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谢除谏议大夫侍讲1126年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六、《杨龟山先生集》卷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某言:伏奉制命,除臣试右谏议大夫侍讲,仍赐紫章服者。
擢居谏省,叨被误恩;
进侍经筵,尤惭非据。
宠荣过分,循省若惊中谢。)
窃以怀经世之忠者常患无其时,有适时之才者常患无其位。
况值离明之继照,仍丁泰吉之大来。
周道砥平,舜聪四达。
寘在七人之列,是为千载之逢。
如臣者识昧趋今,学惟泥古。
獐头鼠目,何意求官?
马渤牛溲,宁堪待用?
顾天下之事,惟谏臣得以尽言;
遭圣人之时,非贤者曷胜其任?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涓流必受,大壑益深,端一德以当天,奉三无而抚世,故兹庸妄,获与选抡。
敢不勉励前修,仰酬洪造?
居官任职,自知无以踰人;
补过尽忠,庶勉全于晚节。
谢赐诏乞致仕不允表1126年6月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六、《杨龟山先生集》卷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某言:伏蒙圣慈,以臣辞免给事中、乞致仕,赐诏不允者。
异恩俯及,省分非宜。
祗服训辞,惟知感涕中谢。)
伏念臣赋材谫薄,禀命奇穷;
遭时清明,误被抡选。
空坐糜于饩廪,讫无补于丝毫。
老病交侵,神志俱耗。
筋骸痹弱,屣履如遗;
头目眩昏,看朱成碧
日怀丘首之念,亟图曳尾之安。
屡竭悃诚,未回天听。
此盖皇帝陛下举无弃物,常善救人,凡在钧陶之中,不遗瓦甓之贱,致兹庸陋,亦未弃捐。
虽老马已疲,尚羁于伏枥
而敝帷之赐,终冀于深仁。
谢除待制1126年7月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六、《杨龟山先生集》卷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效职无闻,自宜力去;
锡恩甚宠,尤在牢辞。
尚叨延阁之华,仍窃直祠之廪。
拊存备至,感激难言中谢。)
伏念臣材不适时,学惟泥古。
久安朴野,已难彊于筋骸;
晚际休明,固愿张其肝胆。
既不能媚俗以同众,又无以扬己而取名。
蒲柳之已衰,亦风波之足畏。
加之疾疢,重积凌兢。
念公朝当责实之时,而谏省非养閒之地。
粗知出处进退之节,敢不乞身;
岂图终始悯怜之私,未令失禄。
暨丐还于秘职,遂冒贡以忱辞,虽尽力于循墙,犹忝荣于持橐。
向非全度,何以曲成
兹盖伏遇皇帝陛下盛德溥临,大明旁烛。
欲招徕于忠直,庶兴起于治功。
故于谏诤之官,务尽优容之礼。
倘不能而知止,亦终惠之有加。
致此摧颓,荐膺眷渥。
臣谨当祗承大赐,钦颂至言。
景迫桑榆,勉报丘山之重;
心倾葵藿,敢忘雨露之施!
贺皇帝即位表1127年5月1日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六、《杨龟山先生集》卷三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寇氛逆天,痛二圣之播越;
民心戴后,幸九庙之再安(中贺。)
恭惟皇帝陛下体舜聪明,躬汤勇智。
忧勤孚于内外,孝弟通乎神明。
践宝位于艰难之中,安神器于倾侧之际。
臣叨尘法从,莫效微劳。
愿思高祖之好谋,仍奋文皇之英武。
两宫返国,徐当责效于侯公
巨丑成擒,终见收功于李靖
贺复辟表1129年4月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六、《杨龟山先生集》卷三 创作地点: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
元凶肆逆,寰宇震惊。
妖氛廓清,宸居复正(中贺。)
恭惟皇帝陛下膺图御极,经德体元,信顺式孚,天人协助。
虽有去豳之意,难逃如市之归。
大明既升,舆情共庆。
总师入觐,率多方叔之壮猷;
遗泽在民,行遂先王之复古。
谢除工部侍郎1128年1月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六、《杨龟山先生集》卷三 创作地点:江苏省扬州市
臣某言:准告除臣试尚书工部侍郎,仍赐对衣金带者。
赐环荐至,方力疾以造朝;
出綍遽膺,敢辞难于就职。
甄收甚渥,刻厉无穷中谢。)
伏念臣智不竞时,学惟泥古。
素行贫贱,付忧患之薰心;
备历险艰,见盛衰之反掌。
岂图迟暮,获预选抡?
二圣之深知,当一时之大变。
擢繇学省,置在谏垣
念当效命之,何暇多言之恤?
乞身去国,凝睇围城。
空怀天地之恩,无从报塞;
已迫桑榆之景,徒极殒伤。
赖神圣之有临,致邦家之再造。
眷惟销患,无竞得人。
招徕下及于衰残,奔赴莫先于艰厄。
属有负薪之疾,阻于叱驭之驱。
仰被宽隆,载加超越。
未及瞻光于黼陛,已令贰事于官曹。
虽主忧臣辱之时,不求营缮;
而内修外攘之际,专赖谋猷。
弗许牢辞,曷胜重拜?
兹盖伏遇皇帝陛下忧劳图治,刚健继明。
深怀播越之勤,克笃孝恭之实。
凡侧身而修行,皆应天而顺人。
期瞻见于两宫,庶肃清于四海。
广收群策,用翊丕基。
有如疲曳之馀,亦在简求之末。
臣敢不追惟旧学,佩服至仁?
持橐奉身,益尽论思之职;
枕戈励志,更输忧愤之心。
谢赐诏乞出不允表1128年1月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六、《杨龟山先生集》卷三 创作地点:江苏省扬州市
臣某言:伏蒙圣慈以臣乞除一在外宫官,赐诏不允者。
纶言俯及,朽质生光。
宠灵,惟深感涕中谢。)
伏念臣亲逢圣旦,叨被误恩。
耄无能为,寖隳职业;
老不知止,有腼面颜。
以居有食指之繁,而退无周身之策,尚资薄禄,以毕馀生。
恃君父之眷知,披腹心而上渎。
愚衷已竭,天听未俞。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端一德以当天,奉三无而抚世。
神威不怒,圣武布昭。
扩大度以并容,耻一夫而不获。
致兹庸妄,亦未弃捐。
天地之至仁,宜思论报;
桑榆之晚景,徒积兢惭。
敢不勉服训辞,益坚素守?
庶几晚节,无忝前修。
谢除侍讲1128年3月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六、《杨龟山先生集》卷三 创作地点:江苏省扬州市
臣某言:准告除臣兼侍讲者。
叨奉宸纶,进陪经幄,宠荣过分,愧惧交并中谢。)
伏念臣以垂尽之年,适多艰之际。
滥窃不虞之誉,初非有用之材。
疾病交攻,神志俱耗。
日怀丘首之念,亟图曳尾之安。
自命奇穷,已绝荣望。
眷恩俯逮,奚殊罔象之得珠;
天禄坐糜,几类支离而受粟。
此盖伏遇皇帝陛下舜聪四达,汤德日新。
虽大明之升,容光必照;
而清问所及,下民不遗。
致兹妄庸,亦与抡选。
涓流何有,无裨溟渤之深;
老马已疲,终冀敝帷之赐。
谢除龙图阁直学士1128年4月19日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六、《杨龟山先生集》卷三 创作地点:江苏省扬州市
臣某言:伏奉告命,除臣龙图阁直学士,依前朝散大夫提举杭州洞霄宫,仍赐对衣金带者。
纶言下逮,朽质生光。
误膺华衮之褒,滥厕昔贤之列。
宠恩逾厚,荣惧交并中谢。)
伏念臣才不适时,学惟泥古。
投身世网,流落半生;
擢寘经帷,历侍三圣。
桑榆之已晚,惊岁月之屡迁。
神志俱昏,筋骸难彊。
罄愚衷而上诉,天听之俯从。
冒延阁之清资,窃琳宫之荣禄。
锡之显服,束以精镠。
夫何妄庸,有此遭遇?
此盖皇帝陛下体乾坤之博施,推日月之至明。
成物不遗,均涵动植。
容光必照,无间隐微。
致兹衰残,亦未捐弃。
敢不益坚晚节,上副深仁?
虽馀龄无路以效勤,而图报尚期于结草。
谢转官致仕表1130年11月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六、《杨龟山先生集》卷三 创作地点: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
引年辞禄,已愧后期;
进秩叨荣,益惭非据。
恩逾始望,感极涕○中谢。)
伏念臣家世羁穷,性姿凡陋。
獐头鼠目,何意求官;
马渤牛溲,宁堪待用?
偶直离明之继照,荐膺列圣之误知。
爰自书林,入侍经幄
擢置七人之列,复玷贰卿之联。
无补毫分,空糜饩廪。
寖以年龄晚暮,衰病交侵。
窃食祠宫,践更岁律。
姑遂投閒之请,苟逃宠冒之羞。
诚意上通,俞音下逮。
退伏田庐之陋处,犹兼延阁之清名。
顾臣何人,辱兹异数?
此盖皇帝陛下体乾坤之覆帱,扩日月之照临。
大德并容,神功不宰。
凡厥禀生之类,一陶化育之仁。
致兹驽乘之已疲,亦获敝帷而不弃。
虽讴吟薮泽,阻陪兽舞于虞庭;
涵泳恩波,奚异鱼潜于文沼?
容身有地,图报无阶。
贺正旦表(代虔守作)1088年12月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六、《杨龟山先生集》卷三 创作地点:江西省赣州市
陈辂鸣銮,揭示汉仪之盛;
献琛效职,允怀舜德之敷中谢。)
恭惟皇帝陛下圣敬日新,勇智天锡。
大明继照,御六气以乘乾;
百辟在庭,共众星而环极。
修礼文之广备,表圣日之光华。
顾惟履地而戴天,孰不咏仁而蹈德?
臣叨兹眷命,附以名藩。
玉陛称觞,莫厕鸾鹥之侣;
虎城向日,但倾葵藿之诚。
贺坤成节表(代作)1089年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六、《杨龟山先生集》卷三 创作地点:江西省赣州市
唐兴帝业,天开润石之祥;
周兆王基,诗咏《生民》之什。
斯人神之协应,罄夷夏以交欣。
恭惟太皇太后坤德含洪,离明旁烛。
正始有光于京室,代终益裕于孙谋。
万国承规,普被《关雎》之化;
群黎遍德,一趋《麟趾》之风。
臣备位藩臣,驰心魏阙
一人有庆,均涵天地之仁;
万寿无疆,愿效岗陵之祝。
贡物表(代作)1089年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六、《杨龟山先生集》卷三 创作地点:江西省赣州市
分职任民,不遗于嫔妇;
因土制贡,敢废于玄纤(前件)
经纬有常,质文中理。
用参庭实,愧非前列之宝龟;
庶广至仁,推作万夫之衣被。
贺收复表(代漕臣作)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六、《杨龟山先生集》卷三
虎士鹰扬,屈人于不战;
羌戎鸟窜,交臂而来臣。
遐荒震惊,四国交庆。
蠢尔吐蕃之种,世为西夏之雄。
螳怒当前,鸱张弗茹。
豢成封豕之恶,久逃京观之诛。
迨兹舜德之诞敷,始效苗顽而来格。
连云蔽野,千里桑麻;
被发遗黎,一日冠带。
此盖皇帝陛下渊泉溥博,圣武布昭。
莫敢不来,继汤孙之遗绪;
无思不服,广文考之休声。
臣叨被明恩,谬持使节。
怅捧觞之无路,徒向日以倾葵。
尽复故封,行谢玉关之质;
告成清庙,傒闻天马之歌?
面对上徽宗1125年2月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七、《宋史》卷四二八《杨时传》、《历代名臣奏议》卷六九、《宋元学案补遗》卷二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曰「允执厥中」,孟子曰「汤执中」,《洪范》曰「皇建其有极」,历世圣人由斯道也。
熙宁之初,大臣文六艺之言以行其私,祖宗之法纷更殆尽。
元祐继之,尽复祖宗之旧,熙宁之法一切废革。
绍圣崇宁抑又甚焉,凡元祐之政事著在令甲,皆焚之以灭其迹。
自是分为二党,缙绅之祸至今未殄。
臣愿明诏有司,条具祖宗之法,著为纲目,有宜于今者举而行之,当损益者损益之,元祐、熙、丰姑置勿问,一趋于中而已。
论不可复近奄人疏(第二状 靖康元年正月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七、《宋名臣奏议》卷六三
臣窃见自古奄人用事,未有无祸者,汉唐之末是也。
比年以来,此曹气焰尤盛,皆缘蔡京王黼辈首为乱阶,开通交结,假以重权,使相应援。
侥倖之门一开,至不可遏。
童贯握兵权于外,梁师成擅大柄于内,陶铸将相,垂二十年。
其馀恩倖持权,肆为贪暴者,故人怨神怒,几至丧邦。
原其祸根,皆蔡京王黼辈为之也。
陛下即位,天下响应,异时之为恶者碎于国人之手,投哀请命,乞寄官资,不烦芟夷,而阴自消伏,似非人为,实出天意。
此宗社之福,生灵之幸也,人无贤愚,莫不称庆。
比闻外廷之臣,有怀奸患失,务为身谋,而不为国家远虑者,复效辈所为,阴谋交结,渐令用事。
以陛下之英明刚断,又尝亲见其弊,宜无有此,然臣窃有疑焉。
伏见梁平李彀之徒皆持权自若,气焰复炽,未识陛下亦尝察其所以然否乎?
臣谨按梁平尝为大理寺开封府承受,结为阴狱,杀无罪之人不可数计,罪盈恶,人所切齿,陛下之所知。
今复处之御药院,果何意邪?
李彀管干京城,监造军器,奸欺侵蠹,无所不至。
近兴复濠之役,调夫数万,减尅口食,残虐百端,役夫至于殍踣逃亡,亦不可胜计,近在国门之外,陛下其亦闻之乎?
至于直下元丰库取珠子,及送亲事官开封府处斩之类,并不经由三省外议,亦以为皆宦官为之。
故态渐长,使陛下受疑于天下,所系岂小哉!
臣谓省台寺监百执事者,初不乏人,何苦信用此曹,驾覆车而履其辙也?
邵成章辈,人或称之,以为稍贤于其徒;
然此曹纵贤,亦不可用,但使之服扫除、通诏令可也。
盖外廷奸臣一见其用事,则向风观望,阴以为肘腋腹心之托。
内外相应,驯致祸灾,非特不利于国,亦非所以利此曹也。
大抵此类善伺人意,巧为便佞,浸润肤受,尤难堤防,自非监古视今,以为深戒,日多渐渍,未有不为所惑者。
祸乱之机,发于至微,渐不可长。
拳石之多,积而为丘山,不可不谨也。
宦女之祸,古人所戒,著在方册,非臣私言。
谨取《五代史书·宦者传》缮写进呈,伏望燕间之际,一赐览观,永为龟鉴,天下幸甚。
论用人太易疏靖康元年二月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七、《宋名臣奏议》卷一七
臣闻《书》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
夫命有德,讨有罪,皆天也,人君不得而私焉,奉天而已矣。
臣窃观陛下即位以来未三月,更易宰辅,凡八九人。
大臣,民之表,古之天子礼貌之而厉其节者也。
其进之也易,故其去之也轻,欲其自重而不苟,难矣。
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
大夫皆曰贤,未可也;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夫上自左右卿大夫之言,下逮庶人之议,皆曰贤,则用之可以无疑矣,然犹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其考审岂不至矣!
夫汤之用人惟己,由此道也。
季布河东太守,人有称其贤者。
文帝召之,欲以为御史大夫,又言其使酒难近,罢之。
季布曰:「陛下以一人之誉召臣,又以一人之毁去臣,恐天下有识者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季布之为人,固无足为陛下道,然其言有足取者。
臣恐陛下用人如此,天下闻之,亦有以窥陛下也。
近见百司群吏有待次一二年者,而复除它人代之,此近日嬖倖受贿赂而私请者之所为,前此无有也。
陛下欲尽循祖宗之法,不可复用此例。
谨之于始,犹惧不终;
始之不谨,后将若何?
臣伏望陛下重惜名器,无轻以授人;
一非其人,则民受其弊,乱之所由生,不可忽也。
仍愿听言而加察焉,见贤而后用,见不贤而后去,无容私焉,奉天而已,天下幸甚。
论父子天性宜一于诚疏靖康元年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七、《宋名臣奏议》卷一○
臣窃惟父子之恩,天性也,无容私焉,一于诚而已矣。
夫舜之登庸,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
富,人之所欲也,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
贵,人之所欲也,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
顺父母为足以解忧。
夫岂外袭而取之哉,心诚有之也。
其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本诸此而已。
孔子曰「本立而道生」,此之谓也。
恭惟上皇付陛下以神器之重,天下戴之如天,就之如日,可谓得所欲矣。
上皇东幸未还,陛下寤寐念之,忧形于色,乾龙上寿,亦罢而不讲。
是虽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不足以解其忧也。
非陛下诚于中,宁有是夫?
诚至矣,虽天地鬼神犹将感格,况于至亲乎?
虽有奸凶造为浮言,无自而入矣。
夫以陛下之恭孝,上皇之慈仁,其心一也。
父子之懿,人无间言,自斯以往,谗慝自消矣。
若夫内藏猜虑,外矜观听,则衅自我作,欲其无嫌,不可得也。
疑隙一开,窒之难矣,不可不虑也。
若事干朝廷,当付之公议而已,三省者,天下公议所自出也。
大臣宜任其责,陛下亦不得而私焉,一徇至公,则天下幸甚。
乞罢茶盐榷法疏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七
臣伏睹陛下屡降德音,欲尽复祖宗之旧。
崇宁纷更,唯是茶盐二法最为民害。
榷茶自唐末始有,祖宗盖尝行之矣。
积年之久,流弊滋甚。
仁宗诏有司会榷茶净利,均为茶租,户输之。
弛其禁,使自兴贩,县官坐收榷茶之利,而民得自便,无冒禁抵刑之患,可谓公私两利也。
当时诏书有曰:「私藏盗贩,犯者实繁;
严刑重诛,情所不忍。
是于江湖数千里,设阱以陷吾民也」。
又曰:「历世之弊,一旦以除,著为经常,不复更制。
尚虑喜于立异之人,缘而为奸之党,妄陈奏议,以惑官司,必寘明刑,以戒狂谬」。
其训告丁宁至矣,固后世子孙所宜守也。
租钱输如故,而榷法愈密,是榷之又榷也。
二浙穷荒之民,有经岁不食盐者。
则不可一日无也。
一日无之则病矣。
昔时晚春采造谓之黄茶,每斤不过三二十钱,故细民得以厌食。
今买引之直已过数倍,未有茶色,民间例食贵茶,而细民尤被其害。
行法之初,裒刻之吏以配卖引数多为功,苟冒恩赏。
其后,以岁课最高为额,上户有敷及十数引,陪费无虑十五六千,则人不易供矣。
诸犯榷货不得根究来历,自祖宗迄于熙丰,未之有改也。
今茶法独许根究盗贩者,皆无赖小民,一为捕获,则妄引来历,以报私怨,官司不敢沮抑,追呼枝蔓,狴犴充斥,经时不能决,良可悯也。
榷盐自汉有之,非一日也。
周世宗河东河朔之民遮道诉盐法之不便,世宗会所得息均之人户,从民愿也。
熙宁中有议再榷者,朝廷不行。
方神宗大有为之时,凡可以益国而利民者,知无不为,以是为不可行,则是终不可也。
今盐息敷在人户者,亦输之如故,而又设官置司,与它路等,其为害深矣。
江浙有蚕盐,于春初均与之为蚕缫之用,蚕熟以绢偿之,未为厉民也。
今蚕盐不支,而偿绢不免,则盐之利入官已多矣。
山谷之民食盐之家十无二三,而州县均敷盐钞,民间陪费与茶引等。
官吏迫于殿最之严,皆计口授之,以充岁额,人何以堪?
今朝廷不立岁额,不比较,岁课必亏,使者持节一路,岂肯坐视而恬不加察乎?
前此定赋之后,盖尝不立额比较矣,而岁额大亏,盐事监司切责州县不觉察盗贩,致有亏欠,州县苟逭谴责,不免敷配取办。
虽名为不比较,而比较之实仍旧也。
臣切谓宜一遵祖宗之法,罢提举茶盐司,使之自便,无敷配之弊,而人始受赐矣。
往时盐息,诸路所得各无虑数十万缗,以充经费,故漕计不乏。
漕计不乏,则横歛不加于民,而上下裕矣。
议者必谓罢茶盐二法,中都必至乏用,臣切以为不然。
旧日榷货务所积,皆充御前用,户部所得无几矣。
今陛下恭俭节用,一毫不妄费,焉用此物为哉!
榷货务在祖宗时盐钞自有常数以备经费,举而行之,两无所妨。
陛下早降睿旨,罢此二法,以幸天下(《宋名臣奏议》卷六三。)
盐事监司:后《论时事劄子》作「盐事司」,此「监」字当衍
宣仁诬谤未明瑶华位号未复疏靖康元年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七
臣闻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窃惟宣仁圣烈皇后诬谤郁而未明;
瑶华无辜,累经赦宥,位号未复。
此二者,陛下家事也,冤抑不申,如天下何?
臣幸得备位谏省,胶口不言,无以逭责,谨列事之本末,条具于左。
臣昔见元丰末年,伏见神宗皇帝不豫,哲宗幼冲,宣仁圣烈皇后有旨,令岐王、嘉王非宣召不得入内,其周防之虑深矣。
是时王圭首建大议,请立延安郡皇太子,馀人无言者。
退批圣语在中书,仍关实录院,众官签书,本末详具,天地鬼神临之在上,质之在傍,不可诬也。
至元祐中蔡确以罪去,其党始造为奸言以惑众听,冀徼异日之福。
绍圣中章子厚蔡卞用事,欲中伤旧臣,报复私怨,遂实其说,上诬圣母,而以大逆之名加王圭,以定策之功归蔡确,谓己亦与有力焉。
其为此谋,非私于蔡确也,其实自为,因以中伤元祐之人耳。
天下衔冤积愤而不得发几四十年。
伏遇陛下嗣守神器,如大明之升,无幽不烛,而臣幸得备位谏省,不得不为陛下言之也。
凡元祐政事,著在甲令者,皆以焚毁灭迹,则当时所批圣语必无遗矣。
绍圣中所修《时政记》,具在秘书省国史案,犹可考也,此天实存之以遗陛下。
伏乞下秘书省取索《元祐时政记》一赐览观,足以究见事实,而后昭洗王圭为臣不忠之名,追夺蔡确冒受褒赠之典。
滥恩所被,悉行追改,以释天下积年愤郁之气,臣不胜幸愿之至。
臣窃惟元祐皇后废处瑶华,皆缘内侍郝随造成此祸,中外冤之,以为非辜,无所赴愬。
上皇即位之初,钦圣宪肃皇后垂帘听政,自瑶华召还禁中,复其位号,天下无不称庆。
未几钦圣上宾,奸臣造为浮议,旋即废黜。
使其实有罪恶,必不为钦圣所容。
议者或谓叔无立嫂之文,尤为非理。
钦圣垂帘,始复妇位,于嫂叔何与焉?
臣愿陛下断自宸衷,复其位号,上以承钦圣矜恤无辜之意,下以副中外舆议之公。
不胜幸甚。
按:《宋名臣奏议》卷二六。又见同书卷六○。