁继为群守,科间律令,一此宪章,欣闻汲黯之言,泣断昭平之罪。
则天下自治,大道公行,乳兽含牙,仓鹰垂翅,楚王钱府,不复须封,汉狱冤办囚,自然蒙理。
后服之徒,既承风而慕化
有截之内,皆蹈德而咏仁。
号以成、康,何难之有」?
又问祸福报应,孝谦对曰:「臣闻五方易辨,尚待指南;
百世可知,犹须吹律。
况复天道秘远,神迹难源,不有通灵,孰能尽司。
乘楂至于河汉,唯睹牵牛
假寐游于上玄,止逢翟火。
造化之理,既寂寞而无传;
报应之事,固难得而妄说。
但秦穆有道,句芒锡年;
虢公凉德,蓐收降祸。
高明在上,定自有知,不可谓神冥昧难信。
若夫仲尼厄于陈、蔡,孟轲困于齐、梁,自是不遇其时,宁关报应之理。
子胥无首,马迁腐下,受诛取辱,何可尤人。
至如协律见亲,擢船得幸,从此而言,更不足怪。
周王漂杵,致天之罚;
白起诛降,行己之意。
是以七百之祚,仍加姬氏;
杜邮之戮,还属武安
昔汉问上计,不过日蚀;
晋策秀才,止于寒火。
前贤往士,咸用为难。
推古比今,臣见其易。
然草莱百姓,过恩私,三折寒胶,再游金马,王言昭贲,思若有神,占对失图,伏深悚惧(《北齐书·樊逊传》)
长安还至方山怆然自伤诗 陈朝 · 沈炯
 押庚韵
秦军坑赵卒,遂有一人生。
虽还旧乡里,危心曾未平。
淮源比桐柏,方山似削成。
犹疑屯虏骑,尚畏值兵。
空村馀拱木,废邑有颓城。
旧识既已尽,新知皆异名。
百年三万日,处处此伤情(○《类聚》三十四。《诗纪》百一。)
长安少年行 陈朝 · 沈炯
长安好少年,骢马铁连钱。
陈王装脑勒,晋后铸金鞭。
步摇如飞燕,宝剑似舒莲。
去来新市侧,遨游大道边。
道边一老翁,颜鬓如衰蓬。
自言居汉世,少小见豪雄。
五侯俱拜爵,七贵各论功。
建章通北阙,复道度南宫
太后居长乐,天子出回中。
玉辇迎飞燕,金山邓通
一朝复一日,忽见朝市空。
扶桑无复海,昆山倒向东。
少年何假问,颓龄值福终。
子孙冥灭尽,乡闾复不同。
泪尽眼方暗,髀伤耳自聋。
杖策寻遗老,歌啸咏悲翁
遭随各有遇,非敢访童蒙(○《初学记》十九。文苑英华百九十四作少年行。《乐府诗集》六十六。《诗纪》百一。又《类聚》三十三作长安少年诗。引钱、鞭、莲、边四韵。《御览》三百八十引钱、鞭、莲、边四韵。)
归魂赋 陈朝 · 沈炯
 出处:全陈文卷十四
古语称收魂升极,周易有归魂卦,屈原著招魂篇,故知魂之可归,其日已久。余自长安反,乃作归魂赋,其辞曰:
伊吾人之陋宗,资玄圣而云始。
肇邰閟之灵源,分昌发之世祀。
实闻之乎家记,又孚之于惇史,亢宗贵而博古,四史成乎一身。
怪日月之辽远,而承袭之相因。
岂少贱之能察,非末学之知津也。
若夫风流退让,在秦作相疑,越江以东,惟戎及酆。
出忠出孝,且卿且公。
世历十五,爰逮余梗值天地之幅裂。
遭日月之雰虹。
去父母之邦国,埋形影于胡戎。
绝君臣而辞胥宇,蹐厚地而跼苍穹。
抱北思之胡马,望南飞之夕鸿。
泣沾襟而杂露,悲微吟而带风。
昔休明之云始,余播弃于天地。
太学而游承明,出书生而从下吏。
身豫封禅之官,名入南宫之记。
登玉墀之深眇,出金门之崇邃。
受北狄之奉,礼东夷之献使。
实不尝至屈膝逊言,以殊方降意。
嗟五十之逾年,忽流离于凶忒。
中军之失权,而大盗之移国。
何赤疹之四起,岂黄雾之云塞,祈瘦弟于赤眉,乞老亲于剧贼,免伏质以解衣,遂窘身而就勒。
既而天道祸淫,否终斯泰。
灵圣奋发,风云飨会
埽欃枪之星,斩蚩尤之旆。
余技逆而效从,遂妻诛而子害。
虽分圭而祚土,迄长河之如带。
肌肤之痛何泯,潜翳之悲无伏。
我国家之沸腾,我天下之匡复。
我何辜于上玄,我何负于邻睦。
背盟书而我欺,图信神而我戮。
孟冬之云季,总官司而就绁。
托马首之西暮,随槛车而回辙。
履峨峨之层冰,面飗飗之岩雪。
莫敖之所缢,过临江之轨折。
矧今古之悲凉,并攒心而沾袂。
渡狭石之奇攴危,跨清津之幽咽。
鸟虚弓而自陨,猿号子而腹裂。
沔汉之逶迤,及楚郡之参差。
望隆中之大宅,映岘首沈碑
既缧然而就鞅,非造次之能窥。
至若高祖武皇帝之基天下也,岐周景亳之地,龟图雀书之秘。
醒醉之歌味绝,让畔之田鳞次。
余既长于克民,觉何从而掩泗。
洧水兮深且清,宛水兮澄复明。
南阳穰县,今百雉之都城
太宗之威武,遏宛洧而陈兵。
百万之虏,俄成鱼鳖,千仞之阜,倏似沧瀛
虽德刑成于赦服,故蛮狄震乎雄名。
乃寻浙而历商,遂经秦而至洛,觉高蹈之清远,具(二十七作见。)风云之倏烁,其山也,则嵚岑山罪嵬,岩山叟婆陀。
或孤峰而秀聚,或逸出而横罗。
千岁之木生岭表,百丈之石枕溪阿。
其水则碎訇瀄汨,或宽或疾。
系万濑而相奔,聚千流而同出。
何武关之狭隘,而汉祖之英雄,山万里而仰云雨(二十七作雾。),水百仞而写蜿虹。
若一夫而守隘,岂万众之能攻。
去青泥而喻白鹿,越渥水而到青门。
长卿之赋可想,邵平之迹不存。
咄嗟骊山之阜,惆怅灞陵之园。
文恭俭而无隙,嬴发握其何言。
访轵道之长组,舍(二十七作拾。)蓝田之玙璠,无故老之可讯,并膴膴之空原。
登未央之北阙,望长乐之基趾。
伊太后之所居,筑旗亭而成市。
槐路郁以三条,方涂坦而九轨。
观阡陌之遗踪,实不乖乎前史。
直城而北转,临横门而左趋。
南则董卓之坞,北则符坚所居。
即二贼之墟垒,为彼主之庭除。
终南巃嵷,太一嵯峨。
九嵏鍐堀起,八垒连河。
汨泾泥之混浊,盥渭渚之清波。
咸阳而长望,何赵李而经过。
息甘泉而避暑,犹爽垲而清和。
尔乃背长夏,涉素秋。
卧寒野,坐林陬。
霜微凝而侵骨,树裁动而风遒。
思我亲戚之颜貌,寄梦寐而魂求。
察故乡之安否,但望斗而观牛。
稚子夭于郑谷,勉励愧乎延州
闻爱妾之长叫,引寒风而入
何精灵以堪此,乃纵酒以陶忧。
至诚可以感鬼,秉信可以祈天。
何精殒而魄散,忽魂归而气旋。
解龙骖而见送,走邮驿于亭传。
出向来之太道,反初入之山川。
绕朝赠策,报李陵之别篇。
泪未悲而自堕,语未(二十七作有)咽而无宣。
于时和风四起,具物初荣。
草极野而舒翠,花分丛而落英。
鱼则潜波涣濯,鸟则应岭俱鸣。
随六合之开朗,与风云而自轻。
其所涉也,州则二雍三荆,昌欢江并。
唐安淅落,巴云平。
其水则淮江汉洧,隋浩汗澧。
潦浐潏河,泾渭相乱。
或浮深而揭浅,或凌波而沿岸。
每日夕而靡依,常一步而三叹。
蛮蜒之与荆昊,玄狄之与羌胡。
言语之所不通,嗜欲之所不同。
莫不叠足敛手,低眉曲躬。
岂论生平与意气,止望首丘于南风。
悲城邑之毁撤,喜风水之渺扬。
既尽地而谒帝,乃怀橘而升堂。
何神仙之足学,此即云衣而虹裳也(《艺文类聚》七十九,又二十七作《魂归赋》,有删节。)
第二表 陈朝 · 沈炯
 出处:全陈文卷十四
紫宸旷位,赤县无主,百灵耸动,万国回皇
虽醉醒相扶,同归景亳,式哥且诵,总赴唐郊,犹惧陛下俛首潸然,让德不嗣,传车在道,方慎宋昌之谋,法驾已陈,尚杜耿纯之劝,岳牧翘首,天民累息。
臣闻星回日薄,击雷鞭电者之谓天,岳立川流,吐雾蒸云者之谓地,苞天地之混成,洞阴阳之不测,而以裁成万物者,其在圣人乎!
故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黄屋庙堂之下,本非获已而居,明镜四衢之樽,盖由应物取训。
伏惟陛下稽古文思,英雄特达,比以周旦,则文王之子,方之放勋,则帝挚之季,千年旦暮,可不在斯?
庭阙湮亡,钟鼎沦覆,嗣膺景历,非陛下而谁?
岂可使赤眉更立盆子隗嚣托置高庙
陛下方复从容高让,用执谦光,展其矫行伪书,诬罔正朔,见机而作,断可识矣。
匪疑何卜,无待蓍龟。
日者公卿失驭,祸缠霄极,侯景凭陵,奸臣互起,率戎伐颍,无处不然,劝明诛晋,侧足皆尔,刁斗夜呜,烽火相照,中朝人士,相顾衔悲,凉州义徒,东望殒涕,惵惵黔首,将欲安归。
陛下英略纬天,沈明内断,横剑泣血,枕戈尝胆,农山圯下之策,金匮玉鼎之谋,莫不定算扆帷,决胜千里,击灵鼍之鼓,而建翠华之旗,驱六州之兵,而总九伯之伐,四方虽虞,一战以霸,斩其鲸鲵,既章大戮,荷校灭耳,莫匪奸回,史不绝书,府无虚月。
洞庭安波,彭蠡底定,文昭武穆,芳若椒兰,敌国降城,和如亲戚,九服同谋,百道俱进,国耻家怨,计期就雪,社稷不坠,紧在圣明,今也何时,而申帝启之避,凶危若此,方陈泰伯之辞,国有具臣,谁敢奉诏?
天下者高祖之天下,陛下者万国之欢心,万国岂可无君?
高祖岂可废祀?
即日五星夜聚,八风通吹,云烟纷郁,日月光华,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飞脩旋巨舰,竟水浮川,铁马银鞍,陵山跨谷,英杰接踵,忠勇相顾,湛宗族以酬恩,焚妻子以报主,莫不覆楯衔威,提斧击众,风飞电耀,志灭凶丑,所待陛下昭告后土,虔奉上帝,广发明诏,师出以名,五行夕返,六军晓进,便当尽司寇之威,穷蚩尤之伐,执石赵而求玺,斩姚秦而取钟,脩埽茔陵,奉近宗庙,陛下岂得不仰存国计,俯从民请?
宣嗣位之后,即遣蒲类之军,光武登极既竟,始有长安之捷,由此言之,不无前准。
臣等或世受朝恩,或身重遇,同休等戚,自国刑家,苟有腹心,敢以死夺,不任慺慺之至,谨重奉表以闻(《梁书·元帝纪》,《艺文类聚》十四。)
第三表 陈朝 · 沈炯
 出处:全陈文卷十四
僧辩等言,众军以今月戊子总集建康,贼景鸟伏兽穷,频击频挫,奸竭诈尽,深沟自固。
臣等分勒武旅,百道同趣,突骑短兵,犀函铁楯,结队千群,持戟百万,止七步,围项三重,轰然大溃,群凶四灭,京师少长,俱称万岁,长安酒食,于此价高,九县云开,六合清朗,矧伊黔首,谁不载跃?
伏惟陛下咀痛茹哀,婴愤忍酷,自紫庭绛阙,胡尘四起,壖垣好畤,冀马云屯,泣血治兵,尝胆誓众,而吴楚一家,与七国俱反,流言,又以三监作乱,西凉义众,阻强秦而不通,并州遗民,跨飞狐而见泯,豺狼当路,非止一人,鲸鲵不枭,倏焉五载,英武克振,怨耻并雪,永寻霜露,如何可言。
臣等辄依故实,奉脩社庙,使者持节,分告茔陵,嗣后升遐,龙輴未殡,承华掩曜,梓宫莫测,并即随由备办,礼具凶荒,四海同哀,六军袒哭,圣情孝友,理当感恸。
日者百司岳牧,仰祈宸鉴,以锡圭之功,既归有道,当璧之礼,允属圣明,而优诏谦冲,窅然凝邈,飞龙可跻,而乾爻在四,帝阍云叩,而阊阖未开,讴歌再驰,是用翘首,所以越人固执,熏丹穴以求君,周民乐推,逾岐山而事主,汉王不即位,无以贵功臣光武不止戈,岂谓绍宗庙?
黄帝游于襄城,尚访治民之道,放勋入于始射,犹使樽俎有归,伊此傥来,岂圣人所欲,帝王所应,不获已而然。
伏读玺书,寻讽制旨,顾怀物外,未奉慈衷。
陛下日角龙颜之姿,表于徇齐之日,彤云素气之瑞,基于应物之初,博览则大哉无所与名,深言则晔乎昭章之观,忠为令德,孝实动天,加以英威茂略,雄图武算,指麾则丹浦不战,顾眄则阪泉自荡,地维绝而重纽,天柱倾而更植,凿河津于孟门,百川复启,补穹仪以五石,万物再生,纵陛下拂袗衣而游广成,登崦山而去东土,群臣安得仰诉?
兆庶何所归仁
况郊祀配天,罍篚礼旷,齐宫清庙,匏竹不陈,仰望銮舆,匪朝伊夕,瞻言法驾,载渴且饥,岂可久稽众议,有旷彝则?
旧郊既复,函雒已平,高奴栎阳,宫馆虽毁,浊河清渭,佳气犹存,皋门有伉,甘泉四敞,士圭测景,仙人承露,斯盖九州之赤县,六合之枢机,博士捧图书而稍还,太常定礼仪而已列,岂得不扬清驾而赴名都,具玉銮而游正寝?
东周既迁,镐京遂其不复,长安一乱,郏洛永以为居,夏后以万国朝诸侯,文王以六州匡天下,迹基百里,剑杖三尺,以残楚之地,抗拒九戎,一旅之师,剪灭三叛,坦然大定,御辇东归,解五牛于冀州,秣六马于谯郡,缅求前古,其可得欤?
对扬天命,何所让德,有理存焉,敢重所奏。
僧辩等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梁书·元帝纪》,《南史》八,《艺文类聚》十四,《文苑英华》六百。)
王褒 陈朝 · 周弘让
 出处:全陈文卷五
甚矣悲哉,此之为别也,云飞泥沈,金铄兰灭,玉音不嗣,瑶华莫因。
家兄至自镐京,致书(《艺文类聚》作致来书。)
于穷谷,故人之迹,有如对面,开题申纸,流脸沾膝。
江南燠热,橘柚冬青,渭北冱寒,杨榆晚叶,土风气候,各集所安,餐卫适时,寝兴多福,甚善甚善。
与弟分袂西陕,言反东区,虽保周陵(《艺文类聚》作周陂。)
还依,三姜离析(《艺文类聚》作三荆离坼。),二仲不归,麋鹿为曹,更多悲绪。
丹经在握,贫病莫谐,芝术可求,恒为采掇。
昔吾壮日,及弟富年,俱值邕熙,并欢衡泌,南风雅操,清商(《艺文类聚》作清觞。)
妙曲,弦琴促坐,无乏名晨,玉沥金华,冀获难老,不虞一旦,翻覆波澜,吾已愒阴,弟非茂齿,禽尚之契,各在天涯,永念生平,难为胸臆,且当(《艺文类聚》作正当。)视阴数箭,排愁破涕,人生乐耳,忧戚何为,岂能遽悲次房,游魂不返,远□□产,骸柩无托,但愿爱玉体,珍金相,保期颐,享(《艺文类聚》享下有寿考二字。)黄发,犹冀苍雁赪鲤,时传尺素,清风明月,俱寄相思(《艺文类聚》明作朗,俱作但。)
子渊子渊,长为别矣,搦管操觚,声泪俱咽(《周书·王褒传》,《艺文类聚》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