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桄榔亭809年4月26日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八 创作地点:江西省南昌市
监察御史韦君词皆自东京岭南
水道仅八千里。
正月十八日上舟于漕以行。
韦君期以二月策马疾驱。
追我于汴宋之郊。
或不能及。
约自宣城会我于常州以偕行。
停舟宿留。
日日以须。
韦君之出洛也易期。
宣城谋疾到。
逆江南流上。
以妻疾。
信安四十馀日。
比及江西
韦君亦前行矣。
桄榔亭
见韦君纪姓名。
且有念我之言。
嗟夫。
皆行八千里。
先后之不齐也不过十日。
而初谋竟乖。
人事之不果。
不可以前期也。
峡山寺809年6月5日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八 创作地点:广东省清远市
为儿童时。
闻山游者说峡山寺难为俦。
远地尝以为无因能来。
及兹获游。
周历五峰
然后知峡山之名有以然也。
灵鹫寺时。
述诸山居之所长。
而未言其所不足。
如虎邱之剑池不流。
天竺之石桥下无泉。
麓山之力不副天奇。
灵鹫拥前山不可视远。
峡山亦少平地。
泉出山无所潭。
乃知物之全能难也。
况求友择人而欲责全耶。
去其所阙。
用其所长。
则大小之材无遗。
致天下于平治也弗难矣。
灵鹫寺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八
凡居山。
以怪石奇峰走泉深潭老木嘉草新花视远为幽。
自江之南而多好山居之所。
之对者七焉。
皆天下山居之尤者也。
苏州有虎邱山。
则外为平地。
入然后上。
高石可居数百人。
剑池上峭壁耸立。
凭楼槛以远望。
高悯女碑797年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悯女姓高。
妹妹名也。
生七岁。
建中二年
父彦昭。
濮阳归天子。
前此逆贼质妹妹与其母兄。
而使彦昭守濮阳
及彦。
昭以城归。
妹妹与其母兄皆死。
其母李氏也。
将死。
怜妹妹之幼无辜。
请独免其死。
而以为婢于官。
众皆许之。
妹妹不欲曰。
生而受辱。
不如死。
母兄且皆不免。
何独生为。
其母与兄将被刑。
咸拜于四方。
妹妹独曰。
我家为忠。
宗党诛夷。
四方神祗。
尚何知。
问其父所在之方。
西向哭。
再拜。
遂就死。
明年
太常谥之曰悯。
当此之时。
天下之为父母者闻之。
莫不欲悯女之为其子也。
天下之为夫者闻之。
莫不欲悯女之为其室家也。
天下之为女与妻者闻之。
莫不欲悯女之行在其身也。
昔者曹娥思盱。
自沉于江。
狱吏嘑囚。
章女悲号。
思唁其兄。
作诗载驰。
缇萦上书。
乃除肉刑。
彼四女者。
或孝或智。
或义或仁。
噫此悯女。
厥生七岁。
天生其知。
四女不伦。
向遂推而布之于天下。
其谁不从而化焉。
虽有逆子必改行。
虽有悍妻必易心。
赏一女而天下劝。
亦王化之大端也。
异哉悯女之行。
而不家闻户知也。
贞元十三年
汴州
彦昭时为颍州剌史。
昌黎韩愈始为余言之。
余既悲而嘉之。
于是作高悯女碑。
唐故特进左领军卫上将军兼御史大夫平原郡司空公神道碑827年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
氏系自有周。叔虞封晋。
其支子有受邑于伯为采地者。因以为姓。
后世生宗。宗以直显。
景公厉公之时。三郤恶宗。
共谮杀之。其客毕阳。
以其子州黎奔楚。于是改伯为
及汉有鸿者。由议郎魏郡
子孙家焉。故为魏郡也。
有季纂者。入唐为工部尚书
敬仁蕲州长史。生謇为河南永宁
大理寺少卿。生造为怀之获嘉
即公之父也。公讳良器
字公亮。生十二年。
安禄山东郡获嘉守县印不去。
为贼将所害。公既免丧。
怀平贼志。乃学击剑。
依父友王奂尝曰。
汝额文似临淮。面黑子似颜平原。
其必立。临淮太尉光弼也。
年十七。得汝州龙兴
王奂从事尉府。荐之太尉
召与言。遂授以兵。
使平安越之盗。累授左武卫中郎将
以所将兵隶于浙西。广德岁中。
盗陷江东十州。公帅所将兵来婺州
功多进左武卫将军。平方清于洞中。
赐钱五百万。破张三霸海上。
左金吾卫将军。为都知兵马使
大历初。潘狞虎据小伤。
胡参据蒸里。江东大扰。
公将卒三千人骑五百人与战。皆破之。
斩首三千级。执俘一千人。
诏加检校光禄大夫苏州别驾。又加左羽林大将军
殿中监察御史李栖筠问公年。对曰二十有四。
战阵几何。曰六十有二。
李公叹曰。相识甚近。
得公甚深。勉哉。
公泣涕谢曰。遭时丧乱。
父死家破。誓弃性命。
以除寇雠。私志未立。
岂敢望为明公之所知哉。建中初尝至京师
宰相杨炎召之语。公因言两河有事。
职税所办者。惟在江东
李道昌无政。宜速得人以代之。
许诺。其冬遂并宣越与浙西以为一。
而以晋州剌史韩滉道昌焉。及德宗如梁州
李希烈汴州。逐李勉
遂僭帝号。寇陈州
宁陵使公将卒万人救陈并宁陵
是时刘元佐败于白塔。收其卒保宋州
使将王彦昭守宁陵希烈拥水灌其南。
筑埇道亲临其北。令军中曰。
明日日中陷城。公闻之。
厉所将兵。成阵以进。
恐城陷不及。使弩手善游者五百人。
沿汴渠夜进。去城数里。
没于水中。遂得入。
及旦。贼驱勇卒登城。
城中伏弩悉发。皆贯人毙。
其后希烈始知救兵得入。杀守将
因罢去。将昌集城中人哭曰。
向非浙西救至。则此城已屠矣。
遂拔襄邑。收漳口。
宋州由是获全。李希烈遂失汴州
奔于蔡。诏封平原郡王
食邑三千户。特进兼御史中丞
贞元二年西平。诏曰。
休勋茂伐。书于竹帛。
戎籍乃为裨将副。非所以褒功宠德也。
其以为左神策军将军知军事兼官如故。五年诏与太尉侍中瑊等三十六人图形于凌烟阁
上亲御。即其形而赞之。
八年大将军。士卒之在市贩者。
悉挥斥去。募勇者代之。
故为所监者不悦。明年
公之故人有犯禁宿于望仙门者。卫使奏言。
遂转右领军卫大将军。所监者乃用其衙将魏循代为将军
自是军中之政。不复在于将军矣。
十五年兼英武将军使十八年迁左领军兼御史大夫
十九年闰十月。以疾卒。
年六十一。天子为之废朝。
陕州大都督明年
于万年毕原。夫人康氏先殁。
后始附葬。有子曰元封。
蔡州剌史。曰耆。
谏议大夫。曰元凤
澄城主簿。曰夔。
襄州参军。三女皆幼。
以元封及耆累赠为司空。夫人追封魏国太夫人
初公与王栖曜李长荣皆事韩晋公栖曜至鄜坊。
长荣河阳泽潞。皆拥节有土。
公自少则戮力破贼。及壮解宁陵猗杖之围。
希烈之所以兵不及于宋。而江东以全者。
实公之所为也。功最高。
位独以不副。克生良子。
能大厥家。太和元年
翱自庐以谏议大夫徵。路出于蔡。
元封泣拜。且曰。
先公之碑未树。教后嗣其果有辞俟也。
公不可听。乃铭曰。
公生十二。未壮家毁。
誓殄父雠。不怯勇死。
释官就军。焯有其勋。
擒凶盗平。威明显闻。
人谁不贵。孰胜其位。
由卑至巨。莫匪躬致。
宣疏土疆。报未功当。
是生后人。绍庆不忘。
唐故横海军节度齐棣沧景等州观察处置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使持节齐州诸军事齐州史御史大夫上柱国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左仆射傅公神道碑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八
傅为古姓。介子诛楼兰
封义阳侯。俊为二十八将。
功高称于两汉。而毅以文章显。
自汉以降。世累有人。
曾祖谏。易州长史
生大父定州司马韶。赠邓州长史
生父荣。赠刑部尚书
公讳良弼。字安道
清河人也。以善弓矢显。
仕于成德军。流辈称其朴厚。
博野乐寿。本隶瀛州
范阳成德间为要害。地每相攻。
以取两城。及王武俊破走朱滔
诏以博野乐寿与成德军。其后以公选为将。
而镇于乐寿。公善抚士卒。
与之同苦乐。得士卒死力。
长庆初幽州继乱。
范阳执其帅宏靖而扶克融。成德杀其帅宏正。
庭凑因盗有地。公奋曰。
吾岂可以为贼乎。遂誓众喻以逆顺。
闭城拒贼。潜疏以闻。
诏以乐寿为神策行营。命公以为都知兵马使
深州牛元翼博野李寰犄角相应。贼屡攻之。
卒不能克。会诏下。
以克融庭凑皆为节度使。公遂将乐寿之师。
及其妻子。拔城以出贼。
转斗且引。遂遇官军。
以免于难。以功迁沂州剌史。
未到。遽以为左神策军将军
数月拜郑州剌史。公本用武力进。
未尝治人。于是痛自刻凛。
清已率下。凡从公将卒。
本与公同立于乐寿者。皆饬惧不敢越条令以侵物。
郑州称理。虽他时文吏。
罕能过者。明年改为盐州剌史。
闵帝初以公为银夏绥宥等州节度使。居河阳濡。
民不耕织。党项千馀落。
以畜牛羊马代田业。先时将帅多贪。
至有盗其善马者。蕃落咸怨走。
以出他境。及公之至。
蕃人来见。或献马者。
公拒而不受。蕃人喜。
传以相告。未踰月。
而部落相劝皆归。蕃人之有罪者。
惧而来奔。故事皆使蕃人出马以赎。
公曰。吾将于此。
职当禁其逃亡。有罪何俟于赎。
皆执之以付其蕃落。蕃人益喜。
太和二年九月。以公为横海军节度使检校兵部尚书
俾治齐州。以图沧景之寇。
知兵者咸以为命将之当。必且有成矣。
旌旗及于陕而得疾。疾愈即路。
十月晦。薨于硖石驿
春秋五十有六。天子悼痛。
为之废朝。赠尚书左仆射
明年七月。葬河南府洛阳县伯乐里。
夫人南阳张氏。柔立善断。
公以乐寿拒贼。暨转战以出。
夫人粗衣粝食。与兵士妻女均好恶。
用助公事。再封南阳郡夫人
三子守常守中守章等。皆孝谨寡过。
公方将立大功。以报于国。
不以男子之仕为念。故官甚卑。
有未官者。铭曰。
大夫致身。不赖前业。
遭变竭忠。奇节奕奕。
乃作剌史。乃作将军
乃统边兵。事绩昭闻。
廉以检已。严以督下。
蕃落完安。马牛在野。
大革前事。自我为初。
尔后之来。视此勿渝。
唐故福建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兼御史中丞右散骑常侍独孤公墓志铭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九
公讳朗。字用晦
当州刺史赠太子少保宪公之长子。宪公有文章名于大历中
每为文。辄为后进所传写。
公生数岁而宪公殁。与弟郁皆伯父母所养。
稍长。好读书。
不烦于师。年二十一。
与弟郁同来举进士。其二年。
既得之矣。会有司出赋题。
德宗不悦。宰相喻使减人数。
故公与十馀人皆黜。公以伯父母无子。
即日归养于苏州。使其弟留以卒业。
由是孝慈之名称于朋友间。以处士起佐江西宣歙浙东三府。
得试校书协律郎元和九年右拾遗
上疏请各令观察使充本道盐铁使。场监之任。
归州县。罢去管榷吏。
以除百姓之患。十年。
盗杀宰相御史中丞伤以免。
公疏请贬京兆尹。杀捕盗吏。
事皆不行。君子壮之。
累奏时病。有不合上意者。
贬为兴元府仓曹参军。三年复徵入为监察御史
京兆府司录参军。迁殿中。
寻加史馆修撰。入省为都官员外郎
修史如前。出刺韶州
复入虞部左司员外。得郎中
数月迁权知谏议大夫敬宗丹凤门
大赦改元。宦官殴伤鄂县崔发于鸡竿下。
公疏请取其首为者杀之以正法。宝历元年御史中丞
殿中王源植韶州司马。公面谏其屈。
不得请。凡五上疏。
自请罢去。敬宗不许。
上即位。迁工部侍郎
太和元年八月以为福建等州都团练观察等使兼御史中丞。公疮发于背。
不克入谢。病二旬。
九月壬子。以疮卒。
年五十三。天子为之废朝。
右散骑常侍。有子孟常。
生九岁矣。夫人京兆韦氏。
给事中贞伯之女。未仕而夫人卒。
十月壬午。其侄庠以公之丧归祔河南寿安甘泉乡先公墓次。
十月己酉窆。铭曰。
人之有生。莫不皆死。
曰长曰短。相望其几。
短不足伤。长不足恃。
要归于尽。孰有彼此。
公寿何迫。百年中止。
丧车东去。托骨山趾
室无妻哭。祭有稚子。
令名不忘。曷其有已。
唐故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致仕上柱国宏农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司空杨公墓志铭831年4月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郑州市
杨喜追杀项羽。以功封侯。
后数世生敞。官至丞相
敞曾孙宝。不应王莽之命。
光武特徵。老病不到。
宝生震。诸儒谓之关西孔子。
位至大司徒太尉。卒以忠死。
杨氏由是益大。载于史传。
世不绝人。曾祖圭。
辰州司户。赠膳部员外郎
大父冠俗。奉先县
吏部郎中。父太清。
宋州单父县。累赠至太保
公讳于陵字达夫
年十八举进士第。选补润州句容主簿
鄂岳观察使奏为判官。转左骁卫兵曹
累改评事监察御史。历殿中。
得绯衣银鱼。使迁江西
公随之。加侍御史著作郎
及府除。屏居建昌
不至京师贞元八年徵拜膳部员外郎
考功。知别头举。
吏部员外郎。及判南曹
宰相之亲。有以文书不足駮去者。
宰相召吏人诘之。坚执不改。
遂以公为宣武吊祭使。故事南曹郎未尝有出使者
公既出。宰相之亲由是判成矣。
故公卒不得在诏诰之清选。遂为右司郎中
郎官惰于宿直。临直多以假免。
白右丞。建立条例。
郎官不悦。为作口语。
宰相有知其事者。遽以公为吏部郎中
京兆少尹。出为绛州刺史
有言公弗当居外者。德宗召见。
遂以为中书舍人。其年知吏部选事
京兆尹李实有宠。去不附己者。
给事中许孟容太常少卿。而公改秘书少监
德宗崩。为太原幽镇等十道告哀使。
持节之遗。并辞不受。
复命。除华州刺史
赐三品衣鱼。所取宾僚
皆一时名人。后皆显官。
有至宰相者。其年冬浙江东道团练观察使
越中大饥。人至相食。
公奏请度支米三十万斛。又乞籴他道以赈救之。
民得生全。入为户部侍郎
未到改京兆尹。奏请诸军使有犯罪者。
皆禁身推罪。以状牒送本军。
又请属诸军诸使人置挟名敕五丁者。推两丁属军。
立节限。以便于治。
诏皆可其奏。京师称之。
复为户部侍郎。人望益重。
佥以公遂为宰相。会考制举人
奖直言策为第一。中贵人大怒。
宰相有欲因而出之者。由是为岭南节度使
是时得考策者凡四人。公既得岭南
员外郎韦贯之再贬巴州刺史。而李益郑敬皆抵于患。
其在广州。以韦词为节度判官
任之以政。改易侵人之事。
凡一十有七。岭外之人至兹传道之。
节度使徐申以己俸薄。月加三十万。
且曰。后来所期共守。
公引常衮所奏敕皆罢之。撤去蒲葵。
陶瓦覆屋。遂无火灾。
民赖以安。监军许遂振。
好货戾彊。而小人有阴附之者。
故遂振密表谮公。直言韦词李翱惑乱军政。
于是除替罢归。遂振既领后事。
捶挞吏人。求公之非。
吏人大声呼曰。杨尚书他方所遗。
尚不收去。岂有侵用官钱乎。
遂振遽令取他方所遗。及其既至。
封印不启。遂振惭而止。
宰相裴垍素未知公。及遂振之谮。
遂以公为吏部侍郎。重修甲敕
用备奸源。又于南曹更置别历。
以相检覆。奏令选人纳直。
为出签告以给之。吏息奸欺。
官收羡钱。公食丰絜。
廨宇以修。迄兹守行。
遂为故事。凡历四年。
补内外官三千馀员。皆当其分。
无怨诉者。转兵部侍郎兼御史大夫
判度支。当淮西用兵。
漕挽供馈。盐铁积欠官钱。
与之廷辩。高霞寓以唐邓之师攻蔡州
怯懦不敢直进。欲南抵申州
出于空虚不守之地。其路险狭。
粮运难继。公面于上前累言利害。
并以疏陈霞寓逗遛之状。请于北道直进。
足以援许汝之师。贼势自蹙。
上许之。霞寓深怨之。
遂内外结构。出为郴州刺史
霞寓果败。由是谈者知公之冤。
其为郴州。躬勤于治。
不以卑远为薄。明年召拜原王傅
数日又为户部侍郎。复知吏部选事
元和十四年淄青平。兼御史大夫
以本官充东平宣慰处置使。是时初诛李师道
兖郓州等十二州。列为三道。
刘悟既除滑州。犹未出郓。
及公至。出迎。
公促之。即日遂发。
颁行赏赐。皆得其实。
上甚悦。谓宰臣曰。
杨某不易得。及浙西观察使李脩死。
上问崔群皇甫镈曰。何不进浙西人名。
皇甫镈知公方有恩。惧作相。
遂言公所至皆有理绩。以臣所见。
莫如杨某。凡数百言。
上惟以一字应之曰惜。人闻之者。
且以必为相矣。是时裴门下既出太原
崔中书所谮。又改尊号中上旨
计竟行。而公不相矣。
明年户部尚书又一年太常卿
又一年东都留守兼兵部尚书御史大夫。充蕲汝都防御使
既三年。方将告休
会以疾而罢。乃叹曰。
年老致政。本吾夙志。
兹则负吾平生心矣。疾平。
检校左仆射兼太子少傅。或劝求分司以自便者。
公曰。年至力惫。
便当乞骸骨于朝。何用分司为。
遂西至京师。朝谢讫不到中书
遂还私家。不判上案。
三上表乞自退。诏迁左仆射致仕。
全给俸料。数月。
上表固让。乞就半俸。
许之。庙享之外。
不复经过人家。每佳辰体安。
则以子弟孙僮侍游于园沼之中。用以为适。
太和四年十二月癸亥。以疾薨于新昌第。
享年七十有八。天子为之废朝。
凡朝廷之贤。设位而哭者。
不知几人。册赠司空
明年四月庚午。归葬郑州荥泽县先太保之兆。
祔于颍川韩氏赠华阴郡太夫人之茔。夫人丞相少师休之孙。
丞相晋国公滉之女。柔顺之德。
纪于前铭。下从舅姑四十有三年矣。
子景复。卫尉卿
曰嗣复。户部侍郎
曰绍复。举进士宏词科
师复。未仕。
用文为业。女适右司郎中公素
孙承涣。试大理评事鄜坊节度巡官
涣之下及在童稚者十有一人。大卿侍郎以翱之受恩也久。
来请为志。铭曰。
公生六年。太保弃捐
未及成童。虢国又终。
漂泊江湖。谁食谁衣。
服习文学。不劳于师。
爰始有名。既于永归
六十一年。祗慎德仪
由直屡黜。进无异词。
凡所临莅。去而可思。
与之厚者。莫匪隽材。
自我进者。多遇良能。
恩建葭莩。濡洽以财。
袒免缌麻。亦尽其哀。
止足告归。偃息丘园。
子裔孙童。十有五人。
列卿曹。贵为侍郎
禄秩且多。膳饮馨香。
门吏诸生。中外显光。
车马盈门。岁时之良。
既寿且贵。示终以常。
福荐攸归。畴可比望。
为庙太祖。百世蒸尝。
秘书少监史馆修撰君墓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九
公讳某。字卢符
宣州刺史元庆之曾孙。著作郎少府监恬之子。
公九岁贯涉经史。鲁山令元德秀
行高一时。公往师焉。
鲁山奇之。号公为马孺子
为之著神聪赞。由是名闻。
中书令郭公子仪奏为怀州参军。充四镇伊西庭节度巡官
从事河阳三城河东三府。累转试大府丞
因得太原府仓曹黜陟使伯言谓公堪为谏官
荐之于朝。拜殿中侍御史
昭义军节度参谋。召为太子左赞善大夫
主客员外郎。使于海东。
复命。授兴元少尹
入为将作少监。改国子司业
秘书少监。又加史馆修撰
元和十三年十一月己酉。寝疾卒。
公博览多艺。奕棋居第三品。
家贫未尝问生业。祇以纂录自乐为事。
撰历代纪录类史凤池录纂宝折桂录新罗纪行将相别传。及所为文。
总四百八十八卷。年登八十。
贰秘书。职领太史
虽不极于富贵。亦儒者之难及也。
夫人颍川陈氏。赠颍川郡
先公终三十年馀矣。有子七人。
曰文则。由进士钱塘
第二第四子文范并早卒。曰文同。
文约。读书著文。
有名于进士场。曰文舆。
曰溪郎。皆恭守家法。
女五人。其存者三人。
未笄。文同等奉公之丧。
明年二月祔葬于偃师。从先茔。
谓翱尝从于史氏之列。来请为志。
叔氏墓志铭814年1月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九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
元和九年岁直甲午正月十九日丁卯,浙东道观察判官将仕郎试大理评事监察御史李翱
奉其叔氏之丧葬于兹,叔氏讳术。
生子曰王老,远在京师
实主其事,铭曰。
生始言,叔氏弃殁。
爰殡于野,年周四甲。
岂无诸亲,生故或迫。
亦有息子,旅宦京国
邱坟孰封,松槚未列。
殡宇零毁,狐狸所穴。
中夜远思,酸悽心骨。
是以乞假公府,言来筮宅。
追念延陵,丧子嬴博。
葬不归吴,于礼其合。
唯叔平生,游居是邑。
夭谢于此,灵幽其托。
女侄之西,仲兄之北。
冥昭何异,可用居息
孰为故乡,乃树松柏。
检校工部员外郎任君墓志铭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九
君讳佶。
字叔正
乐安人
殿中侍御史元植之孙。
灵府功曹日新之子。
君少遭父丧。
养母以孝称。
京兆尹崔光远表试左清道率府兵曹参军
敕摄富平县知县事
及克复京师
以功授成都府犀浦县
又以优授泾阳县
吐蕃犯都。
代宗陕州
君召募吏人保守佛寺。
寇不敢逼。
擢为本县令
充渭北十县团练使
及驾还京。
为同列潜搆。
功不得论。
仆射裴冕冤而奏之。
长安县
转本县丞
太府寺丞
未几。
监察御史京畿馆驿使判官
中书侍郎元载为潭漕使
请为判官
殿中侍御史
检校工部员外郎兼侍御史判官如故。
元载得罪。
君左授建州建安
杨炎入相。
君以书戒之。
由是杨怒而不用。
又移虔州司户
再授信州司马
观察使鲍防以为判官权知饶州事。
遘疾归。
卒于信州
权窆于州西原
有诗两卷。
前娶宗王氏女
生男冀。
邠州司法参军
三女各为士妻。
后娶杜氏女
生子三人。
曰溆曰羡曰并。
女五人。
长女嫁长洲源咸季。
次女适权㯋。
三女早卒。
少女二人未许嫁。
溆历佐大府。
以吏能有声。
度支振武营田使
得试协律郎
监察御史
元和十四年
杜氏卒。
溆乃自信州府君之丧。
合葬于万年杨村。
从先人旧茔。
溆尝与翱同事岭南府。
翱知溆之才。
亟荐于时。
故溆来请志。
铭曰。
士生于时兮。
所贵者才。
有才无命兮。
古今所哀。
噫。
兵部侍郎工部尚书武公志铭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九
公讳儒衡。字庭硕
年二十四得进士第。历四门助教
故相郑公馀庆河南。奏授伊阙
充水陆运判官。及公守东都
又请自佐。得监察御史
转殿中。御史台奏其材。
诏即以为真。历侍御史司封员外郎户部郎中
谏议大夫三月以本官知制诰
岁满转中书舍人。二年迁礼部
入谢。赐三品衣鱼。
数月丁尊夫人忧。再期服除。
权知兵部侍郎。月馀母夫人暴卒。
一号绝气。久而乃息。
遂得重疾。不能见亲友。
既祥益病。长庆四年四月壬辰
竟薨。年五十六。
公气和貌严。望之若神。
言不妄发。与人有诚。
甫其相信。不用约结
每以时安危生民之病为己务。从父兄元衡再为丞相
以重厚名终始。公实潜有补助。
其为谏议舍人。每遇事不当。
必奏疏尽言。皇甫镈为相。
剥下以媚天子。给边兵衣食以不可用物。
兵士或以火燔之。其帅大哭。
将自刃者。边几乱。
公累以疏言。宪宗召问。
大悦。踰月。
竟罢度支。及大行皇帝即位。
遂斥死崖州。其为兵部才数十日。
凡议论者潜曰。武兵部必相矣。
盖上择日将相之。而公以丧免。
有文集二十五卷。制集二十五卷。
曾大父载德。颍川郡左羽林将军
大父平一。惩后族之祸。
逃官于崧山中宗初。
徵拜起居舍人考功员外郎。有文章传于当时。
父登。常州江阴县令
礼部侍郎。夫人陇西李氏。
先公卒。嗣子曰筹。
年十五。次子年十三。
女二人。长女许嫁卢立。
立良士。为兴元节度司空晋公从事
次女嫁前进士崔搏。搏有学行。
其从父子浑。以五月丙子
奉公之丧归祔河南缑氏礼部先公之墓次。公之先薨。
召其友礼部郎中李翱执臂以别。且曰。
我将死。凡家事细大。
皆有条画在文字矣。平生志业。
于此穷矣。公于我厚。
我死。公其铭吾墓以传焉。
十二日而公果殁。君子以为知命。
及薨。朋友之在位者。
皆请告泣哭以相吊。其不识者。
亦望风以叹。天子罢朝一日。
工部尚书。筹尚幼。
哭泣几绝。亲戚不忍闻其声。
其能奉遗命以终讫公意。铭曰。
武宗出周。圣发之苗。
厥孙聘鲁。乃列春秋。
秦汉之交。曰臣王赵。
实大其家。亭侯以绍。
厥支十七。晋阳乃封。
子孙因家。以及于唐。
神尧顺天酂侯翼扶
武烈谏酷。五木成卢。
考公逃贵。于嵩之下。
江阴洁白。世嗣其雅。
德蕴位细。丛于公。
惟公之兴。罔不自躬。
言不苟出。与人有诚。
名誉四延。震荡厥声。
再罹大苦。不堪以病。
先期告终。恬以顺命。
毅毅武公。是维硕人
我哀刻识。俾或可传。
歙州长史陇西李府君墓志铭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九
府君讳则字某
凉武昭王十三世孙。大父献。
眉州别驾。时宰相有请昏者。
力不可止。因去官居家。
弟遇疾暴卒。别驾烧一指以祷于神。
既而弟复生。自说方就絷。
上帝有命。以兄烧指。
宜复其生。别驾生令一。
侍中源乾曜以子求婚。府君拒之固。
以词抵之。贬黔州彭水
遂以寿终。府君始十馀岁。
先夫人以之从丧。归殡汝州
由是依于舅族。少好老子庄周之言。
与群童游。尽能记他童之所习。
先夫人学左氏春秋。博该百家之书。
府君以经史浸润。力田供养。
由是少不肯求仕。善草隶书。
弓矢博奕。皆得其妙。
既冠。得濠州定远
假令他县。令严而行。
吏急民宽。富豪并贫民之产而不税者。
尽以法治之。贫民用安。
罢职复返其初。从事岭南
得试左武卫兵曹。于福建得试太子通事舍人大理司直
歙州长史。宣歙观察使请为判官
奏未下。以疾卒。
年七十四。夫人河南元氏。
寿州刺史从之女。年六十八。
先府君而终。生子某子某。
皆未仕卒。女子五人。
长女婿礼部员外郑锡。次女婿桂州观察使杜式方
次女婿京兆韦放。次女婿荥阳郑循礼。
小女婿密县郑公瑜。幼子克恭。
少读书学文。以兄举进士
家事自饬。弗克求名。
故年四十六。始奏授睦州司兵
累迁试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充盐铁推官
宝历三年三月。克恭奉府君夫人之丧。
归葬于郑州某县冈原。翱知克恭之材十三年矣。
故克恭以府君之葬来召请。且曰。
将以六月庚申窆。知克恭者若吾季叔。
又安可以辞。铭曰。
德不称禄。鬼神之责。
材优以贱。古人不戚。
非道弗求。曷计人爵。
庆蕴而传。后必有积。
其葬为谁。孝子之卜。
蓍蔡佥吉。嘉原创择。
合骨于兹。终永其托。
何以识之。有
河南府司录参军卢君墓志铭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九
君讳士琼。
字德卿
范阳人
家世为甲姓。
祠部郎中融之长子。
明经及第
历宁华阴二县主簿
泗州事。
协律郎
郑少师留守东都
奏为推官
大理评事
韩尚书代为留守
请君如初。
尚书节将陈许奏充观察判官
监察御史
府罢岁馀。
河南府户曹
以疾免。
河南尹重其能。
奏为司录参军
八月癸酉
发疾而卒。
年六十九。
君少好著文。
精晓吏事。
少游故丞相杨炎张延赏之门。
杨美其文词。
张每叹其吏材过人。
尝摄职同州
当徵官税钱。
时民竞出易钱以归。
官斗至十八九。
白刺史言状。
请倍估纳粟。
下以泽民。
上可以与官取利。
刺史诘状。
君辩其所以必然。
刺史行之
民用得饶。
一月
果被有司牒。
和收官粟。
斗给六十。
刺史到。
欲尽入其羡于官。
君既去职。
犹止之曰。
圣泽本以利民。
民户知之。
不可以独享。
刺史乃悬榜晓民。
使请馀价。
因以绢布高给之。
民亦欢受。
州获羡钱六百万。
其为户曹
决断精速。
曹不拥事。
及为司录
始就官。
承符吏请曰。
前例某等一十五人合钱二千。
僦人与司录养马。
敢请命。
因出状。
君诃曰。
汝试我耶。
使拽之。
将加杖。
承符吏众进叩曰。
司录皆然。
故敢请。
君告曰。
司录岂不自有手力钱耶。
用此赃何为。
因叱出之。
召主馔吏约之曰。
司录判官文学参军
皆同官环处以食。
精粗宜当一。
不合别二。
无踵旧犯。
吾不恕。
及月终。
厨吏率其馀而分之。
文学参军司录居三之一。
君晓之曰。
俸钱职田手力数既别官品矣。
此餐钱之馀。
不当计位高下。
从此后自司录参军平分之。
旧事掾曹之下。
各请家僮一人食钱。
助本司府吏厨附食。
司录家僮或三人或四人。
就公堂馀食。
侵挠厨吏。
弊日益长。
使家僮二人食钱于司录府吏厨附食。
家僮终不入官厨。
诸县府望吏告曰。
某居此岁久。
官吏清浊侵病人者。
每闻之。
司录职当举非法。
往各白汝长。
宜慎守廉靖。
渑池为戒。
其所改易。
皆克己便人。
堪为故事。
及君卒。
士君子相吊哭。
咸以为能高而位卑不副。
有子三人。
孺方嗣宗嗣业。
号慕祗守
不失家法。
女二人。
前娶清河崔敏女。
无子。
后娶荥阳郑虬之女。
有子。
故皆祔葬于祠部茔东北。
孺方叩头泣曰。
丈人尝与先子同官而游。
宅居南北邻。
敢请纪石。
翱不得辞。
乃据所见闻者镌其实。
可推类以知凡所从事之贤。
铭曰。
嗟卢君。
性直而用优。
约己以利人。
宜寿宜贵。
以拯时所艰。
其缄而不伸。
以丧厥神。
岂夺惠于东民。
悲夫。
处士君墓814年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九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
侯高字元览上谷人
少为道士。学练气保形之术。
庐山号华阳居士
每激发则为文达意。其高处骎骎乎有汉魏之风。
性刚劲。怀救物之略。
自侪周昌王陵。所如固不合。
视贵善宦者如粪溲。与平昌孟郊东野昌黎韩愈退之陇西李渤浚之河南独孤朗用晦陇西李翱习之相往来。
汴州乱。兵士杀留后陆长源
东取刘逸淮。乃作吊汴州文。
投之大川以诉。贞元十五年
元览苏州。出其词以示
孟东野曰。诚之至者。
必上通上帝闻之。刘逸淮其将不久。
后数月而刘逸淮竟死。其首章曰。
穹穹与厚厚兮。乌愤予而不摅。
以为与屈原宋玉景差相上下。自东方朔严忌皆不及也。
达奚抚为楚州。起摄盱眙
祭酒李公逊衢州。请治信安
观察浙东。又宰于剡。
三县皆有政。不幸得心疾。
留其子狗儿于家而归庐山。不到。
江西。其子婿王适使佣吉勉求君所如。
值君卒。吉勉以君丧殡于袁州之野。
而复于又死。
之妻使吉勉来告于以狗儿归适妻。
居二年。妻又死。
狗儿尚童。虑吉勉之短长不可期。
则君之丧终不坟矣。故使吉勉往葬之。
而识其墓。以示狗儿。
怀州录事参军武氏妻傅氏墓志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九
年月日。
怀州录事参军武氏妻傅氏卒于其兄弟之家。
越月日。
权葬于汴州某县某乡。
前此者武居官而卒。
傅氏有子曰俱儿。
俱儿奔父之丧。
未及返。
傅氏又卒。
俱儿奔父之丧。
孝道也。
傅氏卒于兄弟之家。
恋母也。
傅氏恋母。
其教施于子。
傅氏之殁。
不为朽矣。
故朔方节度掌书记殿中侍御史昌黎韩君夫人京兆韦氏墓志铭803年1月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夫人姓京兆韦氏。
尚舍御说之次女也。
年十三。
执妇道于昌黎韩氏府君讳弇
自后魏尚书令安定桓王六世生礼部郎中云卿
礼部实生府君
进士及第
朔方节度掌书记
秘书省校书郎
累迁殿中侍御史
贞元三年
吐蕃乞盟。
诏朔方节度使即塞上与之盟。
宾客皆从。
其五月
吐蕃不肯盟。
殿中君于是遇害。
时年三十有五。
夫人始年十有七矣。
有女子一人。
其生七月而孤。
夫人之母前既不幸矣。
夫人以其女子归于其父。
弗数年。
其父又不幸。
人泣血食贫养其子。
有道自慎于嫌。
节行愈高。
虽烈丈夫之志不如也。
犹有董氏姊。
继衣食仁之焉。
不数年。
董氏姊又不幸。
夫人于是天下无所归托矣。
殿中君从父弟愈。
孝友慈祥。
贞元十六年
以其女子归于陇西李翱
夫人从其女子依于李氏焉。
降年短命。
三十有二。
贞元十八年八月甲辰
卒于汴州开封新里乡之某村。
其明年正月辛酉
陇西李氏以其丧葬之于陈留县安丰乡冈原。
殿中君之先葬于河阳
惟君之没。
不得其丧。
夫人是以不克葬于河阳
而独坟于陈留
弗克祔于殿中君之族。
而依于女子氏之党。
以从女子之怀。
权道也。
且将有待也。
殿中君文行甚修。
位甚卑。
没于王事。
礼部君好立节义。
有大功于昭陵
其文章出于时。
而官不甚高。
殿中君又无嗣。
尝闻诸君子曰。
位不称德者有后。
礼部君曷为然哉。
于是叙其孤女之悲。
以志于墓门。
铭曰。
女子之生兮七月而孤。
所恃者母兮夫何辜。
天苍苍兮不回。
生几时兮终日哀。
唐故金紫光禄大夫检校礼部尚书使持节都督广州诸军事广州刺史御史大夫岭南节度营田观察制置本管经略等使东海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徐公行状806年4月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曾祖仁彻。吉州太和县丞
祖元之。皇考功员外郎
吏部郎中谏议大夫。考义。
汾州司户参军。赠信州刺史
京兆府万年县青盖乡交原里东海徐公。年七十二。
公讳申。字维降
东海剡人永泰元年
寄籍京兆府。举进士秘书省正字
初辟巡官江西。又掌书记岭南行营。
哥舒氏之乱平。奏授大理寺评事
司直兼监察御史赐绯鱼袋
又充节度判官于朔方。改太子司议郎兼殿中侍御史
选授洪州都督府长史。时刺史曹王江西兵讨李希烈
故以长史行刺史事。任职有成。
曹王荐之。迁韶州刺史
四十馀年刺史相循居于县城州城与公田三百顷皆为墟。
县令丞尉杂处民屋。公乃募百姓能以力耕公田者。
假之牛粟种与食。所收其半与之。
不假牛犁者。三分与二。
田久不理。草根腐。
地增肥。又连遇宜岁
得粟比馀田亩盈若干。凡积粟三万斛。
将复筑室于州故城。令百工之伎以其艺来者。
有差。刺史临视给与。
吏无所行其私。以故人皆便信
应募者数千人。陶人不知墁而涂有馀。
圬人不板筑而墙有馀。筑人不操斤斧而工有馀。
陶者圬者筑者工者。各以其所能相易。
未十旬而城郭室屋建立如初。刺史官属迁于新城
县令之下。各返其室。
创六驿新大市二道四馆器用皆具。曲江县五百人以状诣观察使
请作碑立生祠。公自陈所为不足述。
假令如百姓言。乃刺史职宜如此。
何足多者。不愿以小事市名
观察使嘉其让。密以状闻。
合州刺史。其始来也。
韶之户仅七千。凡六年迁合州
其去也。倍其初之数。
又盈四千户焉。初先夫人殁于江西
遭贼难未克返葬。寓于西原
公不赴合州。表请奉丧归祔于河南偃师县
既沧景观察使奏请景州刺史阙。其帅辄以其僚属将校自为之。
不请有年矣。宰相累进刺史名。
皆不出。及召公入。
言合上旨。遂下诏迁朝散郎使持节景州诸军事景州刺史
充本州团练使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
寻加节度副使其明年景节度使始朝。
二年又朝。遂留。
诏以其从父兄代之。奏以公充行军司马
公遂以信州府君茔近漕河。表求改葬于重山
诏许之。既徵入京师
朝散大夫使持节都督邕州诸军事邕州刺史管经略招讨使御史中丞赐紫如初。
是岁贞元十七年也。诘俚盗。
除其暴。掠良聚攻。
禁下如令。通蛮夷道
责土贡。大首领黄氏率其属纳质供赋。
黄氏周氏韦氏侬氏。皆群盗也。
黄氏之族最强。盘亘十数州。
周韦氏之不附之也。率群黄之兵以攻之。
而逐诸海。黄氏既至。
群盗皆服。于是十三部二十九州之蛮宁息无寇害。
其明年制迁使持节都督广州诸军事广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岭南节度观察处置本管经略等使。
散官赐如故。前节度使殁。
掌印吏盗授人职百数。谋夜发兵为乱。
事觉奔走。公至。
阴以术得首恶杀之。不问其馀。
军中以安。蛮夷俗相攻击群聚。
缘盗发辄捕斩。无复犯者。
蕃国岁来互市。奇珠玳瑁异香文犀。
皆浮海舶以来。常贡是供。
不敢有加。舶人安焉。
商贾以饶。二十一年进阶银青光禄大夫
元和元年诏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礼部尚书封东海郡开国公
食邑二千户。馀如故。
诏书未至。有疾薨于位。
凡三佐藩屏之臣。五为刺史
一为经略。一为节度观察使
阶累升为金紫光禄大夫。爵超进为开国公
官亟迁为礼部尚书。其事业皆足以传示后世。
为子孙法。享年七十。
虽不登于上寿。儒者荣之。
前夫人渤海高氏。子皆夭。
后夫人扶风窦氏。封国夫人
有子元弼。前右卫仓曹参军
以读书属文为业。谨具历官行事如前。
伏请牒太常编录。谨状。
正议大夫尚书吏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礼部尚书韩公行状824年12月2日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九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曾祖泰。皇任曹州司马
祖浚素。皇任桂州长史
仲卿。皇任秘书郎
尚书左仆射。公讳愈。
字退之昌黎人
生三岁父殁。养于兄会舍。
及长读书。能记他生之所习。
年二十五上进士第汴州乱。
诏以旧相东都留守董晋平章事宣武军节度使。以平汴州
辟公以行。遂入汴州
试秘书省校书郎。为观察推官
卒。公从丧以出。
四日汴州乱。凡从事之居者皆杀死。
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奏为节度推官。得试太常寺协律郎
选授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
为幸臣所恶。出守连州阳山
政有惠于下。及公去。
百姓多以公之姓以命其子。改江陵府法曹参军
入为权知国子博士宰相有爱公文者。
将以文学职处公。有争先者。
搆公语以非之。公恐及难。
遂求分司东都。权知三年。
改真博士。入省为分司都官员外郎
河南县。日以职分辨于留守及尹。
故军士莫敢犯禁。入为职方员外郎
华州刺史华阴县柳涧有罪。遂将贬之。
公上疏请发御史辩曲直。方可处以罪。
则下不受屈。既柳涧有犯。
公由是复为国子博士。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考功郎中。修撰如故。
数月以考功知制诰上将平蔡州
先命御史中丞裴公度使诸军以视兵。及还。
奏兵可用。贼势可以灭。
颇与宰相意忤。既数月。
盗杀宰相。又害中丞不克。
中丞微伤。马逸以免。
遂为宰相。以主东兵。
安禄山起范阳。陷两京。
河南北七镇节度使。身死则立其子。
作军士表以请。朝廷因而与之。
及贞元季年。虽顺地节将死。
多即军中取行军副使将校以授之节。习以成故矣。
朝廷之贤。恬然于所安。
以苟不用兵为贵。议多与裴丞相异。
唯公以为盗杀宰相。而遂息兵。
其为懦甚大。兵不可以息。
以天下力取三州。尚何不可。
裴丞相议合。故兵遂用。
宰相有不便之者。月满迁中书舍人
赐绯鱼袋。后竟以他事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三年秋。以兵老久屯。
贼未灭。上命裴丞相淮西节度使招讨之。
丞相请公以行。于是以公因本官兼御史中丞
赐三品服及鱼。为行军司马
丞相居于郾城。公知蔡州精卒悉聚界上。
以拒官军。守城者率老弱。
且不过千人。亟白丞相
请以兵三千人间道以入。必擒吴元济
丞相未及行。而李愬唐州文城垒提其卒以夜入蔡州
果得元济蔡州既平。
布衣柏耆以计谒公。公与语奇之。
白丞相曰。淮西灭。
王承宗胆破。可不劳用众。
宜使辩士奉相公书。明祸福以招之。
彼必服。丞相然之。
公令柏耆口占为丞相书。明祸福。
使柏耆袖之。以至镇州
承宗果大恐。上表请割德棣二州以献。
丞相京师。公迁刑部侍郎
岁馀。佛骨自凤翔至。
京师诸寺。时百姓有烧指与顶以祈福者。
公奏疏言。自伏羲至周文武时。
皆未有佛。而年多至百岁。
有过之者。自佛法入中国。
帝王事之。寿不能长。
梁武帝事之最谨。而国大乱。
请烧弃佛骨。疏入。
潮州刺史。移袁州刺史
百姓以男女为人隶者。公皆计佣以偿其直而出归之。
入迁国子祭酒。有直讲
能说礼而陋于容。学官多豪族子。
摈之不得共食。公命吏曰。
直讲来。与祭酒共食。
学官由此不敢贱直讲。奏儒生为学官
日使会讲。生徒奔走听闻。
皆相喜曰。韩公来为祭酒
国子监不寂寞矣。改兵部侍郎
镇州乱。杀其帅田宏正
征之不克。遂以王庭凑节度使
诏公往宣抚。既行。
众皆危之。元稹奏曰。
韩愈可惜。穆宗亦悔。
有诏令至境观事势。无必于入。
公曰。安有受君命而滞留自顾。
遂疾驱入。庭凑严兵拔刃。
弦弓矢以逆。及馆。
甲士罗于庭。公与庭凑监军使三人就位。
既坐。庭凑言曰。
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所为。
本非庭凑心。公大声曰。
天子以为尚书将帅材。故赐之以节。
实不知公共健儿语。未尝及大错。
甲士前奋言曰。先太史为国打朱滔
遂败走。血衣皆在。
此军何负朝廷。乃以为贼乎。
公告曰。儿郎等且勿语。
言。将为儿郎已不记先太史之功与忠矣。
若犹记得。乃大好。
且为逆与顺。利与病。
不能远引古事。但以天宝来祸福为儿郎等明之。
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梁崇义朱滔朱泚吴元济李师道。复有若子若孙在乎。
亦有居官者乎。众皆曰无。
又曰。令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
节度使。后至中书令
父子皆授旌节。子与孙虽在童幼者亦为好官。
穷富极贵。宠荣耀天下。
刘悟李祐皆居大镇。王承元年始十七亦仗节。
此皆三军耳所闻也。众乃曰。
田宏正刻此军。故军不安。
公曰。然汝三军亦害田令公身。
又残其家矣。复何道。
众乃欢曰。侍郎语是。
庭凑恐众心动。遽麾众散出。
因泣谓公曰。侍郎来。
欲令庭凑何所为。公曰。
神策六军之将。如牛元翼比者不少。
但朝廷顾大体。不可以弃之耳。
尚书久围之何也。庭凑曰。
即出之。公曰。
若真耳。则无事矣。
因与之宴而归。而元翼果出。
乃还。于上前尽奏与庭凑言及三军语。
上大悦曰。卿直向伊如此道。
由是有意欲大用之。王武俊太师
太史者。燕赵人语也。
吏部侍郎。凡令史皆不锁厅出入。
或问公。公曰。
人所以畏鬼者。以其不能见也。
鬼如可见。则人不畏矣。
选人不得见令史。故令史势重。
听其出入。则势轻。
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特诏不就御史台谒。
后不得引为例。六军将士皆不敢犯。
私相告曰。是尚欲烧佛骨者。
安可忤。故贼盗止。
遇旱。米价不敢上。
李绅御史中丞。械囚送府。
使以尹杖杖之。公曰。
安有此。使归其囚。
是时方幸。宰相欲去之。
故以台与府不协为请。出江西观察使
以公为兵部侍郎既复留。
公入谢。上曰。
卿与李绅争何事。公因自辩。
数日复为吏部侍郎长庆四年得病。
满百日假。既罢。
十二月二日卒于靖安里第。公气厚性通。
论议多大体。与人交始终不易。
凡嫁内外及交友之女无主者十人。幼养于嫂郑氏。
及嫂殁。为之服期以报之。
深于文章。每以为自扬雄之后。
作者不出。其为文未尝效前人之言。
而固与之并。自贞元末以至于兹。
后进之士。其有志于古文者。
莫不视公以为法。有集四十卷。
小集十卷。及病。
遂请告以罢。每与交友言既。
终以处妻子之语。且曰。
某伯兄德行高。晓方药。
食必视本草。年止于四十二。
某疏愚。食不择禁忌
位为侍郎。年出伯兄十五岁矣。
如又不足。于何而足。
且获终于牖下。幸不至失大节。
以下见先人。可谓荣矣。
享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
谨具任官事迹如前。请牒考功太常定谥。
并牒史馆。谨状。
东川节度使卢公传 中唐 · 李翱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四十
卢坦字保衡
河南人
父峦。
郑州刺史
少孤。
初任韩城县
宣城巩河南县尉
其吏河南知捕贼。
杜黄裳河南尹
曰。
某家子与恶人游。
破旧产。
公为捕贼。
盍使察之。
对曰。
凡居官终始廉白祇入俸钱者。
虽历大官
亦无厚蓄以传。
其能多积财者。
必剥下以致。
如其子孙善守之。
是天富不道人之家也。
不若恣其不道。
以归于人。
以为宜。
故不使察。
黄裳惊视。
因使升就堂坐。
自此日加重。
黄裳吏部侍郎
将授以太常博士
会郑滑节度使李复表请为判官
监察御史
薛盈珍为监军使
累侵军政。
每据理以拒之。
盈珍尝言曰。
卢侍御所言皆公。
我故不违也。
有善吹笛者。
大将十馀人同启复。
请以为重职。
适在复所。
问曰。
众所请可许否。
坦笑曰。
大将等皆久在军。
积劳亟迁。
以为右职。
奈何自薄。
欲与吹笛少年同为列耶。
复告诸将曰。
卢侍御言是也。
大将惭遽走出。
谢。
且曰。
向闻侍御言。
某等羞愧汗出。
恨无穴可入。
李复病甚。
盈珍以甲士五百人入州城
人皆恐骇。
遽止之。
盈珍不敢违。
复卒。
盈珍主兵事。
制以姚南仲代。
盈珍方会客。
言曰。
姚大夫书生。
岂将材也。
私谓人曰。
姚大夫外虽柔。
中甚刚。
又能断。
监军若侵。
必不受。
祸自此萌矣。
若从公丧而西。
必遇姚大夫
吾惧为所留以及祸。
遂潜去。
姚果以牒来请。
终以不逢得解。
及盈珍与姚隙。
从事多黜死者。
王纬观察浙西。
盐铁使
转运判官
李锜代。
请如初。
殿中侍御史
所行多不循法。
每争之。
词深切。
听者皆为之惧。
累求去不得。
凡在府七年。
官不改。
恶状滋大。
虑及难。
又非可以力争。
遂与裴度李约李棱继以罢去。
后数年。
诏追入。
遂扇兵士。
杀留后以留己。
因发兵取宣州
为其将所擒送斩死。
顺宗皇帝寝疾。
王叔文翰林
决大政。
天下懔懔。
宰相韦执谊
速白立皇太子
以树国本。
执谊深纳其言。
将以为殿中侍御史
御史中丞亦以为请。
王叔文使人请
将以为员外郎
杨子留后。
假他词不受。
叔文不悦。
故事皆不行。
王叔文贬出。
坦遂为殿中侍御史
权德舆户部侍郎
请为本司员外郎
寻转库部兼侍御史知杂事
未久。
刑部郎中
知杂事如故。
县尉有为御史台所按者。
京兆尹密救之。
上使品官释之。
时在宅。
台吏以告。
白中丞
请覆奏然后奉诏。
品官遂以闻。
上曰。
吾固宜先命所司。
遂使宣诏乃释。
数月。
御史中丞
赐紫衣。
分司东都
寻归西台
初上禁绝罢镇节度使等献财货。
载于赦条。
时山节度使柳晟浙东观察使阎济美皆罢镇有所献。
劾奏之。
济美皆白衣待罪。
上召对。
曰。
柳晟阎济美所献皆家财。
非刻下。
卿勿劾。
对曰。
陛下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者。
赦令是也。
且两臣首违诏。
臣职当举奏。
陛下不可以失大信于天下。
上曰。
朕既受之矣。
如何。
曰。
出归有司。
以明陛下之德。
上善之。
竟为宰相所寝。
李锜之诛。
有司将自淮安王之下坟墓皆毁之。
宰相不敢言。
奏曰。
李锜与国同族。
其反逆不道。
身既斩死。
并杀其子。
罪塞矣。
若将追毁祖父坟墓。
臣以为不可。
淮安王有佐命之功。
且国贞。
又死王事。
汉诛霍禹
不毁霍光之坟。
房遗爱伏诛。
罪不追于玄龄
此前代及圣朝之故事也。
康诰曰。
父子兄弟。
罪不相及。
若将易之。
无乃罪及良臣。
且伤大体乎。
上改容曰。
非卿言何由知。
遂命停毁。
仍禁樵采。
给五户守淮安王之坟。
以示不忘其功。
上策贤良方正之士。
有怀书策入者。
将深罪之。
奏言。
四方不明知所犯。
必以为策词抵忤。
宜轻其责。
上从之。
江宁节度使裴垍(一作均)入为仆射
行香时将处谏议常侍之上。
引故事及姚南仲近例以为證。
裴垍怒曰。
姚南仲何足为例耶。
应曰。
姚仆射但不是敕使耳。
何不足以为例也。
遂为所排。
左庶子
初为殿中。
杜黄裳为相。
故累迁。
二十有三月而至中丞
及居官守道。
正言日闻。
而人忌其迁之速。
数月。
宰相裴垍白以为宣歙池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兼御史中丞宣州刺史
刘辟反逆。
其婿苏强坐诛死。
强兄宏为晋州从事
自免归。
人莫敢用。
奏言苏宏有才行。
其弟强坐刘辟反诛。
宏与强相去三千里。
必不通谋。
以强废宏。
非陛下惜才之志。
因请宏以为判官
上曰。
假令苏强当时不就诛。
尚宜随材而任之。
况在其兄耶。
遂得请。
及在宣州
江淮大旱。
米价日长。
或说节其价以救人。
曰。
宣州地狭。
谷不足。
皆他州来。
若制其价。
则商不来矣。
价虽贱。
如无谷何。
后米斗及二百。
商人舟米以来者相望。
乃借兵食。
多出于市。
以平其直。
人赖以生。
当涂县渚田久废。
以为岁旱。
苟贫人得食取佣。
可易为功。
于是渚田
藉佣以活者数千人。
又以羡钱四十万代税户之贫者。
故旱虽甚。
而人忘灾。
五年冬。
刑部侍郎
诸道盐铁转运使
减冗职八十员。
自江之南补置付之。
监使无所与。
数月。
户部侍郎
判度支
历更重位。
以朝廷是非大体为己务。
故多所陈请。
或上封告。
泗州刺史薛謇为代北水运使时。
畜马四百匹。
有异马不以献者。
事下度支
乃使巡官往验之。
未反。
上迟之。
使品官刘泰昕按其事。
上陈。
以为陛下既使有司验之。
又使品官往。
岂大臣不足信于品官乎。
臣请先罢免。
疏三奏。
上是之。
遂追刘泰昕。
旧赋于州郡者。
或非土地所有。
则厚价以市之他境。
悉条奏。
各去其所无。
罢宣歙度支米。
收其价以移之于湖南
江南鹿腊。
配之鄜汝州
以韩重叶(一作华)为代北水运使
开废田。
列栅二十。
益兵三千人。
岁收二十万石。
八年。
西受降城为河所坏。
城使怀义上言宰相
议徙天德故城。
受降城张仁愿所作。
城当碛石。
得制北狄之要。
若避河流。
宜退三数里。
其费不多。
天德故城北倚山。
去河甚远。
失制虏要地。
非便。
因使水运使察视远近利病。
以图进。
上使品官强文彩覆之。
文彩言与合。
上召使条陈。
将行之。
竟为宰相所夺。
乃出剑南东川节度使
怀义数月忧卒。
燕重盱代其位。
遂移天德故城。
军士归怨。
因杀重旴。
屠其家。
宰相李绛议论多合。
藉以为己助。
出半载而罢。
东川
奏罢两税及山泽盐井榷率之籍。
夷人歌之。
锦剑二州有通文成州路。
每岁奏发二千兵以防西蕃。
其实不过一二百人。
乃奏于冲地置戍镇之。
上诛蔡州
诏发兵二千人于安州
每朔望使人问其父母妻子。
其有疾者与之药。
故兵士皆感恩而无逃者。
及薨。
礼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