谕纠察司劄子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公是集》卷三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伏以先帝哀矜庶狱,开释无辜,以京师浩穰,狱讼繁多,创设纠察一司,辨理微枉,澄审谬误,诚不欲使吏得弄法,民陷非罪,设令侵冤,有所告诉也。伏见诸大辟公事,或具狱既上,情涉可疑,或审问之际,因自翻变者,并皆移司推勘。左军则移右军,右军则移左军,府司亦然。然此三处形势既均,利害略同,更相顾望,自为地道,宁伸吏曲,莫念民枉。以此治狱,恐非朝廷钦恤之意。臣谓诸大辟公事,其情理可疑及囚自变者,并委纠察司奏请,别差官置勘。其司狱等,仍须与元勘处不相干碍,方许抽差。如此,则狱无衔冤之滥,吏无试法之倖,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取进止。
辞不受详定官制敕劄子 其一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公是集》卷三三
臣伏以人臣之义,不能宜辞,不及宜让,若不辞不能,不让不及,且上误朝廷之任,下贻来者之笑,则非忠信之道也。今月二十九日,閤门召臣受敕,令详定官制。臣以谓此帝王能事,朝廷大务,必将损益沿革,弥纶兴废,成一朝之制,不独空言而已,此则非臣所能。今英俊林立,号称多士。韩绛首建经世之画,可令草具其事。欧阳修、吴奎,皆学该古今,穷极贯变,欲定大典,非其人不可。此则非臣所及,臣顾常规规守循习之论,所谓食而听事者也,不敢以为事不可行,而窃自计力有不足,故辄缘忠信之义,辞所不能,让所不及。所有敕命,不敢祗受。取进止。
其二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公是集》卷三三
臣准閤门告报,受敕详定官制,寻曾奏乞辞免。今月二十日中书劄子,奉圣旨不许。退自徇省,必非所任,岂敢默默贪功就事?故复别白言之。且陛下欲纪纲国体,裁成王制,改创服章,述作典训,此一世大务也。当得其人,乃可成事,臣之浅暗,非其人矣。力小任重者不立,智小谋大者不行。前日朝廷欲正大乐,先定律吕,自景祐至今,近三十年,所费钜万,而功不就。岂不就哉?盖由群臣无夔、旷之才,而猥当夔、旷之责,是以责愈精而功愈疏耳。今之所为,又重于乐,上当得周、召制作之明,次当得管、萧经纶之略,乃可庶几。自非然者,恐虽三十年,未可望也。此臣之所以量力揆能,度长絜大,而不敢诬上也。伏乞特留圣鉴,听臣所让,则制作之功,不失所期。所有敕命未敢受。取进止。
乞先条官制数事与中书门下更加商量劄子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公是集》卷三三
奉敕详定官制,并曾恳辞,不蒙允许。伏缘朝廷百司官名职任,多不合古,若稍加裁正,粗成统绪,亦恐行来已久,未协时宜。今乞且未置局,容臣等取前代官制,将今日官名职任,商度可改正者,可裁损者,可申明者,条列三两事,先送中书门下,更加商量,若果可施行,置局辟官,次第删定。或以为君子之业,乐因循,重改作,则更俟朝旨,择其可从。取进止。
条上详定官制事件劄子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公是集》卷三三、《国朝诸臣奏议》卷六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等昨奉敕,为翰林学士韩绛上言,国家奄有四海,承平百年,官制未修,方苦其陋,欲望讨论唐百官制及本朝官制品秩事件,量加裁定,正其名体等事。奉旨差臣等同共详定。臣等累曾恳辞,不蒙允许。寻具劄子陈乞,且未置局,容臣等取前代官制,将今日官品职位,商度可改正者,可裁损者,可申明者,各条三两事,先送中书门下,更加商量,若果可施行,即制局辟官,次第删奏。圣旨:依奏。臣等今详定到事件如左:
一、汉置丞相,其后改置三公,官皆公府,辟召掾属。唐制,以尚书、门下,中书三省长官为宰相,尚书令、仆射、侍中、中书令是也。官品未至者,同中书门下三品,今平章事即其比也。参知政事,唐初亦是正相,崔、温等尝为之。国朝之制,下宰相一等。若用唐制,正其名体,则四辅之任当悉用平章。依汉制,即须立丞相府。
一、唐制,御史大夫一人,中丞三人。国朝之制,大夫不置,以中丞为台长,他官或以给事中、谏议大夫权之。若欲改正官制,置丞相府,则大夫当复,轻重乃等。
一、唐制无公卿为枢密事,五代用兵,始与中书对掌机密。欲改正官制,当以院事还中书及尚书兵部。
一、尚书省二十四司既为虚名,所以官冗员众。即欲改正官制,当罢三司,复二十四司及九卿。官使有定员。其郎官不在本省治职事者,并以前资及散官处之。其涖外任者,或依唐制,置上中下等州刺史及别驾之类,随官品任之。或欲轻其权,则曰知某州刺史之类。
一、文武散官及检校、兼官、勋、爵、实封等,在开元已前,颇有实事,于今为散官,犹叙服色,粗系轻重,其馀悉皆虚名,无益治体。即欲改正官制,当例行省罢。若以假虚名而任实职,兼存亦可。
已上所谓改正者也,略举一隅,若于今可行,即推此类具正之。
一、大理寺决天下之狱,刑部覆之,于事已足,又加审刑院,则为骈衍。即欲裁损官制,当以院事官属还刑部。
一、吏部尚书、侍郎,分领铨事,则当差以轻重,分别流品。今审官院掌京朝官磨勘差遣,而流内铨惟典州县幕职官,体制不伦。即欲裁损官制,当以审官院职事归尚书铨,州县幕职官归侍郎铨。
一、群牧司、提举司、观察司之类,皆古无此职,即欲裁损官制,悉当省罢,还属尚书九卿。已上所谓裁损者也,略举一隅,若于今可行,即推此类具正之。
一、左右史并当随宰相入立仗下,以记言动。今史官之任,不及闻前殿正事,故德音善政,多失纪录,欲申明复此旧制。
一、中书出制敕,唐制并经门下审覆,然后尚书出告身,经历三省。比来惟于中书发敕,虚置三省官名。今欲申明复此制,国朝令文具载。
一、国朝近制,观文殿大学士惟待旧相,自资政殿大学士,至天章阁待制已上,其间多有无员数,数除受侵广者,由边幅不立也。诸旧有员者,宜依旧数,未有者,宜差定其员,著为久制,以革一员之滥。
一、唐制,舍人六人,分判尚书六曹事,所以佐丞相,谨政令,欲乞申明此制。
一、旧制,九卿之职,不隶尚书。今卿监职事三司关领者,宜取还寺,亦省侵官之类。
一、唐制,左右丞相判尚书省事,中书判门下省事,中书舍人判中书省事。国朝门下省权用近臣判之,中书省即舍人年深者判,与唐制略同。准昨来言者称,近臣判省太重,考按唐制,似不如此。惟常衮自以同中书门下事,即当兼判中书省,是时崔祐甫以舍人判省,谓衮侵官,士论由此不平衮也。
一、三班自供奉官至殿侍差使之类,唐制武选皆无此名目,宜徙置于外,以区别华冗。
一、朝廷若从改正之说,即俟改正之后,设官分职如周、唐,乃可约六典著书,垂之后世。若未能如此,而欲著书,惟可将会要及诸司编敕并格令,删繁取要,因今日官名粗书职分而已。
已上所谓申明者也,略举一隅,若于今可行,即推此类具正之。
论让官疏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一、《公是集》卷三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六○、《续资治通鉴》卷五八、《宋元学案补遗》卷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伏见故事,诸让官者,或一让,或再让,或三让,皆有品秩。非不欲人人让也,让之迹近名,近名则容伪,而为礼者恶烦,烦近于亵,故设中制,有所止之也。昔舜命九官,夔、龙不让,其他伯益之徒,一让而止。此则治世之法也。窃见顷来士大夫,每有除命,不问高下,例辄累让,虽有出其至诚,恬于势利,然亦已逾典制,过夔、益矣。若习俗遂巧,流风稍敝,必且挟伪采名,要上迷众,更以为进取之捷径,奔竞之秘策,甚可恶也。岂独烦于礼哉?夫让虽美道,君子所有馀,小人所不足,然非其真,则丑亦甚。昔郑公孙段辞为卿,退则又使太史命己,子产恶其为人,其后卒为乱。故饰伪之敝至于此,非国家之福也。公孙段尚其小者耳,子之擅燕,王莽代汉,其始皆以善自名,已而稍入于邪也。臣谓贤者之节,难进而易退者,非让一官之谓也,谓其能择于义,不犯非礼也。故虽不多让,其节遒可见。众人之情,好得而恶失,好得而恶失者,亦非勉受一职之谓也,谓其不择于义,越礼而动也。故虽复饰让,其情亦弥险。让与不让,一以故事旧典为准,无使钓利者要君,采名者售伪。不幸而不值子产之精识,则公孙段之徒,纷然竞于朝矣。臣言似迂,而虑实远,望赐财择。
论奉慈庙劄子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一、《公是集》卷三三
臣伏见中书劄子,下太常杂议奉慈庙废置事。臣以有司之职,惟当据经,已与臣镇等参按经传旧文奏陈。然臣之愚意,犹有未尽。何者?国家承历代之后,去圣久远,礼文残缺,宗庙之礼,常因时施宜,不尽滞古,务沿人情也。伏惟章惠太后之于仁宗皇帝,虽非真庙命以为母,然仁宗皇帝一以如母之礼事之。生则安养,号比长乐;殁则大葬,谥配真庙;祭称皇妣,祝云嗣子。其诚礼如此之重也。今议者疑于毁其庙,瘗其主,如此,岂惟震骇士大夫之情,亦甚违先帝之意。《春秋》毁泉台,犹曰「先祖为之,己毁之,不如勿居」。周庙姜嫄,閟而无事;梁之小庙,享祫有数。臣谓奉慈一室,当于此二者之间,制定其仪,上称先帝褒崇之意,下成泉台折衷之义,又以明圣主无改父道之美。伏乞参之圣心,令两制台谏,重加详定。取进止。
奏乞改郡名劄子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一、《公是集》卷三三
臣近点检诸军转员官告,窃见殿前司虎翼右第一军都指挥使杨荣封弘农郡开国侯,「农」上一字,即宣祖庙讳。伏以国朝之制,崇奉七庙,二名偏讳,行来已久,不宜于开国建侯,独有触犯。窃谓杨荣可改封别郡,或以洪字代之,如汉武帝以彻侯为通侯,事理既正,可以行远。取进止。
论举荐劄子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一、《公是集》卷三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六五
臣伏以朝廷设保荐之令者,欲振拔幽滞,甄录才实也。士大夫所以报国恩,无过于此矣。然犹闭其听请滥进之隙,故限以定员,结以同罪,防禁既详,责望又重,不可复加。而顷来奏章之入,或文字小不应式,或笔画偶有所遗,于义无害,皆见退却,甚失朝廷求才实之本,亦非士大夫举所知之意也。臣谓中外举状,除员数须要照会,可不言及同罪,所以立法不可不谨,其他虽小小差误,并许收使,不须曲难。如此,足以开广荐引之路,亦杜绝所由巧文要市之弊,庶几简而易行矣。取进止。
论契丹告哀劄子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一、《公是集》卷三三
臣窃谓契丹遣使告哀,朝议择吉日然后见之。臣以谓情礼未称,何则?国家与戎约和,立兄弟之亲者,非畏其力也,又非爱其义也,欲继好偃兵,以安百姓而已。今其主不幸,讣丧朝廷,诚得小国归命天子之义,宜称顺其意,致哀痛之情,使其君臣欢然感动,皆知天子仁厚之德发于至诚也。今稽留使者,择日受讣,虽协阴阳时日拘忌之说,而违君子匍匐救丧之节,下令远方,有以疑朝廷无恻隐厚终之实,非所以感人心也。昔唐太宗闻张公谨之丧,哭之不避辰日,史策以为美谈。臣谓朝廷甫欲结异俗之欢,示中国之礼,宜推此意行之,令使者夕入而朝见之,则情礼相副,足以固好存爱,不言而信矣。取进止。
论除降不用诰劄子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一、《公是集》卷三三
臣至和中,因任颛落职,不降诰词,曾奏陈朝廷非故事,难以为法。其时延和奏对,面奉德音,许赐施行。自此,故事复正。去年刘尤瑜降官,直以敕牒。近日王琪降官,亦不出诰。则是前诏寻复废阁,事体之间,似趋苟简,虽非王政之急,然亦失朝廷赏罚训诰慎重之意。伏乞检会申明,所贵虽小事犹不失旧体,使百司有以遵法。取进止。
论石全斌不当除入内副都知状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一、《公是集》卷三三、《国朝诸臣奏议》卷六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窃见入内押班石全斌,为入内副都知。臣谨按,全斌昨已有制旨,除宫苑使、利州观察使。未能三日,复换此命。朝令夕改,古人所非。若因全斌陈请,探其不满之意,曲徇所求,以悦其心,便是朝廷恩典未有定制,惟系宦官临时徼乞。宣布天下,必以为惑;传示后世,必以为笑。何则?陛下赏罚,当信天下,当教后世。不知全斌功勤凡有几何?昨者岭外之行,已曾受赏,今后温成葬毕,赏又不薄,不知厌足,愈求迁进。朝廷亦当爱惜事体,无宜轻改成命。全斌闺闼之臣,尚如此姑息,万一复有权势重于全斌者,如何待之?臣虽鄙贱,实惜此体,不敢辄撰告词。
礼部贡院定夺郑荀起请科场未便事件状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一、《公是集》卷三三
当院准中书批下前权奉宁军节度推官郑荀奏科场未便事件,奉圣旨进贡院定夺闻奏者。今具画一如后:
一、郑荀称伏睹云云,当院今看详:天下解额,多少不同,不可均一,所从来久矣。幸因赦令增益者四十馀处,恩已无量,若更限以十人取一,在他路虽未有大损,于福建、江南、川、广,则必特为侥倖,到省之人必须比旧数倍,恐非今日治体所宜,不可施行。
一、郑荀称科场旧制四年云云,当院今看详:昨朝廷下间岁之诏,盖欲开广贤路,使士子无后时失业之恨,又欲游士各归其乡,不复有寄籍冒贯之弊,本不驱迫远方举人,必令奔走也。何故反更恤其不便?况降敕已来,裁三四年,常人安于所见,尚未尽信,具当循守,渐变习俗,不可轻改。
一、郑荀称天下逐州军云云,当院今看详:聚试之议,今时多持此说,但于国体未为通允。本责刺史县令乡举里选,重操行而后文词,若聚之转运司,则此法何寄?又一路不下十数州军,所差试官,正令不得人,决不尽失,若聚之一处,而试官非其人,则一路俱受其弊矣。此必然之患也。事不稽古,又不便今,难以施行。
一、郑荀称窃见南省云云,当院今看详:取士之制,古今不同,非务相反,事有所因也。祖宗收揽威权,兼听天下,鉴唐之弊,亲程多士,四圣相继,以为定法,固非群臣所当辄议。若以南宫考校,日多为精;崇政考校,日少为粗,此又不然。南宫虽累旬,然所考不下数千人;崇政虽浃日,然所考不上数百人。相去有十一之较,诚未见其淹速精粗之弊也。
一、郑荀称诸处发解及南省帖经云云,当院今看详:帖经墨义,诚为无用,然所以历久未废罢者,当以其唐室以来,有司旧法,虽无甚利,亦不甚害,废之未为多,存之无所妨。比之告朔之饩羊,以爱礼为胜耳。
一、郑荀称举人除齐衰丧服云云,当院今看详:此制施行已久,如妻及子孙弟妹,虽皆齐衰,犹以卑幼,不废贡举,自馀服纪,固未尝釐革。即未知荀指何等为齐衰?
右,谨具如前。郑荀所画科场事,今定夺到,皆非要切,不可施行。具状奏闻。
礼部贡院駮张洞起请乞降等收录少字赋论进士奏状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一、《公是集》卷三三
右,谨具如前。伏以礼部考试条式颁行天下,盖设公共之格,以便程文之体,使举子务各毕力,而有司得以考实。譬于射御者,不失其驰,而射者自能中,乃为善也。若欲变法易令,徇人所短,事同诡遇,非所以待天下贤士也。又业文之人,惟务语省,亦不于数字之间便成骈赘。且施行已久,未尝闻以此为毙。朝廷信令,何必轻改?所称欲依御试宣卷,即当院无由检会。况御试恩系临轩,而贡院责在有司,以此比类,体亦非允。其张洞起请,议难施行。
乞州郡辟选人为教授劄子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一、《公是集》卷三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六五
臣伏见今岁制举,中选者三人耳,其间犹有以薄于行谊而被黜者。此非有司较试之不精,盖在于听言而不察行,玩文而不计实之蔽也。选举若此,岂可为永法哉?臣前岁尝言:州郡有学,学皆有生徒,而患无讲授之师以专领之。乞令州郡自辟选人为教授,仍理四考为一任。未蒙施行。臣以为朝廷大务,莫重于选举,常患游士不安其乡里,则有司无由考行实,是以专取词藻,则贤不肖混淆,至于廉耻之节坏,而浮伪之俗成,皆从此涂出也。今使州郡有学,学皆有师,师皆有课试之法。居常则勉其学而矫其失,当贡士则订其行而程其言。一郡之士,性之若否,习之邪正,能之多少,皆可豫见而蚤定也。于是上其名与言偕,则选举精矣。人知为善于其身,然后乃能信于乡里。信于乡里,然后乃得闻于朝也,则皆劝于为善矣。一纪之外,三十年之内,教成俗定,则士各安其土,相厉以义,相尚以节,何患贤士之难得哉?诚如此,治古之风,庶几可复也。事固有言之似迂而理甚切、行之似近而功甚远者,教化之谓也。伏乞检会臣前奏事理,特赐详择。取进止。
按:傅校题作《奏乞……状》。按此奏末云「取进止」此为宋代劄子之通式,明非「状」,今改。
论外官亲戚相代劄子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一、《公是集》卷三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三之三(第四册第三八一四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伏见审官、三班、流内铨注拟外官,其间或兄弟伯叔子侄自相为代。若前人政善,后人继之,善固无可言;设前人政恶,后人因循之,则害政而负于义,如发举之,则伤恩而戾于教。二者俱不可。即令前人有吏民之怨,因以去位,而后人怀亲戚之耻,乘之报忿,则一郡一邑,为害必多,非所以安细民也。臣谓审官、三班、流内铨所注拟外官,其在五服之内,于法许相容隐者,皆不得相为代,有敢妄冒居之者,以私罪论,于理为便。
奔丧议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一、《公是集》卷四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七、《古文渊鉴》卷四八、《续资治通鉴》卷五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窃见旧制,官自三司副使以上及班行使臣,遭父母丧者,例皆有百日公除。孝子虽有思慕之心,犹逼于王命,不得遂行,此诚伤教害理,无取于今。臣伏以三年之丧,通于天下,以义制恩,古人有之,自谓身在军旅,躬被金革者,不敢以私事辞王事尔。本非承平之时,游谈侍从之臣所当行也,又非班行冗下之职所当预也。习俗既久,寖以成风,其贤者则以不即人心为悲,其不肖者遂以当丧墨缞为荣。以之锡类,是为伤恩;以之教民,是为忘孝。今天下往往有闻哀不举,废哀图仕,源自此始,不可不虑。传曰:「君子不夺人之亲,人亦不可夺亲」。窃谓惟在军中者,可权从变礼。其旧制三司副使以上及班行使臣百日公除,不合礼意,宜听行三年之服,以崇孝悌之风。臣又闻,古者大夫去国,三年然后收其田里,明有恩也。今丁忧臣僚,即日绝其俸禄,亦为太薄,岂有行礼之人,反不及被放之臣?臣往见丁忧者,家贫无食,乞丐糊口,其皇皇伤孝子之心,非所以化民成俗也。臣以谓文官两制、武官自诸司使以上,与给全俸,其馀京官、班行使臣,与给半俸,以明朝廷笃于礼而厚于教也。乞下近臣商量可否。
乞听百官服亲丧三年奏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七、《续资治通鉴》卷五四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陛下幸加恩令诸近臣得为亲服三年,又不夺其俸,至仁至惠,不可尚矣,然常参京朝官、班行使臣犹不用此令。臣以为名位不同,尊亲一也。苟取周急,不宜分别。《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惟陛下留意。
乞置狱官奏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五 创作地点:江苏省扬州市
臣伏闻朝廷选官删定殿前、马、步军等司编敕条贯,诚为要务。臣以谓科律虽详,执而用之者吏也,若不审,则狱容有滥。今殿前等司所以统诸军,刑罚不少,而鞫讯论决一委胥吏,曾无掾曹士大夫参其閒,即有猾吏因事侮文,其势不难。狱者重事,人命所系,自古以来,未尝独任小吏,不关搢绅者也。又汉、唐大将军营卫幕府,或设军政议郎、录事、兵曹、分职联事,其员甚众。今诚制度太简略,欲尽如古难矣。且每司置狱官一员,专典鞫狱,令流内铨选补,如左右军巡判官例。如此,狱可使不冤,刑可使不误,庶几上副朝廷钦恤之意,愈于专修编敕而已。
迁官降官不宜单用敕牒奏 北宋 · 刘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二八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一之二七(第四册第三九八五页)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伏见故事,迁官降官,皆特有诰命。前年因言事黜御史吴中复,其时蔡襄当草制,封还词头。执政耻为所沮,遂单用敕牒降官,甚非故事。然有司不敢发明。近日龙图阁直学士任颛落职,复但降敕劄。因循习熟,遂成近例,事出一时,非政体也。欲乞今后除改命令,须遵用故事,合用诰词者不宜单降敕劄,务存旧法,有所沮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