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杨仲远书 其二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八、《杨龟山先生集》卷一六 创作地点: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
近日不审为学何地?向者欲往定夫处,今果然否?夫为己之学,正犹饥渴之于饮食,非有悦乎外也,以为弗饮弗食,则饥渴之病必至于致死。人而不学,则失其本心,不足以为人,其病盖无异于饥渴者,此固学之不可已也。然古之善学者,必先知所止,知所止然后可以渐进。伥伥然莫知所之,而欲望圣贤之域,多见其难矣。此理宜切求之,不可忽也。某迂拙之学无以希世,而望古不及,又不自量力之不足也,犹孜孜不已,宜为后生豪俊之所悯笑,而乃过为吾弟之所取信,故尤区区不敢嘿也,惟亮之。
其三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八、《杨龟山先生集》卷一六 创作地点: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
辱示高文,用意精深,益见好学之笃也。夫养气之道如治苗然,舍之而不耘,则有稂莠之伤;助之长,则揠之而槁矣。其说是也,然将不舍而耘之,则宜奈何?与夫助之长者又何辨?此近似之际,体之者尤当慎择也。夫以天废人,以人灭天,固不可也,然养气者不废人,不灭天,则天人犹两立矣,乌睹所谓合一者哉!反身者,反求诸身也,盖万物皆备于我,非自外得,反诸身而已。反身而至于诚,则利人者不足道也。伯夷求仁而得仁,子贡以是知孔子不为卫君,其言正为让国而发。至于天下视之为去就,则夷齐非求为此也,乌得以此为求仁之效哉!是犹未免以迹论也。生之谓性,未有过也。告子论生之所以谓之性,则失之矣。老氏之有无,佛氏之色空,盖将明天下而赜,非有人物之异也。老子以有生于无,又曰有无之相生,是不知有无一致矣。《正蒙》谓万象为太虚中所见物,则物与虚不相资,卒陷于浮图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山河大地正指物言之也。若谓指物言之可也,则浮图见病之说不足非矣。此与佛氏以心法起灭天地,更当究观,所谓心法起灭天地之旨,未易以一言攻之也,更详味之如何?或有未尽,无惜疏示。
其四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八、《杨龟山先生集》卷一六 创作地点: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
寄示杂论,用意精确,益见好学之笃也,甚慰甚慰。夫克己者,扬雄所谓胜己之私是也。反身而诚,则常体而足,无所克也,故前书论反身与克己异意耳,更详考之。告子知生之谓性,而不知生之所以谓之性,故失之,非生之谓性有二说也,特告子未达耳。《乾》之六爻有臣位。而坤之六爻无君位。夫《乾》之九二虽曰有臣位,然君德也,故曰「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其此之谓乎!用是求之,则乾坤君臣之位可推而知也。某在此虽多事,亦时得开卷。闻于经史颇有论著,并所讲《乾》、《坤》义,无惜录示。冗迫,书不能究。
其五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八、《杨龟山先生集》卷一六 创作地点: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
世之学者皆言穷达有命,特信之未笃。某窃谓其知之未至也,知之斯信之矣。今告人曰水火不可蹈,人必信之,以其知之也;告人曰富贵在天不可求,亦必曰然,而未有信而不求者,以其知之不若蹈水火之著明也。孟子曰:「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又曰:「得之不得为有命」。世之后生晚学读《孟子》者,皆知之矣。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岂今之后学者皆能如孔子,必至五十而后知耶?盖孔子之所知殆不止此也。宦学之馀,试一思之如何?
其六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八、《杨龟山先生集》卷一六 创作地点: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
诸子之学,折诸圣人,犹望洋向若,其辨自屈也。儒佛之论,造其极致,则所差𦕈忽耳。其义难知,而又其辞善遁,非操戈入室未易攻也。虽横渠之博辨精深,犹未能屈之为城下之盟,况馀人乎?置而勿论可也。要当深造而自得之,则其辨自见矣。近日治经读史如何?家居既不为外事湮汩,谅须精到也。或有论议,寄示为幸。先生书录去,某到此未暇开卷。西厅稍宽旷,有园亭,足以自适,旬日事渐定,计可温寻旧学也。冗迫,不能尽万一。
寄程二十三书(明道先生子,汝阳簿。) 其一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八、《杨龟山先生集》卷一六 创作地点:江苏省徐州市
自去年夏,曾奉问并颍川书一角,及得吾友递中附到八月书,乃知未达,不审此书竟能达否。某正月尽离乡,四月初方到官所,敝司事稍简,不至废学。然彭城士类凋落,友朋绝少,索居终日,无过门者,不闻道义之益,恐遂默默,浸为庸人,深可忧畏。追思在颍之乐,进趋文席,退讲所闻,邈不可得。汝阳迩日所游,从者何人?所读者何书?因书示及。未涯良会,惟希力学慎爱。
其二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八、《杨龟山先生集》卷一六 创作地点:江苏省徐州市
为别倏两年,穷居寡便邮置,安否之问,彼此旷绝。倾念之至,每形梦寐。迩日不审起居何如?某到官逾月矣,人事稍息,过此渐可追寻旧学。汝阳亦不至多事,想不废读书,因风愿以所得来告。尚远高论,暑毒,切冀自重。
与杨君玉书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八、《杨龟山先生集》卷一六 创作地点: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
久别,不审为况何如?比得足下书,辞旨超迈,慨然似有志者,甚慰甚慰。夫君子之学,求仁而已。孔子之徒,自子贡以下,其说有未闻者,而吾子自谓知之,其所造远矣。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愿加好焉,则异日所进未易量也。某诸况如昨,无足念者。未间,千万加爱。
与杨孟坚书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八、《杨龟山先生集》卷一六
相去之远,不及朝夕趋侍款奉谈论,中怀欿然,每以为恨,钦慕之至,不能去心。夏热,伏审尊候起居万福。吾丈以高才盛德,宜在显位,以泽吾民,久沉下僚,不副舆论。然清时引年,五福兼备,蝉蜕嚣尘之中,俯仰泉石之下,高蹈物表,与世之酣豢富贵而不知反者有间矣。此固哲人之所荣,非常俗可到,钦羡钦羡。诗二篇。辄浼左右,辞鄙意陋,不足以游扬盛美,徒有累乎高明耳,惭悚惭悚。
与邹尧叟书(尧叟名夔,刘执中婿。)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八、《杨龟山先生集》卷一七 创作地点: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
递中伏辱赐教,并以诗见酬,辞精旨远,深用钦服。非君子笃于故旧,何以及此,幸甚幸甚。仍审秋凉起居万福,又良慰也。某穷居下邑,与世不相闻,出无所之,行无所从。闭门一室,聊以自娱,俯仰几席之间,游泳乎诗书之渊。虽鄙钝无所得,然与世之竞纷华,冒声色,以昏聋其耳目者较之,其亦足乐矣。惟是不亲师友之训,于中不无歉然也。未涯趋会,切希为国自寿。
与吴国华别纸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八、《杨龟山先生集》卷一七
朝廷议更科举,遂废王氏之学,往往前辈喜攻其非,然而真知其非者或寡矣。某尝谓王金陵力学而不知道,妄以私智曲说眩瞀学者耳目,天下共守之,非一日也。今将尽革前习,夺其所守,吾畏学者失其故步,将有匍匐而归者矣。国华为士人依归,欲何术以开后学乎?幸明告我,庶警不逮。
答吴国华书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八、《杨龟山先生集》卷一七 创作地点: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
辱赐教,伏审夏热起居平宁,甚慰怀仰。仍蒙谆复诲谕,开其所未悟,幸甚幸甚。然其间似有未相悉者,义不可苟止。且某于程氏之门,所谓过其藩未入其域者也,安敢自附为党与,以攻王氏之学?夫王氏之学,其失在人耳目,诚不待攻,而攻之者亦何罪耶?昔人有为神农之言者,其徒自以为圣,而孟子鄙之曰「鴃舌之人」;仲子之廉,孟子则曰「蚓而后可」;伯夷,柳下惠皆圣人也,至其隘与不恭,孟子则曰「君子不由」。仲尼之门,三尺童子羞称管晏,人有毁仲尼者,其门弟子皆称誉以为不可及。若孟子者,岂喜攻人之恶?而为孔氏徒者,率皆不顾于义,立党尚气相攻耶?不然,何为其亦纷纷譊譊也?盖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孟子所不得已也。孟子时去孔子未远,其徒相与传守,故其流风馀韵,犹有存者。当是时,杨墨肆行,孟子且不能默而拒之,至不知者以为好辩;况今去孟子千有馀岁,圣学失传,异端竞起,其害有过于杨墨者?幸而有得圣人之道者,则曰:「吾不敢攻人之恶,姑自守而已」。为其徒者又畏天下指为党人,遂皆胶口闭舌,不敢别白是非,则世之人亦何赖乎知道者哉!某以为如是,恐非圣贤之用心也。某自惟浅陋,不足取合于世,故未尝敢辄出所有告语于人,以取讥讪。窃谓于国华忝为同道,故妄肆狂瞽,渎闻乎左右,非敢攻人之恶,盖欲审其是非,以观朋友之合否耳。然前书所论谓王氏不知道而已,语人不知道,即谓之攻人之恶,是必誉天下之人为圣贤,然后可也。自守所学以排异端,即谓之立党,尚气相攻,是必无择是非,一切雷同,然后可也。国华谓王氏固多不中理之言,言有不中理,皆不知道者也。由汉而来,为传注者多矣,其言之合道者亦自过半,然不可果谓之知道者,以不中理者多故也。古之言知味者称易牙,夫岂以辛咸酸苦,人皆不能知耶?然必以易牙为知味者,谓淄渑之合而不失也。如易牙亦时有中否焉,即谓之知味,则天下皆易牙也,何足相过哉?国华谓知道与尽道者固异,又曰知道而未尽,则不能无惑,故王氏末年溺于释老,又为《字说》,此为大戾。夫知道者,果且有大戾乎?且王氏奉佛,至舍其所居以为佛寺,其徒有为僧者,则作诗以奖就其志,若有美而不及者。夫儒佛不两立久矣,此是则彼非,此非则彼是。又佛之去中国不知其几千万里,正孟子所谓鴃舌之人也。王氏乃不会其是非邪正,尊其人,师其道,是与陈良之徒无以异也,而谓知道者为之乎?夫所贵乎知道者,谓其能别是非,审邪正也,如是非邪正无所分辨,则亦乌在其知道哉!然以其博极群书,某故谓其力学;溺于异端,以从夷狄,某故谓其不知道。国华毋谓某何以见其如此也。且古人之于道,盖有知之未尽,行之未至者。如燕人适越,至吴而止,则可谓行之而未至;观越之都,望其郛郭城社,而未能究知宗庙之美,则可谓知越而未尽。若夫将适越而北其辕,则不可谓行之未至也;指吴为越,则不可谓知之未尽也。今王氏所行皆北其辕者也,尊佛老为圣人,是指吴为越也,乌得谓知之未尽,行之未至耶?昔者管仲以区区之齐,乃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曾西犹谓其功烈如彼其卑也,而羞比之。王氏擅天下利势,其功烈无足称者,非特卑而已矣。然则知道者固无补于治乱也,而士亦乌用知道为哉!以王氏之博物洽闻,某虽穷日夜之力以终身焉,不敢望其至也。若以知道如王氏而止,则某不敢与闻焉。国华所论孔子之徒,皆未可以一言断其终身也。子贡曰「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则其始之未闻,何足怪哉?然其后之所进者远矣,但学者未之考也。国华谓诏书无废王学之命,某观王氏之学,其精微要妙之义多在《字说》,既已禁之,则名虽未废而实废之矣。虽然废不废,君子何容心哉,谨守其是者而已矣。前书所以及之者,为应科举者言也。人行急,辞不逮意,国华诚思之如何?如未中理,愿更疏示,当谨承教也。
寄俞仲宽别纸 其一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八、《杨龟山先生集》卷一七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
闽之八州,惟建、剑、汀、邵武之民多计产育子,习之成风,虽士人间亦为之,恬不知怪。某尝窃悼之,恨世未有诚意,足以感格流俗者。与之广谕曲譬,使少变其习。近得吉甫解惑,读之隐然有得于吾心,然尚恨其说似犹以利害告之也。若以利言,则「多男多忧」,盖古语有之,非特今日也;孰若以理谕之,使民晓然知有不可为之义,则庶乎其惑可解矣。吾郡吾邑此风唯顺昌独甚,富民之家不过二男一女,中下之家大率一男而已。小人暴殄天理,侮悖人义,至身陷大恶而不知省。且为父而杀其子,虽豺虎犹不忍为,孰谓人而为之乎?某比乘舟过境,见有赤子暴尸洲渚间,为乌鹰食者,恻然感之,有泚吾颡。窃惟仲宽仁民爱物出于诚心,计未有以此言闻于左右者,故辄及之。莅事间有衣冠之士,傥或相接,愿以至言谕之,使少变一二,莫大之福也。狂瞽之言,何足仰裨高明万一,徒用增愧耳。
其二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八、《杨龟山先生集》卷一七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
某软懦不立,迷方之学无以趋今,而望古益远。常惧自画,为士君子鄙弃,每思得朋游共学,前引后驱,以进其不及。而所寓乃在乎小州下邑僻陋之邦,贤士大夫罕至其境,乡党之与居,旦暮之与游,不过田夫野老与夫后生晚学章句之儒,辩折声病,为科举之文耳。以是而求道,几何不见笑于大方之家?比因经由,得接教论,若将引至于道者,使驽钝之质增激懦心,慨然知圣人之可窥,而忘其力之不足也,幸甚幸甚。迫于之官,不得款奉,徒深歉然耳。因风幸时见教,乃所愿望。
其三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八、《杨龟山先生集》卷一七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
顺昌之学久不正师席,得长者留意,学者幸幸。好德云何,有意相从否?邑令帅诸生诣门,严师之礼,自近年以来未有如此者,固有道者之不宜辞也。某亦有书勉之矣。
答吴仲敢书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八、《杨龟山先生集》卷一七
承示杂论,文高旨远,玩味数日,欣然不知登涉之劳、道途之远也。开发未闻者为多,幸甚幸甚。然其间于鄙意犹有所疑者,若孔子诺阳货将仕为无所屈,尝面讲之矣,此不复论。夫屈身以避患,君子有之,至无义而屈身,虽乡里自好者不为也,况于孔子乎?孟子特未尝罹患耳,讵知其不屈耶?罹患而不屈,卒至于自陷,则非明哲也。《中庸》曰:「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以孟子为过之,则与不肖者无以异,何以为孟子?韩子曰:「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其意盖曰由仁义而之焉,斯谓之道,仁义而足乎己,斯谓之德,则所谓道德云者,仁义而已矣。故以仁义为定名,道德为虚位。《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仁义,性所有也,则舍仁义而言道者,固非也;道固有仁义,而仁义不足以尽道,则以道德为虚位者,亦非也。孔子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则仁知者乃道之一隅,果不足以尽道也。如仲敢所引「和顺道德而理于义」,又引「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某谓若以道德为虚位,则士依于仁足矣,又奚必志于道,据于德?理于义足矣,又奚曰和顺道德?有可以和顺,有可以志据,则道德固非虚位也。章子之不孝,孟子非取之也,特哀其志而不与之绝耳,而仲敢乃独责其反于舜。使其行合于舜,则是圣人之徒也,孟子固当进而反之,岂独礼貌之而不绝欤?夫原壤登木而歌,亦可谓不孝矣,孔子犹不弃之,若章子者,不亦可乎?文帝之去肉刑,其用志固善也。夫纣作炮烙之刑,其甚至于刳剔孕妇,则虽秦之用刑不惨于是矣。而商之顽民,亦非素教,不闻周继之而废肉刑,岂武王、周公皆忍人哉?若文帝之承秦,盖亦务为厚养而素教之耳,不思所以教养之而去肉刑,是亦图其末也,则王通谓其伤于义,恐未为过论。及夫废之已久,而崔、郑之徒乃骤议复之,则其不知本末也甚矣。孟子曰「易子而教」,盖考之孔子为然也。鲤趋而过庭,孔子问之,曰:「子未学《诗》乎?不学《诗》,无以言」。他日鲤趋而过庭,又问曰:「子未学礼乎?不学礼,无以立」。陈亢曰:「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若孔子自教之,则鲤之所未学者盖亦知之矣,又奚问焉?陈亢又奚称曰君子之远其子也?《书》曰:「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以今言之,则群饮宜不至于杀也,然先王之时,处民有制,故庶民无故不食珍,七十而后可以食肉。无故而食珍且不可,况饮酒乎?饮酒且不可,况群饮乎?《书》称商其沦丧,乃在乎万姓沉酗于酒,而武王数纣之罪,亦不过乎沉湎,则酒之流遂至于亡天下,其祸大矣。夫纣为人君,犹以饮酒为大恶,况凡民乎?虽杀之,恐未为滥刑也。《书》曰:「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先时、不及时者,其轻重与群饮者岂相远哉,而皆至于杀,盖先王以为急,而后世以为缓者,率多此类也。仲敢之学,发明圣贤大旨极多,固非浅识者所能窥测。然朋友讲学,不可苟异,亦不可苟同,当各出所有以为质,庶同趋于是而后止。某之所见者如此,仲敢试思之如何?果未中理,愿详见教,以开未悟。
寄翁好德书 其一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八、《杨龟山先生集》卷一七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
前日公皂还仓卒,奉问不谨,深用惶愧。为别踰月,不审孝履何如,伏惟万福。某愚无似,加以齿少,视公为前辈,每辱眷遇,进之为执友之游,顾何足当?自惟直谅多闻之益,所得于长者多矣。然至于古人为学之大方,则语未尝及也。今兹经由,因得奉晤语,慨然乃自进于圣人之学,非笃信好古,其何能尔。益使昏懦之心思自奋励,锐然知圣域之可到,而不知愚鄙之不可彊也,幸甚幸甚。方且进己之有,挹公之馀,以相扶助,属之官有期,遽然西归,不得从容以尽讲习之乐,至今犹以为恨。然尝谓君子之学求仁而已,伯夷之清,伊尹之任,柳下惠之和,皆圣人也,其道不同而趋向则同者何?曰仁而已矣。故古之君子虽相去千里,相望异世,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未尝同及,考其所归,若合符契。然则吾徒所学,又奚必朝闻而暮讲之欤?要同归于仁而止。苟知此,则前日之遽然犹不足恨也。夫求仁之方,孔子盖言之详矣。然而亲炙之徒,其说犹有未闻者,岂孔子有隐于彼欤?犹之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与之巧。故言之在我,闻不闻者在彼,虽圣人亦不能进其不及也。后世之士未尝精思力究,妄以肤见臆度,求尽圣人之微言,分文析字,寸量铢较,自谓得之,而不知去本益远矣。夫至道之归,固非笔舌能尽也。要以身体之、心验之,雍容自尽于燕闲静一之中,默而识之,兼忘于书言意象之表,则庶乎其至矣;反是,皆口耳诵数之学也。呜呼!道无传久矣,举天下皆溺于末习,不有豪杰之士,孰能自拔流俗,以追圣学?若某之不肖,岂敢自谓能尔!幸尝侧闻先生长者之馀论,窃有志焉。尚赖朋游共学,左右提掖,相进于此道,每得一人焉,则通夕不寐,喜见颜面。今又得吾好德,益知朋友之足望也。区区临纸不能尽万一,未间,惟力学慎爱。
其二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八、《杨龟山先生集》卷一七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
明道行状计已读之。惟吾先生道学行义足以泽世垂后,进不得行其志,退未及明之书而死,使其道将遂泯灭而无传,则学者不忍焉,此行状叙述所以作也。道废千年,士不知所止,故物我异观,天人殊归,而高明中庸之学析为二,致天下泯然莫以为非也。故行状之末,深论吾先生之趋,以明世学之失,庶几志道之士有闻风而起者。则行状之传,盖将以明道,非如长者所疑也,幸亮之。某向亦尝作哀辞一篇,谩录去,试一观之如何耳。好德闲居,与学者相聚,势未能免,仲宽礼意勤厚,不必辞。若于僧寺中得十数人而止,如公前日之言固善矣,但恐同邑之士翕然从之,则公亦不得而拒也。使县庠一空,则于邑中事有所未顺,公更思之。尝许见过,尚能如言否?非敢望也,乃所愿耳。
与俞彦修书(一 名袤,仲宽子。)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八、《杨龟山先生集》卷一七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
某昏蔽之久,无以自发,幸蒙君子不见鄙外,曲加奖引,猥赐示问,过自损抑,若将有求者,某何以当之?所谕方寸之间暗浪时时间作,此病岂独公耶,盖学者通患也。从心不踰矩,孔子至七十而后能,况馀人乎?苟未至七十,则犹须操而后存也。故孟子论不动心之道,亦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曰持之,曰无暴,则是虽孟子,犹不敢任其能尔也。虽然,忘之不可也,助长又不可也,其用力固有在矣。循是充之,使吾胸中浩然,则暗浪岂不自息欤?浼渎高明,非敢谓足以资足下之所须,姑欲取正其是非耳。言之是耶,固愿与朋友共之;或未中理,幸明告我,庶警未悟。
与俞彦修书(二)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八、《杨龟山先生集》卷一七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浏阳市
某愚无似,无过人器识,又学未优而仕,为世累羁缠,坚白未能万一于古人,而磨涅不已,几何而不至于淄磷欤?从游之徒又无箴规磨切之益,恐遂至于目盲齿豁,老死于无闻。故每逢学士真儒,则愧汗惕息发于颜面。岂意足下收怜,犹以君子望之,幸甚幸甚。敢不刻意自勉,庶几不负所期耶?未涯良晤,驰想何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