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辩诬 宋 · 晁说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三、《嵩山文集》卷一四
天,无待而高者也;日月,无待而明者也。人之生,于天、朝夕日月,无所待而知高也,亦无所待而知其明也。圣人之道曷独不然?韩退之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晚得扬雄书,益信孟氏,又得荀氏于轲、雄之间,何邪?孔子固圣人,孰知后世必有人曰孟轲能明吾道而尊之耶?脱如后世遂无孟轲,则孔子之道泯灭不传欤?至于卿、雄则复何力之有?一何量圣人浅而自待之厚耶!今之学士大夫必待小序以说《诗》,必待鲁史以传《春秋》,必资庄老玄虚、释氏幻妄以明《易》,又复何耶?然谨小序于《诗》者郑康成、孔颖达也,尊鲁史于《春秋》者服虔、杜预也,假释老于《易》者何晏、王弼辈也。今之所谓大儒者,未离乎昔日曲学之后尘欤!
自西晋来有《老》、《易》之论,何其不思邪?盖无得于《易》,而溺老氏之文者倡之也。斯人不特无得于《易》而亦无得于老氏者也。譬诸人材,必先其学问师友渊源,与夫立身本末、出处去就所向,大体同也,小体斯可略;大体不同,而奚小体之论哉?老氏所贵,曰常与静;《易》之变动出入,不可以居。老氏自处者无名无事,刍狗百姓;而《易》于吉凶与民同患,至曲而不遗,斯世之是务也。老氏至极归于自然,虽道亦是法也;《易》有消息屈申吉凶悔吝,危可安而亡可存,皆有然而然,非自然也。果相资以用否邪?
齐晋之功非不盛也,吴楚之王亦崇也,《春秋》不之贵者,尊一王也。门内妾妇且知尊无二上矣,予不知世所谓孔孟云者,孰自而得耶?其尊孔子欤,尊孟子欤?盖天下万世之尊师者,孔子一人而止耳,容孰偶之也邪?学者于是乎权有度,无欲挽二子以并驾,又无乃甚邪?荀卿非孟子「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王充著论曰《刺孟》,则亦过矣,然不为无谓也。知其不尊周室,劝诸侯僭王以国叛,人人可为汤武,予学《春秋》而有感焉,未敢发之言也。后见江东李觏所论著,则有前得于予者也。又如士师可杀人之类,强辩杰骜,视当时所谓策士者不甚远。今学者以孟子班诸颜渊,而原宪、子贡、曾参、宓子贱之徒,悉后之者,不知世无孔子,果孰可以诸子优劣邪?使孟子与诸子并生,而从容弦诵阙里中,当自有次第哉!
尊其名不覈其实,玩其读莫适于事者,《周礼》之为书也。其出为最晚,刘歆初献之新莽,莽即拜歆《周礼》博士者,乃传焉。是书大祗烦礼渎仪,靡政僭刑,苛令曲禁,重赋专利,忌讳祈禳,诞迂不切事,适莽之嗜也。莽所用以戕天下之民,而钳天下之口者,是书之奉也。正月之吉,初和六官,各县象法于象魏,民视既已溃矣,是日州长各属民读法于州,又何能来自象魏而滑其听邪?孟月吉日,党正属其民读邦法,仲月大司马行蒐苗狝狩之礼,月吉则族师属民读邦法,正岁则乡师稽器,州长党正属民读法,季冬祭索鬼神,春秋则乡州有射党正祭,禜族师祭,酬闾胥读法。凡岁比而三岁大比,所以致其民者劳矣。而力役追胥,大事大故之所致,又未可以期数也。将使斯民终岁遽遽然,不得伏田畴,安室庐,而奉有司之役邪?冢宰以九职任万民,而掌固又任万民,凡国都郊之竟,有沟树之固,民皆有职焉。夫民既劳矣,而任之者亦以众邪?畿内千里,而卿大夫士胥徒授田凡万八千人有奇,其地莫之能给,而此多役疲扰之民,尚可胜其任邪?是书厉其民者如此,则于礼乐政刑复何论哉?昔周公位冢宰,正百辟,今书冢宰乃特正其治官之属,何邪?《尚书·周官》与是书所谓孤卿之职五服之制颇异同,《尚书·周官》作在周公辅政七年将归之时,不知是书之作何时也?如前乎《尚书·周官》,则周公后以《尚书·周官》为正矣,学者尚何取于是书哉?如其作在《尚书·周官》之后,则《尚书·周官》者,周公之弃物也,孔子复何录之耶?二者不可允会,非周公妄,则孔子过也,孰可脱?如作在《尚书·周官》之后,则周公未尝归政成王也,又孰可?王肃斥冬至圜丘之乐,谓「王者各以其礼制事天地,今说者据《周礼》单文为经国大体,惧其局而不知弘也」。予有取焉。呜呼,使《周礼》而尚全,王者犹损益之,况此残伪之物乎?
或问:「韩愈言士不通经,果不足用,其言是非」?曰:士固不可不通经,而必待通经之士而为用则非也,将有祸经术而病天下者矣。西汉张禹经为帝师,成帝惧变异数见,因吏民言,疑王氏专政,车驾至禹第,辟左右,亲问禹。禹乃为身老子孙之计,曰:「灾变深远难见」。此经义意也,盖禹于是乎言之安,而帝之听也信以不疑,其在位碌碌者,亦皆曰经意也,王氏何病?其后莽卒攘汉,日夜更变汉制,纷纷然天下不胜其酷。莽与其国师歆辈,一切文六艺之言,为其蹠也,奈何!梁武帝父子躬著经义数百卷,又升殿自讲说甚勤,而朱异、贺琛皆以经术进,专国用事,异乃为侯景主人,琛又以从而绍介之,卒以亡梁,而帝父子不得其死,又重可哀也欤!不通经果不害其为士,安得真儒以语哉!
策问 其十五 北宋 · 邹浩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三八、《道乡集》卷二九
问:颍川四长,前史谓并以仁信笃诚使人不欺,故序循吏而及焉。夫不欺人易,使人不欺难。从古以来,有使之不能欺者,子产之于郑是也;有使之不忍欺者,子贱之于单父是也;有使之不敢欺者,西门豹之于邺是也。彼四长者,必居一于此矣,果孰从而然乎?今考其传,韩仲黄之于赢,陈仲弓之于太丘,其详可知也。若乃荀季和之于当涂,初不载其设施之迹;钟季明之于林虑,虽以命之,而实未尝就。则史何以知其所为而称之乎?将以其已然之效而逆知其所未为乎?然则其已然之效又何在也?如此而议人,亦可乎?诸君非其乡人,则寓其乡校者,闻其风而讲之有日矣。愿以释有司之惑。
送李才儒 其一 北宋 · 李新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未觉乡关岁月深,转山旗影缓愔愔。
远人愿见乔卿服,支邑曾随子贱琴。
摅散幽阴千古恨,发明忠义一生心。
冰清不屈二天庇,雨化宁逢三日霖。
慧聚杂题 素琴堂(僧简公约名此堂) 北宋 · 李乘
押纸韵
长官发已星,强持牧羊箠。
故山荒草堂,为贫不知耻。
衮衮敲朴庭,缨裾渍尘滓。
子贱敬可高,七弦不离指。
今日到僧房,阴森翠堆几。
数拳解巑岏,一泓粗清泚。
瑞草不知名,芬我胜兰芷。
天籁更自然,世音亦何俚。
长官趣如何,依稀琴在此。
返思子贱琴,未免尚宫徵。
弹与不弹间,一切聊尔耳。
兀坐纵无言,汤汤寓流水。
三益斋记 北宋 · 谢逸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七六、《溪堂集》卷七
聪明才智之士,何世无之,然或作聪明,恃才智,偃然自大,视天下莫己若者,故所与游者皆面谀说己之人,忠言谠论不闻于耳,而正直刚毅之君子望望然去之矣。苟能守之以厚重,养之以卑晦,虚怀屈己以交天下之士,则直者献忠,辨者献说,智者献谋,勇者献决。其从政则审而不妄,其施令则信而易行,其志虑日广,其悔吝日消,故能永保其爵位,令终其福禄,当时颂其功名,而后世仰其风采也。周公相成王,以师见者十人,以友见者十二人,穷巷白屋之士所先见者三十九人。则昔之相天下者,未始不然也。介子推相荆,仲尼闻之,使人往视,还,曰:「廊下有二十五俊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仲尼曰:「合二十五人之智,并二十五人之力,虽治天下可也,况荆乎」!则昔之佐一国者,未始不然也。宓子贱宰单父,仲尼曰:「子治单父,而语余所以为之者」。子贱曰:「不齐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仲尼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一人可以教学矣」。则昔之宰一邑者,未始不然也。呜呼!以周公之圣、子推子贱之贤,其相天下、佐一国、宰一邑犹且折节以下士,况不为周公之圣、子推子贱之贤者乎!通守延年陈公,聪明才智绝人远甚,其剸裁庶事,精敏开达,无所凝滞。虽吏牍盈庭,而区别皂白,咄嗟而办。至于文章翰墨,乃其馀事;而忠义名节,盖其家法也。作斋于厅事之西,以为燕息之地,而名之曰「三益」,则是不以聪明才智自贤,而欲求直、谅、多闻之士以为益也。观公之名斋,盖有慕于古之圣贤者矣,其志岂易量哉?某虽愚不肖,获从公游,每听其论议,观其施设,竦然异之,所以警发昏愦者为不少矣。退而日夕加意思念,求所以广公之志者,而胸臆约结,卒无一言以为献,岂不负公名斋之意也哉!既以是愧于公,又书其事以告后之君子,庶几为来者之劝也。
论语序 宋 · 周行己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五二、《浮沚集》卷四、《宋元学案补遗》卷三二
圣人达则化人以德,穷则教人以言。其穷也,其达也,皆天命之以成人而已。尧、舜、汤、文,化人以其德者也,孔子教人以其言者也。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馀岁,其化寖失,而汤救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馀岁,其化寖失,而孔子救之。由孔子至于唐,千有馀岁,其化寖失,而未尝无救之者。盖圣人之德不可以传,而其言可以载也。德不可以传,而其化行于五百馀载之间而已。言可以载,故虽无圣人出,而中人行其言亦可以教化于天下矣。由是观焉,则天之于圣人或穷之,或达之,岂虚言哉!晚周之时,先王之教既以寖息,非特在上无其人,在下亦无其人矣。孔子不得见圣人,又不得见君子与善人,则在上可谓无其人矣。未见刚者,又未见自讼与好德者,则在下可谓无其人矣。上下无其人,则孰能知之耶?故其事君尽礼非谄也,而或谓之谄。其称君知礼非党也,而或谓之党。固不可不疾也,而或以疾之为佞。名不可不正也,而或以正之为迂。于宋则有桓魋之患,于鲁则不免叔孙之毁,或厄于陈,或屈于卫,可谓不见知于上下矣。当是时,内之人能浅知之者,子贡而已;能深知之者,颜子而已。外之人或小知之者,达巷党人而已;能大知之者,仪封人而已。呜呼,可谓穷矣!其穷如此,亦可以已矣。然犹与物纷纷役役相应以言者,亦曰天命我以其言教人而已。或见其处己,或见其处人。或有以明其善恶之实,或有以辨其是非之似。或有以救其失,或有以长其善。或当其无事而言之,或因其有问而告之,或试其所为而称之。其言虽周旋曲折,千变万化,无非为中人而发尔。是故绝之者四,而众人未能,不可不知也。道者三,以君子之德不可不循也。文之未丧将丧,则任于天而已,以非人力之所能为也。道之将行将废,则委之命而已,以非人力之所能致也。景公不用也,则其行也速,去他国之道也。桓子不朝也,则其行也迟,去父母国之道也。于阳货则不见,而于南子则见焉,以势之有可有不可也。于孺悲而不见,于童子而见焉,以义之有可有不可也。众之拜上则不从,众之纯冕则俯身而从之,以礼不可无,而俭亦不可舍也。使之媚己则不诺,使之从仕则逊言以诺之,以正不可忘,而权亦不可废也。凡此之类,皆可以见其处己也。所罕言者利命,仁而已,以中人之所难言也。所雅言者诗书,执礼而已,以中人之所可知也。教之者四,所以成君子之善也。恶之者三,所以黜小人之恶也。性与天道则或不得而闻,以其未能尽性以至命也。死与鬼神则或不得而问,以其未能保生而事人也。言其乐之所损益以修诸内者,不可不慎也。言其友之所损益以求诸人者,不可不择也。凡此之类,皆所以见其处人也。世之治在于得人而已,世之乱在于失人而已。于舜则曰有五人焉,以其治在于得人也。商则曰有三仁焉,以其亡在于失人也。不累于高名也,笃于仁而已,此至德也。不累于厚利也,笃于义而已,此亦至德也。故泰伯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谓之至德者,以其笃于仁而不累于名也。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谓之至德者,以其笃于义而不累于利也。不上人也,下之而已;不抑人也,推之而已。好学不耻下问而谓之文者,以其能下人也。文子荐其家臣而谓之文者,以其能下人也。其志于学,无志于仕,不隐己之所短,不掩人之所长,是人所难为也,而有以与曾晰与子贡者,以其能为此也。交久而不狎,富有而不矜,是人所难行也,而有以善平仲与子荆者,以其能行此也。谓臧文仲为窃位者,以其不仁而无下也。谓臧武仲为要君者,以其不义而无上也。若此之类,皆所以明其善恶之实也。于管仲则与之仁而不可相废也。以申枨为非刚,则刚之名不可盗而得之矣。以微生为非直,则直之实不可以伪而为矣。若此之类,皆所以辨其是非之似也。子路能勇而不能怯,则告之以临事而惧,所以欲其怯也。子贡能辩而不能讷,则告之以予欲无言,所以欲其讷也。司马牛多言而躁,则告之以其言也讱,所以欲其寡言也。冉求说中道而画,则告之以闻斯行之,所以欲其无画也。若此之类,皆所以救其失也。于其问也,或大之,或善之。于其答也,或然之,或悦而进之不已,或乐其才之可育。若此之类,皆所以长善也。以士进而为君子,以君子进而为贤人,中人之所可致也。以孝出而为仁,以仁出而为智,中人之所可能也。其所欲言,非教而出于六者,或当其无事而言之,或因其所问而告之,或试其所为而称之者,以教之莫先乎此也。盖言贤、言君子、言士、言孝、言仁,所以使人之知学也。言政,所以使人之知仕也。知学则不失己,知仕则不失人。子游、仲弓之问孝问仁,至于为宰,然后问政,则见其急于知学,亦缓于知政也。其言贤则告之以贤,皆所以使人之为士也。然弟子未尝称其士者,盖以士兼君子与贤,则虽善为士者,固不足道也。其言孝则告之以孝,皆所以使人之为孝也。至于弟子称其孝者,闵子骞而已,孝可谓难得矣。其言仁则告之以仁,皆所以使人之为仁也。至于弟子称其仁者,仲弓而已,仁可谓难得矣。其言政则告之以政,皆所以使人之为政也。然于弟子称其政者,子游而已。盖以政本于孝与仁,则虽为善政者,固不足道也。其言贤则必继之以不贤,言君子则必继之以小人,言仁则必继之以不仁者,所以使人知仁之不可不为也,而恶之不可不去也。至于称子贱之所行以为贵,而知樊迟之所志可以为贱也。称仲弓为仁,而又称宰我为不仁。盖欲人之知仲弓所行可以为荣,而知宰我之志可以为辱故也。呜呼!其所言所称以劝戒如此之详,则其成德者亦宜众矣。然其卒也,贤无若颜子,君子无若子贱,仁则无若乎仲弓,岂其命有所成,形有所适,而不可损益耶,亦在乎人加勉而已。扬子曰:「有学术业,无心颜渊」。又曰:「希颜之人,亦颜之徒」。颜子贤者,犹可希也,又况仲弓、子贱乎!且颜子之所以贤者,不在乎他,亦在乎不改其乐也。世之学者不以富贵动其心,而穷亦乐,达亦乐,是亦颜子之徒而已。《诗》云:「今我不乐,逝者其耋」。学者之于学也,犹可以不勉乎!
题赵宜兴万里江山图 北宋末 · 陈克
五言律诗 押侵韵
惨淡何人画,飘飖万里心。
云轻春树暗,日落暮江深。
细酌渊明酒,仍弹子贱琴。
知公湖海气,对此益骎骎。
重建赣州学记 宋 · 张九成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二、《横浦先生文集》卷一七、《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一九、乾隆《赣州府志》卷一五
天下之可耻者,莫大于为盗,而好讼其次焉。赣在江西为大郡,山泽细民乃甘心于天下之可耻者,独何欤?余尝考其所以然矣,见利而忘义,则盗心生;好胜而无礼,则争心起。昔吾尝闻弭盗之术于吾夫子矣,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抑尝闻告子路止讼之说矣,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夫不欲、无讼,系其上不系其民。文王服事商,而耕者逊畔,行者逊路;宓子贱治其邑,使渔者于夜半无人时,不忘其教令。此不欲、无讼之效也欤。呜呼,此岂率尔而得哉?学之不讲,是吾忧也。夫学者以格物为先,格物者,穷理之谓也。穷一心之理,以通天下之理;穷一事之理,以通万事之理。舞干羽而有苗格,奏箫韶而凤凰来,高宗思而傅说梦,泮宫作而淮夷服,格物之学如此,是天下之至乐也。惜乎圣学不传,而有为者徒为是纷纷也。右朝奉大夫赵公善继,绍兴甲戌来守是邦,当叛兵方定,攘敚满郊,或者劝以威刑,又或勉以智术。公一切谢之,曰:「杀伐伤和,词讼乱政,非吾志也」。又曰:「民,吾民也,其所以至此者,以见利而好胜也。曷求无欲、止讼之道乎」?学有旧基,榛荟之所蒙,蛇虺之所宅,狐嗥鬼啸,过者悲焉。乃独喟然,作而新之。体制宏伟,规模深远,建殿以尊夫子,立堂以萃讲说,生徒有斋,掌教有室,御书有阁,庖湢井匽,各有其所。意将使学者体格物之说,以无欲、以无讼以求夫子之用心,而诞布于四境,消见得好胜之风,去忘义无礼之弊,其大矣哉!凡厥诸生,当体公意,以是正心诚意,以是修身齐家,以是治国平天下,以尽《大学》之归,以求夫子之用心,使不欲、无讼之说行,斯无负于公之志矣。建学未几,而四野清净,讼牒稀简,訚訚乎有洙泗之风,而合《泮宫》之诗焉,可谓盛矣。若夫版筑之工,土木之役,岁月之终始,皆非学之先务,兹得以略云。
鸣琴阁记 宋 · 邓辀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五三、同治《崇仁县志》卷二
天下事有至难,非常才所可办者,惟将百万之师与宰剧邑,必聪明有馀,而智谋出等侪之上,乃堪焉。然攻吾者既众,而日敌以一心,则精神易耗,智虑易竭,物得从而乘之,其弊岂胜计哉!知夫此者,必先为游观燕息高明之具,澄心养气,奠志怡神以待之,则理达而事虚。故轻裘缓带,雅歌投壶,然后能制勍敌于谈笑;垂帘弦歌,种花植柳,然后能以约而治繁。爰知游观燕息高明之具,政之本也。崇仁广袤数百里,见版籍者六万家。东北接豫章,临川县治在焉,民乃率循;西南薄虔、吉俗习。建炎兵火后,盗贼继踵,牒诉日滋,作邑者虽时有高才特达,皆始勤而终怠,暂张而旋弛,犹难其人。绍兴十四年,大梁郑侯为令尹。侯华腴大族,练达政体,涖事严明,剖决是非,叱咤而办,人服平允,下罔敢欺。明年,大作学舍,收其羡材,为阁于台门之西,题曰「鸣琴」。下瞰巴水东注,极目如练;南眺巴山隐隐,若在画图中。邑之山水,于此绝为佳胜。当其休沐,与僚友宾佐娱游笑咏,弹琴举白于其间,舒怀涤烦,示以閒暇,而县务益理。先是,有猾贼冒唐乾符中大盗姓名,以恐动遐迩,往来为数邑患。帅司屡遣将,合数十县讨之,弥年不获一级。侯伺其隙,择数骑往取之,尽函其首,上送所司,如探囊中物。其他发擿奸伏,盘根错节,迎刃而解,皆此类也,于是邑人号称神明。此无他,以静制动,以逸驭劳,而精神智虑不淟泊困惫于簿领米盐间耳。然则名阁之意,岂慕言偃在武城、宓不齐在单父而徒设哉!按图经,唐县令元子晰有遗爱碑,今亡,而迹不可寻。皇宋太常博士苏侯缄为县时,创浮梁以跨巴江,有善政,至今民指为遣爱,而无碑识岁月。将来事与时迁,有志者徒惜其将遂湮没焉。今吾侯有善政惠此邦,愿以是阁托遗爱于将来,而书其梗概,亦俾来者知阁之深意,不在彼而在此也。
题单令双清阁 宋 · 胡寅
押霰韵
中扃有天游,一室四海见。
倘无空虚地,六凿互争战。
琴堂故萧爽,向也正墙面。
棘茨莽蒙蔽,鼷鼠纷旋转。
刬除资豁达,顿觉云水眩。
瞰临幽阁出,率略重营缮。
从容五六客,尚得摇歌扇。
西山隔雉楼,佛髻三两现。
渺然宜北望,深碧湛芳茜。
群峰涌翠浪,远迩相明绚。
珍禽知几种,演漾花雪片。
有时惠风来,轻皱蹙霜练。
最怜明月夜,酒渴光可咽。
主人蔼优政,不愧宓子贱。
挠之莫能浊,聊用青白燕。
心澄迹自洁,眼静照还遍。
他年腾踏去,回观等邮传。
只今檐前渌,但足注诗砚。
予方混泥涂,每愧陪高宴。
更书梁栋间,何以贲花县。
敕书楼记 北宋 · 范仲熊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七
史称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使县令每若此,则家给人足,可以坐致,天下不足治也。盖亲民之官,惟令为最,州则总县之治而听之。故令得其人,则民之利害休戚无不厌所欲者;苟不得其人,虽有贤刺史,不能周知,则上之膏泽有遏而不宣者矣。东汉以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虽肺腑之亲不私授。后世美之,非谓其得治民之本与?元丰四年,泰兴县建敕书楼于县令厅前,所以载君上之命,使来者奉以周旋,不敢失坠也。岁月既久,榱桷蠹毁,赤白漶漫,旁风上雨,渐不可支。宣和六年,县令蒋结惧其倾圮也,命工易而新之,高大不踰其旧,而杰然屹立,轮奂之美,加于往时。宣和七年正月初二日,厥工告成,使人来请记。仲熊谓之曰:有人于此,取汝直,不汝力,汝必怒之。吏而禄于国,何以异此?况县令之权震于百里,呼吸之閒,迅于风霆,其可不慎哉!惟诚足以感民,惟廉足以使民,惟不忍之政足以得民。使临民之时,峻法掊克,忍为蠹毒,则何以上副人主之意而当国家大烹之养乎?今子欲来者知奉张诏条,以利一邑,而乃葺是楼焉,可谓有志于爱民矣。且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为不善于幽閒之中者,其能逭于诛乎!子及同寮既知戒矣,后之人继而为政,览观斯文而味其言,其亦将知所惧也夫。宣和七年二月十三日记。
按:光绪《泰兴县志》卷九,光绪十二年刻本。
思贤堂怀薛令 宋 · 刘子翚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创始人何在,空堂草棘侵。
冲门狐(原作孤,据四库本改)窜急,穴柱蠹藏深。
羽化王乔舄,尘昏子贱琴。
独嗟民困甚,谁继昔贤心。
送四兄茂安之任永嘉 宋 · 范浚
押有韵
不齐宰单父,廪廪德垂久。
当年诚化洽,谁忍辄欺负。
能令夜渔人,有得弃不取。
何因政乃尔,贤助则多有。
东嘉侔洛师,雅号士渊薮。
儒风既纯古,俗习自忠厚。
兄行试牛刀,岂复劳决剖。
鸣弦会多暇,遇事无掣肘。
悬知著嘉迹,远与宓生偶。
匪谓得声荣,期兄富师友。
武节郎金均房三州都巡检使冯绶降官制 宋 · 胡铨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九九、《胡澹庵先生文集》卷六、《永乐大典》卷七三二五
古之为吏者,有所谓不忍欺如虙子贱,有所谓不能欺如郑子产,有所谓不敢欺如西门豹。子贱、子产远矣,有志乎古,犹可为西门豹也。汝职三州警捕,任亦重矣。自欺其心,诡名冒券,不能使人不敢欺,视豹良有腼焉。至于近监而牟利,盖蹠徒也。特镌一官,尚曰轻典,省愆自效,朕不终弃。
贺新馀姚高知县启 宋 · 史浩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一○、《鄮峰真隐漫录》卷二四
伏审荣绾铜章,南辞谢岭;骏驰宝驲,北指舜江。百里增光,群情延颈。矧居僚属,尤剧欢悰。恭惟某官政实吏师,德惟人杰。殖二松于奉水,饱咏江山;起双舄于蜃川,将临民社。琴堂虚静,咸徯宓生;花圃幽深,伫来潘令。祗恐凤飞丹检,促对九重;不容鲲在北溟,暂居一邑。伏念某萤窗暗质,雪案寒踪。壮矣效官,为养亲而就禄;佳哉得地,偶贤尹之登车。行遂识韩,果符慕蔺。非所非而是所是,当佩微言;步亦步而趋亦趋,愿希高躅。其为幸会,罔极敷宣。
赴馀姚尉与知县启 宋 · 史浩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一三、《鄮峰真隐漫录》卷二八
望安仁之花县,久挹清芬;登子贱之琴堂,行聆雅韵。承颜有日,抚己知荣。恭惟某官儒雅吏师,典刑人望。以仁心而察民情之隐,以直道而受上位之知。行遂最闻,即膺注委。某得官一尉,需次五期。逮兹萍梗之来,偶托云天之芘。未同梅福,思遁迹于隐沦;且识鲁山,得灰心于名利。其为欣幸,罔罄敷宣。
宣圣七十二贤赞(并序绍兴十四年五月六日丙辰) 南宋 · 宋高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五一
朕自睦邻息兵,首开学校,教育多士,以遂忠良。继幸太学,延见诸生,济济在庭,意甚嘉之。因作《文宣王赞》。机政馀閒,历取颜回而下七十二人,亦为制赞,用广列圣崇儒右文之声,复知「师弟子閒缨弁森森、覃精绎思」之训,其于治道人心,亦庶几焉。
孔某,字仲尼,鲁人,开元廿七年制追谥为文宣王。赞曰:
大哉宣圣,斯文在兹。帝王之式,古今之师。志在《春秋》,道由忠恕。贤于尧舜,日月其誉。惟时载雍,戢此武功。肃昭盛仪,海宇聿崇。
颜回,字子渊,鲁人,赠兖国公。赞曰:
德行首科,显冠学徒。不迁不贰,乐道以居。食埃甚忠,在陋自如。宜称贤哉,岂止不愚。
闵损,字子骞,鲁人,赠费侯。赞曰:
天经地义,孝哉闵骞。父母昆弟,莫閒其言。污君不事,志气轩轩。复我汶上,出处休然。
冉耕,字伯牛,鲁人,赠郓侯。赞曰:
德以充性,行以澡身。二事在躬,日跻而新。并驰贤科,得颜为邻。不幸斯疾,命也莫伸。
冉雍,字仲弓,鲁人,赠薛侯。赞曰:
懿德贤行,有一则尊。子也履之,成性存存。骍角有用,犛牛莫偷。刑政之言,惠施元元。
宰予,字子我,鲁人,赠齐侯。赞曰:
辩以饰诈,言以致文。苟弗执礼,宜莫释纷。朽木粪墙,置不足云。言语之科,烨然有闻。
端木赐,字子贡,卫人,赠黎侯。赞曰:
谦德知二,器实瑚琏。动必几先,孰并其辩。一使存鲁,五国有变。终相其主,誉处悠远。
冉求,字子有,鲁人,赠徐侯。赞曰:
循良之要,在于有政。可使为宰,千室百乘。师门育才,治心扶性。退则进之,琢磨之柄。
仲由,字子路,卞人,赠卫侯。赞曰:
升堂惟先,千乘为权。陵暴知非,委质可贤。折狱言简,结缨礼全。恶言不耳,仲尼赖焉。
言偃,字子游,吴人,赠吴侯。赞曰:
道义正己,文学擅科。为宰武城,聊以弦歌。割鸡之试,牛刀谓何。前言戏尔,博约则多。
卜商,字子夏,卫人,赠魏侯。赞曰:
文学之目,名重一时。为君子儒,作魏侯师。不可后礼,始可言诗。假盖小嫌,圣亦不疵。
曾参,字子舆,武城人,赠郕伯。赞曰:
夫孝要道,用训群生。以纲百行,以通神明。因子侍师,答问成经。事亲之实,代为仪刑。
公西赤,字子华,鲁人,赠郜伯。赞曰:
学者行道,敝缊亦称。使齐光华,偶为肥轻。周急之言,君子所令。答问允严,理皆先经。
公伯寮,字子周,鲁人,赠任伯。赞曰:
人有贤否,道有废兴。子如命何,营营震惊。季孙虽惑,景伯莫平。师资一言,秩祀亦惩。
漆雕开,字子开,鲁人,赠滕伯。赞曰:
仕进之道,要在究习。具臣而居,咎欲谁执。斯未能信,谦谦有立。阙里说之,多士莫及。
南宫适,字子容,鲁人,赠郯伯。赞曰:
先觉既立,礼乐并驰。尚德君子,尔乃兼之。羿奡可惭,禹稷可师。三复此道,载观白圭。
申枨,字子续,鲁人,赠阿伯。赞曰:
刚毅近仁,志操莫渝。性匪祝鮀,面岂子都。有一于此,刚名可图。云欲则柔,盖生之徒。
原宪,字子思,鲁人,赠原伯。赞曰:
轼彼穷阎,达士所遵。邦无道谷,进退孰伦。敝衣非病,无财乃贫。赐虽不怿,清节照人。
有若,字子有,鲁人,赠卞伯。赞曰:
人禀秀德,气貌或同。而子俨然,温温其容。两端发问,未达机锋。以礼节和,斯言可宗。
司马耕,字子牛,宋人,赠向伯。赞曰:
手足其亲,志异出处。魋将为乱,子乃脱去。在污能洁,危而有虑。内省若斯,何忧何惧。
颛孙师,字子张,陈人,赠陈伯。赞曰:
念昔颛孙,商德与邻。学以干禄,问必书绅。参前倚衡,忠信是遵。色取行违,作戒后人。
高柴,字子羔,卫人,赠共伯。赞曰:
婉彼子羔,学业先圣。宗庙之閒,一出乎正。克笃于孝,非愚乃令。师知其生,有辉贤行。
陈亢,字子禽,陈人,赠颍伯。赞曰:
惟禽之问,从容其鲤。求以异闻,诗礼云尔。请一得三,诚退而喜。且知将圣,不私其子。
樊须,字子迟,齐人,赠樊伯。赞曰:
养才以道,圣人兼济。始谓不仁,问学良喜。寓志农圃,似睽仁义。学稼之辞,岂姑舍是。
林放,字子丘,鲁人,赠清河伯。赞曰:
礼之有本,子能启问。大哉斯言,光昭明训。德辉泰山,诬祭莫奋。崇兹祀典,盖永令问。
公冶长,字子长,齐人,赠莒伯。赞曰:
子长宏度,高出伦辈。虽在缧绁,知非其罪。纯德备行,夫子所美。以子妻之,尤知英槩。
蘧瑗,字伯玉,卫人,赠卫伯。赞曰:
有卫伯玉,夫子与居。寡过未能,荐赞使乎。以尸谏君,友则史鱼。果能进贤,烂然简书。
澹台灭明,字子羽,武城人,赠江伯。赞曰:
惟子有道,天与异容。状虽云恶,德则甚丰。南止江沱,学者云从。取士在兹,貌或非公。
曾参,字皙,鲁人,赠宿伯。赞曰:
惟时义方,有子诚孝。怡怡圣域,俱膺是道。暮春舞雩,咏歌圣教。师故与之,和悦宜召。
宓不齐,字子贱,鲁人,赠单伯。赞曰:
君子若人,单父之政。引肘寤君,放鱼禀令。傅郭勿穫,遂能制命。百代理邑,用规观听。
颜无繇,字路,鲁人,赠杞伯。赞曰:
人谁无子,尔嗣标奇。行为世范,学为人师。请车诚非,顾匪其私。干载之下,足以示慈。
巫马施,字子旗,鲁人,赠鄫伯。赞曰:
天清日明,密云曷有。师命持盖,子亦善扣。惟夫子博,三才充究。学者之药,所得遂茂。
商瞿,字子木,鲁人,赠蒙伯。赞曰:
易之为书,弥纶天地。五十乃学,师则有是。子能受授,洙泗传世。知几其神,宜被厥祀。
公孙龙,字子石,楚人,赠黄伯。赞曰:
黄伯著祀,公孙是云。弥缝中道,协辅斯文。藏修方异,渐渍其勤。史辞不忘,播为清芬。
廉絜,字庸,卫人。赠莒父伯。赞曰:
兄弟之邦,士有廉庸。涵泳素教,表揭儒宗。杏坛探赜,洙泗从容。作兴一时,莒父其封。
叔仲会,字子期,鲁人,赠瑕丘伯。赞曰:
瑕丘祚邑,子期是为。亲训有日,广业于时。四教允隆,五常以持。比肩俊杰,闻望斯垂。
燕伋,字思,秦人,赠渔阳伯。赞曰:
师席高振,大成是集。至道克传,贤达斯执。善教之柔,儒风可立。渔阳之士,得跂而及。
申党,字周,鲁人,赠邵陵伯。赞曰:
侁侁申周,四科与俦。逸驾文圃,鼓枻儒流。冠佩既燕,言动允休。邵陵得封,子想清修。
琴牢,字子开,卫人,赠南陵伯。赞曰:
多能鄙事,圣人曲意。惟其知之,是以不试。宗鲁虽友,吊必以义。尚师嘉言,祀亦罔替。
秦商,字子丕,楚人,赠上洛伯。赞曰:
孔父秦父,相尚以力。俱生贤嗣,相与以德。是父是子,致法畴克。会弁儒林,令名无极。
步叔乘,字子车,齐人,赠淳于伯。赞曰:
勉勉子车,封邑淳于。亲炙避席,唯诺趋隅。发问既博,雅道是扶。抑可尚也,不亦美乎!
颜之仆,字叔,鲁人,赠东武伯。赞曰:
贤行颜叔,亲承尼父。志锐于斯,道尊是辅。泥在陶钧,木就规矩。终縻好爵,扬名东武。
公西箴,字子上,鲁人,赠祝阿伯。赞曰:
猗尔子上,鲁邦之望。以德则贵,惟道是倡。师聪师明,友直友谅。伯于祝阿,儒风斯畅。
石作蜀,字子明,秦人,赠石邑伯。赞曰:
在昔石邑,能知所尊。懋依有德,克述无言。鼓箧槐市,扬名里门。此道久亲,彼美长存。
颜高,字子骄,鲁人,赠琅琊伯。赞曰:
琅琊之伯,其为子骄。微言既彰,德音孔昭。已观雩舞,同听齐韶。历千百祀,跂想高标。
邽巽,字子敛,鲁人,赠平陆伯。赞曰:
彼美邽子,先圣是承。墙仞已及,堂陛将升。良玉斯琢,寒水必冰。锡壤平陆,茂实斯腾。
任不齐,字选,鲁人,赠任城伯。赞曰:
任城建伯,其表曰选。淑问雅驰,才华清远。竞辰力行,爱日黾勉。礼教崇崇,令望昄昄。
曹恤,字子循,蔡人,赠曹伯。赞曰:
肃肃曹伯,王室之裔。积习乐道,切琢明义。惟善则优,素德是类。史笔有焕,令名永纪。
冉孺,字子鲁,鲁人,赠纪伯。赞曰:
纪伯子鲁,圣学是务。厉己斯约,好问乃裕。周旋中规,容止可度。允矣昔贤,后世所慕。
伯虔,字子析,鲁人,赠聊伯。赞曰:
有虔子析,全鲁之彦。儒行既明,聊伯乃建。兢兢受道,奕奕峨弁。懿选嘉访,世享馨荐。
县成,字子祺,鲁人,赠钜野伯。赞曰:
至圣立教,子祺安雅。擅誉鲁邦,启祚钜野。伟矣风猷,时哉用舍。出伦离类,后学是假。
颜哙,字子声,鲁人,赠朱虚伯。赞曰:
袖锡朱虚,在器轮舆。儒室振领,圣门曳裾。贤业素蕴,美材以摅。万世不刊,载观成书。
孔忠,字子蔑,鲁人,赠汶阳伯。赞曰:
惟子挺生,道德之门。佩听至论,鲤门弟昆。三得三亡,所问深温。君子归宓,义不掩恩。
后处,字子里,齐人,赠营丘伯。赞曰:
温温子里,入闻至圣。揽道之华,秉德之柄。深造阃域,不乖言行。全齐之封,竹素为盛。
左人郢,字行,鲁人,赠临淄伯。赞曰:
伯彼临淄,左行独贤。晞踪十哲,秀颖三千。心悦诚服,家至户传。乐只君子,文声益宣。
公晰哀,字季次,齐人,赠郳伯。赞曰:
周衰伪隆,政出群公。廉耻道微,家政聿崇。不为屈节,撝默自容。子于是时,凛然清风。
漆雕徒父,字子期,鲁人,赠须句伯。赞曰:
遐想子期,挟策圣帷。涉道是嗜,惟仕可縻。在德乃贤,在名乃垂。洋洋之风,逮今四驰。
荣旂,字子旗,鲁人,赠雩娄伯。赞曰:
伯锡雩娄,务学实著。三千之徒,七十是预。历告莫行,惟德乃据。视于前书,式彰厥誉。
秦祖,字子南,秦人,赠少梁伯。赞曰:
秦有子南,赞赞述作。守道之渊,成德之博。范若铸金,契犹发药。历世明祀,少梁宠爵。
秦非,字子之,鲁人,赠汧阳伯。赞曰:
乐善哲士,伯于汧阳。传道克正,垂名允臧。执德以洪,用心必刚。袤广业履,式彰素王。
商泽,字子季,鲁人,赠睢阳伯。赞曰:
邈矣子季,睢阳是伯。屏息受业,延教登席。未践四科,固涉六籍。祀典载之,好是正直。
郑国,字子徒,鲁人,赠荥阳伯。赞曰:
伯夫荥阳,实惟令德。俊义贤行,过不留迹。道以目传,妙则心识。猗欤伟欤,后代之则。
颜幸,字子柳,鲁人,赠萧伯。赞曰:
祀封于萧,实惟子柳。夙敛格言,克尊善诱。明德惟馨,贤业所就。大侑于儒,传芳逾茂。
漆雕哆,字子敛,鲁人,赠武城伯。赞曰:
子敛受封,爰居武城。亹亹其闻,翩翩其英。抠衣时习,厥学日明。诞敷礼教,爵里增荣。
壤驷赤,字子徒,秦人,赠北徵伯。赞曰:
式是壤伯,昭乎圣徒。执经请益,载道若无。诗书规矩,问学楷模。得志则驾,领袖诸儒。
施之常,字子恒,鲁人,赠乘氏伯。赞曰:
国因乘氏,有德斯彰。参稽百行,赞理三纲。自拔行閒,荣名甚光。在史霭霭,历久弥芳。
公祖句兹,字子之,鲁人,赠期思伯。赞曰:
惟彼子之,锡伯期思。与贤并进,得圣而师。彬彬雅道,翼翼令仪。一日王言,庙食不隳。
狄黑,字晰,卫人,赠临济伯。赞曰:
仰止狄晰,抱负渊通。游泳德化,扬厉素风。伟识既异,持教乃隆。厥志茂焉,宓祀无穷。
奚容箴,字子晰,鲁人,赠下邽伯。赞曰:
奚容子晰,已望堂室。幼则有造,成则祖述。文采日化,儒效力弼。永观厥成,德音秩秩。
冉季,字子产,鲁人,赠东平伯。赞曰:
东平子产,姓著盛时。奉师于塾,讲道之微。答问其敏,渊妙以思。升降陛廉,尚想英姿。
秦冉,字开,蔡人,赠彭衙伯。赞曰:
彭衙高士,经籍是亲。赞成德艺,叶于彝伦。厎绩圣道,期肖素臣。优哉优哉,学以致身。
梁鳣,字叔鱼,齐人,赠梁伯。赞曰:
室家壮年,无子则逐。见于信史,全齐之俗。原本厥初,师言可复。以学则知,揆之宜笃。
乐欬,字子声,齐人,赠昌平伯。赞曰:
乐氏子声,锡爵昌平。信道之笃,见善乃明。引领高节,载惟昌城。先贤聿集,出为时英(《咸淳临安志》卷一一。又见《中兴礼书》卷一四二,《中兴小纪》卷三一,《群书考索》后集卷三一,《璧水群英待问会元》卷一一,《宋史》卷一一四,万历《杭州府志》卷四○,《金石萃编》卷一四九,嘉庆《汉州志》卷三三,《两浙金石志》卷八,同治《德阳县志》卷三八。)。
人心:原无,据《宋史》补。
药:《两浙金石志》作「乐」。
何司法惠示乐善新编赋诗为谢 南宋 · 李石
押词韵第七部
不读非相篇,人心谓如面。
阴机蜮窥影,巧攫狙伺便。
谁于牛毛端,万念回一善。
此间有堂奥,次第躬履践。
自言不为恶,凛凛三语掾。
世涂多疾人,奇药得瞑眩。
贻我南阳书,补作东平传。
鲁国焉取斯,为语宓子贱。
次韵何思召求中江县学额 南宋 · 李石
押支韵
九州多士各有贡,大小之物随土宜。
养材学校此其本,背本逐末宁不悲。
偏将土木奉释老,尽室奔走愚无知。
君子居乡有宓贱,小人愿学如樊迟。
圣门二者今战胜,文星不用天盘推。
一朝化出孔子庙,唾手如有神明司。
文翁以来节度府,羽翼此邑天西维。
春秋俎豆列二祀,昼夜几砚严十师。
荀卿许从异户入,子贡只得肩墙窥。
我生一官五讲席,所至冻雀栖寒枝。
自从上庠吏外学,行德自谓心无欺。
眼看旄头拂紫彗,左文右武今何时。
涂侯居乡足领袖,金橐相与倾其私。
自闻盛事喜欲舞,出力敢后吾人期。
黄庭细书不足道,笼鹅尚可寻羲之。
澹台斩龙由搏虎,书成有似二子为。
高山仰止不无意,鹏翼九万云天垂。
又谢解启 南宋 · 李石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六一、《方舟集》卷一二
四科取士,方程度之甚严;三载通经,愧渊源之未博。能书滥及,末学何堪!窃以人才盛衰系国家之强弱,道术纯驳关文风之废兴。惟圣天子欲求经明行修之人,诏良有司以公乡举里选之法。宜得专门之学,以宽侧席之忧。岂谓谬庸,误蒙采择!伏思石性资凡下,智识迂疏,粗知求至道之指归,不敢议先王之制作。慨念周家太平之典,文固闳深;或谓战国阴谋之书,谈何容易!妄意姬公之梦,庶几宣子之知。岂期于文字语言之间,少得于训诂传注之外。偶逢宗匠,不弃散才。虽无颜以见邻里乡党之人,幸有辞以塞父母昆弟之望。其徼幸至如此者,非教化孰使然哉!兹盖伏遇某官谈笑春风,胸怀云梦,舌本吐忠厚之论,笔端形典雅之文。昔也鲁公曾许侯芭之问字,今焉潘县不妨子贱之鼓琴。士知所归,人皆用劝。遂令狂简,得借吹嘘。石敢不益谨操修,更勤学问?诵𣏌、宋之遗礼,独识所从;继齐、鲁之诸生,庶无可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