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答湖守薛士龙寺正 其一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三、《南轩集》卷一九
讲闻高谊之日久矣,近岁见吕伯恭陈君举称说尤详,每念瞻际,以慰此心。
在省中时,亦见辞免审察文字,窃为诸公言,致贤者之道恐不当如是。
已而某亦出关,尚念取道义兴,傥可一见,而又差池,徒往来于怀而已。
兹辱手字,辞气温厚,如接眉宇,重笃先契,尤所感叹。
即日岁晚雨寒,伏惟抚循有相,台候万福。
某向者备数朝列,虽粗知自竭,而诚意不充,迄无以仰答明主之遇。
宽恩保全,获返先庐,惟知深自省厉,它无足轸念。
闻去冬尝以使指往淮上,想事情之实,悉得彻旒冕之前。
所谓「荒田芜于包占,经理害于无谋」,二语诚切要也。
吴兴下车寖久,学道爱人之志亦可少施否?
某每念时事若此,良由士大夫鲜克务学之故。
盖天理之微为难存,气习之偏为难矫,譬诸射者在此,有秋毫之未尽,则于彼有尺寻之差矣。
自惟不敏,惕然夙夜不敢遑暇,思得良友相切磨,以庶几乎万一,其愿见之心,诚非可以言喻也。
报问之始,亦不欲只以寒暄语,惟穷理戒成心之萌,临事防己意之加,充茂德业,以慰士望。
伏纸拳拳。
其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三、《南轩集》卷一九
论及学校之事,此为政之所当先也。
湖学安定先生经始,当时作成人才,亦可谓盛矣。
闻欲招陈君举来学中,此固善,但欲因程文而诱之读书,则义未正。
今日一种士子,将先觉言语耳剽口诵,用为进取之资,转趋于薄,此极害事。
若曰于程文之外,明义利之分,教导涵养,使渐知趋向,则善也。
其三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三、《南轩集》卷一九
某前年过霅上,时尝往拜安定先生之墓,荆棘几不通路,又墙垣颓圮,为何人所侵,势有可虑。
某意谓宜专责教官掌管,令一家守之,正其封域,勿使侵犯。
是时无可告语,今想自贤使君下车之后,已留意矣,谩及之。
潘端叔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三、《南轩集》卷一九、《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六八
大抵读经书须平心易气,涵泳其间,若意思稍过,当亦自失却正理。
要切处乃在持敬,若专一,工夫积累多,自然体察有力,只靠言语上苦思,未是也。
事亲之心,至亲至切,古人谓起敬起孝,「起」字更须深体而用力焉。
潘叔度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三、《南轩集》卷一九
所谕读书平易则简略放过,稍思则似做时文,固当如此省察。
但所贵于平易者,谓平心易气,优游玩味其旨,正非简略放过也。
若夫家庭间事,于己见有阻碍,其间曲折万端,乃是进修深切处,大要返求吾身而已矣。
颜主簿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三、《南轩集》卷一九
窃观左右论程氏、王氏之学,有兼与而混为一之意。
此则非所敢闻也。
学者审其是而已。
王氏之说皆出于私意之凿,而其高谈性命,特窃取释氏之近似者而已。
夫窃取释老之似,而济之以私意之凿,故其横流,蠹坏士心,以乱国事,学者当讲论明辨而不屑焉可也。
今其于二程子所学不翅霄壤之异,白黑之分,乃欲比而同之,不亦异乎?
愿深明义利之判,反求诸心,当有不待愚言之辩者,惟深察焉。
吴晦叔 其一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三、《南轩集》卷一九、《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六八
垂谕太极之说。
某妄意以为太极所以形性之妙也,性不能不动,太极所以明动静之蕴也。
极乃枢极之义,圣人于《易》特名太极二字,盖示人以根柢,其义微矣。
若只曰性而不曰太极,则只去未发上认之,不见功用,曰太极则性之妙都见矣。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其太极之蕴欤!
所谓「太极天地之性」,语意亦未圆,不若云天地亦形而下者,一本于太极。
又曰「惟其有太极,故生生而不穷」,夫生生不穷,固太极之道然也。
所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不若云有太极则有两仪,生生而不穷焉。
言其如此则曰性,言其如此则曰太极,似亦不必如此说。
又曰「惟天地及人具此大本」,亦有病。
人仁则太极立,而天地之大,万物之多,皆吾分内耳。
《诗》曰:「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
明德固是心之德,然不可只断了便休,须要教分明。
明之云者,自明也。
更默体之,当见有味。
其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三
近玩味已发未发于日用间,甚觉显焕,周子诚通诚复之说极有理也。
伯逢书来,亦说及善不足以名之之说,某所答曾见否?
大抵当时《知言》中如此说,要形容人生而静以上事却似有病。
故程子云:「天命之谓性,人生而静以上更不容说,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
凡人说性,只是说得继之者善也(此犹云天下之言性者。)」。
斯言最为尽之。
盖性之渊源,惟善可得而名之耳。
晦叔意如何?
数日来看《龟山集》,乃知前辈所造如龟山辈,未易轻议也(《南轩集》卷一九。又见《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六八。)
名:宋本及《播芳大全》作「明」。
其三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三、《南轩集》卷一九、《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六八
仁右道左之说,伊川所以有取者,亦尝思之。
「仁」字对「道」字而言,乃是周流运用处。
右为阳,而用之所行也;
左为阴,而体之所存也。
仁者天下之正理,此言仁乃天下之正理也。
天下之正理而体之于人,所谓仁也。
若一毫之偏,则失其正理,则为不仁矣。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道无往而不存。
《遗书》中所谓道外无物,物外无道,即父子而父子在所亲,即君臣而君臣在所敬是也,如何离得?
人之所以不能体道者,以人为之私蔽之也。
人虽蔽于私,不能与道为一,然道实未尝离也。
明道与韩持国论克己一段,反复此意甚详,所宜深味耳。
辱垂问,据鄙意言之,要非尺纸可尽,未知是否,却幸见谕。
其四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三、《南轩集》卷一九
前蒙录寄所答元晦书,得详读,甚幸。
所谓知之在先,此固不可易之论。
但只一个「知」字,用处不同,盖有轻重也。
如云「知有是事」则用得轻,「匹夫匹妇可以与知」之类是也;
如说「知底事」则用得重,「知至至之」之知是也。
在未识大体者且当据所与知者为之,则渐有进步处。
工夫若到,则知至。
知至矣,当至之,知终矣,当终之,则工夫愈有所施而无穷矣。
所示有云「譬如行路,须识路头」,诚是也;
然要识路头,亲去路口寻求方得,若只端坐于室想象,跂而曰「吾识之矣」,则无是理也。
元晦所论知字,乃是谓知至之知。
要之,此非躬行实践则莫由至。
但所谓躬行实践者,先须随所见端确为之,此谓之知常在先则可也。
拨冗,殊不逮意,更幸悉察。
其五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三、《南轩集》卷一九
在中之说,鄙意正尔,幸于此涵养焉。
元晦太极之论,太极固是性,然情亦由此出,曰性情之妙,似亦不妨。
如《知言》「粹然天地之心」,心字有精神。
观其下文云「道义完具,无过无不及」,固是指性,然心之体具于此矣。
伊川谓心一也,有指体而言,有指用而言,而又以喜怒哀乐未发为寂然不动者也,幸更于此深思焉。
太极之说,某欲下语云:《易》也者,生生之妙也;
太极者,所以生生者也。
曰《易》有太极,而体用一源可见矣,不识如何?
某向来答元晦《中庸》之说,后见所示疑处往往有同者,今录呈。
渠又有分《中庸》章句一纸,欲寄呈,偶寻未见。
大略某书中所答者可见矣。
明道先生条例司属官,乃是介甫初为参政时,正欲就其中调护变化之也;
后来见他执拗不可回,为天下害,故在台中力论之,无非中节也。
介甫与人虽是如此不同,毕竟称其忠信,此可见当时所以调护变化之者,亦无所不尽其诚矣。
其六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三
反复其道,正言消长往来乃是道也。
程子所谓圣人未尝复,故未尝见其心。
盖有往则有复。
以天地言之,阳气之生,所谓复也,固不可指此为天地心。
然于其复也,可见天地心焉。
盖所以复者是也,其在人,有失则有复。
复,贤者之事也,于其复也,亦可见其心焉。
若夫圣人生知纯全,无俟乎复,则何所见其心焉?
妄意,未知是否。
其七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三、《南轩集》卷一九、《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六八
季随寄「勿斋」隶字并诸诗来,某报之以题榜既设,所冀顾名思义,惟日孜孜焉而后可,因见时警策之幸也。
再玩所为诗,语意固佳,但如「云溃窗涵月,春回木放花」,只说得克后意味,却于「勿」处少用力。
颜子「请问其目」,而孔子所以告之者正是告克己之目。
颜子请事乎此,乃万世标准,学者但当深告以「勿」字工夫,工夫到后,自会见得。
若遽只说克后意味,又恐使之只贪想象之见,工夫灭裂耳。
此亦不敢不告,非惟告人,在我所当谨也。
其八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三、《南轩集》卷一九、《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六八
《乐记》「人生而静」一章曰「静」,曰「性之欲」,又曰「人欲」。
静者,性之本然也。
然性不能不动,感于物则动矣,此亦未见其不善,故曰「性之欲」,是性之不能不动者然也。
然因其动也,于是而始有流为不善者。
盖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流为不善矣,至此则岂其性之理哉,一己之私而已。
于是而有人欲之称,对天理而言,则可见公私之分矣。
譬诸水,泓然而澄者,其本然也,其水不能不流也,流亦其性也;
至于因其流激,汩于泥沙,则其浊也,岂其性哉!
其九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三、《南轩集》卷一九
某已作书,偶复检得旧书一纸,今并报去。
夫子答子路子贡管仲之问,愚意以为子纠之立非正,管仲可以不死;
然其初之从纠,知其不正而从之,盖亦非矣。
其不死于纠而从桓,仅比于背君从雠者为免耳,非无歉于义也。
二子于此,其必讲之明矣。
夫子但称其救世之功,问其仁而独称其事功,则其于仁也亦可知矣。
然使其果为背君而从雠也,则虽事功亦不足称矣。
抑扬与夺固备于此,更幸详之。
朱温系统,《通鉴》亦然,盖于纪事有不得已焉耳。
方其时,正统无所属,而彼实承唐之后以有中原,则纪史事者乌得而不系之?
亦非为其所成者大也。
茗货之事,亦尝思之,未得完策,幸更为精博询访评论见告,必有至当之说也。
其十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三、《南轩集》卷一九
累书皆有所讲评,冗迫久未及报。
然亦尝思之,今谩布一二。
之学流入于刑名,盖其翕张取与之意,窃弄造化之机,故其流为刑名。
若《阴符经》之说,已可见刻薄之意露矣。
「天生德于予」,不言命而言德,亦犹「天之将丧斯文」,称斯文也。
盖其理是如此,圣人之言自尔浑全。
若着「自任」两字,恐却于夫子气象有所未合耳。
并有仁之说,近来思之,当从明道先生说。
旧解《论语》,比更定已六七篇矣。
「中虚信之本」,谓信之所以有也;
「中实信之质」,谓信之体质也。
忠信可以蹈水火,只是言有此理耳,如必欲摭事而言,则宋共姬逮乎大理,是固忠信之所行也。
「知我者其天乎」,盖理之不二也,谓常人一念之形,天地知之,似亦无害。
盖自不可掩,非谓天地有尸之者而能知也。
匆匆略及大概,更幸详之,却以见教。
朱元晦秘书 其一 南宋 · 张栻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三、《南轩集》卷二○、《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六八
示及诸君操舍出入之说,吕子约所论病痛颇多,后二说亦颇得之,然其间似未子细。
孟子此章首以牛山之木为喻,又以夜气为说,而引孔子之言为證,以明人之不可不操而存也。
心本无出入,然操之则在此,舍之则不在焉。
方其操而存也,谓之入可也(本在内也。),及其舍而亡也,谓之出可也(非心出在外,盖不见乎此也。)
无时者,言其乍入乍出,非入则出也,莫知其所止也。
此大概言人之心是如此,然其操之则存者,是亦可见心初未尝有出入也。
然则学者其可不以主一为务乎?
吕子约之说既误以乍存乍亡为感之用,而后说如谓心之本体不可以存亡言,此语亦未尽。
存亡相对,虽因操舍而云,然方其存时,则心之本体固在此,非又于此外别寻本体也。
子约又谓当其存时,未能察识而已迁动,是则存是一心,察识又是一心,以此一心察彼一心,不亦胶扰支离乎?
但操之则存,操之之久且熟,则天理寖明,而心可得而尽矣。
其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三、《南轩集》卷二○
某向来有疑于兄辞受之间者,非它也,意谓若其初如伯恭之说,承当朝廷美意,受之可也;
后来既至于再,至于三,守之亦云固矣,非寻常辞官者比也。
若只是朝劄检举不许辞免指挥行下,则是所以辞之之义竟未得达于君前而被君命也。
若君命不许辞而使之受,则或可以。
今初未尝迫于君命也,忽复受之,恐于义却未尽。
不知刘枢曾如此报去否?
其三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三、《南轩集》卷二○
示以所定祭礼。
私心亦久欲为之,但以文字不备,及少人商量。
今得来示,考究精详,甚慰。
论议既定,须自今岁冬至行之乃安。
但其间未免有疑,更共酌之。
古者不墓祭,非有所略也,盖知鬼神之情状不可以墓祭也。
神主在庙,而墓以藏体魄。
体魄之藏而祭也,于义何居,而乌乎飨乎?
若知其理之不可行,而徇私情以强为之,是以伪事其先也。
若不知其不可行,则不知也。
人主飨陵之礼始于汉明帝蔡邕盖称之,以为盛事,某则以为与原庙何异?
情非不笃也,而不知礼。
不知礼而徒徇乎情,则隳废天则,非孝子所以事其先者也。
某谓时节展省,当俯伏拜跪,号哭洒扫省视,而设席陈馔,以祭后土于墓左可也。
此所疑一也。
祭不可疏也,而亦不可数也。
古之人岂或忘其亲哉?
以为神之之义或黩焉则失其理故也。
良心之发,而天理之安也。
时祭之外,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季秋祭祢,义则精矣。
元日履端之祭亦当然也。
而所谓岁祭节祠者,亦有可议者乎。
若夫其间如中元,则甚无谓也。
此端出于释氏之说,何为徇俗至此乎?
此所疑二也。
大抵今日之定祭仪,盖将祭之以礼者。
苟无其理,而或牵于私情,或狃于习俗,则庸何益乎?
鄙见不敢隐,更幸精思,却以见教,庶往复卒归于是而已。
至于设席升降节文,皆甚缜密稳当,它日论定,当共行之,且可贻之同志,非细事也。
其四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二三、《南轩集》卷二○
伯逢方送所论「观过」之说来。
某前日《洙泗言仁》中亦有此说,不知如何?
大抵以此自观,则可以察天理人欲之浅深;
以此观人,亦知人之要也。
岳下诸公尚执前说,所谓帘窥壁听者,甚中其病耳。
伯恭昨日得书,犹疑《太极说》中体用先后之论,要之须是辨析分明,方真见所谓一源者。
不然,其所谓一源,只是臆度想象耳。
但某意却疑仁义中正分动静之说,盖是四者皆有动静之可言,而静者常为之主,必欲于其中指二者为静,终有弊病。
兼恐非周子之意。
周子于主静字下注云「无欲故静」,可见矣。
如云仁所以生,殊觉未安。
生生之体即仁也,而曰仁所以生,如何?
周子此图固是毫分缕析,首尾洞贯,但此句似不必如此分。
仁义中正,自各有义,初混然无别也。
更幸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