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迎山阁为长庆寺登览之胜暇日携觞命友屡醉其上因赋此诗 宋 · 李光
押麌韵
青山似幽人,那肯入城府。
远碧横春空,秾绿浮天宇。
常苦俗物遮,不得快观睹。
何年敞层阁,轩豁开牖户。
千岩劳顾揖,万壑随仰俯。
飞腾若鹏鸾,盘踞状龙虎。
翩翩垂翅翼,蜿蜿回肘股。
朝来拄笏看,爽气逼檐庑。
孤云时去来,寒月静吞吐。
溪山自奇绝,信美真吾土。
我老剩得闲,遇胜辄为主。
朋簪俱莫逆,棋酒屡清聚。
亦有支遁流,时来共挥麈。
迎客如迎山,好事免嘲侮。
常烹雨前茶,不打斋后鼓。
从今赞公房,名字照千古。
请圆通教院如阇黎疏 宋 · 刘一止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八四、《苕溪集》卷二七
领略真机,觉悟止缘一宿;纵横妙旨,谈说至于九旬。有觉非真,多谈亦妙。欲了此间胜义,直须本分导师。阇梨如公,学道邃深,辨才通敏。支遁之善标宗会,雅蒙谢傅之知;道安之略遍群书,宜得习公之誉。矧圆通之古刹,号灵感之道场。人于大士有缘,食是诸天打供。苟非宿望,难服众心。举步而识象王,兹焉取法;探穴而得虎子,谁敢争行(教僧旧呼师为如虎子。)。要恢东越之宗风,无愧灵山之听象。
游浮玉三首 其三 北宋 · 蔡肇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曾访山中支遁林,厌闻钟鼓日钦钦。
百川赴海通三岛,万籁逢秋共一音。
折戟战痕谁共吊,浮杯足迹杳难寻。
鱼峰梵呗随曹植,试听云閒鸾凤吟。
次周开祖游鹤林韵 北宋 · 吴则礼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消渴茂陵端倦游,穿云踏石良未休。
诸天办供林谷晓,一寺鸣钟江海秋。
吾曹大是许询辈,道人岂非支遁流。
莫因妻儿要归去,杖藜聊为茶铛留。
又和师川同集章江寺二首 其一 宋 · 洪刍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鹿苑江南寺,龙沙城北游。
脩椽云自宿,返照雨还收。
禅麈寻支遁,棋枰对弈秋。
还家真复乐,何必远封侯。
赠晖书记晖有伯时所画马甚奇 北宋 · 李彭
五言律诗 押支韵
脱尽膏粱气,秖馀云壑姿。
囊中支遁马,笔下惠休诗。
木末鸟还语,花边蝶浪窥。
平章赖公等,吾病不能奇。
寄如壁(豫章本作璧)上人 北宋 · 李彭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平生刚直隐长虹,收卷波澜说(原校:一作入)苦空。
翰墨场中无李广,苾刍园里有支公。
未应雪浪侵头白,想见丹砂入颊红。
骢马他年焚谏草,看君妙手试宗风。
寄赠择言两绝句 其一 北宋 · 李彭
七言绝句 押词韵第三部
忆昨同倾三昧酒,论文时掇百家衣。
他年准拟兰亭会,好画高人支遁师。
次韵九弟五绝句 其三 北宋 · 李彭
七言绝句 押删韵
谷水为帘映暮山,珂珠贝玉妥天关。
传闻小陆同支遁,游戏苍崖钜壑间。
次闲叟见寄之韵 北宋 · 李彭
押词韵第十五部
王侯气迈往,青春颇干禄。
任侠似朱家,窜身脱冤狱。
甘随支遁游,不作子公牍。
着鞭投前地,嗜山性尤酷。
遗民卧江汉,无心谋半菽。
数面遂成亲,开怀注醽醁。
新闻倒青箱,谠论尊黄屋。
禅参灵运前,庭列山阴竹。
好乖当语离,作恶徒满腹。
西风挂席归,清谈渴心足。
汉庭今侧席,公道追黄鹄。
莫作稻梁谋,营营辈鸡鹜。
我自(豫章本作作叟)宴山川,坐啸临长谷。
送嗣行叟住云岩 北宋 · 李彭
押词韵第四部
昔在冯光禄,精兵伐莎车。
大宛献象龙,权奇天马驹。
朝趋不动尘,历块暮过都。
银鞍香罗帕,晞骥(《永乐大典》卷九七六三作奚及)行坦途。
一朝伏辕下,局趣时长吁。
霜蹄绕羊肠,翻思在坰娱。
复闻郭橐驼,种蓺绝代无。
擢秀土膏动,安恬肆纡馀。
侪流失妙理,静躁由来殊。
木性不受触,剥肤验荣枯。
柳侯为作传,临民真楷模。
嗣公武夷秀,淡然云水徒。
风期压支遁,渊源从老卢。
膏肓在岩壑,浩浩不可污。
屡辞公侯聘,烟霞閟团蒲。
忽著垢墨衣,俯身蛙黾区。
我本佛国净,示见秽土居。
譬之喷玉姿,骧首径崎岖。
虽怀万里气,讵可轻艰虞。
亦如莳卉木,涵养须敷腴。
根节藏蠹蝎,安忍不剔除。
名驹即商鉴,种术毋令疏。
邾蟊或蜂(原作螽,据《永乐大典》改)虿,三言成于菟。
愿公置坐右,爱之良不诬。
夜窗为长吟,霜飙响高梧。
寄崇书记 北宋 · 李彭
穷山岁晚满烟雨,欣逢支公会心侣。
斲诗已度曹刘前,谈玄复恃殽函固。
寒厅夜寂斗正横,衰怀径协沧洲趣。
新章顿挫兵出奇,遥随归雁下烟渚。
胸中书传要扶疏,笔端联翩将脱兔。
渊渊挝就渔阳掺,遽作回帆听鸣鼓。
明窗试玩老髯语,黄鹄看君响长阜。
山阴傲吏有僧珍,水镜湛然当见许。
寄云门山僧宗杲 宋 · 吕本中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隋堤河畔别支公,目断霜天数去鸿。
岁月峥嵘如许久,江湖漂泊略相同。
无穷烟草夕阳外,不尽云山秋色中。
寄语只今能见忆,书来莫遣太匆匆。
重开僧史略序 北宋 · 释法道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五○、《僧史略》下
佛书所载,地狱、鬼、畜、北俱卢州、长寿天、佛前佛后、生便盲聋瘖哑、世智辩聪不信毁谤佛法僧者名八难处,又曰八无暇。盖生其处者,障难深重,无暇修心,不知正法,长劫驱驱,轮回不息故也。是知世聪俗慧,不达佛书,则理昧正真,事同盲聩。矜伐衒耀,自为己能,沮善诋僧,佛所不救,生遭贬谪,死入阿鼻,违逆皇天,招延世乱,皆此辈也。致乱皆因蠹善,具载佛书。本朝王内翰禹偁生平著述,排诋释氏,虽唐韩退之、吾宋欧永叔,佛书所谓「天魔波旬阐提外道」无以加也。间遇英杰之僧,亦心重之。余尝读王公禹偁文集,有赠僧录通慧宁公诗,曰:「诏修僧史浙江滨,万卷书中老一身。赴阙尚骑支遁马,援毫应待仲尼麟。溟濛雪彩松窗晓,狼籍苔花竹院春。还许幽斋暂相访,便令陶令满衣尘」。其意窃比陶彭泽谒远法师故事而自高之也。欧阳文忠公亦录王内翰、宁僧录元夜观灯嘲谑之言,有「秦郑不爱未坑」之语。王又述宁之墓志,则有心慕诚服之意,叙宁有文集一百七十卷,见行于世。王之毁僧破佛,蜂虿枭獍,吠尧弹凤,天下皆知矣,独于通慧友爱相师,赋诗述铭以褒美之,何也?盖通慧学行才识,兼类相求,自相友爱耳。且世谛文章,未知其高下,其于学佛明心,博通大教,王必不及也。且夫释氏横阔胜大之言,包罗法界,洞彻邻虚,断惑出缠,冥真会圣,永抛轮转,长挹爱河,出万劫之迷津,脱四魔之见网,历劫灾而不坏,与虚空而并存,与夫世文实霄壤矣。佛之利见也,应大机则重重华藏,刹刹分形;接小凡则丈六化身,三千界主。所以宣尼推为至圣,老氏尊之竺乾,吾师号佛,觉一切民也。溥天慈父,覆育群伦,超出世间之大圣人也。孔、老二圣岂妄推之?盖见善不及,守雌保弱,不敢为天下先之志也。本朝驸马都尉李度题寺咏佛诗曰:「仲尼推至圣,老氏称古皇。天上及天下,应更无比量」。勒碑于相国寺之东庑别院。盖佛者流光于混元之前,列影向太虚之始,慈云法雨,润泽群生,千圣乐推,万灵欣奉,宜乎宣尼、伯阳闻风而悦,慕德而归命焉。唐李商隐赞曰:「吾儒之师,曰鲁仲尼。仲尼师聃,龙吾不知。聃师竺乾,善入无为。稽首正觉,吾师吾师」。懿哉儒言,知佛者也!经不云乎:除摩利支山不产旃檀木,好语皆生佛法中。佛未出时,世谛幻法,皆无名字。佛之设教,统应群机,撮要而言,不出乎真俗二谛。其真也,诠妙理之格言,究死生之出要;其济俗也,奖善罚恶,罪福报应。至于治世之书,亦诸佛之遗化也。故经曰:一切世间安民济物,皆是诸佛。法灭尽后,有婆罗门采什佛书,安置己典,传于后世,大千国土,各有典彝,在天竺则四韦陀,此土则五经三史之书也。故曰一切法者,皆是佛法,岂徒言哉!如今黄冠剽窃佛经,撰成己教,外道经书,半偷佛法,识者尽知矣。唯宁师内外博通,真俗双究。观师所集《物类相感志》,至于微术小伎,亦尽取之,盖欲学佛遍知一切法也。崇宁四年,敕加命号,曰「东京左街僧录、史馆编修、圆明通慧大师」,以旌其学行。师之所著,唯《大宋高僧传》三十卷与《僧史略》三卷,奉敕入藏颁行外,馀多湮没兵火之中。得斯藏本,佛法事理,来历纪纲,舍此书而弗知也。茍斯文之坠地,顾大法之将沉,由是敢率同袍,兴心内护。爰有两街僧录鉴义、临安府前后政僧官禅讲,同出长财,命工镂板,附藏流通。因写王诗、欧公之录以示方来,使知世智辩聪之流有时而信焉。三教之贤圣,理归一揆,则八无暇之沉沦尚可救也。故为序之。绍兴十四年甲子四月己巳如来诞圣日,传西天三藏法、特赐宝觉圆通法济大师法道序。
务学十门 其六 不学诗无以言 宋 · 释法云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五
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诗陈褒贬,语顺声律。《国风》敦厚,《雅》《颂》温柔。才华气清,词富彬蔚。久习则语论自秀,才诵乃含吐不俗。彼称「四海习凿齿」,此对「弥天释道安」。陈留阮瞻时忽嘲曰:「大晋龙兴,天下为家,沙门何不全发肤、去袈裟、释梵服、被绫纱」?孝龙对曰:「抱一以逍遥,唯寂以致诚,剪发、毁容、改服、变形,彼谓我辱,我弃彼荣。故无心于贵而愈贵,无心于足而愈足」。此乃气蕴兰芳,言吐风采,虽不近乎聋俗,而可接于清才。佛法既委王臣,弘道须习文翰。支遁投书北阙,道林方逸东山,自非高才,岂感君主?宜省狂简之言,徒虚语耳。
与吕微仲范彝叟登福山寺 南宋 · 郭忠孝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夹路东风花欲燃,群仙携傍翠微巅。
空阶遍撒金莲火,虚殿高烧宝篆烟。
禅寂静谈支遁后,道源真悟伏羲前。
寻僧未及鸠莲社,且共清樽石榻连。
示清净居士(李提举献臣) 宋 · 释宗杲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三二、《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九
佛言:「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佛境界非是外境界有相,佛乃自觉圣智之境界也。决欲知此境界,不假庄严修證而得,当净意根下无始时来客尘烦恼之染,如虚空之宽旷,远离意识中诸取,虚伪不实妄想亦如虚空,则此无功用妙心,所向自然无滞碍矣。
佛又言:「不应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道于如来,应遍于一切处见于如来」。佛者觉义,谓于一切处,常遍觉故。所谓遍见者,见自己本源自性天真佛,无一时一处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界中而不遍故也。众生迷此,而轮转三界,受种种苦。诸佛悟此,而超诸有海,受殊胜妙乐。然苦乐皆无实体,但迷悟差别,而苦乐异途耳。故枉顺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众生现时法身不现是也。担荷此段大事因缘,须是有决定志,若半信半疑,则没交涉矣。古德云:「学道如钻火,逢烟且莫休。直待金星现,归家始到头」。欲知到头处,自境界他境界一如是也。
既学此道,十二时中遇物应缘处,不得令恶念相续。可照顾不著起一恶念,当急著精彩,拽转头来。若一向随他去,相续不断,非独障道,亦谓之无智慧人。昔沩山问懒安:「汝十二时中,当何所务」?安云:「牧牛」。山云:「汝作么生牧」?安云:「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山云:「子真牧牛也」。学道人制恶念,当如懒安之牧牛,则久久自纯熟矣。
他弓莫把,他马莫骑,他人之事莫知,此虽常言,亦可为入道之资粮。但常自检察,从旦至暮,有甚利人自利之事,稍觉偏枯,当须自警,不可忽也。
昔道林禅师居秦望山长松之上,时人谓之鸟窠和尚。白居易侍郎镇钱塘,特入山谒之,乃问:「禅师坐处甚危险」。师曰:「老僧有甚危险,侍郎险尤甚」。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遂作礼而去。今欲省心力,莫管他三岁孩儿道得道不得,八十老人行得行不得,但诸恶莫作,便了此语。信也著,不信也著,请思之。
世人现行无明,矫而为善,善虽未至,岂不胜寡廉鲜耻托善而为恶者?教中谓之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苟能直心直行直取无上菩提,可谓真大丈夫之所为矣。尘劫来事,只在如今。如今会得,尘劫来事即时瓦解冰销。如今不会,更经尘劫,亦只如是。如是之法,亘古恒然,未尝移易一丝毫许。
此事许聪明灵利汉担荷,若使聪明灵利则无担荷分。聪明灵利者虽易入,而难保任,盖入处不甚深而力弱故也。聪明灵利者,才闻善知识说著个中事,便眼目定动,早将心意识领解了也。似此者自作障碍,永劫无有悟时。外鬼作殃犹可治,此乃家亲作祟,不可禳祷也。永嘉云「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兹心意识」,此之谓也。
士人博览群书,本以资益性识,而返以记持古人言语,蕴在胸中,作事业、资谈柄。殊不知圣人设教之意,所谓终日数他宝,自无半钱分。看读佛教亦然,当须见月亡指,不可依语生解。古德云:「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有志之士读书看教能如是,方体圣人之意少分也。
昔李文和都尉参石门慈照聪禅师,悟临济宗旨。有一偈曰:「学道须是铁汉,著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妙哉斯言,可以为光明种子发机之助也!
世间尘劳之事,如钩锁连环相续不断,得省处便省。为无始时来习得熟,若不力与之争,日久月深,不知不觉入得头深,腊月三十日,卒著手脚不办。要得临命终时不颠错,便从如今作事处莫教颠错。如今作事处颠错,欲临命终时不颠错,无有是处。
古德有言:「寻牛须访迹,学道访无心。迹在牛还在,无心道易寻」。所谓无心者,非如土木瓦石顽然无知,谓触境遇缘,心定不动,不取著诸法。一切处荡然无障无碍,无所染污,亦不住在无染污处。观身观心如梦如幻,亦不住在梦幻虚无之境。到得如此境界,方始谓之真无心,且非口头说底无心。若未得真无心,只据说底,与默照邪禅何以异哉?
佛是众生药,众生病除,药亦无用,或病去药存。入佛境界,而不能入魔境界,其病与众生未除之病等。病瘥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段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耳。
归宗斩蛇、南泉斩猫儿,学语之流,多谓之当机妙用,亦谓之大用现前不存轨则。殊不知总不是这般道理。具超方眼,举起便知落处,若大法不明,打瓦钻龟何时是了?
欲空万法,先净自心。自心清净,诸缘息矣。诸缘既息,体用皆如。体即自心,清净之本源;用即自心,变化之妙用。入净入秽,无所染著。若大海之无风,如太虚之云散。得到如是田地,方可谓之学佛人。未得如是,请快著精彩。
近日丛林以古人奇言妙语问答,为差别因缘狐媚学者,殊不本其实。诸佛说法,唯恐人不会,纵有隐覆之说,则旁引譬喻,令众生悟入而已。如僧问马祖:「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于此悟入,又有何差别?于此不悟,即此即心是佛,便是差别因缘。
凡看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心未明了,觉得迷闷没滋味,如咬铁橛相似。时正好著力,第一不得放舍。乃是意识不行,思想不到,绝分别灭理路处。寻常可以说得道理,分别得行处,尽是情识边事,往往多认贼为子,不可不知也。
有一种人,早晨看经念佛忏悔,晚间纵口业骂詈人,次日依前礼佛忏悔,卒岁穷年,以为日课。此乃愚之甚也。殊不知梵语忏摩,此云悔过,谓之断相续心,一断永不复续,一忏永不复造。此吾佛忏悔之意,学道之士,不可不知也。
学道人十二时中心意识常要寂静,无事亦须静坐,令心不放逸,身不动摇,久久习熟,自然身心宁怗,于道有趣向分。寂静波罗蜜,定众生散乱妄觉耳,若执寂静处便为究竟,则被默照邪禅之所摄持矣。
赵州和尚云:「老僧十二时中,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馀无杂用心处」。此是这老和尚真实行履处,不用作佛法禅道会。
善恶皆从自心起,且道离却举足动步思量分别外,唤甚么作自心,自心却从甚么处起?若识得自心起处,无边业障一时清净,种种殊胜不求而自至矣。
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知得来去处,方名学佛人。知生死底是阿谁?受生死底复是阿谁?不知来去处底又是阿谁?忽然知得来去处底又是阿谁?看此话眼眨眨地理会不得,肚里七上八下,方寸中如顿却一团火相似底,又是阿谁?若要识,但向理会不得处识取。若便识得,方知生死决定不相干涉。
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节。
赵州「狗子无佛性」话,喜怒静闹处,亦须提撕,第一不得用意等悟。若用意等悟,则自谓我即今迷,执迷待悟,纵经尘劫,亦不能得悟。但举话头时,略抖擞精神看,是个甚么道理。
赵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佛字尚不喜闻,想无闲工夫管闲事,逐日波波地检点他人也。
古人提持此事,或就理、或就事、或据时节、或向上提持,俱无定准。教中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是也。
献臣道友在富贵中不为富贵所迷,知有此一段大事因缘,决定透脱生死。予得谴来衡阳,与之相聚,首尾四年,只同一日。守官政事不苟简,凡百从宽,廉谨重厚,未尝谈人过恶,此真佛菩萨所行之行也。因以此轴求指示,故书此二十六段似之。亦以其纯诚向道甚力故,欲赞成之。庶几依此做工夫,将来发明大事,如杨大年、张无尽诸大老,作吾家内外护菩萨,则予之言不虚发耳。
投食山家 北宋 · 释正觉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霜晨藜杖起孤禅,乞食山家图省缘。
斜径顺风鸣竹火,飞甍迷眼映松烟。
秋羹木鳖有真味,午饭树鸡无俗膻。
谁谓客床卧不稳,我无支遁买山钱。
和希哲轩上韵与友游华严五云峰 北宋 · 欧阳澈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剑戟峰攒迥绝尘,扪萝宜谒社中人。
虽无樽酒邀元亮,恰有清谈敌季真。
漱玉泉声清洗耳,霭云香缕静颐神。
支公况是忘形侣,不讶林宗折角巾。
句 其五 宋 · 夏倪
押阳韵
坐食今添几支遁,煮盐那得百弘羊(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