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侍中从弟安国 西汉 · 孔臧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三
侍中相知,忿俗儒淫辞冒义,有意欲校乱反正,由来久矣。
然雅达博通,不世而出,流学守株,比肩皆是,众口非非,正将焉立、每独念至此,夙夜反侧,诚惧仁弟道非信于世,而以独知为愆也。
人之所欲天必从,旧章潜于壁室,正于纷扰之际,欻尔而见,俗儒结舌,古训复申。
岂非圣祖之灵,欲令仁弟赞明其道以阐其业者哉!
旦曩虽为今学,亦多所不信,唯闻《尚书》二十八篇,取象二十八宿,谓为至然也。
《河图》古文,乃自百篇邪?
如《尧典》,说者以为同道,弟素常以为杂有《舜典》。
今果如所论。
及成王道雷风,周公信自在,俗儒群驱,狗吠雷同,不得其仿佛,恶能明圣道之真乎?
知以今雠古之隶篆,推科斗,已定五十馀篇,并为之《传》云。
其馀错乱文字,摩灭不可分了,欲垂待后贤,诚合先君阙疑之义。
顾惟世移,名制改变,文体义类,转益难知,以弟博洽温敏,既善推理,又习其书,而犹尚绝意,莫肯垂留三思,纵使来世亦有笃古硕儒,其若斯何?
呜呼惜哉!
先王遗典,缺而不补,圣祖之业,分半而泯。
后之君子,将焉取法?
假令不殁,游、夏更生,其岂然乎!
不得已已,贵复申之(《孔丛子·连丛》上)
古文训传序 西汉 · 孔安国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三
《孝经》者何也?
孝者,人之高行,经,常也。
自有天地人民以来,而孝道著矣。
上有明王,则大化滂流,充塞六合。
若其无也,则斯道灭息。
当吾先君孔子之世,周失其柄,诸侯力争,道德既隐,礼谊又废。
至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乱逆无纪,莫之能正。
是以夫子每于闲居而叹述古之孝道也。
夫子敷先王之教于鲁之洙泗,门徒三千,而达者七十有二也。
贯首弟子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性也,至孝之自然,皆不待论而寤者也。
其馀则悱悱愤愤,若存若亡。
曾参躬行匹夫之孝,而未达天子诸侯以下扬名显亲之事,因侍坐而咨问焉,故夫子告其谊。
于是曾子喟然知孝之为大也,遂集而录之,名曰《孝经》,与《五经》并行于世。
逮乎六国,学校衰废;
秦始皇焚书坑儒,《孝经》由是绝而不传也。
汉兴,建元之和,河间王得而献之,凡十八章,文字多误,博士颇以教授
鲁恭王使人坏夫子讲堂,于壁中石函得《古文孝经》二十二章,载在竹牒,其长尺有二寸,字科斗形。
鲁三老孔子惠抱诣京师,献之天子。
天子使金马门待诏学士博士群儒从隶字写之,还子惠一通。
以一通赐所幸侍中霍光甚好之,言为口实。
时王公贵人咸神秘焉,比于禁方。
天下竞欲求学,莫能得者。
使者至鲁,辄以人事请索。
或好事者募以钱帛,用相问遗。
鲁吏有至帝都者,无不赍持以为行路之资。
故《古文孝经》初出于孔氏,而今文十八章,诸儒各任意巧说,分为数家之谊。
浅学者以当六经,其大,车载不胜,反云孔氏无《古文孝经》,欲蒙时人。
度其为说,诬亦甚矣。
吾湣其如此,发愤精思,为之训传。
悉载本文,万有言,朱以发经,墨以起传,庶后学者睹正谊之有在也。
今中秘书皆以鲁三老所献古文为正,河间王所上虽多误,然以先出之故,诸国往往有之。
汉先帝发诏称其辞者,皆言「传曰」,其实《今文孝经》也。
昔吾逮从伏生论《古文尚书》谊,时学士会云出叔孙氏之门,自道知《孝经》有师法。
其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谓为天子用乐,省万邦之风,以知其盛衰。
衰则移之以贞盛之教,淫则移之以贞固之风,皆以乐声知之,知则移之,故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也。
师旷云:「吾骤歌南风,多死声,楚必无功」。
即其类也。
且曰:「庶民之愚,安能识音,而可以乐移之乎」?
当时众人佥以为善。
吾嫌其说迂,然无以难之。
后推寻其意,殊不得尔也。
子游为武城宰,作弦歌以化民。
武城下邑,而犹化之以乐,故《传》曰:夫乐以关山川之风,以曜德于广远,风德以广之,风物以听之,修诗以咏之,修礼以节之。
又曰:「用之邦国焉,用之乡人焉」。
此非唯天子用乐明矣。
夫云集而龙兴,虎啸而风起,物之相感,有自然者,不可谓毋也。
胡笳吟动,马蹀而悲;
之弹,婴儿起舞。
庶民之愚,愈于胡马与婴儿也。
何为不可以乐化之?
经又云:「其父则子说,其君则臣说,而说者以为各自其为君父之道,臣子乃说也」。
余谓不然,君虽不君,臣不可以不臣;
父虽不父,子不可以不子。
若君父不敬其为君父之道,则臣子便可以忿之邪?
此说不通矣。
吾为传,皆弗之从焉也(《古文孝经》日本国本)
桓谭 西汉 · 班嗣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六
若夫严子者,绝圣弃智,修生保真,清虚淡泊,归之自然,独师友造化,而不为世俗所役者也。
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
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
不絓圣人之罔,不嗅骄君之饵,荡然肆志,谈者不得而名焉,故可贵也。
今吾子已贯仁谊之羁绊,系名声之缰锁,伏之轨躅,驰极挚,既系挛于世教矣,何用大道为自眩曜?
昔有学步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恐似此类,故不进(《汉书·叙传》:虽修儒学,然贵老严之术,桓生欲借其书,报。)
又共为荐杨兴 西汉 · 贾捐之
 出处:全汉文 卷十六
窃见长安,幸得以知名数召见。
兴事父母有曾氏之孝,事师有之材,荣名闻于四方。
明诏举茂材,列侯以为首。
长安,吏民敬乡,道路皆称能。
观其下笔属文,则董仲舒
进谈动辞,则东方生
置之争臣,则汲直
用之介胄,则冠军侯
施之治民,则赵广汉
抱公绝私,则尹翁归
兼此六人而有之,守道坚固,执义不回,临大节而不可夺,国之良臣也,可试守京兆尹(《汉书·贾捐之传》)
条灾异封事 西汉 · 刘向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六
臣前幸得以骨肉备九卿,奉法不谨,乃复蒙恩。
窃见灾异并起,天地失常,征表为国。
欲终不言,念忠臣虽在圳亩,犹不忘君,谆谆之义也。
况重以骨肉之亲,又加以旧恩未报乎!
欲竭愚诚,又恐越职,然惟二恩未报,忠臣之义,一杼愚意,退就农亩,死无所恨。
臣闻舜命九官济济相让,和之至也。
众贤和于朝,则万物和于野。
故箫《韶》九成,而凤皇来仪;
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四海之内,靡不和宁
及至周文,开基西郊,杂遝众贤,罔不肃和,崇推让之风,以销分争之讼。
文王既没,周公思慕,歌咏文王之德,其《诗》曰:「于穆清庙,肃雍显相;
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当此之时,武王、周公继政,朝臣和于内,万国欢于外,故尽得其欢心,以事其先祖。
其《诗》曰:「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言四方皆以和来也。
侯和于下,天应报于上,故《周颂》曰「降福穰穰」,又曰「饴我釐麰」。
釐麰,也,始自天降。
此皆以和致和,获天助也。
下至幽、厉之际,朝廷不和,转相非怨,诗人疾而忧之曰:「民之无良,相怨一方」。
众小在位而从邪议,歙歙相是而背君子,故其《诗》曰:「歙歙訾訾,亦孔之哀!
谋之其臧,则具是违;
谋之不臧,则具是依」!
君子独处守正,不挠众枉,勉强以从王事,则反见憎毒谗诉,故其《诗》曰:「密勿从事,不敢告劳。
无罪无辜,谗口嗷嗷」!
当是之时,日月薄蚀而无光,其《诗》曰:「朔月辛卯,日有蚀之,亦孔之丑」!
又曰:「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又曰:「日月鞠凶,不用其行;
四国无政,不用其良」!
天变见于上,地变动于下,水泉沸腾,山谷易处,其《诗》曰:「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惨莫惩」!
霜降失节,不以其时,其《诗》曰:「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民之讹言,亦孔之将」!
言民以是为非,甚众大也。
此皆不和,贤不肖易位之所致也。
自此之后,天下大乱,篡杀殃祸并作,厉王奔彘,幽王见杀。
至乎平王末年,鲁隐之始即位也,周大夫祭伯乖离不和,出奔于鲁,而《春秋》为讳。
不言来奔,伤其祸殃自此始也。
是后尹氏世卿而专恣,诸侯背畔而不朝,周室卑微
二百四十二年之间,日食三十六,地震五,山陵崩陀二,彗星三见,夜常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一,火灾十四。
长狄入三国,五石陨坠,六《鸟儿》退飞,多麋,有蜮、蜚,鸲鹆来巢者,皆一见。
昼冥晦。
雨木冰。
李梅冬实。
七月霜降,草木不死。
八月杀菽。
大雨雹。
雨雪雷霆,失序相乘。
水、旱、饥、蝝螽、螟蜂午并起。
当是时,祸乱辄应,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也。
周室多祸:晋败其师于贸戎;
伐其郊;
郑伤桓王
戎执其使;
卫侯朔召不往,齐逆命而助朔;
大夫争权,三君更立,莫能正理
遂至陵夷,不能复兴。
由此观之,和气致祥,乖气致异;
祥多者其国安,异众者其国危,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
今陛下开三代之业,招文学之士,优游宽容,使得并进。
今贤不肖浑淆,白黑不分,邪正杂糅,忠谗并进。
章交公车,人满北军。
朝臣舛午,胶戾乖剌,更相谗诉,转相是非。
传授增加,文书纷纠,前后错缪,毁誉浑乱。
所以营或耳目,感移心意,不可胜载。
分曹为党,往往群朋,将同心以陷正臣。
正臣进者,治之表也;
正臣陷者,乱之机也。
乘治乱之机,未知孰任,而灾异数见,此臣所以寒心者也。
夫乘权藉势之人,子弟鳞集于朝,羽翼阴附者众,辐凑于前,毁誉将必用,以终乖离之咎。
是以日月无光,雪霜陨,海水沸出,陵谷易处,列星失行,皆怨气之所致也。
夫遵衰周之轨迹,循诗人之所刺,而欲以成太平,致雅颂,犹却行而求及前人也。
初元以来六年矣,案《春秋》六年之中,灾异未有稠如今者也。
夫有《春秋》之异,无孔子之救,犹不能解纷,况甚于《春秋》乎?
原其所以然者,谗邪并进也。
谗邪之所以并进者,由上多疑心,既已用贤人而行善政,如或谮之,则贤人退而善政还。
夫执狐疑之心者,来谗贼之口;
持不断之意者,开群枉之门。
谗邪进则众贤退,群枉盛则正士消。
故《易》有《否》《泰》。
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君子道消,则政日乱,故为否。
否者,闭而乱也。
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小人道消,则政日治,故为泰。
泰者,通而治也。
《诗》又云「雨雪麃麃,见晛聿消」,与《易》同义。
昔者鲧、共工、公兜与舜、禹杂处尧朝,周公并居周位,当是时,叠进相毁,流言相谤,岂可胜道哉!
帝尧成王能贤舜、禹、周公而消共工,故以大治,荣华至今。
孔子与季、孟皆仕于鲁,李斯与叔孙俱宦于秦,定公始皇贤季、孟、李斯而消孔子、叔孙,故以大乱,污辱至今。
故治乱荣辱之端,在所信任;
信任既贤,在于坚固而不移。
《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守善笃也。
《易》曰:「涣汗其大号」。
言号令如汗,汗出而不反者也。
今出善令,未能逾时而反,是反汗也;
用贤未能三旬而退,是转石也。
《论语》曰:「见不善如探汤」。
二府奏佞谄不当在位,历年而不去。
故出令则如反汗,用贤则如转石,去佞则如拔山。
如此,望阴阳之调,不亦难乎!
是以群小窥见间隙,缘饰文字,巧言丑诋流言飞文,哗于民间。
故《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小人成群,诚足愠也。
孔子颜渊子贡更相称誉,不为朋党;
禹、稷与皋陶传相汲引,不为比周。
何则?
忠于为国,无邪心也。
故贤人在上位,则引其类而聚之于朝,《易》曰:「飞龙在天,大人聚也」。
在下位,则思与其类俱进,《易》曰:「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在上则引其类,在下则推其类,故汤用伊尹,不仁者远,而众贤至,类相致也。
今佞邪与贤臣并在交戟之内,合党共谋,违善依恶,歙歙訾訾,数设危险之言,欲以倾移主上。
忽然用之,此天地之所以先戒,灾异之所以重至者也。
自古明圣,未有无诛而治者也,故舜有四放之罚,而孔子两观之诛,然后圣化可得而行也。
今以陛下明知,诚深思天地之心,迹察两观之诛,览《否》《泰》之卦,观雨雪之诗,历周唐之所进以为法,原秦、鲁之所消以为戒,考祥应之福,省灾异之祸,以揆当世之变,放远佞邪之党,坏散险诐之聚,杜闭群枉之门,广开众正之路,决断狐疑,分别犹豫,使是非炳然可知,则百异消灭,而众祥并至,太平之基,万世之利也。
臣幸得托肺附,诚见阴阳不调,不敢不通所闻,窃推《春秋》灾异,以效今事一二,条其所以,不宜宣泄。
臣谨重封昧死上(《汉书·楚元王交附传》:更生周堪张猛在位,几己得复进,惧其倾危,乃上封事谏。)
报舅张博 其二 西汉 · 淮阳王钦
 出处:全汉文 卷十二
乃者诏下,止诸侯朝者,寡人惨然不知所出。
子高素有之资,臧武之智,子贡之辩,卞庄子之勇,兼此四者,世之所鲜。
既开端绪,愿卒成之。
求朝,义事也,奈何行金钱乎(《汉书·宣元六王传》)
桓子新论:启寤 其七 东汉初 · 桓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四
颜渊有高妙次圣之才,闻一知十(《文选·应休梿与曹长思诗》注)
桓子新论:祛蔽 其一 东汉初 · 桓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四
颜渊所以命短,慕孔子,所以殇其年也。
关东鄙语曰:「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西向而笑」。
(《六贴》十六「知」字作「如闻」二字)肉味美,则对屠门而大嚼。
此犹时人虽不别圣,亦复欣慕
如庸马与良马,相追衔尾,至暮,共列宿所,良马鸣食如故,庸马垂头不复食,何异颜渊孔子优劣(《意林》,《北堂书钞》一百四十五,《艺文类聚》七十二,《文选·曹子建吴季重书》注,《初学记》二十五,《六贴》十六,《御览》三百九十一,又四百九十六,又八百二十八,又八百六十三,又八百九十七)
敦煌长史武班碑 汉 · 阙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十八
建和元年岁在丁亥二月辛巳朔廿三日癸卯长史同□□□□□□□□敦煌长史武君讳斑字宣张。
殷王武丁,克伐鬼方,元功章炳,勋臧王府,官族分析,因以为氏焉,武氏盖其后也。
商周假藐,历世圹远,不陨其美。
汉兴以来,爵位相踵,□朝忠臣。
君幼门之懋质,长敷游夏之文学,慈惠宽□,孝友玄妙,包罗术艺,贯洞圣□,博兼□□,耽综典籍,□思□纯,求福不回,清声美行,阐形远近。
州郡贪其高贤,□少请以□□岁举□翼紫宫□□诏除光显王室,有□于国,帝庸嘉之。
掌司古□领校秘𨞓,研□幽微,追昔刘向辨贾之从比□万矣。
时戎□□匡正一□□朝廷惟忧□□有司□□举君,班到官之日,□疠吏士哮虎之怒,薄伐□□□□□□□□□并百姓赖之。
邦域既宁,久劳于外,当还本朝,以叙左右。
永嘉元年□月□日遭疾不□,哀哉!
于是金乡长河高阳史恢等,追惟昔日,同岁郎署,咸以为自古在昔,先圣与仁□□兴替□□人存,生荣死哀,是为万年。
伊君遗德,□孔之珍,故□石铭碑,以旌德焉。
其辞曰:
于惟武君,允德允恭。
受天休命,积祉所钟。
其在孩提,岐嶷发纵。
谦口守约,唯诣是从。
孝深凯风,志洁《羔羊》,乐是□□,恬此策光。
孳孳临种,窥见□墙。
庶仰箕首,微妙玄通
□然清貌。
□□□□。
□□升□,为帝股肱。
扶助大和,万民逌蒙。
显宗□□,史官书功。
昊天上帝,降兹鞠凶。
晻忽徂逝,□□□宫。
不享耆耇,大命□□。
百辽惟□,后帝感伤。
学夫丧师,士女悽怆。
旌表金石,令问不忘。
垂□后昆,亿载叹诵(碑本)
奏难费氏易左氏春秋立博士建武四年 东汉 · 范升
 出处:全后汉文 卷十九
臣闻主不稽古,无以承天;
臣不述旧,无以奉君。
陛下悯学微缺,劳心经艺,情存博闻,故异端竞进。
近有司请置《京氏易》博士,群下执事,莫能据正。
《京氏》既立,《费氏》怨望,《左氏春秋》复以比类,亦希置立。
《京》《费》已行,次复《高氏》,《春秋》之家,又有《驺》《夹》。
如令《左氏》《费氏》得置博士,《高氏》《驺》《夹》,《五经》奇异,并复求立,各有所执,乖戾分争。
从之则失道,不从则失人,将恐陛下必有厌倦之听。
孔子曰:「博学约之,弗叛矣夫」。
夫学而不约,必叛道也。
颜渊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孔子可谓知教,颜渊可谓善学矣。
老子》曰:「学道日损」。
损犹约也。
又曰:「绝学无忧」。
绝末学也。
今《费》《左》二学,无有本师,而多反异,先帝前世,有疑于此,故《京氏》虽立,辄复见废。
疑道不可由,疑事不可行。
《诗》《书》之作,其来已久。
孔子尚周流游观,至于知命,自卫反鲁,乃正《雅》《颂》。
今陛下草创天下,纪纲未定,虽设学官,无有弟子,《诗》《书》不讲,礼乐不修,奏立《左》《费》,非政急务。
孔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传曰:「闻疑传疑,闻信传信,而之道存」。
愿陛下疑先帝之所疑,信先帝之所信,以示反本,明不专己。
天下之事所以异者,以不一本也。
《易》曰:「天下之动,贞夫一也」。
又曰:「正其本,万事理」。
《五经》之本,自孔子始,谨奏《左氏》之失凡十四事(《后汉·范升传》)
达旨 其二 东汉 · 崔骃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四
或说己曰:「《易》称『备物致用』,『可观而有所合』,故能扶阳而出,顺阴而入。
春发其华,秋收其实,有始有极,爰登其质。
今子韫椟《六经》,服膺道术,历世而游,高谈有日,俯钩深于重渊,仰探远乎九乾,穷至赜于幽微,测潜隐之无源
然下不步卿相之廷,上不登王公之门,进不党以赞己,退不黩于庸人。
独师友道德,合符曩直,抱景特立,与士不群。
盖高树靡阴,独木不林,随时之宜,道贵从凡。
于时太上运天德以君世,宪王僚而布官;
临雍泮以恢儒,疏轩冕以崇贤;
率惇德以厉忠孝,扬茂化以砥仁义;
选利器于良材,求镆铘以明智。
不以此时攀台阶,窥紫闼,据高轩,望朱阙,夫欲千里而咫尺未发,犹逸禽之赴深林,虻蚋之趣大沛,胡为嘿嘿而久沈带也」?
答曰:「有是言乎?
子苟欲勉我以世路,不知其跌而失吾之度也。
古者阴阳始分,天地初制,皇纲云绪,帝纪乃设,传序历数,三代兴灭。
昔大庭尚矣,赫胥罔识。
淳朴散离,人物错乖。
高辛攸降,厥趣各违。
道无常稽,与时张弛。
失仁为非,得义为是。
君子通变,各审所履,故土或掩目而渊潜,或盥耳而山栖;
或草耕而仅饱,或木茹而长饥;
或重聘而不来,或屡黜而不去;
或冒诟以干进,或望色而斯举;
或以役夫发梦于王公,或以渔父见兆于元龟。
若夫纷繷塞路,凶虐播流,人有昏垫之厄,主有畴咨之忧,条垂藟蔓,上下相求。
于是乎贤人授手,援世之灾,跋涉赴俗,急斯时也。
昔尧含戚而皋陶谟,高祖叹而子房虑;
祸不散而曹、绛奋,结不解而陈平权。
及其策合道从,克乱弭冲,乃将镂玄圭,册显功,铭昆吾之治,勒景、襄之钟。
与其有事,则褰裳濡足,冠挂不顾。
人溺不拯,而非仁也。
当其无事,则躐缨整襟,规矩其步。
德让不修,则非忠也。
是以险则救俗,平则守礼,举以公心,不私其体。
今圣上之育斯民也,朴以皇质,雕以唐文,六合怡怡,比屋为仁。
壹天下之众异,齐品类之万殊。
参差同量,坏冶一陶
群生得理,庶绩其凝。
家家有以和乐,人人有以自优。
戚械藏而俎豆布,六布陈而九刑厝。
济慈兆庶,出于平易之路。
虽有力牧之略,尚父之厉,不论,奚事范、蔡?
夫广厦成而茂木畅,远求存而良马絷,阴事终而水宿藏,场功毕而大火入。
方斯之际,处士山积,学者川流,衣裳被宇,冠盖云浮
譬犹衡阳之林,岱阴之麓,伐寻抱不为之稀,艺拱把不为之数。
攸攸罔极,亦各有得。
彼采其华,我收其实。
舍之则藏,己所学也。
故进动以道,则不辞执圭而秉柱国
复静以礼,则甘糟糠而安藜藿。
夫君子非不欲仕也,耻夸毗以求举;
非不欲室也,恶登墙而搂处。
叫呼炫鬻,县旌自表,非随和之宝也。
暴智耀世,因以干禄,非仲尼之道也。
游不论党,苟以徇己,汗血竞时,利合而友。
子笑我之沈滞,吾亦病子屑屑而不已也。
先人有则而我弗亏,行有枉径而我弗随。
臧否在予,唯世所议。
固将因天质之自然,诵上哲之高训;
咏太平之清风,行天下之至顺。
惧吾躬之秽德,勤百亩之不耘。
絷余马以安行,俟性命之所存。
孔子起威于夹谷,晏婴发勇于崔杼
曹刿举节于柯盟,卞严克捷于强御;
范蠡错势于会稽伍员树功于柏举;
鲁连辩言以退燕,包胥单辞而存楚
唐县华颠以悟秦,甘罗童牙而报赵;
原衰见廉于壶飧,宣孟收德于束脯;
吴札结信于丘木,展季效贞于门女;
颜回明仁于度谷,和显义于赵武
仆诚不能编德于数者,窃慕古人之所序(《后汉·崔骃传》,又略见「艺文类聚」二十五)」。
七激 其一 东汉 · 傅毅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三
徒华公子,托病幽处,游心于玄妙,清思乎
于是玄通子闻而往属曰:「仆闻君子当世而光迹,因时以舒志,必将铭勒功勋,悬著隆高。
今公子削迹藏体,当年陆沈,变度易趣,违拂雅心。
挟六经之指,守偏塞之术,意亦有所蔽与?
何图身之谬也?
仆将为公子论天下之至妙,列耳目之通好,原情心之性理,综道德之弥奥,岂欲闻之乎」?
公子曰:「仆虽不敏,固愿闻之」。
玄通子曰:「洪梧幽生,生于遐荒。
阳春后荣,涉秋先雕。
晨飙飞砾,孙禽相求。
积雪涐我,中夏不流。
于是乃使夫游官失势,穷摈之士,泳溺水,越炎火,穷林薄,历隐深,三秋乃获,断之高岑,梓匠摹度,拟以斧斤。
然后背洞壑,临绝溪,听迅波,望层崖。
太师奏操,荣期清歌。
歌曰:陟景山兮采芳苓,哀不惨伤,乐不流声。
弹羽跃水,叩角奋荣。
沈微玄穆,感物悟灵。
此亦天下之妙音也,子能强起而听之乎」?
玄通子曰:「单极滋味,嘉旨之膳。
刍豢常珍,庶羞异馔。
凫鸿之羹,粉梁之饭(《书钞》一百四十四引两条)
涔养之鱼,脍其鲤鲂。
分毫之割,纤如发芒。
散如绝谷,积如委红。
芳甘百品,并仰累重。
异珍殊味,厥和不同(《书钞》一百四十二)
既食日晏,乃进夫雍州,出于丽阴,下生芷隰,上托桂林
甘露润其叶,醴泉渐其根。
脆不抗齿,在口流液。
握之摧沮,批之离坼。
可以解烦,悁悦心意,子能起而食之乎」?
玄通子曰:「骥騄之乘,龙骧超摅,腾虚鸟踊,莫能执御。
于是乃使王良理辔,操以术教,践路促节,机登飙驱。
前不可先,后不可追。
逾埃绝影,倏忽若飞。
日不转曜,穷远旋归。
此盖天下之骏马,子能强起而乘之乎」?
玄通子曰:「三时既逝,季冬暮岁,玄冥终统,庶卉零悴。
王在灵囿,讲戎简旅。
于是驷骥騄,乘轻轩,麾旄旗,鸣八鸾。
陈众车于广隰,散列骑乎平原
属罘网以弥野,连罻罗以营山。
部曲周匝,风动云旋。
合围促阵,禽兽骇殚。
仆不暇起,穷不及旋。
击不待刃,骨解肉离,摧牙碎首,分其文皮,流血丹野,羽毛翳日。
于是下兰皋,临流泉,观通谷,望景山,酌旨酒,割芳鲜。
此天下之至娱也,子能强起而观之乎」?
玄通子曰:「当馆侈饰,洞房华屋,楹桷雕藻,文以朱绿。
曾台百仞,临望博见,俯视云雾,骋目穷观。
园薮平夷,沼池漫衍。
禽兽群交,芳草华蔓。
于是宾友所欢,近览从容,詹公沈饵,蒲且飞红。
纶不虚出,矢不徒降,投钩必获,控弦加双。
俯尽深潜,仰殚轻翼。
日移怠倦,然后宴息。
列觞酌醴,妖靡侍侧。
被华文,曳绫縠,弭随珠,佩琚玉。
红颜呈素,峨眉不画,唇不旋朱,发不加泽。
升龙舟,浮华池。
纡帷翳而永望,镜形影于玄流。
偏滔滔以南北,似汉女之神游。
笑比目之双跃,乐偏禽之匹嬉。
此亦天下之欢也,子能强起而与之游乎」?
玄通子曰:「汉之盛世,存乎永平,太和协畅,万机穆清。
于是群俊学士,云集辟雍
含咏圣术,文质发曚。
达羲、农之妙旨,照虞、夏之典坟。
遵孔氏之宪则,投高迹
推义穷类,靡不博观。
光润嘉美世宗其言」。
公子瞿然而兴曰:「至乎,主得圣道,天基允臧。
明哲用思,君子所常。
自知沈溺,久蔽不悟,请诵斯语,仰子法度(《艺文类聚》五十七)」。
上书荐黄琼李固复条便宜四事 东汉 · 郎顗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十
臣前对七事,要政急务,宜于今者,所当施用。
诚知愚浅,不合圣听,人贱言废,当受诛罚,怔营惶怖,靡知厝身。
臣闻刳舟剡楫,将欲济江海也;
聘贤选助,将以安天下也。
昔唐尧在上,群龙为用,文、武创德,周、召作辅,是以能建天地之功,增日月之耀者也。
《诗》云:「赫赫王命,仲山甫将之。
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
宣王是赖,以致雍熙。
陛下践阼以来,勤心众政,而三九之位,未见其人,是以灾害屡臻,四国未宁。
臣考之国典,验之闻见,莫不以得贤为功,失士为败。
且贤者出处,翔而后集,爵以德进,则其情不苟,然后使君子耻贫贱而乐富贵矣。
若有德不报,有言不酬,来无所乐,进无所趋,则皆怀归薮泽,修其故志矣。
夫求贤者,上以承天,下以为人。
不用之,则逆天统,违人望。
天统则灾眚降,违人望则化不行。
灾眚降则下呼嗟,化不行则君道亏。
四始之缺,五际之厄,其咎由此。
岂可不刚健笃实,矜矜栗栗,以守天功盛德大业乎?
臣伏见光禄大夫江夏黄琼,耽乐道术,清亮自然,被褐怀宝,含味经籍,又果于从政明达变复。
朝廷前加优宠,宾于上位。
入朝日浅,谟谋未就,因以丧病,致命遂志。
老子》曰:「大音希声,大器晚成」。
善人为国,三年乃立。
天下莫不嘉朝廷有此良人,而复怪其不时还任。
陛下宜加隆崇之恩,极养贤之礼,徵反京师,以慰天下。
处士汉中李固,年四十,通游、夏之艺,履之仁。
洁白之节,情同皎日,忠贞之操,好是正直,卓冠古人,当时莫及。
元精所生,王之佐臣,天之生,必为圣汉,宜蒙特徵,以示四方。
夫有出伦之才,不应限以官次。
昔颜子十八,天下归仁,子奇稚齿,化阿有声。
若还,任以时政,伊尹、传说不足为比,则可垂景光,致休祥矣。
明不知人,伏听众言,百姓所归,臧否共叹。
愿问百僚,核其名行,有一不合,则臣为欺国。
惟留圣神,不以人废言。
谨复条便宜四事,附奏于左:
一事:孔子作《春秋》,书「正月」者,敬岁之始也。
王者则天之象,因时之序,宜开发德号,爵贤命士,流宽大之泽,垂仁厚之德,顺助元气,含养庶类。
如此,则天文昭烂,星辰显列,五纬循轨,四时和睦。
不则太阳不光,天地溷浊,时气错逆,霾雾蔽日。
自立以来,累经旬朔,未见仁德有所施布,但闻罪罚考掠之声。
夫天之应人,疾于影响,而自从入岁,常有蒙气,月不舒光,日不宣曜。
日者太阳,以象人君。
政变于下。
日应于天,清浊之占,随政抑扬。
天之见异,事无虚作。
岂独陛下倦于万机,帏幄之政有所阙欤?
何天戒之数见也?
臣愿陛下发扬乾刚,援引贤能,勤求机衡之寄,以获断金之利。
臣之所陈,辄以太阳为先者,明其不可久暗,急当改正。
其异虽微,其事甚重,臣言虽约,其旨甚广。
惟陛下乃眷臣章,深留明思。
二事:孔子曰:「雷之始发《大壮》始,君弱臣强从《解》起。
今月九日十四日,《大壮》用事,消息之卦也。
于此六日之中,雷当发声,发声则岁气和,王道兴也。
《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
雷者,所以开发萌牙,辟阴除害。
万物须雷而解,资雨而润。
故《经》曰:「雷以动之,雨以润之」。
王者崇宽大,顺春令,则雷应节,不则发动,当震反潜。
故《易传》曰:「当雷不雷,太阳弱也」。
今蒙气不除,日月变色,则其效也。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随时进退,应政得失。
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璇玑动作,与天相应。
雷者号令,其德生养。
号令殆废,当生而杀,则雷反作,其时无岁。
陛下若欲除灾昭祉,顺天致和,宜察臣下尤酷害者,亟加斥黜,以安黎元,则太皓悦和,雷声乃发。
三事:去年十月二十日癸亥,太白与岁星合于房、心。
太白在北,岁星在南,相离数寸,光芒交接。
房、心者,天地明堂布政之宫。
《孝经钩命决》曰:「岁星守心,年谷丰登」,《尚书洪范记》曰:「月行中道,移节应期,德厚受福,重华留之」。
重华者,谓岁星在心也。
今太白从之,交合明堂,金木相贼,而反同合,此以阴陵阳,臣下专权之异也。
房、心东方,其国主宋。
《石氏经》曰:「岁星出左有年,出右无年」。
今金木居东,岁星在南,是为出右,恐年谷不成,宋人饥也。
陛下宜审详明堂布政之务,然后妖异可消,五纬顺序矣。
四事:《易传》曰:「阳无德则旱,阴僭阳亦旱」。
阳无德者,人君恩泽不施于人也。
阴僭潜阳者,禄去公室,臣下专权也。
自冬涉,讫无嘉泽,数有西风,反逆时节。
朝廷劳心,广为祷祈,荐祭山川,暴龙移布。
臣闻皇天感物,不为伪动,灾变应人,要在责己。
若令雨可请降,水可攘止,则岁无隔并,太平可待。
然而灾害不息者,患不在此也。
立春以来,未见朝廷赏录有功,表显有德,存问孤寡,赈恤贫弱,而但见洛阳都官奔车东西,收系纤介,牢狱充盈。
臣闻恭陵火处,比有光曜,明此天灾,非人之咎。
丁丑大风,掩蔽天地。
风者号令,天之威怒,皆所以感悟人君忠厚之戒。
又连月无雨,将害粟麦。
若一谷不登,则饥者十三四矣。
陛下诚宜广被恩泽,贷赡元元。
昔尧遭九年之水,人有十年之蓄者,简税防灾,为其方也。
愿陛下早宣德泽,以应天功。
若臣言不用,朝政不改者,立夏之后,乃有澍雨,于今之际,未可望也。
若政变于朝而天不雨,则臣为诬上,愚不知量,分当鼎镬(《后汉·郎顗传》)
孝廉限年令阳嘉元年十一月辛卯 东汉 · 汉顺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七
郡国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诸生通章句,文吏能笺奏,乃得应选。
其有茂才异行,若颜渊子奇,不拘年齿(《后汉·顺纪》)
仁孝论 东汉 · 延笃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十一
观夫仁孝之辩,纷然异端,互引典文,代取事据,可谓笃论矣。
夫人二致同源,总率百行,非复铢两轻重,必定前后之数也。
而如欲分其大较,体而名之,则孝在事亲,仁施品物,施物则功济于时,事亲则德归于己,于己则事寡,济时则功多。
推此以言,仁则远矣。
然物有由微而著,事有由隐而章。
近取诸身,则耳有/听受之用,目有察见之明,足有致远之劳,手有饰卫之功,功虽显外,本之者心也。
远取诸物,则草木之生,始于萌芽,终于弥蔓,枝叶扶疏,荣华纷缛,木虽繁蔚,致之者根也。
夫仁人之有孝,犹四体之有心腹,枝叶之有本根也。
圣人知之,故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然体大难备,物性好偏。
故所施不同,事少两兼者也,如必对其优劣,则仁以枝叶扶疏为大,孝以本根充实为先,可无讼也。
或谓先孝后仁,非仲尼序回、参之意。
盖以为仁孝同质而生,纯体之者,则互以为称,虞舜颜回是也。
若偏而体之,则各有其目,公刘曾参是也。
夫曾、闵以孝悌为至德,管仲以九合为仁功,未有论德不先回、考功不大夷吾
以此而言,各从其称者也(《后汉·延笃传》,又《御览》四百十九)
何进书荐边让 东汉 · 蔡邕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七十三
将军申甫之德,当中兴之隆。
上将之任,应秉国之权。
妖寇作孽,震惊,京师,运筹帷幄,定策居胜。
先擒马元,归近之变,天兵致诛,兖、豫以清,冀、荆用次。
云消席掷,克厌众心。
王室已宁,万国兆民,莫不赖祉。
伏惟幕府初开,博选清英华发旧德,并为元龟,成功立事,莫不毕举。
虽振鹭之集西雍,济济之在周庭,无以或加。
伏见令史陈留边让字文礼,天授逸才,聪明贤智
纂成伐柯不远之则,龆龀夙孤,不坠家训,及就学庐,便就大典,闲不游戏。
初览诸经,见本知义,寻端极绪,授者不能答其问,章句不能邃其意,《诗》《书》《易》《礼》先通,三业以次,大义略举,众传篇章,无术不综。
心通性达,剖纤入冥,口辩辞长,而节之以礼。
安详审固,守持内定,非礼勿动,非法不言。
若处狐疑之论,定嫌审之分,经典交至,检括参合,众夫寂焉,莫之能夺也。
使让生于先代,在唐、虞则、元凯之比,当仲尼之亚,岂徒世俗之凡偶兼浑,是非讲论而已哉!
才艺言行,卓逸不群,阶级名位,亦宜超然。
不以常制为限,长幼之拘,若复辈从此郡选举,非所以彰瑰之高价,昭大知之绝足也。
传曰:「函牛之鼎,一旦立之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少汁则焦而不可熟。
「此言大器之于小用,固有所不宜也。
诚窃悁悒,怪此宝鼎未受牺牛大羹之和,久在煎熬脔胾之间。
愿明将军回间守虑,思垂采纳,就让疾病,当亲察之,更以属缺招延,表贡行状,列于王府,跻之宗伯,纳之机密,展其力用,副其器量。
夫若以年齿为嫌,则颜渊不得冠德行之首,子奇不得纪治阿之功。
苟能其事,古今一也。
谋疏特表,及期而行,邦国其昌。
寝疾羸,匐匐拜寄,不敢须通(本集,《后汉·边让传》。)
祀故太尉桥玄 东汉末至曹魏 · 曹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
太尉桥公,诞敷明德,泛爱博容(《文选·头佗寺碑》云:「高轨难追。」注引魏太祖桥玄文曰:「懿德高轨,泛爱博容。」)
国念明训,士思令谟。
灵幽体翳,邈哉晞矣。
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鄙之姿为大君子所纳,增荣益观,皆由奖助,犹仲尼称不如颜渊,李生之厚叹贾复
士死知己,怀此无忘。
又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
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
匪谓灵忿,能诒己疾,怀旧惟顾,念之凄怆。
奉命东征,屯次乡里,北望贵土,乃心陵墓。
裁致薄奠,公其尚飨(《魏志·武帝纪》注引「褒赏令」,又见《后汉书·桥玄传》,《水经》二十四《睢水注》,《艺文类聚》三十八)
(《诗纪》作隐士诗。) 东汉末 · 阮瑀
 押真韵
四皓南岳老莱窜河滨。
颜回乐陋巷许由安贱贫。
伯夷饿首阳,天下归其仁。
何患处贫苦,但当守明真(○《类聚》三十六。鸣沙石室古籍丛残类书残卷高尚门。《诗纪》十七。)
枉状奏孔融 东汉 · 路粹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十四
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
及与孙权使语,谤诎朝廷。
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
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
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
子之于母,亦复奚为?
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既而与更相赞扬。
曰:「仲尼不死」。
答曰:「颜回复生」。
大逆不道,宜极重诛(《后汉·孔融传》「曹操既积嫌忌,而郤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又见《魏志·王粲传》注引《典略》,与此小异。)
奏记益州刘焉任安 蜀汉 · 秦宓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一
昔百里、蹇叔以耆艾而定策,甘罗子奇以童冠而立功,故《书》美黄发,而《易》称颜渊,固知选士用能,不拘长幼,明矣。
乃者以来,海内察举,率多英隽而遗旧齿,众论不齐,异同相半,此乃承平之翔步,非乱世之急务也。
夫欲救危抚乱,修己以安人,则宜卓荦超伦,与时殊趣,震惊邻国,骇动四方,上当天心,下合人意,天人既和,内省不疚,虽遭凶乱,何忧何惧!
昔楚叶公好龙,神龙下之,好伪彻天,何况于真?
处士任安,仁义直道,流名四远,如今见察;
则一州斯服。
伊尹,不仁者远;
何武贡二龚,双名竹帛。
故贪寻常之高,而忽万仞之嵩;
乐面前之饰,而忘天下之誉,斯诚往古之所重慎也。
甫欲凿石索玉,剖蚌求珠,今乃随、和炳然,有如蛟日,复何疑哉!
诚知昼不操烛,日有余光,但余情区区,贪陈所见(《蜀志·秦宓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