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东岳冥福禅院新写藏经碑 后晋 · 周元休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五十
述夫元黄判而清浊分。三才叙而万汇育。散乎元素。简易之体犹存。降□中庸。浇薄之风益扇。虽偫分类聚。上智下愚。靡不恶其死而爱其生。□其得而□乎丧。缅惟盘古。爰及当今。咸欲致身于常乐之乡。立名于无疆之域。而嗜欲窒性。好尚由心。□苦海而□回。蹈迷途而继踵。竟致恶而必得。爱而必忘。浩浩□犹百川之□者□□而言也。至于用慈俭□□□体冲虚而为质。驾□□鸾之侣。俯仰八纮。餐霞御气之流。逍遥六合。或丹邱暂别。或羽化俄归。亦不能忘情于生死之源。绝迹于□夷之境。降兹以往。何足道哉。洎乎西域诞灵。曜列星而应瑞。汉庭入梦。挺金质以呈祥。法被寰中。言超象外。远究天人之际。广开方便之门。现无生为不死之□示有相入无形之域。修正真之□□□网能除。□□□之至明。闇室皆晓。触类斯长。无幽不通。元化普洽而不穷。虚谷有声而必应。至矣哉。总万法而为方。即绝迹出尘。无如佛者。夫其道也。大慈广运。宏济无方。辟众妙□□元关□启。导一乘之教。觉路难登。寂灭虚空。真如绵邈。窈冥莫测。识智难量。是知翥长空者。必假以羽翰。济巨浪者。须资于舟楫。将欲以言观法。以法观心。窥解脱之门。究□□□□□是者即莫□乎经。夫其要也。始则演以一音。次则偈于四句。变拳石为千峰之秀。导勺水为万派之源。于是贝叶缇䌷。流行斯广。龙宫宝藏。□□攸繁。莫不指示迷方。津梁彼岸。使□□珠者必求罔象。涉丽水者果获祥金。披文则万象皆呈。得意则一言以蔽。能宏是者。其唯释门之达士哉。即今经藏主隐公。是其人也。公生于镇州灵寿县。俗姓裴氏。法名志隐。出家于奉恩寺。受戒于光化寺。幼无童心。长有佛性。名山胜境。靡不经游。先止于岨崃山光化寺。修行二十馀年。剃度三十馀人。远近倾依。缁俗赡仰。是院先有主者僧顺公。本贯定州深泽县人也。俗姓李氏。法名智顺。出家于本州开元寺。受业于法华院。后因巡礼。遂至山门。与先院主僧道言。相继住持六十馀载。剃度二十馀人。修崇院宇功德佛事。并已周图濮阳。化召得施主李彦章等。特建钟楼经藏。虽斤斧丹青。焕乎毕备。而经文典诰。咸且阙诸。遂乃坚请主持。假其缘化。既从请托。遂果成□□□募彼信心。资乎敏手。坚比移山之志。勤用覆篑之功。仅越十年。始就前愿。凡写藏内经律论及圣贤传记等。共五千四百八十卷。并新纸墨。咸得精详。永用缄藏。是图悠久。今院主僧行□供养主僧行感典座□行隐。并禅林擢秀。□水澄波。护戒珠而如握灵蛇。传祖印而非关堕鹊。三千世界。不染六尘。八万法门。皆归一念。身居五浊。莲花生于淤泥。□燃百灯。太阳入于闇室。住持真境。炳焕释□况方岳之中。岱宗为首。地临齐鲁。境压淮沂。玉几金床。宛留胜迹。天门日观。下瞰长空。爰属盛明。即期封禅。方今千载启运。四境无尘。缁徒虽荫于法门。野老咸知其帝力。府主太师相公。勋高社稷。□列山河。下车而比户咸苏。出令而连营尽肃。论兵玉帐。谋深起剪之流。礼士金台。价重邹枚之选。故得时康俗阜。气淑年和。成此庄严。□□风教。遂释子归依之愿。契如来付嘱之言。得不备以良因。纪之贞石。元休功亏力学。敏谢生知。幸见托于斯文。实怀惭于染翰。式扬功德。乃述铭云。浩浩浮生。茫茫旷劫。恶积祸胎。福生善业。觉路难寻。爱河易涉。瞻彼波澜。□□舟楫。爰有大士。百亿化身。戒珠不颣。□镜无尘。演兹妙法。济彼蒸民。门辟觉路。指示迷津。妙旨幽深。微言秘奥。窅窅灵源。茫茫元造。孰究真宗。孰探法宝。□□欲探。必资经诰。猗欤□典。列圣徽猷。一音□演。万法斯流。雕金镂玉。贝叶缇䌷。将求佛性。舍此何求。伟哉达士。成此至功。□乎宝藏。宛若龙宫。生虽有岸。法本无□天长地久。永播真风。
三种病人颂 五代 · 道溥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一部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奇哉大师恶盲聋,善能方便唱真宗。
为报知音须带会,莫将意句竞来通。
大汉韶州云门山大觉禅寺大慈云匡圣宏明大师碑铭 南汉 · 陈守中
四言诗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二
原夫真空无相。劫火销而性相何来。妙法有缘。元气剖而因缘何起。造化莫能为关键。元黄不可为种根。乩乎十号之尊。出彼三祇之劫。增莫知而减宁睹。讵究始终。望不见而名无言。孰明去住。不有中有。不空中空。匪动匪摇。常寂常乐。拘留孙之过去。释种圆明。毗婆尸之下生。元符合契。繇是修行道著。相好业成。爰授记于定光。乃度人于摩竭。自是一音演说。二谛宏宣。开八万法门。化三千世界。大乘六而小乘九。慧业难基。欲界四而色界三。昏波易染。所以兴行六度。接引四生。求真者竞洗六尘。修果者咸超十地。尽使昏衢之内。俱萌舍筏之心。大荫人天。俾居净土。其后衣缠白氎。屣脱金沙。示无住之身。现有终之理。于是迦叶结集。阿难證真。递付心珠。住持法藏。象教远流于千辇。觉花遍满于十方。马鸣兴护法之功。龙树显降魔之力。师师相受。法法相承。大化无穷。不可思议。而自我祖承运。明帝御乾。符圣梦以西来。图粹容而东化。金言玉偈。摩腾行首译之文。鹿苑鸡林。佛朔遂身游之化。迨于魏晋。迄至隋唐。达理者甚多。得道者非少。其如历帝历代。有废有兴。未若当今圣明钦崇教相者也。伏惟睿圣文武隆德高明宏道大光孝皇帝陛下德参覆载。道合照临。叶九五之龙飞。应一千之凤历。承帝喾有尧之庆。鸿业勃兴。体下武继文之基。圣功崛起。每念八纮纷扰。九土艰虞。耀干戈弧矢以宣威。救生灵涂炭。用声明文物而阐教。致寰宇雍熙。栉沐忘劳。凿大禹之所未凿。造化不测。开巨灵之所未开。庆云呈而甘露垂。嘉谷生而芝草出。其于儒也。则石渠金马。刊定古今。八索九邱。洞穷渊奥。其于道也。则探元抱朴。得太上之妙门。宝箓灵符。授虚皇之秘诀。于几暇既崇于儒道。注宸衷复重于佛僧。是妙奉三宝于虚□福万民于寰宇。绀宫金刹。在处增修。白足黄头。联辰受供。而乃频彰瑞感。显应昌期。矧以韶石奥区。曹溪胜地。昔西来智药三藏。驻锡于曹溪。曰一百七十年后。当有无上法宝。肉身菩萨。于此兴化。学道者如林。故号曹溪曰宝林也。二十八祖之心印达摩东传。三十三代之法衣祖师南授。洎六祖大师登正果之后。所谓学者如林。天下高僧。无不臻凑者矣。大慈云匡圣宏明大师者。则别㯋一枝也。大师澄真不浑。定性自然。驰记莂之高名。蹑迦维之密行。慧灯呈耀。智剑发硎。六根净而五服清。不染不著。四果證而三明朗。自悟自修。启禅门而定水浤澄。搜律藏而戒珠莹澈。水上之莲花千叶。清净芬芳。空中之桂魄一轮。孤高皎洁。机无细而不应。道有请而必行。故得百福庄严。万行圆满。尽诸有漏。达彼无为。大师讳文偃。姓张氏。吴越苏州嘉兴人也。生而聪敏。幼足神风。不杂时流。自高释性。才逾丱岁。便慕出家。乃受业于嘉兴空王寺律师志澄下为上足。披经译偈。一览无遗。勤苦而成。依年具尸罗于常州戒坛。初习小乘。次通中道。因闻睦州道踪禅师关钥高险。往而谒之。来去数月。忽一日。禅师发问曰。频频来作什么。对曰。学人已事不明。禅师以手推出云。秦时𨍏轹钻。师因是发明。微而有理。经数载。策杖入闽。造于雪峰会下。三礼之后。雪峰和尚颇形器重之色。是时千人学业。四众咸归。肃穆之中。凡圣莫测。师朝昏参问。寒燠屡迁。昂鹤态于偫流。闭禅扉于方寸。因有僧问雪峰曰。如何是触目不见道。运足焉知路。雪峰曰吽。其僧不明。举问师。此意如何。师曰。两斤麻。一疋布。僧又不明。复问何义。师曰。更奉三尺竹。僧后问于雪峰。峰曰噫。我常疑个布衲。其后颇有言句。繁而不书。乃于众中密有传授。因是出会。游访诸山。后雪峰迁化。学徒问曰。和尚佛法付谁。峰曰。遇松偃处住。学徒莫测。偃者则师之法号也。遗诫至今。雪峰不立导。未届于曹溪。旋谒灵树故知圣大师。(如敏长老)以识心相见。静本略同。俦侣接延。仅逾八载。丁丑。知圣忽一日召师及学徒语曰。吾若灭后。必遇无上人为吾茶毗。及戊寅岁。知圣大师顺寂。恰遇高祖天皇大帝驾幸韶阳。至于灵树。敕为焚爇。果契前言也。师是时奉诏对扬。便令说法。授以章服。次年。又赐于本州为军民开堂。师据知圣筵。说雪峰法。牧守何希范礼足曰。弟子请益。师曰。目前无异草。是日问禅者接踵。其对答备传于世。师尔后倦于延接。志在幽清。奏乞移庵。帝命俞允。癸未。领众开云门山。搆创梵宫。数辇而毕。莫不因高就远。审地为基。层轩邃宇而涌成。花界金绳而化出。晓霞低覆。绛帷微衬于雕楹。夕露散垂。珠网轻笼于碧月。匼匝尽奇峰秀岭。逶迤皆泼黛堆蓝。泉幽而声激珠玑。松□而势拿空碧。由是装严宝相。合杂香厨。抠衣者岁溢千人。拥锡者云来四表。庵罗卫之林畔。景象无殊。耆阇崛之山中。规模匪异。院主师传表奏造院毕功。敕赐额曰光泰禅院。至戊戌岁。高祖天皇大帝诏师入阙。朝对有容。因宣问曰。作么生是本来心。师曰。举起分明。帝知师洞韫元机。益加钦敬。其日欲授师左右街大僧录。逊让再三而免。翌日。赐师号曰匡真大师。延驻浃旬。赐内帑银绢香药。遣回本院。厥后常注宸衷。频加赐赉。寻伏遇中宗文武光圣明孝皇帝缵承鸿业。广布皇风。廓静九围。常敬三宝。复降诏旨。命师入于内殿。供养月馀。仍赐六铢衣钱绢香药等。却旋武水。并显赐塔院额曰瑞云之院宝光之塔。师禅河浩淼。闻必惊人。有问禅者。则云正好辨。有问道者。则云透出一字。有问祖师意者。则云日里看山。凡所接对言机。大约如此。了义元远。法藏幽微。化席一兴。岁华三纪。师于生灭处。在色空中。来若凤仪。作僧中之异瑞。去同蝉蜕。为天外之浮云。于屠维作噩之岁。四月十日。寝膳微爽。动止无妨。忽谓诸学徒曰。来去是常。吾当行□□命侍者奉汤。师付汤碗于侍者曰。第一是吾著便。第二是汝著便。亟令修表。告别君王。乃自札遗诫曰。吾灭后。不得敩俗着孝衣哭泣。备丧车之礼。则违我□□□也。付法于白云山实性大师志庠。其日子时。瞑目怡颜。謺足而化。呜乎。化缘有尽。示相无生。端然不坏之身。寂尔归真之性。惠海虽乾于此界。法山复化于何方。风云惨澹以低垂。众鸟悲鸣而不散。学徒感极。瞻雁塔以衔哀。门客恋深。拜禅龛而雪涕。以当月二十有五日。诸山尊宿。四界道俗。送师入塔。寿龄八十六。僧腊六十六。香飘数里。□□一隅。护法龙神。出虚空而闪烁。受戒阴骘。现髣髴之形容。其后诸国侯王。普天僧众。闻师圆寂。竞致斋羞。而后一十七年。我皇帝陛下应天顺人。垂衣御极。顺三灵而启圣。绍四叶之耿光。大振尧风。中兴佛法。至大宝六年岁次癸亥八月。有雄武军节度推官阮绍庄。忽于梦中见大师在佛殿之上。天色明朗。以拂子招绍庄报云。吾在塔多时。汝可言于李特达。(秀华宫使特进李托也)托他奏闻。为吾开塔。绍庄应对之次。惊觉历然。是时李托奉敕在韶州。于诸山门寺院修建道场。因是得述斯梦。修斋事毕。回京奏闻。圣上谓近臣曰。此师道果圆满。坐化多年。今若托梦奏来。必有显现。宜降敕命。指撝韶州都监军府事梁延鄂。同本府官吏。往云门山开塔。如无所坏。则奏闻迎取入京。梁延鄂于是准敕致斋。然后用功开凿。菩萨相依稀旋睹。莲花香馥郁先闻。须臾。宝塔豁开。法身如故。眼半合而珠光欲转。口微启而珂雪密排。髭发复生。手足犹软。放光于方丈。晃耀移时。兴瑞雾于周回。氤氲永日。即道即俗。观者数千。灵异既彰。寻乃具表闻奏。敕旨宜令李托部署人船。往云门修斋迎请。天吴息浪。风伯清尘。直济中流。俄达上国。敕旨于崌崃步驻泊。翌日。左右两街。诸寺僧众。东西教坊。四部伶伦。迎引灵龛。入于大内。螺钹铿锵。于玉阙。幡花罗列于天衢。圣上别注敬诚。赐升秘殿。大陈供养。謺启斋筵。排内帑之瑰珍。馔天厨之蕴藻。列砌之骊珠斛满。盈盘之虹玉花明。浮紫气于皇城。□灵光于清禁。圣上亲临宝辇。重换法衣。谓侍臣曰。朕闻金刚不坏之身。此之谓也。于是许偫僚士庶。四海蕃商。俱入内庭。各得瞻礼。瑶林畔千灯接昼。宝山前百戏联宵。施□□□不可殚纪。以十月十六日乃下制曰。定水澄源。火莲发艳。夙悟无生之理。永留不朽之名。万象都捐。但秘西乾之印。一真不动。惟馀南祖之灯。韶州云门山證真禅寺匡真大师。早契宗乘。洞超真觉。虽双林示灭。十七年靡易金躯。只履遗踪。数万年应回葱岭。朕显膺历数。缵嗣丕图。洎三朝而并切皈依。乃一心而不忘回向。仰我师而独登果□在冲人而良□叹嘉。宜行封赏之文。用示褒崇之典。可赠大慈云匡圣宏明大师。證真禅寺宜升为大觉禅寺。重臣将命。乳奠坤仪。太常行礼于天墀。纶诰宣恩于云陛。固可冥垂慈贶。密运神通。资圣寿于延长。保皇基于广大。师在内一月馀日。圣泽优渥。七宝装龛。六铢裁服。颁赐所厚。古今难伦。当月二十九日。宣下李托部署。却回山门。有参学小师双峰山长老广悟大师赐紫竟钦温门山感悟大师契本云门山上足小师应悟大师常宝等。同部署真身到阙。亦在内庭受供。恩渥异常。其诸上足门人常厚等四十馀人。各是章衣师号。散在诸方。或性达禅机。或名高长者。在京小师悟明大师都监内诸寺赐紫常一等六十馀人。或典谋法教。或领袖沙门。臣才异披沙。学同铸水。虔膺凤旨。纪实性以难周。愧匪雄词。勒贞珉于不朽。乃为铭曰。
于穆大雄。
教敷百亿。
亭育二仪。
提携八极。
不灭不生。
无声无色。
卓尔神功。
昭然慧力(其一)。(一章)
化无不周。
道无不备。
法既流兮。
教既布矣。
爰未灭乐。
归乎妙理。
宝性真宗。
枝分风靡(其二)。(二章)
祖祖传心。
灯灯散烛。
诠谛腾镳。
圣贤交躅。
种种津梁。
门门杼轴。
正觉广焉。
寻之不足(其三)。(三章)
厥有宝林。
重芳一叶。
布无上乘。
登无上楫。
法炬曈昽。
尼珠炜煜。
拯溺迷津。
救焚尘劫(其四)。(四章)
南北学徒。
抠衣朝夕。
无醉不醒。
无昏不释。
示其生焉。
来彰慧绩。
示有灭焉。
归圆真寂(其五)。(五章)
湛然不动。
塔韫宝光。
玉□弥赫。
金相弥庄。
时乎未来。
我则晦藏。
时乎至矣。
我则昭彰(其六)。(六章)
爰于明朝。
现兹法质。
如拨障云。
重舒朗日。
瑞应皇□福隆帝室。
圣览祯祥。
恩颁洋溢(其七)。(七章)
三翼沿溯。
千里请迎。
迎来丹阙。
设在三清。
金银罗列。
琼璧堆盈。
俄生紫气。
潜覆皇城(其八)。(八章)
日陈供席。
夜奏笙歌。
施亿宝贝。
舍万绮罗。
神倾薝卜。
天降曼陁。
前佛后佛。
显应斯多(其九)。(九章)
明明圣君。
仁仁慈主。
圣比和风。
慈同甘雨。
祚与天长。
教将地固。
勒之贞珉。
永芳千古(其十)。(十章)
唐临川府崇仁县地藏普安禅院碑铭 南唐 · 任光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七十二
夫真觉了然。离诸名相。横大千而非有。等虚无以非空。譬夫色映琉璃。睹之则元黄斯在。月涵止水。为之则游泳徒劳。自四大相摩。六根竞炽。认贼作子。以幻为真。情尘逾于峻极。爱流深乎浩杳。然后因病而须药。以渡而假筏。故我竺乾先生唱以无缘之慈。不尽有无之法。化分万行。教立三乘。随彼性根。次第启迪。则造幢造像。施力施财。皆福报之大端。回向之广途也。地藏普安禅院者。邑人右军牙将充昭武军客司引客虞候邓进与弟亮弟逵等之所建置也。地居爽垲。境占幽奇。法宇禅堂。洞然虚白。金容宝像。焕若庄严。清溪经其前。崇林映其后。入座而风传爽籁。开轩而云吐凝岚。盖禅那宴寂之场。大士栖真之所也。初邑中无禅刹。或毳侣经游。则投足无地。往往止于白衣之家。甲子年中。有守勋和尚者。法门之柱石也。振衣而来。睹斯衋然。谓邓生曰。闻君豪富特达。好事然诺。老僧欲构一禅斋。以待南北。乃此方未曾有之胜事也。吾子其可为乎。邓生闻之。忻然炷香礼拜曰。若和尚能此驻锡。则弟子敢不发心。遂于县西南巴水之阴。得此福地。创是道场。故曰地藏者。因废额也。普安者。表新意也。自诛茅剪棘。从基作构。咸咨其规度。无有限量。一物已上。靡不完整。凡有缗数百万焉。彼优填作像。须达布金。比诸信施。可谓至矣。土木既毕。会勋公从鄱阳法眷造先师亭之请。且曰。功成不居。古人之道也。矧往毕吾师之遗懿乎。固留不诺而去。监院僧惠崇。理心淳熟。练行精明。识中之智慧荧煌。尘外之空花零落。随缘利物。有感必通。勋公既去。邓生眷其德业。恳请而来。以为欲阐真宗。虑食轮之将柅。或难周给。虽海会以畴依。盍置田园。用计悠久。邓生曰然。即舍附郭田三千把入常住。俾夫金绳既耀。香积弥芬。二时既获于坐丰。四众攸加于景附。夫饭一僧。图一像。犹获大利益。况斯邑之地。前瞻何玉。旁即曹山寺。达疏山诸祖道场多由此出。或摩尼在握。或穷子垂归。使至是者皆洗足而居。开盂以食。于此津涉。自我权舆。可谓未尝有之胜事也。盖有以知邓氏之善因。信无量矣。邓氏之福报。信无量矣。予比佐是邑。属时和岁丰。居多暇日。与明府扶风公每游斯院。而崇公以予早因薄伎。尝窃高科。缮录所因。以碑见请。适苦多病。辞之未能。秋九月。承诏命归京师。即路有期。前请愈确。勉书事实。有愧斐然。铭曰。
至哉空王。妙道无方。失在拣择。得非思量。风寂水定。尘销镜光。本来无物。是谓真常。真常甚夷。金言不欺。爱见所缚。众生莫知。三乘引拔。六度针医。不有权变。畴将救之。良田如金。不种何穫。巨福如海。不劝何作。惟彼上人。能先斧凿。惟此信士。能应彫斲。巴水之阴。肇兴禅室。壮若神运。巧同化出。永茂空林。长光佛日。巍巍福田。与道相毕。
偈 其一 吴越 · 德谦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明招一拍和人希,此是真宗上妙机。
石火瞥然何处去,朝生凤子合应知。
雅乐奏 闽国至宋初 · 陈致雍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七十三
臣尘忝曲台之司。谬□典礼之政。愧其不才。敢谓旷职。臣见太乐署教习。奏其章句。播之管弦。迨二十馀年。每陈设殿庭。宫悬之乐。只用祭昊天郊礼。出入管和均调奏之。谅其亵渎上元。涂民耳目。谓臣不知矣。近见勾当太乐署曹令虔报。臣今月十八日入德昌宫。与礼部侍郎徐铉偕来。听乐非殿庭宴乐也。陛下临轩。合用逐月均调。宴偫臣合用姑洗蕤宾二调。歌湛露鹿鸣等章。册后日会宴则合奏正和之乐。以夷则之调。馀皆用时月之律。且知音审声。此事尤难。若撰乐章。曲折相中。合其声调。尽善尽美。且乞唤曹令。问临轩宴会乐作何声调。新谱与周诗雅句同否。试奏其乐。复歌其歌诗上下抗坠。曲折和否。
宗镜录序 后周 · 释延寿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二、全宋文卷一三、《全唐文》卷九二二
伏以真源湛寂,觉海澄清,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成业识之由,为觉明之咎。因明起照,见分俄兴;随照立麈,相分安布。如镜现像,顿起根身。次则随想,而世界成差;后即因智,而憎爱不等。从此遗真失性,执相徇名,积滞著之情尘,结相续之识浪。锁真觉于梦夜,沈迷三界之中;瞽智眼于昏衢,匍匐九居之内。遂乃縻业系之苦,丧解脱之门。于无身中受身,向无趣中立趣。约依处则分二十五有,论正报则具十二类生。皆从情想根由,遂致依正差别。向不迁境上,虚受轮回;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如春蚕作茧,似秋蛾赴灯。以二见妄想之丝,缠苦聚之业质;用无明贪爱之翼,扑生死之火轮。用谷响言音,论四生妍丑;以妄想心镜,现三有形仪。然后违顺想风,动摇觉海;贪痴爱水,资润苦芽。一向徇尘,罔知反本。发狂乱之知见,翳于自心;立幻化之色声,认为他法。从此一微涉境,渐成戛汉之高峰;滴水兴波,终起吞舟之巨浪。迩后将欲反初复本,约根利钝不同。于一真如界中,开三乘五性。或见空而證果,或了缘而入真。或三祇熏鍊,渐具行门;或一念圆修,顿成佛道。斯则剋證有异,一性非殊,因成凡圣之名,似分真俗之相。若欲穷微洞本,究旨通宗,则根本性离,毕竟寂灭。绝升沈之异,无缚脱之殊。既无在世之人,亦无灭度之者。二际平等,一道清虚,识智俱空,名体咸寂,迥无所有,唯一真心。达之名见道之人,昧之号生死之始。复有邪根外种,小智权机,不了生死之病原,罔知人我之见本。唯欲厌喧斥动,破相析尘,虽云静味冥空,不知埋真拒觉。如不辩眼中之赤眚,但灭灯上之重光;罔穷识内之幻身,空避日中之虚影。斯则劳形役思,丧力捐功,不异足水助冰,投薪益火。岂知重光在眚,虚影随身,除病眼而重光自消,息幻质而虚影当灭。若能回光就己,反境观心,佛眼明而业影空,法身现而尘迹绝。以自觉之智刃,剖开缠内之心珠;用一念之慧锋,斩断尘中之见网。此穷心之旨,达识之诠,言约义丰,文质理诣。揭疑关于正智之户,薙妄草于真觉之原,愈人髓之沈痾,截盘根之固执。则物我遇智火之焰,融唯心之炉;名相临慧日之光,释一真之海。斯乃内證之法,岂在文诠,知解莫穷,见闻不及。今为未见者演无见之妙见,未闻者入不闻之圆闻,未知者说无知之真知,未解者成无解之大解。所冀因指见月,得兔忘罤,抱一冥宗,舍诠检理。了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可谓搜抉玄根,磨砻理窟,剔禅宗之骨髓,标教网之纪纲。馀惑微瑕,应手圆净;玄宗妙旨,举意全彰。能摧七慢之山,永塞六衰之路。尘劳外道,尽赴指呼;生死魔军,全消影响。现自在力,阐大威光。示真宝珠,利用无尽;倾秘密藏,周济何穷。可谓香中爇其牛头,宝中探其骊颔,华中采其灵瑞,照中耀其神光,食中啜其乳糜,水中饮其甘露,药中服其九转,主中遇其圣王。故得法性山高,顿落群峰之峻;醍醐海阔,横吞众派之波。似夕魄之腾辉,夺小乘之星宿;如朝阳之孕彩,破外道之昏蒙。犹贫法财之人值大宝聚,若渴甘露之者遇清凉池。为众生所敬之天,作菩萨真慈之父。抱膏肓之疾,逢善见之药王;迷险难之途,偶明达之良导。久居闇室,忽临宝炬之光明;常处裸形,顿受天衣之妙服。不求而自得,无功而顿成。故知无量国中,难闻名字;尘沙劫内,罕遇传持。以如上之因缘,目为心镜,现一道而清虚可鉴,辟群邪而毫发不容,妙体无私,圆光匪外。无边义海,咸归顾眄之中;万像形容,尽入照临之内。斯乃曹溪一味之旨,诸祖同传;鹄林不二之宗,群经共述。可谓万善之渊府,众哲之玄源,一字之宝王,群灵之元祖。遂使离心之境,文理俱虚;即识之尘,诠量有据。一心之海印,揩定圆宗;八识之智灯,照开邪闇。实谓含生灵府,万法义宗,转变无方,卷舒自在,应缘现迹,任物成名。诸佛体之号三菩提,菩萨修之称六度行;海慧变之为水,龙女献之为珠;天女散之为无著华,善友求之为如意宝;缘觉悟之为十二缘起,声闻證之为四谛入空;外道取之为邪见河,异生执之作生死海。论体则妙符至理,约事则深契正缘。然虽标法界之总门,须辩一乘之别旨。种种性相之义,在大觉以圆通;重重即入之门,唯种智而妙达。但以根羸靡鉴,学寡难周,不知性相二门,是自心之体用。若具用而失恒常之体,如无水有波;若得体而阙妙用之门,似无波有水。且未有无波之水,曾无不湿之波。以波彻水源,水穷波末,如性穷相表,相达性原。须知体用相成,性相互显。今则细明总别,广辩异同,研一法之根元,搜诸缘之本末,则可称宗镜,以鉴幽微。无一法以逃形,则千差而普会。遂则编罗广义,撮略要文,铺舒于百卷之中,卷摄在一心之内。能使难思教海,指掌而念念圆明;无尽真宗,目睹而心心契合。若神珠在手,永息驰求;犹觉树垂阴,全消影响。获真宝于春池之内,拾砾浑非;得本头于古镜之前,狂心顿歇。可以深挑见刺,永截疑根。不运一毫之功,全开宝藏;匪用刹那之力,顿获玄珠。名为一乘大寂灭场,真阿兰若正修行处。此是如来自到境界,诸佛本住法门。是以普劝后贤,细垂玄览,遂得智穷性海,学洞真源。此识此心,唯尊唯胜。此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證;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唯尊者,教理行果之所归;唯胜者,信解證入之所趣。诸贤依之,而解释论起千章;众圣体之,以弘宣谈成四辩。所以掇奇提异,研精洞微,独举宏纲,大张正网。捞摝五乘机地,升腾第一义天。广證此宗,利益无尽。遂得正法久住,摧外道之邪林;能令广济含生,塞小乘之乱辙。则无邪不正,有伪皆空。由自利故,发智德之原;由利他故,立恩德之事。成智德故,则慈起无缘之化;成恩德故,则悲含同体之心。以同体故,则心起无心;以无缘故,则化成大化。心起无心故,则何乐而不与;化成大化故,则何苦而不收!何乐而不与,则利钝齐观;何苦而不收,则怨亲普救。遂使三草二木,咸归一地之荣;邪种焦芽,同沾一雨之润。斯乃尽善尽美,无比无俦,可谓括尽因门,搜穷果海。故得创发菩提之士,初求般若之人,了知成佛之端由,顿圆无滞;明识归家之道路,直进何疑。或离此别修,随他妄解,如搆角取乳,缘木求鱼,徒历三祇,终无一得。若依此旨,信受弘持,如快舸随流,无诸阻滞;又遇便风之势,更加橹棹之功。则疾届宝城,忽登觉岸,可谓资粮易办,道果先成。被迦叶上行之衣,坐释迦法空之座,登弥勒毗卢之阁,入普贤法界之身。能令客作贱人,全领长者之家业;忽使沈空小果,顿受如来之记名。未有一门匪通斯道,必无一法不契此宗。过去觉王,因兹成佛;未来大士,仗此證真。则何一法门而不开,何一义理而不现?无一色非三摩钵地,无一声非陀罗尼门。尝一味而尽变醍醐,闻一香而皆入法界。风柯月渚,并可传心;烟岛云林,咸提妙旨。步步蹈金色之界,念念嗅薝卜之香。掬沧海而已得百川,到须弥而皆同一色。焕兮开观象之目,尽复自宗;寂尔导求珠之心,俱还本法。遂使邪山落仞,苦海收波,智楫以之安流,妙峰以之高出。今详祖佛大意,经论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假申问答,广引證明。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编联古制之深义,撮略宝藏之圆诠。同此显扬,称之曰《录》,分为百卷,大约三章:先立正宗,以为归趣;次申问答,用去疑情;后引真诠,成其圆信。以兹妙善,普施含灵,同报佛恩,其传斯旨耳。
按:《宗镜录》卷首,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禁灌顶道场水陆斋会夜集士女诏(开宝八年四月丁酉) 五代至宋初 · 宋太祖
出处:全宋文卷八、《宋大诏令集》卷二二三
像法真宗,适当崇阐;缁徒戒行,尤在精严。如闻灌顶道场水陆斋会,会夜集士女,就寺开设,深为亵黩,无益修持。宜令功德司及尚书祠部告谕两京、诸道州府,并禁止之。
谏真宗亲征奏 唐末宋初 · 王显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五、《宋史》卷二六八《王显传》、《太平治迹统类》卷四
陛下将事亲征,臣窃惑其事,谓非谨重之道。且意陛下昨以王师小衄于望都,故决议讨伐。然盛寒在序,未闻犯塞,鸣銮轻举,直抵穷边,敌若不逢,师乃先老。又意或者献说,请复幽燕,此非长策也。且继迁未灭,西鄙不宁,倘北敌与之结援,竞来侵轶,则重为中国之患矣。凡建议大事,上下协力,举必成功。今公卿大夫以及庶人,尚多异同之说,安可行之耶?臣谓止可命将帅以讨之,训士卒以禦之,坚垒以挫之,按甲以待之。必欲燕蓟旧地,则宜修文德,养勇锐,伺时利,然后奉行天罚,何往不克也!
颍州开元寺地藏院新修罗汉功德堂记 宋 · 张邴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
越以春秋迭代,水火交驰,山川无定位之方,陵谷有迁移之恙。乾坤爰列,成佳终归于坏空;人物既分,轮回宁逃其生死。惟我空王之出世也,大矣哉!真际流光,日轮非梦,应法身于百亿,运权智于大千。慈云清火宅之炎,法炬朗昏衢之暗。煌煌煜煜,照九居而辉万灵;荡荡巍巍,溢宇宙而极沙界。能事毕矣,显道昌矣!于是含生福尽,大雄韬光。其以法训遗形,付嘱十六大阿罗汉,永令护持,作诸饶益,实谓曜灵西匿以潜辉,素朏东生而继朗。立言垂范,品物咸资。辟无量之福田,植有情之德本。向使劫火飞焰,寿域复隍,大教仍存,斯文未丧。昨以历穷木数,鼎迁火随,区宇大宁,人民胥悦。故有都维那彭城刘公并邑众等,感悟真宗,式符妙道,喜逢昌运,乃构良缘。愿素既陈,董成其事,同心戮力,向应风从,作苦海之虚舟,崇菩提之精宇。良材则豫樟杞梓,巧匠则班尔公输。榱桷斗空,栾栌拱密,龙蹲鸟跂,日观云亭,巍然焕然,壮矣丽矣。雾笼丹雘,疑彩凤以翻翔;烟锁栋梁,认虹霓之偃伏。殿堂既备,圣相是陈,爰命良工,式模梵质。请京师王延光、庄塑赵守忠等,庄塑释迦像一躯,螺髻连趺,举高丈五。文殊、普贤,饮光、庆喜,供养菩萨,掖卫善神,一㩉九事;并前护法大阿罗汉,及法住记主,庆友尊者,并仆从等,统数三十六事。于是尊居卑侍,师昭资穆,譬山主显于大海,如朗月晃如群星。而又道具必陈,供养克备,并功绝世美,妙尽物华。安生、吴道玄之奇能,孰谓远矣?乾德三年正月二十八日,厥功告毕,庆赞云终。风云聚散以呈祥,羽毛高低而应瑞。凡诸感变,奚可轻殚。爰自备物,迄以立功,辰浃二百旬,金费五百万。于戏!释氏宗门,盛事如此。兹院也,即西京讲《维摩经》宗公上人之先师普明大师之遗址也。上人以先师迁化之后,就其听徒温浴凡数十载,法席无闲。上人以邴尝栖函丈,每润情澜,以文为托。固辞不暇,姑从质实,用记岁时云。
按:道光《阜阳县志》卷一九,道光九年刊本。
逍遥咏 其十六 北宋 · 赵炅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求得真宗一(原注:抱守淳一,冲和乃全。为道之基,养育由性。故得一之理,契乎真宗也。),深知万象清(原注:覆载既广,万象居中。既晓真宗,遂能齐物。纷纭异类,长短相形,各复归根,咸资于道。)。
自然通感应(原注:阳唱阴和,感召自然。成物之务,以通乎幽奥者也。),意外别长生(原注:羽化脱屣之道,在乎意出象外,迹离区中,不为物拘,自陶时数。何长生之理不明哉。)。
学古身何措(原注:效上古之风,守知白之道。举措合度,雍雅以居。不怠行之,愈加光大。),辉华日莹明(原注:法道崇德,立身扬名。若杲日丽天,辉华烛物,洞然明莹也。)。
谁穷天地理(原注:清浊异立,刚柔不等。法而象之。体而制之,穷其根源者,其唯圣人乎。),去住两无成(原注:阴阳既叙,乾坤并列。或去彼取此,则物无成功;若俯察仰观,则道可全济。盖造化交感,去留无象也。)。
逍遥咏 其十八 北宋 · 赵炅
五言律诗 押词韵第一部
逍遥名不易(原注:夫物之生也,禀灵受气,虽或万殊,至于品物大小,名当其分,逍遥之理一也。故逍遥之名,曾无易矣。),一法贯真宗(原注:但以逍遥之一法,而贯之于真宗也。)。
入位谁分别(原注:始于长生之术也,或分知其一二,洎成至道,入真人之位,则犹百川之赴海,滔滔然又孰能分别其异同哉。),深玄隐大功(原注:既尽深玄之理,唯达者能知,光而不曜,所以隐彼大功也。)。
杳冥难测度(原注:杳杳冥冥,中含至精,诚非下士而能测之,故云难矣。),象外理皆同(原注:必能妙达玄中,深穷象外,则彼此之理无异也。)。
洞府群仙侣(原注:洞府群仙,皆禀灵符,授金简,羽驾霓裳,有道之士也,所以啸俦命侣矣。),三天顺九重(原注:三清之境,谓之三天也。且天有九重,三天顺而次之,寔无上清净之灵居。盖真仙之所御也。)。
逍遥咏 其二 北宋 · 赵炅
七言律诗 押微韵
于身日毅但多为(原注:执身起见,日益妄情,徒甚多为。转赊真理也。),贤圣何曾免是非(原注:惟贤与圣,指是明非,所以启迪于人,所以昭宣于世。然是非之迹,则无以免也。)。
大道几时明鄙隔(原注:大道凝然,未尝鄙隔故庄生云,人能清目净耳,不劳心神自至于道也。),真宗隐显在玄机(原注:真宗之妙,或隐或显,虽千变万化,而动契玄机也。)。
周知物理通还感(原注:智周乎万物之上者,则理无不备矣。所谓神而化之,感而遂通也。),俯仰从来有顺违(原注:俯即观法于地,仰即观象谥天,虽事有顺违,且理无动静。至人之道,在其间矣。)。
宜且守恒存礼让(原注:法天地之常,存礼让之则。故人不化而自归也。),难中轻重两相依(原注:礼者,忠信之薄也。若望其湛然常寂之道,固为轻矣。今开乎礼让之门,俾归于大道,乃轻重之相依,是为难也。)。
逍遥咏 其四 北宋 · 赵炅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人心多是少相投(原注:人心不同,犹若其面,所以水火不可相济,善恶不可同涂,相投之心。实为鲜矣。),非识尘中上品流(原注:大隐居廛,真人由是混迹尘世,或显或晦,中下之流,故不识辨也。)。
不见真宗归物理(原注:不晓清简无为之旨,混合自然之玄,以此冲虚,同臻物理也。),难知妙道后先休(原注:非常道之玄,岂名言而可及,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故难知也。)。
生前内鼎宜烹鍊(原注:人生瞬息,宜以修身养道,精思鍊志,吐浊纳清矣。),殊胜华池好渐修(原注:神水华池,功玄理奥,深知殊妙,好渐修之矣。)。
但见完全凭土德(原注:知之修鍊,仗五行以完全,故土有五德,终始用之,不可暂舍也。),能调火候药皆秋(原注:志士得日时升降,火候进退,秋后寸草秀实,所以金丹此时功毕矣。)。
逍遥咏 其九 北宋 · 赵炅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含元得一本真宗(原注:含和元气,得一冲虚,本妙道之祖宗,皆冥漠之真要。),误者平论总是空(原注:昧乎大理,误致论量,诠万类以全空,述冲元之非有,背矣哉,废乎表里也。)。
万象都来皆备数(原注:广而不可量,微而不可察,混漠无际,皆万象之端,备在其间矣。),千言譬谕了然通(原注:御物指真,备乎上士,而中下者形乎谕况,举设言端,方能通解也。)。
才高俊彦优堪赏(原注:才高至理,气俊怡神,弃尘境以优游,践仙乡而赏玩矣。),窃禄偷安有异同(原注:尸禄素餐,承颜顺皆,噂沓背憎,反道败德,与夫夔龙辅政,房杜佐君,一何异哉。)。
唯愿他心如似我(原注:圣人无心,盖从民所欲,务彼清净,思复淳和,使天下一同皆为善也。),不教陷恶罪身中(原注:不陷物于不义,但教人以知方,罪渐涤于身中。迹或升于象外矣。)。
缘识 其四十六 北宋 · 赵炅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秋锁烟岚日未蚁,道情欲话老僧期。
旋烹茶灶心先喜,摇撼松风睡思迟。
鹤唳九霄堪入画,云平三界化无私。
真宗象教非虚说,对境成空是我师。
逍遥歌 其一 北宋 · 赵炅
七言绝句 押屋韵
逍遥自在何拘束(原注:邈彼大方旷然自得。指六合而无外,临万机而有馀。其居也何思,其行也何虑。含精抱一,适性融真。非夫天下之至人,其孰能与于此哉。),天地希夷无返覆(原注:天地虽大,其化均也。若穷乎视听之门,极乎希夷之表,则道无以塞,德无以为,所谓得天地之平也,又何反覆哉。)。
勿把他心向外求(原注:道不在外,而内自明。),真宗理道相和睦(原注:夫明白入素内外玄同者,谓之真宗也,既混然成性,则与道相和,故人天之乐在其中矣。)。
逍遥歌 其九 北宋 · 赵炅
七言绝句 押霁韵
康哉内景植仙桂(原注:摄正气以资神,统真精而固本,内景也,所谓植长生之桂,居不死之乡。),枝叶婆娑深根蒂(原注:根,道气也;蒂,精华也;婆娑,盛貌。流兹七液,灌彼五花,乃深根固蒂之谓也,则枝叶不得不盛矣。)。
真宗妙法审来由(原注:真一玄宗,乃长生之妙法也。审彼厥由,有自来矣。),修鍊真空无涯际(原注:真空,妙本也。修之鍊之,惟精惟一,既日新其道,即所趣无涯矣。)。
缘识 其五十七 北宋 · 赵炅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忘中十种善为缘,达得真宗有后前。
利口饶教清似水,争如无事虑心田。
缘识 其九十三 北宋 · 赵炅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一部
慕道焚修万法通,一心清淡奉真宗。
方知异境人难见,见即虚无事不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