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太后言举三务以销灾奏元祐六年六月 北宋 · 梁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八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五九、《太平治迹统类》卷一八
日灾之应,主弱臣强、下陵上、阴侵阳之谓也,宜举三务以销之。
愿陛下外饬政事以事王道,劝上进学以强君德,早正中宫之位以为内助
论为政之要在辨邪正之实奏元祐六年十二月 北宋 · 梁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八九、《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六八、《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卷二○、《九朝编年备要》卷二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五五
臣闻人主之德,莫大于知人;
朝廷之政,无先于急贤。
德以聪明为高,而政以忠厚为本。
恭惟太皇太后陛下至公至正,明而有断;
皇帝陛下仁孝庄敬,静渊疏通,阅天下之事日益多,进天下之材日益广,讲求祖宗治体日益熟,察见中外人情日益详。
然而聪明或有所遗,而忠厚未至于成者,臣窃疑之。
或者圣心未加意于执要乎?
今日为政之要,在于辨邪正之实也。
唐李德裕有言曰:「邪正相攻,上惑主听」。
正人呼邪人固为邪矣,邪人亦呼正人为邪,人主何以辨之?
臣故曰在辨其实也。
所谓正之实者,能推公心,以爱君忧国为计,不附下,不罔上,乐进善类,爱惜生灵。
临大节而忘其身,事两宫而一其志。
为陛下常求长久安宁之计,近思自于左右宫庭之间,远虑至于夷夏海隅之际,皆欲得其欢,康宁无事,上下一意。
其为安静真切如此者,是正人也。
此类则聪明开广,内外大安,岂不为国家忠厚之福耶?
所谓邪之实者,缓公急私,复仇报怨,外阳为忠直,内阴怀奸曲。
其言似忠而其实欺罔也,其气似敢而其实凶险也,自谓介特而其实朋党也,自谓纯一而其实二三其德也。
贪禄竞进,猜忍倾夺,专以伤害善良为谋。
而又附托权要,出死力为之鹰犬,不惮不耻,以肆其毒。
不恤国之忧危,务伸其志;
不惧上之悔患,务行其言。
其为倾摇多端如此者,是邪人也。
此类则聪明眩惑,内外大恐,岂不为国家忠厚之患耶?
今听其言而求其用心之微,观其行而考其处己之端,其向背之异,有无之殊,虽未能尽究,而亦可以槩见矣。
愿陛下自信素知之心而守之以定,深辨奸诈之说而断之以不疑,斥其邪人,以安正人。
正人知所依归,恃以无恐,得以奋忠竭节,毕身图报,则朝廷之理不难致也。
臣不胜惓惓纳忠之至。
〔贴黄〕臣向在言路,得侍清光,伏见陛下照物必尽其情伪而量有包容,论政深达其义理而语有次序,虽古之英主不能过也。
臣等累曾奏闻,以谓邪正不可并用,陛下深以为是。
知邪正之必相攻也,今并用矣。
臣等又谓邪人在外正人在内则可治,陛下亦以为是。
知邪人在内则害政也,今邪人在内矣。
臣等又谓使邪人少正人多则可治,陛下亦以为是。
知邪人之多则交相朋比,损正人之道也,今邪人多矣。
以在内众多之邪人与寡少之正人并用,势自不敌,岂能久安而终无忧悔乎?
柰何与前日之圣意不同耶?
必有奸人移惑圣意也。
如不悟则奸邪乘隙,数数进计,终至于成其祸。
此圣明所宜早辨,勿为清衷它日之忧悔也。
〔贴黄〕陛下自御政以来,选用可信之臣,以忠孝报陛下之恩者,今在朝廷不过数人。
群小怨嫌,阴结为朋,力谋排陷者不一日也。
其心欲尽去此数人,则奸谋可行,大奸有复来之望。
此数人者,方以时事难守为忧,孤立难安为惧,若非陛下知其从来忘身忘家,当怨去奸,有爱君忧国之心,力赐主张,则岂能安全至于今日也!
在于今日之势,尤为难立,仰赖圣造终始主张也。
此数人者亦未足深惜,但恐小人复兴,攻击转多。
万一如此,则为太皇太后陛下即日之悔,为皇帝陛下他日之忧,此可为大惧也。
愿圣明凝神深虑,以杜其渐。
待其事起而后处,则其势必强横难制。
纵终能制之,忧劳亦已深矣。
伏望圣慈每当拟人材之际,丁宁审问,谨重开可,使私邪渐少,朋党自衰,朝廷日有安静之望,圣政日有清明之益。
此道既行,可以缓忧矣。
小人奸言,最是难辨,盖其巧美似忠,害善似直,狠愎似敢,诬罔似公。
人主听之,一误则德业俱损,若不早辨,则终至忧患。
故圣人曰「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自古人君以为戒,圣明不可不察也。
论守治至难奏元祐六年十二月 北宋 · 梁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八九、《国朝诸臣奏议》卷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六八、《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二
臣过被圣恩驱策,得侍清光,亲闻德音,要使静而不扰,安而无危,内惠中国,外绥四方,日隆广问,未尝不及政事之得失,臣同天下庆幸。
陛下聪明,可谓知要矣。
如君臣同德,共行此道,数年之间,必复见仁宗至治之时
比观朝廷之事,似未副圣明之本意者,臣甚惑之。
岂大臣不能将顺德美,究宣睿泽,以广为宗社长久安宁之计欤?
或者圣意稍怠,奸人伺隙,得进邪说,以眩乱聪明欤?
臣早蒙知遇,擢在言路,纳忠补报,难同众人,不忍不为陛下一言也。
愿陛下察臣之志,少加听焉。
臣闻论者曰致天下之治难,守天下之治易,臣独曰致之为易而守之为难也。
盖自古人主图治之初,莫不急于求贤,渴于闻谏,得一善惟恐未能行,见一不善惟恐不能去,潜心于万事幽微之无形,用意于众人思虑之不到,兢兢业业,不敢暇豫,终至于安乐而无事,此天下之治所以致之为易也。
亦既治矣而放其心,气日益骄,志日益怠,谓贤者得矣而忽于求,谓善言尽矣而厌于听,谓事之微者为不足虑,谓患之隐者为不足防,奸生而不察,祸萌而不悟,故终致于败乱而莫之救,此天下之治所以守之为难也。
《易》曰:「君子安不忘危,治不忘乱」。
又《既济》卦之象曰:「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盖安有危之理,治有乱之机,既济而犹思祸患之潜伏,此皆圣人戒惧于治安无患之时者也。
恭惟陛下临御,七年于今。
进贤去佞,协天下之公;
兴利除害,同百姓之欲。
刑罚清平,赋歛均节。
奸宄已销,兵革略戢。
岁物丰穰,民力宽暇。
可谓有治之渐矣。
守而勿失,治道可成,正是两宫持守至难之际也。
恭惟皇帝陛下,进学不倦,临政不忽,无宫室之好,无声乐之玩,无佛老之惑,无用武之蔽,所以守之者有道矣。
恭惟太皇太后陛下,仁敬明谨,济以大公,判别谗邪,裁抑侥倖,听断之间,事理常尽,照临之下,物无徇情,此之用心也。
而臣之区区,尚以为忧者,窃恐陛下以未成之治为已大治,以小康之俗为可久安。
苞桑之虑,日懈于心;
朽索之畏,不及于前。
盖积累而成者为至难,怠忽而败之者为至易。
臣区区之忠,盖已面陈,伏望陛下不以臣言为愚,审思而力行之。
臣屡蒙圣恩,降旨开纳,臣未敢以为喜。
《书》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又曰「戒哉,儆戒无虞」。
愿陛下必行可听之言,儆戒无虞之事,延洪无疆之休,天下幸甚。
〔贴黄〕窃以政事之本,在于用人。
朝廷人材纯一,则政事自然安静。
但君子在内,小人在外,即是泰道。
如君子小人混而为一,则泰道何缘得成?
君子小人不可并用,犹冰炭之不可同器,一长一消,自然之理也。
此在人君常用意于进君子退小人,则治道可成而天下受泰矣。
伏望圣明,留意于此。
夫小人而无材者虽无足畏,然亦不可也。
小人之性,喜于嫉善良,为朋邪,是不材者使之得路,必又将引用小人之有材者以济其奸,终为国家之害。
此其不可用也决矣,愿陛下察之。
窃以臣之为道,在于尽忠。
忠之为字,谓中心一则为忠也,中心二则为患矣。
夫臣下有爱君忧国,与上同德同心,而能奋然当怨排难,无虑顾室家之忧者,可谓中心一矣。
陛下察其有是心矣,岂不为忠也,可疏之乎?
臣下有外示爱君忧国,而其中不与上同德同心,不肯当怨排难,但务收恩买誉,切切于营私者,乃中心二也。
陛下察其有是心焉,岂不为患,可亲之乎?
此用人之要也,伏望深留宸念。
太后言急务四事奏元祐七年四月 北宋 · 梁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八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二、《太平治迹统类》卷一九
今月六日当制,恭承太皇太后手诏立皇后
伏惟陛下为皇帝留神选纳淑哲,踰年方始中选,其于安国家之功益崇矣。
朝廷庆事,天下幸甚,臣敢为两宫之贺,因得以献所当言者四事。
朝廷奉陛下诏旨,讲求迎纳皇后典礼甚备,诚一代盛事,所当次第施行,不宜少损,使天下明知国家敬重大昏之礼,垂法万世。
此一也。
陛下既为皇帝得贤助于内,又常多进正人,辅佐圣德于外。
正人多则政事纯一,政事纯一则朝廷安静,奸邪自消,可以终无忧悔矣。
此二也。
俟庆事已成,内中合有推恩之人,宜出自圣意,早赐处分,不须更待臣下奏请,贵恩德上归,所不可缓。
此三也。
今来有大庆事,上下人心所共欣仰,宜有恩霈以慰群情。
乞面谕大臣商量,特与指挥,不可全无,亦不可至薄。
此四也。
四者皆关于今日急务,可济中外欢心,简而易行,足广圣德,望深留宸念。
〔贴黄〕臣昨日欲面对此等事,既不得面对,区区孤忠,必欲自达,故辄见于文字,上彻圣听,伏望采察。
所谓恩霈者,天下刑狱,恐有冤滥,远方之人,可以遍为德音。
在京诸军,必有觊望,可与等第特支。
此为费不多,为惠至广,足以召集和气,慰悦众志。
其特支必须支给,其等第乞令大臣参酌,其钱恐户部不易遽办,亦乞详酌指挥,伏望断自圣意处分。
皇后淑德贤行,固已早成,更望太皇太后陛下出于圣意,谨选宽和有识无忌老成晓事之人左右辅佐。
仰惟圣虑深远,已必有处分,臣妄意及此。
上宣仁皇后乞还政奏元祐七年五月 北宋 · 梁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八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三、《国朝诸臣奏议》卷二六、《皇朝文鉴》卷六○、《太平治迹统类》卷一九、《九朝编年备要》卷二三、《历代名臣奏议》卷四一
臣以孤直,上拔擢,两在言路,遍历台谏,前后论列,多蒙听纳。
昨自外郡,再蒙收召,使得待罪翰苑,论思献纳,预闻大政,不独以文字为职也。
眷遇之厚,群臣莫比,如臣之愚,何以报称!
誓当竭尽死节,知无不为,终期少补聪明,庶不辜负恩遇。
臣恭以皇帝陛下富于春秋,早有天下,仁圣孝爱之实蔼闻于外,性资成定,盛德日新。
太皇太后陛下拥护圣躬,夙夜不倦,保佑之功,永福宗社。
臣民欢欣,四海仰戴。
今来选正中宫,已得贤淑,冬至大礼,自当郊见天地,天意人事,上下协应。
惟是政机之烦,久劳同听,归权人主,不可过时,此陛下今日甚盛之举也。
退托深宫,颐神内典,远光前人,垂法万世,岂不美欤!
愿早赐处分,以彰全德。
如以臣言为然,伏望明出手诏,付大臣施行,天下幸甚。
臣不胜惓惓,竭忠尽直,以干斧钺之诛,惟幸裁赦。
〔贴黄〕此事在陛下必久已思虑,固不在臣下之有言。
臣辄控至诚,上干宸听,以广聪明之益,以决左右之惑。
唯愿早出睿旨,直以还政为指挥,不须更问故事。
如臣下别有献议,伏望断然勿听。
如有合用手诏文字,望降密旨,遣使到院谕臣,即当进入。
上宣仁皇后乞还政第二状元祐七年七月 北宋 · 梁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八九、《国朝诸臣奏议》卷二六、《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八、《历代名臣奏议》卷四一
臣昨在翰苑日,尝密具劄子,披露肝胆,冒闻圣听。
陛下圣明洞察,不赐疏斥,嘉其忠荩,用之辅政。
臣仰体眷遇,益坚臣节。
重以身蒙宠荣而未行其言,是以夙夜不遑宁处,期必补报,不敢少怀不尽之意,致陛下有后时之悔。
陛下每有宣谕,必以不喜管事为言,常欲安静,此圣意之本也。
臣未尝一日不思,窃惟渊宸远虑深识,用臣前言,适其时矣。
伏望检会前奏,早赐诏音,归断人主,以全大功。
臣不胜激切尽言之至。
论四者归心之道奏元祐八年 北宋 · 梁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八九、《国朝诸臣奏议》卷三、《历代名臣奏议》卷四一
臣闻圣主之兴,必敬天道以修人事,故曰「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恭惟皇帝陛下,聪明仁孝,得于天资,兴嗣明德,蚤有宗社。
天之付畀陛下者,如此之重,陛下必有以报天顺帝而灵承之,以对万寿之福也。
天之所喜者在安民,民之所安者在仁政,仁政之道本于安静而不扰。
夫安静而不扰者,人心之归也。
人主以一身之尊,居四海之上,必得人心之归己,则享国长久安宁而成太平之功矣。
今陛下览政之初,是四方观德之日,宜有上当天心,下慰人望,克承祖宗之休,敬用太母之训,安两宫之慈,垂万世之法,此庙社之福,天下之幸也。
臣愿献愚忠,以助聪明之万一焉。
夫亲近法座,日侍清光,莫如左右之人也。
人人愿效腹心以副眷遇,必知其所用心,则可使尽节竭忠也。
臣愿陛下戒喜怒,平爱憎,略小过以尽人之善,录小勤以劝人之忠。
如臂之使指,如手之捍卫头目,始终责其力焉,此左右所以归心也。
夫正朝廷,明国体,莫如廷臣。
道佐人主者有辅弼,论思献纳者有侍从拾遗补过者有谏官,绳愆纠缪者有御史,此王官之要也。
聚于朝廷,各有职守,不可使有交通,不可使有朋党。
交通则蔽聪明,乱国政,而为奸诈欺罔;
朋党则害良善而隔正直。
此不可不察也。
常使君子得进,小人勿用。
君子小人,相反者也。
君子正,小人邪;
君子忠,小人佞;
君子得权则敬戒而愈恭,小人得权则傲很而难制;
君子可以与权,小人不可以与权。
臣故曰常使君子得进,小人勿用也。
陛下方以至明独断,正要左右前后皆得正人以助英睿;
若不收揽人材,何以多得公忠之人任用耶?
臣愿陛下清心正虑,以观群臣。
清心在至公无偏,正虑在不惑奸说。
辨别邪正,销除朋党,任贤勿贰,去邪勿疑,辨谗以进忠,容谏以养直,谨听以广谋,刚断以明事,信任以保功,谦恭以求助,此廷臣所以归心也。
安国家,保社稷,莫如百姓。
圣人有言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盖民定则国定,民富则国富,用度百索,出于民间,常令足衣足食,无困无怨,则事事乐供于公上矣。
君臣相与谋谟经纶者,在此而已。
臣愿陛下明信法令,平易刑赏,宽省赋歛,轻简徭役。
丰穰和平,则安养富庶之,使有馀力;
凶荒劳敝,则救恤休息之,使不失所。
臣下有宽爱百姓之请者,面诏大臣必行之;
臣下有掊歛百姓之说者,面饬大臣深责之。
此百姓所以归心也。
夫系中国之强弱安危者,莫如夷狄。
当使其畏威怀德,谨职修贡。
敌国则有主宾之义,礼信之所接;
属国则有忠臣之道,命令之所加。
常处于义信之间,而后可以言中国矣。
自古以夷狄怀德畏威为彊,不务以辟地为彊也。
以先制人为安,不以受制于人为安。
此不可不察也。
臣愿陛下面命大臣,必精选忠贤材略之士,付以帅权,无用私爱谀从之人,终误边事。
谨守疆埸,宝有土地,明信重威,制贪禦侮。
兵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
不茍且目前无事,养成后患,为朝廷他日之忧。
必也有恩有威,使之知惧,服从奔走之不暇,此夷狄所以归心也。
此四者,诚得忠贤上助圣谟,然后安静可成矣。
陛下今欲发其聪明,广其仁孝,上安两宫之慈,下收四海之望。
始自于宫掖左右,中逮于朝廷群臣,下至于百姓,远及于夷狄,欢然一意,归心于明君,可谓安静矣。
若夫群心欢欣,和气充塞,可以致阴阳顺序,风雨应节,年谷丰登,人民富寿帝王之能事毕矣。
臣蒙殊恩,擢自侍从,尘历辅佐。
窃观陛下有仁圣之资,愿陛下行仁圣之事,望陛下成仁圣之功,此老臣区区报国之心也,惟陛下财赦而垂听焉。
臣不胜恳恳纳忠之至。
论政事之要奏元祐八年 北宋 · 梁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八九、《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五○、《历代名臣奏议》卷四一、一○六、二一二
臣闻天之爱养生灵,必命仁圣之君以为之主,而又生贤人君子于四方,以为人主之用,使君倡臣和,共修善政,以代天理物而成太平之功。
故人君立政,必求其贤人君子,布列左右前后,以为辅佐,所以副天之爱养生灵之意也。
恭惟皇帝陛下,以仁圣之资,天授命。
太母以至公至正,恭敬节俭,保护清躬,九年成德。
今陛下至明独断,中外归心,太母可谓有社稷大功而恩及四海矣。
陛下方当揽政之初,正是求贤之日,当举政事之要,随事以任人才,各用其所长,则上下交修,治道成矣。
是能敬天受命,副天爱养生灵之意也。
臣窃惟今日政事之要凡有五事:一曰人材不纯,二曰命令不坚,三曰朋党交通,四曰百姓穷困,五曰夷狄骄横。
此五者,为敝已甚,须广求贤人君子,各随其材之所长而用之,讲求长策,以去此五弊。
陛下必欲人材纯一,莫若明辨君子小人,可用君子而使小人,不可用小人而使君子也。
中正不倚,正直公忠者,此君子也;
奸邪阿附,蔽贤营私者,此小人也。
既知其为君子,则必崇用而信任之;
既知其为小人,则必消退而疏远之。
信任之,谓当用于要近,常令在内也;
疏远之,谓当随才领事,常令在外也。
又当求贤人君子于四方,则天下之贤才皆得而为用矣。
《书》曰「立贤无方」,谓不专用一方之士。
又曰「任贤勿贰,去邪勿疑」,谓进君子、退小人,在果断而不惑也。
陛下必欲命令坚明,莫若谨于更张,审于施设,无以浅事辄废远虑,无以辩言轻动成法。
盖条法频改,则人情惑而不安;
命令二三,则主威玩而不重。
凡造令立事,必先谋于大臣,使之讲究。
虽大臣以为是,未可行也,又示于近臣,使之参考。
虽近臣以为是,亦未可行也,又行于百官,使之合议。
须群臣皆以为是,议论详熟,曲尽人情而不疑也,然后可以行之一定而不可复变,必使中外上下,谨守敬信,如日星之灿然可仰也。
《书》曰:「钦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
谓作命所以示信于天下,必谨之于初,既行而不可改也。
又曰:「虑善以动,动惟厥时」。
谓不善不时者,不可轻举也。
陛下必欲无朋党交通之患,莫若判别邪正,辨察真伪。
无惑先入之说,必取众多之议,则事合公当;
不牵于所爱,必察偏私之情,则真伪自明。
常使君子在内,小人在外,则朋党自消,交通之欢自无矣。
《易》之《泰》卦曰:「君子道长,小人道消」。
谓君子进,小人退,则邪正分而泰道成矣。
泰者,天下安治之谓也。
《诗》曰:「雨雪瀌瀌,见晛曰消」。
雨雪,阴也,比小人;
晛,阳也,比君子
谓用君子,则小人自消也。
陛下必欲百姓无困穷之忧,莫若赋歛宽平,徭役轻简。
丰稔和平,则安养富庶之,使常有馀力;
凶荒劳敝,则救恤休息之,使不至失所。
臣下有宽百姓之请者,择而行之;
臣下有掊歛百姓之说者,一切罢之。
郡县之吏,别立举法,以隔私恩。
知州通判知县县令,皆用公举而不得以恩例为请,则多得实材,可以分忧矣。
《书》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又曰:「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谓政事必于爱民,官得人则善政行,民悦而归心矣。
陛下必欲夷狄宾顺,莫若修文德而立威制。
愿面诏大臣,精选忠实明信之士,付以帅权。
勿用怯懦轻诈之人,终误边事。
保守封疆,寸土不可弃之;
爱养生灵,一民不可失之。
如其恭顺听命,可行恩信,如此则文德明矣;
如其傲慢叛命,必用诛伐,如此则威制立矣。
不可屈从俯就,损德失威,养成他日之患,为朝廷忧也。
《传》曰:「怀远以德,立德以威」。
谓禦夷狄者,必使畏威而怀德也。
恩威并行,则可以制夷狄矣。
欲救此五者之弊,在陛下信任左右大臣,谨择侍从要近,公选谏官御史也。
大臣者,陛下同体之臣也,必须精察而拣择之,无牵恩私之情,以绝侥倖。
侥倖进则误国事,既误国事,必有后悔。
及其悔也,亦已晚矣,不若谨之于初也。
无惑左右之说,以消谗间。
谗间进则蔽惑聪明,忠直疏远,辅佐失道,必有后忧。
及其忧也,亦已晚矣,不若谨之于初也。
大臣之间而宰相尤为之重,故宰相重则朝廷重,宰相轻则朝廷轻。
宰相之任,用人得失,系国家重轻、社稷安危也。
而进退之际,可不重乎?
可不谨乎?
愿陛下照之以至明,断之以至公,勿为轻听,勿为快意,如此则忠贤得用,左右得人矣。
既知其为贤人也,无移臣下爱憎之言而或疑之,又加信任,使之尽忠谋国,修辅上德,则百官皆得其贤,万事皆得其当,天下可以安静,陛下可以无忧也。
如用失其人,则天下未得安静,陛下未能无忧也。
此而一有失得,在今日所系尤重,当陛下用人之初,是四方观政之日,不可不谨也。
侍从要近者,陛下左右献纳之臣也。
得贤人而在位,则朝政阙失得以闻,人材邪正得以知,缓急于其间选用辅佐之任,易为得人矣。
谏官御史者,陛下耳目之官也,尤须审任而亲信之。
此而得人,则所闻皆得其公,所行皆得其当;
不得其人,则所闻皆得其私,所行皆得其偏。
如所任得贤正之人,则陛下视听聪明矣。
可以分别君子小人,可以辨定是非曲直,可使消除朋党交通。
如所任失于奸邪之人,则为权臣耳目,上蔽陛下聪明,颠倒是非,淆乱黑白,以君子为小人,以小人为君子,使君子不得进,小人日益多,如此则朋党交通之私胜矣。
此官最为清要,此地最当择人,陛下聪明洞达物情,不可不察也。
臣愚不佞,窃尝留意于贤人君子,思有以助陛下今日求贤之意。
以其所知及采于公论,有可以为近臣者,有可以为言臣者,各以其材之所长,条具别奏
愿陛下择而任之,时以名字出于清衷,自用三两人,以耸动群臣耳目。
使朋党沮丧失计,忠良喜乐尽忠。
陛下今日欲求辅佐圣德,正须用此等人也。
望圣心断然必用之,以合天下公议,则朝廷之福,宗社之庆,中外之幸也。
臣子区区报国之心,惟陛下财赦而垂听焉。
〔贴黄〕臣自尘侍从,以至擢居近辅,窃观陛下有仁圣之资,望陛下行仁圣之事,愿陛下成仁圣之功,天下之大,一力不能独治,自古圣帝明王,必须臣下共成洪业。
伏望陛下用此群贤,早成大功,以慰臣民之望。
〔贴黄〕臣愿圣明听政之暇,熟赐省鉴,记其可用之人姓名,或面赐宣谕,或御批超擢进用。
或臣下有以爱憎之情,妄进谗说,望圣意无惑,力赐主张而必用之,奸邪之计自不行。
使忠良庆会,激励报君之心。
臣之此言,诚欲上助英断,总正权纲,伏乞深留宸念。
家庭谈训 北宋 · 梁焘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八九、《戒子通录》卷六
士人修性,正在临事时。
悦意之喜,忿急之怒,皆修性著力时。
唯忍以自胜,使不失中和为贵。
益之曰喜怒之言勿出诸口,造次颠沛勿忘于恕,又曰子弟沉默缓畏,毋戏物妄笑,遇物和而有容,语言举止,务淹雅凝重,喜怒不形于色,然后可以为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