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张说不可除签书枢密院事乾道七年三月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一、《宋史》卷四二九《张栻传》
文武诚不可偏,然今欲右武以均二柄,而所用乃得如此之人,非惟不足以服文吏之心,正恐反激武臣之怒。
言逃亡配隶事奏淳熙元年九月十二日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一、《宋会要辑稿》刑法四之五三(第七册第六六四八页)
近来配隶之人虽有指挥,劫盗罪不致,逐州长贰躬亲审量,少壮之人配屯驻军,此诚良法。
若逃亡出首,又押配元配所,窃虑复致窜逸。
欲将首身人审量强壮,刺填军兵,其馀刺充作院壮城指挥
广西盐法奏淳熙二年八月甲戌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一、《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二五、《中兴两朝圣政》卷五四
诸郡赋入甚寡,用度不足。
近年复行般卖盐,此诚良法,然官般之法虽行,而诸郡之窘犹故。
盖以此路诸州全仰于漕司漕司盐使之自运,除本脚之外,其息则有限,而就其息之中,以十分为率,漕收其八,诸州仅得其二。
逐州所得既微,是致无力尽行般运,而漕司据已拟之数,责八分之息,以为寄桩,则其窘匮何时而已?
幸有仅能般到者,高价抑买,岂能其无?
欲乞委本司及提刑郑丙漕臣赵善政,公共将一路财赋通融斟酌,为久远之计,既于漕计不乏,又使一路州郡有以支吾,见行盐法不致弊坏。
广西官卖盐事奏淳熙三年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一、《宋会要辑稿》食货二八之三(第六册第五二八○页)
广西官般官卖盐,旧来六分漕计,四分诸州岁用。
乾道元年再行官卖以后,漕司收其八分,州军止得二分。
窃虑州军窘匮,因而作名色科取于民。
乞推行保伍之法奏淳熙二年十一月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二、《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二五、《中兴两朝圣政》卷五四
保伍之设,诚戢盗之良法。
臣自到官以来,讲究措置施行于静江境内,颇得其效,近复以推于一路。
乞下有司考订斟酌,申严而行之。
措置官盐桩贮钱物条画状淳熙三年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二
措置桩贮钱物,以为一路盐货权行条画下项:
一、漕司每岁拨盐共七万八千二百三十四箩与诸州发卖,收到息钱,于内拟充诸州岁计,其数以得均平,难便增添。
缘上件盐货,诸州虽承认箩数,然虽是有钱作本脚,预先往诸仓请买,归州变卖,即所认不是虚数,息钱可以指准。
缘度广西诸州土瘠民贫,两税所入甚微,全藉般运盐货。
漕司无本脚钱,先买运下盐货,诸州若无漕司寄桩钱接借急阙,百姓既乏盐食,诸州坐失息钱,依前难以支吾,利害非轻。
臣考究得漕司有见管钱四十万贯,系累年所积之数,可以权行盐货,即不可别行支用。
今措置欲将上项钱四十万贯于白石、郁林等八仓场存留二十万贯,为漕司盐货循环本脚之用,于静江府诸州存留二十万贯,为诸州接借般运盐货之用,委所属通判签判专一主管置籍出入。
如诸州委有阙乏,前期申漕司量行接借般运盐到州变卖,委通判签判拘收所借钱发归元借寄桩库,无致失陷。
一、转运司见今一岁共均拨盐七万八千二百三十四箩:静江府二万六千三百六十五箩,柳州三千五百箩,郁林州三千五百箩,宜州四千三百九十箩,容州三千五百箩,象州三千箩,梧州二千箩,浔州三千箩,藤州二千五百箩,贺州五千箩,融州二千七百箩,横州一千七百箩,贵州三千五百箩,又一百七十九箩系抱认上供钱,邕州七千五百箩,宾州二千五百箩,昭州三千五百箩,又四百箩系转运司抱认一分折布钱纽拨盐付本府般卖。
右所拨盐箩数已定,自今漕司不得更有增拨。
一、转运司拨上项盐付诸州般转发卖,以地里远近价钱不等。
静江府每箩价钱十贯足,本脚钱四贯三百五十三足,息钱五贯六百四十七足。
柳州每箩价钱一十二贯足,本脚钱四贯三百四十八足,息钱七贯六百五十二足。
郁林州每箩价钱七贯足,脚钱二贯九百足,本脚钱二贯九百三十八足,息钱四贯六十二足。
宜州每箩价钱一十三贯足,本脚钱四贯七百四十八足,息钱八贯二百五十二足。
容州每箩价钱七贯足,本脚钱(二千五百箩,每箩三贯三百八十文足,一千箩每箩二贯七百三十四文足。)息钱(二千五百箩,每箩钱三贯七百九十二足,一千箩每箩四贯二百六十六足。)象州每箩价钱一十贯足,本脚钱四贯一百四十八足,息钱五贯八百五十二足。
梧州每箩价钱八贯足,本脚钱二贯六百四十八足,息钱四贯三百五十二足。
浔州每箩价钱一十贯文足,本脚钱三贯七百八十八文足,息钱六贯二百一十二足。
藤州每箩价钱八贯足,本脚钱三贯三百九十八足,息钱四贯六百二文足。
贺州每箩价钱一十贯足,本脚钱四贯四百三十四足,息钱五贯五百六十六足。
融州每箩价钱一十三贯足,本脚钱四贯五百四十八足,息钱八贯四百五十二足。
横州每箩价钱一十贯足,本脚钱三贯二百一十四足,息钱六贯七百八十六足。
贵州每箩价钱一十贯足,本脚钱三贯五百三十八足,息钱六贯四百六十二足。
邕州每箩价钱一十贯足,本脚钱三贯五百三十四足,息钱六贯四百六十六足。
宾州每箩价钱一十一贯五百足,本脚钱四贯一百三十八足,息钱七贯三百六十二足。
昭州每箩价钱一十贯足,本脚钱四贯一百四十八足,息钱五贯八百五十二足。
右卖盐价直缘诸州市估有可量增者各不得过三分(谓如息钱五贯,增数不得过一贯五百文。)
见今过数者即行裁减,不及数者不得再增。
仍乞下本路转运司漕臣于上项钱常切点检,逐年具钱帐申朝廷,无致失陷,及诸州并不得擅有分文支拨,实一路永久根本之计。
按:《宋会要辑稿》食货二八之三。第六册第五二八○页又见《宋代蜀文辑存》卷六四。
乞以唐帝祠虞帝祠著之祀典状淳熙四年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二、《文献通考》卷一○三、雍正《山西通志》卷一六四
臣所领州有唐帝祠,去城二十里而近,其山曰尧山,高广为一境之望。
祠虽不详所始,然有唐衡岳道士弥明诗刻,即知其来旧矣。
有虞帝祠,去城五里而近,其山曰虞山漓江汇其左曰皇泽之湾,有大历中磨崖碑,载刺史李昌夔修祠事。
臣已肇修祠宇,请著之祀典,俾长吏检校葺治。
靖江府奏议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二、《粤西文载》卷四、《古今图书集成》方舆典卷一四四五
边之郡九,而邕管为最重。
邕所管幅员数千里,而左右两江为最重。
自邕之西北有牂牁、罗甸自杞而南有安南诸国,皆其所当备者。
然邕之戍兵不满千人,所恃以为篱落,惟左右两江溪峒共八十馀处,兵不满十万,首领世袭,人自为战,如古诸侯民兵之制。
其去邕管近者三百里,远者仅千里,所恃以维持抚治之者惟提举盗贼都巡检四人,各以戍兵百馀为溪峒纲领。
其责可谓不轻矣,可不遴选其人,谨护其土,以为远方久远之计哉?
乞广取士状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二、《永乐大典》卷一三四五三
国家设科以罗多士,虽曰考之以文辞,而真才实能往往由此而得。
遗奏庚子二月初二日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二、《南轩集》卷八、《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八、《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五一、《名臣言行录》外集卷三、道光《绵竹县志》卷三七、《宋代蜀文辑存》卷六四
臣再世蒙恩,一心报国。
大命至此,厥路无由。
犹有微诚,不能自已。
伏愿陛下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
永清四海,克巩丕图。
臣死之日,犹生之年。
谕俗文1175年2月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二、《南轩集》卷一五 创作地点:广西桂林市
权发遣静江军府事,当职到任,访闻管下旧来风俗不美事件,理合先行告谕下项:
一、访闻愚民无知,遇有灾病等事,妄听师巫等人邪说,辄归罪父祖坟墓不吉,发掘取棺,栖寄它处,谓之出祖,动经年岁,不得归土。
契勘在法,犯他人坟墓,刑禁甚重,岂有自己祖先既已归土,妄谓于己不利,自行发掘,于天理人情,岂不伤害?
榜到日,如有出祖未归土者,仰限一月,各复收葬,过限不葬,及今后有犯上项事节,并许人陈告,依条施行。
一、访闻愚民无知,丧葬之礼不遵法度,装迎之际务为华饰,墟墓之间,过为屋宇,及听僧人等诳诱,多作缘事,广办斋筵,竭产假贷,以侈靡相誇,不能办者往往停丧,不以时葬。
曾不知丧葬之礼务在主于哀敬,随家力量,使亡者以时归土,便是孝顺,岂在侈靡?
无益亡者,有害风俗。
一、访闻婚姻之际,亦复僭度,以财相徇,以气相高,帷帐酒食,过为华靡,以至男女失时,淫辟之讼多往往由此。
曾不知为父母之道,要使男女及时,各有所归,婚姻结好,岂为财物?
其侈靡等事,一时之间徒足以欺眩乡闾无知之人,而在身在家,所损不细。
若有不悛,当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
一、访闻愚民无知,生子多不举,在于刑禁至重,前后官司,举行戒谕非不丁宁,往往习俗未能悛改。
人各有生,莫亲于父母儿女之爱,何忍至此!
男女虽多,它日岂不能相助营缉生计,宁有反患不给之理?
以利灭亲,悖逆天道。
如有不悛,许人告捉,支赏依条施行。
一、访闻愚民无知,病不服药,妄听师巫淫祀谄祷,因循至死,反谓祈祷未至,曾不之悔。
甚至卧病在床,至亲不视,极害义理。
契勘疾病生于寒暑冲冒,饮食失时,自合问医用药治疗。
亲戚之间,当兴孝慈之心,相与照管,其邻里人等亦合时来存问。
至于师巫之说,皆无是理,只是撰造恐动,使人离析亲党,破损钱物,枉坏性命。
上件诳惑百姓之人,本府已出榜禁止捉押,决定依条重作施行。
一、访闻乡落愚民诱引他人妻室,贩卖他处,谓之捲伴。
词讼到官,追治监锢,押往寻觅,缘此破荡者前后非一,不知惩戒。
其捲伴之人,官司自合严行惩治外,亦缘细民往往不务安业,葺理农事,多往南州兴贩,逐锥刀之利,动经年岁不返乡闾,妻室无依,以至为他人捲伴前去。
自今各仰依分安常,营生自守,保其家室,无致招悔。
右,上件事理,并仰乡民反复思念,递相告谕。
父老长上教敕子弟,共行遵依,以善风俗。
或致犯法,后悔难追。
各仰知悉。
淳熙二年三月日榜。
劝农文淳熙三年二月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二、《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九一、《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大全》壬集卷五
淳熙三年二月既望静江守臣率其属劳农于郊,进父老而告之曰:民生之本在于农事,农事之修贵于瘽力。
治其陂泽,利其器用,粪其田畴。
其耕也必深,其耘也必详。
日夜以思,谨视详审,无或卤莽,且率其妇子相与协济其事。
用力之瘽如此,而后收穫之报可得而期。
吾力既尽,至于丰歉之不常,则听之于天焉。
丰歉之不常虽系于天,而亦由于人事有以致之也。
郡县之吏,苟或为政之不平,听讼之不明,察狱之不精,赋歛之无名,使其间或有枉不得直,冤不自伸,则一夫之怨气,亦足以伤阴阳之和,而况于其甚者哉!
此则太守官属之责,所当日夜警戒勉励,无敢少忽。
其责虽在于郡县之吏,而亦有系于尔百姓者焉。
闾里之间,若父子孝慈,兄弟友睦,夫妇和辑,长幼协顺,存尊君亲上之心,无悖教犯义之习,兴谦逊廉耻之风,息争夺斗讼之事,自然和气薰蒸,乖厉屏伏,丰年之应,可以感召,又父老长上之责,宜相与丁宁率劝,使皆去恶趋善,以承天休,是太守之所望也。
然则斯事之艰,既系于农民之瘽力,又系于官吏之能政,又系于风俗之趋善,天人参会,上下相应,然后可以常获嘉报,而多享丰年,顾不美欤!
父老其体此意,毋忽。
谢宰执太师加赠)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二、《南轩集》卷八
仰祗明诏,追述遗忠。
惟圣主明烛无疆,莫掩中天之照;
而大臣言乃底绩,岂无前席之陈?
孤生藐然,有涕滂若。
永言先父之志,粤自靖康而来。
盖以为天理所安,期没身而后已;
人臣之义,不与贼以俱生。
国馀三户而可以亡秦,田有一成而卒能祀夏。
苟精诚之自竭,岂利钝之逆知?
惟其不渝,是以克济。
若谋国怀畏愞之见,则事仇甘陵夷之归,妄希一日之安,莫思千载之耻。
三纲不振,万事曷成?
皎若丹心,历多艰而愈励;
凛乎白首,曾孤立以奚伤。
痛易箦之有言,恨枕戈之未遂。
孰谓阅时之久,忽形当宁之思?
肆命有司,昭加恤典。
中山之箧,既空谗慝之群;
曲江于家,益懋始终之眷。
而平章仆射相公扶持公论,翌赞化原。
想夫正色于朝,蔚有沃心之助,致此休命,贲于幽扃。
岂私门以为荣,实吾道之增重。
某奉书而告,追往更深。
记先友以示方来,所愿勋名之懿;
铭上恩而思报效,敢忘忠义之传!
答周漕启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二、《南轩集》卷八
伏审持节载驱,褰帷来莅。
送以礼乐,上资周度之闻;
虽则劬劳,民有安居之托。
共惟某官以敦厚之禀,负通达之才。
学道爱人,夙著抚循之实;
正身率下,更高刺举之风。
眷此南湘,寔为巨屏。
湖山清远,昔称控制之雄;
户口浩穰,尤觉赋输之剧。
虽故岁之幸稔,尚前歉之未偿。
正资惠存,以底安裕。
傥官吏之奉法,自民俗之蒙休。
激浊扬清,即听公平之论;
图事揆策,旋归献纳之班。
某久寓是邦,便同旧里。
方衡门之自屏,喜广荫之可依。
染翰见贻,先辱琼瑶之赠;
造门不远,行修桑梓之恭。
胡提举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二、《南轩集》卷八
伏审持节载驱,褰帷来届。
送以礼乐,主资周度之闻;
虽则劬劳,民有安居之托。
伏惟提举郎中以疏明之禀,负通达之才。
执法汉庭,夙著平反之誉;
观风周道,已闻忠厚之言。
载惟推择之公,实寄丁宁之旨。
盖念兹土,重罹歉菑。
尚远食新之期,居多仰哺之众。
是勤贤德,来布上恩,正兹救患之时,何异拯焚之急!
傥诚心恻怛,惟恐一夫之伤;
则惠泽周流,自然千里之及。
政施有序,风动可期。
既宽宵旰之深忧,且召丰年之和气,遂因成绩,入步要津。
某昨幸朝班,数瞻风宇。
方衡门之自省,喜广荫之可依。
染翰见贻,先辱琼瑶之赠;
造门不远,行修桑梓之恭。
严州1169年12月25日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二、《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署作《回柳严州启》、《南轩集》卷八、《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四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奉诏牧民,方待临川之次;
蒙恩易郡,更叨桐水之除。
自揆初心,敢忘素守!
已上奉祠之请,辄辞乘传之行。
岂不知在今此州,实拱行阙。
仰云天之在望,知日月之可依。
地望既隆,民俗且简。
几席枕湖山之上,簿书杂鱼鸟之间。
前瞻文正之风流,尚想子陵之节概。
叨逾过分,夫复何言!
然某方兹退伏于里闾,且欲从容于学问。
斯未能信,敢言轻试于治人;
道之难明,祗合静求于在己。
庶几有得,不辱其先。
日冀大君之仁,俯从小己之愿;
岂谓山川之阻,忽勤鱼素之攽。
敢占辞,少叙鄙意。
恭惟知府朝议以德履之甚茂,全天才之有馀。
惟自处期忠厚之归,故所至以牧养为事。
翱翔中外,益著声猷。
咏《中和》之诗,已腾声于近服;
陈《治安》之策,即趋对于明庭。
某未谐先睹之期,徒负告新之意。
敢借偃藩之乐,少留坐啸之娱。
秋律既深,霜飙愈厉。
愿体眷毗之厚,益精调护之宜。
瞻颂之深,敷宣罔既!
胡参议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二、《南轩集》卷八、《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四八
空冀北之野,昔知人物之英;
湖南之军,今喜风猷之近。
辱书先及,佩意惟深。
伏惟某官以淳茂之资,富通明之学。
持心近厚,蔚闻平谳之风;
正色不求,雅有安恬之乐。
惟潇湘之都会,控江汉之上流,溪山阻深,户口繁夥。
虽民安俗阜,必资元帅之得人;
川泳云飞,亦赖嘉宾之赞画。
是烦耆德,来慰舆情。
谅坐席之未温,即锋车之趋驾。
某深惟亡补,退切自修。
好语见贻,知有断金之义;
从游在即,更歌《伐木》之诗。
翟通判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二、《南轩集》卷八、《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四八
德门雅望,圣世美才。
久更践于民情,益推高于吏治。
出分屏轼,尚淹半刺之权;
入佩囊,行被九重之眷。
知有断金之义,偶同退鹢之飞。
远勤专价之临,重辱长城之贶。
褒扬过实,展读怀惭。
千里叙情,所愧非子云之笔札;
一时仰德,未由披彦辅之云天。
瞻颂之深,敷宣罔既。
通判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二、《南轩集》卷八、《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四八
义形辞色,识辨安危。
惟险阻之备尝,宜功名之立致。
岂期岁月之久,尚尔淹迟;
于州县之间,更烦关决。
顷自吴门之别,继为南楚之归。
寤寐虽勤,书辞莫及。
知有断金之义,偶同退鹢之飞。
兹承专价之临,首辱朋缄之问。
辞旨敷畅,展读再三,事理分明,惟知感叹。
骐骥伏枥,无忘骧首之时;
雕鹗在天,更看冲霄之翼。
严州州县官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二、《南轩集》卷八、《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四八
南为祝融客,方自屏于江湖;
郡枕子陵溪,忽起分于符竹。
虽公朝之不弃,在私义之未遑。
盖退而治己,尚多缺然;
则出而临民,其敢率尔!
辄上祠宫之请,且惟编简之求。
岂期薰慈,远贻庆问!
三复辞情之美,益增颜面之惭。
恭惟某官论议该深,见闻卓异。
素所蓄积,蔚为瑚琏之珍;
暂尔淹迟,莫掩斗牛之气
未遂同僚之幸,徒勤仰德之怀。
愧感之深,敷宣罔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