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法句经序 三国 · 支谦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十五
昙钵偈者,众经之要义。
昙之言法,钵者句也。
而法句经别有数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
偈者经语,犹诗颂也。
是佛见事而作,非一时言,各有本末,布在诸经。
佛一切智,厥性大仁,悯伤天下,出兴于世,开现道义,所以解人。
凡十二部经,总括其要,别为数部,四部阿鋡佛去世后,阿难所传,卷无大小,皆称闻如是处佛所在,究畅其说,是后五部沙门,各自钞众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于十二部经,靡不斟酌,无所适名,故曰法句。
夫诸经为法言,法句者,犹法言也。
近世葛氏传七百偈,偈义致深,译人出之,颇使其浑。
惟佛难值,其法难闻,又诸佛兴,皆在天竺
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名物不同,传实不易。
唯昔安调安侯世高都尉佛调,释梵为汉,实得其体,斯已难继,后之传者,虽不能审,犹尚贵其实,粗得大趣。
始者维祇难出自天竺,以黄武三年来适武昌,仆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炎为译,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梵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
仆初嫌其为词不雅,维祇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
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明圣人意深邃无极。
今传梵义,实宜径达,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顺本旨,不加文饰,译所不解,即阙不传,故有脱失,多不出者。
然此虽词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事均众经,章有本故,句有义说。
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序,此乃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也。
可以启蒙辩惑,诱人自立,学之功微,而所包者广,实可谓妙要也哉!
昔传此时,有所不出,会将炎来,更从咨问,受此偈等,复得十三品,并校往古,有所增定,第其品目,合为一部三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十二章,都凡一万四千五百八十字,庶有补益,共广闻焉(《释藏·所》九,又《迹》七。案:此序无撰人名,据僧祐《出三藏记集·严佛调传》,知是支谦所作。)
安般守意经序 孙吴 · 康僧会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十五
夫安般者,诸佛之大乘,以济众生之漂流也。
其事有六,以治六情。
情有内外,眼、耳、鼻、舌、身、心,谓之内矣;
色、声、香、味、细、滑、邪念,谓之外也。
经曰诸海十二事,谓内外六情之受邪行,犹海受流,饿夫受饭,盖无满足也。
心之溢荡,无微不浃,恍惚仿佛,出入无间。
视之无形,听之无声,逆之无前,寻之无后;
深微细好,形无丝发,梵释仙圣,所不能照。
明默种子,此化生乎?
彼非凡所睹,谓之阴也。
犹以晦曀种未粢芬(一作「深芬」。),闿手覆种,孳有万亿,旁人不睹其形,种家不知其数也。
一朽乎下,万生乎上。
弹指之间,心九百六十转,一日一夕十三亿意。
意有一身,心不自知,犹彼种夫也。
是以行寂,系意著息,数一至十,十数不误。
意定大之,小定三日,大定七日,寂无他念,怕然(一作泊然。)若死,谓之一禅。
禅,弃也。
弃十三亿秽念之意,已获数定,转念著随,蠲除其八,正有二意,意定在随,由在数矣。
垢浊消灭,心稍清净,谓之二禅也。
又除其一,注意鼻头,谓之止也。
得止之行,三毒四走,五阴六冥,诸秽灭矣。
煚一作煛然心明,逾明月珠;
淫邪污心,犹镜处泥;
秽垢污焉,偃以照天,覆以临土。
聪睿圣达,万土临照,虽有天地之大,靡一夫而能睹。
所以然者,由其垢浊。
众垢污心,有逾彼镜矣。
若得良师,划刮莹磨,薄尘微曀,荡使无馀,举之以照毛发面理,无微不察,垢退明存。
使其然矣,情溢意散,念万不识一矣。
犹若于市,驰心放听,广采众音,退宴存思,不识一夫之言,心逸意散,浊翳其聪也。
若自闲处,心思寂寞,志无邪欲,侧耳靖听,万句不失,片言斯著,心靖意清之所由也。
行寂止意,悬之鼻头,谓之三禅也。
还观其身,自头至足,反覆微察,内体恶露,森楚毛竖,犹睹脓涕,于斯具照天地人物,其盛若衰,无存不亡。
信佛三宝,众冥皆明,谓之四禅也。
摄心还念,诸阴皆灭,谓之还也。
秽欲寂尽,其心无想,谓之净也。
得安般行者,厥心即明;
举明所观,无幽不睹;
往无数劫,方来之事,人物所更,现在诸刹,其中所有,世尊法化,弟子诵习,无遐不见,无声不闻。
恍惚仿佛,存亡自由,大弥八极,细贯毛犛;
制天地,住寿命,猛神德,坏天兵,动三千,移诸刹;
入不思议,非梵所测,神备无限,六行之由也。
世尊初欲说斯经时,大千震动,人天易色,三日安般,无能质者。
于是世尊化为两身,一曰何等,一曰尊主,演于一作千斯义出矣。
大士上人六双十二辈,靡不执行。
有菩萨者安清安世高安息王嫡后之子,让国与叔,驰避本土,翔而后集一作进,遂处京师
其为人也,博学多识,贯综神模,七正盈缩,风气吉凶,山崩地动,针脉诸术,睹色知病,鸟兽鸣啼,无音不照。
怀二仪之弘行,悯黎庶之顽暗,先挑其耳,却启其目,欲视听之明也。
徐乃陈演正真之六度,译安般之秘奥,学者尘兴,靡不去秽浊之操,就清白之德者也。
余生末踪,始能负薪,考妣徂落,三师凋丧,抑瞻云日,悲无质受,眷言顾之,潸然出涕。
宿祚未没,会见南阳韩林、颍川皮业、会稽陈慧,此三贤者,信道笃密,执德弘正,烝烝进进,志道不倦。
余从之请问,规同矩合,义无乖异,陈慧注义。
余助勘酌,非师不传,不敢自由也。
言多鄙拙,不究佛意,明哲众贤,愿共临察!
义有月尤腨,加圣删定,共显神融矣(《释藏·敬》一,又《迹》六,又略见《辇》四)
人本欲生经序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人本欲生经者,照乎十二因缘而成四谛也。
本者,痴也。
欲者,爱也。
生者,生死也。
略举十二之三以为目也。
人在生死,莫不浪滞于三世,飘萦于九止,绸缪于八缚者也。
十二因缘于九止,则第一人亦天也,四谛所鉴,鉴乎九止;
八解所正,正乎八邪。
邪正则无往而不恬,止鉴则无往而不愉。
无往而不愉,故能洞照傍通;
无往而不恬,故能神变应会。
神变应会,则不疾而速;
洞照傍通,则不言而化。
不言而化,故无弃人;
不疾而速,故无遗物。
物之不遗,人之不弃,斯禅智之由也。
故经曰:“道从禅智,得近泥洹”。
岂虚也哉?
诚近归之要也。
斯经似安世高译为晋言也,言古文悉,义妙理婉,睹其幽堂之美,阙庭之富者或寡矣。
安每览其文,欲疲不能。
所乐而现者,三观之妙也;
所思而存者,想灭之辞也。
敢以余暇,为之撮注,其义同而文别者,无所加训焉(《释藏祸》八,又《迹》六。)
安般注序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安般者,出入也。
道之所寄,无往不因;
德之所寓,无往不托。
是故安般寄息以成守,四禅寓骸以成定也。
寄息故有六阶之差,寓骸故有四级之别。
阶差者,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
级别者,忘之又忘之,以至于无欲也。
无为故无形而不因,无欲故无事而不适。
无形而不因,故能开物;
无事而不适,故能成务。
成务者,即万有而自彼;
开物者,使天下兼忘我也。
彼我双废者,守于唯守也。
故修行经以斯二法而成寂,得斯寂者,举足而大千震,挥手而日月扪,疾吹而铁围飞,微嘘而须弥舞,斯皆乘四禅之妙止,御六息之大辩者也。
夫执寂以御有,崇本以动末,有何难也?
安般居十念一,于五根则念根也,故撰法句者,属唯念品也。
昔汉氏之末,有安世高者,博闻稽古,特专阿毗昙学,其所出经,禅数最悉,此经其所译也。
兹乃趣道之要径,何莫由斯道也?
魏初康会为之注义,义或隐而未显者,安窃不自量,敢因前人,为解其下,庶欲蚊翮以助随蓝,雾润以增巨壑也(《释藏迹》六。)
十二门经序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十二门者,要定之目号,六双之关径也。
定有三义焉,禅也、等也、空也。
用疗三毒,绸缪重病,婴斯幽厄,其日深矣。
贪囹恚圄,痴城至固,世人游此,犹春登台,甘处欣欣,如居花殿,嬉乐自娱,莫知为苦,尝酸速祸,困惫五道,夫唯正觉乃识其谬耳。
哀倒县之苦,伤蓬流之痛,为设方便,防萌塞渐,辟兹慧定,令自浣涤,挫锐解纷,返神玄路,苟非至德,其道不凝也。
夫邪僻之心,必有微著,是故禅法,以四为差焉。
贪淫囹者,荒色悖蒸,不别尊卑,浑心耽缅,习以成狂,亡国倾身,莫不由之。
虚迷空醉,不知为幻,故以死尸散落自悟,渐断微想,以至于寂,味乎无味,故曰四禅也。
瞋恚圄者,争纤芥之虚声,结沥血之重咎,恩亲绝于快心,交友腐于纵忿,含怒彻髓,不悛灭族。
圣人见强梁者不得其死,故训之以等,丹心雠亲,至柔其志,受垢含苦,治之未乱,淳德邃厚,兕不措角,况人害乎?
故曰四等也。
愚痴城者,诽古圣,谤真谤,慢二亲,轻师傅,斯病尤重矣。
以慧探本,知从痴爱,分别未流,了之为惑,练心攘慝,狂病瘳矣,故曰四空也。
行者挹禅海之深醴,溉昏迷之盛火,激空净之渊流,荡痴尘之秽垢,则皎然成大素矣。
行斯三者,则知所以宰身也。
所以宰身者,则知所以安神也。
所以安神者,则知所以度人也。
然则经无巨细,出自佛口,神心所制,言为世宝。
慧日既没,三界丧目,经藏虽存,渊玄难测,自非至精,孰达其微?
于是诸开士应真,各为训解,释其幽赜,辩其差贯,则烂然易见矣。
穷神知化,何复加乎?
从十二门己后,则是训传也。
凡学者行十二门,却尽神足,灭外止粗,谓之成五道也。
三向诸根,进消内结,谓尽诸漏也。
殆入尽漏,名不退转。
诸佛嘉叹,记其成号。
深不可测,独见晓焉,神不可量,独见精焉。
陵云轻举,净光烛幽,移海飞岳,风出电入,浅者如是,况成佛乎?
是乃三乘之大路,何莫由斯定也。
自始发迹,逮于无漏,靡不周而复始。
习兹定也,行者欲崇德广业,而不进斯法者,其犹无柯而求伐,不饭而求饱,难以获矣。
醒悟之士,得闻要定,不亦妙乎?
安宿不敏,生值佛后,又处异国,楷范多阙,仰希古烈,滞而未究,寤寐忧悸,有若疾首。
每惜兹邦禅业替废,敢作注于句末。
虽未足光融圣典,且发蒙者傥易览焉。
安世高善开禅数,斯经似其所出,故录之于末(《释藏迹》六。)
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昔在汉阴十有五载,讲放光经岁常再篇。
及至京师,渐四年矣,亦恒岁二,未敢堕息。
然每至滞句,首尾隐没,释卷深思,恨不见护公叉罗等。
建元十八年,正车师前部王名弥第来朝,其国师字鸠摩罗跋提,献梵天品一部,四百二牒言二十千首卢,首卢三十二字,梵数经法也。
即审数之,就十七千二百六十首卢,残二十七字,都并五十五万二千四百七十五字(案,此数不合,当有脱误。)
天竺沙门昙摩蜱执本,佛护为译,对而检之,慧进笔受,与放光光赞同者,无所更出也。
其二经译人所漏者,随其失处,称而正焉。
其义异不知孰是者,辄并而两存之,往往为训其下,凡四卷。
其一纸二纸异者,出别为一卷,合五卷也。
译梵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梵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二者,梵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
三者,梵经委悉,至于叹咏,叮咛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
四者,梵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
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己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俗有易(案此二语有脱字。)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
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
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
斯三不易也。
涉兹五失,经三不易,译梵为秦,讵可不慎乎?
正当以不闻异言,传令知会通耳,何复嫌大匠之得失乎?
是乃未所敢知也。
前人出经,支谶世高审得梵本难系者也;
叉罗支越斫凿之巧者也,巧则巧矣,惧窍成而混沌终矣。
若夫以《诗》为烦重,以《尚书》为质朴,而删令合今,则马、郑所深恨者也。
近出此撮,欲使不杂,推经言旨,唯惧失实也。
其有方言古辞,自为解其下也。
于常首尾相违句不通者,则冥如合符,厌如复析,乃见前人之深谬,欣通外域之嘉会也。
于九十章,荡然无措疑处,毫芒之间,泯然无微疹,已矣乎(《释藏迹》八。)
道地经序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夫道地者,应真之玄堂,升仙之奥室也。
无本之城,杳然难陟矣。
无为之墙,邈然难逾矣,微门妙闼少窥其庭者也。
盖为器也犹海与?
行者日酌之而不竭,返精者无数而不满。
其为像也,含弘静泊,绵绵若存,寂寥无言,辩之者几矣;
恍忽无行,求矣漭乎其难测。
圣人有以见因华可以成实,睹末可以达本,乃为布不言之教,陈无辙之轨,阐止启观,戒成定谛。
髦彦六双率由斯路,归精谷神于乎羡矣。
夫地也者,包润施毓,稼穑以成,镠镣琼琛,罔弗以载,有喻止观,莫近于此,故曰道地也。
昔在众祐,三达遐鉴,八音四辩,赫奕敷化,识病而疗,声典难算。
至如来善逝而大训绝,五百无著迁而灵教乖,于是有三藏沙门,厥名众护,仰雅诸行,布在群籍,俯悯发进,不能悉洽,粗述众经,撰要约行,目其次序以为一部二十七章。
其于行也,要犹人首与?
可终身戴,不可须臾下。
犹气息与?
可终身通,不可须臾闭。
息闭则命殒,首下则身殪。
若行者暂去斯法,奸宄之慝入矣。
有开士世高者,安息元子也。
禅国高让,纳万乘位,克明俊德,改容修道,越境流化,爰适此邦。
其所传训,渊微优邃。
又析护所集者七章,译为汉文,音近雅质,敦兮若朴,或变质从文,或因质不饰。
皇矣世高审得厥旨。
夫绝爱原,灭荣冀,息驰骋,莫先于止;
了痴惑,达九道,见身幻,莫首于观;
大圣以是达五根,登无漏,扬美化,易顽俗,莫先于正。
靡不由兹也。
真可谓盛德大业,至矣哉!
行自五阴尽于成坏,则是苦谛漏尽之迹也。
神足章者,则是禅思五通之要也。
五十五观者,则是四非常度三结之本也。
人之处世,矇昧未祛,熙熙甘色,如飨大牢。
由处秽海,幽厄九月
既生迍邅,罹遘百凶,寻旋老死,婴苦万端,漂溺五流,莫能自返。
圣人深见,以为苦证,游神八路,长陟永安。
专精稽古,则佚乐若此;
关情纵欲,则酸毒如彼,二道显著,宜顺所从。
石以淬璧,剥坚截刚,素质精深,五色炳灿。
由是论之,可不勉哉!
子生不辰,值皇网纽绝,𤞤狁猾夏,山左荡没,避难濩泽,师殒友析,周爰咨谋,顾靡所询。
雁门沙门支昙讲、邺都沙门竺僧辅,此二仁才,聪明有融,信而好古,冒险远至,得与酬酢,寻章察句,造此训传,希权与进者暂可微寤,蚊蚋奋翼以助随岚,蚁垄增封嵩岳之顶,岂其能益于高猛哉!
探赜奥邈,唯八辈难之,况末学小子,庶几兹哉!
天竺圣邦,道岨辽远,幽见硕儒,少来周化。
先哲既逝,来圣未至,进退狼跋,咨嗟涕洟。
故作章句,伸已丹赤,冀诸神通照我颙颙,必枉灵趾烛谬正阙也(《释藏迹》十。)
十法句义经序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夫有欲之激,百转千化,摇荡成教,亦何得一端乎?
是故正觉因心所迁,即名为经。
邪止名正,乱止名定,方圆随器,合散从俗。
随器故因质而立名,从俗故缘对而授药。
立名无常名,则神道矣;
授药无常药,则感而通故矣;
即已不器,又通其故,则诸行泛然,因法而结也。
二三至十,在乎其人,病有众寡,以人为目耳,譬药分剂,有单有复,诊脉视色,投药缘疾,法参相成,不其然乎?
自佛即幽,阿难所传,分为三藏,纂乎前绪,部别诸经。
小乘则为《阿含》,四行中《阿含》者,数之藏府也;
《阿毗昙》者,数之苑薮也。
其在赤泽,硕儒通人,不学《阿毗昙》者,盖阙如也。
夫造舟而济者,其体也安;
粹数而立者,其业也美。
是故般若启卷,必数了诸法。
卒数以成经,斯乃众经之喉襟,为道之枢极也,可不务乎!
可不务乎!
于戏!
前徒不忘玄数者,鹙鹭子也。
于兹继武,有自来矣。
笃斯业者,或不成也。
爰晋土者,世高其俊也。
伟哉数学,渊源流,抱德惠和,播馨此域,安虽希高迹,末由也已。
然旋焉周焉,臧焉修焉,未坠地也。
并一不惑以成积习,移志,蹈远,移质缘以高尚,欲疲不能也。
人亦有言曰:圣人也者,人情之积也。
圣由积靡炉锤之间,恶可己乎?
经之大例,皆异说同行。
异说者,明夫一行之归致;
同行者,其要不可相无,则行必俱行。
全其归致,则同处而不新。
不新故顿至而不惑,俱行故丛萃而不迷也。
所谓知异知同,是乃大通;
既同既异,是谓大备也。
以此察之,义焉廋哉!
义焉廋哉!
夫玄览莫美乎同异,而得其门者或寡矣;
明白莫过乎辩数,而入其室者鲜矣。
昔严调撰《十慧章句》,康僧会集《六度要目》,每寻其迹,欣有寤焉。
然犹有阙文行未录者,今钞而第之,名曰《十法句义》。
若其常行之注解,若昔未集之贻后,同我之伦,傥可察焉(《释藏迹》十。)
注经及杂经志录序 前秦 · 释道安
 出处:全晋文
夫日月丽天,众星助耀;
雨从云降,滮池佐润,由是丰泽洪沾,大明焕赫也,而犹有焦火于云夜,抱瓮汉阴者,时有所不足也。
佛之著教,真人发起,大行于外国,有自来矣。
延及此土,当汉之末世,晋之盛德也。
然方言殊音,文质从异,译梵为晋,出非一人。
或善梵而质晋,或善晋而未备梵,众经浩然,难以折中。
窃不自量,敢预僧数。
佐化之名,何得素餐终日乎?
辄以洒埽之余暇,注众经如左,非敢自必必值圣心,庶望考文时有合义,愿将来善知识不咎其默守,冀抱瓮燋火,谠有微益。
《光赞折中解》一卷,《光赞钞解》一卷。
《般若放光品》者,分别尽漏,而不证八地也。
源流浩汗,厥义幽邃,非彼草次可见宗庙之义也,安为《折疑准》一卷,《折疑略》一卷,起《尽解》一卷。
《道行品》者,般若钞也。
佛去世后,外国高明者撰也。
辞句质复,首尾互隐,为《集异注》一卷。
《大小十二门》者,禅思之奥府也。
为各作注,大作注十二门卷,《小十二门》一卷。
了本生死者,四谛四信之玄薮也。
为《注》一卷。
《密迹金刚经》、《持心梵天经》,此二经者,护公所出也。
多有隐义,为作《甄解》一卷。
贤劫八万四千度无极者,大乘之妙目也。
为《解》一卷。
《人本欲生经》者,九止八脱之妙要也。
为注《撮解》一卷。
安般,守意多念之要药也。
为《解》一卷。
阴持入者,世高所出残经也。
渊流美妙,至道直径也。
为《注》二卷。
《大道地》者,修行钞也,外国所钞。
为《注》一卷。
众经众行,或有未曾共知者,安集之为《十法句义》一卷,连杂解共卷。
义指者,外国沙门于此土所传义也。
云诸部训异,欲广来学视听也,增之为《注》一卷。
九十八结者,《阿毗昙》之要义。
为《解》一卷,连约通解共卷。
又为《三十二相解》一卷。
三界诸天,混然淆杂,安为录一卷。
此土众经,出不一时,自孝灵光和已来,迄今晋宁康二年,近二百载,值残出残,遇全出全,非是一人难卒综理,为之《录》一卷。
《答沙汰难》二卷,《答法将难》一卷,《西域志》一卷(《释藏迹》五。)
安般守意经序 东晋 · 谢敷
 出处:全晋文
夫意也者,众苦之萌基,背正之元本,荒迷放荡,浪逸无涯,若狂夫之无所丽;
爱恶充心,耽昏无节,若夷狄之无君。
微矣哉!
即之无像,寻之无朕,则豪末不足以喻其细。
迅矣哉!
偾蹻惚悦,煦匝宇宙,则奔电不足比其速。
是以弹指之间,九百六十转,一日一夕十三亿想念,必响报成生死裁(句有脱误。)一身所种,滋蔓弥劫,凡在三界,倒见之徒,溺丧渊流,莫能自反,正觉慈悯,开示慧路,防其终凶之源渐,塞忿欲之微兆,为启安般之要径,泯生灭以冥寂,伸道品以养恬,建十慧以入微,絷九神之逸足,防七识之洪流,故曰守意也。
若乃制伏粗垢,拂划漏结者,亦有望见贸乐之士,闭色声于视听,遏尘想以禅寂,乘静泊之祯祥,纳色天之嘉祚。
然正志荒于华乐,昔习没于交逸,福田矜执而日零,毒根迭兴而罪袭,是以轮回五趣,亿劫难拔,婴罗欲网,有剧深牢,由于无慧乐定,不惟道门使其然也。
至于乘慧入禅,亦有三辈,或畏苦灭色,乐宿泥洹,志存自济,不务兼利者,为无著乘。
或仰希妙相,仍有遣无,不建大悲,练尽缘缚者,则号缘觉。
菩萨者,深达有本,畅因缘无。
达本者有,有自空畅无者因缘常寂。
自空,故不出有以入无;
常寂,故不尽缘以归空。
住理而有非所缚,非缚故无无所脱。
苟厝心领要,触有悟理者,则不假外以静内,不因禅而成慧,故曰阿惟越致不随四禅也。
若欲尘翳心,慧不常立者,乃假以安般,息其弛想,犹农夫之净地,明镜之莹划矣。
然则耘耨不以为地,地净而种滋。
莹划非以为镜,镜净而照明。
故开士行禅,非为守寂,在游心于玄冥矣。
肇自发心,悲盟弘普,秉权积德,忘期安众,众虽济而莫脱,将废知而去筌矣。
是谓菩萨,不灭想取证也。
此三乘虽同假禅静,至于建志厥初,各有攸归,故学者宜恢心宏模,植栽于始也。
汉之季世,有舍家开士安清字世高安息国王之太子也。
审荣辱之浮寄,齐死生乎一贯,遂脱屣于万乘,抱玄德而游化,演道教以发矇,表神变以源之。
于时俊乂归宗,释华崇实者,若禽兽之从麟凤,麟介之赴虬蔡矣。
又博综殊俗,善众国音,传授斯经,变为晋文,其所译出,百馀万言,揬畅幽赜,渊玄难测,此安般典,其文虽约,义关众经,自浅至精,众行具举,学之先要,孰逾者乎。
行者欲凝神反朴,道济无外,而不循斯法者,何异刖夫之陟太山,无翅而图升虚乎?
释迦如来,妙慧足于曩劫,历无数以潜化,至于众生运会,圆满告成,而犹现行六年,以为教端者,诚以镇一纷邪?
莫尚兹也。
由是而观,可不务欤。
敷染习沈冥,积罪历劫,生与佛乖,弗睹神化,虽以微祚,得禀遗典,而情想繁芜,道根未固,仰欣圣轨,未一暂履,夕惕战惧,惄焉如捣。
是以诚心讽习,以钟识习,每遭明睿,辄咨疑滞,然冥宗己远,义训小殊,乃采集英彦,戢而载焉。
虽粗闻大要,未悟者众,于是复率愚思,推检诸数,寻求明证,遂相继续,撰为注义,并抄撮大安般修行诸经,事相应者,引而之,或以隐显相从,差简搜寻之烦。
经道弘深,既非愚浅所能裁衷,又辞意鄙拙,万不畅一,祗增理秽,敢云足以阐融妙旨乎。
实欲私记所识,以备遗忘而已耳。
傥有览者,愿亮不逮,正其愚谬焉(《释藏迹》六,《出三藏记集》六。)
钞经录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钞经者,盖撮举义要也。
安世高钞出修行,为《大道地经》,良以广译为难,故省文略说。
支谦出经,亦有孛钞。
此并约写梵本,非割断成经也。
而后人弗思,肆意钞撮,或期散众品,或瓜𦵿正文。
既使圣言离本,学者逐末。
竟陵文宣王慧见明深,亦不能免。
若相竞不已,则岁代弥繁;
黩法宝,不其惜欤,名部一成,难用刊削。
其安公时钞,悉附本录,新集所获,撰目如左,庶诫来叶,无效尤焉(《释藏迹》五)
三藏记集名录序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二
法宝所被远矣!
夫神理本寂,感而后通,缘应中夏,始自汉代
刘向校书,已见佛经,故知成帝之前,法典久至矣。
孝明感梦,张骞远使,西于月支,写经四十二章,韬藏兰台帝王所印。
于是妙像丽于城闉,金刹曜乎京洛
慧教发挥,震照区寓矣。
窃寻两汉之季,世构乱离,西京荡覆,坟典皆散,东都播迁,载籍多亡。
子政所睹,其文虽没,而显宗所写,厥篇犹存。
东流初法,于斯有徵。
检阅三藏,访核遗源,古经现在莫先于四十二章,传译所始,靡逾于张骞之使。
洎章和已降,经出盖阙。
良由梵文虽至,缘运或殊,有译乃传,无译则隐,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也。
迩及桓灵,经来稍广,安清朔佛之俦,支谶严调之属,翻译转梵,万里一契,离文合义,炳焕相接矣。
仆法轮届心,莫或条叙,爰自安公,始述名录,铨品译才,标列岁月,妙典可徵,实赖伊人。
敢以未学,赂附前规,率其管见,接为新录,兼广访别目,括正异同,追讨支竺,时获异经。
安录所记,则为未尽。
今悉更苞举,以备录体。
发源有汉,迄于大梁,运历六代,岁渐五百。
梵文证经四百有十九部,华梵传译八十有五人,鱼贯名第,略为冲矣。
或同是一经,而先后异出;
新旧舛驳,卷数参差。
皆别立章条,使无疑乱。
至于律藏初启,则详书本源;
审核人代,列于上录。
若经存译亡,则编于下卷。
将使传法之缘有孕,问道之心无惑。
敬贻来世,庶在不坠焉(《释藏迹》二)
慧印三昧及济方等学二经序赞 南梁 · 王僧孺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一
夫六书相因,悬日月而无改,二字一吐,更天地而靡渝,虽书不尽言,言非书不阐,言不尽意,意非言不称,是以缔听善思,承兹利喜,俯首屈足,恭此受持,若读若诵,已说今说,一音一偈,莫匪舟梁,一赞一称,动成轮轨。
况夫五力方圆,四摄无怠,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流方等之妙说,得菩提之至因,沐此宝池,照兹法炬,香云靡靡,慧露傍流,出伽邪之妙城,发娑罗之宝树。
建安殿下,含章基性,育德成体,惠声溢于秋水,美义光于冬日,事高祖丘免圃,名出前意后苍,损己利人,忘我济物,傍通兼善,无碍无私,若空谷之必应,如洪钟之虚受,匡法弘道,以善为乐,重以植显因于永劫,袭妙果于兹生,托意绍隆,用心依止,妙达空有,深辩权实,而玉体不安,有亏凉暑,行仁莫显,楚君日见其瘳,施德靡言,汉相方飨其乐,桂叶龟脑,固风寒之易销,荔葩鸾骨,更腾飞之可孱;
况复慧身方渐,善根宿树,无劳湔肠浣胃,不待望色察声。
广州南海郡民何规,以岁次协洽,月旅黄钟,天监之十四年十月二十三日,采药于豫章翼山,幸非放子逐臣,乃类寻仙招隐,登峰十所里,屑若有来,将循曲陌,先限清涧,或如止水,乍有洁流,方从揭厉,且就褰揽,未济之间,忽不自觉,见涧之西隅,有一长者,语规勿渡。
规于时即留。
其人面色正青,徒跣舍屦,年可八九十,面巳皱敛,须长五六寸,髭半于须,耳过于眉,眉皆下被,眉之长毛,长二三寸,随风相靡,唇色甚赤,语响而清,毛爪正黄,指毛亦长二三寸,著赭布帔,下有赭布泥洹僧,手捉书一卷,遥投与规。
规则奉持,望礼三拜。
语规可以此经与建安王,兼言王之姓字,此经若至,宜作三七日宿斋,若不晓斋法,可问下林寺副公
副法师者,戒苦精苦,恬憺无为,遗嗜欲,等豪贱,蔬藿自充,禅寂无怠。
此长者言毕便去,行十馀步间,闻忽不睹。
规开卷敬视,名为慧行三昧经,经旨以至极法身无相为体,理出百非,义逾名相,寂同法相,妙等真如,言其慧冥此理,有若恒印,心照凝寂,故以三昧为名,后又有济诸方等学经,此下又题云,天竺萨和鞞日僧迦与海虎王,经旨以流通至教。
轨法有体,所以诫示大士化物方法,言若济诸苍氓,宜弘方等之教,方等者,大乘之通名,究竟之弘旨。
其轴题云,敦煌菩萨沙门法护所出,竺法首笔受,共为一卷,写以流通。
轴用淳漆,书甚紧洁,点制可观。
究寻义趣,或微或显,称在罗阅山著陀邻尼行,无来无去,非住非止,斯盖鹫岳鹤林之别记,宝殿孤园之后述,不殊玉检,靡异宝函,理出希微,辞深钩致,是唯正说,曾匪异端,虽王遵之得四十二章,安清之出百六十品,无以惑。
大王沐浴持奉,擎跪钻习,多写广述,阐扬玄旨,孰匪医王,即斯药树,不待眼瞬,无劳苦口,舍兹六术,屏此十巫,昔或授编书于圯上,受揣术于谷里,乍有寓言,且或假梦,未有因应炳发,若此其至焉。
受命下才,式旌上道,敢因滓贱,率此颛蒙,其辞曰:
雷音震响,录简青编。
匪言曷教,非迹靡传。
是资妙象,实寄幽筌。
照之慧烛,济以宝船。
恳哉至矣,在应斯圆。
覆其叆叇此熙涟。
救焚援溺,去盖销缠。
灼灼应韩,英英河楚。
孤桂郁,鸾栖鹏举
照野光朝,润山枯渚。
滥源兹永,覆篑已多。
郁为藩干,擢此天柯。
寄诚梵表,托好禅河。
接足能仁,心直妙觉。
用遗滞梁,是祛尘浊。
靡向非真,何背非俗。
一忘受想,将捐味触。
无德不酬,有感必召。
吐彼神诀,示我玄要。
既蠲既已,留华及少。
等此北恒,均之东耀(《释藏》迹七。)
高僧传论 其一 传译论 南梁 · 释慧皎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三
传译之功尚矣,固无得而称焉。
昔如来灭后,长老迦叶、阿难、末田地等,并具足任持八万法藏宏道济人,功用弥博,圣慧日光,馀辉未隐。
是后迦旃延子、达磨多罗,达摩尸梨帝等,并博寻异论,各著言说,而皆祖述四《含》,宗轨三藏
至若龙树、马鸣,婆薮磐头,则于方等深经,领括枢要。
源发般若,流贯双林,虽曰化洽窐隆,而亦俱得其性。
故令三宝载传、轮转未绝,是以五百年中,犹称正法在世。
夫神化所被,远近斯届,一声一光,辄震他土,一台一盖,动覆恒国。
振丹之与迦维,虽路绝葱河,里逾数万,若以圣之神力,譬犹武步之间,而令闻见限隔,岂非时也。
及其缘运将感,名教潜洽,或称为浮屠之主或号为西域大神
汉明帝楚王英云:「王诵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祀」。
及通梦金人遣使西域,乃有摄摩腾竺法兰怀道来化,挟策孤征,艰苦必达,傍峻壁而临深,蹑飞絙而渡险。
遗身为物,处难能夷,传法宣经,初化东土,后学与闻,盖其力也。
爰至安清
支谶康会、竺护等,并异世一时,继踵宏赞。
然夷夏不同,音韵殊隔,自非精括诂训,领会良难。
属有支谦、聂承远,竺佛念释宝云、竺叔、无罗叉等,并妙善梵汉之音,故能尽翻译之致。
一言三复,辞旨分明,然后更用此土宫商,饰以成制。
论曰:「随方俗语,能示正义,于正义中,置随义语」。
盖斯谓也。
其后鸠摩罗什,硕学钩深,神鉴奥远,历游中土,备翻方言,复恨支、竺所译,文制古质,未尽善美,乃更临梵本,重为宣译,故致今古二经,言殊义一。
时有生、融、影、睿、严、观、恒、肇,皆领悟言前,辞润珠玉,执笔承旨,任在伊人,故长安所译,郁为称首。
是时姚兴窃号,跨有皇畿,崇爱三宝,城渐遗法。
使夫慕道来仪,遐迩烟萃,三藏法门,有缘必睹,自像运东迁,在兹为盛。
其佛贤比丘江东所译,《华严》大部,昙无谶河西所翻《涅槃》妙教,及诸释所出四《含》五部、犍度、婆沙等,并皆言符法本,理惬三印。
童寿有别室之衍,佛贤有摈黜之迹,考之实录,未易详究。
或以时运浇薄,道丧人漓,故所感见,爰至于此。
若以近迹而求,盖亦圭璋一玷也。
世高、无,法祖、法祚等,并理思淹通,仁泽成务,而皆不得其死,将由业有传感,义无违避,故罗汉虽诸漏已尽,尚有贯恼之厄,比干虽忠谨竭诚,犹招赐敛之祸,匪其然乎。
闻有竺法度者,自言专执小乘,而与三藏乖越,贪用铜钵,本非律仪所许,伏地相向,又是忏法所无。
且法度生本南康,不游天竺,晚值昙摩耶舍,又非专小之师,直欲溪壑其身,故为矫异。
然而达量君子,未曾回适,尼众易从,初禀其化。
夫女人理教难惬,事迹易翻,闻因果则悠然扈背,见变术则奔波倾饮,随坠之义即斯谓也。
窃惟正法渊广,数盈八亿,传译所得,卷止千馀。
皆由逾越沙阻,履跨危绝,或望烟渡险,或附杙前身,及相会推求,莫不十遗八九,是以法显智猛智严、法勇等,发迹则结旅成群,还至则顾影唯一,实足伤哉。
当知一经达此,岂非列赐受命,而顷世学徒,唯慕钻求一典,谓言广读多惑,斯盖惰学之辞,匪曰通方之训。
何者,夫欲考寻理味,决正法门,岂可断以胸襟,而不博寻众典。
遂使空劳传写,永翳箱匣,甘露正说,竟莫披寻,无上宝珠,隐而弗用,岂不惜哉。
若能贯采禅律,融冶经论,虽复祇树息荫,玄风尚启,婆罗变叶,佛性犹彰。
远报能仁之恩,近称传译之德,倘护身命,宁不勖欤(《高僧传》三)
秋夜寄皇甫冉郑丰 唐初 · 刘方平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洛阳清夜白云归,城里长河列宿稀。
秋后见飞千里雁,月中闻捣万家衣。
长怜西雍青门道,久别东吴黄鹄矶
借问客书何所寄,用(一作中)心不啻两乡违。
河南龙门天竺寺711年 唐 · 苏颋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五十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形器分。
有宰匠。
名言立
有导师。
上圣卓然大仙之旨也。
定融于惠。
惠无不明。
明證于觉。
觉无不定。
虚其照然观我。
动以权而应物。
智周斯大。
功利斯远。
继善者循乎业。
欲仁者适乎变。
业乃至于无相。
变复存于有作。
使因城之广。
刹土之严。
其来尚矣。
天竺寺者。
天竺王子避位出家。
三藏法师宝思惟之立也。
夫所宗谓道。
道崇可让位。
况生于佛国。
所慕惟法。
法住可济时。
况行于人代。
吴季子安世高之事。
鲁仲尼康僧会之徒欤。
不然。
何以谛俗归真。
秉彝宏教之极也。
故誓于东震。
发自南离。
藏戒珠。
却商宝。
陵海涨而绝云岛矣。
属䑦倾其五两。
馀皇折其三翼
法师于呀呷渺㳽之际。
睹观世音像一躯。
随而载之凡七夕
观音则圣极于既堕。
迦叶以神形于既没。
海可以化为之迹变入诸身若是乎。
海本如故。
则荆陷莫致瓜步。
浮杯遂往。
孰喻乘桴于中道。
舍筏于彼岸邪。
至则冕旒赞叹。
京师翕习。
意吉之友而仍得自摩。
眷之更生。
与之纽解徵而张绝绪也。
始憩西明寺
译金光明楞伽文殊师利咒藏广博严净陀罗尼浴像功德大宝积等经七部
顾而言曰。
机轮未兆。
碍之殊域。
志成已信。
乘之坦涂。
今微言载剔。
密藏咸启。
吾其往矣。
况求法不二。
解空第一。
竟超西阖之群。
必择东林之众。
常谓洛京阙塞。
山断川流。
城池于正阳。
当日月于亭午
脉脉中泻。
逶迤左薄。
黄道映以为界。
翠屏临而见空。
天下地势之寄也。
故宝塔曾盘。
镜龛延袤。
御梯凭下。
敷座因高。
具次八四。
方成万亿。
皆默而许之。
感遂通者。
法师乃乱流东济。
止彼香山。
又于山北见龙泉二所。
洞澈深浅。
则铺丹孕碧。
噀珠连而上跳。
回夐经复。
则小雨微风。
点琼析而傍散。
积砾摇动。
光辉自然。
琉璃混成。
毛发可数。
法师乐之。
爰创方丈。
邻于咫尺。
坚持愿力。
善诱檀心。
皆撤无之欢豫。
尽布金之须达。
更于其侧。
造浮图精舍焉。
飞观遥峙。
仙茎崛起。
远而趋之。
虚空缥缈于其閒。
近而察之。
岑壑青荧于表里。
羌难得而名也。
景云岁辛亥月建已日辛卯
制以法师所造寺赐名曰天竺
维皇建极。
与天比崇。
教设而风靡。
化行而日用。
法师不忘本而遂初乎。
殿中侍御史赵国李畬字玉田
育粹含采。
妙机强学。
佑其垂成。
宪以从事
法师即于山之东偏。
建丈六石龛
匪泐而攻。
载追而琢。
四众围绕。
万人唱和。
疑陇埏之朝隤。
罗浮之暗徙。
则圆焰石乳。
凝阴水精。
香封韫玉。
花洒交璎。
谅殊特也。
若乃立三会
开八关。
撞鸿钟。
伐灵鼓。
引清梵。
称神咒。
向之双泉
氛氲五色。
云止烟绝。
星流火变。
亟福应而神滋焉。
每熙春载阳。
庶物和畅。
此都人士。
则填城溢陌。
自北而南。
遗光相涉。
群听相接。
震闻乎数十里外。
无不举袂阴峰。
扬桡沸水
洁诚而往。
修礼而去。
尔其倚红树。
凭丹槛。
清泠窈窕。
声闻下土。
披光若灭。
人得至天。
其崇信也。
如彼。
其安闲也如此。
禅期乐净。
道讵越于身心。
观岂恶嚣。
事已冥于世界。
寺之梵众。
得无量无转不退轮永于斯也。
沙门圆实。
密行精苦。
辩才酬对。
以尸臣之命。
功藏于宫。
大夫之灵。
德撰乎庙。
矧夫清凉有地。
常所住持。
忉利为天。
宛其相似。
文殊以之演说。
耆城因而回向者。
复何如哉。
雕而颂之可也。
俾宣偈曰。
洛之表兮伊之东。
山有香兮泉导蒙。
攒栌叠栱兮飞在空。
错石雕珉兮生梵宫。
乘豁险兮开素波。
望参差兮图䌽虹。
维妙力兮归大雄。
天竺之子心定惠。
转轮圣王道光济。
山之曲泉之涯兮。
特胜缘与宏誓。
永安居而悟寂。
混群物而同契。
洛阳张员外 唐 · 姚合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饯客未归城,东来驺骑迎。
千山嵩岳峭,百县洛阳清
朔雁和云度,川风吹雨(一作雪)晴。
藓庭公事暇(一作少),应祗独吟行。
苏处士归西山(一作许彬诗) 唐 · 项斯
五言律诗 押微韵
南游何所为,一箧又空归。
守道安清世,无心换白衣。
深林蝉噪暮,绝顶客来稀。
早晚重相见,论持更及微。
卜台铭 北宋 · 田锡
 出处:全宋文卷九七、《咸平集》卷一四
神以知来,智以藏往,蓍龟之灵也。
识进退存亡之机,得悔吝吉凶之朕,君子之明也。
世高士,成都逸人。
信佩仁冠,独得昊穹之爵;
玄关通键,自开众妙之门
穷达可移其心,岂喧静欲拘其趣?
故揲蓍于卜肆,将诱善于舆人。
太史之简编,考先生之故实,人子从而卜,必告之以孝道也;
人臣从而卜,必喻之以忠规也。
岂不以蚩蚩末俗,若山下之出泉,我必导其源而浚其流;
冥冥若真,若怀中之无物,我必居其静而观其动。
以蒙养正,若褧衣加烂锦之文;
用晦而明,比良玉有成虹之气。
故万乘闻其道,玉帛礼之而弗来;
五侯知其贤,弓旌聘之而不至。
是谓水官既废,岂易得于真龙;
弋者可施,徒仰观于黄鹄。
先生之道既如彼,先生之名又如此,不独发挥《彖》、《象》,喻人之吉凶;
实将隐见市朝,镇人之躁竞。
先生之智,灵于蓍龟;
先生之明,洞若冰鉴
且枯草腐骨,安足稽疑;
坤马乾龙,固无定体。
叔向以五难卜于子干,知其蔑济;
伊尹以五就卜于夏桀,知其必亡;
于公以阴骘卜其子孙,知其贵盛;
智果以视瞻卜于韩魏,知其变更。
又何必询幽赞于六虚,取《系辞》于十翼。
先生以天方咎汉,卜孝哀不久乎;
以天未悔祸,卜王莽将篡乎;
以火德未衰,卜世祖中兴乎。
识者知先生以道卜于时,退观理乱;
昧者谓先生以筮隐于阛阓。
蓬莱水浅,既难驻于仙踪;
河汉槎流,但遐思于往事。
愿以直笔,铭于卜台,曰:
真格仙风,飘如鸾鹄。
馀芳遗烈,馨若兰菊。
流声走景,变陵迁谷
后人作台,在坊之曲。
难问揲蓍,空思握粟。
我来徘徊,咏歌芳躅。
古清规序1004年1月 北宋 · 杨亿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五、《佛法金汤篇》卷一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百丈大智禅师以禅宗肇自少室,至曹溪以来,多居律寺,虽列别院,然于说法住持,未合规度,故常尔介怀。
乃曰:「佛祖之道,欲诞布化元,冀来际不泯者,岂当与诸部阿笈摩教为随行耶」?
或曰:「《瑜珈论》、《璎珞经》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随哉」?
曰:「吾所宗,非局大小乘,非局大小乘,当博约折中,设于制范,务其宜也」。
于是创意,别立禅居。
凡具道眼者,有可尊之德,号曰「长老」,如西域道高腊长呼「须菩提」等之谓也。
即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同净名之室,非私寝之室也。
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者,表佛祖亲嘱受当代为尊也。
所裒学众无多少,无高下,尽入僧堂,依夏次安排。
设长连床,施椸架挂搭道具。
卧必斜枕床唇、右胁吉祥睡者,以其坐禅既久,略偃息而已,具四威仪也。
除入室请益,任学者勤怠,或上或下,不拘常准
其阖院大众朝参夕聚,长老上堂升座,主事、徒众雁立侧聆,宾主问酬激扬宗要者,示依法而住也。
斋粥随宜,一时均遍者,务于节俭,表法食双运也,行普请法,上下均力也。
置十务,谓之寮舍,每用首领一人管多人,营事令各司其局也。
或有假号窃形,混于清众,别致喧挠之事,即当维那检举,抽下本位挂搭,摈令出院者,贵安清众也。
或彼有所犯,即以拄杖杖之,集众烧衣钵道具,遣逐从偏门而出者,示耻辱也。
详此一条,制有四益:一不污清众,生恭信故;
二不毁僧形,循佛制故;
三不扰公门,省狱讼故;
四不泄于外,护宗纲故。
四来同居,圣凡孰办?
且如来应世,尚有六群之党;
况今像末,岂得全无?
但见一僧有过,便雷例讥诮,殊不知轻众坏法,其损甚大。
今禅门若稍无妨害者,宜依百丈丛林规式,量事区分。
且立法防奸,不为贤士,然宁可有格而无犯,不可有犯而无教。
大智禅师护法之益,其大矣哉!
禅门独行,自此老始。
清规大要,遍示后学,令不忘本也。
其诸轨度,集详备矣。
亿幸叨睿旨,删定《传灯》,成书图进,因为序引。
时景德改元岁次甲辰良月吉日书。
按:《百丈清规》卷八,𠐺加藏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