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易類
書類
春秋類
五經總義類
故事類
政書類
編年類
地理類
目錄類
別史類
職官類
正史類
類書類
農家類
雜家類
術數類
詩文評類
詞曲類
別集類
總集類
正一部
一卷史浩周礼讲义(中兴艺文志孝宗为建/王浩分讲周礼多启发)
(孝宗称之然/止于司关)林椅周礼纲目八卷 易祓
周礼总义三十 (第 5b 页)
 (孙氏曰自诸侯卿大夫等而下之莫不有别而所歌/之诗亦使之各谕其志而安其守然后雍容礼逊之)
 (交修乖争陵犯之不/作信可以观德矣)
    蕙田案射人所陈郑孔及 易祓
郑锷王氏详
    说皆以为宾射惟王志长以为大射燕射均
    同此仪但此经亦无明文姑存旧说
    (第 25b 页)
 称梦经之土字在二字之间盖史文兼上下也司马
 贞史记索隐亦云云梦本二泽人以其相近或合称
 云梦宋沈括罗泌 易祓
郭思郑樵洪迈洪兴祖等袭
 其说而为之辩曰云在江北梦在江南而古注弃若
 尘羹矣苏子瞻申疏意云云与梦二土 (第 48b 页)
 蕙田案陈用之谓庶人工商见君无贽其说
    非是经云六挚以等诸臣庶人工商亦称臣
    则宜有挚矣 易祓
之说是也
夏官射人掌国之三公孤卿大夫之位其挚三公执璧
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雁
 (王氏昭禹曰三公王之所 (第 47a 页)
 尝二至唐府卫之制虽善然已骎骎乎有兵之名而
 兵民始二矣于后藩镇分裂始有长聚不散之兵而
 天下之费尽于养兵遂自宋至今不能改焉
    蕙田案 山斋易氏
谓汉时兵农未分南北两
    军实调诸民犹有古者井田之遗意冯唐谓
    吏卒皆家人子弟起田中从军后 (第 8a 页)
 曹学佺礼记明训

 王翼明礼记补注
 陆元辅礼记辩疑
 王昭禹周礼详解
  易祓
周礼总义
 王与之周礼订义
 叶时礼经会元
 陈友仁周礼集说
 郝敬周礼完解 (第 15b 页)
 (沈焕曰曰天子/则非自私之辞)
丧服传天子至尊也(疏天子至尊/同于父也)
周礼司服凡丧为天王斩衰(疏凡丧者诸侯诸/臣皆为天王斩衰)
  (易祓
曰天王有父道诸侯群臣/为服亦犹人子之为父服也) (第 17b 页)
 (服至于缌哀不足也致其思而已故曰缌衰疑衰则/又轻于缌以吉服十五升布而疑衰则用十四升是)
 (有疑于吉矣/故曰疑衰)
  (易祓
曰父母于子亦有服固王于诸侯群臣则有锡/衰缌衰疑衰之差然至尊不可以服言其首服皆加)
 (弁绖既/葬除之 (第 3b 页)
 (吏庶民或有/吊劳宜也)
 (郑锷曰于吏民有哀则吊有劳则劳未尝以/其贱而遗也使御仆掌吊劳见恩意之厚)
  (易祓
曰以太仆掌三公孤卿之吊劳小臣掌/大夫士之吊劳推之此亦群吏之吊劳也) (第 5b 页)
 (史浩曰致民于/王门备不虞也)
夏官司险国有故则藩塞阻路而止行者以其属守之
唯有节者达之(注有故丧灾及兵也闭绝要害/之道备奸寇也 疏丧谓王丧)
  (易祓
曰守以道路为急阻以道路而后险为可恃使/内外无荣往来不察而奸伪者邪慝者物之犯禁者)
 (人之有罪奇衰者 …… (第 4b 页)
 (王昭禹曰大丧外宗序内外/朝暮哭者九嫔亦从后帅之)

夏官司士凡士之有守者令哭无去守(注守官不/可空也)
  (易祓
曰不以/丧而废其职)
丧大记既正尸子坐于东方卿大夫父兄子姓立于东
方有司庶士哭于堂下北面夫人坐于西方 …… (第 6b 页)
          右彻始死奠
周礼夏官挈壶氏凡丧县壶以代哭者皆以水火守之
分以日夜(注郑司农云县壶以为漏代更也礼未大敛/代哭以水守壶者为沃漏也以火守壶者夜)
(则火视刻数也分以日夜者异昼夜漏也漏之箭昼夜/共百刻冬夏之间有长短焉太史立成法有四十八箭)
(声疏礼未大敛代哭者未殡以前无问尊卑皆哭不绝/ 大敛之后乃更代而哭亦使哭不绝声大夫以官士)
(亲疏代哭人君尊又以/壶为漏分更相代也)
  (易祓
曰守之以水均其晷刻之多/少守之以火知其漏箭之迁易)
丧大记君丧虞人出木角狄人出壶雍人出鼎司马县 …… (第 12b 页)
 (右各以其族尚亲也凡死于兵者不入兆域尚德也/凡有功者居前尚功也以爵列为丘封之度与其树)
 (数尚贵也先王之/所以治死者如此)
  (易祓
曰君臣分守虽严/义均休戚故葬同兆域)
及竁以度为丘隧共丧之窆器(注隧羡道也度丘与羡/道广袤所至窆器下 …… (第 23a 页)
          右朝祖奠遣车马
周礼春官丧祝及祖饰棺乃载(注祖为行始其序载而/后饰 疏案既夕礼遂)
(匠纳车于阶间却柩而下棺乃饰棺设帷荒之属天子/之礼亦是先载乃饰棺其序载而后饰者郑见经先言)
(饰棺后言乃载于文倒故/依既夕礼先载而后饰也)
  (易祓
曰及祖庙设祖祭之礼加帷荒以饰/棺乃移所载柩车于庭中遂为之御六引)
          右载 …… (第 30a 页)
          右陈明器
周礼春官丧祝及祖饰棺遂御(注郑司农云祖谓将葬/祖于庭象生时出则祖)

(也祖时丧祝主饰棺遂御之丧祝为柩车御也玄谓祖/为行始饰棺设柳池纽之属既饰当还车乡外丧祝御)
(之御之者执翿居/前郤行为节度)
  (易祓
曰及祖庙设祖祭之礼加帷荒以饰/棺乃移所载柩车于庭中遂为之御六引)
    乾学案小敛条有封人等七官大 (第 34a 页)
易氏 祓  彦祥 山斋(长沙)
薛氏 衡(平仲)


曹氏 叔远(器远)


林氏 椅(奇卿)


陈氏 汪(蕴之)


赵氏 (第 20b 页)
 则大司马重
以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寡辨其可任者国中自七尺以
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其舍者国中
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以岁时入其
书注登成也定也国中城郭中也晚赋税而早免之以
其所居复多役少野早赋税而晚兔之以其复少役多
郑司农云征之者给公上事也舍者谓有复除舍不收
役事也玄谓入其书者言于大司徒

 疏七尺谓年二十六尺谓年十五○ 山斋易氏
曰近
 郊之民王之内地共辇之事职无虚月追胥之比无
 时无之故七尺而征六十而舍则稍优于畿外非姑
 息也 (第 26a 页)
 或曰谓公廨也
国税轻近而重远近者多役也园廛亦轻之者廛无谷
园少利也古之宅必树而畺场有瓜
 疏上经言任地所在此经言地税多少不同之事漆
 林之税特重以自然所生非人力所作故也○ 山斋
 易氏
曰孟子之说十一之法通乎三代今考载师所 (第 5a 页)
于此尤有加
焉言或跃则不主于退言在渊则不主于进而不
敢轻离乎其所潜以少违于时位之正此其所以
无咎也○ 山斋易氏
谓在渊非在田之比在田不
能变而在渊有可变之道案易六爻无不可变易
氏说误 (第 11b 页)
所以言者而在身之上上六
以阴居说之终处咸之极感人以言而无其实又
兑为口舌故其象如此凶咎可知
(通论) 山斋易氏
曰咸感也咸以心为主而偏体皆所感之
一初咸其拇二咸其腓三咸其股五咸其脢上咸
其辅颊舌皆感其偏体者也所感 (第 15a 页)
而不能退然其质本
柔故又不能遂其进也其象如此其占可知然犹
幸其不刚故能艰以处则尚可以得吉也
(通论) 山斋易氏
曰三前有四故为触藩四前遇阴故言藩
决上六前无滞碍而亦言触藩者处一卦之穷也
不能退者在众爻之上不能遂者 (第 21b 页)
(通论) 山斋易氏
曰易之诸卦皆有象取诸物以名卦者鼎
与井而已井以木巽水鼎以木巽火二卦以养人
为义故皆以实象明之
双湖胡 (第 16a 页)
贪功伤廉害义子深耻之故每立一义必系
以书名标其姓字而以已说附于后死者可作吾无愧

先儒专释禹贡者有 易祓
禹贡疆理广记程大昌禹贡
论傅寅禹贡集解广记今不传仅见于他书所引昆山
片玉弥觉贵重程氏锐志稽古而纰缪实 (第 5b 页)
而空窦淤塞水不复出矣然史


记集解正义元和寰宇等书幸而未亡谈禹贡者


岂竟束之高阁而不视邪宋人惟 易祓
知之而不


能力主其说惜哉

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释文蚕在南反)
 传曰地高曰丘大水去民下丘居平土 (第 21b 页)
碍故或以为错误或以为衍文而


圣经亦不足信矣诸说唯苏轼同郑康成为无病


以其非异派也先儒曾旼程珌 易祓
夏僎程大昌


黄度陈普王充耘皆主苏说近世蔡传单行而郑 (第 32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