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再劾章惇疏 北宋 · 丰稷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六四、《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一六、《丰清敏公奏疏辑存》(四明丛书本)
武昌军节度副使章惇,昔在相位,变乱名实,颠倒是非,拔擢群小,布列中外。大明继照,群阴廓开,俊杰汇征,奸回窜伏。安惇、蹇序辰放归田里,吕嘉问、路昌衡分司外地,范镗、张商英、吴居厚落职,降知小州,惟林希、徐铎、叶祖洽未见施行。希助惇为恶,布在王言,掩宣仁听政之明,蔽永泰知人之鉴。铎编类章疏,随惇好恶,为之重轻存没,名臣横遭贬窜。祖洽观望惇意,欲擅元丰之末命,轻奏王圭,图危正统。议罪丽罚,宜不在安惇、蹇序辰之下。
驳司马光劄子奏 北宋 · 章惇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九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七、《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五之三二(第七册第六一七二页)、《太平治迹统类》卷二一
近奉旨与三省同进呈司马光《乞罢免役行差役事劄子》,已于初六日同进呈画旨讫。臣以此事不属枢密院,又自去秋以来直至今春,司马光止与三省商议,枢密本不预闻,兼劄子止降付三省,御封亦止付三省,未委三省初四日进呈,因何乞与枢密院同进呈?况役事利害,所系至大,臣素不与议论,何由考究?劄子中所言利害本末,臣初五日与三省聚厅处曾言:「若同进呈,须且留此文字,子细看详三五日」。时韩缜云:「司马光文字岂敢住滞,来日便须进呈」。既不曾素与议论,又不曾细看文字,其间利害,断未敢措词,其于进呈,止同共开展,至于可否,但决之三省,臣实不知。当时同三省进呈,虽已奉旨依奏,臣于帘前已曾具此因依陈述,后来户部缴连到敕文,臣晓夕反覆看详,方见其间甚多疏略,谨具条陈下项。一、今月初三日劄子内,称「旧日差役之时,上户虽差充役次,有所陪备,然年满之后,却得休息数年,营治家产,以备后役。今年年出钱无有休息,或所出钱多于往日充役陪备之费,其害一也」。又十七日劄子内却称「彼免役钱虽于下户困苦,而上户优便,行之已近二十年,人情习熟,一旦变更,不能不怀异同」。臣看详司马光初三日劄子内,竭言「上户以差役为便,以出免役钱为害」,至十九日劄子内却言「彼免役钱虽于下户困苦,而上户优便」。旬日之间,两入劄子,而所言上户利害正相反,未审因何违戾乃尔。臣观司马光忠直至诚,岂至如此反覆,必是讲求未得审实,率尔而言,以此推之,措置变法之方,必恐未能尽善。一、称「旧日差役之时,所差皆土著良民,各有宗族田产。使之作公人及管勾诸事,各自爱惜,少敢大段作过。使之主守官物,少敢侵盗。所以然者,事发逃亡,有宗族田产以累其心故也。今召募四方浮浪之人使之充役,无宗族田产之累。作公人则恣为奸伪,曲法受赃,主守官物则侵欺盗用,一旦事发则挈家亡去,变姓名往别州县投名,官司无从追捕,官物亦无处理索」。臣看详司马光前项所言,亦有所因,盖比来降出臣庶所上封章内,往往泛为此说,但是言者设疑之一端,未必事实。且召募役人之法自有家业保识,若是主持官物者便是长名衙前,比旧惟不买扑坊场,至于支酬重难与月给工食钱亦自不当薄,岂有无宗族田产浮浪之人得投充此役?臣自当行免役新法以来,三经典郡,每每询问募役次第,但闻县下所召承帖人多是浮浪,每遇追呼勾当,多行骚扰。若朝廷欲知事实,但令逐路监司指定一州差役,时即自熙宁元年已前,免役法行后,即自元丰元年已后,各具三年内主持官物衙前有若干人犯侵盗,各是何姓名,得何刑罪,便可立见有无。至如州县曹司旧法,差役之人,时亦召人户投名应役,直是无人可召,方行定差。其所差人,往往不曾行遣,惟是雇人代写文书。所差之人但占名著字,事有失措,身当决罚而已,民间中下人户甚以为苦。自免役法行,或勒向来受雇行遣人充手分,支与雇钱。设若此等人曲法受赃,即与旧日何异?一、称「提举常平仓司惟务多敛役钱,广积宽剩以为功,希求进用。今朝廷虽有指挥,令役钱宽剩不得过二分,窃虑聚敛之臣依傍役钱,别作名目,隐藏宽剩,使幽远之人不被圣泽」。臣看详所言,亦未中事理。大抵常人之情,谋己私利者多,而向公爱民者少。若朝廷以积钱多为赏劝,则必聚敛邀功。今朝廷既不许多收宽剩,又掊刻者必行黜罚,则提举官若非病狂,岂肯力求黜罚?况役钱若有宽剩,未委作何名目可以隐藏,以此验知,言已疏阔。一、称「臣民封事,言民间疾苦所降出者,约数十章,无有不言免役之害,足知其为天下之公患无疑」。臣看详臣民封事降出者,言免役不便者固多,然其间言免役之法为便者,亦自不少。但司马光以其所言异己,不为签出,盖非人人皆言免役为害,事理分明。然臣愚所见凡言便者多上等人户,言不便者多下等人户。大抵封事所言利害,各是偏辞,未可全凭以定虚实当否,惟须详究事实,方可兴利除害。况此免役之法,利害相杂,臣今所言,非谓不可更改。要之改法,须是曲尽人情,使纤悉备具,则推行之后,各有条理,更无骚扰。缘今来司马光变法之意虽善,而变法之术全疏,茍在速行,无所措置。免役之害虽去。差役之害复生,不免生民受敝,而国家之德泽终不下流,甚为可惜。若及此时尽心讲求利害之当,使法成之后,经久可行,国家政事修完,生民永永蒙利,岂不尽美?一、称「莫若直降敕命,应天下免役悉罢。其诸色役人并依熙宁元年以前旧法人数,委本县令佐亲自揭五等丁产簿定差,仍令刑部检按熙宁元年见行差役条贯雕印颁下诸州」。臣看详此一节尤为疏略,全然不可施行,且如熙宁元年役人数目甚多,后来屡经裁减,三分去一,今来岂可悉依旧数定差?又令刑部检熙宁元年见行差役条贯雕印颁下诸州,且旧日每修编敕,比至雕印颁行之时,其间充改已将及半。盖以事目岁月更改,理须续降后敕令。今日天下政事比熙宁元年以前改更不可胜数,事既与旧不同,岂可悉检用熙宁元年见行条贯?窃详司马光之意,必谓止是差役一事,今既差役依旧,则当时条贯便可施行。不知虽是差役一事,而官司上下关连事目极多,条贯动相干涉,岂可单用差役一门?显见施行未得。一、称「向日差役之时,有因重难破家产者,朝廷为此始议作助役法。然自后条贯优假,衙前应公使库、设厨酒库、茶酒司,并差将校勾当。又上京纲运,召得替官员,或以殿侍、军大将管押,其粗色及畸零之物,差将校或节级管押,衙前苦无差遣」。臣看详此一节,自行免役法,后来凡所差将校勾当厨库等处,各有月给食钱。其召募官员、使臣,差弁使臣、将校、节级管押纲运官物并各有路费等钱,皆是支破役钱。今既差役,则无钱可支,何由更差将校管勾及召募官员等管押?一、称「若以衙前乡户力难以独任,即乞依旧于官户、僧寺、道观、单丁、女户有屋业,每月掠钱及十五贯,庄田中年所收斛㪷及百石以上者,并令随贫富等第出助役钱,不及此数者放免,其馀产业并约此为准」。臣看详自免役法行,官户、寺观、单丁、女户各已有等第出纳役钱之法。今若既出,助役钱自可依旧,何须一切并行改变,显见不易。又更令凡庄田中年所收百斛以上亦纳助役钱,即尤为刻剥。凡内地中年百石斛㪷粗细两色相兼共不直二十千钱,若是不通水路州军,不过直十四五千而已。虽是河北缘边不过可直三十来千,陕西河东缘边州郡四五十千,免役法中皆是不出役钱之人。似此等第,官户、寺观送纳固已非宜,况单丁、女户尤是孤弱,若令出纳,岂不便为深害?此尤不可施行。一、称「虑天下役人利害,逐处各有不同,欲乞今来敕内更行指挥,下开封府界及诸路转运司誊下诸州县,委逐县官看详。若依今来指挥,别无妨碍,可以施行,即便施行。若有妨碍,致施行未得,即限敕书到五日内,具利害擘画申本州;类聚诸县所申,择其可取者,限敕书到一月内具利害擘画申转运司;类聚诸州所申,择其可取者,限敕书到一季内具利害擘画以闻」。又十七日劄子内称「伏望朝廷执之坚如金石,虽有小小利害未备,候诸路转运司奏到,徐为改更,亦未为晚」。臣看详今日更张政事所系生民利害,免役差役之法最大,极须详审,不可轻易。况役法利害所基,先自县首,理须宽以期限,令诸县详议利害,曲尽逐处所宜,则法可久行,民间受赐。今来止限五日,诸县何由擘画利害?详光之意,务欲速行,以便民知。如此更张草草,反更为害。诸路州军见此指挥,必妄意朝廷惟在速了,不欲令人更有议论,故立此限逼促施行。望风希合,以速为能,岂更有擘画?上项两节乃是空文,且诸县既迫以五日之限,茍且施行,犹恐不暇,何由更具利害申陈?诸州凭何擘画?诸州既无擘画,转运司欲具利害,将何以凭?又况人怀观望,谁肯措置?如此则生民受敝,未有已时,光虽有忧国爱民之志,而不讲变法之术,措置无方,施行无绪。可惜朝廷良法美意,又将偏废于此时,有识之人无不喟叹。伏乞更加审议。臣所看详,且据司马光劄子内牴牾事节而已,至于见行役法,今日自合更改修完。但缘差役、免役各有利害,要在讲求措置之方,使之尽善。臣再详司马光所言「下户出免役钱,驱迫贫民,剥肤椎髓,弱者转死沟壑,强者聚为盗贼」,及言「民间求钱纳官,至于拆屋伐桑以卖薪,杀牛以卖肉」,其言太过。凡近下人户,诚是不愿纳。然自行法以来十五馀年,未闻民间因纳免役钱有如此事。访闻中间西事军兴科率及科买军器物料牛皮筋角极为骚扰,民间往往杀牛取皮筋角纳官,并田产牛具,伐桑柘毁屋以应副军期,即非役法所致,大抵光所论事亦多过当。惟是称下户元不充役,今来一例纳钱,又钱非民间所铸,皆出于官。上农之家所多有者,不过庄田、谷帛、牛具、桑柘而已,谷贱已自伤农,官中更以免役及诸色钱督之,则谷愈贱。此二事最为论免役纳钱利害要切之言。然初朝廷自议行免役之时,本为差役,民受困敝,大则破家,小则毁身,所以议改新法。但为当时所遣使者,不能体先帝爱民之志,成就法意之良,惟欲因事以为己功,或务茍且,速就成务,多取役钱,妄意百端,徼倖求进。法行之后,差役之旧害虽已尽去,而免役之新害随而复生,民间徒见输纳之劳,而不知朝廷爱民利物之意。今日正是更张修完之时,理当详审。况逐路逐州逐县之间利害不同,并须随宜擘画。如臣愚见,谓不若先具此意,申敕转运、提举司官,诸州诸县各令尽心讲求,豫具利害,擘画次第,以俟朝廷遣使就逐处措置。此命既已先行,人人莫不用心。然后朝廷选公正强明、晓练政事官四员充使,逐官各更选辟晓练政事两员随行管勾,且令分使京东、京西两路,每路两员使者、四员随行管勾官,与转运或提举官亲诣逐州县,体问民间利害,是何等人户愿出役钱,是何等人户不愿出役钱,是何等人户色役可差,是何等色役可雇,是何等人户虽不愿出钱而可以使之出钱,是何重难优轻可增可减,缘人户贫富、役次多寡、与重难优轻窠名,州州县县不同,理须随宜措置。既见得利害子细,然后条具措置事节,逐旋闻奏,降敕施行。如此不过半年之间,可以了此两路。然后更遣此已经措置官员分往四路,逐员各更令兼一员未经措置晓达政事官同行,不过半年之间,又可措置四路,然后依前分遣,遍往诸路,如此则远不过一年半之间,天下役法措置悉已周遍。法既曲尽,其宜生民永蒙惠泽,上则成先帝之美志,下则兴无穷之大利。与今日草草变革一切,茍欲速行之弊,其为利害相远万万。伏望圣慈,特赐宸虑,详加省览。
贺滕元发守吴兴 北宋 · 林希
七言绝句 押真韵
清风楼下两溪春,三十馀年一梦新。
欲识玉皇香案吏,水晶宫主谪仙人(宋王铚《王公四六话》卷上 《王公四六话》:林子中作礼部员外郎,与公婿何洵直邦彦同曹。闻滕公得湖州,以诗贺邦彦云云,谓公初登第时倅湖州,距是三十年矣。)。
奉见风范帖 北宋 · 林希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一二、石渠宝笈续编、《六艺之一录》卷三九四、《宋人法书》第二册
希再拜:前此四年,尝于武林奉见风范,然一往来之间,未及深接嘉谊,而心所倾向,固亦异于此矣。乖隔以来,不审侍下福履何似。希閒居吴门,相望才数舍,未缘前见,徒积瞻跂。辄奉手状通问,幸恕崖略,不宣。长乐林希再拜刘君秘书文几,二月十三日手状。
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序 北宋 · 林希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一二、《中国医籍考》卷一○
良医之不能以无药愈疾,犹良将不能以无兵胜敌也。兵之形易见,善用者能以其所以杀者生人;药之性难穷,不善用者返以其所以生者杀人。吁,可畏哉!寒热温凉,辛甘缓急,品类万殊,非一日而七十毒者,孰能辨之?彼玉函金匮,肘后囊中,千金之所传,外台之所秘,其为方不知其几何。由是言之,则非独察脉用方之为难,而辨药最其难者。金石之珍,草木之怪,飞潜动植之广且众也,风气不同,南北不通,或非中国之所有,或人力之所不可到,乃欲真伪无逃于指掌之间,则本草、图经二者何可须臾离也。世所传曰《神农氏本草》三卷,梁陶隐居离以为七,唐苏恭、李绩之徒又附益为二十卷,别图药形以为经,其书略备矣。开宝中,太祖皇帝命卢多逊等考验得失,增药尤多,号为《开宝本草》。仁宗皇帝嘉祐初又使掌禹锡、林亿、苏颂、张洞为之补注,因唐图经,别为绘画,复增药至千有馀种。于是收拾遗逸,订正讹缪,刊在有司,布之天下,其为寿养生人之术,无一不具。然世之医者习故守陋,妄意穿凿,操数汤剂,幸而数中,自谓足以应无穷之病;诘其论说,则漠然不知。顾本草与图经始虚文耳,况偏州下邑,虽有愿见者,何所售之?阆中陈氏子承,少好学,尤喜于医,该通诸家之说。尝患二书,传者不博,而学者不兼有也,乃合为一,又附以古今论说与己所见闻,列为二十三卷,名曰《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书著其说,图见其形,一启秩而两得之,不待至乎殊方绝域、山巅水涯,而品类万殊者森在目前。譬夫谈舆地者观于职方,阅战具者之入武库也。承之先世为将相,欧阳子所谓四世六公者,承其曾孙。少孤,奉其母江淮间,闭门蔬食以为养,君子称其孝。间有奇疾,众医𥈭眙,不知所出,承徐察其脉,曰当投某剂,某刻良愈,无不然者。然则承之学虽出于图书,而精识超绝,兹二者又安能域之哉!鬼臾区、岐伯远矣,吾不得而知也;其视秦越人、淳于仓公、华佗辈为何如,识者当能知之。元祐七年四月朔,左朝请大夫、充天章阁待制、知杭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两浙西路兵马钤辖兼提举本路兵马巡检公事、上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长乐林希序。
按:《图经衍义本草》卷首,正统道藏本。
和宣守林子中修撰列岫亭 北宋 · 郭祥正
七言律诗 押灰韵
苏州方称白公才,又见宣城谢守来。
两处溪山重秀发,一亭风月助徘徊。
水光飐滟龙鳞活,岫影参差雁序开。
不用红裙唱金缕,只题佳句殷春雷。
次韵林子中、王彦祖唱酬 北宋 · 苏轼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早知身寄一沤中,晚节尤惊落木风(近闻莘老、公择皆逝,故有此句。)。
昨梦已论三世事,岁寒犹喜五人同(轼与子中、彦祖、子敦、完夫同试举人景德寺,今皆健。)。
雨馀北固山围座,春尽西湖水映空。
差胜四明狂监在,更将老眼犯尘红。
次韵林子中蒜山亭见寄 北宋 · 苏轼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奇逸多闻老敬通,何人慷慨解怜翁。
十年簿领催衰白,一笑江山发醉红。
闻道赋诗临北固,未应举扇向西风。
叩头莫唤无家客,归扫岷峨一亩宫。
次韵林子中见寄 北宋 · 苏轼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飘零洛社数遗民,诗酒当年困恶宾。
元亮本无适俗韵,孝章要是有名人。
蒜山小隐虽为客,江水西来亦带岷。
卷却西湖千顷葑,笑看鱼尾更莘莘。
和林子中待制 北宋 · 苏轼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两翁留滞各皤然,人笑迂疏老更坚。
共把鹅儿(一作鸱夷。)一樽酒,相逢卵色五湖天。
江边遗爱啼斑白,海上先声入管弦。
早晚渊明赋归去,浩歌长啸老斜川。
次韵答黄安中兼简林子中 北宋 · 苏轼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老去心灰不复然,一麾江海意方坚。
那堪黄散付子度,空羡苏杭养乐天。
病肺一春难白酒,别肠三夜绕朱弦。
群仙正欲吾归去,共把清风借玉川。
次韵林子中春日新堤书事见寄 北宋 · 苏轼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扬州市
东都寄食似浮云,襆被真成一宿宾。
收得玉堂挥翰手,却为淮月弄舟人。
羡君湖上斋摇碧,笑我花时甑有尘。
为报年来杀风景,连江梦雨不知春(来诗有芍药春之句。扬州近岁率为此会,用花十馀万枝,吏缘为奸,民极病之,故罢此会。)。
林子中以诗寄文与可及余,与可既殁,追和其韵 北宋 · 苏轼
押有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湖州市
斯人所甚厌,投畀每不受。
欲其少须臾,夺去惟恐后。
云谁尸此职,无乃亦假守。
赋才有巨细,无异斛与斗。
胡不安其分,但听物所诱。
时来各飞动,意合无妍丑。
坐令鸡栖车,长载朱伯厚。
平生无一旅,既死吒万口。
自闻与可亡,胸臆生堆阜。
悬知临绝意,要我一执手。
相望五百里,安得自其牖。
遗文付来哲,后事待诸友。
伶俜嵇绍孤,老病孟光偶。
世人贱目见,争笑千金帚。
君诗与楚词,识者当有取。
但知爱墨竹,此叹吾已久。
故人多厚禄,能复哀君否?
不见林与苏,饥寒自奔走。
西江月 杭州交代林子中席上作 北宋 · 苏轼
押寒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
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
旧官何物对新官。
只有湖山公案。
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
使君才气卷波澜。
与把新诗判断。
林希中书舍人制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四、《苏文忠公全集》卷三九、《文章辨体》卷二三、《古今奇赏》卷二一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敕:文章之变,与时盛衰。譬如八音,可以观政。而况诰命之出,学者所师。号令以之重轻,风俗因而厚薄。本朝革五代积衰之气,继两汉尔雅之文。而大道中微,异端所汩。欲复祖宗之旧,必以训词为先。故难其人,不以轻授。具官林希,博闻强识,笃学力行。绰有建安之风流,逮闻正始之议论。往践外制,为朝廷常润色其精微;期配昔人,使天下识典刑之髣髴。务究所学,朕将观焉。可。
辨贾易弹奏待罪劄子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七八、《苏文忠公全集》卷三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六三、《九朝编年备要》卷二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元祐六年八月初四日,翰林学士承旨、左朝奉郎、知制诰、兼侍读苏轼劄子奏:臣今月三日,见弟尚书右丞辙为臣言,御史中丞赵君锡言,秦观来见君锡,称被贾易言观私事,及臣令亲情王遹往见君锡,言台谏等互论两浙灾伤,及贾易言奏观事。乞赐推究。臣愚惷无状,常不自揆,窃怀忧国爱民之意,自为小官,即好僭议朝政,屡以此获罪。然受性于天,不能尽改。臣与赵君锡,以道义交游,每相见论天下事,初无疑间。近日臣召赴阙,见君锡崇政殿门,即与臣言老缪非才,当此言责,切望朋友教诲。臣自后两次见君锡,凡所与言,皆忧国爱民之事。乞问君锡,若有一句及私,臣为罔上。君锡寻有手简谢臣,其略云:「车骑临过,获闻诲益,谆谆开诱,莫非师保之训。铭镂肝肺,何日忘之」。臣既见君锡,从来倾心,以忠义相许,故敢以士君子朋友之义,尽言无隐。又秦观自少年从臣学文,词采绚发,议论锋起。臣实爱重其人,与之密熟。近于七月末间,因弟辙与臣言贾易等论浙西灾伤,乞考验虚实,行遣其尤甚者,意令本处官吏,观望风旨,必不敢实奏行下,却为给事中封駮,谏官论奏。臣因问弟辙云:「汝既备位执政,因何行此文字」?辙云:「此事众人心知其非。然台官文字,自来不敢不行。若不行,即须群起力争,喧渎圣听」。又弟辙因言秦观言赵君锡荐举得正字,今又为贾易所言。臣缘新自两浙来,亲见水灾实状,及到京后,得交代林希、提刑马瑊及属吏苏坚等书,皆极言灾伤之状,甚于臣所自见。臣以此数次奏论,虽蒙圣恩极力拯救,犹恐去熟日远,物力不足,未免必致流殍。若更行下贾易等所言,则官吏畏惧台官,更不敢以实言灾伤,致朝廷不复尽力救济,则亿万生齿,便有沟壑之忧。适会秦观访臣,遂因议论及之。又实告以贾易所言观私事,欲其力辞恩命,以全进退。即不知秦观往见君锡,更言何事。又是日,王遹亦来见臣,云:「有少事谒中丞」。臣知遹与君锡亲,自来密熟,因令传语君锡,大略云:「台谏、给事中互论灾伤,公为中丞,坐视一方生灵陷于沟壑,略无一言乎」?臣又语遹说与君锡,公所举秦观,已为贾易言了。此人文学议论过人,宜为朝廷惜之。臣所令王遹与赵君锡言事,及与秦观所言,止于此矣。二人具在,可覆按也。臣本为见上件事,皆非国家机密,不过行出数日,无人不知。故因密熟相知,议论及之。又欲以忠告君锡,欲其一言以救两浙亿万生齿,不为触忤君锡,遂至于此。此外别无情理者。右臣既备位从官,弟辙以臣是亲兄,又忝论思之地,不免时时语及国事。臣不合辄与人言,至烦弹奏,见已家居待罪,乞赐重行朝典。取进止。
与范子丰(五)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九四、《苏文忠公全集》卷五○
南方夏热,殊非中原之比。入秋,稍得清凉,然夏田旱损七八。盐法更变,课入不登,虽闲局,不免以此为累。自馀粗如常也。子中、子老顷在左右,今已赴官未?何时参候,北望,不胜驰情。
与王定国(三五 以下俱赴定州)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九九、《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二
某启:示教,承起居佳胜。子由疾少间,惠药,感刻。二方谨秘之。五方续写得,纳上。祝鮀卫子鱼,贤者也,佞才也?以为佞人,盖流俗之误。山梁雌雉,子路以馈孔子。孔子知子路将不得其死,雉亦好斗,斗丧其生。故曰「色斯举矣,翔而后集」。若此雉,岂时之罪哉。其馀义尽于文,初无注解焉,或留意少试。仆子不肯,已遣回,一面商量,可公意即可也。李希元已付一简与子中矣。某适与安国说,欲来早略到净因,今又头昏,去否未可知。旱疠将作,人多不安。将爱将爱!
与林子中(一 以下俱扬州)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八、《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五
某启:近遣人奉书,必达。乍暖,台候佳胜。某被命维扬,差复相近,颇以为喜。召命过我,当为十日留也。未间,万万自重。不宣。
与林子中(二)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八、《苏文忠公全集》卷五五
某启:以病在告,不与朝会,莫克望见,瞻企之极。前日辱手教,不即答,悚息!悚息!比来起居何如?二图奇妙绝世,辄作二绝句其后,答去。幸批一二字,要知达也。匆匆,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