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立斋先生十首以有官居鼎鼐无宅起楼台为韵 其八 宋 · 戴炳
 押纸韵
灵岩一片云,曾为作雨起。
风吹还故山,松筠澹相倚。
秋高霜露寒,酒热(《宋诗钞补》作熟)鲈鱼美
少宽忧世怀,微醉有妙理。
立斋先生十首以有官居鼎鼐无宅起楼台为韵 其九 宋 · 戴炳
 押尤韵
否泰关世运,进退非人谋。
尼父虽皇皇,不为无理留。
用则巨川楫,舍则野渡舟。
行藏两付之,独倚百尺楼
立斋先生十首以有官居鼎鼐无宅起楼台为韵 其十 宋 · 戴炳
 押灰韵
小草有远志,埋没同蒿莱。
风霜坐相欺,冉冉成枯荄。
我公下白屋,意重黄金台
傥借伯乐,未信终驽骀。
回陈总领 南宋 · 黄震
 出处:全宋文卷八○四五、《黄氏日钞》卷八五
昨拜状,僭及学问事赐教,甚感。
濂洛亦初未尝守定一说,象山慈湖之说亦未尝不自此来,却从上蔡分派。
上蔡王荆公胜流俗之说极好,若用之讲学,为补不细。
象山于是谓千五百年间学者尽是流俗。
象山读书讲学,或至终夜不寐,亦未尝不与人同也。
上蔡谓佛言性如日,念如云,去念见性,如披云见日,慈湖于是谓人心自光明,不可有意,遂改《论语》「毋意」作「无意」为證,又斥《大学》说「诚意」为非圣之书。
然有心必有意,心是活物,意是动处,慈湖寒未尝不思衣,饥未尝不思食,做士人未尝不思量破题,出仕宦未尝不思量处事,慈湖此心此意亦未尝不与人同也。
自古惟孔子大中至正之极,据实平说参之,愚夫愚妇亦无有不合者。
孟子出来便是立议论,但其所以立论之心,无非欲教人为善尔。
只如孔子言「性相近,习相远」,此六个字参之圣人,稽之众庶,求之往古,验之当今,无人不然,无往不合,此平实语也。
孟子道性善,人皆可为
人性固本善,而不能人人皆善;
人固可为,而未尝见有能为者。
此立为议论以诱人为善,而非复孔子平实之比也。
自此众论并兴,皆不能出孔子六字之外,虽伊洛说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亦不过为孟子解性善之说人生而有性,已是气质之性,天地之性已自付与在其中。
所谓天地之性既非未生以前虚空中别可言性,则亦不逃乎性相近之说也。
自此以后,诸儒翻倒得一新说、一方便,归之为宗师,孔夫子《论语》反成堂前太公说古老言语,无复顾之者矣。
若各师其师而不以孔子为师,流弊安有穷已哉!
袁蒙斋出来,说道理稍能放平,两边参合
今学者或守其家学,反加勇猛,更欲为背城借一之战,不知军帐外四面皆已楚歌矣。
今承来教,乃知先太师议论不曾如此倒边,为之豁然,因僭及其略,高明必能赦其狂僭也。
史传前两卷系杜立斋唐伯玉,直待行在印到,方得拜纳,伏乞台照。
杜丞相 南宋 · 郑霖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六六、《翰苑新书》续集卷一
天下安注意相,宸断惟明;
人主职在用贤,寰宇推服。
唐任如晦,宋得祁公。
允若合符,其应如响。
恭惟某官气养刚大,学主敬诚。
由室暗屋漏为工夫,跬步不错;
以道远器重为己任,力量可知。
道义重,利禄不足言;
名节高,责望亦甚至。
敬观出处,端系重轻。
实虚宝鼎之调,爰验金瓯之契。
左右可,国人可,然后用之;
龟筮从,卿士从,谓大同也。
取诸舆议,简在上心。
势如弈棋,正在初著;
事类筑室,可无成规?
绍定端平之更张,迄嘉熙淳祐之经理。
方其改弦而调瑟,甚欲图安;
何异操舟而遇风,莫知底止。
今积弊愈难于前日,而丛委尽萃于我公。
此姬公吐哺以求贤,而武侯开心以广助。
惟公则有万能一,惟信则无往不孚。
向有言而道不行,括囊而去;
正己而物自格,絜矩则同。
善始非难,有本如是。
庶几读书而为相,不负我祖之贻谋。
某梓里诸生桃蹊旧物。
爱之深者情甚切,祈之至者言不腴。
幸备驱驰,敢私坱圠!
无语赓徂徕之颂,立诚献富公之书。
台山增八千丈高,与有荣耀;
中书二十四考,亲见兴隆
无任勤拳,于昭景铄。
杜尚书立斋撰告词启 南宋 · 郑霖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六九、《翰苑新书》续集卷四○
太守字民,实出论思之力;
王言作命,又加润色之功。
取沟断而青黄,揭制垣以明白。
作懦夫之意气,张王国之灵威。
于彼蕃宣,若何砥砺。
恭惟某官一佛出世,百川同宗,名节揆以太山而增高,典刑岿然灵光而独立。
忠诚自许,有帝临其上,无贰之心;
正论不疑,负岳摇于旁,弗动之气。
在端平而不倒端平之孤帜,在嘉熙而勇退嘉熙之急流。
藉公高风,续国元气。
为苍生而分牧,又指黄山而赋归。
仕为敬王孟子难辞于有疾;
召因更化,司马何妨其复来。
使世道尚可以扶持,而君子岂轻为去就?
一百官图之献,关人才之消长;
一五花笔之判,系民生之戚休。
文昌喉舌之司,曾何心于贵显;
执政股肱之寄,将注意于安危。
吾宋庶几,乡邦亦重。
某必恭维梓,其臭如
撰杖屦以从泰山之游,未遂徂徕之志愿;
执笔砚以陪翰林之侍,方慕南丰之步趋。
仅听数月之朝鸡,忽剖双江之铜虎。
岁冉冉而将老,车皇皇而何之?
载驰啸之乡,渐远对之地。
深惧乱绳之理,乃蒙华衮之褒。
某敢不铭佩终身,韦弦临事。
廉泉而辈节士,访通天而举逸民。
俗易弄锄,师正以律。
虽未闲将略,断不为陇西之羞;
傥无负月评,或克称汝南之誉。
以此克己,是为酬恩。
书吊丞相立斋先生墓诗后祥兴二年三月 南宋末 · 李森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八九、《三台文献录》卷一三、《杜清献公集》卷末
淳祐甲辰冬十一月,公即家大拜,乙巳春赴阙,夏四月薨于位。
先是,故相史嵩之丁艰,朝廷起复之。
俄而御笔起刘公汉弼侍御史
既入见,首疏史公不当再相,于是三学诸生相继伏阙,史公卒去位。
公时既罢枢密府归里第,负天下望,制下之日,朝野相贺。
诸贤方聚阙廷,天下想望风采,而公仙游矣。
未几,刘公及祭酒徐公元杰俱暴死,中外汹汹,三学再伏阙,言者遂有丙午厄运之忧。
公以是年七月归葬,所在扶老携幼,奔走聚观,有不远数百里而来者,道路往往痛悼嗟惜,以为苍生无禄。
仆时方十岁馀,具能闻见其事。
自是三十年间,局面日异,风声气习日下,陵迟至于今日,而大变及之。
呜呼!
国家之败,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东南衣冠道尽,大较贪、侈、虚、伪四者之习实为之。
仆犹记儿时见乡之大人行一行、出一言,大抵存名教,顾伦理,虽闾阎下俚,亦有所欲为,亦或未至于无聊,盖四维犹未荡也。
向使公大用于是时久,则庶乎约狂澜于滥觞,扶病脉于未瘠,而民社犹有赖于一溉之复枯也。
惜乎!
天不憖遗,而继之者无复有是清节盛德矣。
国家盛衰之机,实决于此。
仆幸生公之乡,又窃忝婿公之门,之荫,幸被蓬藋。
然生也后,不获拜公床下,以徼福于李文定一日之雅,岂非命欤?
岁在单阏上巳前一日,始往拜公新阡,感三庚七巳之有数,而叹九原之不可作也。
作诗敬吊,既痛而书其概于后。
上皇帝劾史嵩之淳祐四年九月 宋 · 刘时举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六六、《宋季三朝政要》卷二、《宋元通鉴》卷一一三、《宋史纪事本末》卷九六、《续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五
天下有一日不可废之人伦,人心有一日不可泯之公论。
大伦之尽废,固不足为乱臣贼子羞;
公论之不泯,所以为宗庙社稷虑。
先儒谓事亲之情可夺,则事君之情亦可夺,政以不忠实原于不孝,无父必至于无君。
此理之必然也。
陛下拳拳于嵩之而不忍释者,岂以秋风向深,冬寒又迫,非嵩之素谙敌情、熟识边事,莫能当此寄耶?
然臣等不忧敌国之势盛,而忧陛下之势孤。
昔者金人之盛十倍鞑人,吾国之专政者秦桧尔。
死而逆亮南牧,兵号百万,孰不束手无策?
宰臣陈康伯以静定运庙谟,词臣虞允文以忠义鼓士气,竟能成采石之捷,成诛亮之功。
之死而有陈康伯虞允文,孰谓嵩之之去,而无如康伯允文者耶?
惟是陛下所进,今不知其亡。
凡当世杰特之士,皆销落于嵩之排摈之馀。
王万谢方叔以争不胜最先去,游似以大政不使闻而激之去,刘应起以转对直言去,张蟠以转对触讳去,刘汉弼以台论攻嵩之之党去,赵与欢以才名轧己而嗾逐斥去,李韶侍从嵩之之专柄去,王伯大以意向不合去,赵汝腾以麻词无佞语、阴摘其小疵而遣去,徐荣叟赵葵皆堕其机阱去。
别之杰号为长厚,又以每事必问本末,假托而挤之去。
杜范尤为简圣眷,负人望,上前敢论诤,遇事有分决,则又用李鸣复而速其去。
窃闻王正月乙卯太学九士扣阍上疏,乞罢鸣复而留
九士囊封未彻于宸旒之听,而翘馆之门生已入台端矣。
庸邪小人奉承唯谨,即今同僚交章论,陛下所藉以为耳目心腹者,皆尽空于嵩之之一网。
陛下虽尊居九重,身处佚愉,旁无可谋之人,外无入告之益,是以独善之清躬游于史氏之党局,君父至此,天下谓何!
玉壶即事清张景星《宋诗百一钞》卷六作杜范诗) 南宋 · 黄文雷
七言律诗 押麻韵
雨过条风着柳芽,淡黄浅绿嫩如花。
陂湖漾漾初侵路,蜂燕纷纷各理家
带郭园林仙苑近,送春船舫绣帘遮。
芸窗倦倚何山翠,暖霭轻笼日脚斜。
外制 南宋 · 赵汝腾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八○、《庸斋集》卷五
淳祐甲辰,上逐嵩之,相范钟杜公范,改纪庶政。
明年乙巳程公公许徐公元杰相对为中书号为得人
继而徐公殁,朝野嗟痛。
起居舍人召余于婺州,兼中书
造阙,会程公于丝纶阁下。
程公俾余书上房,余逊不肯受,只书下房。
故自乙巳己酉凡五年,皆只书下房。
丁未春,应繇同知贡举,堂劄、上房,兼俾予书。
是时,李公韶以病力丐去,又劄余兼翰苑撰述。
一时内外制、上下房文字,皆予视草,亦儒生荣遇也。
然予独喜以书下房,遂得行周元公程纯公正公兄弟、张横渠四先生封伯告词,非幸欤。
又下房大率行谪词,予未尝敢没人之善,虽不匿瑕,亦不掩瑜。
间有谪非其罪,而行词亦皆不没其实。
莫子文不肯任括田劾去、常挺以斋宫卒鬨降秩是也。
又有词头虽隶上房,而公论藉藉,不得不采为上言者,如疏郑寀别之杰是也。
又有吏议贬其人非当,留黄不书而施行,遂为之格,如止王三俊之贬之类是也。
又有直声为当世所称者,吏议逐之,公议汹汹,既留黄,又为之奏于上,申于都省,如救李公伯玉诸贤是也。
大抵皆视公议如何耳,予何心哉。
通计上下房制词凡若干首,福建刑使胡公,予旧奉常同寅友也,请外制藁刊于台治,遂序其本末而遗之。
梅野集序淳祐九年四月 南宋 · 赵汝腾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八○、《皕宋楼藏书志》卷九○
士君子有正主庇民之学,不幸当其时之所难,积诚所感,既足以回事势于危疑,壬锋深忌,乃竟殒其身于非命。
汉之萧望之李固杜乔,近日之梅野是也。
望之以身捍以身捍梁冀梅野以身捍权臣,或误下廷尉死,或同日以狱死,或以非病死,其死一也。
狱死者盖甚明,而非病死者至今未得明,其尤可悲也夫。
梅野蚤从朱文公先生之门人陈君文蔚游,又尝取正于真文忠公,其学已知大标本,而心事真切,祸福利害有所不入,又其所素长也。
故自其对大廷,已纯正不杂;
而其后入告,又皆忠寔无隐,学者称之。
淳祐甲辰,适值权臣起复,六馆之士哗然言于天子之廷,天子疑焉。
公以二疏入对经幄,明白恳到,上当帝心,自是靡言不听,权臣夺起复,而杜立斋相、游克斋召矣。
当是时,朝廷清明,众正来会,公论为之大快。
臣知有忠,子知有孝,士大夫知有邪正。
上之向公意日甚,而身遂危矣。
公年事未衰,颐养无玷,一旦遽罹于死,中外震惊。
行道之人莫不愀然以疑,庙堂部寺监百执事皆为之寝会辍食。
嗟夫,孰不有死,公之死亦异矣哉!
当时朝廷诏狱,而憸壬身任折狱之责,其事竟不得而明。
至今累年矣,忠臣义士未尝一日不冤之,追论往事,至有为之泣下者。
近廷绅狂佞之夫,忽唱异论,谓公死实暍死,且诬公以羽翼权臣,曲学阿世,而破千万载公议之是非。
其疏一出,万口唾斥,于公何伤?
而其人亡忌惮乃至于是,重为世道叹也!
公之子直谅、直方,文学气节克肖厥父,以公遗文求请序。
余读之尽卷,其正大如望之,其忠切如乔、,而其殁又皆可悯,故并论之。
淳祐己酉夏四月壬寅朔浚仪赵汝腾序。
按:《梅野集》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提刑郑吏部墓志铭 南宋 · 赵汝腾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八一、《庸斋集》卷六
吏部郎郑伯昌莆田陈公寺丞宓之侄女婿也,淳祐戊申夏五月十一日殁。
其孤至奉其丧窆于怀安县之南溆,泣血志圹表墓,而又谒铭于予,三四年不辍,曰:「不得是,他日无以见先人地下」。
余曰:「有子显亲足矣,又假予言耶」?
然每记端平初,一时收招史弥远所排摈之诸贤,号为更始
宰相郑清之轻躁,沾沾喜功利,易楮履亩,开边汰卒,政令骚然。
外招边衅,内召卒鬨,下召民怨,子弟用事,贿道渐开。
搢绅奏疏,但痛诋宝、绍间弥远之失,而无有敢言时政之弊。
惟蜀士刘寺簿震孙登对首疵之,伯昌继之,曰:进退人材,宰相职尔。
人言藉藉,谓出家庭。
其后国政汤公中以封事痛斥清之,声振朝野,无小大愚智皆伟汤,而不知刘与伯昌为之先也,是非可书之大者乎!
谨按伯昌名逢辰,世为福之闽邑人
曾大父焕,故累赠太师、益国公
妣徐氏,赠益国夫人
祖圭,故赠太师兖国公
妣林氏,赠兖国夫人
昭先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观文殿学士,累赠太师谥文靖
妣黄氏,赠吴国夫人
伯昌性至孝,儿时刲股疗亲。
筮仕浙东帅机,未上,改西外睦宗院
丁吴国忧,又丁知院忧。
服阕,又连为本生父母申心制。
端平初,除将作监簿,继除司农丞,大宗丞金部郎官。
每登对与投匦,见谓敢言。
一日,因监长蒋岘与同官会食,谓孔子少正卯非是。
伯昌退而议笑之,闻而不悦。
既而殿中侍御史,会伯昌登对,言稍讦,遂劾伯昌去。
未几,都承王公伯大入对,二疏尤切直,天下诵之,亦为劾去,人称知院得子婿之贤。
淳祐初伯昌得堂禀,继知衢州
修学校,宽征敛。
史嵩之当国,其皂隶包输楮皮,为五邑害。
伯昌数其罪而黥之,有贤能声。
推官冯惟悦才而贤,伯昌以京状与之。
察院刘晋之劾冯惟悦赃污,惟悦不受诬,赋古风、书印历去,伯昌嘉叹而和其韵。
奏乞坐谬举之罚,且为之辨。
晋之复劾伯昌去。
徐刑使鹿卿嘉伯昌之去,复和惟悦诗,旋又为晋之劾去,搢绅传以为盛事。
其后嵩之以经营起复罢相,相范钟杜公范,诸贤尽起。
伯昌江西常平使者,首劾戚里庐陵王克谦,时论伟之。
旴寇发,守王侑告急。
伯昌便宜从事,调发抚军剿捕。
宋刑使慈又调将王舜截寇入南路,两军夹击。
寇势穷,密约宁都隅总谢元为内应。
阳许之,告王舜两军设伏以待贼。
至大发,大破之。
宋旋为台臣劾去,伯昌得刑使。
其后郴寇作,迫江西界,朝旨复委伯昌讨捕。
其时雩都寇又作,伯昌尽瘁区画,声威不减为常平使时。
其后江、湖帅皆召,伯昌亦召为吏部郎
改浙东宪,甫归枌梓,而疾不起矣,悲夫!
初娶,复娶陈,皆封宜人
男三人:长至迪功郎、充福建安抚使准备差遣
次基,以祖泽授承务郎
季庾,受遗泽。
予每怪伯昌生长富贵之家,居乡汎爱,无小大皆得其心。
而能立朝遇事敢言,奋发不避。
盖其师慕陈公寺丞之为人,每谓予曰:「某为丞相正献公家婿,一幸也;
亲炙寺丞,二幸也」。
伯昌寺丞,益喜亲师友,招致杨君复至仁,时执经而取正焉。
然则士夫可无闻见之渐欤!
伯昌为家令子,为国谠臣,使假以岁年,益淬厉于学问,则其所成就,又有大于此者。
悲夫!
铭曰:
正献家,得婿多良。
猗郑公鉴,论事激昂。
英气凛然,不朽令芳。
尚有遗风,怡山伯昌
惜正盛年,未大施张。
每过南溆,为之恻伤。
生爱子文,殁发其光。
杜丞相舣舟白鹤山下有感 宋 · 高斯得
 押删韵
维舟候新铉,薄言憩兹山。
丛祠倚层阜,回阡俯澄湾。
伫立心目瞿,白鹤悬榜颜。
嘉名契旧隐,身疑堕其间。
沓嶂森古木,荒涂翳枯菅。
田空少鸿雁,谷腥富豺獌。
更怀山中人,骑鹤去不还。
平生抱炯介,辀张困群奸。
徂谢易永久,十年閟松关。
纷吾信虚薄,宿昔蒙砭顽。
及兹落海峤,初心汩忧患。
朅来因见召,感涕凄其潸。
亦欲荫青茆,赏心谅难攀。
孤愤竟何及,颠毛自令䰉。
端午日觞客东湖遇雨移饮寿台楼分韵得壁字 宋 · 高斯得
 押词韵第十七部
玄晖东田游,明远东城历。
深心慕尘轨,湖舷拟觞客。
零雨或尼之,辍策骈兹席。
霁虹带高岑,倾羲被回陌。
良知共遐睎,数陪竹林七。
境恬微尚惬,赏胜幽怀适。
怀沙事千载,旧恨犹能辟。
延首瞻楼颜,新愁渺难释(自注:新闻杜丞相薨。)
天问愧非才,且可浮大白。
徙倚惊漏穷,晨宵挂东壁。
近者昌言多出诸贤之后有感一首 宋 · 高斯得
吾观唐虞时,辅佐多世胄。
一时谋谟嘉,十世典刑旧。
古道日以衰,象贤始不懋。
近者梧桐鸣,多出兰秀。
杜李倡其前(自注:杜清献之子涧、李之子务观。)刘胡继其后(自注:刘侍御,汉弼之子;评事,梦昱之子。)
最后康乐公(自注:谢渎山从子名章。),卓出汉庭右。
元气倚迓续,疵国资匡救。
起予气为增,感事眉复皱。
彼出进士科,视此一何陋。
但贪一束刍,甘作三缄味。
真堪为仆僮,尚敢(以上二十字原夺,据殿本补)矜廉茂。
谁能持我诗,往为披𢗕瞀。
答客问 宋 · 高斯得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四五、《耻堂存稿》卷五
客有问于高子曰:「昔扬子云为官拓落而取嘲于人,韩退之投闲置散而贻笑于士,皆为文以解之。
今子坐废八年,憔悴顿踣甚于二子,无一言自解,不已拙乎」?
高子莞然笑曰:「若何言之陋!
二子慕君不得,热中有言,世称其文之奇,子独怜其志之卑也,子为我愿之乎?
自古不得志者莫若,直道取困,死而无悔。
其言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曰『夫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以天自断而未尝以说人,之不师而扬、韩之慕,若何言之陋也」!
客曰:「非此之谓也。
自东方先生以来,文人才士落落于时,未有不因笔墨以自见,非特扬、韩为然。
今子不足于文,姑自托于圣贤,为大言以欺我,高则高矣,而终未免于拙之诮也」。
高子曰:「嘻!
客之要我若是,予何爱于言。
然非耻于拙而动于激,特欲客知予平生之所遇也。
自嘉熙以来,予用于时者四,绌于时者六,用我者曰文清李公、曰清献杜公、曰丞相吴公、曰丞相董公
绌我者曰周坦、曰萧泰来、曰朱熠、曰沈炎、曰章鉴、曰何梦然
十人者其为人贤不肖皆非予所能知也,夫用于时则荣,绌于时则辱,天下之常理也,而好事者评予之用舍乃皆以为荣,予甚感焉。
求其说而不得,则彊以意揣之曰,岂用我者法当惟其人,绌我者法当反其类,而今皆应法矣乎?
夫使用我者而出于开庆之大臣,绌我者而出于端平之御史,则予之所惧也。
呜呼,继自今以往,其复有知我如二清、吴、董之伦矣乎?
予不得而知也。
其复有厄我如、泰之徒矣乎?
予亦不得而知也。
使无二清,予则已矣,若犹有之,予虽老矣,安知其终不遇哉,如之何其勇于自绝而急于自解也?
《中庸》曰:『在下位不援上,不怨天,不尤人』。
孟子》曰:『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予将循念往愆,益求其所未至,以听天之所处焉。
苟徒嗟卑叹老,哀穷愬屈,以自见于笔墨之间,此特文人所为,而非圣贤用舍行藏之大法也。
予非惟不能,亦不暇」。
客矍然曰:「吾以语言文字望子,而子以圣贤所为自期,乃今日知所进矣」。
长揖而退。
跋黎晋甫黄岩县楼记士人送行诗 宋 · 高斯得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四八、《耻堂存稿》卷五
黎晋甫之宰黄岩也,以廉著称。
予时丞郡,深敬爱之。
去县久矣,御史陈垓恶其论事触忤时相,托为邑人黎靡有孑遗之诗以追诬之。
余守严陵,律己自谓无愧,去郡久矣,御史周坦托为郡人十七字诗以黩货而追诋,二事盖绝相似。
使而端人也,则言足取信,予与晋甫将不容于天地之间矣。
如其公论之所弃也,则滓秽加之,馨香罙烈,又何病焉。
晋甫以清献杜公之记、戴、王诸人之诗示余,求一言以刷前耻,因取余所遭者比而言之,庶发观者之笑云。
立斋先生 宋末元初 · 车若水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元元含望久,及是事方新。
四海看更化,皇天忍误人。
多于閒论议,得听古经纶。
岂不怀斯世,吾今爱此身。
立斋先生 宋末元初 · 车若水
童牙苦呫毕,嚼瓜灯烬烂。
衡缩高于丘,才作文字看。
精微隔几尘,健笔抵流湍。
开眼天地燎,始识用书难。
千葩惭一实,本根耐岁寒(《脚气集》)
立斋先生雁山 宋末元初 · 车若水
 押词韵第十一部
洗山出穹石,削空蹲苍城。
一清屹万古,何物相与形。
步涉贪深游,往往神所兵。
立斋立千仞,天地鉴清声。
平平溯龙准,不见猿鸟惊。
斯道今泬寥,斯人世重轻。
擎天只柱健,此嘱谁堪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