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 其二 唐 · 杜甫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创作地点:重庆市重庆直辖县行政区划奉节县水楼
引用典故:倾盖 宓子弹琴 巫峡 终军弃繻
宓子弹琴邑宰日,终军弃繻英妙时。
承家节操尚不泯,为政风流今在兹。
可怜宾客尽倾盖,何处老翁来赋诗。
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弈棋。
唐赠太子少师崔公神道碑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八
礼之中庸曰。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是礼也。于国为恩。于人为孝。朝廷赠赵公之先人故晋州司法参军赠清和太守三至太子少师。褒少师之德。扬赵公之孝。国之恩也。书之洪范曰。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赵公奉若少师之训。为国股肱。翊大君之明。可谓忠矣。传曰。有明德者。必昌于后世。后必有达人。故叔梁纥有子曰文宣王。陈仲弓有孙曰司空偫。积德于身。以垂厥后。犹洪河广大于涓流。太山峻极于邱陵。蕴百行。惟少师。宣六德。惟赵公。父慈子孝。移孝于忠。盛矣哉。维烈山氏以稼穑代畋渔。伯夷以秩礼谐神人。太公以大勋平祸乱。季子以让德辞社稷。崔氏其后也。有魏名臣炎。降至宋度支郎中赠冀州刺史元孙。陨身成名。兴起百代。生魏吏部尚书左仆射贞烈公亮。六为吏部郎。三为吏部尚书。再为大中正连部二千石。一为大将军。历侍中太常光禄大夫。男为部官。女为九嫔。与伯父之子仆射休首出偫姓。为海内甲门。孙曰肇师。以令望为中书侍郎。以才辩为聘梁使。中书孙讳道淹。北齐安州总管掾。生少师之祖讳方骞。皇朝万年主簿临洺子。临洺子生少师烈考讳贞固。皇朝武功主簿赠吏部尚书。娶赵郡李氏。新定之子。高都之侄。中外之甲。光标士林。少师讳景晊。清河东武城人也。三岁丁太夫人忧。十二居武功艰。号哭无时。邻里辍相。终制读书。岁不践阈。一览数纸。终身不忘。年十七。与亲兄晙一举明经。同年擢第。二十三调补梁州南郑县尉。以能政闻。转蜀州晋原县尉。以清白器干为按察使倪若水表荐大理评事。以亲累贬利州葭萌丞。历梓州盐亭丞晋州司法参军。公风度详雅。器宇方深。有道者悦之而不厌。不仁者惮之而迁善。蘧瑗在卫。卫多君子。子贱居鲁。鲁有贤人。若至听词必察。临事能断。吏不忍欺。人不敢犯。刺史齐景冑洎州长举公清明中正。差充支使。毕构代齐。假为判官。开元三年。终于官舍。春秋四十。权厝于邙山元元庙西北原。公之逝也。宗族叹曰。孝可以动神祇而不寿。僚友叹曰。仁可以师天下而不贵。闻者叹曰。清可以激贪俗而不昌。命矣天乎。盛德不兴。宜其后也。夫人荥阳郑氏。皇朝兵部郎中卫州刺史元升之子。吏部侍郎平章事愔之女弟。以德范仪少师。以才明训赵公。天宝十二年。享龄六十九。终于京兆崇贤里。殡于长安南杜陵原。有一子二女。神龙中。申明旧诏。著之甲令。以五姓婚媾。冠冕天下。物恶大盛。禁相为姻。陇西李宝之六子。太原王琼之四子。荥阳郑温之三子。范阳卢子迁之四子。卢辅之六子。公之八代祖元孙之二子。博陵崔懿之八子。赵郡李楷之四子。士望四十四人之后。同降明诏。斯可谓美宗族人物而表冠冕矣。在周则邵单为公族。妫嬴为上国。西京窦傅之贵。东汉袁杨之盛。魏以荀陈为德门。南朝以王谢为高望。方之于公。川谷江海也。嗣子圆。以文学早知名。射策上第。官历台省。寻拜蜀郡长史兼御史中丞。加节度使。时安禄山起幽朔。连陷潼关。赍表腰金。恳迎元宗。省表垂泣。召宰相谓曰。世乱识忠良。今见之矣。除中书侍郎益州长史节度等如故。及乘舆至蜀。朝廷羽仪。如京之制。终古难之。肃宗幸彭原。将复天下。以剑南无事。不假此人。诏赴行在。咨以缔构。扈从迁宫。日月并照。元宗获申圣慈。肃宗获申圣孝。酂侯功大。博陆赏尊。诏曰。一匡天下。大庇生人。迁特进中书令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封赵国公。昔成王以曲阜命周公。王曰叔父。亲亲也。以营邱命太公。王曰叔舅。贤贤也。惟肃宗亦以赵国锡崔公。今上以少师赠先公。三代之极教也。后转太子少师兼御史大夫东京留守。寻为工部尚书扬州长史浙江东西三道观察使吏部尚书知省事。馀如故。又转尚书右仆射。四年某月日。龟筮叶吉。奉少师荥阳夫人之丧。合祔于东京河南邙山之某原。礼也。世传清白。子孝臣忠。山东士大夫以五姓婚姻为第一。朝廷衣冠以尚书端揆为贵仕。惟公兼之。清河崔氏。至赵公三代仆射。可谓尽善矣。泰山羊●924A。世传清德。北海范毓。儿无常亲。总此二者。为公家法。华学放史氏。敢播风烈焉。昔孔悝铭鼎。备举前代。史克颂鲁。独美僖公。用以诞敷先人。昭示后代。在礼然也。今之作颂。书国家之孝理。列圣君之得人。崔氏之世绪。少师之懿范。赵公之孝思。士风祖德。永为不朽。崔氏之门。为不朽矣。若终者。华安得不颂之。其文曰。周之上公。让为大夫。秦之司徒。家于冀都。伯从清河。德绪繁多。仕至扬州。出将封侯。惟德惟器。魏之中尉。降及元魏。偫从并贵。才如尚书。德如评事。古之廷评。伏念惟刑。我闻德声。继佐葭萌。安道和俗。化行三蜀。彼汾之曲。片言折狱。清风人穆。升闻辇毂。苇辙蒲帷。公行不归。哲人其萎。后贤用微。荥阳夫人。柔明佐君。嫁有嘉闻。首代馨芬。高阳才子。唐虞多士。克先赵公。大雅爰起。有子如是。可谓孝矣。崇原既平。伊洛攸清。永安厥灵。万有斯年。子孙以宁。
德先生诔 唐 · 李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一
或问曰。德先生者奚氏。余曰。南阳张姓。有略其名。维之其字也。或曰。与古谁伦。可以簉七十子乎。余曰。七十子或贤或恒人。方于贤。原宪宓不齐其比也。或曰。大哉。余曰。七十子亲圣人之道者也。维之追圣人之道者也。七十子得圣人疆畛之际。维之得圣人衣冠之润。向使获亲圣人。则鳞差耕雍也。或曰。何咎而瞽。余曰。圣贤偕时。故春秋之乱。冉耕恶疾。左邱明卜商皆瞽。圣如夫子。失司寇。饥于陈蔡。忠如苌宏。谋尊王室而戮死。君子道消。故仁贤穷。维之邻道昌黎韩极。亦以德闻。与维之同病。不幸二子不以病为佥而丧中明者也。或曰。夫如是。得无诔之。余诔之曰。神胡病后之人。而夺先生。噫嘻。哀夫德甫。余将畴兄。
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 唐 · 岑参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引用典故:宓生
君不见梁孝王脩竹园,颓墙隐辚势仍存。
娇娥曼脸成草蔓,罗帷珠帘空竹根。
大梁一旦人代改,秋月春风不相待。
池中几度雁新来,洲上千年鹤应在(梁园中有雁池、鹤洲)。
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
当时置酒延枚叟,肯料平台狐兔走。
万事翻覆如浮云,昔人空在今人口。
单父古来称宓生,祗今为政有吾兄(家兄时宰单父)。
輶轩若过梁园道,应傍琴台闻政声。
虙子贱碑颂 唐 · 贾至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六十八
清静致理。中庸之德至。高明柔克。简易之体大。绎微旨而徵遗论。何先生道蔚其葳蕤者也。先生宣慈在躬。精义入神。德顺乎天。性根于仁。殷其如雷。暧然如春。始受业于仲尼。终委质于鲁君。尔乃周道凌迟。王风哀思。夷狄窃于位号。干戈乱于原野。则我鲁国无齐晋之强。定哀非桓文之主。三卿有僭虐之政。先生处此乱邦。从容理邑。平心气而全耳目。晏然跻富寿之域焉。自非知微知彰。变化无穷。孰能臻此。观夫为政之大。体元之要。恤孤哀丧。举事问吊。训之以悌。加之以孝。借五更而悟君。贤三老而禀教。然后燕居以夫其体。张乐以和其人。夜渔不戒而信。欺吏不威而息。是以宣尼惜君之理小。子期问君之政暇。何其远哉。向使移于有国之君。则陶唐之理也。施于有政之臣。则二南之化也。昔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理。周公殽膳在御。不解悬而四夷伏。小大则异。其揆则同。天宝初。至始以校书郎尉于单父。想先生行事。徵其颂声。而古碑残缺。苔篆磨灭。使立志之士。何以揖其遗风焉。呜呼。其道存而其事往。其人亡而其政息。哀哉。遂作颂曰。
鸣琴汤汤。虙子之堂。清静无为。邑人以康。浇风化淳。霸俗致王。谁谓阳鱎。革而为鲂。皤皤黄发。或师或友。芃芃麦苗。不稂不莠。齐师已却。鲁俗斯阜。谏或剖心。伊人引肘。穆穆伊人。希圣之才。尧舜既往。孰为来哉。从时卷舒。与道徘徊。游泳孔门。取容定哀。泱泱千古。显显令德。声随悠牧。惠与顺息。人亡政弊。道播神默。寂寥夜川。惆怅旧国。荒祠尚扫。苔篆将磷。寻风聆韵。想见其人。年代邈殊。精诚闇亲。再表贞石。颂声惟新。
兖公颂 唐 · 张之宏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五
若昔帝轨覆。王纲颓。则孔圣挺生。而宪章克复。故能羞人极。酌彝伦。声明有度。文武不坠。讲德泗上。横经淹中(阙七字)。代呜呼。驱儒墨。蹈仁义。旷志鹏海。服膺蚁术。瑳琢金玉。钻仰情性者。其唯兖公乎。公姓颜名回。字子渊。鲁人也(阙七字)。十□惠困而能通。休休焉拾尘著德。贫而不仕。衎衎焉鼓琴自娱。虽行藏坐忘。黜聪堕体。确乎不拔。澹乎自持。犹以农□□□□□谈岱岳辨星精之骑。及夫杏坛花白。素王哀一臂之交。槐市叶青。丹史焕四科之首。辉光昭晰。芝兰郁芬。年代浸远。久□□□美哉伟欤。美哉伟欤。之宏刻鹄见嗤。雕龙寡誉。昔往神仙之郡。未系想于王乔。今来礼乐之乡。猥飞声于宓贱。徒以弦歌叶□□□翟之朝飞。冰镜澄明。希阜鸾之晓舞。而都督渤海李公。讳□□庭诲。八命分忧。两歧标庆。海澄泓量。月灼贞明。德之至则膏□□轩。令惟行则仁风发扇。实来兹邑。泛览川原。企伫邱墟。慨然永叹曰。城郭犹是。鹤鸣千岁之歌。陋巷空存。人飨一瓢之乐。渌池春尽。白露秋生。古往今来。曷惟其已。皇上礼行邹鲁。思阐文明。则夫子乘通三之尊。兖公列惟五之长。乃顾而谓之宏曰。张令文蔚国章。智树仁策。撝光可大。誉望克韶。宣王既以铭焉。兖公岂宜阙尔。恭惟嘉命。勒兹徽猷。俾夫亚圣。同之前美。由是也。故得缭宫墙。殖庭宇。橑凤翼。瓦鱼鳞。清泠萃风。瞳眬照日。绿树靃靡。红药鬖髿。林霁啭莺。阶香舞蝶。宴于斯。饯于斯。器用陶匏。粢食不糳。命曰称兖公之德欤。遂吮墨含毫。聆奇瞬美。网凤策。猎麟书。牵彼朱丝。纬兹黄绢。其颂曰。
珠毓沧溟。凤飞丹穴。况德君子。闻诸往说。彼美兖公。儒林秀栵。惠和天授。声闻风烈。道成四友。德浮十哲。鲁明御败。卫通哀泄。宛尔龙盘。飒然鹤发。噫天丧子。芳兰已折(其一)。
圣皇有道。四隩攸同。恩覆天宇。令发春风。缅怀泗上。睿想淹中。俯徵鲁礼。赠此兖公。天书戾止。儒术昭融。弁冕载頍。威光自雄。皇情有实。陋巷何空(其二)。
昭昭良牧。彬彬文质。熊轼轥风。隼旟椠日。岳镇邹鲁。道流溟渤。神秀疏耸。灵鉴朗逸。德柔去杀。仁深济物。来斯怀古。中心壹郁。麦秀已谣。黍离云述。爰命作颂。传诸故实(其三)。
瞻彼鲁国。地固人安。龟凫郁气。洙泗鸣湍。礼经云委。物产星攒。伊予作宰。谅匪能官。蒲城怀仲。河阳谢潘。棼丝可理。制锦良难。俭怀箪笥。礼想雩坛。涂荒露浥。树古风残。爱而不见。慨然永叹。栋宇是葺。金石斯刊。悠悠千载。其芳若兰。
山阴述 唐 · 窦公衡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八
天宝甲午岁夏四月。宇文颢莅山阴令。是日。乡黄发与胥徒洎众。趋事于琴堂之下。禺以待命。公乃从容言曰。自大朴既散。大道既隐。我先王始议于理。盖得人而后有理。失理而后及乱。理之义其难乎。不易方。不变俗。因弊施宜而已。夫身违而心违。心违而性违。以至于夭。官扰而吏扰。吏扰而人扰。以至于乱。故缮性必先缮身心。理人必先理官吏。教之不明。令长之过。化之不率。吏人之罪。于是邑人闻之。豪暴贪□者肃焉而悛。贫寠寡弱者熙焉而安。故一年而成其佳政。二年而号为乐土。人吏乐安。郊坰蓊郁。澄湖之上。清风穆然。兹所以承其声怀其惠者。相与如归。然后以顺固□以信齐一。是以趣务举滞。犹骖之靳。若冰之释。君子曰。山阴之理。得其由矣。天下之政烦。我政其静。天下之理外。我理其中。身和则心和。心和则性和。性和则气和。气和则阴阳和。然后感其氤氲。志不离。德不分。官简则吏简。吏简则人简。人简则物简。物简则天地简。然后知其止足。上不干。下不黩。和与简。政之本欤。噫。古之化。吏人俱及。其次更及。其下俱不及。自太公灌坛。仲尼中都。言偃武城。至宓不齐巫马期单父。六百年间。吏人犹及。自西门豹史起邺。至鲁恭中牟。三百馀年。吏人更及。自魏晋宋齐梁周隋。四百馀年。吏人俱不及。圣唐分职。公复及之。若磅礡而言。普畅皆是。则尧之屋不足封。舜之刑不足用。迁善远罪。何虑何思。是理也。其体宏哉。石刻之。以鉴来者。窦公衡记。
策秀才问三道 唐 · 独孤及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八十四
问。儒有安身以全德。有杀身以成仁。有徇名以行已。有忘名以救物。虽俱出于儒墨。而用之不同。圣人立言。岂其无操持欤。夫魏颗违命。申生受赐。伍尚赴郢。伍胥如吴。四者孰孝。比干死之。微子去之。太公投竿。伯夷采薇。四者孰义。石户窜于海上。伯阳隐于柱下。范蠡汎舟于越。三者孰洁。今欲考其本末。度长以挈大。较其去就。合异以为同。渴闻贯之之道。辩之之说。问。黄帝氏以无为为政。垂衣裳而天下顺。周人三千其仪。亦克用乂。舜诛四罪。天下咸服。而成康恭已。刑措不用。致化之本。岂不同源。而文质殊贯。损益相反。以古范今。何去何就。孔子用钺两观。而鲁至于道。而宓子贱鸣琴愔愔。单父亦化。宽猛之际。大小不侔。比权量实。其义焉在。敷畅厥旨。敬伫嘉言。问。传曰。其君斋明精洁。则神飨人听。故明神降之。夫天地絪缊。冲气为人。神何由降。明何由出。至于晋祟实沈。崧生申甫。编传谷城之老。言发魏榆之石。梼杌杜伯。与商周而存亡。黄熊白毛。将晋虢而兴败。是何祥也。根本焉在。二三子贲然来思。宜究乎天人之终始。其悉数以对。
授崔炎监察御史制 唐 · 常衮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十一
敕。权知绛州绛县令崔炎。慎学润身。工文饬吏。错薪刈楚。竹箭有筠。莅事咸许于宓生。遗风尚传于绛老。公才可擢。朝听用章。宜甄避蝗之美。式践栖乌之列。可监察御史。
对夷攻蛮假道判(夷攻蛮道由边邑麦已熟或请人皆出穫宰不许郡长让之云恐为不耕者所得) 唐 · 魏季龙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九
大为之防。自我王度。动不失实。为尔政方。苟消息之乖宜。谅子惠之无取。相兹边邑。正曰寇冲。务时训农。犹温麦而虽盛。利兵秣马。假虞道而方深。实虑欺天之凶。宁顾如云之稼。或人行险以徼倖。将冯河以请收。县宰观变以咨诹。固下关而不许。度其危乱之际。想其争夺之源。恐服田者不得自专。而游手者坐乘其利。则不收不穫。诚虚力穑之功。而惟一惟精。实杜无知之俗。临下以简。示人不偷。得仲康驯翟之风。符子贱弹琴之化。何剖竹之虚让。掩烹鲜之异能。
酬普选二上人期相会见寄 中唐 · 严维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引用典故:子贱琴
本意宿东林,因听子贱琴。
遥知大小朗(《传灯录》:“惠朗禅师号大朗,振朗禅师号小朗。”),已断去来心。
夜静溪声近,庭寒月色深。
宁知尘外意,定后便成吟。
送绛州郭参军 中唐 · 卢纶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引用典故:宓贱 王祥
炎天故绛路,千里麦花香。
董泽雷声发(一作晚),汾桥水气凉。
府趋随宓贱,野宴接王祥。
送客今何幸,经宵醉玉堂。
晚秋东游寄猗氏第五明府解县韩明府 唐 · 耿湋
五言排律 押侵韵
引用典故:宓贱琴
步出青门去,疏钟隔上林。
四郊多难日,千里独归心。
暮鸟声偏苦,秋云色易阴。
乱坟松柏少,野径草茅深。
灞涘袁安履,汾南宓贱琴。
何由听白雪,秪益泪沾襟。
送宇文迁明府赴洪州张观察追摄丰城令(时长卿亦在此州) 中唐 · 刘长卿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引用典故:宓贱 悬榻
送君不复远为心,余亦扁舟湘水阴。
路逐山光何处尽,春随草色向南深。
陈蕃待客应悬榻,宓贱之官独抱琴。
傥见主人论谪宦,尔来空有白头吟。
故鄜州伏陆县令赠左散骑常侍王府君神道碑铭 中唐 · 权德舆
四言诗 押寘韵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
国家以孝理天下。褒有功之臣。寄崇元侯。泽及先子。印绶名器。贲于冥冥。繇是王公三受追命。有金貂附蝉之饰。公讳崇术。字敬方。其先太原晋阳人。晋司徒浑之后也。中以阀阅。徙于帝邱。今以名数。籍于毂下。曾王父皇集州司仓参军元素。元素生朝散大夫滑州卫南县令瑰。瑰生蔚州司法参军宏效。皆用儒行自守。故缨毂未华。仕不过郡掾史县大夫。而休问四畅。公即司法府君之子。方严密静。忠厚温克。览六籍三略。如见古人之心。开元中举孝廉。仍岁为有司所诎。因罢卷慨息。慕班超傅介子之为人。遂从河西节度杜尚书暹。抚剑相合。一命昭武校尉兰州金城府别将。再命鄜州修武府左果毅都尉。伐谋决胜。多以咨之。居戏下数岁。因喟然曰。务功伐而违敬养。岂吾之心耶。陟屺倚门。慈恋交感。乃嘉仲由而罪吴起。去危事以承欢颜。既至郡。按察使表其义行可移于教化。有诏试守鄜州伏陆令。为之三年。礼俗休和。入有怡声。出有循政。熙熙然千室以仁遂焉。虽宓不齐之理单父。庚桑楚之居㟪。不是过也。察廉荐延者方因公以俟上赏。俄丁太夫人忧。丧期斩焉。阕而犹毁。又喟然曰。向所以不择禄者。备膳羞耳。今则求志。岂蕲畜于樊中耶。于是善闭以葆其身。教忠以大其门。语仁义于燕閒。集宠嘉于后昆。以天宝八年春正月。考终命于濮阳县。享年七十二。嘉耦北平田氏。夏州司马艺之息女。淑慎柔正。宜于家室。后七岁。没于徐州。有子三人。长曰奇哲。俶傥沈勇。与河内尚衡扶义于河南。积功劳至恒州刺史。蹈难以没。不害于仁。次曰栖荣。亦以忠力策谋至左威卫将军。幼曰栖曜。宽明博大。有文武略。左右征师。炳著威功。埽虿毒于姑胥。静鸱諠于夷门。兴元元年。以太子詹事加御史大夫。繇太原县侯进封琅琊郡王。贞元三年。从晋国韩公来朝京师。拜辅国大将军左龙武军将军。明年。又以御史大夫为鄜坊丹延等州节度观察等使。十二年。就加礼部尚书。纳忠服劳。考礼修职。克禀风训。为时翰垣。旋观赋政之府。乃公筮仕之地。感霜露于怵惕。展蒸尝于吉蠲。盖贻庆考祥。必有所自。不然。何回复宏大于是邦耶。初大历十年。朝廷以尚书偏师策勋。赠公开州刺史。贞元九年。又以抚剑宣力。赠公宋州刺史。是岁。天子以一纯二精。大飨报本。其明年。赠公左散骑常侍。夫人始赠北平郡太君。再封北平郡太夫人。至是三加为燕国太夫人。十年十月。追锡之车服器用。改葬之裧輤。合祔于濮阳洛城乡全义里之西原。先是尚书既得吉卜。如始居丧之戚。累章请乞亲壤树土。以戎阃委重。俾其子正元往襄事焉。噫嘻。追养继志。有哀有敬。义方启迪之远。纂服裕蛊之盛。蕃衍昌阜。丛于子姓。宜哉。斲石旧封。以摅德善。其铭曰。
仕不必贵,难乎其备。
抑抑王公,修仁践义。
戎昭再命,宏厥武事。
美化一同,炳然文吏。
燕居就养,消息恬智。
从心之年,亦已过二。
没代流庆,密章下贲。
北追剧藩,乃进常侍。
婉彼燕国,柔嘉乐易。
光协闺门,克昌后嗣。
蝉冠象服,同穴兹地。
金石系辞,式昭遗懿。
奉送从叔赴任鄱阳序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九十二
叔父端懿诚厚。退然自牧。博洽前载。不以沽名待价为心。德舆羁丱时。伏见从叔义兴君户部君送别二序。自前秦安邱敬公至周千金恭公而下。德善功烈。辨其昭穆。叔父承千金广川清水三叶绍封之庆。其素履淑行。二叔父实详言之。尔来三十馀岁矣。服义日茂。用晦如初。以仁爱任恤。复趋选部。铜章列城。得之不勤。昔季路宓不齐理蒲与单父。为孔门上第。宏之在人。仁远乎哉。况番君故地。理通下邑。其壤沃。其境清。惠和廉。可以游刃。异日九江之西。上百里课第于有司者。其在叔父乎。佐酒沾醉。歌诗为礼。有命曰。尔宜序。谨序。
州新置文宣王庙碑 唐 · 韦稔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八十
天下郡县。悉有文宣王庙。而范阳郡无者何。范阳本幽州之属。右碣石。左督亢。流水经其前后。有林麓陂池之利。至于阛阓井肆之大。关梁襟带之固。自河达燕。其北不过一二。先朝次列县之级第为望。领户万。流庸附占者如之。兵兴人扸。兹又独阜。且倍幽之南。百里而遥。居鄚之阴。二百里而近。磅礡周广。隐然名区。大历初。诏剖幽之范阳归义固安为州。因涿郡之地。题为涿。第为上。以范阳为治所。县遂为州治矣。然此为邑者。率以多故。未遑建置。春秋释奠。盖伺州之已事。假笾豆寄升降于故阶。迨今幽州卢龙节度观察等使工部尚书御史大夫彭城刘公。建中初假道州县操长是邑。睹兹遗阙。喟然叹息。顾其僚曰。学所以知君臣父子之义者。昔在三代。皆乡里有教。两汉以降。罔不述用三德。矧今朝廷颁宗祀之诏。郡县毕置清庙。溥崇明祠。今州廷大张。县署悉陈。而至圣先师。时享无所。岂导人重道之意乎。彼刘昆创祭器为礼。范宁养生徒兴化。皆所以达万类而朝宗至礼也。吾宰三百里。作人父母。必权舆斯庙。以为人纪。乃视县前近里之爽垲。心规其制。口划其地。度广狭之量。平庐舍之区。发其居人。直以官俸。给以瓦木丹铁之费。匠人作徒之要。又以家财散之。人不知役。庙倏云构。圣贤之像备。馈奠之器具。庭除肃然。黎元翕如。皆不待施而悦。不待教而变。于是置食钱二百万。徒三千员。洙泗之风。集于期月。时公年始弱冠。方刚之日。克明古训。君子是以知公奉若典谟。其将来者大矣。令广平宋晙方。介直之士也。倚法不削。忧公如私。以能名自蓟县而来迁。政率由旧。履公之躅。守而弗失。睹公之为政而不及。学舍异文翁之后。罔或缮修。琴堂挹子贱之风。恒馀跼蹐。歌咏不足。愿言发扬。见求微词。以载贞石。其所书者。止于创州置庙之实。即夫子懋绪隆德。盖存诸史册。且溢于古人之口。岂余顽童。敢记颂焉。铭曰。
振颓周室。警寐殷楹。旷千百年。炯作世程。大唐御极。治致升平。咸五登三。是孰与京。圣王既兴。夫子乃贵。苴茅列爵。建庙崇位。蘋蘩截海。聋瞆革思。春诵夏弦。于焉辨志。惟范之阳。巍巍建邑。朝命有作。州廷乃立。庙革新题。堂升故级。县寀寄奠。生徒罢习。崇崇大贤。昔岁临兹。匪颁劳役。克就严祠。美矣像设。森然具仪。风化之源。一至雍熙。断断伊人。恪居所职。食蘖苦志。戴星任力。瞻我宏规。阐我明德。爰琢琬玉。阼阶之侧。
对夷攻蛮假道判(夷攻蛮道由边邑麦已熟或请人皆出穫宰不许郡长让之云恐为不耕者所得) 唐 · 成贲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九
王者无外。寰中有截。边鄙不耸。邦国以宁。蠢尔蛮夷。遽相攻伐。异荀息之假道。且欲涉虞。殊申舟之是行。无闻聘晋。属四月维夏。三农聿兴。麦已熟于东皋。人未馌于南亩。瞻言县宰。重化黎氓。弹琴自娱。宓子贱之多暇。戴星以出。巫马期之克勤。过齐鲁之相持。观边徼而皆警。是割是穫。虽美或人之谋。我疆我理。须从宰君之法。何者。食曰人天。苟求食而忘耻。农为政本。有惰农以自安。候其观舋之生。将欲不耕而穫。恶未可长。患实预防。百里正且得中。六条恐为虚让。
三不欺先后论 中唐 · 吕温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二十八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昔宓子贱为单父也。人不忍欺之。国侨为郑也。人不能欺之。西门豹为邺也。人不敢欺之。此皆为政不同。同归于理。作干事之称首。贻牧人之经范。汪洋古今。辉焯图史。穷理而语。固有优劣。择善而行。岂无先后。请试论之。子贱仕衰乱之鲁。而邑偪强齐。仗义为城池。倚仁为干橹。当鲸吞之大敌。鸠狼顾之遗黎。涣离形检。妙用心术。惠训不倦。乃无得而称。视民如伤。而不有其爱。感而动之。阴阳运于无言。诚而明之。日月悬于方寸。是则不求不欺于人。而人不忍欺矣。子产摄晋楚之间。而靖恭尔位。役智利物。饬躬励俗。守之以信。行之以礼。告之以慈惠。临之以明察。如镜洞照。如衡诚悬。是则求人不欺。而人亦不能欺矣。西门豹当战国之际。而克修茂绩。身为纪律。言有典章。刚包其柔。威克厥爱。权之以法制。董之以刑罚。火烈人望。霜清物心。是则责人不欺。而人固不敢欺矣。夫不忍欺者。至诚潜感。是曰上德。尧舜之吏也。不能欺者。明智旁达。是曰有政。三王之吏也。不敢欺者。严威允济。是曰能刑。五霸之吏也。诚不足至于智。智不足至于威。大小之间。朗然可见。然而事在折衷。理资渐致。德宜全举。道贵兼通。必也修诚而弃智。诚未至而致理或亏。任智而废威。智未周而暴乱将起。不若兼而行之。迭收其效。一之日二之日。刑明威立。使人畏而不敢欺。三之日四之日。智达政成。使人敬而不能欺。五之日六之日。志孚诚格。使人感而不忍欺。以宽济猛。同二气之和平。自迩陟遐。比三才之具美。苟非全德大器。其孰能至于此乎。若不暇会其源流。统其宗极。而姑定优劣。直论先后。则尧舜之吏。与王霸不同年而语矣。
策林 其十一 十一黄老术(在尚宽简务清净则人俭朴俗和平)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七十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夫欲使人情俭朴。时俗清和。莫先于体黄老之道也。其道在乎尚宽简。务俭素。不眩聪察。不役智能而已。盖善用之者。虽一邑一郡一国至于天下。皆可以致清净之理焉。昔宓贱得之。故不下堂。而单父之人化。汲黯得之。故不出閤。而东海之政成。曹参得之。故狱韨勿扰。而齐国大和。汉文得之。故刑罚不用。而天下大理。其故无他。清净之所致耳。故老子曰。我无为而人自化。我好静而人自正。我无事而人自富。我无欲而人自朴。此四者。皆黄老之要道也。陛下诚能体而行之。则人俭朴而俗清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