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题二首 其二 唐 · 来鹏
七言绝句 押冬韵
水边箕踞静书空,欲解愁肠酒不浓。
可惜青天好雷雹,只能驱趁懒蛟龙。
惜花 唐 · 来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东风渐急夕阳斜,一树夭桃数日花。
为惜红芳今夜里,不知和月落谁家。
洞庭隐 唐 · 来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高卧洞庭三十春,芰荷香里独垂纶。
莫嫌无事闲销日,有事始怜无事人。
梅花 唐 · 来鹏
七言绝句 押蒸韵
枝枝倚槛照池冰,粉薄香残恨不胜。
占得早芳何所利,与他霜雪助威棱。
闻蝉 唐 · 来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绿槐阴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
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卖花谣 唐 · 来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紫艳红苞价不同,匝街罗列起香风。
无言无语呈颜色,知落谁家池馆中。
子规 唐 · 来鹏
七言绝句 押青韵
月落空山闻数声,此时孤馆酒初醒。
投人语若似伊泪,口畔血流应始听。
水仙花(题拟) 其一 唐 · 来鹏
七言绝句 押麻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瑶池来宴老金家,醉倒风流萼绿华。
白玉断笄金晕顶,幻成痴绝女儿花。
其二
七言绝句 押寒韵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花盟平日不曾寒,六月曝根高处安。
待得秋残亲手种,万姬围绕雪中看(见《全芳备祖前集》卷二一「水仙花」门。)。
圣政纪颂 唐 · 来鹏
穆宗皇帝临大朝,与群臣言奏政事。群臣退而宰臣奏曰:「陛下问及乎政事,此三皇五帝之所徽美也;陛下不问及史臣,此三皇五帝之所弭已也。徽美者,将有乎闻也;弭已者,将有乎亡也。以闻之而又亡之,则陛下徒有宵衣旰食之名,规天条地之绩。与群臣言后,若飙然拂冠过冕,湮时销日,无得用于后。譬如十夫树杨,一夫拔之,无得以成其大也。政事群臣得陛下日问之,是十夫树杨也;史官执笔为陛下日远之,是一夫拔杨也。使后之人讶圣朝空晨虚夕,閒殿旷廷,无君臣咨谋洋溢之言,乏社稷安危强谠之说。是不亦远史臣,致不载其事。如拔去其杨,将弭已之谓乎?臣伏念贞观永徽之代,百官之有耳目,但听视天子而已。故言事者安论纾词,无疑权虑势。史官执笔于阶之下,天子侧旒于殿之上,奏者发诚于廷之中。是以正衙一开,则臣诚前而启之,帝旒近而镇之,史笔随而录之。由是君臣谋国图政之事,俞机都要之言,托业发神,丰编照物。偕籍于尧典,差光于天阳。至今见太宗文德,若三皇五帝之所徽美也。自永徽之后,宰执不正,窥伺是忌。针棘前后,阻越对扬。狼噬虎餐,持膏炫肉。盖以言多为已,惠不致君。内荏失中,畏使人听。乃奏史官与百僚俱退,然后宰臣请事。由是君有问而宰臣知之,史官不得与于闻。君有举而宰臣谋之,史官不得记其事。次第周行,检录制诰,与冗吏同工而已。臣尝涕泣以叹,岂有以一已之细,一性之忌,于黍晷圭景之间?苟嗜急须,回天遮上,使圣绪神绩,有嘉扬善讽,罔得闻于千万年,枉有谓明朝空晨虚夕,闲殿旷廷,无君臣咨谋洋溢之言,乏社稷安危强谠之说。若今踵而承之,则不惟臣有障聪蔽睿之刺,抑陛下虽有三皇五帝之所徽美,而若远史臣,则三皇五帝之所弭已也。抑又有一夫拔杨之谓欤?臣请史官执笔,当群臣奏事,随日撰录,号为圣政纪。臣立朝荷禄,幸甚。
穆宗皇帝动扆颔旒,怃然叹曰:「吁!朕罔敢粉名厥后,乃罔知厥后。然圣人存简策者,亦非以粉名也。盖存乎大国之典,鸿祖之业。我国有典,我祖有业。业在于典,典在于史。遏厥史不书,是尸馀于祖,涸业于典也。朕缵承圣绪,恭惟恪思。将念厥政,未尝不离安废酣,驰荒骛远。是以每与宰臣言,如簇天下一巡省。每见宰臣退,而展天下尽闻知。岂图臣蓄猾谋,公无同事,欲弄尾舌,先卫岩穴,隔斥史臣,占佞明后,致懿搜嘉访,不存尧典之书。善讽名猷,莫出清庙之什。史臣负我,不举其官。宰辅尽忠,厥闻有此。」由是诏史职,执史笔立于庭之下,录君臣胪句之必行,载刚毅进退之敢议,题其篇目曰《圣政纪》也。
至上之即位三年,有乡校小臣来鹄,居山泽间,常私心重惜史臣。以其史臣者,是当国之镜,千亿代之眉目也。因窥穆宗实录,得解愤释嫉于立史官为《圣政纪》者,追而颂出其事,以鉴今之廷列。故拜献其颂曰:
穆宗皇帝动扆颔旒,怃然叹曰:「吁!朕罔敢粉名厥后,乃罔知厥后。然圣人存简策者,亦非以粉名也。盖存乎大国之典,鸿祖之业。我国有典,我祖有业。业在于典,典在于史。遏厥史不书,是尸馀于祖,涸业于典也。朕缵承圣绪,恭惟恪思。将念厥政,未尝不离安废酣,驰荒骛远。是以每与宰臣言,如簇天下一巡省。每见宰臣退,而展天下尽闻知。岂图臣蓄猾谋,公无同事,欲弄尾舌,先卫岩穴,隔斥史臣,占佞明后,致懿搜嘉访,不存尧典之书。善讽名猷,莫出清庙之什。史臣负我,不举其官。宰辅尽忠,厥闻有此。」由是诏史职,执史笔立于庭之下,录君臣胪句之必行,载刚毅进退之敢议,题其篇目曰《圣政纪》也。
至上之即位三年,有乡校小臣来鹄,居山泽间,常私心重惜史臣。以其史臣者,是当国之镜,千亿代之眉目也。因窥穆宗实录,得解愤释嫉于立史官为《圣政纪》者,追而颂出其事,以鉴今之廷列。故拜献其颂曰:
三皇不书,五帝不纪。
有圣有神,风销日已。
何教何师,生来死止。
无典无法,顽肩奡比。
三皇实作,五帝实治。
成天造地,不昏不圯。
言得非排,文得圣齿。
表表如见者,莫若乎史。
是知朴绳休结,正简斯若。
君诰臣箴,觚编毫络。
前书后经,规善鉴恶。
国之大章,如何寝略。
呜呼!
贞观多吁,永徽多俞。
廷日发论,殿日发谟。
牙孽不作,鸟鼠不除。
论出不盖,谟行不纡。
楹然史臣,蛇然史裾。
瞠瞠而视,逶逶而窭。
翘笔当面,决防纳污。
不梏尔智,不息我愚。
执言直注,史文直敷。
故得粲粲朝典,落落廷謇。
圣牍既多,尧风不浅。
颂编坦轴,君出臣显。
若俨见旒,若俯见冕。
无闲殿旷廷,无尸安素宴。
三皇不亡,五帝不剪。
太宗得之,史焉斯展。
暨乎后相图身,天子专问。
我独以言,史不得近。
丘明见嫌,倚相在摈。
秉笔如今,随班不进。
班退史归,惘然畴依。
奏问莫睹,嘉谟固稀。
取彼诰命,禄为国肥。
炯哉时皇,言必成章。
德宣五帝,道奥三皇。
如何翌臣,嚵肉嗜𥁃。
觜距磨抉,楅衡拘长。
控截僚位,占护阳光。
垣私藩已,远史廋唐。
俾德音嘉访,默缩暗亡。
咽典噤法,盖圣笼昌。
曷以致此,史文不张。
后必非笑,将来否臧。
谓乎殿空扆逸,朝懵廷荒。
不知奸蔽,文失汪洋。
有贞观业,有永徽纲。
亦匿匪见,亦寝匪彰。
赖有后臣,斯言不佞。
伊尹直心,太甲须圣。
事既可书,史何不命。
乃具前欺,大陈不敬。
曰逐史之喻,请以物并。
且十夫树杨,一夫欲竞。
栽既未牢,摒岂能盛。
帝业似栽,逐史似摒。
穆宗怃然,若疚若醟。
昔何臣斯,隐我祖正。
不传亲问,不写密诤。
孰示来朝,以光神政。
由是天呼震吸,徵奔召急。
史题笔来,叱廷而入。
端耳抗目,不撝不挹。
獬豸侧头,螭虬摆湿。
握管绝怡,当殿而立。
君也尽问,臣也倒诚。
磊磊其事,镗镗其声。
大何不显,细何不明。
语未绝绪,史已录成。
谓之何书,以政纪名。
伊纪清芬,可昭典坟。
古师官鸟,昔圣官云。
方之我后,录里书分。
录有君法,书有君文。
君法君文,在圣政纪云。
殿无闲时,廷无旷日。
云诹波访,倦编刓笔。
君劬臣劳,上讨下述。
惟勤惟明,在圣政纪出。
至德何比,至教焉如。
孰窥孰测,外夷内储。
谓君有道乎,臣有谟欤。
有道有谟,在圣政纪书。
一体列秩,同力翼戴。
祈福去邪,绝防无碍。
国章可披,唐文可爱。
善咨不偷,嘉论不盖。
不偷不盖,在圣政纪载。
谅夫,总斯不朽。
可悬魏阙,愚得是言。
非讪非伐,实谓医臣浑沌。
开君日月,妖物雰死。
天文光发,惟我之有颂兮,奚斯跃而董狐蹶。
句 唐 · 来鹏
押灰韵
回眸绿水波初起,合掌白莲花未开(《观忏会夫人》,见《墨庄漫绿》)。
圣政纪颂 唐 · 来鹄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一
穆宗皇帝临大朝。与群臣言奏政事。群臣退而宰臣奏曰。陛下问及乎政事。此三皇五帝之所徽美也。陛下不问及史臣。此三皇五帝之所弭已也。徽美者。将有乎闻也。弭已者。将有乎亡也。以闻之而又亡之。则陛下徒有宵衣旰食之名。规天条地之绩。与群臣言后若飙然。拂冠过冕。湮时销日。无得用于后。譬如十夫树杨。一夫拔之。无得以成其大也。政事群臣得陛下日问之。是十夫树杨也。史官执笔为陛下日远之。是一夫拔杨也。使后之人讶圣朝空晨虚夕。閒殿旷廷。无君臣咨谋洋溢之言。乏社稷安危强谠之说。是不亦远史臣致不载其事。如拔去其杨。将弭已之谓乎。臣伏念贞观永徽之代。百官之有耳目。但听视天子而已。故言事者安论纾词。无疑权虑势。史官执笔于阶之下。天子侧旒于殿之上。奏者发诚于廷之中。是以正衙一开。则臣诚前而启之。帝旒近而镇之。史笔随而录之。由是君臣谋国图政之事。俞机都要之言。托业发神。丰编照物。偕籍于尧典。差光于天阳。至今见太宗文德。若三皇五帝之所徽美也。自永徽之后。宰执不正。窥伺是忌。针棘前后。阻越对扬。狼噬虎餐。持膏衒肉。盖以言多为己。惠不致君。内荏失中。畏使人听。乃奏史官与百僚俱退。然后宰臣请事。由是君有问而宰臣知之。史官不得与于闻。君有举而宰臣谋之。史官不得记其事。次第周行。检录制诰。与冗吏同工而已。臣尝涕泣以叹。岂有以一己之细。一性之忌。于黍晷圭景之间。苟嗜急须。回天遮上。使圣绪神绩。有嘉扬善讽。罔得闻于千万年。枉有谓明朝空晨虚夕。閒殿旷廷。无君臣咨谋洋溢之言。乏社稷安危强谠之说。若今踵而承之。则不惟臣有障聪蔽睿之刺。抑陛下虽有三皇五帝之所徽美。而若远史臣。则三皇五帝之所弭已也。抑又有一夫拔杨之谓欤。臣请史官执笔。当群臣奏事。随日撰录。号为圣政纪。臣立朝荷禄。幸甚。穆宗皇帝动扆颔旒。怃然叹曰。吁。朕罔敢粉名厥后。乃罔知厥后。然圣人存简策者。亦非以粉名也。盖存乎大国之典。鸿祖之业。我国有典。我祖有业。业在于典。典在于史。遏厥史不书。是尸余于祖。涸业于典也。朕缵承圣绪。恭惟恪思。将念厥政。未尝不离安废酣。驰荒骛远。是以每与宰臣言。如簇天下一巡省。每见宰臣退。而展天下尽闻知。岂图臣蓄猾谋。公无同事。欲弄尾舌。先卫岩穴。隔斥史臣。占佞明后。致懿搜嘉访。不存尧典之书。善讽名猷。莫出清庙之什。史臣负我。不举其官。宰辅尽忠。厥闻有此。由是诏史职。执史笔立于庭之下。录君臣胪句之必行。载刚毅进退之敢议。题其篇目曰圣政纪也。至上之即位三年。有乡校小臣来鹄。居山泽间。常私心重惜史臣。以其史臣者。是当国之镜。千亿代之眉目也。因窥穆宗实录。得解愤释嫉于立史官为圣政纪者。追而颂出其事。以鉴今之廷列。故拜献其颂曰。
三皇不书。五帝不纪。有圣有神。风销日已。何教何师。生来死止。无典无法。顽肩奡比。三皇实作。五帝实治。成天造地。不昏不圯。言得非排。文德圣齿。表表如见者。莫若乎史。是知朴绳休结。正简斯若。君诰臣箴。觚编毫络。前书后经。规善鉴恶。国之大章。如何寝略。呜呼。贞观多叶。永徽多俞。廷日发论。殿日发谟。牙孽不作。鸟鼠其除。论出不盖。谋行不纡。楹然史臣。蛇然史裾。瞠瞠而视。逶逶而娄。翘笔当面。决防纳污。不梏尔智。不席我愚。执言直注。史文直敷。故得粲粲朝典。落落廷謇。圣牍既多。尧风不浅。颁编坦轴。君出臣显。若俨见旒。若俯见冕。无閒殿旷廷。无尸安素晏。三皇不亡。五帝不剪。太宗得之。史焉斯展。暨乎后相图身。天子专问。我独以言。史不得近。邱明见嫌。倚相在摈。秉笔如今。随班不进。班退史归。惘然畴依。奏问莫睹。嘉谟固稀。取彼诰命。禄为国肥。烱哉时皇。言必及章。德室五帝。道奥三皇。如何翊臣。嚵肉嗜衁。觜距磨快。福衡物长。控截僚位。占护阳光。垣私藩已。远史瘐唐。俾德音嘉访。默缩暗亡。咽典噤法。盖圣笼昌。曷以致此。史文不张。后必非笑。将来否臧。谓乎殿空扆逸。朝懵廷荒。不知奸蔽。文失汪洋。有贞观业。有永徽纲。亦匿匪见。亦寝匪彰。赖有后臣。知言不佞。伊尹直心。太甲须圣。事既可书。史何不命。乃具前欺。大陈不敬。曰遂史之喻。请以物并。且十夫树杨。一夫欲竞。栽既未牢。摒岂能盛。帝业以栽。逐史似摒。穆宗怃然。若疚若醟。何昔臣斯。隐我祖正。不传亲问。不写密诤。孰示来朝。以光神政。由是天呼震岌。徵奔召急。史提笔来。叱廷而入。端耳抗目。不撝不挹。獬豸侧头。螭虬摆湿。握管绝怡。当殿而立。君也尽问。臣也倒诚。磊磊其事。镗镗其声。大何不显。细何不明。语未绝绪。史已录成。录成谓何。书政纪名。伊纪清芬。可昭典坟。古师官鸟。昔圣官云。方之我后。录里书分。录有君法。书有君文。君法君文。在圣政纪云。殿无閒时。廷无旷日。云诹波访。倦编刓笔。君劬臣劳。上讨下述。惟勤惟明。在圣政纪出。至德何比。至教焉如。孰窥孰测。外夷内储。谓君有道乎。臣有谟欤。有道有谟。在圣政纪书。一体列秩。同力翼戴。祈福去祅。绝防无碍。国章可披。唐文可爱。善咨不偷。嘉论不盖。不偷不盖。在圣政纪载。谅夫总斯不朽。可悬魏阙。愚得是言。非讪非伐。实谓医臣浑沌。开君日月。妖物雰死。天文光发。惟我之有颂兮。奚斯跃而董狐蹶。
隋对女乐论 唐 · 来鹄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一
隋儒林有说。高祖谓群臣曰。自古天子有女乐否。杨素以下。莫知所出。遂言无之。房晖远进曰。臣闻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此即王者房中之乐。著于雅颂。不得言无。隋文悦噫。而史不刊者。朝与职俱无人也。夫秦齐晋皆有女乐。由余去孔子行锡魏绛之谓也。汉祖唐山夫人能楚声。又旧云祭天用女乐。魏武有卢女能鼓琴。特异于诸妓。则女乐秦齐晋汉魏俱有之。而杨素以下皆不能言者。岂以所问是古天子耶。若是则有太昊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哀。帝禁不止。后之帝王遂能有之。群臣不能以是言。但贤晖远之说。晖远引诗臆对。终为博古通知。殊不明恣率一时之言。颇昧二南之旨。且诗曰。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说者谓后妃有关雎之德。乃能供荇菜备庶物以事宗庙。盛德者宜有钟鼓之乐也。故琴瑟在庭。荇菜羞之。上下乐作。以盛其礼耳。谓以乐乐淑女。非谓淑女执其乐也。淑女谓后妃也。安有后妃执乐也。荇菜谓在宗庙用也。安有谓王者房中乐耶。是皆乖谬之甚。晖远瞽诗而终对。欺朝而罔君。盖由隋日无人。浪言至是。女乐之对犹可。君道之问若何。上下相蒙。履霜于此。悲夫。
儒义说 唐 · 来鹄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一
天下之命修文士曰儒士。其言书曰儒书。是谬久矣。夫儒者。可器之士号也。何者。以其不达于事。濡滞焉。且以诗书之法未尝言。以周易春秋之文未尝载。斯明矣。惟论语言当为君子儒。母为小人儒。礼记儒行篇如是。非仲尼之言也。夫圣人言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宾主之法而已矣。是儒者无定。不约其事而制之。何必曰儒。苟若是。则曰儒曰佛曰道。何怪耶。夫士之出也。进道德。行礼乐。以治其身心。能语言。明仁义。则曰儒士。不善而为武夫。夫控弦荷戈。贱隶之徒也。苟修其文而不知武。乌得为君子。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备者必有文事。夫文所以导乎忠孝。若武所以戢乎畔逆。二事之用。以求于是而已。某是知古今之人虑或未精故也。辄建斯议。以为世式。
相孟子说 唐 · 来鹄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一
孟子之爱人也细。缘其言而不精。以为习而有利。则心唯恐不利。至于伤人。则曰术不可不慎也。呜呼。术焉得慎。慎则情背也。心则可慎。慎则唯术之恶而不利其伤也。为仁人之心由术。使之可动。则咎繇之术。治黥割也。而咎繇岂利人之刑。周公之术。治缞绖也。而周公岂利人之丧。以为爱人者必有其备故也。术善可以化其心欤。则师之术所以导善也。潘崇因师以杀楚子。医之术可以治生也。晋人因医以酖卫侯。是师医之所术。岂不慎欤。然而亦何尝心之善欤。果以利能固小人心。而唯禁其术。则函不卫无敌之体。是亦利其敌也。巫不祝非病之人。是亦果利其病也。岂矢匠之心而已矣。既以不为利而动心。则矢匠人之利亦不欲杀。函人之利亦不欲死。已有心矣。然良其工。不得不有时而利其杀与死也。以弧矢所以威天下。则征不义。而后可杀也。棺椁所以封中野。降杀有礼。而后死可利也。呜呼。为臣而倍叛。为臣而倍葬。其家人之心。畏其情背也。故术乌可使民慎。古人济其备。所以教天下之爱也。故尊生送死。爱道尽此。而孟子之爱也细。为诛矢匠之意欤。圣人所以使匠人也。爱尽其道。何如。
仲由不得配祀说 唐 · 来鹄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一
语曰。民生于三。视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惟其所在。则致死焉。孔氏之徒。回圣也。赐辩也。商贤也。子我才也。曾闵孝也。及诸子言志。夫子皆信而从之。惟由教而励之以成也。故夫子训由而功倍。始衣戎服则摄齐。始卫以剑。则卫以仁。为蒲宰劳民以箪食壶浆。孔子恐。私以食馈民。是明君之无惠。使子贡止之。其于教亦至矣。由也诚宜葆死焉以俟乎致。保身以全乎用。何取临于卫门。非召忽之死。而至衋圣人之心。叹曰。自吾有由。恶言不入于耳。尝围于陈蔡。胡以不如卫之于夫子耶。且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耻之。夫诸侯有堑垒以遏寇。有甲兵以御侮。而小白犹能为辞其耻。而终为霸主以救之。矧夫子累然若丧家之狗。无堑垒。无甲兵。脱载为宋卫所暴。匡季陵劫。则由也不得施。其后浪死于燔台。何齐桓能救异侯之耻。而由反不能终缓夫子之穷。使夫子以由在。则曰恶言不闻于耳。今日没。岂恶言不日闻乎。又奚用白羽若月赤羽若日之多为哉。祭法曰。捍大患则祀之。素王道穷。患非大乎。由不终捍。岂为祀乎。赐曰。商。汝何无罪。今由也。而汝亦何无罪。宜贬其祀以观来者。
针子云时说 唐 · 来鹄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一
或曰。扬子云不思尧舜成康之世。而自论以不遭苏张范蔡之时。岂儒者之为耶。曰。雄诚得素臣之事矣。夫居四海之安。处九层之高。上鉴冲漠。下瞰苑囿。既其静息。则必思事云亭追轩穆者矣。列多士之朝。齿无用之秩。才略不用。名表莫闻。既其静息。则必思征虏功效雍邱者矣。斯皆君臣居位之高下。而所思则治乱亦不同。盖位之极者。思冲漠而欲无为也。位之下者。思功伐而欲有为也。无为诚君之体。有为诚臣之事。如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某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扬雄则自论以不遭苏张范蔡之时。噫。孔子真素王。扬雄真素臣哉。孔子思三代之英。是犹处尊位而道极。事云亭追轩穆者也。雄之论不遭苏张范蔡之时。是犹居散秩而才閒。思征虏功效雍邱者也。素王诚得王体。素臣诚得臣事。然臣事何事也。曰。子贡使吴越。孟轲辟杨墨。皆事也。今不知雄思苏张范蔡之时者。其欲自为苏张范蔡之人耶。其欲折以正道。使弭兵扩文。归吾域耶。苟自为苏张范蔡之人。则叛矣。又何臣事哉。
俭不至说 唐 · 来鹄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一
剪腐帛而火焚者。人闻之。必递相惊曰。家之何处烧衣耶。委馀食而弃地者。人见之。必递相骇曰。家之何处弃食耶。烧衣易惊。弃食易骇。以其衣可贵而食可厚。不忍焚之弃之也。然而不知家有无用之人。厩有无力之马。无用之人服其衣。与其焚也何远。无力之马食其粟。与其弃也何异。以是焚之。以是弃之。未尝少有惊骇者。公孙宏为汉相。盖布被。是惊家之焚衣也。而不能惊汉武国恃奢服。晏子为齐相。豚肩不掩豆。是骇家之弃食也。而不能骇景公之厩马千驷。
猫虎说 唐 · 来鹄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一
农民将有事于原野。其老曰。遵故实以全其秋。庶可望矣。乃具所嗜。为兽之羞。祝而迎曰。鼠者吾其猫乎。豖者吾其虎乎。其幼戚曰。迎猫可也。迎虎可乎。豖盗于田。逐之而去。虎来无豖。馁将若何。抑又闻虎者。不可与之全物。恐其决之之怒也。不可与之生物。恐其杀之之怒也。如得其豖。生而且全。其怒滋甚。射之擭之。犹畏其来。况迎之耶。噫。吾亡无日矣。或有决于乡先生。先生听然而笑曰。为鼠迎猫。为豖迎虎。皆为害乎食也。然而贪吏夺之。又迎何物焉。由是知其不免。乃撤所嗜。不复议猫虎。
读鬼谷子 唐 · 来鹄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一
圣人神疲力尽以行道。开礼展乐以告人。欲天下不忘乎温良忠悫敬让之心也。后之明王。又增以设学校。立庙祀。笾豆时修。衣冕屡制。其天下之书。则墙帙整整。林轴丽丽。斯可谓教道之备者也。如是犹有不率其勤。不由乎道者。所以圣人忧其窳堕。乃曰。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何训之示之之至。而训之示之之难也。鬼谷子者。鬼谷先生之书也。六国时所作。其教人容动色理气意之间。以诡绐激讦恌固呼哩离合揣测反覆憸滑之术。悉备于章旨。余读之。知六国之时。得术是书者。惟秦仪而已。亦盗禄入国之秘经。然自六经已降。至于渐醨之后。其中有数篇者。乃今之粉儿乳子。亦可与秦仪齿也。至如捭阖飞钳。实时之常态。是知渐醨之后。不读谷之书者。其行事皆得自然符契也。呜呼。圣人之道。设礼乐诗书之多。学校庙祀之盛。孜孜矻矻。则何易坏易崩。入人之心难耶。鬼谷之书。三卷而已。代不家有。则何自然符合奥妙。契人心之易耶。使天下用圣人之道。学温良忠悫敬让之心。得如自然符契鬼谷之书者。则吾见圣人无恨矣。抑余瞑目放已。陶陶入太古风。是不可得也。昔仓颉文字。鬼为之哭。不知鬼谷作是书。鬼何为耶。吾今不觉毛磔胆寒者。是疑今之复有鬼谷新书而坏之者。则吾不知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